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心重点

普心重点

普心重点
普心重点

普心重点

一.有关强化

1、强化物:与行为相依的——随时间的推移能增加行为出现可能性的任何刺激。

2、强化:在反应后呈现强化物。

3、正强化(阳性强化):某一行为之后伴随这喜爱刺激出现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

4、负强化(阴性强化):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的解除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

二、容易接受催眠的人的特点(简答题):

1.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2.想象力丰富;想象中的场景;

3.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4.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指点;

5.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6.有经验分离的经历,即体验过记忆或自我的一部分与其余部分分离开来。

三、感觉对比: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感觉的对比可以分为同时对比现象和继时对比现象。

1.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

2.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

四、记忆重构实验:

一、

first:给被试放行窃的录象,同时,录象里播放一个女性对该事件的描述的录音。录象放完后,马上再放一遍录音,注意,这遍录音里有错误的信息!例如,被试看到的是杂志A,而录音里提到的却是杂志B。

Second:48小时后,对被试进行测验问他们关于录像中行窃的信息,并且明确告诉他们,问题的正确答案不在事后的录音中。

Third:尽管研究者直接做了强调,被试常回忆出错误的信息。

二、

给被试看一段关于车祸的电影,然后要求被试估计当时车的速度。

1组-----提问1:相撞;回答:40KM/H

2组-----提问2:接触;回答:30KM/H

一周后,问所有的被试:“是否看到了玻璃碎片?”

1组中1/3被试报告看见了;

2组中14%被试报告看见了。

解注:目击证人对于所看到信息的记忆很容易被事后信息所歪曲。被试不能够分辨他们记起的东西是来自事件还是来自事后的信息。

人们反复收到错误的信息,他们回想起来的东西有更大的可能是错误的。你的记忆经常是抽象拼帖画,从你过去经验的不同成分中重新构建。

五、斯佩林实验:

给被试呈现一些有三行字母和数字(每行四个字)构成的列阵,被试被要求完成两种不同的任务。在全部报告程序中,他们要努力回忆尽可能多的项目。通常他们能报告的大约只有4个项目。另外的被试接受部分报告程序,要求他们之报告一行而不是整个列阵的内容。在列阵呈现后立刻发出一个高音、中音或低音信号以提示被试报告哪一行。斯佩林发现,不管要求被试报告哪一行,他们的回忆成绩都相当好。(P197只要求了解)

得出结论:1.由于能根据声音信号准确地回忆起任意一行,说明所有的信息都进入了映像记忆——证明其大容量。

2.全部和部分报告的差异表明信息迅速衰退(此观点在稍微延迟辨别信号声音信号的实验中得到进一步证实)

注意:映像记忆不等于照片式记忆(遗觉像):体验异常清晰表象的人们能够回忆起一幅图画的细节,持续时间远比映像记忆时间长,,此

情况中的人们指孩子,成人几乎不会产生此现象。

①前摄干扰/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在无意义材料的记忆中,前摄抑制是造成大量遗忘的重要原因;有意义材料受其影响可能较少。

②倒摄抑制/干扰: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所制约。

③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编码、储存和提取。

1.编码:信息的最初加工,从而导致记忆中的表征。(要求对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形成心理表征——被编码物体的最重要特征)

2.储存:被编码材料随时间的保持。(需要大脑结构长时和短时的变化)

3.提取:被储存信息在随后某一时间的回复。

六、三大记忆系统的特点:

一、感觉记忆:个体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几分之一秒的)记忆(假设你的每一个感觉通道都有一种感觉记忆,每种感觉记忆都会将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的精确表征保持几秒钟或者更短时间)。不加注意,转瞬即消失。有映像记忆(大量信息短时间被储存。大容量,信息迅速衰退),回声记忆(持续时间较长——1.声音随时间展开2.听着对回升刺激的归类方式;但易被新信息所代替)。

外在刺激消失,而由刺激引起之感觉仍然存在的心理现象,称为后觉。

感觉刺激信息的绝大多数都会流失,只有少数信息进入到短时记忆。对刺激的选择和初步归类。

二、短时记忆:感觉记忆中经注意而能保存到20秒以下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征:1.短时记忆代表心理上的现在。

2.短时记忆具有明确的意识。在短时记忆阶段,当事人本身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或听到的是什么,否则就构不成短时记忆。

3.短时记忆具有心理运作功能。

4.、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为7+-2,即5~9个项目。

5.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的记忆。

6.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都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这一部分我没有找到,你是从网上查的吗?)

短时记忆的编码(形码、声码、意码):学习语文时声码优先,形码意码次之。

三、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1分钟以上直至终生的记忆。

1.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是数量都是无限的。

2.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

3.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的话,人们是不会意识到的。

4.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

长时记忆a、程序性记忆

b、陈述性记忆。(分为情景记忆、语义(意)记忆)

7、陈述性记忆:人对事实性资料的记忆;凡是对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

①关于事实的知识,可以言传。

②回忆需要多意识参与。

8、程序性记忆:经由观察学习与实地操作练习而学得的行动性记忆。

④程序性记忆储存后,经久不忘,其回忆过程是迅速和无意识的。

⑤绝大多数是不能言传的。

⑥从发展的角度看,程序性知识应该先于陈述性知识。

(两者相比,陈述性知识更容易遗忘)

情景记忆(又称情节记忆、自传式记忆、经历性记忆):指有关个人生活经验上的记忆,单独保存亲自体验过的特定事件。如:生日,母亲的背影等。

语义(意)记忆:对周围世界中一切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对代表事物的抽象符号意义的了解。它是人类一切知识的基础,凡是语言、文字、概念、原则等知识与应用,无不有赖于语意性记忆。

七、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x100

不足:1.由于以年龄为参照,当智力增长到一定程度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智力没有下降,但是智商会减小。这不符合实际情况。

2.对智力状况只提供一种综合的测量,只能给人一种笼统的智力概念。

八、离差智商:用统计学中的均数和标准差计算出来的,表示被试者成绩偏离他自己这个年龄组平均成绩的数量(单位为标准差),是依据测

验分数的常态分布来确定的。它以每个年龄组的IQ的均值为100,标准差为15。

公式:IQ=100+15Z=100+15(X(自己的分数)-M(同龄人的平均分数))/S(标准差)

X为某人实得分数,M为某人所在年龄组的平均分数,S为该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

Z是标准分数,其值等于被测人实得分数减去同龄人平均分数,除以该年龄组的标准差。

九、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因素理论(P269):

认为智力包括三个部分——成分、经验和情境,他们都代表有效操作的不同方面。

成分性智力(组合性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

经验性智力:指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的能力。

情境性智力(实用性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知识经验以处理其日常事务的能力。

斯腾伯格希望不仅仅将个体以高IQ或低IQ进行归类,相信人们可以提高经验智力和情境智力。

斯腾柏格认为成功者,具有一些比测验分数更重要的共同之处:

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知道自己的弱点,他们会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他们也会弥补或修正自己的弱点。

认为存在一个智力的一般因素,并且能够用智商测验及类似的测验进行测验的思想其实仅是一个神话。

G因素的存在只是因为测验范围太狭窄。(这个我感觉还是看一下,简单了解)

十、智力量表:

韦氏智力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所编制,是继比奈——西蒙智力量表之后为国际通用的另一套智力量表。

19、情绪理论(了解P355):

卡尔兰格和威廉詹姆斯同年提出——躯体反映的詹姆斯兰格理论

(詹姆士对情绪的解释:人是因为笑所以才快乐;因为哭所以伤心;因为颤栗所以恐惧。他认为:情绪并非由外在刺激所引起,情绪是由身体上生理变化所引起。稍后,丹麦生理学家兰格(Karl G.Lange,1834~1900),在1885年提出类似的情绪理论。后人将两人的理论合一,称为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这一部分理论还是看一下,要不然只知道哪个理论,不知道理论的内容也太。。。。。仅做了解)

沃特坎农和菲利普巴德提出——坎农巴德的中枢神经过程理论

斯坦利沙赫特——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

(沙赫特和辛格(Schachter & Singer,1962)认为,情绪实乃起于个体对两方面信息的认知:

一方面是对刺激情境性质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对自己身体生理变化的认知。)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

内部言语: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内部言语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没有外部言语就不会有内部言语;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内部言语的参与,人们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外部言语的活动。其特点是:隐蔽性和简略性、抗干扰能力差、只能作为思维的工具。(百度)

外部言语:与他人进行交际时的言语过程,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21、言语与语言的区别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场叫做言语。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而言语要借助语言才能实现,离开语言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只能通过表情、动作等进行,但这种交流内容是有限的,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22、问题解决的定义与思维过程及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定义: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因素:a问题情境。

b动机水平。(激励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机的强弱,耶克斯·多德森实验发现,最佳动机水平与课题的难度成反比例关系)

c思维定势。

d原型启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因受到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的现象叫做原型启发。(某橡胶厂,因受面包放入酵母菌而多孔、松软的启发,制成了泡沫橡胶;苏格兰医生邓禄普在浇花时,由于受手中橡皮管弹性的启发而发明了充气轮胎等等,

都是这方面的具体例证。)

e功能固着(将某种功能固定的赋予某一物体。例如硬币是买东西的,钥匙是开锁的。)

f个性特点。

23、阿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阿尔波特将特质看作人格的框架和个性的根源。特质使行为有一致性,这是因为他们将一个人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联系并统一起来。特质可能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使一系列刺激和反应产生联系,而这些刺激和反应最初看起来可能彼此间几乎没有联系。

阿尔波特确定了三种特质: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影响一个人如何生活。核心特质是代表一个人主要特征的特质。次要特质是有助于预测个人行为的特定的、个人的特征,但次要特质对于理解个体的人格帮助要小得多。

阿尔波特将人格结构作为个体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而不是环境条件决定个体行为。

普心试题

普通心理学-王淑合老师 一、名词解释(共5个名词20分,每个4分) 1、绝对感觉阈限 答:绝对感觉阈限是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理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2、知觉的恒常性 答:知觉恒常性是指,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即知觉恒常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3、记忆 答: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4、智力 答:智力是指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5、动力定型 答:动力定型是指人长期生活、劳动、反复重演某种活动、逐渐在大脑皮质高级神经系统中建立的巩固的条件反射活动模式。 二、填空(共10个空,每空2分) 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3、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 4、注意的基本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注意的紧张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5、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续学习与记忆有干扰作用,这种现象叫前摄抑制。 6、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7、在一种动物身上能建立起条件反射,这种动物就有了心理。从生物进化角度,从出现了神经系统的动物开始有了心理。 8、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三、简答题:(共5道题40分,每题8分)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物体的某一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4)与联想。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其启发作用的事物。 (5)情感与动机状态。一般来讲,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 (6)个性因素。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实验表明: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品质相联系。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和世界观等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结果。 2、知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选择性 3、遗忘的规律是什么? 答:(1)骨架支柱的内容不容易遗忘,细微直接容易遗忘。 (2)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3)有意义能理解的内容不容易遗忘,无意义不理解的内容容易遗忘。 (4)对有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内容不易遗忘。 (5)一次记忆同类的内容过多、过久时容易发生遗忘。 (6)中间材料容易遗忘,开头与结尾的内容容易记忆。 (7)用脑过度,脑机能下降时,记忆效率低。 4、人在应激状态下有哪些常见心理反应? 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自我防御反应 5、意志行动有哪两个主要阶段,各有哪些特点? 答:(1)、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在思想上权衡行动的动机、确定行动的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法并做出行动的决定。 (2)、执行阶段 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导致对行动目的和手段做出决定,而执行阶段则是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在执行阶段,意志的强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坚持预定的目的和计划好的行为程序,另一方面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为。在这一阶段还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计划,以便及时修正计划,保证目标的实现。 四、论述题(共2道题30分,每题15分) 1、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

普通心理学考试题

普通心理学考试题(25分钟) 1、单项选择题(30题) 1.对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1.遗传力对能力发展的影响具有决定性 2.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的可能的范围或限度 3.环境决定了在遗传所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4.教育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2.心理现象可分为()和人格两大类。 1.性格 2.心理过程 3.情绪情感 4.需要 3.属于外部感觉的是:()。 1.味觉 2.运动觉 3.平衡觉 4.机体觉 4.巴甫洛夫所做的实验是这样的: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都给它一个灯光,经过灯光和食物的几次结合之后,灯光一亮,狗就要流口水。这时,灯光成了食物的信号。下列各项中,引起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的刺激物是:()。 1.口水 2.铃声 3.食物 4.灯光 5.以下哪一概念不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 1.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3.操作性条件性反射 4.动力定型 6.皮亚杰的认知研究所采用的临床技术实际上是一种()。 1.观察法 2.谈话法 3.问卷法 4.实验法 7.不能够反映注意分配的是()。 1.边听讲边做笔记 2.自言自语 3.边吃完饭边看书 4.自拉自唱 8.以下对需要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1.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需要不一定具有对象。 3.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4.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9.个体早期的想象大部分是()。 1.幻想 2.无意想象 3.有意想象 4.空想 10.很多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而()则难于适应,因为它具有保护性的作用。

普通化学复习重点

※摩尔分数:x i = n i /n 总 ※Boyle 波义耳定律: P 1V 1 = P 2V 2 = K (n,T) 查理-盖?吕萨克定律(等压过程): V 1/T 1 = V 2/T 2 = K(n,P) ,T = t + 273.2 ※物理学中就把 T = 0°C 、P = 1atm 、n = 1 mol 、V = 22.415 L 称为气体的标准状态, 1 mol 气体的体积是 22.415 L ※理想气体方程: PV = nRT ※极限密度法测定气态物质的精确分子量: 极限密度法:在一定温度下,精确测量气态物质在不同压强时的密度ρ;并计算不同压强时的压强-密度比P/ρ。然后以P/ρ对P 作图,将所得的直线外推到P = 0,从图上直接读取直线在P/ρ轴上的截距(P/ρ)0值;这样,便可以用计算式 M = RT / (P/ρ)0 计算气态物质的精确分子量M.( PV/n = RT , PVM/m = RT , PM =ρRT , PM =ρRT, M =ρRT/P ) ※气体分压定律: P A V 总 = n A RT, P B V 总 = n B RT, P C V 总 = n C RT 三者之和: (P A + P B + P C )V 总 = (n A + n B + n C )RT 混合气体中各气体成份的分压是它们的摩尔分数和总压的乘积:P i = x i ?P 总 ※分体积定律: P 总V i = n i RT ※综合分体分压:X i = V i /V 总 = P i /P 总, P i V 总 = P 总V i (式中,P i 为n i 在V 总时的压力,V i 为n i 在P 总时的体积) 注意:P i V i ≠ n i RT ※实际气体方程(范德瓦尔斯方程): (P + n 2a V 2 )(V ?nb )=nRT (其中a 和b 称为范德瓦尔斯常数,可以查表) ※临界状态:对于气体而言,超过临界温度后,无论压力多大,气体都不会凝聚为液态,临界点的T 、P 称为临界T 、P ※蒸发焓:等温等压下,1 Mol 液体转变为蒸汽的过程中所吸收的能量 ※凝固焓:等温等压下,1 Mol 蒸汽转变为液体的过程中所放出的能量(与蒸发焓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平衡(饱和)蒸气压: 一定温度下,气-液相达平衡时(动态平衡)蒸气相的压强称为液体在该温度下的平衡(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只与T 、物质的性质有关,与V 无关. ※蒸汽压方程:描述蒸汽压和温度关系的数学函数式,叫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式 log P 2P 1 =? ?H vap 2.303R ( 1 T 2 ? 1T 1 )或ln P 2P 1 =? ?H vap R ( 1T 2 ? 1T 1 ) 当温度差不是太大时,可以用不同温度下蒸气压的实验值计算液体在该温度区间的平均蒸发焓,ΔH vap 是温度的函数,因此不是在所有的温度范围内logP -1/T 作图都是直线关系 如果液体的蒸发焓已知,则可以根据一定温度下的蒸气压计算同一液体在其他温度下的蒸气压;T 升高,P 也升高;把蒸汽压曲线图上的纵坐标换成外压,其横坐标就是液体的沸点;所以也可以用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式计算液体在不同外压时的沸点 ※升华和沉积: 等温等压条件下,1 mol 固体完全转变为蒸气的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称为固体的升华焓ΔH sub ;1 mol 气体沉积时的焓变和同温同压下固体的升华焓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固体的平衡蒸气压:一定温度下,气固平衡时蒸气相的压强是该温度下固体的平衡蒸气压。ln P 2P 1 =? ?H sub R ( 1 T 2 ? 1T 1 ) ※正常升华点: 固体的蒸气压和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压强下物质的升华点。外压为1 atm 时的升华点则称为正常升华点。 ※三相点: 有三个相同时存在并达到平衡的点称为物质的三相点。 在三相点温度以上,气液相平衡是热力学稳定的;在三相点温度以下则是气固相平衡的热力学稳定区域。 ※等温等压下,1 mol 固体完全转变为液体的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称为固体的熔化焓ΔH fus 。按能量守恒定律,在确定温度和压强下,物质的熔化焓和蒸发焓之和应等于它的升华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在温度和压强相同的条件下,1 mol 液体变为固体时的焓变应当是同一物质的熔化焓的负值。 ※克拉佩龙方程: 普遍适用于一切相平衡体系 气液平衡: 气固平衡: 固液平衡: H vap 为液体的蒸发焓,H subl 为固体的升华焓,H fus 为固体的熔化焓 T b ,T subl 和T f 依次为液体的沸点,固体的升华点和固体的熔点 ※相律: 多相之间达到平衡时一定要符合的规律, 在体系的组分数C 、相数P 和自由度数F 之间有确定的内在联系,并从理论上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为:P = C - F + 2 ※已知:A 的质量为w A ,化学量为n A = w A /M A B 的质量为w B ,化学量为n B = w B /M B 溶液的密度为:ρ = (w A + w B )/V 当质量w 的单位为g ,体积V 的单位为mL 时: 摩尔分数X A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质和溶剂的总物质的量之比 X A =n A n A +n B 质量摩尔浓度m A : 1000g 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m A = n A w B ×1000 )]()([l V g V T H dT dP m m b vap -?=)]()([s V g V T H dT dP m m subl subl -?=)]()([s V l V T H dT dP m m f fus -?=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1?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2.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 征。(理解)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试法、个案法等。(理解) 4.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简答) (一)心里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器官在脑不在心;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反应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心理的主观性;心理的能动性; 5. 注意: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 6.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 注意)。无意注意;不伴随意志努力、没有目的、短暂不累;有意注意;伴随意志努力、自觉具有预定目的;有意后注意;高度自觉、目的性强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理解) 7. 注意的品质:(理解+ 材料分析) (一)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觉察到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组织安排、人自身的特点。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将心理活动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间的关系、活动的性质。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活动的吸引力、新活动的特点、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8. 注意的起伏:指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同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名词解释) 9.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材料分析)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将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激发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以防止学生分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10.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是来自机体外部的还是来自内部的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 脏觉等。根据刺激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的、机械的、化学的和热的四类。根据刺激源_______________ 与人的距离远近可分为距离性感觉和非距离性感觉。(理解) 11. 知觉的分类: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两大类。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 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以及人际现象作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的知觉和对自己的知觉。(理解) 12.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二(论述版)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二(论述版) 一非重点章节的考题 1 (96)试述反射、反映、反应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答:待查 2 (99)试述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答:(仅是提示)巴埔骆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暂时联系是学习(习得)的神经基础。 (1)操作条件反射的定义(2)特征:被试的活动是自由的,主动的。 条件反射的形式是靠强化,而非靠非条件刺激物。强化:*奖赏*惩罚p54!! 3 (97) 试述注意的基本特征(仅是提示) 答:(1)注意的指向性特征指向性: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特征:强度或紧张度(详见p91!) 4(98)试述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待查) 二重点章节——知觉 1 (00)试述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与解释过程。 答:从四个特征考虑入手! 2(01)试试距离知觉与物体距离的线索。(另写出如发声,也可利用单耳与双耳线索) 答:定义略(答题要写)。1.单眼线索 (1)遮挡(2)线条透视(3)空气透视(4)阴暗和阴影(5)运动级差(6)结构级差 2.双眼线索 (1)双眼视轴的辐合,在一定范围内~~ 双眼视轴集中~ 近,双眼视轴分散~ 远 (2)双眼视差~~ 产生立体知觉的关键 3(可能考点)感觉与知觉的异同和联系 答:同:都时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直接性(在人的面前) 异(1)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是间于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一个过程.知觉是纯粹的心理体会,受人的知觉经验的参与。 (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的结果,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联系:(1)感觉是知觉产生或形成的前提,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2)感觉愈丰富愈精确,知觉越完整,越正确 三超重点章节——记忆 1(98)试述长时记忆中的编码形式。 答:编码方式:表象,语义(规则)编码<<认知心理学>>p173书p245 2(00)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储存与提取过程。 答:书p246 3(01)试述短时记忆及其特点 答:(1) 定义: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内的加工编码的记忆。 (2)短时记忆的特点a.是非感觉性的记忆b.具有操作性功能特征 c.信息容量非常有限,短时记忆力广度”7+2,7-2”,指信息短暂呈现一次,人脑所能记住的最大量组块(chunking) ~~ chunk “7+2,7-2”的单位:chunk(创克) d.信息在没有加工处理的情况下,保存时间相当短暂 短时记忆加工处理的形式:复述言语复述 e.短时记忆的信息没有复述,则易受干扰 (3)短时记忆系统信息加工形式 a.言语,听觉形式编码(eg:言语复述) ~~ 大量的 b.视觉或语义形式编码(少量) 4(02)阐述遗忘发生的主要原因(详见书pp225有三大学说,都要说) 答:(1)记忆痕迹衰退说(2)干扰抑制说(3)Freud动机性遗忘说 5(可能考点)引起人类遗忘的因素: (1)时间(2)数量(识记材料的数量) (3)学习程度,过渡学习:学习效率达到100%,再学习的过程达150%即可 (4)序列位置因素,规律,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四重点章节——思维 1(97)试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详见<<认知心理学>>p281) 答:1初始状态~~ 问题解决者所面临的达到目标的障碍状态 2目的状态~~ 问题解决者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3中介状态~~ 问题解决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从初始状态到目 2(99)试述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区别(书p278定义与p304四个特点!) 3 (00)试述概念形成过程和影响感念形成的因素。(书p288) 答:1.概念形成过程(三阶段CAD)

普心复习重点

普心复习重点 一.信息储存的条件与方法:3 1.组织有效的复习:及时复习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资料的影响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3.注意脑的健康与用脑卫生 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外显记忆受加工深度、时间间隔、记忆负荷量、干扰因素等因素影响,而记忆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 三.思维的特征:2 概括性,间接性四.思维的种类:5 1.直观动作思维: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动作停止,思维停止。 2.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3.逻辑思维:面对理论性的任务,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4.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5.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6.直觉思维: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7.分析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

正确答案或结论。 8.符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9.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10.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11.创造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五.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六.表象的特征:3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七.问题解决的策略:2 1.算法 2.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试探搜索、 八.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7 1.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1 2.无关信息的影响 3.知识表征的方式 4.定势 5.功能的固着 6.动机和情绪 7.人际关系 九.定势的概念:

普心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2、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3、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4、气质不影响人的成就高低、贡献大小,但却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5、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这叫注意的分散。() 6、信息从感觉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 7、听南极考察团的报告时,头脑中浮现出企鹅、雪窝等形象,这是一种创造性想象活动。() 8、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言语是交际的过程。() 9、人的表情都是个体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而获得的。() 10、遗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内在根据,环境是智力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1864年B.1879年 C.1903年 D.1920年 2、人的习惯和自动化行为的生理机制是() A.定势 B.动力定型 C.无条件反射 D.反馈 3、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 A.尊重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 D.成长的需要 4、对于以往感知过而当前又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心理浮现称为() A、后象 B、假象 C、表象 D、想象

5、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 A、智商 B、韦伯分数 C、情商 D、感觉阈限 6、脑干中被称为“生命中枢”的是() A、桥脑 B、丘脑 C、下丘脑 D、延髓 7、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 D.极强 9、王方5岁,IQ是110,李平10岁,IQ也是110,二人的智力相比()A.王方比李平高 B.李平比王方高 C.相等 D.无法相比 10、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代表个体最独特的性格特质,在性格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特质是() A.共同特质 B.首要特质 C.中心特质 D.次要特质 三、多项选择题 1、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可分为()A.生物性需要 B.社会性需要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 2、感觉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3、下列情况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有() A、触景生情 B、谈虎色变 C、打草惊蛇 D、闻过则喜 4、求异思维的特点是() A.流畅性 B.可操作性 C.变通性 D.独特性 5、按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把情绪状态分为() A.心境 B.情操 C.激情 D.应激 四、填空题 1、能影响某一种神经元反应的感觉细胞群分布的空间区域叫做,对特异刺激特征进行反应的神经细胞被称为

普心考试题讲课稿

普心考试题

第一套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15分) 1.思维的特性包括: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2.根据解题者具有相关知识多少来划分,物理学家解决物理问题对他们来说是语义丰富的问题。 3.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 合情绪 4.动机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5.语言的特征包括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 性、社会性与个体性。 6.与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的强、平均、灵活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 7.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人格成为一个整体。 二、选择题 1.()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A.人格 B.意志 C.情绪 D.注意 2.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奋发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里所说的就是人格的()性。 A.独特 B.统合 C.功能 D.稳定 3.以下哪个不属于人格类型理论() A.单一类型理论 B.多元类型理论 C.矛盾类型理论 D.对立类型理论 4.在言语理解中,()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A.音位 B.语素 C.音色 D.词汇

5.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遵循耶克斯——道德森定律。也就是说() A.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呈现出一个“u”字形关系 B 中等强度的动机具有最高效率 C,动机越强,效率越高 D不同的任务具有相同的动机水平 6.根据斯皮尔曼提出的能力二因素论,当活动中包括的一般因素较多时,() A各种作业成绩的正相关越高 B各种作业成绩的正相关越低 C各种作业成绩之间相对独立 D各种成绩之间取决于特殊因素,而与一般因素无关 7.“高分低能”说明() A.知识与能力无关 B.能力低的人同样可以获得高的成绩 C.掌握过多的知识反而会阻碍能力的发展 D.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 8.情绪的四维理论是()提出的。 A.施洛伯格 B.冯特(三) C.伊扎德 D.普拉切克 9.下列哪一个不是表象的特征() A.直观性 B.虚拟性 C.可操作性 D.概括性 10.问题解决的策略中,解决汉诺塔问题利用的是() A.算法 B.手段目的分析法 C.逆向搜索法 D.爬山法 多选 1.创造性包括哪些心理成分() A.想象 B.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C.远距离联想能力 D.与创造性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2.下面关于晶体智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它不依赖于文化知识,而取决于个人的禀赋

普心期末复习

智力与智力测验 情绪智力的四种成分 ?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运用情绪来促进思维的能力; ?理解和分析情绪、有效运用情绪知识的能力; ?调节和管控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刻板印象威胁通过以下三种破坏机制产生消极影响: ?导致生理紧张反应从而影响注意力集中; ?促使个体警觉和在意自己的表现; ?当个体体验到刻板印象威胁时,心理资源会部分用于压制由此引发的负性想法和情绪。 心理测量领域的争议 ?基于测验的决策的公平性; ?测量用于教育评价的可行性; ?根据测验分数进行个体分类的意义。 正式测量程序应满足三方面的要求:信度、效度和标准化 信度:指某一测量工具给出的一致性分数的可信程度。 ?重测信度:对同一个人使用同一种测验,两种情况下结果的相关程度。 ?平行测验:使用变化了的平行测验取代两次使用同一测验减少测验的练习效应、对测验问题的记忆以及参与者力求两次测验表现一致的愿望。 ?内部一致性测验:一项测验不同部分测验结果的相关程度(如奇数题与偶数题)。若相关程度高,则测验内部一致性好,具有分半信度。 效度:指测验能够测得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内容效度:当测量能够测量欲测领域的所有方面时,测验具有内容效度。 ?效标效度(预测效度):测验的成绩与和测验相关的其他标准上的成绩的相关程度。?结构效度:指测验充分测量潜在结构结构的程度。 晶体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 液体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相关理论 1. 智力三因素理论 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三因素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类型: ?分析智力:提供了人们对于许多熟悉任务的基础信息加工技能。 ?知识获得成分、操作成分和元认知成分 ?创造智力:指人们处理新异问题的能力。 ?实践智力:包括对新的不同环境的适应,选择合适的环境以及有效地改变环境以适应你的需要。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完整版)心内科护理专科理论考试试题.doc

心内科护理专科理论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 1 分,共 80 分) 1.心跳呼吸骤停紧急处理原则中哪项是错误的( A ) A. 首先必须心电图确诊 B.迅速有效的人工呼吸 C.立即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 D.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E.根据情况选用合适药物,使心脏复苏 2.某高血压病患者,病程10 年,血压水平为 165/105 mmHg ,伴有左室肥大,心功能Ⅲ级,曾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属于 ( E ) A. 高血压2 级,中度危险 B.高血压 2 级,高度危险 C. 高血压 3 级,高度危险 D.高血压 3 级,中度危险 E.高血压 2 级,极高危险 3.我国采用国际统一标准,血压达下列哪项可诊断为高血压( B ) A. 收缩压> 130 mmHg 和舒张压> 85 mmHg B. 收缩压≥ 140 mmHg 和 (或 )舒张压≥ 90 mmHg C.收缩压> 140 mmHg 和 ( 或 )舒张压> 90 mmHg D. 收缩压≥ 160 mmHg 和 (或 ) 舒张压≥ 90 mmHg E. 收缩压≥ 130 mmHg 和舒张压≥ 85 mmHg 4. 对“冠心病” 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 是( E ) A. 胸透 B.心脏平片 C.心电图 D.超声心动图 E.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5.典型心绞痛发作错误的是 ( B ) A. 体力活动是常见诱因 B.部位在胸骨中上段,界线清楚 C.疼痛可放射至左肩 D. 为压榨性疼痛 E.通常持续3~ 5 min 6.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是( C ) A. 休息时心电图 B.24 h 动态心电图 C.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D.超声心动图 E.心脏 CT 检查 7.急性心梗患者心电监护示室颤应行( D ) A. 口对口人工呼吸 B. 气管插管 C. 心外按压 D.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E.同步直流电除颤 8.能够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检查是( E ) A. 超声心动图 B.X 线检查 C.免疫学检查 D.心电图 E.血培养 9.确诊主动脉夹层最可靠、安全的首选方法是( E ) A. 心电图 B.DSA C. 选择性动脉造影 D.经胸超声心动图 E.MRI 或 CT 10.主动脉夹层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 A ) A. 突发剧烈胸痛 B.休克 C.头痛 D.昏迷 E.无脉症 11.最安全有效恢复心肌再灌注的方法是( A ) A. 在发病12 小时内进行紧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及支架术 B.在发病 24 小时内进行紧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及支架术 C.在发病 12 小时内进行紧急溶栓术 D. 在发病 24 小时内进行紧急溶栓术

普心各章节总复习(选择题)

《普通心理学》总复习之选择题 第一章绪论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B)。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D )。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3、“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一切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而言都是脑的(C )。” A、反应活动 B、干涉活动 C、反映活动 D、返回联系 4、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的器官是( C)。 A、神经元 B、神经系统 C、脑 D、大脑皮层 5、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A )。 A、客观性原则 B、自然性原则 C、社会原则 D、主观性原则 6、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D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7、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A)。 A、冯特 B、华生 C、费希纳 D、弗洛伊德 8、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的(A )。 A、边缘科学 B、人文科学 C、环境科学 D、分支科学 9、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B )。 A、感觉与知觉 B、客观现实 C、认识过程 D、反映活动 10、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是( A)。 A、注意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思维 11、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是( A ) A、脑 B、客观现实 C、实践活动 D、主观意识 13、生物有机体以其自身的活动或状态对直接影响有机体生命的刺激的应答性反应是(B) A、反映形式 B、感应性 C、反应活动 D、心理现象 14、蜜蜂根据花的形状和颜色采蜜;猛兽根据气味和足迹追踪猎物等,这种对信号刺激进行 反映活动的机能是(C) A、生物反映形式 B、物理反映形式 C、心理反映形式 D、化学反映形式 15、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体现的是(D) A、感知活动 B、思维活动 C、想象活动 D、意识活动 16、当动物能够把某个刺激作为信号时,就意味着有了(D) A、思维 B、意志 C、意识 D、心理 17、感应性是生命的标志,物体具有感应性只表明其有生命,还不能确定其有心理。心理发 生的标志是有(C) A、物质的反映形式 B、刺激感应性 C、信号性反应 D、生物反映形式 18、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与外界环境变 化的觉知和认识是(D) A、思维活动 B、语言活动 C、认识活动 D、意识活动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A )。 A、神经元 B、突触 C、反射 D、反射弧 2、神经元中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官是(B)。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论述版) 一非重点章节的考题 1 (96)试述反射、反映、反应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答:待查 2 (99)试述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答:(仅是提示)巴埔骆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暂时联系是学习(习得)的神经基础。 (1)操作条件反射的定义(2)特征:被试的活动是自由的,主动的。 条件反射的形式是靠强化,而非靠非条件刺激物。强化:*奖赏*惩罚p54!! 3 (97) 试述注意的基本特征(仅是提示) 答:(1)注意的指向性特征指向性: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特征:强度或紧张度(详见p91!) 4(98)试述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待查) 二重点章节——知觉 1 (00)试述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与解释过程。 答:从四个特征考虑入手! 2(01)试试距离知觉与物体距离的线索。(另写出如发声,也可利用单耳与双耳线索) 答:定义略(答题要写)。1.单眼线索 (1)遮挡(2)线条透视(3)空气透视(4)阴暗和阴影(5)运动级差(6)结构级差 2.双眼线索 (1)双眼视轴的辐合,在一定范围内~~ 双眼视轴集中~ 近,双眼视轴分散~ 远 (2)双眼视差~~ 产生立体知觉的关键 3(可能考点)感觉与知觉的异同和联系 答:同:都时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直接性(在人的面前) 异(1)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是间于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一个过程.知觉是纯粹的心理体会,受人的知觉经验的参与。 (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的结果,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联系:(1)感觉是知觉产生或形成的前提,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2)感觉愈丰富愈精确,知觉越完整,越正确

普心学习要点重点讲义资料

普通心理学学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人的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其他动物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意识,也研究无意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心理学有时又被认为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有心理活动便有脑的活动(FMIR);脑的相应活动受损,那么相应的心理活动也受阻。?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生理心理学的取向 精神分析的取向 行为主义的取向 认知心理学取向 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取向 进化心理学的取向 在21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心理学的任务:探索和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心理的神经机制、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心理与环境的关系。 ?心理学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相关法个案法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人脑是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大脑皮层是进化过程中最新的部分和组成高级心理过程的中枢。文化是人的产物,也是脑的产物。脑和语言是交互进化的。 ?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叫神经—体液调节。?交感神经与活动的兴奋有关,而副交感神经与活动的抑制有关。 第三章感觉 ?感觉的含义: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受性:是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差。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内部感觉:机体觉(饥渴、恶心、反胃、尿意、内脏不适);平衡觉(静);运动觉(动)?颜色的三个基本特性:色调(波长决定)、明度(光强决定)、饱和度。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视觉对比,边界突出与马赫带,视敏度。

同等学力普心考试重点统计

普心复习要点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大脑皮质的分区及机能 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初级运动区,言语区: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联合区 3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优势 1.言语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2.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在大脑右半球。 3.大脑两半球存在一侧优势,但绝不是绝对分离的。 4.神经心理学和脑成像的研究发现,右半球同样参与语言的加工,在语言理解中有重要的作用。 人的许多认知功能是左、右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 4.。鲁利亚的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1.第一机能系统:调节激活与维持清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 (1)组成: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保持注意的选择性” (2)基本功能: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觉性,并实现行为的自我调节。2.第二机能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1)位置: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质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质下组织 (2)基本功能:接受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刺激(视觉、听觉、一般机体感觉),对它们进行加工(分析与综合),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3.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1)包括:额叶的广大区域。 (2)当这些区域受到破坏时,患者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有研究证明,前额叶皮质受到损伤的病人,将丧失计划与组织行动的能力,不能将行为的结果与原有计划、目的进行对照,也不能矫正自己的行为。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 三.感觉 1.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就叫绝对感觉阈限。 2.绝对感受性:人们感觉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就叫着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 3.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就是差别阈限。 4.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就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 比。 5.视觉感受野: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他们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 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网膜上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6.色觉理论:拮抗过程说(四色说)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红-绿、黄-蓝。它们 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7.边界突出的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 条更暗的线条。从刺激物的能量分布来说,亮区的明亮部分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强度上和该区其他部分相同,但是人们看到的明暗分布却出现了起伏。可见,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有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即侧抑制的结果。 8.视觉适应:是由刺激物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1)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2)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复习知识归纳

一、绪论 1、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1、从动态性维度划分: 心理过程(注意伴随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需要与动机、态度价值观)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稳定的)) 2、从意识性维度划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客体意识(对外界事物的觉知) 自我意识(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无意识(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 3、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1、心理是脑的机能 2、脑是心理的器官(沟回)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4、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1885)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 (即意识。意识分为感觉、意向、感情三个要素) 2、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观点:心理活动或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而不像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3、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 观点: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直接的观察 和测量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内省发是不科学的。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威特海墨、考夫卡、苛勒) 观点:主要研究有关人的知觉过程,认为人的知觉过程就是构建 “完型”的过程。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研究: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可控)、无意识(不可控) 无意识分为(被压抑的无意识,潜伏的无意识) 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本能冲动,追求快乐原则 2、“自我”:现实原则,规则意识 3、“超我”:道德化的自我 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性感器): 1、口唇期(0-18个月)孩子刺激口唇(最大的快乐) 唇舌是动情区,依赖性和攻击性,产生贪婪和产生依赖 2、肛门区(18个月-3岁)肛门排放性性格 肛门便秘性性格 3、性器区(3岁-6岁)生殖器(性感区)

彭聃龄版普心理论整理

脑机能学说 (一)定位说 A:开始于加尔&斯柏兹姆于18C末19C初的颅相说; B:真正定位说的提出始于失语症的研究: 代表人物:波伊劳德和威尔尼克 主要观点:大脑的不同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的心理机能。 波伊劳德:言语定位于大脑额叶,控制是在左半球; 布洛卡:运动失语症 威尔尼克:听觉性失语症 潘菲尔德:记忆和颞叶有关 (二)整体说 A:大脑是以整体发生作用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对心理功能产生同等重要的影响代表人物: B:弗洛伦斯:局部毁损法: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不存在定位功能,功能的丧失只和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与特定部位无关。 C:拉什利:脑毁损实验-----脑损伤对习惯造成很大影响,且与损伤面积有密切相关。 ------均势原理&总体活动原理:学习活动a均势作用.b.效果与毁损面积成反比 c.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三)机能系统说 A代表人物:鲁利亚 B主要观点:a脑是动态结构、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b三个机能系统:------动力系统:调节激活&维持觉醒状态。 ------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系统。 ------行为调节系统:编制行为程序、调节控制行为。 c个别环节受损,高级心理机能受到影响; d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者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三个系统又各司其职。 (四)机能模块说 A:认知神经科学中产生 B:主要观点:a人脑在功能和结构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互独立的模块组成。 b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功能,模块的结合保证认知功能的完成。 c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一)早期选择理论-------过滤器理论(单通道\瓶颈理论) A代表人物:布罗德本特博-----双耳分听实验 B主要观点:a神经系统信息加工容量有限,不能全部加工; b信息进入神经系统前,要先经过过滤机制 c只有部分可得到加工,其他信息完全丧失 (二)中期选择理论------衰减理论 A代表人物:特瑞斯曼 B主要观点:前两条相同; c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或非追随耳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不是完全消失。d不同刺激的阈限是不同的,有意义的阈限低,即使出现在非追随者也会被察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