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质灾害学的研究现状及防治意义

地质灾害学的研究现状及防治意义

地质灾害学的研究现状及防治意义
地质灾害学的研究现状及防治意义

地质灾害学的研究现状及防治意义

焦旭

摘要:本文从地质灾害的评价方法、治理方法、分类等级及国内外研究状况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地质灾害学的研究现状。并从地质灾害对经济和人民生活影响方面简要论述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评价方法,治理方法,分类等级,防治意义

1地质灾害学研究现状

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或事件。

1.1地质灾害的评价方法

1.1.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

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

历史灾害危险性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其中危害强度指灾害将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用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

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受多种条件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确定方法,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区域危险性区划等。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评估结果由省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不符合条件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

(1)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2)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3)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1.1.2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这一概念暗含了人类社会和经济枝术发展水平应对正在发生的灾害性事件的能力。

社会经济易损性由受灾体自身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前者主要包括受灾体类型、数里和分布情况等;后者包括人口分布、城镇布局、工矿企业分布、交通通讯没施等。

易损性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划分受灾体类型,调查统计各类受灾体数量及其分布情况,核算受灾体价值,分析各种受灾体遭受不同类型、不同强度地质灾害危害时的破坏程度及其价值损失

率。

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1)受灾体价值损失率:是指受灾体遭受破坏损失的价值与受灾前受灾体价值的比率,它是易损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2)灾害敏感度: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评价区内人类及其财产和所处的环境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水平和可能遭受危害的程度。

(3)承灾能力:是指人类社会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程度及灾后的恢复能力。

1.1.3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计算评价区域地质灾害经济损失额、损失模数、相对损失率;评价经济损失水平和构成条件;分析破坏损失的区域分布特点。

基本途径:是在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破坏范围、危害程度和受灾体损毁程度分析的基础下,研究地质灾害的经济损失构成,进而确定经济损失程度和分布情况。主要包括成本价值损失核算、收益损失核算、成本收益价值损失核算等方法。

1.1.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

基本内容: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科学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基本途径:是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或防治方案,评价防治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防治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E=O/I

其中,E为防灾效益,O为防灾收益(或地质灾害期望损失费用),I为防灾工程投人费用。

1.2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

1.2.1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工作:

(1)地灾防治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当务之急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宣传培训工作。

(2)编制并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包括1:1万乡镇地灾易发区图)。

(3)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4)汛期地灾巡查、调查。

(5)汛期地灾气象预警预报。

(6)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

(7)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并对其监督管理。

(8)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及承担单位资质等的管理。

(9)制定有关标准、规范。

(10)地质灾害责任鉴定和纠纷调处。

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工作制度:

(1)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制度。

(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报制度。

(3)地质灾害预报制度。

(4)汛期值班制度。

(5)险情巡视(查)制度。

(6)灾情速报制度。

(7)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资质管理制度。

(9)与建设工程配套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三同时”制度。

1.2.2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

(一)地质灾害调查:

(1)区域调查

如《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编制各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委托专业地勘队伍进行,技术要求按《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工作程序分4个阶段:资料搜集、设计编写与审查、野外调查及检查验收、成果编制与评审;县(市)国土资源部门要对此有所了解,以便于组织管理及配合。

(2)灾害(隐患)点调查

是勘察、治理及应急的基础。灾情严重的应当由专业人员、最好有专家参加。

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来说,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灾害的规模的确定,二是威胁范围和程度的确定。

(二)地质灾害监测:

针对我省灾害的特征(灾点多、规模小)以及目前和今后几年以群测群防为主的现状,重点介绍适宜群测群防的简易监测方法。

(1)滑坡、崩塌监测方法

包括位移动态观测和水动态观测两个方面。

位移监测:

①地表位移监测:掌握滑坡表面各部分的动态变化;既观测平面位移量,又观测垂直方向(即高程)的位移量。方法很多,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使用简易的观测方法和精密观测方法。后者即借用观测网(方格网)用经纬仪测量各观测桩的平面位移和用水平仪测量其高程变化。

②深部位移监测:为全面掌握滑坡体各个部位的位移动态情况而进行,方法主要有:测斜仪法、放射性同位素法、电阻丝片法、金属球法。

水动态监测:

①水文地质监测:即每隔一定时间测钻孔或井中的水位、水温,并取水样进行化验,查看异常变化。

②地表水文监测:对于处在河流、湖泊(水库)附近的斜坡,需要进行水位、波浪、冲刷作用等观测。

(2)泥石流监测方法

物源监测:

?形成区松散堆积物的面积、体积的变化;

?形成区和流通区内滑坡、崩塌的体积和变形情况,是否有裂缝产生、裂缝的变化;

?形成区内森林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水土保持的状况。

水源监测:

?降雨量及其变化;

?水库、堰塘等地表水体流量、水位及堤坝渗漏水量;

?坝体稳定性和病害情况。

(3)地面塌陷监测方法

地表监测:

?地面、建筑物的变形:通常设置一定的点位,用水准仪、百分表及地震仪等进行测量。

?水点变化:井孔、泉点、矿井突水点、水库渗漏点等水量、水位及水质的变化。

地下监测:

?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借助物探或钻探方法查明。

?地下岩、土体特征的变化:可采用伸缩性钻孔桩(分层桩)、钻孔深部应变仪等进行监测。

塌陷前兆现象监测:

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干枯,地面积水,人工蓄水(渗漏)引起的地面冒气泡或水泡,植物变态,建筑物作响或倾斜,地面环形开裂,地下土层垮落声,水点的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以及动物的惊恐异常现象等

(4)地面沉降监测方法

①研究区的水准测量点定期测量;

②含水层地下水开采量(含回灌量)及地下水位长期观测;

③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

④沉降标、孔隙水压力标和基岩标监测,用以深入了解各土层和含水层的变形规律及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

(三)地质灾害治理

(1)滑坡

我国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分为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

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

①排除地表水

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或将滑坡范围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

主要工程措施有: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

②排除地下水

对于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主要工程措施有:截水盲沟—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外围的地下水;支撑盲沟—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仰斜孔群—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此外还有盲洞、渗管、渗井、垂直钻孔等排除滑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③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

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J”坝;在滑坡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

①削坡减重

常用于治理处于“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抗滑地段的滑体,使滑体外形改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体稳定性。

②修筑支挡工程

因失去支撑而引起的滑坡,或滑坡床陡、滑动可能较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

支挡建筑物种类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

③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

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

由于滑坡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因此常常需要上述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综合治理,方能达到目的。

(2)崩塌

①遮挡

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落石。这种措施常用于中、小型崩塌或人工边坡崩塌的防治中,通常采

用修建明硐、棚硐等工程进行,在铁路工程中较为常用。

②拦截

对于仅在雨季才有坠石、剥落和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如设置落石平台和落石槽以停积崩塌物质;修建挡石墙以拦坠石;利用废钢轨、钢钎及钢丝等编制纲轨或钢钎栅栏来挡截落石。这些措施也常用于铁路工程中。

③支挡

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档墙或用废钢轨支撑。

④护墙(坡)

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一般边坡均可采用。

⑤镶补沟缝

对坡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砂浆沟缝等以防止裂隙、缝、洞的进一步发展。

⑥刷坡(削坡)

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来放缓边坡。

⑦排水

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疏导。

(3)泥石流

①跨越工程

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这是铁道部门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

②穿过工程

指修隧道、明硐和渡槽,从泥石流沟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

③防护工程

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他重要工程设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

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④排导工程

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泄洪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

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

⑤拦挡工程

用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总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经济建设工程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设施。

拦挡措施有:拦碴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

对于防治泥石流,常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

⑥生物措施

主要有:植树造林、封山育草,改良耕作技术以及改善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农、牧业管理方式等。

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坡面、减少坡面物质的流失量、固结土层、调节坡面水流、削减坡面迳流量、增大坡体的抗冲蚀能力等。

生物措施同样适合崩塌和滑坡的防治,是一项既经济又有效的治本措施,具有投资少,收益快、易被群众接受等优点。

(4)地面沉降

减缓或控制因大量开采地下水产生的地面沉降的主要方法:

①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

②调整地下水的开采层次;

③人工回灌地下水含水层;

④利用地下水的采、灌数学模型,合理地开发利用的下水。

1.3地质灾害的分类等级

1.3.1地质灾害的类型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疆域辽阔,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人为工程活动的性质及强度差异大。广义上的地质灾害有数十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可以罗列如下: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沙漠化、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煤与瓦斯突出、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层燃烧、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侵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按地质作用,分为内生地质灾害、外生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

根据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

按灾害发生及持续时间,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前者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1.4国内外地质灾害学的研究

地质灾害是1976 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 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及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

1987 年第42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169 号决议把20 世纪的最后十年确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行动计划之后,地质灾害一词频繁出现于专业文献及新闻媒体。地质灾害一词共有三种表达方式:geological disaster,geological hazard,geo-hazard。

1.4.1国内地质灾害研究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是1989年由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利用世行贷款和国内配套经费,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基础上批准建立的“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地质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点(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地质)和6个硕士点,形成了4个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即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重大工程岩土体稳定性及灾害控制、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和地质灾害探测与信息技术。

国内地质灾害研究取得的成绩:

①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基本查明了我国地质灾害的总体发育分布规律;

②开始进行全国性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以“群测群防”为主的监测预警系统,其中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最为完善;

③在地质灾害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④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质灾害研究,特别是在监测预警和防治技术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4.2国外地质灾害研究

1965 年,WI.Garrison 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20 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 年代,GIS 大量地应用于地质灾害,国外尤其发达国家将GIS 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做了较多工作。

随着高精度遥感技术的出现,遥感“眼”在地质灾害的评价与预测方面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国外关于地质灾害研究多集中在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实现上,如“3S”在地质灾害的监控与可视化、数字减灾系统DDRS(Digital Disaster Reduction System)等方面的应用。

国外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借助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深入系统研究地质灾害的致灾机理,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特征、分类、成因机理、预测预报以及防治处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②重视灾害制图技术方法和“3S”技术的应用,采用现代技术(如3S 技术)对中小流域地质灾

害进行区域性评价,查明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同时将此危险性等级与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土地售价联系起来,使地质灾害研究成果直接为公众服务;

③典型地区区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和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④地质灾害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可观,能够实现成果社会共享,为社会经济服务。

1.4.3国内外地质灾害学研究比较总结

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存在的问题:

(1)地质灾害调查识别技术尚需完善;

(2)地质灾害理论与方法不够成熟,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决策管理;

(3)地质灾害监测和防灾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不够;

(4)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综上所述,国内地质灾害研究较国外先进的地质灾害研究有一定差距,需要加大科学研究和管理完善力度,紧跟国际先进水平。

2地质灾害的防治意义

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是:城市、农村和其他人口集中居住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重点工程设施、主要河流、交通干线、重点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

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应该明确两点:

(1)和其它自然灾害一样,地质灾害也是以人为中心而论的,离开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的危害、威胁,灾害便无从谈起。

(2)地质灾害的动力来源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含人类活动的营力作用)。

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管理,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地质灾害防治可以减轻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2)地质灾害防治可减轻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3)地质灾害防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于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和防治地质灾害的紧迫性,党和国家高层是非常重视的,江泽民同志曾把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视为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重大建设项目建设成效,要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和各项制度和措施,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和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地质灾害的认识

地质灾害的认识 1 概述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由地质灾害的定义可知,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展,人类活动对地层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因此,在形成地质灾害的动力中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如果某种地质过程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并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影响生产、生活环境,只能称之为灾变;例如,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不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毁,故这类地质事件属于灾变;如果这些崩塌、滑坡、泥石沉等地质事件发生在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或)财产损失,则可称之为灾害。 1.1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1976 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 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及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 1965 年,WI.Garrison 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20 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 年代,GIS 大量地应用于地质灾害,国外尤其发达国家将GIS 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做了较多工作。 随着高精度遥感技术的出现,遥感“眼”在地质灾害的评价与预测方面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法国利用SPOT卫星三维测量立体成图技术进行大范围的灾害监控。另外干涉雷达技术和差分干涉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 国外关于地质灾害研究多集中在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实现上,如“3S”在地质灾害的监控与可视化、数字减灾系统DDRS(Digital Disaster Reduction System)等方面的应用。DDRS 是利用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发言

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市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为重点,着力完善地灾防治机制和群测群防体系,狠抓民生工程的实施与监督,强力实施工程治理,实现了财产“零伤亡”、人员“零伤亡”的“双零”目标,为推动“三次创业”奠定了和谐的地质环境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组织,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基础 (一)坚持以防为主,着力巩固防治基础。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坚持科学防治,先后开展5次巡查和3次“拉网式”排查,将108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市、县两级监测,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将42处成灾危害性大的隐患点纳入市级以上预案管理,其中4处纳入省级预案管理。对纳入预案管理的隐患点,各区市县编制完善《临灾预案》,落实监测和预警人员,制作设立警示标志(牌),划定危及对象和撤离路线,明确预警和报灾方式,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3000余份,健全“市、县、乡、村、社”五级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将防灾责任落实到了最基层的操作层面上。 (二)狠抓规范管理,着力健全防灾制度。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会商、汛前检查、汛期巡查、应急预案、灾情速报、监督管理等机制,确保防灾工作“分工、任务、要求”三明确。在汛前排查的基础上,编制了《201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2013年度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实行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片定点督导责任制,市、县、乡政府逐级签订了年度地灾防治责任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明确了责任。 (三)建立部门联动,多管齐下联合防灾。进入汛期后,我局与市气象台合作,建立了降雨信息共享平台。凡有强降雨预警信息就及时以短信发送到市局分管领导、地环科、

地质灾害搬迁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宁强县高寨子肖家坝、何家院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臵工程项目 2、项目地点:宁强县高寨子镇肖家坝村、何家院村 3、项目性质:地质灾害避险基础设施项目 4、项目建设单位:宁强县高寨子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 5、工程概况: 宁强县高寨子肖家坝、何家院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臵工程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0000㎡,建筑占地4020㎡,总建筑面积8040㎡,共有房屋273间,房屋建筑均为两层、已定安臵户82户,未定安臵户9户,建二层建筑占地为38㎡的25户、建二层建筑占地45㎡的有66户。其中:肖家坝村灾民集中安臵点规划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可建成198间房屋安臵66户264人。何家院村灾民集中安臵点规划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可建房75间安臵25户。绿地3558㎡,项目还包括安臵点内配套的道路、供排水、电力、照明、通讯等子工程。项目投资经估算为万元,项目建设所需的道路、给排水、电力、弱电等基础设施资金万元;农民住宅建设资金万元,以上资金来源于灾后重建中央基金。 6、土地使用: 为安臵因地质灾害受影响的移民,建设该移民小区,项目用地面积为20000㎡,按750元/㎡,估算土地费用1500万元。供地方式:划拨。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1内容 规划用地面积单位

㎡ ㎡ ㎡ ㎡ ㎡ ㎡ ㎡ ㎡ ㎡ % ㎡ % ㎡ 万元 万元/人指标20000 14000 60004020 3040 9808040 60801960 34.96

23558 17.79 9502其中:肖家坝村2何家院村 建筑占地 其中:肖家坝村 3何家院村 建筑面积 其中:肖家坝村 4 5 6 7 8何家院村 建筑密度 容积率 绿地面积 绿地率 道路与场地 总投资 单位功能投资

遥感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综述

遥感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综述 摘要:地质灾害作为全球破坏极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强烈地危害着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了解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以及在灾害发生后精确的把握灾区的基本情况,对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遥感作为一项能够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具有的观测范围广、速度快、安全、不受地形、地貌的阻隔,遥感影像直观、准确、信息丰富等优点,尤其可以在地质灾害应急减灾与评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遥感技术在地震地质灾害的调查,地震震度、烈度评估以及滑坡地质灾害中的应用进行梳理,以求掌握遥感在地质灾害中应用现状,为将来遥感在地质灾害中的更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遥感地震滑坡 1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受地质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多,地震活动的频发,以及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不合理开发,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呈不断增强的趋势,导致我国地质灾害不仅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并且近年来发生频率高、灾损严重。所谓的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或岩、土碎屑及其与水的混合体的移动事件[1]。由于地质灾害往往破坏力强大,尤其是地震所引起次生地质灾害尤其严重。因此对地质灾害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3个阶段的地质灾害信息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动态采集、监测和数字化管理。对实现高效的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等具有重要意义[2]。 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3],具有的观测范围广、速度快、安全、不受地形、地貌的阻隔,遥感影像直观、准确、信息丰富等优点,尤其可以在地质灾害应急减灾与评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 与常规信息采集方式相比,遥感技术在灾区信息的获取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范围广。遥感技术可以对大范围的受灾地区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从宏观上反映受灾地区的情况。例如,一景TM影像可以覆盖185km×185 km的地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试题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试题 一、填空题 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的 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地面塌陷等四大类。 2、我县北部地质灾害预防重点是、泥石流。 3、地质灾害发放两卡和。 4、建房选址应避免直接坐落在,以防泥石流危害,也要避免切坡建房。 5、实践证明,开展地质灾害工作是减少人员伤亡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6、地质灾害人为因素治理原则是谁引发的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山体滑坡时应向山体跑。 A 、两侧B、山上 C 、原地不动 2、“群测群防”体系分为哪三个基本层次 A 、县B、乡C、村 3、地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为级。 A 、1级B、3级C、5级 4、发生地质灾害应向当地政府或报告。 A、国土部门 B、民政部门 C 、公安部门 5、地质灾害坚持以原则。 A以人为本B、以物为本C、以钱为本 一、简答题 1、“三查”制度是哪三查?

答:。 2、地质灾害监测员是“四应”是指什么? 答:。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四大类。 2、我县北部地质灾害重点是滑坡、泥石流。 3、3、地质灾害发放两卡: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 4、建房选址应避免直接坐落在沟谷口,切坡建房,以防泥石流。 5、实践证明,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减少人员伤亡最有效的方 法之一。 6、地质灾害人为因素治理原则是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山体滑坡时应向山体A 跑。 A 、两侧B、山上 C 、原地不动 2、“群测群防”体系分为哪三个基本层次 A 、县B、乡C、村 3、地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为 A 级。 A 、1级B、3级C、5级 4、发生地质灾害应向当地政府或 A 报告。 A、国土部门 B、民政部门 C 、公安部门

[课程教学大纲]《生物物理研究进展》.doc

理学院研究生《生物物理研究进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生物物理研究进展 课程英文名称:Advances in Biophysics Research 总学时:60 总学分:3 实验学时:0 讲授学时:60 开课学期:春V □ 秋口 主要适用专业及学位层次:生物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以及硕博连读生。 必备基础知识及先修课程:具备普通物理学、高等数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先修高级生物物理 学、分子生物学、高级植物生理、高级生物化学等课程。 参考教材:1.《生物物理学》丘冠英等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生物物理学》赵南明、周海梦主编(2000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推荐参考书及期刊: 1.《生物物理学报》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主办。 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主办。 3.《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学报》中国科学院主办。 4.《激光生物学报》,中国遗传学会主办 一、课程目的及要求 生物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各层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命活动的物理、物理化学过程,以及物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表现的物理特性的生物学分支学科。《生物物理研究动态》课程通过介绍目前生物物理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展示当前最新的生物物理研究技术研究路线、及研究内容等,旨在扩展学生研究视野,开拓学生新思路。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序号章节名称学时讲授方式教学重点与难点备注 1 量子生物物理研究进 展15 讲述 DNA双螺旋中碱基对的配对规律的量子力学 分析 生物大分子氢键的双势阱模型及其生物学 意义 生物大分子中质子隧道效应的意义和价值量 子生物物理与“亚分子生物学”、“电子生

(完整word版)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多平方公里。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据统计,八十年代末至九十

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治理工程概述

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示范治理工程 一、项目概况 计划项目名称: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示范治理工程 工作性质:灾害预警 局归口管理部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 工作起止年限:2003~2009年 实施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2006年工作任务: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四川雅安地质灾害预警示范区建设、江西重点地质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示范、长江上游(宜昌-江津段)地质灾害遥感动态监测示范、中俄界河塌岸地质灾害遥感动态监测、西气东输工程重点地段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和重点地区风险评估示范,启动地质灾害光导监测仪研制及示范、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新疆伊犁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研究和全国重点地区地质遗迹区划。 1.在示范区群专结合的监测网建设基础上,继续开展四川雅安地质灾害预警示范区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完善示范区区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判据、模型和预警预报分析系统,开展区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 2.开展江西重点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监测以及相关调查工作,分析地质灾害与降雨关系,完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判据、模型,建立预报预警分析系统,并开展区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 3.开展长江上游(宜昌-江津)地质灾害遥感资料的解译和分析,选择重点地区进行地质灾害微变形遥感动态监测示范; 4.开展中俄界河塌岸地质灾害遥感动态监测,完成遥感资料的解译和分析,提交成果报告; 5.开展西气东输工程重点地段环境地质调查和监测预警示范,提交成果报告; 6.研制地质灾害光导监测仪,并选择重点地质灾害体进行示范应用; 7.开展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查明岩溶塌陷区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单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种类? 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泥沙石块的介于夹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2.当你遇到滑坡灾害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险的。当逼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3)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 3.当你遇到泥石流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离和得生。而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2)政府部门应立即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 4.滑坡发生前常有哪些异常(前兆〕现象?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旧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依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向推挤的明显迹象。 (4)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弛现象。 (6)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由冒出热气(或冷风)。 (8)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5.怎样避免和防止人为因素导致滑坡和崩塌?

生物信息学现状与展望

研究生课程考试卷 学号、姓名: j20112001 苗天锦 年级、专业:201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培养层次:硕士 课程名称:生物信息学 授课学时学分: 32学时 2学分 考试成绩: 授课或主讲教师签字:

生物信息学现状与展望 摘要: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本文对生物信息学的产生背景及其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展望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前景。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在国内、外基本上都处在起步阶段。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背景;发展前景 一、生物信息学概述 1.生物信息学发展历史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信息数据资源的增长呈现爆炸之势,同时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对大规模数据的贮存、处理和传输成为可能,为了快捷方便地对已知生物学信息进行科学的组织、有效的管理和进一步分析利用,一门由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特别是由分子生物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应运而生,并大大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开展, 被誉为“解读生命天书的慧眼”【1】。 研究生物细胞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很早就已经开始,1866年孟德尔从实验上提出了假设:基因是以生物成分存在。1944年Chargaff发现了著名的Chargaff规律,即DNA中鸟嘌呤的量与胞嘧定的量总是相等,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量相等。与此同时,Wilkins与Franklin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DNA纤维的结构。1953年James Watson 和FrancisCrick在Nature杂志上推测出DNA 的三维结构(双螺旋)。Kornberg于1956年从大肠杆菌(E.coli)中分离出DNA 聚合酶I(DNA polymerase I),能使4种dNTP连接成DNA。Meselson与Stahl (1958)用实验方法证明了DNA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Crick于1954年提出了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DNA是合成RNA的模板,RNA又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称之为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这一中心法则对以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Nirenberg和Matthai(1963)的努力研究,编码20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得到了破译。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和重组DNA的克隆(clone)奠定了基因工程的技术基础【2】。自1990年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人与模式生物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进展极为迅速。迄今已完成了约40多种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人基因组约3x109碱基对的测序工作也接近完成。至2000年6月26日,被誉为生命“阿波罗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终于完成了工作草图,预示着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指日可待。生物信息学已成为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 2.生物信息学研究方向 2.1 序列比对

生物与电磁学

生物与电磁学 [摘要] 本片文章一方面描述了生物活体特别是人体自身的电磁过程及其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和宏观表现形式。生物体的各种电磁信号及其性质。另一方面,描述了外界电磁场对生物活体的作用以及各种电磁场对生物系统的各种生物学效应。 [关键词] 生物电磁信号;生物热效应;生物非热效应 Biology and electromagnetism Abstract: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one hand, living organisms, especially the body's own electromagnetic proc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fe activities and macro forms. A variety of organisms and the nature of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On the other hand, describes the external electromagnetic field effects on living organisms and a variety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n biological systems of various biological effects. Key words:Bio-electromagnetic signals;Bio-thermal effect;Non-thermal effects of biological 生物中的电与磁 生物体电磁信号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心电、心磁、脑电、脑磁、生物阻抗和神经肌电刺激等等。生物体电磁信号帮助我们研究生物体自身的电磁过程和其生命活动的关系。 心电与心磁 心脏周围的组织和体液都能导电,因此可将人体看成为一个具有长、宽、厚三度空间的容积导体。心脏好比电源,无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变化的总和可以传导并反映到体表。在体表很多点之间存在着电位差,也有很多点彼此之间无电位差是等电的。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这些生物电的变化称为心电。 心脏的心房和心室肌肉的周期性收缩和舒张伴随着复杂的交变生物电流,由此而产生了心磁场。上面提到1963年首次测得人体心磁场,其强度为-1010特斯拉。其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为心磁图(MCG)。 脑电与脑磁 人脑可人为诱发出一种脑电变化,如心理事件或认知事件诱导出的脑电位变化,被称作事件相关电位(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亦称为认知电位。事件相关电位一般都比自发电位微弱,这些微弱的信号常常被淹没在自发电位中难以觉察。要提取这些信号,可以对被试者多次进行事件刺激,每次都会产生一定的微弱信号,再通过计算机将含有这些微弱信号的自发电位进行叠加和平均化处理,由于自发脑电的波形与刺激间没有固定关系,但每次由相同事件诱发出的电位的波形则是一致的,这样,相同的诱发出来的电位就会叠加起来,越来越大,结果与事件相关的电位信号就会从自发脑电的背景中突显出来,这样就可以记录到事件相关电位。 脑磁技术(MEG)记录的是根据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所产生的电流形成的相关脑磁场信号。当动作电位沿细胞膜这到突触时,囊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产生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的时空跨距明显大于动作电位,在单位面积(数平方厘米)脑皮层的数千个锥体细胞几乎同步发放的神经冲动能够形成集合电流,并产生与电流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方法 晏鄂川教授博导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 前言 2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尸■、亠 前言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就是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发生过程的急缓程度,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和渐变性灾害两类。 中国大陆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地震、火山喷发、瓦斯爆炸、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田燃烧、诱发地(矿)震、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浸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尸■、亠 前言

地质灾害的危害 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基础设施,恶化环境;引发次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增加民众心理负担。 地质灾害防治途径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刘广润院士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由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其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遭遇两个环节形成。 一是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 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尸■、亠 前言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行政措施和工程措施。行政措施主要是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 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险区(被动撤离)等。工程措施则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 、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尸■、亠 前言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 1、及时掌握灾害体变形动态,分析其稳定性,超前做出预测预报,防止灾难发生。

生物电磁学论文内容

摘要:介绍了电磁学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和状态,对几种富有代表性的算法做了介绍,并比较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包括矩量法、有限元法、时域有限差分方法以及复射线方法等。 关键词:矩量法;有限元法;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复射线方法 1 引言 1864年Maxwell在前人的理论(高斯定律、安培定律、法拉第定律和自由磁极不存在)和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电磁场理论,并用数学模型揭示了自然界一切宏观电磁现象所遵循的普遍规律,这就是著名的Maxwell方程。在11种可分离变量坐标系求解Maxwell方程组或者其退化形式,最后得到解析解。这种方法可以得到问题的准确解,而且效率也比较高,但是适用范围太窄,只能求解具有规则边界的简单问题。对于不规则形状或者任意形状边界则需要比较高的数学技巧,甚至无法求得解析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电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地应用,相对于经典电磁理论而言,数值方法受边界形状的约束大为减少,可以解决各种类型的复杂问题。但各种数值计算方法都有优缺点,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难以依靠一种单一方法解决,常需要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因此混和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计算电磁学的发展状况,对常用的电磁计算方法做了分类。 2 电磁场数值方法的分类 电磁学问题的数值求解方法可分为时域和频域2大类。频域技术主要有矩量法、有限差分方法等,频域技术发展得比较早,也比较成熟。时域法主要有时域差分技术。时域法的引入是基于计算效率的考虑,某些问题在时域中讨论起来计算量要小。例如求解目标对冲激脉冲的早期响应时,频域法必须在很大的带宽内进行多次采样计算,然后做傅里叶反变换才能求得解答,计算精度受到采样点的影响。若有非线性部分随时间变化,采用时域法更加直接。另外还有一些高频方法,如GTD,UTD和射线理论。 从求解方程的形式看,可以分为积分方程法(IE)和微分方程法(DE)。IE 和DE相比,有如下特点:IE法的求解区域维数比DE法少一维,误差限于求解区域的边界,故精度高;IE法适合求无限域问题,DE法此时会遇到网格截断问题;IE法产生的矩阵是满的,阶数小,DE法所产生的是稀疏矩阵,但阶数大;IE法难以处理非均匀、非线性和时变媒质问题,DE法可直接用于这类问题〔1〕。 3 几种典型方法的介绍 有限元方法是在20世纪40年代被提出,在50年代用于飞机设计。后来这种方法得到发展并被非常广泛地应用于结构分析问题中。目前,作为广泛应用于工程和数学问题的一种通用方法,有限元法已非常著名。 有限元法是以变分原理为基础的一种数值计算方法。其定解问题为: 应用变分原理,把所要求解的边值问题转化为相应的变分问题,利用对区域D 的剖分、插值,离散化变分问题为普通多元函数的极值问题,进而得到一组多元的代数方程组,求解代数方程组就可以得到所求边值问题的数值解。一般要经过如下步骤: ①给出与待求边值问题相应的泛函及其变分问题。 ②剖分场域D,并选出相应的插值函数。 ③将变分问题离散化为一种多元函数的极值问题,得到如下一组代数方程组: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一、引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汶川大地震不仅震级高、释放能量大、破坏力强、波及面广,而且由于强震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地质环境原本就比较脆弱的中、高山地区,因而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类型之复杂、破坏之巨大,举世罕见。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以上,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76 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 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及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1987 年12 月11日第42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169 号决议把20 世纪的最后十年确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行动计划之后,地质灾害一词频繁出现于专业文献及新闻媒体。地质灾害一词共有三种表达方式:geological disaster,geological hazard,geo-hazard。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地质灾害是指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地质事件,上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发生频率以及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二、国外地质灾害研究概况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地质灾害研究方法及理论不很成熟,地质灾害工作主要局限于灾害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及趋势预测研究,重点调查分析灾害的形成与活动过程,具有浓厚的工程地质色彩。基本以地质灾害调查及风险评价居多,重点通过地质历史背景,地质灾害详细情况分析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形成机理;由地质灾害历史及地质灾害遗迹恢复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演化规律及其影像范围。 70年初期,法国专家提出了ZERMOS法进行滑坡危险性分区研究,该理论认为滑坡的空间分布不是单因素所能控制,因此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因素控制其发育,并利用两种主控因素建立了滑坡分区的数学模型,对法国局部山区进行了滑坡危险性分区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对社会安定及经济的严重影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灾害研究方面拓展了研究领域,在继续深入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基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单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1. 什么是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种类?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泥沙石块的介于夹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2. 当你遇到滑坡灾害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险的。当逼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3)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 3. 当你遇到泥石流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离和得生。而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2)政府部门应立即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 4. 滑坡发生前常有哪些异常(前兆〕现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旧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依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向推挤的明显迹象。 (4)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弛现象。 (6)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由冒出热气(或冷风)。 (8)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5. 怎样避免和防止人为因素导致滑坡和崩塌?

生物信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常用数据库 在DNA序列方面有GenBank、EMBL和等 在蛋白质一级结构方面有SWISS-PROT、PIR和MIPS等 在蛋白质和其它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方面有PDB等 在蛋白质结构分类方面有SCOP和CATH等 生物信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序列比对(Alignment) 基本问题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号序列的相似性或不相似性。序列比对是生物信息学的基础,非常重要。两个序列的比对有较成熟的动态规划算法,以及在此基础上编写的比对软件包BLAST和FASTA,可以免费下载使用。这些软件在数据库查询和搜索中有重要的应用。 2、结构比对 基本问题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的相似性或不相似性。已有一些算法。 3、蛋白质结构预测,包括2级和3级结构预测,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从方法上来看有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途径。前者主要是从一些基本原理或假设出发来预测和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折叠过程。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属这一范畴。后者主要是从观察和总结已知结构的蛋白质结构规律出发来预测未知蛋白质的结构。同源模建(Homology)和指认(Threading)方法属于这一范畴。虽然经过30余年的努力,蛋白结构预测研究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4、计算机辅助基因识别(仅指蛋白质编码基因)。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基本问题是给定基因组序列后,正确识别基因的范围和在基因组序列中的精确位置.这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而且越来越重要。经过20余年的努力,提出了数十种算法,有十种左右重要的算法和相应软件上网提供免费服务。原核生物计算机辅助基因识别相对容易些,结果好一些。从具有较多内含子的真核生物基因组序列中正确识别出起始密码子、剪切位点和终止密码子,是个相当困难的问题,研究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5、非编码区分析和DNA语言研究,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在人类基因组中,编码部分进展总序列的3~5%,其它通常称为“垃圾”DNA,其实一点也不是垃圾,只是我们暂时还不知道其重要的功能。分析非编码区DNA 序列需要大胆的想象和崭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DNA序列作为一种遗传语言,不仅体现在编码序列之中,而且隐含在非编码序列之中。 6、分子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早期的工作主要是利用不同物种中同一种基因序列的异同来研究生物的进化,构建进化树。既可以用DNA序列也可以用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来做,甚至于可通过相关蛋白质的结构比对来研究分子进化。以上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由于较多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任务的完成,为从整个基因组的角度来研究分子进化提供了条件。 7、序列重叠群(Contigs)装配 一般来说,根据现行的测序技术,每次反应只能测出500或更多一些碱基对的序列,这就有一个把大量的较短的序列全体构成了重叠群(Contigs)。逐步把它们拼接起来形成序列更长的重叠群,直至得到完整序列的过程称为重叠群装配。拼接EST数据以发现全长新基因也有类似的问题。已经证明,这是一个NP-完备

地质灾害报告的写法

地质灾害报告的写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浅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写法 一、概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在对评估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和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我国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规范和约束人类工程活动,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21条明确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同时鉴于重大工程项目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极易诱发地质灾害。某些省规定对处于地质灾害非易发区内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也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

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安居的重要因素,同时又具有自然、社会和资源的三重属性,所以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显得迫切而需要。 二、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的基本问题 要写报告,首先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 主要有六种,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虽地质灾害可以有几十种,但国土资源部贯彻的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主要包括六大灾种,有的是地质灾害,但不属于国土资源部管辖的职能范畴。比如,地震、水土流失等。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 1、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2、调查分析工程建设区或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现状。 3、简要分析评估对象在建设或运营过程中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范围、方式、强度与持续时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