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完整版-项目九 通货膨胀与失业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完整版-项目九 通货膨胀与失业

项目九通货膨胀与失业

一、名词解释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和货币不断贬值的经济现象

物价指数:物价指数是表明商品价格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

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内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产出效应:产出效应是指通货膨胀会影响一个经济社会的产出总量,可能会使产出增加或减少。

收入再分配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是指通货膨胀会影响经济社会的收入再分配,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增加。

失业:失业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指劳动力失去工作的状态。

失业者:凡在法定的工作年龄范围内愿意并能够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称为失业者。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失业量)与劳动力总量(劳动总量)的比例。因此,失业率取决于劳动总量和就业人数(就业量),即失业量=劳动总量-就业量。

就业率:就业率指就业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百分比。凡在指定时期内届满一定下限年龄,有工作并取得报酬或收益的人;或有职位而暂时没有工作(如生病、工伤、劳资纠纷、假期等)的人;以及家庭企业

或农场的无酬工作者,均计算为就业人口。

自然失业: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的衰退和萧条阶段,总需求水平绝对量下降,需求不足,由此而造成的失业。

隐蔽性失业: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

菲利普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如图9-1所示。

图9-1 菲利普斯曲线的初始形式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而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

二、选择题

1. C

2. B

3. D

4. B

5. B

6.C

三、计算题

1. 解:通货膨胀率为:(113.6-110.8)÷110.8×100%=

2.53%

2. 解:(1)100+2W/P=200-8W/P

求得:实际工资W/P=10

代入劳动力需求方程求得均衡就业水平

200-8W/P=200-8×10=120

(2)100+2W/P=190-8W/P

求得:实际工资W/P=9

代入劳动力需求方程求得均衡就业水平

190-8W/P=190-8×9=118

实际工资下降了10%,均衡就业下降了1.67%。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有哪些类型?

答: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和货币不断贬值的经济现象。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西方经济学家将通货膨胀分为了不同的类型。

(1)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和趋势划分。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和趋势可将通货膨胀分为爬行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四类。

(2)按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程度分类。按照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程度加以区分,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两种:一种是未预期的通货膨胀,即人们没有预料到价格会上涨或者是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了人们的预计;一种是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人们预料到价格会上涨。

(3)按通货膨胀对不同商品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依据对不同商品价格影响的差别,可以将通货膨胀划分为平衡的通货膨胀和非平衡

的通货膨胀。平衡的通货膨胀是指所有商品的价格每年上涨速率相同的通货膨胀,非平衡的通货膨胀是指不同商品的价格每年上涨速率不相同的通货膨胀。

2. 简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答: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种。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涨。通俗地说,这种通货膨胀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因而物价上涨。

(2)货币供给增加形成的通货膨胀。将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联系起来的经济理论是以货币数量论为理论依据的。货币数量论用交易方程作为分析工具,提出了商品价格决定于货币供给量的理论。货币数量论者提出的交易方程如下:

MV=PY

式中,M、V、P、Y分别表示货币的供给量、货币的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等式左边是经济中的总支出;等式右边是名义收入。货币数量论认为,在这个等式中,货币流通速度V和实际国民收入Y在短期内都是常数,因此物价水平P就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而变动。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物价水平就上升,形成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中的传统货币数量论和现代货币数量论在通货膨胀的原因上具有相同的观点,但两者也有区别,即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只是影响物价的变动,而现代货币数量论则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还会影响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变动。

(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通货膨胀。这是从总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在高于从前的价格水平时,才能达到与以前同样的产量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这种价格上升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4)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纯粹由需求拉动或成本推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是不常见的。长期以来,现实的通货膨胀大都是由需求与供给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通货膨胀过程可能从一般的过度需求开始。过度需求引起物价上涨,从而促使工会要求提高工资,这样成本推动力量就会发生作用,引起更大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也可以从成本推动开始,如在工会压力下提高工资或为了追逐利润而减少供给,但如果不存在需求和货币收入水平的增加,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将不会长久持续下去。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工资上升意味着产量减少和失业增加,从而终止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因此,纯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不存在的,纯粹的成本推动也不可能产生持续的

通货膨胀过程。在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的是需求与供给同时发生作用的混合型通货膨胀。

(5)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社会经济中各部门结构性因素变动导致各经济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通货膨胀。这种理论认为,通货膨胀起因不在于需求增加或成本上升,而在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这种理论从各生产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生产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赶超速度等角度分析了由于经济结构特点而引起通货膨胀的过程。此外,各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各部门的工资水平因攀比行为向高工资水平看齐,也会使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也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引起开放部门的物价上涨,然后引起隐蔽部门的物价上涨,进而导致全面通货膨胀。

3. 通货膨胀会带来什么影响?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答:(1)通货膨胀的影响。从通货膨胀发生后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来看,它主要产生两种效应:一是产出效应,二是收入再分配效应。

①产出效应。产出效应是指通货膨胀会影响一个经济社会的产出总量,可能会使产出增加或减少。一般,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比较有利,因为人们消费时有买涨不买跌的倾向,即当人们认为物价会涨时,会采取及时消费的策略,消费增加会刺激厂商扩大生产规

模,从而就业增加、国民收入上升;而当人们认为物价将下跌时,会采取持币等待的策略,消费减少会导致厂商缩小生产规模,从而失业增加、国民收入下降。

②收入再分配效应是指通货膨胀会影响经济社会的收入再分配,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增加。通货膨胀意味着人们手中持有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人们过去劳动成果的缩水,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会导致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2)通货膨胀的治理。

①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对付通货膨胀的最有效的政策之一。简单来说,货币政策就是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影响经济的政策手段。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给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②财政政策。根据总供求模型,政府财政支出是总需求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当政府支出增加时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向上移动,从而造成价格上涨。那么,利用财政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就是进行反方向调整,即减少政府支出,促使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以降低价格水平。

③收入政策。收入政策针对的主要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当劳动工资水平提高时,会推动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从而既带来物价水平提高,又造成产出下降,那么当政府采取一定手段限制工资水平

上涨时,就能够抑制成本上升,使总供给曲线保持不变甚至有所下降,从而改变滞胀的局面。收入政策的基本方向是控制工资水平,具体包括工资—物价指导线、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和强制性措施(冻结工资物价)三种手段。

④ 收入指数化政策。收入指数化是指将所有的收入项目,如工资、利息、资本收益及其他收入都与物价指数联系起来,使各种收入随着物价指数的变动而变动。当收入与物价指数是一对一的联系时,称为全部指数化;当只与物价指数的一部分联系起来时,称为部分指数化。

4. 什么是失业?如何计算失业率?

答:失业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指劳动力失去工作的状态。失业的状况要通过失业率来衡量。所谓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失业量)与劳动力总量(劳动总量)的比例。因此,失业率取决于劳动总量和就业人数(就业量),即失业量=劳动总量-就业量。如果用N 表示就业量,U 表示失业量,L 表示劳动总量,n 表示就业率,u 表示失业率,则有:

L N n =,L

U u = 这样,失业率u 可以通过就业率n 得到,因为u =1-n 。同样,知道了失业率u ,也

5. 简述失业的类型。

答:失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自然失业。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

所引起的失业。在任何动态市场经济中这种失业都是必然存在的,它具体包含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古典失业四种类型。

(2)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的衰退和萧条阶段,总需求水平绝对量下降,需求不足,由此而造成的失业。当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周期中的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不足,因而厂商的生产规模也缩小,从而导致较为普遍的失业现象。

(3)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或者说,这些工人的边际生产力为零。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量仍没有下降时,就存在着隐蔽性失业。

6. 失业的原因是什么?它有哪些影响?如何应对失业?

答:(1)失业的原因。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系统分析了失业产生的原因。他认为经济运行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失业,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所谓有效需求不足,是指社会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的状态。凯恩斯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区分为充分就业均衡和非充分就业均衡两种情形。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总供给达到现有技术和资源条件下最大值的基础之上,两者的均衡称为充分就业均衡;如果实际的社会总需求水平小于充分就业均衡所需要的总需求水平,则称为有效需求不足。

(2)失业的影响。对于个人来说,失业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一方面,失业者的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甚至遇到极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失业还会对失业者的心理方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如果失业

持续较长的时间,失业者的工作技能也会贬值。

对于社会而言,失业增加了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同时,失业率过高又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从整个经济看,由于劳动力是经济社会中重要的资源,当出现失业时,意味着经济资源存在浪费和闲置,从而国民收入减少。失业在经济上最大的损失就是实际国民收入的减少。

(3)反失业政策。失业会给个人及社会带来无法预计和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国家对失业问题十分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反失业政策。

①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②人力资本投资。人力政策又称劳工政策,是指政府为使劳动者适应工作机会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提供职业训练、提供就业信息、颁布各种反歧视立法,以减少和消除歧视带来的失业,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等。

③工资管制。工资存在向下刚性,企业无法通过降低工资来吸纳更多的劳动者,限制了企业对劳动的需求,从而造成失业。在低工资水平时,企业可以用人来代替机器,从而增加就业。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能在特定时期进行工资管制,限制工资的上涨速度或冻结工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发达国家一般较少采用这种政策,主要是由于这种政策会受到巨大的政治压力。一些发达国家政府与工会和公司共同协商工资制定的原则,如工资增长与生产率增长保持一致的原则,或者规定工资增长与物价增长的某种指数关系,也是处于工资管

制的考虑。

④需求管理。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指以刺激总需求为目的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减税、增加货币供给量和降低利率等。某项具体的财政或货币政策措施对就业会产生一种乘数效应,或者说它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就业人数的成倍增加。

7. 简述凯恩斯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观点。

答: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系统分析了失业产生的原因。他认为经济运行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失业,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所谓有效需求不足,是指社会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的状态。凯恩斯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区分为充分就业均衡和非充分就业均衡两种情形。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总供给达到现有技术和资源条件下最大值的基础之上,两者的均衡称为充分就业均衡;如果实际的社会总需求水平小于充分就业均衡所需要的总需求水平,则称为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而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这种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而引起的,即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凯恩斯对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论述适用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的情况,但并不符合战后各国的实际情况。这样,经济学

家就试图对这一关系作出新的解释。

8. 画图说明初始的、修改后的及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答:(1)菲利普斯曲线的初始形式。如图9-1所示。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而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在图9-6中,当失业率为u 1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为1)(

ωω?,而当失业率提高到u 2时,货币工资增长率

下降到2)(ωω?。

(2)修改后的菲利普斯曲线。修改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就变成了一条用来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就低;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就高。修改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如图9-2所示。

图9-2 修改后的菲利普斯曲线

在图9-2中,横轴代表失业率u ,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PC 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

(3)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如图9-3所示。

图9-3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在图9-3中,原来的菲利普斯曲线PC1位于社会可接受程度之内,图中阴影部分为临界点以下的安全范围。但当菲利普斯曲线从PC1移到PC2后,PC2不通过原来的安全范围,此时无论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都不能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降低到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安全范围。于是,只得提高临界点。图中的虚线框表示提高临界点以后的安全范围。因此,向右上方移动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对西方国家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局面的反映。

案例讨论

(1)通货膨胀会给经济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如果通货膨胀是由于政府借款造成中央银行向社会过量发行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则政府可以因此而增加一笔额外的收入,即通货膨胀税。于是,通货膨胀不利于大多数工薪阶层、退休者、失业者和贫困者、接受政府救济者和债权人。但是,通货膨胀有利于高收入者、企业主、厂商和债务人。

在一个低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如果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则买方和卖方都很清楚这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方面都发生了实际的变化,他们就可以对此做出正确的反应。相反,在一个高通货膨胀的经

济中,很难区分相对的价格变化与整体的价格变化。

较高的通货膨胀影响就业和产出水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能促使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雇佣工人;通货膨胀使银行的实际利率下降,这会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总供给的增加。当供给下降引起通货膨胀时,国民收入和就业量随之下降,导致大多数工人处于失业状态。

长期来说,通货膨胀与产出的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倒“U”形的关系。许多国家的研究表明各国的产出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低通货膨胀的国家经济增长最为强劲,而高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国家的增长趋势则较为缓慢。

(2)通货膨胀的治理政策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政策、收入指数化政策。货币政策就是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影响经济的政策手段。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给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根据总供求模型,政府财政支出是总需求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当政府支出增加时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向上移动,从而造成价格上涨。那么,利用财政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就是进行反方向调整,即减少政府支出,促使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以降低价格水平。

收入政策针对的主要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当劳动工资水平提高时,会推动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从而既带来物价水平提高,又造

成产出下降,那么当政府采取一定手段限制工资水平上涨时,就能够抑制成本上升,使总供给曲线保持不变甚至有所下降,从而改变滞胀的局面。

收入指数化政策是一种适应性的反通货膨胀政策,所谓适应性是指该政策能够保证收入结构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不变或较为稳定,缓解通货膨胀对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的影响,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通货膨胀的趋势,反而有加速通货膨胀的效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