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必修四哲学 原理知识点总结【很全】

政治必修四哲学 原理知识点总结【很全】

政治必修四哲学 原理知识点总结【很全】
政治必修四哲学 原理知识点总结【很全】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追求智慧。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

区别: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则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为具体科学知识的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世界观

区别:

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联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一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4.世界观和方法论

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5.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

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6.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8.什么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1)从思想观点上看,哲学上存在“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从基本派别上看,哲学上只存在“两大阵营”,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

9.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哲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一定形态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政治。(2)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3)原因:

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的总结概括的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10.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批判功能

通过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塑造功能

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3)激励功能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1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1)产生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意义

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3)基本特征【三统一】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地位,作用

是以往哲学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人生的根本指南。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5)学习的意义

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们少走弯路。

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为我们的生活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产生的三大基础;基本特征,三统一;使命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强调为实践服务;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发展。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

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特点:独立性,根源性,客观性。可知性。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内容: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1)自然界是物质的

原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的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一切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原因:

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存在来看,人类社会本质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意识是物质的。

原因: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物质出发,反对从意识出发。

(1)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相结合。

(2)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一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

(3)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3.物质是运动的原理

(1)基础知识: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内容:

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3)方法论:

坚持用运动的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用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

4.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原理

内容:

物质和运动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在运动中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运动的物质。

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方法论:

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唯物主义。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即有区别也有联系。

(1)区别:

运动指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不显著的运动。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联系

物质世界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方法论:

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辩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6.规律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在运动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规律和现象。

区别:

(1)含义:现象是反映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2)特别:规律是抽像的深刻的稳定的。现象是丰富的具体的多变的。

联系:

规律隐藏在现象中,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是认识规律的先导。二者统一在同类事物中。

8.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不可抗拒性。

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法对否认规律客观性,企图创造或消灭规律冒险盲干的唯心主义观点,否则必受惩罚。

9.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

(1)规律是客观的,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把握规律。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方法论:

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认识和把握规律为基础。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唯物和唯心主义。

10.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正确的促进作用,错误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

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

树立正确的意识:在历史条件现实条件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量形成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反对,否认意识作用的形而上学;夸大意识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内容:

(1)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阻碍作用。

方法论:

(1)坚持实践为异地观点,自觉参加实践,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反对: 只强调实践否认认识的形而上学;夸大认识而否认实践的唯心主义。

12.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基本属性】

真理的含义: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社会实践。

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划清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具体性指在具体的历史范畴来判断某个观点是否为真理。

条件性指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3)认识的反复性:

从主体看,认识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从客观看,认识是复杂变化的。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的无限性:

主体:人类世代延续。客体:客观世界不断发展。

方法论: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反对,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

(2)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其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形式。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遍,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注意把握事物长远的、本质的、间接的联系。

四、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1.区别:

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地位:整体是主导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

功能:(1)部分的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2)部分的欠佳无序结构构成整体,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1)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①整体离不开部分: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所谓整体。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2)相互影响

①整体影响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②部分影响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3.方法论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重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五、系统优化的方法

1.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要素是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2.特征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要素具有个别性,局部性,多样性和差别性,不可分割性,不确定性。

方法论:

(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

(2)注重系统内部的优化趋向;

(3)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六、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

1.发展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1)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①要把事物如是的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②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③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反对静止的观点

七、发展的趋势原理

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与曲折的统一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②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④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②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2.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方法论:

(1)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2)准备好走曲折的道路。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和考验。

八、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1.内容

(1)区别:量变量变是指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如统

一、相持、平衡和静止;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如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

(2)联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原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形式:数量增减,结构排序上的变化;

趋向:循环往复,向前发展。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原因: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

循环往复,不断前进:量变-质变-新量变-新质变

2.方法论

要求:(1)坚持适度原则;(2)抓住时机促进质变;(3)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4)学会优化结构;(5)树立新的目标,不断前进。

反对:(1)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2)自然科学与哲学中的“庸俗进化论”,否认质变。

九、矛盾的含义原理与基本属性原理

1.内容: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①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

②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斗争性与同一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①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方法论:

(1)必须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①既要看到矛盾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那一方;

②应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向好的一方转化,防止矛盾双方相不好的一方转化;

③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统一关系;

④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反对:片面的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一方谈另一方。

十、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1.内容:

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时时有,事事有),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

(1)承认矛盾的普客性,干预承认揭露矛盾,不能回避矛盾。

(2)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反对一点论。

十一、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内容:

(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

(1)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承认矛盾的普客性;

②分析矛盾特殊性的三表现;

③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在运动变化中把握事务的矛盾。

(2)反对一刀切一风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基础上,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活的灵魂。

原因: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

#一切从实际出发:

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

科学范畴:唯物论;

对立:主观主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具有特殊性;辩证法;一刀切一风吹。

#实事求是

规律主客观的辩证关系;唯物论;悲观盲目。

**前两者联系:二者具有一致性,坚持主客观统一;实际是具体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是实际的深刻表现。

===============================================

十二、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内容

(1)区别:

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

(1)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反对不分主次。

(2)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反对只顾重点,不顾其他的片面性,一点轮,忽略次要矛盾。

(3)中心工作随主次矛盾的转化而转移。

十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内容:

(1)区别: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

(1)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支流;反对不分主次,不分性质。

(2)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十四、两点论,重点论辩证关系原理

1.内容:

(1)含义: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2)联系: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否则均衡性;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否则一点论。

2.方法论: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抓主次,重点,主流。

反对均衡论,一点论。

十五、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独立原理

1.内容:

(1)根本观点:

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免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

2.方法论:

(1)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

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主意克服,防止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绝对性;

③把唯物辩证法同实践、调查研究实际结合;

④坚持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同意,灵活运用。

(2)反对形而上学,反对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

十六、唯物辩证法的辨证否定观

一.内容

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特点: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实质:【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有克服,更要创新和发展。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二、方法论

1.对一切事物都应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4.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十七、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原理

一.内容

1.内涵(表现):

①对于现存事物,辩证法在肯定的同时存在着否定,几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否定方面】

②辩证法对事物的肯定是从它的暂性方面去理解的。【肯定方面】

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讲,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2.关系:紧密联系,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二.方法论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③反对:一切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行为。

十八、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创新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

④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

⑤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十九、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问题】

1.内容: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a.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方法论:

①在社会历史观上要坚持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先进社会意识的指导作用。

反对:历史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二十、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内容

1.区别:

①生产力指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指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方式,人与人在生产中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联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们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方法论

1.

①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

②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2.反对:①随心所欲的选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唯心主义;

②否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二十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

一.内容

①.区别:

经济基础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各种思想。

②联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能促进经济基础巩固和完善。

b.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a.当升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他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b.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会舒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二、方法论【同上】

二十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一.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含义: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其推动作用的人们。主体:劳动群众

②作用: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创造了必须的生活资料;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条件;

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革命;

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二、方法论

1.坚持唯物主义群众史观:

①树立群众观点:

A.地位: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要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B.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一切为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坚持群众路线:

A.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B.基本内容:一切为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反对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二十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1.内容:

①价值观的含义: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促进人们认识改造世界,反之阻碍】

2.方法论

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现实要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反对:个人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价值。

二十四、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含义:

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程度的多少做出的判断。

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

2.特点:社会历史性;

3.影响因素:

人们的的社会地位,需要不同,加之盘和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选择具有阶级性;

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和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4.要求:

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利益。

(怎么处理)要求:

①总的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②具体要求:

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当人各利益与社会,集体,他人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有机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二十五、人的价值(人生价值)

一.内容:

自我价值:社会对人的尊重和满足

社会价值:人对社会的责任贡献。【真正价值】

二、创造实现(要求)

A.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B.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①实现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②个人与社会关系原理:

内容:社会提供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要正确处理个人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统一的。

方法论: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C.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理想是人生奋斗目标原理:

一.内容:

含义:人生的奋斗目标分为:

a.性质: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

b.内容:社会,道德,生活,职业理想。

c.时间长短:长期-近期目标。

作用:崇高理想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对人生,社会有重大指导促进作用。

二.方法论:

树立崇高科学思想,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共同理想是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根本方向。

共同理想:中共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理想。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 方面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 观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 具体科学的分类 具体科学举例 自然科学知识物理学 社会科学知识经济学 思维科学知识心理学 2. 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③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 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 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特点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本质上是正确地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主义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 史唯物主义律 3. 唯心主义基本形态 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形态本原举例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高三政治必修四哲学部分知识点总结

高三政治必修四哲学部分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高考考点解析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同一性问题(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局限性: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本原。(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优点: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下列说法均属于唯物主义: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天地合而万物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气者,理之依也。 4、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物是观念的结合,存在即被感知。 我思故我在。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心想事成,梦想成真。 客观唯心: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生万物。 上第七天创造世界。现实世界是理论世界的影子。 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1、【世界物质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原理】: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 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向上,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①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反对】:①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②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7、【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改造客观世界)。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①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②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8、【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1、哲学和时代的关系 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5、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 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联系、矛盾与发展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7、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8、创新的作用 推动了生产了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精华版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应知应会、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

精选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Ⅰ、作用:使人聪明,给人智慧。 Ⅱ、意义:a、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b、指引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Ⅲ、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引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Ⅳ、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活的灵魂。(2)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②、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2、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1)其他科学: ①、内容:a、自然科学知识b、社会科学知识c、思维科学知识 A、产生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欧洲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2)自然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B、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唯物论: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具有物质性,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与发展的。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劳动起决定性作用。 (3)本质: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4)三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反对两种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二者的特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两种错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请用“运动是有规律的”的相关知识分析 答:⑴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⑵规律的特点: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 违背规律。 ⑶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不能改造,创造,消灭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四、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起源: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 (3)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五、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第一单元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醒: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提醒: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哲学仅指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提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既承认是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 14.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提醒: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15. 征服、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提醒: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16. 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提醒: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提醒: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 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

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汇总

政治必修四哲学原理与 方法论汇总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汇总 ?㈠(辩证)唯物论 ?⒈自然界的物质性 ?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⒊世界的物质性 ?⑴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产 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⑵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⑴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正确反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B.意识对 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萎靡的精神)? ?⑵方法论: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 ?⑵原因:①哲学依据: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②现实意义 ? ?⑶怎么办:①正确认识客观实际和规律,尊重客观实际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⒍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 ?⒎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部分 1、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1)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 的因素。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 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 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 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 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 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

高中政治必修四的哲学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的哲学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的哲学知识点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 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 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3)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即支流。 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 (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 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 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 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 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 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 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1)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 的因素。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 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 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知识点总 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知识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 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

统一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的第一飞跃。认识的目的是用理性的认识去指导实践,获得物质成果。 2、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的现象,都表现事物的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所不同的是真象是事物本质的如实表现,假象是本质的歪曲表现。由于都是客观的,因此真象与假象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3、认识的深化是指认识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或由一个层次进到另一个层次。认识的扩展是指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更抽象的形式反映更广阔领域中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向前推移是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不断向前推移,或不断研究新事实,提出能够解决新问题的理论。 4、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肤浅向深入的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无限反复。每次反复都使认识进入比较高一级的领域。 5、要注意真理、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6、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类不同性质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结构图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 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唯物主义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唯心主义 (物质)的关系问题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哲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 唯物物质决定意识。 学主义基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进步性 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 概派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论主义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主观唯心主义 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 主义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认识论 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毛泽东思想:精髓、活的灵魂 中国化的重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 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三个代表”主题 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本质 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主题、提出意义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规律 辩证唯物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联系 辩 证发展 唯唯物辩证法 物 矛盾 主 义 创新 马 克实践 思 认识论 主认识和真理 义 哲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学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历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 史 唯 价值观 物价值与价值观 主 义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人生观人的价值

一、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 有能动作用 含义 普遍性 特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对改造正确意识会 客观世界具 人能够 有指导作用错误意识会 能动地 改造世 意识对于人高昂的精神 体生理活动 具有调节和萎靡的精神 控制作用 要重视意 识的作用、 精神的力 量,自觉树 立正确的 思想意识客观性 辩 规律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证方法论 唯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 物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论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 尊重客观规律和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 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的辩证关系 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 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 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 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哲学依据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重要意义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怎样做到:①②③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