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基于政策工具演进的视角

2013-01-25

摘要:将气候问题的主要利益集团和国家分为三组,欧盟(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伞形国家集团(以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和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南非等),近似代表气候政策的一、二、三3个梯队。全面扫描这些国家标准和管制政策、财政政策工具、排放权交易、自愿协议、信息工具、研发政策等主要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同时,选择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变动趋势以及环境监管能力作为政策环境因素,试图反映气候政策工具应用条件“从低到高”的“阶段性”的特征。通过对上述国家和地区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应用情况的国际比较,总结了减排政策工具应用的基本经验,得出了对我国的启示:继续运用好标准和管制为代表的“传统”政策工具;充分考虑政策工具的应用条件,稳步推进“高级”政策工具;加强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以提高能源效率作为温室气体政策工具的核心目标;近期应谨慎推出碳税;循序稳妥推进碳市场建设。

关键词: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国际比较,政策工具演进,气候政策,环境经济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普遍采取了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政策。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十二五”规划将碳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提出了碳强度降低的国家目标,即到“十二五”末碳强度下降17%。但是,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减排的政策体系亟待改进。特别是“十一五”末期,为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各地甚至采取了较为激进的“拉闸限电”的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质疑。目前对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普遍评价是“行政手段多了,市场手段少了”。碳税、碳市场这两种经典的市场化政策工具(Market-based instruments,MBIs)成为讨论的焦点,二者在中国现阶段的适用性和操作性存在较大的争议。在这种背景下,对气候问题上主要利益集团和国家各种减排政策工具应用情况进行梳理,从“政策工具演进”的视角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得出对中国的启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

将气候问题的主要利益集团和国家分为三组,欧盟(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伞形国家集团(以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和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南非等),近似代表气候政策的一、二、三3个梯队。参考了IPCC(2007)对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分类[1],全面扫描这些国家标准和管制政策、财政政策工具、排放权交易、自愿协议、信息工具、研发政策等主要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从减排政策工具演进的视角探讨减排政策使用的规律。

选择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变动趋势以及环境监管能力作为政策环境因素,试图反映气候政策工具应用条件“从低到高”的“阶段性”的特征。为考虑我国“现阶段”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应用条件的“适时性”提供依据。以“批判的视角”对当前热议的碳税、碳市场两种政策工具进行重新审视。在分析政策工具时,本研究特别强调政策工具运用的制度背景和技术背景。需要说明的是,气候变化领域中估算温室气体排放的基本公式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活动水平数据×排放因子”,(在给定能源结构的情况下)能源强度和碳强度高度相关,本研究中近似将各国能源强度降低的行动和政策理解为温室气体减排的行动和政策。

2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应用的国际经验

2.1 标准和管制政策工具仍然是温室气体减排的“基础性”工具

标准和管制政策工具,包括法律、规章、标准、指令、授权等,是欧盟、伞形国家最常见的管制措施,涵盖了工业、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等领域。能源效率是最主要的标准管制对象,能效标准的设计和实施包括多种方式。例如,可以作为技术标准,或者作为产业规范,以规章制度或是自愿协议的方式加以实施,其应用包括汽车的燃料经济标准、家电标准和建筑标准等诸多领域。有50多个国家大量采用标准来提高能源效率(IPCC 2001)[2]。能效标准和标识体系在OCED国家的能源和环境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欧盟、美国等主要国家都实施了“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规定了能源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见表1)。

表1 主要国家和地区标准和管制政策

Tab.1 Application of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 policy instruments in given

countries and regions

国家和地区Country and areas 标准和管制政策工具 Standard and regulation policy

instruments

欧盟《欧盟可再生能源电力指令》(2001)

《建筑物效能指令》(2002)

《国产家用电器能源效率标识指令》(2002) 《热电联产指令》(2004)

《能源效率行动计划》(2006)

《能源最终使用效率和能源服务指令》(2006)

美国“能源之星”计划(由自愿逐步转为强制) 《能源政策和节约法》(1975)

《国家电器产品节能法》(1987)

《国家能源政策法》(1992)

《国家能源综合战略》(1998)

《国家能源政策法》(2005)

日本《节能法》

澳大利亚《国家家用电器设备能源效率项目》《澳大利亚建筑规范》

《最小化能源性能标准》

《燃气效率转换计划》

注:美国采购法以及几个总统令都规定政府必须采购“能源之星”认证产品。“能源之星”间接地成为政府强制性行为,是国外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技术壁垒。

对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审视可以发现,欧盟、伞形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虽然实施经济手段的时间比较早,各种体制也较完善,但目前各国并未出现经济刺激手段占据环境管理主导地位的状况。欧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优等生”,其碳市场(EUETS)被认为是其实现碳减排的“优良做法”。但是,需要看到EUETS只覆盖大约12 000多个设施,约占欧盟总排放量的40%。之外,仍有大量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的标准和管制手段。从国际范围来看,市场化手段只是作为直接管制的补充,标准和管制政策是减排的“基础性”工具。

2.2 多种政策工具协同作用是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普遍现象

欧盟、伞形国家集团和发展中国家多采用了包括标准和管制政策、财政政策工具(包括政府预算拨款、税收减免及补贴、优惠贷款、政府采购等)、自愿协议、信息工具(能效标识、宣传、教育)、研发政策等在内的多种政策工具。

从国际经验来看,从大的层面来看,“命令-控制式”政策工具和“市场化”手段相结合,政策工具整体呈“混合式”特征。在政策工具组合中,管制和标准政策工具是“基础性”政策工具,其次是财政政策等工具,并辅以自愿协议、信息工具等。从欧盟部分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即便是碳税和碳市场也可以并用。

2.3 政策工具的应用随着政策环境而循序渐进演变

一般认为,从政策工具适用的阶段及对环境监管能力的要求的角度,碳税、碳市场等经济手段是比传统“命令-控制式”工具更“高级”的环境政策工具。实践中,欧盟应用了碳税、国家层面基于总量控制的碳市场等政策工具,伞形集团国家部分运用了区域性碳市场等工具,发展中国家对政策工具的使用呈一种跟随状态。总体上看,欧盟、伞形国家集团、发展中国家大致反映了减排政策工具“从低到高”演进的过程(见表2)。

表2 主要利益集团和国家减排政策工具的应用

Tab.2 Application of policy instruments in given countries and regions

项目 Item 欧盟 European

Union

伞形国家集团 The

umbrella group

发展中国家

Developing

Country

经济特征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特

征工业化完成

总量已下降

工业化完成

总量仍上升

工业化进程中

总量快速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命令—控制式工具

碳税

部分国家

无(在欧盟尚未达成一致)

碳排放权交易

(基于总量控制)

有区域性无本研究整理。

从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实践来看,可以归纳出这样一条“经验”,即: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应用必须首先与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的阶段相适应,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是重要的阶段特征。从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国际实践来看,欧盟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下降态势,采用了碳税(主要是北欧的几个国家)、碳市场等“高级的”政策工具。在欧盟内部,碳税政策也未达成共识。伞形国家集团排放总量仍呈上升态势,均未采用碳税、碳市场等政策工具。产生这种现象可能的重要原因是不同发展阶段减排成本存在差异。

从国际经验来看,处于减排能力建设过程中的国家,技术标准可能更适合。因为基于经济激励的方案对(环境监管)机构的能力要求较高,有更严格的管理要求,并可能要求充分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达到有效(IPCC,2001)[3]。从环境监管的能力来看,发展中国家可以先实施技术标准,然后实施性能标准,最后尝试市场化手段。

从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实践可以归纳出,政策环境应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内涵了工业化城市化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变动趋势;第二,政策工具应用的具体环境,包括制度背景和技术背景(见图1)。

图1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应用的政策环境

Fig.1 Policy environment of policy instruments for GHG emission reduction

从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变动趋势和监管水平是制约政策工具选择的重要因素(见图2)。欧盟、伞形国家、发展中国家减排政策工具的应用情况大致反映了政策环境差异对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

3.2.2 制度背景分析

制度背景包括市场经济环境、社会规范和制度、环境监管的机构、环境管理的体制机制、环境监管部门对碳市场的合理设计等因素。其中,市场经济环境,包括经济体制、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这直接关系到企业对排污收费、排放权许可证交易等经济手段的反应。此外,温室气体政策作用的核心是能源,能源的市场化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第一,能源行业市场化程度低,重点减排行业市场化程度低。理论和实践表明,碳市场和能源市场高度相关,碳市场发挥作用需要良好的能源市场。对于我国而言,比如电力行业,一般认为电力行业的排放较大(当前我国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排放量居首,约占总量的40%),统计基础较好,但是行业处于垄断状态。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经济刺激对这些垄断行业常常失灵。在电价管制的情况下,电力价格被人为阻断,碳市场将难以发挥作用。解决电价管制问题又回到了“理顺电、煤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的老问题上来。目前煤炭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天然气、石油等资源性产品的市场化改革还不到位,这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机制减排工具(碳市场)的有效性。建立碳市场,发挥其市场机制作用,要和资源性产品的市场化改革同步推进。

第二,认证认可市场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碳排放第三方认证市场。从碳市场的实践来看,国际碳排放评价普遍采用第三方认证机构实施评价、权威的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的能力进行审核和监督、政府和社会采信认证结果的机制。而中国的认证认可市场处于初级阶段,难以支撑对碳排放的认证、核查工作。

第三,过渡依靠行政手段的路径依赖会制约市场手段的应用。长期以来,在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的过程中,政府习惯于通过行政手段以“层层分解落实”的方式进行。这种路径依赖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碳市场的建立和运行。

3.2.3 技术背景分析:能以支撑精细化的碳排放管理

建设碳市场技术背景的核心是对点源排放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测①,能够把排放情况“说清楚”,换言之,能够对碳排放实现“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能力弱,能否支撑碳市场的顺利实施仍是一个疑问。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有些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差,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碳排放清单尚待

收集整理、数据报告和监测体系急需建立。比如,始于2007年的“三个体系”②是能源消费统计为核心,试图把国内的能耗情况“说清楚”。但是,该体系的构建尚处在起步阶段。从总体上,从统计基础角度,现阶段我国构建全国性碳市场的条件并不具备,这也是建设碳市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周宏春指出:“无统计基础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是最大难题”[9]。

4 对中国的启示

4.1 继续运用好标准和管制为代表的“传统”政策工具

对我国而言,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时期(到2040年左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建筑和交通部门将成为主要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其节能的贡献度也将超过终端用能工业。一般而言,对于建筑部门和交通部门,标准和管制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而碳排放权交易并不适用。

尽管目前对我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普遍评价是“行政手段多了,市场手段少了”,但是标准和管制为代表的“传统”工具在近中期仍将是我国节能减排的“基础性”政策工具。现阶段,在探索市场化减排政策机制的同时,应更多反思和改进传统“命令-控制式”减排政策工具。应采用“从严”(或适度超前)的能效标准,对未来(工业、建筑、交通领域)快速扩张的“增量部分”进行严格管制。比如,根据中国科学院“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与科学基础”研究组的研究,电力、冶金、化工和建材等高耗能部门在2020-2030之间达到峰值[10]。建立和健全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绩效评估体系,对相关部门各项规划、实施方案、项目进行全面绩效评估,进一步优化各种政策工具的操作程序,确保其有效性、公平性和透明性。

4.2 充分考虑政策工具的应用条件,稳步推进“高级”政策工具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应用应充分考虑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现阶段和中长期能源消费和排放的特征,以及我国的环境监管水平和能源体系的市场化程度等问题。在考察和借鉴国际经验时,不宜紧盯欧盟的碳税、碳市场,应从“宽视野”关注减排政策工具的演进过程和具体环境,充分考虑我国减排的现阶段特征。

从长期看,应更多发挥市场机制在减排中的作用,碳税、碳市场等“高级”的市场化减排工具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但是如果脱离了我国的现实,过早采用相关政策工具可能很难实

现其在“理论上”的优势。现阶段,超越现实情况的政策工具的应用更多的只是一个“学习”和“试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应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特别是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市场机制的发挥创造良好基础条件。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4.3 加强各主要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

一般认为,单一的政策工具很难解决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温室气体减排需要多种政策工具协同作用。比如,自愿协议需要一定的经济激励,即需要和财政(税收优惠)结合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在减排政策工具的设计中,应统筹好各种政策工具。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政策工具的应用有明显的“碎片化”特征,政策工具应用中“部门利益化”的现象比较严重,统筹协调各种政策工具的使用存在制度性的障碍,这可能制约政策工具应用的有效性。温室气体减排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各项政策工具需要统筹协调,为此,需要在统一的框架下,构建基于部门分工的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界定清楚管理过程,确保监管内容和监管过程的衔接,形成有效的、相互衔接协调的温室气体减排管理体系。

在政策实施上,探索建立基于部门分工的统一的温室气体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的作用,全面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的政策,克服政策“碎片化”和“部门利益化”倾向。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出台的与温室气体减排密切相关的“绿色”、“低碳”、“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相关的规划、试点、实施方案、项目和资金等。

4.4 以提高能源效率作为近期减排政策工具的核心目标

从根本上来说,减排有三种途径:第一,减少能源使用;第二,用可再生的能源替代化石燃料;第三,提高能源效率。一般认为,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中,提高能源效率是最经济和最容易的方式[11]。国际能源署认为,提高能源效率是满足能源需求最便宜、最快捷、最环保的方法,实现能源政策目标(包括:安全供应、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首要途径是提高能源效率[12]。此外,从目前的减排现实潜力来看,国际能源署指出,提高能源效率对碳减排的贡献潜力要超过电力部门的脱碳潜力,成为碳减排的第一大来源,也是短期促进减排最重要的任务[13]。

我国的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单位GDP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主要高耗能产品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2009年,煤炭、石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化纤、造纸等9个行业的17项产品能耗指标,按产品能源消费量加权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5%[14]。此外,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15]。与此同时,近中期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会有实质性的重大变化。

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提高能源效率是我国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内容。尽管气候问题在科学认知上还有一定的争议,但是不管如何,现阶段以提高能源效率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工具是一种“无悔选择”。

4.5 近期应谨慎推出碳税

碳税的征收涉及到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影响广泛而深远,各国在推出碳税时都非常慎重。在发达国家中,到目前为止只有北欧等少数国家采用了碳税,法国、意大利等国在推出碳税的问题上出现了“反复”,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伞形国家没有推出碳税。发展中国家目前均未推出碳税。

从北欧国家碳税的起源可以看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是碳税出台的最主要因素,而是经济社会多因素综合权衡的结果,且基本上遵循了税收中性的原则。这启示我国在碳税的设计时应综合考虑碳税的经济效率、环境效果,还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国际竞争力等因素。目前我国企业税负水平总体偏高,片面加税,可能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利于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碳税的推出应与我国税制的改革整体相衔接,同时不应增加企业的总体税负。

4.6 循序稳妥推进碳市场建设

欧盟(基于总量控制的)碳市场是在其工业化完成后,且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也已处在下降的阶段开始的实践。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仍处在持续上升阶段,减排和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矛盾突出,碳市场对处在排放总量仍处在大幅上升阶段的经济体是否适用,仍需要深入研究。

作为一种“创建市场”的工具,碳市场是一种“精细化”的复杂管理手段,其内在目标(包括:环境目标的实现、技术革新的促进、费用的减少)的实现过度依赖于制度背景、技术背景等外部条件以及交易机制设计本身。欧盟排放贸易体系的实施过程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是高级的环境管理手段,其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具备健全的法制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经济体制,比如市场化的能源供给体系。必要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配套管理机制和能力、实施严格的排放量测量、报告和核查,以及建立商业化的碳交易环境等。我国在探索以碳市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时,应客观分析与发达国家的国情差异。高度关注我国的能源供给体系的市场化程度,以及资源性产品长期的价格扭曲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我国碳市场的建设势必先天不足。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不宜过快推进全国性配额碳市场的建设,应循序渐进,从特定行业、特定区域开展碳市场的试点。可从自愿碳市场开始,逐步过渡到配额市场。在碳市场的建设上,应留有足够的“学习期”。

基金项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青年)招标课题。

注释:

①对于碳排放而言,主要是测算,其核心是能源消费的统计。

②2007年国务院转发了《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简称“三个方案”),旨在构建科学、完整和统一的节能减排监测、统计和考核体系(简称“三个体系”)。

作者简介:陈健鹏,博士后,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政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In: 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Ⅲ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B. Metz, O. R. Davidson, P. R. Bosch,

R. Dave, L.A. Meyer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2007.9-11.

[2]IPCC. Climate Change 2001: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Ⅲ 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Bert Metz, Ogunlade Davidson, Rob Swart and Jiahua Pan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2001. 401-450.

[3]同上.

[4]黄冠胜.欧盟能效政策法规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3 [Huang Guansheng. The Guidebook For The EU Policy and Regulation On Energy Efficiency [M],Beijing: China Standard Press, 2010.3]

[5]张克中,杨福来.碳税的国际实践与启示[J].税务研究,2009,(4):88-90. [Zhang Kezhong, Yang Fulai. A Carbon Tax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and Implications [J]. Tax Research, 2009,(4) :88-90.]

[6]周剑,何建坤.北欧国家碳税政策的研究及启示[J].环境保护,2008, (22):

70-73.[Zhou Jian, He Jiankun. The Nordic Countries Carbon Tax Policy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8, (22) :70-73.]

[7]郑爽.欧盟碳排放贸易体系现状与分析[J].中国能源.2011,(3):17-20. [Zheng Shuang. The EU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Status and Analysis[J]. Energy of China, 2011, (3):17-20.]

[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53. [Research Group of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China’ Low Carbon Development Pathways by 2050: Scenario Analysis of Energy Demand and Carbon Emission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153.]

[9]郭锦辉.无统计基础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是最大难题——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N].中国经济时报,2011-05-05. [Guo Jinhui. No Statistical Basis for Greenhouse Gas Accounting is the Biggest Difficult Problem: Visit the State Counci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researcher Zhou Hongchun[N]. China Economic Times, 2011-05-05.]

[10]刘卫东等著.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和科学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12.[Liu Weidong. China’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M].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2010.12.]

[11]〔美〕伯顿·里克特著,阎志敏译.拨开迷雾:诺贝尔获奖者告诉你能源未来与气候真相[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102.[(the United States) Burton Richter, Yan Zhimin. Beyond Smoke and mirrors: 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in the 21st Century[M].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11. 102.]

[12]IEA.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Scenarios and Strategies to 2050. Paris: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06.39-104.

[13]IEA.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Scenarios and Strategies to 2050. Paris: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2010.74-81.

[14]王庆一.中国能源效率评估[J].节能与环保,2011,(1):38-42. [Wang Qingyi. China Energy Efficiency Assessment [J].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1, (1):38-42.]

[1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R].2004.[NDRC. Special Plan for Energy Saving in the Long Term [R].2004.]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陈健鹏来

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9期

责任编辑:萨日娜

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规定

一、目的 为了有效地对本公司温室气体进行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二、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及管理。 三、职责 行政人事部负责本公司温室气体管理。 四、定义 温室气体(GHG Greenhouse Gas): 指任何会吸收和释放红外线辐射并存在大气中的气体。京都议定书中控制的6种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 、氢氟碳化合物(HFCs) 、全氟碳化合物(PFCs) 、六氟化硫(SF6)。 五、实施流程 流程: 组织和运营边界设定----选择基准年----确认与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1、组织和运营边界 为了有效地对温室气体进行管理,设定包括直接和间接排放的运营边界有助于公司更好地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的全部风险,利用好价值链上的机会。针对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设定了三个“范围”。它们共同提供管理和减少直接和间接排放的全面温室气体核算框架。

范围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出现在公司持有或者控制的排放源,例如公司持有或者控制的钎焊、车辆等产生的燃烧排放。 范围2:电力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2核算公司消耗的采购电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采购电力的定义是通过采购或者其他方式进入公司组织边界的电力。这部分的排放实际上出现在电力生产设施。 范围3: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3是选择性的报告类别,允许对所有其他间接排放进行处理。范围3的排放是公司活动的结果,但出现在非公司持有或者控制的排放源。例如提炼和生产采购的原材料、运输采购的燃料,以及使用出售的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排放。 通常情况下,建议公司至少对直接排放(范围1)和使用电力造成的间接排放(范围2)进行核算,这也是大多数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倡议的要求。 2、选择基准年 公司可以选择一个基准年报告其温室气体排放,目的也是为了今后进行比较。选择基准年的原则是公司有可靠数据的最早相关时间点。 公司制定一个重新计算基准年排放量的政策也同样重要,如果数据、报告边界、计算方法或有关因素发生重大变化,那么需要重新计算基准年排放量。 3、确认与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公司在确定组织和运营边界以及基准年后,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确认温室气体排放源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6〕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10月27日(此件公开发布)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低碳发展目标任务,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把低碳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

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强化低碳引领,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端转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力争部分重化工业2020年左右实现率先达峰,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运行,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统计核算、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得到健全,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减污减碳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强,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二、低碳引领能源革命 (一)加强能源碳排放指标控制。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基本形成以低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能源发展格局。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2015年下降1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大型发电集团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二氧化碳/千瓦时以内。 (二)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坚持节约优先的能源战略,合理引导能源需求,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强化节能监察。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组织开展重点节能工程。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加强能源计量监管和服务,实施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三)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稳步发展风电,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积极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到2020年,力争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4亿千瓦,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加强智慧能源体系建设,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提升非化石能源电力消纳能力。

中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共生效益分析

中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共生效益分析我国当前面临温室气体减排和空气污染物的双重挑战,多数实证研究证明针对两者的措施存在共生效益,研究共生效益有利于我国制定更科学全面的空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同时,共生效益概念所包含政治属性使得我国有必要明确行业具有的共生效益大小,以在国际谈判上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为评估我国主要行业二氧化碳减排的共生效益,量化共生效益对减排政策制定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钢铁、电力和水泥三个行业共146项技术开发了自底向上优化模型,构建了行业二氧化碳共生效益分析框架,结合多目标分析、不确定情景分析等评价了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共生效益存在性和大小,在此基础上对行业未来二氧化碳削减目标给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行业现有的针对2015年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在电力和钢铁中能够实现,而水泥行业的烟粉尘和二氧化硫目标设定过严。 对三个行业而言,无论是减碳还是减污目标都具有使对方削减的共生效益,但在减污目标驱动下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的共生效益总和更大。三个行业在2015年达到减碳减污目标基础上,2020年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还能够分别进一步削减4-20%,0-4%及2-15%。通过将碳排放强度在其可行范围内采样发现,并非任何水平的二氧化碳削减强度都具有空气污染物减排的共生效益,对某些污染物而言,只有碳约束达到较强程度时才具有协同削减的效益。三个行业在2020年所具有的最大空气污染物削减共生效益值占行业减排成本的比重分别为 0.7-1.3%,1.2-2.4%,1.5-3.1%,共生效益值同成本的比值十分微小。 在考虑减污共生效益大小,单位减排成本变化趋势和速率下,对三个行业2020年碳削减目标的建议为:电力行业2020年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削减10-14%,排放量为34.4-36.0亿吨;钢铁行业2020年吨钢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削减1-2%,排放总量将达到12.6-12.8亿吨;水泥行业2020年吨水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削减8-12%,排放总量为11.8-12.4亿吨。届时水泥行业有可能进入碳排放峰值的平台。

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曲线

麦肯锡季刊 2007年3月 作者:Per-Anders Enkvist, Tomas Nauclér and Jerker Rosander 有关温室气体的争论正日益升温。在众说纷纭中,一些言论坚持认为,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没有关联,而另一些言论则敦促全球尽快采取一致行动,减少温室气体向大气层的排放。即使行动的倡议者之间也对行动的时间、目标和手段意见不一。尽管存在种种争议,但有一件事情是确定无疑的:任何形式的法规强化都将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对这一主题的贡献,并非是对气候变化科学进行评估,或者来回答全球各国是否应该以及怎样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一问题。相反,我们旨在通过本文,为决策者(如果他们选择采取行动的话)提供各种可能的减排方法的重要意义和成本,并提供对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相对重要性的认识。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综合数据库和相关成本曲线,以此显示全球及各地区和各行业各种可用方法的重要意义和成本。我们的另一个目的是,帮助企业领导人认识潜在法规变化对企业和行业的影响。实际上,许多高层管理者已经在考虑法规问题。近期的一项调查1显示,欧洲能源密集型行业企业中有一半将《欧盟排放交易方案》视为影响它们长期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为本次研究的一个基准,我们采用了国际能源署(IEA)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排放量增长常规预测2 。然后,我们分析了减少,即“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各种可用方法相对于这些常规预测的重要意义和成本。我们的研究3覆盖六个地区(北美、西欧、东欧(包括俄罗斯)、其他发达国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电、制造业(侧重钢铁和水泥)、交通运输、住宅和商业建筑、林业,以及农业和垃圾处理行业。这项研究横跨三个时间段,即2010、2020和2030年,重点研究到2030年我们估计可能花费每吨40欧元或以下的减排措施。其他人对具体行业和具体地域开展了更为详细的研究。但据我们了解,我们的研究是所有关于温室气体、行业和地区同类研究中首个涉及微观经济的调查。 解读成本曲线 我们建立的成本曲线显示了对预期年减排成本的估计4,以每吨避免排放的温室气体多少欧元为单位5,以及采取这些方法的潜在减排效果,单位为千兆吨(十亿吨)。例如,风力发电技术的减排成本应被理解为,采用这一零排放技术的额外成本,而非它所替代的用更廉价的化石燃料发电的额外成本。风力发电减排潜力即我们所估计的以每吨40欧元或更少的成本可以减少的可行排放量。从另一角度看,这些成本可以被理解为通过决策采取具成本优势的或其他可行办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终对于全球经济的)代价。有关可用减排措施的未来成本和可行部署率的假设多如牛毛,它们构成了其成本和重要意义的估计。例如,风力发电技术的重要意义假设到2008年全球各地区已着手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而我们模型(以及本文) 中的数量应被视为潜在减排量,而非减排量预测。 我们的减排“供应”模型可以与政府确定的2010年、2020年和2030年温室气体任何减排目标(即“需求”) 作比较。但气候变化科学不属于我们的研究范围,我们专家的研究领域也不在这里。因此,出于示意目的,我们将调查发现与辩论中所讨论的三大排放量目标,即相应决定大气中550ppm、450ppm或400ppm温室气体长期集中度(ppm是一种对大气中温室气体分子比例的度量单位)进行了比较。根据指标的提出者,各项指标的目的是预防全球平均气温提高2个摄氏度以上。到2030年,这些排放指标中每一项都难以达到,因为,它都要求全球经济中温室气体与常规趋势之比的效率(相对GDP规模的排放量)至少提高50%。

4-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 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
丁仲礼①,段晓男②,葛全胜③,张志强④
①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②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北京,100864 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④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兰州,730000

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果与启示
1、确定了控制2oC增温之共识 2、美国回来同大家一起“玩”了 3、没有真正的联盟,只有国家利益 4、“气候债”讨债难,还债易 5、占据道德制高点为首要 6、长期排放问题成我国“软肋” 7、用“数据说话”需技巧
真正的游戏还没有开始

“后哥本哈根”中国面临三大问题
?
如何应对“三可”问题中的透明度? (碳收支)
?
如何获得更多的排放空间? (8000亿吨或更多CO2分配问题)
?
如何借减排压力,推动国内绿色发展? (相关政策与措施)

长期排放权之争是今后谈判的焦点
话语权

减排与排放权分配为同一事物之两面
国际上七个影响较大的减排方案
中期目标 (2020年) 附件1国家减排25 %~40%;非附件1 国家中拉美、中东、 东亚地区及亚洲中 央计划国家在基线 水平上大幅度减排 ─ 到达峰值
长期目标 (2050年)
基准年
控排主体分类
IPCC方案
附件1国家减排80 %~95%; 非附件1 国家在基线水平上 大幅减排
1990年
附件1国家 非附件1国家
G8国家方案 UNDP 方案
减排50% 减排50%
─ 1990年
发达国家 其他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OECD国家 金砖四国 其它国家 澳大利亚 加拿大 美国 日本 欧盟25国 发展中国家 美国 美国以外的经合组织国 家 中国 中国以外的非经合组织 国家 美国、中国、西欧等13 类
OECD方案
减排3%(2030)
减排41%
2000年
澳大利亚 Garnaut方案
增加29%
减排50%
2001年
CCCPST方案
到达峰值 (9.03 GtC)
减排到8.18GtC (2030年)
2003年
丹麦 S?rensen方案

486.27 GtC (2000-2100年累 计排放)
2000年

温室气体排放改善方案

温室气体排放改善方案 一、控制燃料使用 1、优二06:热解炉开车过程,确保空压压力维持在0.5mpa,保证燃料 充分燃烧,母液枪定期清理保证雾化效果,定期切换备泵:燃料泵、废水泵、蒸汽冷凝水泵、给水泵、打浆泵、1#炉水幕吸收循环泵,每 周二早中班切换一次,保证设备完好,减少热解炉开停频次,进一步 减少甲醇燃料的使用; 2、优二03:RTO开车过程,通过控制燃料风机压力,保证柴油燃料枪 雾化效果,确保柴油能够充分燃烧,较少使用频次; 二、控制用电 1、停用的设备及时断电,减少电使用浪费; 2、梳理大机大泵,根据工艺状况,适当增加变频器控制,保证生产同 时,减少用电; 3、根据工艺控制,适当增加控制,确保设备不用是及时停机 三、控制蒸汽用量 1、反应釜釜升温过程必须使用连锁进行自动调节,不得使用手动调节, 时刻关注相关设备、物料温度,及时调节蒸汽量,避免蒸汽使用过度; 2、蒸汽管道有效保温,减少蒸汽热损,梳理蒸汽阀门,对阀门保温缺失 的进行补充; 3、进行余热回用,热解炉尾气设置余热锅炉,控制余热锅炉液位在正常 值,自动控制液位,保证换热效率,产生的蒸汽并入生产管网,供生 产使用; 4、蒸发五效开车过程,优先使用稀醛精馏产生的二次蒸汽,减少生蒸汽 用量; 5、使用蒸汽之前必须确保管道完好,疏水器、输水管道排水正常,避免 蒸汽浪费; 6、使用临时蒸汽时必须做好安全措施,使用结束后必须及时关闭阀门, 有必要时必须上盲板,确保无泄漏。

四、原料使用 1、真执行岗位技控点,执行管理层面能源绩效参数 2、生产过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保证产品消耗稳定,无跑、满料 事故发生;定期开展消耗分析,及时落实措施,保证消耗稳定。 3、工艺管线选择符合工况的材质,减少设备、管道腐蚀,导致现场跑 冒滴漏; 4、定期开展能源使用统计分析,对能源使用较多的点进行管控; 5、岗位定期巡回,发现现场泄漏及时汇报处理。 6、生产区域严禁无人灯、长明灯。现场检修、巡回时做到谁用谁开、 人走灯关,尽量做到迟开早关。 江苏优士化学有限公司 2020.2

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程序(EICC5.1版)

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程序 1、目的 做好本公司节能减排温室气工作,在公司发展的同时,为环境保护做贡献。 2、范围 本程序所规定的范围为本公司的日常运作范围。 3、职责 3.1各部门:负责按照本文件要求,在本公司运作过程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3.2财务部门负责对各部门排放源的识别及数据收集方面的工作给予支持。 4、定义 无 5、内容 5.1管理方针和理念 5.1.1成立环保管理系统(EMS),促进和管理一切环保减排的目标和政策; 5.1.2生产运作时,对环境的伤害和风险减至最低; 5.1.3在主要的环节中减少对能源、原料、水、电能等的消耗; 5.1.4确定要遵守所有相关的法律要求; 5.1.5提供给客户和第三方的环保和减碳排放的信心; 5.1.6提高所有员工对环保和减排的学习和重视; 5.1.7最大化有效地使用所有资源; 5.1.8建立一个良好的、有责任的环保形象企业。 5.2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5.2.1确定工厂和供应商的最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源头; 5.2.2重点处理在生产时工厂能控制的排放气体; 5.2.3收集有关数据,作分析、处理和定立目标等依据。 5.3减少能源消耗 5.3.1尽可能少用空调,多开关窗户,控制工厂的温度; 5.3.2检查和监控室内的温度、湿度,用以确定如何控制空调的温度; 5.3.3照明灯要正确使用,尽可能使用窗外的自然光源; 5.3.4经常和定期检查和保养所有影响能源效用的设备;

5.3.5所有生产的机器,下班后要立刻关机,没有工人使用的机器要把电源关上,避 免机器空转而浪费能源; 5.3.6使用节约类型的生产机器,增加能源效益。 5.4废料处理 5.4.1把生产所产生的废料减至最少; 5.4.2把所有废料和垃圾分类存放; 5.4.3把所有收集的废料尽量循环利用; 5.4.4一定要按当地的法律法规搬运、丢弃和处理。 5.5水的使用 5.5.1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用水,节约用水; 5.5.2检查所有水管是否有破损; 5.5.3最大化使用水的功能; 5.5.4洗手间使用完后要及时关闭水龙头。 5.6控制环境污染 5.6.1遵守当地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污染空气、水源,不发出噪音和难闻有害的 气味,合法地排放所有废弃物; 5.6.2努力减少使用化学品; 5.6.3通过采购和合理安排生产方法,降低工业的废料数量和气体排放。 6、相关文件 无 7、相关记录 无

《中国电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

附件2 中国电网企业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试行)

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 41号)提出的“加快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体系,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数据制度”的要求,为保证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中国电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以帮助企业科学核算和规范报告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计划,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也为主管部门建立并实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报告制度奠定基础,为掌握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撑。 二、编制过程 本指南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专家编制。编制组借鉴了国内外有关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报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经过实地调研、深入研究和案例试算,编制完成了《中国电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试行)》。本指南在方法上力求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专家的大力支持。 三、主要内容 《中国电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包括正文的七个部分以及附录,分别明确了本指南的适用范围、相关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所用术语、核算边界、核算方法、质量保证和文件存档要求以及报告内容和格式。核算的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和六氟化硫(不核算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排放源包括使用六氟化硫的设备的修理和退役过程以及输配电损失引起的排放。适用范围为从事电力输配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电网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输配电损失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使用六氟化硫设备修理与退役过程产生的排放两部分。使用六氟化硫的设备运行过程中也会产生泄漏,但是气体的泄漏率低且监测难度大,因此暂不考虑这部分的排放。 鉴于企业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是一项全新的复杂工作,本指南在实际运用中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希望相关使用单位能及时予以反馈,以便今后做出进一步的修改。 本指南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并负责解释和修订。

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

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 1标准编制的目的及意义 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是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议题,国际社会纷纷采取措施应对。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前夕,中国政府宣布了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GHG)排放的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国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熊猫标准”也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发布,这标志着国内碳交易市场即将启动。 目前,国际通行的碳排放计算标准主要包括:CDM(清洁发展机制)、GS(黄金标准)、VCS、VER+、VOS、CCX、CCBS、Plan Vivo System等,其中自愿碳减排市场较常用到的是VCS、VER+等少数几个标准。这些标准都是基于项目层面,不适用于全面核算组织层次的排放量。2006年3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14064标准,其中ISO14064—l:2006《温室气体——第1部分: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用于指导政府和组织量化、报告和核查温室气体的排放。然而,ISO14064—l标准并未涉及具体的操作方法,也无法完全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国内关于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尚未制定,与标准相配套的计算方法仍处于开发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机编制《基于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在于: (1)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服从并服务于我国政府提出的单位GDP碳排放量考查的要求; (2)针对湖南省行政区划内不同行业组织的特点,全面计算和审核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操作性强; (3)为组织特别是企业建立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记账提供依据,使企业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采取适当的减排措施; (4)随着国内相关政策法规的逐步制定与实施,碳交易将成为促进我国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标准将作为碳交易过程中的基础工具发挥重要的意义; (5)本标准的制定将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碳交易体系和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经验。 2标准编制过程 2.1 任务来源 温室气体计算是温室气体考核和交易的基础。为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服务于我国政府提出的碳排放量考查要求,审核湖南省不同行业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湖南省科技厅批准了《基于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方法学开发》的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FJ3070),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发了《关于下达2010年度湖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一批)的通知》(湘质监函[2010]238号)。本标准由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实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由湖南省湘科清洁发展有

20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落实方案

20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落实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综合运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多种手段,开展低碳试验试点,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大幅度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到20xx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年下降17%。控制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和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基本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形成。通过低碳试验试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和城市,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综合运用多种控制措施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并落实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xx 年服务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47%和8%左右。 (四)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加快节能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到20xx 年,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年下降16%。 (五)积极发展低碳能源。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煤炭清洁利用,鼓励开发利用煤层气和天然气,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到20xx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1.4%。

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温室气体排放的通知

“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综合运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多种手段,开展低碳试验试点,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大幅度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控制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和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基本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形成。通过低碳试验试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和城市,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综合运用多种控制措施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并落实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47%和8%左右。 (四)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固定资产投

温室气体减排方案

版本A0 温室气体减排方案生效日期2015-12-11页码1 制作审批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集团公司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管理工作,确保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包括清洁发展机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或其它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交 易机制下开展的项目)的顺利实施,依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集团公司开展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重点领域是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甲烷和煤层气回收利用等,所有能减少二氧化碳(CO2)、甲烷 (CH4)、氧化亚氮( N2O)、氢氟碳化物( HFCs)、全氟化碳( PFCs)和六氟化硫(SF6) 等六种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 第三条集团公司本部,各子、分公司范围内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活动,均适用本 办法。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资源环境管理局是集团公司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开发、管理和实施部门, 其职责如下: 1、制定和修订集团公司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管理办法、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 2、负责集团公司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开发、日常管理实施。 3、负责集团公司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政策宣传、知识普及和业务培训。 4、负责就集团公司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开发实施与国内外主管机构及相关单位 协调和沟通。 5、负责研究清洁发展机制,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及其它温室气体减排交易机制的 政策、规则及实施方法。 6、负责对集团公司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进行统一管理,根据国家政策和国际规则进行交易或处置。 7、负责对集团公司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工作进行检查考核。 第五条项目主体单位是指建设项目的业主单位,项目主体单位应配合资源环境管 理局开展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活动。其职责是: 1、建设项目立项时,及时通报资源环境管理局,协助资源环境管理局,进行项 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潜力评估。 2、协助资源环境管理局,进行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开发。

农业温室气体

农业温室气体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与减排路径》 《农业生产的问世气体排放研究进展》 《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排放源的影响因素分析》 《动物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及减排技术与策略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挑战》 《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对策》 《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 《免耕施肥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和稻田免耕栽培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稻田秸秆还田的土壤增碳及其温室气体排放效应和机理研究进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研究综述》 《稻田CH4和N2O排放消长关系及其减排措施》 《免耕施肥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 《农田N2O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减排措施》 《中国农业领域温室气体主要减排措施研究分析》 《农田土壤N2O排放和减排措施的研究进展》 农业温室气体CH4和N2O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减排措施

1、水稻田 1、种植业 2、秸秆还田 农业源CH 4 1、家畜胃肠道发酵 2、畜牧业 2、 粪便管理系统 一、 水稻田: 1、产生机制:产甲烷菌在厌氧条件下将土壤有机质分解成甲烷。 2、影响因素:土壤特性、灌溉、施肥、水稻品种等。 3、减排的措施:○1合理灌溉;(是最简单效果最明显的措施,间歇灌溉和烤田可以有 效的降低甲烷的排放,但增加了N 2O 的排放,减排效应应从两者综 合增温效应考虑。) ○2科学施肥;(推广用沼渣代替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混施。) ○3选育新品种。(选育土壤氧化层根系发达、厌氧层根系分布小、通气组 织不发达的品种,有利于根际形成有氧环境,抑制产甲烷菌的活性, 如杂交水稻。选育根系较大,氧化获利较强,经济系数高,CH4排 放量低的水稻品种,如超级稻。) ○4土壤耕作方式(稻麦两熟制农田采用周年旋耕措施能有效减少甲烷的 释放。) 二、秸秆还田 1、产生机制:焚烧后的秸秆灰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质,为产甲烷菌提供了产甲烷基质。 (其增 温潜能 是CO2 的 20-30 倍)

全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最新)

全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最新) 为贯彻《X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XX府发〔XX〕31号)精神,推进我市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十三五”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在XX年前达到峰值,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推进《中共XX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XX山的决定》(XX委发〔XX〕14号)实施,将低碳发展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强化低碳引领,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端转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XX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XX年下降21%,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持续增强。力争我市部分条件成熟的重点开发区域

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部分重化工业XX年左右与全国同行业同步实现碳排放达峰,全市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市级碳排放统计核算、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健全,低碳试点示范进一步深化,节能减碳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强,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二、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三)加强能源碳排放控制。严格实行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目标双控管理,以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和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为主要路径,努力实现“十三五”省下达我市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到XX年,力争全市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200万吨标准煤以内、总量控制在1619万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XX年下降17%,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大型发电集团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二氧化碳/千瓦时以内。〔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住建局、市交委、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接待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以及XX山XX区管委会,以下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以及XX 山XX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四)大力推进能源节约。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完善能效标识制度,推动节能低碳产品认证和节能低碳产品政府强制采购,推进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开展高耗能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实施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和燃

2007年中国CDM温室气体减排现状及相关政策分析报告

2007年中国CDM温室气体减排现状及相关 政策分析报告

《2007年中国CDM温室气体减排现状及相关政策分析 报告》 全球经济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同时对环境造成极大伤害,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问题,更成为问题的焦点。2005年2月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所有工业发达国家要将二氧化碳等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5.2%。并规定,发达国家每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一吨二氧化碳排放,就可获等量排放权。2006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权第一供应国,占全球供应总量的43%,可见国内CDM 项目迎来高速发展黄金时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12月1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正在实施或者处于筹备过程中的《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总数达4200多个。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四个国家占据极高的比例,总数为3218个,其中中国有1557个,印度有1135个。环境署估计,到2012年,处于实施或筹备阶段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将超过8000个,由此带来的“由北向南”的资金流动金额将超过300亿美元。 《2007年中国CDM温室气体减排现状及相关政策分析报告》是在中心“十一五”CDM研究组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们对企业进行战略和竞争策略分析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本研究报告的主要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海关总署、清洁发展机制促进会等业内权威专业机构,同时采用本中心大量产业数据以及我们对CDM所进行的市场调查资料,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该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分析。在报告的成稿过程中得到业内专家、领导的耐心指导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报告主要面向于CDM相关的企业,同时对于产业研究规律、产业政策制定和欲进入的金融投资集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报告全文共七章255页,20余万字,其中图表21个,2008年12月出品)

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曲线

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曲线 麦肯锡季刊 2007年3月 作者:Per-Anders Enkvist, Tomas Naucl e r and Jerker Rosander 有关温室气体的争论正日益升温。在众说纷纭中,一些言论坚持认为,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没有关联,而另一些言论则敦促全球尽快采取一致行动,减少温室气体向大气层的排放。即使行动的倡议者之间也对行动的时间、目标和手段意见不一。尽管存在种种争议,但有一件事情是确定无疑的:任何形式的法规强化都将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对这一主题的贡献,并非是对气候变化科学进行评估,或者来回答全球各国是否应该以及怎样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一问题。相反,我们旨在通过本文,为决策者(如果他们选择采取行动的话)提供各种可能的减排方法的重要意义和成本,并提供对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相对重要性的认识。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综合数据库和相关成本曲线,以此显示全球及各地区和各行业各种可用方法的重要意义和成本。我们的另一个目的是,帮助企业领导人认识潜在法规变化对企业和行业的影响。实际上,许多高层管理者已经在考虑法规问题。近期的一项调查1显示,欧洲能源密集型行业企业中有一半 将《欧盟排放交易方案》视为影响它们长期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为本次研究的一个基准,我们采用了国际能源署(IEA)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排放量增长常规预测2。然后,我们分析了减少,即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各种可用方法 相对于这些常规预测的重要意义和成本。我们的研究3覆盖六个地区(北美、西欧、东欧(包括俄罗斯)、其他发达国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电、制造业(侧重钢铁和水泥 卜交通运输、住宅和商业建筑、林业,以及农业和垃圾处理行业。这项研究横跨三个时间段,即2010、2020和2030年,重点研究到2030年我们估计可能花费每吨40欧元或以下的减排措施。其他人对具体行业和具体地域开展了更为详细的研究。但据我们了解,我们的研究是所有关于温室气体、行业和地区同类研究中首个涉及微观经济的调查。 解读成本曲线 我们建立的成本曲线显示了对预期年减排成本的估计4,以每吨避免排放的温室气 体多少欧元为单位5,以及采取这些方法的潜在减排效果,单位为千兆吨(十亿吨)。例如,风力发电技术的减排成本应被理解为,采用这一零排放技术的额外成本,而非它所替代的用更廉价的化石燃料发电的额外成本。风力发电减排潜力即我们所估计的以每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6]61号)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低碳发展目标任务,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把低碳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强化低碳引领,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端转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力争部分重化工业2020年左右实现率先达峰,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运行,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统计核算、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得到健全,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减污减碳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强,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二、低碳引领能源革命 (一)加强能源碳排放指标控制。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基本形成以低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能源发展格局。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2015年下降1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大型发电集团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二氧化碳/千瓦时以内。 (二)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坚持节约优先的能源战略,合理引导能源需求,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强化节能监察。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组织开展重点节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国务院 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低碳发展目标任务,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把低碳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强化低碳引领,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端转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力争部分重化工业2020年左右实现率先达峰,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运行,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统计核算、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得到健全,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减污减碳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强,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二、低碳引领能源革命 (一)加强能源碳排放指标控制。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基本形成以低碳能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