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苏霍姆林斯基100条建议 读后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100条建议 读后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100条建议  读后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100条建议  读后感

《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和教案》

——读后感

郑大实小王丽雅

基于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本,学校领导精心给教师们

准备了一些教育理论书籍,帮助教师丰富知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真正做到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吸取营养,从各方面充实自己,

不是为了某一节课备课而是终身备课。而我非常有幸读了由华东师

范大学崔允漷教授主编的《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和教案》一书。

本书主要内容:教师是专业人员,专业性体现在哪里?《基于

标准的课程纲要和教案》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教师开展基于

课程标准的教学的专业活动方案。“课程纲要”是以提纲的形式一

致性地呈现一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

它有利于教师形成学科观或课程意识,思考从“一节课”走向“一

门课程”;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某门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有利于

学生明确某门课程的全貌或相关政策;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纲要的

审议与质量管理。基于标准的教案提倡老师们进行逆向设计,即根

据课标,结合教材和学情等要素确定目标之后,先来设计评价任务,再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的设计,首先关注的是目标,而不是教材

内容;更关注内容、方法与目标的一致性,而不是方法的新奇与否;更关注学生有无明白,而不是教师到底要告诉学生多少内容;更关

注基于目标的学生表现的提升,而不是练习的多寡。

虽然只是刚刚开始读这本书,但已经给我解答了很多的疑惑。

记得上学期放假时学校安排假期每个人都要写一份本学科对应年级

的课程纲要,当时是一头雾水不知是什么,虽然冯老师做了示范,

但要具体到自己去写,还是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入手,用那些语言更

准确、清晰?读了本书中的序我就明白了,原来“课程纲要”是以

提纲的形式一致性的呈现一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这四

个要素。这四个要素要回答的问题分别是: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基本的素材或活动是什么?我怎样带他们去?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

哪里?可见,“课程纲要”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这也回应了课

程因学生而生的理念。知道了这些,也就明白了怎么写课程纲要,

为什么要写课程纲要。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小小感受,和自己的拙见。再次感谢学校和

领导给予我的这次学习进步的机会,以后要坚持不断给自己充电,

紧跟时代步伐。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000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000字 第一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 工农路小学田梅 六月份,我静下心来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教育独到的见解,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谈谈“因材施教”的问题。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面对班里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的学生,老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呢?很多教师都从学生身上找原因,什么不知道学习了,脑子笨了,家长不配合等等;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缺乏“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平时不应该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苏霍姆林斯基给一位后进生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这位学生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 读后感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他的确是品德高尚,心地纯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赤胆忠诚的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为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他的确是品德高尚,心地纯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赤胆忠诚的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为培养高水准的跨世纪人才做出了贡献。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如何获取知识,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年来深深困扰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找到了方向。 记得有一次为了准备一堂课足足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查资料,认真读课文,教案反复修改了无数次。那次的课因我的精心准备而上的格外精彩,下了课很多学生跑来告诉我,我比他们原来的老师讲的好很多了,我至今仍记得那时的兴奋与激动。那是鼓舞我工作后走上讲台的最初的自信和成就感。

我总结了一条自认为很有用的讲课经验:把与该篇课文有关 的所有资料都搜集到手,加以组织,最后安排上学生的活动,就 可以准备好一堂课了。那时候,我认为找到了教学的不二法门。 觉得只要课前认真的准备好每一堂课,就可以讲好课。而且总觉 得自己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刚开始 学生还很配合,很欣赏这道菜。课时间渐长,课堂开始出现一些 不和谐的音符,我渐渐觉得我的课堂和我的语言和学生有了隔膜感,一些所谓的讨论和课堂活动也只是表面的,进行不到课文的 深层次。有很多时候发现自己在唱独角戏,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反而有一两次仍开教案跳出书本却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也曾经多 次跟其他老师讨论这一情况,很多时候都把问题归于学生对数学 主观上的不重视,而恰恰忽视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直到那天 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写下的这些话:请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交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 的工作情形吧。他认真的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 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 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材料,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 课堂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为什 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处于教师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学生要 领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忆,因

《帕夫雷什中学》简介、摘要、及部分解析

《帕夫雷什中学》介绍,摘要,部分解读 1、《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1969年出版。帕夫雷什中学是乌克兰境内的一所10年制普通乡村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大部分教育生涯就是在这里渡过的。这所中学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帕夫雷什中学》是“根据笔者个人经验写成,在某种程度上是笔者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包括26年任校长工作的总结。”《帕夫雷什中学》除前言外,共有7章。 2、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学工作成功的保证,学校的物质基础及学生周围的环境,关注健康与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 3、要把学校领导好,就意味着要精通教育科学,并使这门科学成为科学地领导教育和教养以及组织全校师生活动的基础;意味着要成为教学教育过程的能手,要掌握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艺术。 4、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 5、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它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创造才干和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 6、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的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曾在苏联多次再版,也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其它国家出版。 7、第斯多惠说,差的教师只是传授真理,而好的教师则是揭示真理。 8、教师应当不仅仅是教导者,而同时也是学生的朋友,应当和他们共同去克服困难,和他们喜忧与共。 9、开发每个人的天赋和才能,使他享受到为社会、为人民的幸福进行饶有趣味的、充分发挥了智力的创造性劳动的幸福,这就是学校的任务。注意每一个人,关怀每个学生,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 10、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观察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他施展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并向他提出一些在完成中要克服某些困难从而促使其才能进一步发展的那种任务。我们努力设法使学生在课外时间能过丰富的智力生活,并使这种生活能影响集体在精神上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智力水平,并发展天资较低的学生的才能。 11、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12、一个好教师应精通他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此外,本人若能热心于本门科学正在探讨的问题,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师则可成为学校的骄傲。一个好教师,应具备比中学教学大纲的规定多许多倍的知识。教学科目对他来说只是科学的基础知识。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篇孙艳红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这一条建议。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 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

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市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 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即使是实验室,有多少学校能真正重视它的建设呢? 建议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都是说培养学生记忆力的。 记忆力,不管对于学生的学习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凡在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具有比较强的记忆力,那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呢?靠死记硬背能锻炼出好的记忆力吗?苏氏在这两条建议中做出也比较详细的说明。在他的文章里,他特别反对“死记硬背”,他会这种记忆方法“甚至会造成幼稚病,简直会把人变成傻瓜”。 那么他强调的是怎样的一种记忆方法呢?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怎样才算是有理解的记忆,如何将记忆长久的保持下来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_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胡学胜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都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选集中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

一、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一、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了暑假,大家都想好好的休息休息,陪陪家人,联络联络朋友,美美的睡睡懒觉,享受一下睡到自然醒的幸福感。可是,又接到了培训的通知,知道大家心里都很反感,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为期4天的培训任务还是得完成。还是那句话,既来之则安之吧。 这次我们的任务是世界著名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很多老师可能在假期里就已经看过了,我和大家一样,只有一本课本,也没有参加任何的培训,只不过我看课本的时间要比大家多一点点,在这里我就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读后的体会、感受,就算是完成这次的培训任务吧。当然了,我才疏学浅,我的这些体会和感受也仅仅代表我个人,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也希望大家给我提出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 今天早上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再怎么伟大的人,首先是一个平凡的人;再怎么伟大的事,首先也是一件平凡的事。人,是从平凡逐渐走向伟大的。人的伟大,往往是表现在平凡的生活和小事上,而不是表现在惊天动地的事件中。我们今天要了解的苏霍姆林斯基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他做的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事,一起去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份简历吧。从中我们会了解到苏霍姆林斯基平凡的生活。

1、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祖父曾是旧俄的农奴; 父亲是农民、一个能干的木匠, 在夺取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失去了一条腿, 在国内战争时期为巩固革命成果流过血。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 这个偏远乡村的农家, 生活是贫困而动荡的。土豆和黑麦粉做的面饼是家里上好的食品。小瓦西里(苏霍姆林斯基小名)总是赤着脚跑来跑去。然而酷爱书籍的祖父, 无限忠于苏维埃政权的父亲和慈爱的母亲, 创造了一个温馨和睦而又生气勃勃的家庭环境。在这个家里, 大人从不大声呵斥, 更不责打孩子, 一道目光、一个表情, 就足以使孩子明白自己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孩子们从心底里感觉到长辈对他们的期望和热爱, 很依恋长辈。小瓦西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茁壮地成长。这个家庭尊老爱幼的传统孕育了苏霍姆林斯基那颗金子般的心。有意思的是, 这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4 人, (三男一女), 先后都成为教育工作者。] 2、1926年入一所七年制的农村学校学习。 3、1933年,提前从速成中学毕业进入一所师范院的师资培训班学习,准备当教师。( 2 0 岁左右),1934年在故乡担任小学教师,同时参加高等师范教育进修(函授) 4、1939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 5、1 9 4 1 年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任政治指导员。在这一阶段中,妻子被敌人残酷地处死,出生不久的婴儿夭折,自己在战争中

给教师一生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一生的建议》读后感 假期中,我读了周成平的书《给教师一生的建议》,受益良多。 这本书它是从全国许许多多优秀教师的材料中,精选的40多位杰出教师的精彩个案,它就“师德”、“教学”、“育人”和“修养”四个方面给出四十三条建议。通过看这本书,我想起了前面我们学习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和这本书相比,我觉得周成平的《给教师一生的建议》更容易理解,更通俗,全书始终贯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条建议,我认为完全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这本书。书中讲得好;“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本质”。书里介绍了全国首期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是如何用爱耕耘了一生,用她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爱与奉献。让我深深感受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真谛。 我非常愿意和大家分享周老师的这43条建议,我也挑几条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要真爱,不能溺爱,更不要假爱。书中指出了我们不要进入爱的误区。 其一,不要进行传统家长式的爱。尽管我们学校取得过辉煌,但不乏有传统家长制的做法,面对日新月异的学生,我们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用专业的手段对待学生。其二,不要有保姆式的溺爱。我校部分学生是寄宿制,在学校中学习生活时间长。我们不要为了容易管理,一切都替学生包办,要积极培养学生自管自学能力,提供学生造血本领。

其三,不要暖水瓶式的爱。学生害怕教师内热外冷的表情,学生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新时代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沟通,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及时改正每个学生的缺点,相互学习。 其四,不要有势利型式爱。面对区域化越来越明显,薄弱生会越来越多,我们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在学校吸引力大大增强,同时也吸引了一批由于特殊原因缺少家庭关爱,造成心理障碍的困难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伸出关爱之手。 书中更多的是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建议,让我们如何开展真爱教育,如何享受爱的教育带来的回报。 一、常创随机之爱。随机不是随便,而是随时。教师做一两件爱心没有什么了不起,难得是长期地随时随地对每位学生施展爱。一个班学生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四五十个,对家长学生来说是唯一的。教师职业要求我们要博爱,眼光要关注每个学生。教师要善于创造爱的氛围,让学生常常感受到爱与被爱,使全体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常怀希望之爱。小学生思维活跃像一张白纸,各人发展情况、发展速度不同,有的比较正常,有的比较超前,还有的比较滞后,花的开放是有时间的,我们要慢慢等待,对每位学生都应该充满期望,在课堂提问中要耐心等待学生的回答。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让学生沉浸在失败阴影中,有希望的学生才能激发潜能。 三、常存宽容之爱。小学生是一张白纸,你画什么,他接受什么,周围有什么,他学什么,表现在各种行为方面出现问题,甚至会做出出格的事,这时,我们对学生要理解宽容,对学生的错误要包容。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乌梁苏小学何长春 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

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霍姆林斯基简介

霍姆林斯基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世界著名教育家。 1918年9月28日苏霍姆林斯基诞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他进本村小学上学,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后进入克列明楚格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 从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天起他就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勤奋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并向别的教师请教,以获得更多的经验。他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函授班的学业,接受了高等师范教育,获得了中学教师证书。在函授学习期间,他结合教学工作实践,从思想深处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从而更加热爱并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为农村教育事业奋斗终身。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完全中学当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这为他广泛探讨和研究教育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卫国战争开始后苏霍姆林斯基以政治指导员的身份上了前线。在战争中他身负重伤。伤愈后他重返教育岗位。起初任中学校长,不久调往家乡任区教育局长,全力以赴投入战后恢复学校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学第一线的火热的生活,因此提出了回学校工作的申请。1947 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从此他就一直在这一岗位上勤奋地耕耘,直至1970年9月2日去世,历时23年。其间,苏联各地的许多师

范学院都邀请他去工作,甚至波尔塔瓦师范学院院长,他的学位导师也亲临帕夫雷什,动员他去基辅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苏霍姆林斯基深信,要当好一名校长,就必须一天也不脱离学生和教学。他明确地提出了口号: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他身为校长,还兼了一个班的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该班学生毕业。他全身心地热爱学生,殷切地期望他们每个人,不管聪明还是愚笨,健康还是体弱,品德优良还是有"精神创伤",都成为优秀的公民。他认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①因此,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了如指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对象。经他长时间直接观察的学生达三千七百多人,他还为每个学生写了观察记录。他愉快地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探索各年龄期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规律。他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担任一门课程(语文、物理或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像其他教师一样批改学生的作业。他把到教师中去,发现教师,帮助和培养他们,看作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他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去听课,对所听的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分析,在连续听了十几节课后进行整体剖析。他为青年教师上公开课,与他们谈话,要求他们多写多读学术性文章;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和精神生活。他把全校教师团结成一个优秀的教师集体,这是帕夫雷什中学取得成功的有力的保证。帕夫雷什中学原本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暑假放假之际,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是单纯的谈理论,而是每一条中谈论的问题都结合生动的实际事例,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于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很熟悉。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都要熟悉,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在他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他们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的 读后感

读《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对中国的教师而言,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非常熟悉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超越了其自身的时代局限性,他的书被一读再读,他用毕生之力铸造的帕夫雷什中学则是理想中的完美学校。 放假前我在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这本书从学生篇、教师篇、教学篇三大部分,对苏霍姆林斯基这座教育思想和实践都极为丰富的宝藏进行开采,为我们中小学教师尽可能呈现出较为真实而可亲近的苏霍姆林斯基。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读书——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是教师共同的追求。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如果教师不能把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 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学生的阅读,只有热爱阅读的老师才会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学生。所以作为新时期的老师,我必须热爱阅读。在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寻找不同的共鸣点,让书成为一名心灵的知

已。不同的书籍就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书籍就会显示不同的精神成长的历程,特别是一些名家的书,经典的书,更会透彻地反映生活和人物的心理,不同的人在书中会得到不同的体现,不同的书籍又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收获,正如一句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为培养民族希望的老师,我们更应进行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自我,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二、叛逆——学生往往想做禁止做的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密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讲的话发生共鸣,教师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如何应对“叛逆”的孩子? 在“破罐子破摔”的孩子之外,“叛逆”类型的学生也常常让我们头疼。具体来说,常常表现为:他们不听话,老师说东,他偏偏向西;你说不准玩危险的游戏,他偏要在走廊玩“背人打仗”;你说雨天不准往泥巴地上踩,会破坏整个教学楼的卫生,他偏要打着伞在那踩;你说做文明人不说脏话,他偏要说……总之,他们处处跟成人对着干,还总愿意挑人毛病,有的时候明显强词夺理,但就是不听人劝。这样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教育呢?他们为什么要跟大人对着干呢?他们难道不知道,老师、家长都是为他们好吗? 其实,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长,最关键的是能够独立去认识和应对这个世界,这也是我们教育的重要任务。孩子发育到一定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专著。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В·А·Сухомлнский,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理论 1.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无论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要保持善良、快乐、本分、乐观自 信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我们和谐的世界需要鼹鼠、河鼠、水獭这样的人,让我们每个人之 间都建起一座无形的桥。 ? 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 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 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 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培养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是教师要深入体察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他的工作就是从培养世界观开始的。(第三卷548页《公民的诞生》) 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 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 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上,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 快乐就是跟邻居小孩儿一起在柔软的草地上打滚、猜谜语;快乐就是在幼儿园里跟自 己同龄人一块玩耍、做游戏;快乐就是和小伙伴一同办家家儿酒……这,就是朋友带给我 的快乐! 这些精彩的童话故事确实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格林兄弟能写出 这么多,这么好脍炙人口,流芳白世的作品,真让人敬佩呀! 金碧辉煌的皇宫里七位仙女正在为小公主祈福。祝福她能歌善舞,品行优良。但是,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位恶毒的巫婆诅咒小公主在十五岁时被纺锤刺破手指,因此而死DDD啊,多么恶毒啊。可怜的小公主在七位仙女的保护下沉睡了一百年,最后被一位英勇 的王子唤醒了!睡美人最后奇迹般的复活了。小朋友,如果要像睡美人一样复活那是需要 做无数的好事并得到上帝的垂怜才有可能的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五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一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二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这样地抱怨。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因此,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所以,读书吧,老师们!-------《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三 读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29条<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签于此,感觉自己在平时“预习知识”这一环节上,相对来说把握得还是比较适合一些,浅谈点滴:在讲新课之前,我一般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大体弄清楚教材中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些知识跟已学的哪部分知识是相联系的,教材上的解题方法和思想是怎么样的。对

苏霍姆林斯基 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通过读这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对此书爱不释手。其中的赏识教育思想更是本书的精华,它贯穿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一位教师,让赏识常驻心田。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为了提升师生综合素质,培养师生的读书习惯,学校开展了师生读书活动。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工作了几年后,发现自己经常在说,“好忙,没有时间。”每天的工作总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等等。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今年我踏上工作岗位已有三十四年了,在这三十四年教学中没有积累到什么教学教育经验,感到一种内久。所以在这个暑期里找来了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看看他在30多年里积累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我翻开了这本书,这本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的是《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原以为教育类的书都是理论性强,枯燥无味的,但仔细读来,书中每句话都让人感觉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处处都能体现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 从《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中,我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可以读出管理理念、教学方向;可以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在书中他递进的阐述了在课堂教学这一学生知识获得的主要来源中三部分参与者: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必须围绕着学生,教材中的内容也应该由教师分析,把教纲里的一些关键知识即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再通过教材内容转化方式传授于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后进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师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遭到失败时,当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学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要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能做好,老师相信你……”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而当学生产生什么事都来做的想法时,当学生学会认识简谱时;当学生争先恐后的劳动时;当学生有一次作业得“优”时,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师的不要吝惜表扬,应该由衷地肯定学生的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导读: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事迹:立志从教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中学生活,一直是在本村学校度过的。这是一座七年制的学校,虽然学校设施条件极为普通,但这里却有一批较好的师资力量。这对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环境。他的善良天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知识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拓宽。他在家经常主动帮助父母邻居做事,在学校里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了当时校长伊万·萨维奇和教务主任布师科夫斯基的重视和关怀。然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启蒙女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这位女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亲密的伙伴。苏霍姆林斯基觉得这位女教师象一个女魔法师,她知道一切美的秘密。她讲课

时学生们都有浓厚的兴趣,所教的知识常被学生铭刻在记忆之中。她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思考许多问题,学习了不少东西,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摄下了这样的一个事件:在山花烂漫、万物生机昂然的季节,有一天下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带学生们来到了森林,这对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他平时就到这里来玩。但女教师的解说,让他接触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惊奇的东西;看这颗盛开的椴树在帮助蜜蜂酿蜜;瞧那个蚁穴——过去是苏霍姆林斯基出自恶作剧曾用棍子去桶它,而现在老师说这个蚁穴有回廊和广场,有幼儿园和粮仓……原来是一个童话般的城市。他感到不和老师一起来。就不会发现世界上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当孩子们领略了这大自然美好的风光,急冲冲准备回家的时候,她还有一新招:“孩子们,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采集些鲜花吧。当孩子们关心长辈的时候,长辈会感到高兴,而鲜花——这是关怀和敬爱的标志。……”苏霍姆林斯基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这使幼小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了书本,爱上了同伴,爱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这位老师。他向往着自己的知识能同老师一样渊博,向往能象老师一样。从这时起,苏霍姆林斯基逐步树立了从事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志向。因此在七年制学校毕业时,他毅然决定报考师范院校,后来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反思失误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活泼、顽皮,在一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