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理必修2 人教版 新型工业区 学案(附答案)

地理必修2 人教版 新型工业区 学案(附答案)

地理必修2  人教版   新型工业区  学案(附答案)
地理必修2  人教版   新型工业区  学案(附答案)

《新工业区1》学习提纲及课前准备资料

1

2

P69五个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雇员一般在250人以下;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艺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轻工业产品;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七个条件: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

②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独特发展模式是什么?

工业小区模式

③在萨索洛地区集聚的相关企业和服务性机构有哪些?

P69第二段第3-5行(制造模具、釉料、包装材料的企业和运输企业,从事与瓷砖生产相关的设计、后勤、商业、广告、财经等方面工作的企业,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中心从事有关陶瓷生产的研究工作。

④萨索洛瓷砖工业小区的生产—销售—服务网络中支撑企业、辅助性企业、服务性企业、

服务性机构有哪些?

P69图4.17 支撑企业:设备制造辅助性企业:生产模具、釉料、包装材料等

服务性企业:专业咨询公司、金融企业、专业仓储运输公司、商业营销企业、

服务性机构:专业研究中心、工业联合会、培训机构

3、完成课本70页活动

①比较温州乡镇企业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有什么异同?

相同之处:大批廉价劳动力、企业规模小、以轻工业为主、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资本集中程度低。

不同点:最大的不同处是意大利工业小区不同企业密切联系、协作,共同构成巨型企业集团;而温州随时生产同种产品,但联系、协作不如意,形成多家企业竞争的局面,规模效应大减。意大利新工业区:银行信贷体系发达、社会服务机构完善,用水用地方便,交通运输便利,政府大力支持等等。温州乡镇企业:商品手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海运条件便利,山区为主,平原少,人多地少,用地紧张。

②温州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哪些些问题?你能为其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吗?

改进方法:加强技术投入,企业间联系和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生产的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4、阅读资料,请针对商丘虞城县稍岗乡钢卷尺业(焦作孟州市南庄镇桑坡村毛皮产业),,找出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稍岗钢卷尺:(1)症结所在:

与江浙同类企业相比:

①原材料的价格较高;

②江浙企业靠近沿海,获取贸易信息快捷,政策优惠;

③品牌意识不强,稍岗乡钢卷尺质量上属于中高档,价格属中低档,品牌知名度很低。

内部原因:

①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高,以家族管理为主,质量管理方法原始,粗放式管理,生产环节不规范。有关系有亲戚的瞎指挥,生产效率低,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②企业开拓创新意识差。因循守旧,不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方法;研发投入低,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③不能够积极争取优惠政策。

(2)改进措施:

①设立专门的信息搜集部门,及时搜集产业和市场相关信息,并关注产业人才动向,积极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②加大品牌塑造力度,从质量(引入国际评比标准)、宣传(冠名、广告)等方面提升品牌知名度,从而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③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展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所有者与管理者分离,加大对优秀管理者的股权激励。④加大企业新产品研发力度,在产品实用新型和工业外观设计上下大工夫。⑤关注企业转型问题,未雨绸缪。焦作孟州市南庄镇桑坡村毛皮产业

(1)症结所在:

客观原因:

①原料皮资源不足

②国家生皮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使桑坡毛皮产业面临新的危机。

③国际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强。

内部原因:

①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高,以家族管理为主,质量管理方法原始,粗放式管理,生产环节不规范。有关系有亲戚的瞎指挥,生产效率低,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②企业开拓创新意识差。品牌意识差

③产业结构不合理:原料皮市场空白,产品深加工跟不上,缺乏产品宣传营销市场。(2)改进措施:

改变传统观念

实现清洁化生产,确保毛皮加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加强毛皮协会组织建设,完善产业链,增强行业竞争力

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设立专门的信息搜集部门,及时搜集产业和市场相关信息,并关注产业人才动向,积极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

加大品牌塑造力度,从质量(引入国际评比标准)、宣传(冠名、广告)等方面提升品牌知名度,从而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

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展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所有者与管理者分离,加大对优秀管理者的股权激励。

加大企业新产品研发力度,在产品实用新型和工业外观设计上下大工夫。

关注企业转型问题,未雨绸缪。

5、课后作业:

小组协作,通过网络搜集资料,结合本章知识,针对商丘区位条件的实际状况,对本市工业区优势条件、发展方向、工业结构、环保需求作出评述,每小组写出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

资料1 商丘虞城稍岗乡钢卷尺生产

商丘钢卷尺的生产,无论从规模、市场占有率、生产设备的改进、企业管理等方面,近几年来都有长足的发展。统计显示:虞城县稍岗乡是全国目前最大的钢卷尺生产加工基地,现年产钢卷尺1.5亿个,产值6亿元,产量占全国生产份额的一半以上;自1998年第一次走出国门,钢卷尺出口货值平均每年增长30%,出口量虽然占总产值的比例不是太大,但每年的增长速度的确不小。但是,企业是否从出口贸易中

得到比内贸更高的利润?扩大出口能否成为商丘钢卷尺产业长足发展的重要支柱?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稍岗乡钢卷尺加工制造业以手工制作为主,从事钢卷尺加工的目的是为了生计。进入80年代后期,良好的外部政策,使稍岗乡钢卷尺加工制造业赢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规模不断增大,外部竞争压力小,加工生产出来的钢卷尺主要提供给江浙一带的大钢卷尺生产厂家,成本低,产品价格高,货物供不应求。可是随着市场的成熟,行业竞争的程度越来越激烈,又由于原料价格不断上升、当地廉价的劳动力不再是优势、市场信息不畅、品牌意识不敏感等因素的影响,多年享受的奶酪不翼而飞了大部分,从中体味到生意的难做。链条断在何处

商丘虽然是全国目前最大的钢卷尺生产基地,但发展势头、产品质量以及在市场上的影响等,与江浙一带的钢卷尺生产厂家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在国内市场上较有名气的商标中大多数为南方的厂家。在稍岗乡调研,与几位总经理谈到与南方企业在经营方面有何差异时,他们都谈到以下几点:1.原材料的价格,本地高一些;2.江浙一带的生产企业具有地域优势,靠近沿海,获取贸易信息方面比我们快捷,政策方面也比我们这里优惠;3.品牌意识不强,商丘生产的钢卷尺在质量上基本上属于中高档,但是因为对品牌的宣传意识不强,产品却一直卖低档产品的价格。

他们的分析确实反映了我市的钢卷尺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但我们调查认为,影响企业能够跑赢市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和企业开拓创新意识差。我们的钢卷尺企业以家族管理为主,质量管理方法原始,对产品、对员工主要采取粗放式管理,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都不规范。在技术方面和用人方面,惟恐肥水外流,有技术会管理的受排挤,有关系有亲戚的瞎指挥,生产效率低,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同时,创新意识差,不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方法;在产品的开发上,高估风险,不愿投入,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在政策的利用上,也不是想方设法争取优惠,而是给则用,不给也不争取。路在脚下虞城江华量具有限公司在1998年做出口贸易以前在整个钢卷尺生产基地中算不上佼佼者,而在以后短短的五年中能够发展成为一个产、销、供、直接出口的大公司,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积极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有直接关系。2000年,在商丘检验检疫局的帮助下,该企业开始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根据这一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为契机,该企业在财务、人事、质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经过一段时期的运作,企业各方面的管理都有明显的进步,企业的效益也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企业在外贸出口方面大做文章,利用各种机会发展国外客户。因为该企业内部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管理体系,企业老总就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开拓市场和参观考察方面上,开阔了眼界,学习了经验,也带来了客户。另外,商丘检验检疫局大力扶持该企业,帮助他们用好相关优惠政策。2001年以来,检验检疫人员帮助企业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江华量具公司先后享用了“电子转单”、“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保证企业出口的货物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通关放行,办事的高效赢得了国外客户的信任。江华量具公司也是目前我市钢卷尺行业惟一一家有自己国外客户的企业,其出口、内销势头仍很迅猛。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首先,说明我们的钢卷尺生产企业在市场竞争面前一定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要勇于实践,要在内功上多费精力,在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再利用好我们所具有的客观优势,商丘钢卷尺产业才能做大、做强,才能跑赢市场,才能以点带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市政府确立的“工业立市”目标。其次,我们的钢卷尺企业还要防止国外反倾销手段。自我国加入WTO后,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遭受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反倾销政策,致使许多产品痛失出口的大部分份额。所以,我市的钢卷尺产业在出口业务发展时期,一定要吸取这方面的教训。

资料2:焦作孟州市南庄镇桑坡村毛皮产业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毛皮加工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以绿色生态经济为主旋律的 21世纪如何使我国的皮毛加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绿色无害化生产,2006年 11月 9日至 11日,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类研究项目“动物毛皮产品质量评价技术的研究”课题组对河南桑坡村羊剪绒加工基地进行了调研。这次调研主要走访了焦作市商务局、焦作市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桑坡村皮毛协会等政府部门以及焦作信慧畜产品有限公司等生产加工企业。听取了有关部门对桑坡皮毛加工业的历史、现状、企业特点、质量监控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介绍,并实地观摩了企业的生产加工情况,结合国内外毛皮产业发展提出了桑坡村羊剪绒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1 桑坡村毛皮产业现状

目前,桑坡村已建成了拥有 134家企业的毛皮工业园,其中,有进出口权的企业 35家,委托加工户约700户,从业人员 15 000人左右,年设计羊皮加工能力 3 500万张,2004年实际加工约 1 000万张,

销售收入 7.2亿元,实现利税 8 000万元,出口创汇 3 300

多万美元。桑坡村羊剪绒系列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鞋里皮占国内市场的80%左右,成为亚洲最大的羊剪绒加工基地和集散地。

1.1 桑坡村毛皮产业结构特点

1.1.1 原料供应全部在外桑坡村地处中原农业区,离牧区较远,周边没有原料供应基地,而且当地也没有一个规范的生皮交易市场,其生产所用生羊皮全部来自外地。

1.1.2 产品销售在外桑坡村的羊剪绒生产基本上都是一些简单的初加工,生产的系列产品中地毯、床毯、壁毯、小车靠背、沙发座垫等制成品只占到10%一15%,其余均为鞋里皮等半成品,这些半成品在产业集群内部的消化率几乎为零,而是全部销往外地。

1.1.3 从业人员大多从外地招聘由于产业集群的快速扩张,从业人数也在急速增长,全村毛皮加工从业人员 15 000余人,其中 10 000多人包括技术人员在内的从业人员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这样就形成了桑坡村毛皮加工业“三头在外”的特有的产业结构特点。

1.2 质量安全监控措施

1.2.1 原料皮的质量安全监控桑坡村 70%的原料皮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尽管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法规定,进口生皮必须严格检验,但实际工作中只检验交货数量、毛长是否与合同相符,有无腐烂变质等情况,对其他质量状况及一些致病菌等安全指标几乎不检验。因此,桑坡村原料皮的质量安全监控是非常薄弱的环节。

1.2.2 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桑坡村的皮毛加工基本上都是按照订单生产,产品的技术指标由买方规定,没有统一的等级标准,也就是按照买方的需要生产,产品基本由买方验货,特别是内销产品,几乎不经过专业质检机构的检验,由买卖双方凭感观验货定价。外销产品,被列为国家强制检验的或者外方要求检验的项目由焦作市进出口检验检疫局进行抽样检验,而对国家标准要求的抗张强度、撕裂力、pH值等常规指标几乎不检验。

1.3 环境保护措施

1995年,桑坡村投资 600万元建成了全国村级首家污水处理站,日处理废水5000 t,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2001年,又投入11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目前,投资3 000多万元的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即将竣工验收,将对全村的污水处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基本实现了全村毛皮加工企业污水的集中处理。

2 桑坡毛皮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观念影响企业发展

全村虽然实现了由手工作坊向机械化生产的转变,但是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仍然存在,在这种管理模式的避护下企业固步自封,管理松散,人员素质低下。有些企业的硬件投资几乎与国际接轨,加工设备非常先进,但是,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产品设计人才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人才缺乏,不仅使企业无法把握世界毛品,而且,品牌意识淡漠,只能是低质量、低档次的重复生产,很难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2.2 原料皮资源不足

桑坡村年设计羊皮加工能力3500万张,但年实际加工不到 30%,主要原因是原料供应不足。对进口原料皮的过度依赖,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一旦出口绵羊皮的地区出现供应问题,很容易波及企业的生产。另外,生皮进口关税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这两年,国家不断调整产业政策,限制甚至禁止生皮进口贸易,使桑坡村的原料皮来源进一步受到限制,因此,原料皮不足及过多的依赖进口是桑坡村羊剪绒企业生存和发展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

2.3 产业结构不合理

2.3.1 原料皮交易市场空白桑坡村年加工 1 000多万张绵羊原料皮,全部由企业到产地去收购,当地没有一个规范的原料皮交易市场。再加上企业之问相互封闭,缺乏协调,竞价抢购,使原料皮价格一涨再涨,这样,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制约了原料皮收购的自主性,同时,抢购回来的原料皮质量也很难保证,增加了加工难度,影响产品质量,降低企业的利润,使企业的投资风险增大。2.3.2 产品深加工跟不上桑坡村的大部分羊剪绒加工企业规模小,由于受技术、资金限制,产品主

要集中在中低档水平,较低的利润和产品附加值,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效益,而且,这些初加工的产品很容易受市场的影响,使企业回避风险的能力降低,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

2.3.3 缺乏产品宣传展销市场桑坡村现有毛皮加工企业 130余家,但是,全村没有一个规范的产品展销市场。企业生产的产品全部上门销售,这既增加了成本,减缓了资金的周转,而且,运到销售地的产品时常以种种理由被退货或压价,使企业陷人被动的局面,最重要的是企业利益受损。

2.4 国家生皮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使桑坡毛皮产业面临新的危机。为了实现制革、毛皮工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国家先后多次调整了生皮加工贸易政策,给桑坡村的毛皮加工业带来了新的危机。

3 桑坡村毛皮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改变传统观念,加强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桑坡村的毛皮加工业要发展,必须改变数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家族式管理理念,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和具有前瞻性的管理人才,努力改善企业的用人环境。推行现代化的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管理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积极推进品牌战略,提高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2 实现清洁化生产,确保毛皮加工业与环境保护皮行业的发展动态,缺乏自主创新的特色产的协调发展。2l世纪是绿色经济的时代,桑坡村的毛皮加工业也应该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要求,实现清洁化生产,确保毛皮加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清洁生产是控制工业污染最为有效的措施,其中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清洁的卫生环境;二是将污染源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最理想的清洁生产是实现工业生产“零排放”。桑坡人应将清洁化生产作为一种历史任务和社会责任来对待,通过开展毛皮清洁化生产技术,使污染消除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既可以大大减少末端污染治理的负担,还会提高污水处理的效

果,确保毛皮加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3加强毛皮协会组织建设,完善产业链,增强行业竞争力

市场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器,围绕市场建企业可以避免旺季原料供应过剩,淡季原料短缺的矛盾,随时满足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同时也可以及时获取国内外市场信息,预警市场风险,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桑坡村应该针对本村毛皮加工产业链存在的弊端,加强行业协会的职能和相关专业市场(原料交易市场、产品展销市场)的建设,大力发展产品的深加工。同时,要加强行约行规建设,通过行约行规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增强行业自律,保证行业内部的有序竞争,使该村的毛皮产业进人良性发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4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针对毛皮中可能存在的对人体有害的偶氮染料、五氯苯酚、甲醛、六价铬等。此外,欧盟于 2003年出台了“关于化学品的注册、评估、许可管理办法”(简称 REACH法规),对我国毛皮及其制品的出口将产生潜在影响。

桑坡村的毛皮产品70%用于出口,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些技术壁垒的影响,但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既有贸易限制的主观动机,又有促进产品技术发展的客观作用。所以,桑坡人要以辨证的眼光来看它,既要看到危机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对产业的促进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积极主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首先,积极开展真皮标志生态毛皮认证,逐步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引导企业提高环保意识,提高毛皮产品的技术含量,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

其次,建立完善的行业或企业标准,将毛皮的感官检测标准化、数字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检测机构,提高质量检测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监控的有效性。最后,还应在协会组织中加强贸易仲裁职能,协助毛皮企业解决在国际贸易中可能遇到的贸易纠纷,使企业在贸易中免受经济上和信誉上损失。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系列学案:城市化高考_2

预习说明:1.利用[导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结构,明确重难点 2.熟悉基础知识,并用红笔标出不会的地方。 3.对有关问题做初步探究 课题第二单元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化(3课时) 主备人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内涵、过程特点,客观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理解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4.培养图形转化能力、动手绘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的内涵,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城市化的内涵(自学课本第32页图文) 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城镇化)是、、的过程。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什么?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浏览课本第33—37页) 读表2-2-1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表中数据在下图中画出1950—2010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折线图,线表示)城市人口比重(%) 年份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年) 2、分析表中数据,在1960—1980年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上升速度较发展中国家,从1980—2010年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上升速度较发展中国,这表明。 3、推论:1800年之前,世界城市化进程如何? 4.世界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哪些阶段?1.从延安市的变化阐述城市化的概念。 2.决定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根本因素是什么?两者关系如何? 3 中国大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类似情况吗? 4逆城市化的表现是什么?是城市化的衰败吗? 5你认为逆城市化会带来哪些积极与消极影响? 6世界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 动人口数量和增 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 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 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 低,抵御疾病和灾难 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 具从事农业活 动 人口数量增多, 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 展,食物供应变得稳 定而可靠,死亡率下 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 迅速扩大和发 展 人口数量继续 增加,增长速度 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 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 造自然的能力,人们 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 完善的医疗服务,死

鲁教版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全套(全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 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 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 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 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 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 人口急剧增长。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开始减缓 增长。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 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 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 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 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中土地的利用形式: 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实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3.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分界线;二是在同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而已。 4.功能区的主要类型: (1)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①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要求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②低级住宅区:多建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条件较差 (2)商业区: ①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②中心商务区(CBD): 它是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模块复习课

[核心知识回顾](教师用书独具) 一、人口的变化 1.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①时间上:数量不断增长。 ②空间上:地区不平衡,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划分: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 (2)分布: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但有一部分正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中间类型。 (3)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人口政策。 3.人口的迁移 (1)概念: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的现象。 (2)分类:人口迁移根据是否跨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5.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一个地区或国家利用本地及他地的资源,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生活消费水平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三种观点:乐观、悲观、介于乐观和悲观之间。 6.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内涵: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条件: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的生活质量。 (3)意义:影响人口战略、人口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土地利用: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同类活动的高度集聚。 (2)城市功能分区 ①特点:一般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常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3)形成的因素 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等。 ②其他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4)发展变化 ①初期:各个功能区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异。 ②后期:各功能区逐渐分类布局。 3.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①标准: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②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2)城市服务范围: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3)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等级高,职能多,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大。 (4)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地理位置、地形、资源、交通等。 4.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含义:一个区域内,不同级别城市的空间组合。 (2)特点: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 (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5.什么是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1《人口的自然增长》word教学设计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1.1.1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3、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 4、了解不同地区针对人口问题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人口的数量变化之人口的自然增长,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是课本的补充内容。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2、难点 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地理必修二的学习,地理必修二的主要内容为人文地理,那学习人文地理,我们就先从人讲起,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内容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5,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某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________有关。(6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及计算公式;另外,让学生意识到人口基数的影响力。 2、读图1.2,总结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之后和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读图1.4,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并分析其原因,针对各自的人口问题,其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4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读图感知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及其原因,并思考应采取的措施有何差异。 (三)小组讨论(8′)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1章章末小结与测评含答案

[巩固层·知识整合构网络] (教师用书独具) 请你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 ①原始型 ②现代型 ③经济因素 ④国际人口迁移 ⑤环境承载力 ⑥自然资源 ⑦人口合理容量 [提升层·专题讲练深拓展] 专题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1)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由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所决定。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增长率的高低。人口增长率=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的自然增长:即人口数量的增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则人口增长。 (3)人口的机械增长:一个地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引起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迁入率高于迁出率则人口增长。人口的机械增长只是对世界的局部地区而言,对全球化人口数量变化无影响。全球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状况。 2.人口增长影响区域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人口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常见的人口年龄失调有两种情况: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教育等措施,严禁非医学鉴别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文化素质总体过低→ 不利于高新技 术产业的发展 → 国家要加大劳动者 的职业技能培训 [对点训练] 1.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17252022】

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2-2 城市化)

2014年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 2-2 城市化 一、单项选择题 读2005~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率示意图,回答1~2题。 1.2005年以后,河北省的城市化处于()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2.河北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有() ①地处环首都、环渤海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 ②国家“十二五”规划将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有政策支持 ③城镇体系不完善,大城市带动能力弱 ④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 4. 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读以我国东部某大城市为中心的等人口密度线示意图(单位:万人/km2),回答5~6题。 5.有关该大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城市位于河谷地带 B.该城市属于多核心模式 C.该城市东西方向上交通最便利 D.丁处建筑物高大稠密 6.四地中最可能是卫星城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下图为我国两省区1965年至2011年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下列关于辽宁、广东城市化差异及原因的叙述,正 确的是() A.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 并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B.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是因其经济衰 退,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C.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因其自然条件差, 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水平落后 D.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8.目前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B.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 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 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 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 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 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 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 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6章附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含答案

附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学习目标: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重、难点) 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2)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原因:①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②长江经济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③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2)措施: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自主诊断]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长江经济带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 【提示】(1)×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2)×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不仅包括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以及防洪、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和生态用水等,还包括向北方地区跨流域调水。 [合作探究·攻重难] 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和沿北纬30°中国地势剖面。 【思考交流】 1.长江流经了哪些省(市、区)?干流南北两侧有哪些重要的支流? 提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市、区)。北侧支流主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等,南侧支流主要有乌江、湘江、赣江等。 2.流域内有哪些地形类型?据上图分析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提示: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在上游河段,长江从青藏高原奔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程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乡村和城镇”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一章 一、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了解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4.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5.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知识点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经济活动 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用地类型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学生记笔记 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特点: 1.农业用地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经济活动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附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附3 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学习目标:1.了解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重点) 2.掌握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特点。3.结合中心地理论理解影响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重难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1.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1)分类: 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餐饮娱乐 文化与旅游家庭健康与养老法律服务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 (2)特点:复杂性、发展性和多样性。 (3)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是服务业布局和发展的前提,并为服务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 a .市场:市场需求影响服务产品的种类和发展潜力。 b .交通运输:影响服务业的空间布局。 c .劳动力: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需要劳动力数量较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 d .技术因素:对服务业区位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e .政府财政支持,税收和土地优惠等政策因素,对服务业有明显吸引作用。合理的政府监管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等,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特别提醒]

自然因素是服务业布局和发展的前提,并为服务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等。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自然因素对服务业的制约在不断削弱。 2.服务业空间布局 (1)生活性服务业的布局大多分散进行。 (2)生产性服务业: ①特点: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以及集聚性等。 ②集聚区的区位优势 高素质人力资源、良好的交通区位、规范化的政策环境、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及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市场。 3.案例:探究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1)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产品直接出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使用或销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 (2)影响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 a.地形:山区商业网点规模小而分散;平原商业网点规模大。 b.气候:气候差异及季节变化,影响居民商品消费需求。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等对零售业布局影响较大。 [自主诊断] (1)金融、信息等产业属于生活性服务业。() (2)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等行业,可布局在高等院校附近。() (3)现代物流产业等同于交通运输业。() (4)大型购物中心一般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主要商业街沿线。() 提示:(1)×生活性服务业包括餐饮娱乐、文化与旅游业、家庭健康与养老服务业以及法律服务等。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2)√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等行业,技术水平是其核心竞争力,往往布局在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地区。 (3)×现代物流业涉及交通、装缷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以及仓储业、批发业、零售业等诸多部门。 (4)√大型购物中心和商场规模大、等级高、付租能力强,一般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主要商业街沿线。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 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 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 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 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 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 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 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 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 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 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 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 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 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 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 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 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 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

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一单元学案

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的变化导学案 第一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情展望] 1.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及地区分布。2.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与区别。3.学会各类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知识点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总趋势:不断增长。 3.两种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①特点:地区上不平衡。 ②表现?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小贴士: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知识点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模式类型 Ⅰ.原始型 Ⅱ.高高低 Ⅲ.现代型 特点 传统型 高低高 低低低 转变过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 2.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现代型。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3)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4)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小贴士: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但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出生率下降来完成。 知识点三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1)概念: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1)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 (2)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3.人口合理容量 (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谋求措施 小贴士: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三个主要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都通过影响资源供应能力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如下图所示: 考点一[032] 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和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2. 3.分析人口空间差异的一般思路 比较不同区域的人口增长状况的差异→分析不同区域人口增长差异产生的原因→说明其各自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其影响→探寻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 (1)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数量不仅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取决于人口基数的大小。 (2)一般来说,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但在某一特定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解读 1.课标内容: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课标解读:了解工业的概念以及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联系实际理解影响工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社会、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材分析 第四章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姊妹篇。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本单元探讨了工业生产活动及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了使本单元的知识通俗化,教材使用了大量的事例,引用大量地图和资料内容,联系实际,结合不同地域的工业生产活动,以事例分析来引证理论内容,然后再通过理论来指导今后的生产、发展,使理论和实践得到统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渗透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活动。另外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地域的工业类型,从珠江三角洲的变化到我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发展变化乃至世界主要工业基地的工业建设、发展情况,既要看到我国的强盛也要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节结合大量活动设计以及典型案例,介绍了工业的概念及工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对工业生产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针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特别关注工业地域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让学生理解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结合实际分析工业的区位选择,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学案 【学习目标】1. 说出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标准,比较不同等级城市的不同服务功能。2.举例说明城市的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的基本条件。3.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分析,理解中心地理论对城市形成、分布、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 (1)划分依据:通常是以城市来划分的。 (2)等级:我国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等。(3)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标准是。 2、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 (1)功能:城市作为的中心,集中了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 服务。(2)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和广大的地区。 (3)特点:城市范围不是,不明确。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是指。(2)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数目,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数目。(3)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的城市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读课本2.12图思考: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并举出 实例。 三、读图“六边形服务网络图” 将图中城市等级的级别符号(甲、乙、丙)填入 括号内,并用不同图例表示各自的服务范围。 ()最高级城市⊙ ___________ ()中级城市○ ___________ ()最低级城市· ___________ 3、读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共有几级居民点? (2)图中高一级居民点的位置与低一级居民点的位 置关系如何? 为什么这样设置? (3)A、B、C三级居民点中,数目最多的是, 服务范围最广的是。 (4)圩田上各级居民点的服务范围是否是六边形?为 什么? 4、读右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两城市的名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