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中国特色的政治权力体制_赵宗博

论中国特色的政治权力体制_赵宗博

DOI:10.13221/https://www.wendangku.net/doc/c517533963.html,ki.lljj.2014.08.005

论中国特色的政治权力体制

□赵宗博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39)

摘要:作为政治权力取得、分配和行使的制度化安排,政治权力体制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中枢和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权力的取得与分配,是政治权力体制的基础和支柱;政治权力的行使则是其外在表现。政

治权力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取决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基本矛盾,体现出民族国家经济、政治与社会运行方

面的特性。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政治权力体制的中国特色,即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权力体制。要发

挥政治权力体制核心的功能,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就必须超越一般政治组织把取得执政地位作为中心

目标的境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治权力体制;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14)08-0017-05

建立和限制权力是政治系统的核心问题。合法性(legitimacy)、主权(sovereignty)和权威(authority),内在地统一于政治权力(political power)之中。国家的存在合法,则拥有了主权;政府的统治合法,则具有了合法性;领导人的统治合法,则形成了权威。国家的主权、政府及领导人的统治,本质上都属于统治者凌驾于被统治者之上的政治权力治理。〔1〕在现代社会里,历史传统、社会地位与国家宪法是实践主体取得政治权力并确立社会治理模式的基本支撑点;其中,宪法规定了政府的目标、形式、机构与制度,确立了政府的合法性。因此,合法的、稳定的政权一般需要有一部成文宪法予以确认。不过,宪法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特性,决定了政治实践活动未必都要以宪法规定为出发点。此外,宪法难以容纳所有历史和社会因素,政府及其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也就不完全取决于有关宪法的规定。探讨政治权力的取得、分配与行使,或者说认识中国政治权力体制问题,有必要从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权力主体的社会地位和宪法有关的规定入手。

一、中国特色的政治权力体制的建立

目前探讨中国特色政治权力体制,首先要界定有关的概念:中国,从政权角度说,特指的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特色,指的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运行特点。中国特色的政治权力体制,指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权力体制。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的建立,正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载体的。尽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有过构建政治权力体制的实践,但是就政治权力体制应有的含义而言,南京国民政府毕竟属于所谓国家政权的正统,是在国家主权范围内对于社会生活发挥统治与主导作用的政权。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步步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特色的政治权力体制随之建立起来。

1.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必须彻底否定旧政权

阶级和国家出现之后,夺取政权是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核心问题和根本目标。“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人的最近目标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是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统治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2〕历史地看,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革命的首要目标就是打倒中外反动势力,推翻国民党独裁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权。既然是发动革命,那么自然要强调如下革命观念:其一,不承认、不接受反动派的统治,换言之,不接受其法统,不认可其合法性;其二,坚定地要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其三,只有通

[收稿日期]2014-06-17

[作者简介]赵宗博(1971-),男,山东临沂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政治部政治理论教研室副教授,

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与市场经济理论。

暴力革命才能夺取政权,暴力革命的力量首先是建立自己的武装。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战争是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互相斗争的最高形式,一切关于战争的规律,都是进行战争的民族、国家、阶级、政治集团为了争取自己的胜利而使用的。”〔3〕2.革命胜利建立新政权,国体与政体发生根本改变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49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在关于时局的声明中提出在下列条件基础之上和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等进行和平谈判,“(一)惩办战争罪犯;(二)废除伪宪法;(三)废除伪法统;(四)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五)没收官僚资本;(六)改革土地制度;(七)废除卖国条约;(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这八项条件,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南京国民党政府这一政治上层建筑,而且要根除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正因为如此,4月20日,以这八项条件为基础的国内和平协定,毫不出人意料地被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于是,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结束了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

至于部分国民党反动派逃往台湾,自视延续国民政府的法统,那也只是不甘灭亡的反动统治者的掩耳盗铃之举。从中国社会政权的发展进程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国体与政体已经发生根本变化,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国体和政体的根本性改变给国家社会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带来了新的政治权力体制。依靠武装斗争推翻国民党政权反动统治,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工农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国民党政权统治时期的统治集团被打倒,其残余势力再也不可能主导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国政治权力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通过浴血奋斗夺取政权,人民当家作主是新兴政权深受人民拥护的基础,也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所以赋予新兴政权合法性的根本因素。

二、中国特色政治权力体制的运行框架

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新兴政权建设,围绕着政治权力的有效行使,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确保政权稳定和有效履行职能的同时,逐渐构造出中国特色政治权力体制运行的框架。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是一面镜子。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就是寻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之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社会的实践之中,深入研究了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开创出一条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为中国现代化扫除了制度层面和社会结构上的障碍。〔4〕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实践中认识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并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使中国人民的认识更加深刻、实践更加自觉,对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坚定不移。

坚持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加强无产阶级政权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根本要求。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强调指出,国家绝不是简单的、似乎谁都可以平等加以利用的“价值中立”的机器,这恰恰是资产阶级法权和资产阶级宪政国家的虚伪性所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建立国家之后,就需要利用国家力量来消除阶级对立,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而在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到最终废除国家这个漫长的过渡时期,无产阶级政党始终是先锋队,引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道路。为此,从无产阶级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必须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2.构建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权力体制

历史地看,中国共产党成为政治权力体制的核心,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思想及其指导下的革命建设实践决定的。马克思曾经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5〕列宁也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6〕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建国之初,发挥了根本大法或宪法的作用。其中,明确地规定了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的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7〕这一规定,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的基础。《共同纲领》还规定了新中国的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权力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办法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

级人民政府”。〔8〕

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新中国,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这一核心地位是历史和逻辑的形成,必须由国家法律予以确认。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9〕同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了党的这一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10〕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构建起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支柱的政治权力体制。所谓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些原则,从国体到政体、从政治思想到执政实践,都为党主导的政治权力体制定下了基调,并且由此建立起党对国家政权和社会生活实施领导的体制。

3.加强中国共产党一元化领导权力体制的经济基础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被看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要“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这种新制度将对经济实行有计划的调节”。〔11〕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计划经济体制也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建设的重要方面。

计划经济要求经济发展建立在权力集中统一的基础上,要求政府作为主体,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进行资源配置。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计划既包括宏观经济领域,也包括微观经济领域;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都由政府计划机关来确定。计划经济内在地要求党政合一、以党代政。实践当中,也唯有党政合一、以党代政,才能确保高度的中央集权,实现经济社会的彻底计划化。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政治动员能力的日益增强,又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地位。政治动员,“有效性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高度组织化;二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化。政治动员的这种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党政关系中党的集权与政治动员的强化成正比关系”。〔12〕

计划经济体制强化了权力的集中运行;高度集中的权力体制有效地保障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转。政治权力体制上的一元化领导格局下,党对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全面介入,在经济上表现为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在社会运行方面表现为社会生活泛政治化和泛党化,政治影响和党的领导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三、中国特色政治权力体制的发展原理

在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因素作用下,中国建立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一元化的政治权力体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最终成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新中国成立之后,宪法为党始终作为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核心提供了充分的法理依据;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更是赋予了共产党强大的权力基础:高度集中统一的条件下,党通过自身掌握控制的经济与社会资源,把政治权力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使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对社会运行发挥出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在这样的政治权力体制下,国家和政府都必须听命于党;党的建设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政府和社会的运行形式;中国特色政治权力体制的发展状况,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

1.党的建设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产物。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决定了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与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的,带有鲜明的党的烙印。这个烙印,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国共产党作为促成这一结合的政治组织或主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因为共产党的领导而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日益成熟和壮大。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因为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成熟而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历史和现实证明,党的建设的成功推进,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来说,促进社会主义发展是其实践目标;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大局来说,加强党的建设

是根本的保证。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建设出现严重问题并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最典型的事件莫过于十年“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集权政治权力体制运行的结果,同时又是把集权政治权力体制的弊病推向极致的动力:领袖个人凌驾于党中央之上,处于集权政治权力体制的最顶端,个人集权代替了集体的领导;中央政治局、书记处被中央“文革”小组取代,地方省级以下党、政、群组织全面瘫痪,取而代之的是集党、政、军、司、检于一体的“革命委员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被迫停止了工作。〔13〕极度扭曲的党的政治权力体制,给国家政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等于取代了宪法的地位,在事实上成为指导国家政治生活和公民活动,特别是‘造反’活动的纲领和准则,使宪法丧失了对国家政治生活和公民政治社会活动的普遍约束力”。〔14〕事实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只是乱了自己,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15〕

2.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机遇与挑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建设的伟大转折,也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转折。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到实践,对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严重扭曲的政治权力体制进行了纠正。伴随着党的政治权力体制运行的逐步正常化,社会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开始逐渐冲破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民主法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科学认识党在国家社会运行中的领导作用,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轨道上探索党作为领导核心的社会政治权力体制有效运行,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思路和社会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

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形势,推动着党的建设借助政治体制改革实现了有秩序、有步骤、自上而下、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尽管这样的制度变迁还受到诸如政府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利益集团压力和社会科学知识局限性等方面的限制和困扰,但是这毕竟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发动的权力体制调整,而且是在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形势的基础上进行的主动变革。由于这样的调整与变革抓住了经济体制转变的外部机遇,取得了积极效果,得到了广大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所以党在社会发展的考验面前赢得了主动。

与中国共产党采取主动的先知先觉的变革不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前苏联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权力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却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严重挫折,陆续崩溃。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前苏联,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政治权力体制,之所以在经济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浪潮冲击下崩溃,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从实践层面看,归根到底是因为在这些国家,党领导下的政治权力体制未能经受住市场经济体制的考验。基于人是实践主体的实际,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人未能经受住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考验,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把党为领导中心的政治权力体制抛弃了。

3.坚持群众路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强调,“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从党的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中国共产党深刻地指出:“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16〕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和相应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社会的先锋和模范,承担起为全社会提供政治价值的责任。借助这些政治价值,党成为政治权力体制的领导核心。国家在社会日常生活方面服务于人民,党通过为国家提供价值体系而服务于国家。国家的运作需要通过法律规则来进行,而法律规则的恰当运用则需要依赖这套政治价值。

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全面推进,以党为领导的政治权力体制在中国的运行依然高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更加巩固。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同样的道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

“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7〕

冷战之后,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政治权力体制并没有崩溃,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没有陷入困境。基于对“文化大革命”政治权力体制极端扭曲的深刻反思,中国共产党更加强调宪法和法治对于党和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党组织和党员个人在行动上必须服从于宪法和法律。作为基本思想方针,该要求已经通过党章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正是党的建设方面的高度自觉,具体地说,由于党内民主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制度化,中国共产党才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到实处,党的建设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信任,党领导的政治权力体制才能继续赢得群众的支持,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更大成功。■

参考文献:

[1]迈克尔.罗斯金罗伯特.科德詹姆斯.梅代罗斯沃尔特.琼斯.政治科学[M].华夏出版社,2001:9.

[2]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1-504页.

[3]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人民出版社,1968:48、166.

[4]任理轩.复兴之路富强之路幸福之路[J].人民日报,2012-05-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85.

[6]列宁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19.

[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2.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4.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715.

[10]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303.

[11]列宁选集(第43卷)[M].人民出版社,1987:142.

[12]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425.

[13]李华.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55.

[14]梅丽红.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探索之路[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37.

[15]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人民出版社,1982:811.

[16]中国共产党章程[M].人民出版社,2012:19.

[17]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上的讲话[L].党建研究:2013(7).

责任编辑:凌霄

OnthePoliticalPowerSyste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Zhao Zongbo

(Department of Politi c s T heory,the P L A U niversity of I nternational S tu d ies,

N an j in g210039,China)

Abstract:As the arrangement system for the acquirement,distribution and practice of political power,political power system is the core of both nation politics and social political structure.While the acquire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political power have a role as base and backbone,the practice is the performance.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power system is up to contradiction in social history development, which reflect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national economy,politics and social operation.It is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China that determine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power system in China.Sinc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 the heart of political power system,CCP must insist its fundamental aim,give service to people with all heart and soul,in order to gain trust and support from people during its development which overstep ordinary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not only the goal of holding power,but also the use of political power system.

Key words:Chinese characteristics;political power system;Chinese Communist Party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