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消化系统部分
第七章消化系统寄生线虫
[目的要求]
掌握:1.蛔虫、钩虫、蛲虫的成虫和虫卵的形态。
2.旋毛虫幼虫囊包的基本形态。
3. .蛔虫、鞭虫、钩虫、蛲虫、旋毛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熟悉:1.蛔虫、钩虫、蛲虫、旋毛虫等线虫在人体内发育过程、寄生特点、及其致病性。
2.蛲虫的寄生和产卵特性与蛲虫病诊断、流行与防治的关系。
3.旋毛虫感染人体的特点与旋毛虫病防治关系
了解:1.常见线虫的分布、流行和防治原则。
[教学时数]
理论4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1.蛔虫
(1)形态:成虫外形、雌雄成虫区别;虫卵的形态特征。
(2)生活史:在人体内的发育,包括感染期、感染方式、幼虫移行过程、寄生部位和方式;在外界的发育条件、时间。
(3)致病:幼虫移行引起的肺部损害,成虫寄生导致营养不良、消化道症状及外科并发症。
(4)实验诊断;病原诊断的方法(直接涂片和改良Kato’s法)和应用
(4)流行与防治:分布情况、流行原因、防治原则。
2.鞭虫(自学)
根据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及防治与蛔虫的相关内容作比较。
3.蛲虫
(1)形态与生活史:成虫和虫卵形态;成虫寄生部位、产卵特点和人体的感染的方式。(2)致病:肛门瘙痒,异位损害。
(3)实验诊断:肛门周围检查虫卵(肛门拭子法)和检获成虫。
(4)流行与防治:分布、感染情况、流行特点和防治原则。
4.钩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
(1)形态:成虫外形,雌雄区别,两种钩虫的鉴别点。
虫卵的形态结构(注意与蛔虫卵和蛲虫卵的区别)。
(2)生活史:在人体内的发育:感染期、感染方式、移行过程、寄生部位和特点。
外界发育的条件和过程。
(3)致病:幼虫引起皮炎和肺部损害;成虫引起消化道症状、贫血和异嗜症等。
(4)实验诊断:粪检虫卵(饱和盐水浮聚法和钩蚴培养法)
(5)流行与防治;分布、流行原因和防治原则。
5.旋毛虫
(1)形态:成虫外形,幼虫囊包的形态特征
(2)生活史:生活史的特点,宿主关系,寄生部位,感染期和感染方式,及发育过程(3)致病:侵入期、幼虫移行期和囊包形成期的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
(4)实验诊断:活组织检查,免疫诊断的方法和应用。
(5)流行与防治:流行特点,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复习思考题]
1. 根据蛔虫生长发育的过程阐述其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关系。
2. .临床怀疑有蛔虫感染,而病原学诊断检不出虫卵,请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3. 根据蛔虫生活史分析人群蛔虫感染高的原因。
4.根据蛔虫和鞭虫生活史的比较说明为什么有鞭虫感染时也要考虑有蛔虫感染的可能性?5.阐明蛲虫寄生部位、产卵特性、致病特点、病原诊断和防治原则。
6.旋毛虫病生活史有什么特点?为何说旋毛虫病属于动物源性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寄生吸虫
[目的要求]
掌握:1.肝吸虫和姜片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特点。
2.肝吸虫和姜片虫的生活史特点:宿主、寄生部位、排离方式。
熟悉:1.肝吸虫和姜片虫的致病特点、临床诊断及病原诊断。
了解:1.肝吸虫和姜片吸虫流行特点、影响流行的因素和防治原则。
[教学时数]
理论2学时,实验1学时
[教学内容]
1.肝吸虫
(1)形态:结合吸虫成虫一般形态特征阐述肝吸虫成虫的大小、形状、口腹吸盘、雌雄同体和生殖系统特点。并结合吸虫卵的一般特征介绍肝吸虫卵的特点。
(2)生活史:生活史过程(典型的吸虫生活史模式)和生活史特点:人为终宿主、多种保虫宿主、囊蚴为感染阶段、需两个中间宿主、世代交替现象。
(3)致病:成虫为主要致病阶段,夺取营养、机械性损害和化学毒性作用,致病严重程度与感染量、感染时间有关。
(4)实验诊断:病原学诊断:首选沉淀集卵法查虫卵,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等。
(5)流行与防治:分布、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2.姜片虫(简单讲解,自学为主)
姜片虫成虫与虫卵形态特征、生活史要点、致病特点、实验诊断、流行情况和防治原则。
[复习思考题]
1.肝吸虫和姜片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各需要几个中间宿主?幼虫有否增殖现象?
2.两种吸虫是哪个阶段、以何种方式感染人体?
3.两种吸虫在致病上有何特点?如何进行病原学诊断?
4.根据寄生虫病防治原则和两种吸虫的生活史特点简述其防治措施?
第九章消化系统寄生绦虫
[目的要求]
掌握:1.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成虫、头节、链体(幼节、成节、孕节)、囊尾蚴及虫卵的形态特征。
2.两种带绦虫致病特点和病原学检查
3.棘球蚴的形态特征和包虫病的病原检查。
熟悉:1.两种带绦虫的生活史特点。
2.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特点和致病作用。
3.微小膜壳绦虫成虫、虫卵形态特征、致病特点和诊断。
了解:1.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流行特点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2.包虫病的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
3.微小膜壳绦虫生活史、流行和防治。
4.台湾牛带绦虫在形态和生活史与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异同
[教学时数]
理论4学时,实验1学时
[教学内容]
1.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
(1)形态:两种带绦虫成虫形态特征(头节、颈部、幼节、成节和孕节)和鉴别。
囊尾蚴的形态特征。
带绦虫卵:外形、颜色、大小、卵壳、胚膜和内含物。
(2)生活史:以猪带绦虫为例简述其生长发育过程,宿主关系、感染期和感染方式、寄生部位与牛带绦虫进行比较。
猪囊尾蚴寄生的三种感染方式。
(3)致病:成虫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
猪囊尾蚴的致病作用和临床上不同囊虫病的临床表现(重点突出脑囊虫病)。(4)实验诊断:绦虫病:孕节压片法,观察子宫分支可鉴别虫种;
肛门拭子法查虫卵,不能鉴别虫种,猪带绦虫感染也可直接作粪检。
囊虫病:活检、免疫诊断和临床其他物理诊断。
(5)流行与防治:两种带绦虫的分布、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2.细粒棘球绦虫
(1)形态:成虫为体形最小的绦虫;
棘球蚴由两部分组成,囊壁为角皮层和生发层,囊液内含原头蚴、生发囊和子囊(即棘球蚴沙)。
虫卵同带绦虫卵。
(2)生活史:终宿主为狗、狼等食肉动物;中间宿主为牛、马、羊等食草动物,人也为中间宿主,生长发育过程、感染期和人体感染的方式、寄生部位等。
(3)致病:棘球蚴致病,其严重程度随寄生部位、时间、大小和数量而定。机械性损伤、囊液的致敏作用和继发性棘球蚴感染。
(4)实验诊断:结合询问病史及狗、羊接触史,依靠放射诊断,确诊靠手术摘除,禁忌诊断性穿剌。
(5)流行与防治:分布、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3.微小膜壳绦虫(简单讲解,自学为主)
成虫、虫卵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两种感染人体的方式),致病作用、病原诊断、流行和防治
4.台湾牛带绦虫(自学)
注意在形态和生活史与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进行比较
[复习思考题]
1.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可分别引起人体患什么病?
2.指出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期和感染方式。
3.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是如何致病?主要病原学诊断方法有何区别?4.微小膜壳绦虫感染人体的方式有几种?并阐明其致病作用。
第十章消化系统寄生原虫
[目的要求]
掌握:1.溶组织内阿米巴和结肠内阿米巴的滋养体和包囊形态。
2.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致病和临床症状。
熟悉:1.溶组织内阿米巴病原诊断和防治原则。
2.溶组织内阿米巴与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在滋养体和包囊形态上的区别。
3.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的致病作用
4.贾第虫滋养体和包囊形态,致病特征。
了解:1.溶组织内阿米巴流行现状及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
2.贾第虫病流行现状、特点和影响的流行因素
[教学时数]
理论4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1.溶组织内阿米巴和结肠内阿米巴
(1)形态: 溶组织內阿米巴滋养体包囊。
与结肠内阿米巴包囊和滋养体形态特征比较。
(2)生活史: 溶组织阿米巴:包囊——滋养体——包囊
感染期、体内生长发育过程与致病关系。
(简单介绍迪斯巴内阿米巴)
(3)致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特征和临床症状。
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
(4)实验诊断: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急、慢性病人和带虫者不同病原诊断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
(简单介绍迪斯巴内阿米巴,及与结肠内阿米巴的区别)(5)流行和防治: 溶组织内阿米巴流行特点和防治原则。
2.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简介)
耐格里属阿米巴和棘阿米滋养体、包囊形态特征,感染期、致病特点、诊断、流行。3.贾第虫
(1)形态与生活史:滋养体和包囊,生长发育基本过程,感染期和感染方式
(2)致病:带虫状态,致病作用和消化道症状
(3)实验诊断:直接涂片和碘染法,包囊浓集法
(4)流行与防治:分布、流行(机会致病)和防治原则
[复习思考题]
1.正确识别溶组织内阿米巴和结肠内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的形态在临床上有何意义?.
2.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有什么特点?简述其致病作用和临床分型。
3.肠阿米巴病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及带虫者在病原学诊断上有何区别。
4.阿米巴病的原发病灶在哪里?病原体是如何扩散到肠外组织引起肠外阿米巴病的?
5.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的对人体有何种致病作用?生活史中哪个阶段感染人体的?
6.阐明贾第虫的生活史、致病机理及病原学诊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