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1年高考“正确使用虚词”复习导练

2011年高考“正确使用虚词”复习导练

2011年高考“正确使用虚词”复习导练
2011年高考“正确使用虚词”复习导练

第二节正确使用虚词

考情大视界

“正确使用虚词”属于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的“表达应用”范畴,能力层级为D。

对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介词、副词和助词。从高考命题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对关联词和近义虚词的考查。

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使用虚词常见的错误有:

1.关联词语误用

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部分。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

常见的搭配有:

表并列关系的“也……也”“又……又”“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有的……有的……”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不但不……反而……”“连……也……”“尚且(也)……何况”等;表选择关系的“不是……就是”“要么……要么”“宁愿……不愿”“宁可……不”“与其……不如”“或者……或者”等;表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尽管……却”等;表假设关系的“如果……就(那么)”“倘若(倘使、若)……便(就、那么)”“要是(要不是)……那么”“即使(纵然、就算、哪怕)……也”等;表条件关系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还(都)……”“不论(不管)……总(不)”等;表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既然……那么”等。

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如下毛病:

(1)滥用关联词语。

例:有一些电视剧我们不能看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不适合我们,只能迎合少教人的口味。(应去掉”因为”)

(2)错用关联词语。

例: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斗鸡,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应把”为了”改为“因为”)

(3)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得之不易。(“只有”与“才”搭配,去掉“就”)

(4)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规律: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例: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

关联词语的几个难点

①转折关联词。注意“轻转”与“弱转”所用关联词的不同。

重转:成套的转折关联词,如“虽然……但是”。

轻转:单用,如“但、但是、可、可是、却、然而”。

弱转:如“只是、不过、倒”。

②递进关联词

一般递进:成套时,递进意味更强

单用的递进关联词有:而且、并且、从而、甚至、何况、况且、更、还等衬托递进:尚且……何况(况且、还、更不用说)

别说(慢说、不要说)……就是(连)

③选择关联词

疑问选择式:一般用是……还是……

陈述选择式:一般用或者……或者……

非彼即此式: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先舍后取式:与其……不如(宁)。

先取后舍式:宁可……也(不),如“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2.介词误用

(1)不可滥用介词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罗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

例:对于我们学校,由于开展了“学雷锋,创三好”活动,出现了新气象。(句中的“对于”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2)不可漏用介词

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

例: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和秦汉之际出现的《管子.地员》,就是我国古代土壤的专门著作。(“就是”之后加上“关于”)

(3)不可误用介词

A.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

例:革命的后代,决不能靠借老子的光,从优越舒适的小天地里成长。(“从”应改为“在”)

B.介词宾语不完整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后边必须有完整的介词宾语。

例:这与鲁迅当时认为文学是改变国民精神的有力武器基本一致。(“武器”的后边应加上“的观点”)

C.介词同后进的介词宾语不搭配

例: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对揭露敌人本质与表现我军力量上起了重大作用。(介词“对”的后边不能用“……上”,应把“上”删去。)

3.副词的误用

(1)不明词义,该用甲副词而用了乙副词。

例:新来的经理同老经理一样,更会体贴职工。(“更”表示程度进一步增加,两个经理既然“一样”,就不能用“更”,应改为“很”。)

(2)错把副词当形容词用。

例:元朝政府曾一度把一些秘密结社改变为公然的组织,使他们的活动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公然”改为“公开”)

(3)多重否定运用错误。运用多重否定时,如果不小心,就会把话说反。例:难道能否认雷锋精神在现代社会过时了吗?(三重否定:“否认”是一次否定,“过时”也是一次否定,反问语气又是一次否定,想强调“雷锋精神在现代不过时”,但说反了,应在“过时”前加一个“不”,或把“否认”改为“承认”。)

(4)注意时态,正确选用表示已然、未然的副词。

例: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再”改为“又”,“了”表示已然语气。)

4.助词的误用

(1)正确使用结构助词“的”“所”“似的”,注意其固定结构和习惯位置。

例:这次我是受人所迫害,的的确确是冤枉的。(应改“这次我是被人所害”)(2)正确使用动态助词“着、了、过”。

例:你有没有过这种当飞行员的想法呢?(改:“这种当飞行员的想法,你有过没有?”)

(3)正确使用语气助词,恰当地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例:这儿的空气是多么的新鲜,多么的清洁嘛!(改“嘛”为“啊”)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主要是对虚词的表达作用及语法意义的把握。虚词考查的

题型无外乎三种:选词填空、判断正误、修改。最近几年高考中保留的题型,可分为两类:a.复句关联词语中近义词的辨析。b.副词,介词,连词中近义词的辨析。

知识大观园

题例透析

例1:下列句中“对于”用得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做教师工作,就要对于学生负责。

B.这所学校,对于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

C.对于如何进行高考复习,他早已心中有数了。

D.他对于老师历来尊敬。

[解析]C(此题考查辨析介词“对”“对于”的能力。“对”和“对于”在很多场合相同。凡是能用“对于”的地方都可以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因为“对”比“对于”的动作性强。当“对”表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的意味时(如A句介词引进的目标,有“向”之意,D句介词表示“对待”),只能用“对”而不能用“对于”。B项“对于”也用错了,错在颠倒了主客体的关系,“变化”不能对“我们”了解,只能是“人”了解“变化”。若把“对于”前后的人或事物的位置对调一下,就文通字顺了。)

例2.下列加点的连词运用恰当的一项()

A.这篇小说,无论是选材和.主题,都极具匠心。

B.不久,小王和小李及其

..几个朋友也被叫了去。

C.怎么?你到现在还没有决定去或者

..不去?

D.河南是小麦、棉花以及

..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重要产区之一。

[解析]D(此题考查几个连词的辨析能力。A项“和”应改为“或”、“还是”,因为“和”所表示的是并列关系,而A句所提供的是一种选择关系,选择关系的连词与“无论”搭配使用,表示普遍性。B项“及其”应改为“及”,因

为“及”连接的是名词或句词短语,它所连接的各项之间通常有主次、轻重、前后之分;而“及其”是连词“及”和代词“其”构成的固定短语,“及其”连接的虽然也是名词性的短语,但它所连接的后一项是从属于前一项或跟前一项相关的,所以合乎语境的应是“及”。C项“或者”应改为“还是”,因为连词“还是”或“或者”虽然都表示选择,但用法不同。“还是”可以用于疑问句中,含疑问语气;“或者”只表选择不表疑问。D项“以及”可以连接并列的词、词组,它们所连接的成分可以有主次的分别,也可以没有主次之分,因此这一连词的使用是正确的。)

例3:下面必须使用“的”的一项是()

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的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能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谋求新的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

A.①② B. 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B(此题考查助词“的”的辨析能力。“的”字用在定语后面,常见是修饰和领属关系,用不用“的”要看具体情况。①中可加可不加,但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同作“为了”的宾语,为保持前后和谐,以不加为好。

②中“它们”的定语,必须加“的”。③是一个兼语句,“你”作“使”的宾语,“钱袋……发展”的主语,因而不能加“的”。④中“欧亚高手取胜”作定语,须加“的”。)

例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____处于被动、从属地位,____处于主动、主体地位,这____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道分水岭,____是应试教育与素

质教育的一条分界线。主体性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____,我们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实施主体性教育。

A.是还是不但而且因此

B.不是而是既也于是

C.不就不仅还因而

D.与其说不如说虽然也因此

[解析] A(此题考查几个关联词的辨析能力。从后面的“分水岭”“分界线”来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正面临着选择状态,因此,第一、二空应选“是……还是……”;从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分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分,是递进关系,第三、四两空应选“不但……而且……”;最后一句是作结,最后一空填“因此”。)

例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那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②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

B.①没有学好的功课除非

..赶紧补,要不就没法跟上去。②这里除非

..不刮

风,刮起风来总是满天黄沙。

C.①这个字岂但

..我们不识,恐怕那些老先生也未必知道。②把多余的钱

存入银行,岂但

..对国家有利,对个人更有利。

D.①那么多的花,偏偏

..这一盆开得不好。②你挑大的送给他,他偏偏

..拣小的。

[解析] C(此题考查同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A项中第一句是介词,后面带介词宾语“时节”;第二句是连词,“和”字前后是并列关系。B 项中的“除非”在第一句中是“只有”的意思,在第二句中是“除了”的意思。C项中的“岂但”都是“难道仅仅”的意思。但要注意句子还是陈述的语气,不能用问号。D项中的“偏偏”在第一句中是“单单”的意思,在第

二句中是“偏要”的意思。)

考点解密

一、高考虚词考查中常见的设误点

1.错位

所谓错位,是指句子中需要某一个虚词,只是这个虚词的位置不当,而应当放在另一个位置上错误。

例:第二天,三个人又商量了一个主意:把他们科学试验的意义和已经取得的进展情况,向上海市委领导写一封信。(句中的“的”位置不当,应将其移至“进展”后。)

因此,我们要明辨虚词的位置。任何虚词在句中都有其“专座”,如副词一般在形容词或动词前,介词一般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连词虽然不和任何句子成分发生关系,但由于表意的需要,其位置有时在主语之前,有时却在主语之后,不能随意挪动,不然就会犯“错位”的毛病,从而影响文意的表达。

2.多余或残缺

多余是指文句中根本不需要某一虚词时却用了某一虚词的错误。

例1:麦吉尔大学有象牙塔之称,在全国大学评比中曾连续名列第一,吸引了来自于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

例2:桂林山水不仅以它的秀丽多姿吸引了无数游客,以它的奇特风貌把人们带入梦幻的仙境。

例1:中“自”和“于”都是“从”之意,“来自”即“从……来”的意思,“于”字就多余了。例2:“不仅”之后应有“而且”与之搭配。

虚词运用既要不多余,又不能残缺,特别是关联词语,我们要注意哪些词经常搭配使用,哪些词既可搭配使用又可单用。根据句子表意的需要,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用,不要强求。

3.误用

误用是指句子中需要用某一个虚词而运用时却用了另一个虚词的错误。例:这次他是有惊无险,但是有一点皮外伤而已。(句中“但是”处也需要用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虚词,不过应用“只是”。)

4.矛盾

例:对古代文学遗产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它,剔除其封建的糟粕,批判地吸收了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应该”与“了”矛盾。)

二.应对高考虚词考查的方略

要想做到正确使用虚词,主要靠语感,靠在日常阅读语言规范的文章时形成的语感。但是在阅读文章时,遇到造句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虚词时,也可以想一想,换成另一个可不可以,换了一个如果觉得语感不畅,就该想一想为什么了。

1.凭借正确的语感。

在阅读时遇到语感不顺的句子,就应当停下来,对感到不顺的地方检查一下,看一看是否虚词用错了。比如,当你读到“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理解原作的精髓,仅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这样的句子时,你就可能产生一种不顺畅的感觉,而且很快就会发现“反而……”读起来有些别扭。因为你平时读到的、听到的都是“不但不……反而……”,而在这些地方,“反而”前后都会有相对比的内容。这时你就会发现原句的“反而”前面缺少带有对比性的内容,比如“不但没有益处”、“不但对增强作品的思想性没帮助”之类的说法。

2.对造句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虚词,适当作些比较。

有些虚词在功能上相同,但是在适用范围上又有些差别,使用时应当注意。比如“但”与“但是”,“但”的文言色彩浓些,“但是”就没有什么文言色彩。如果日常学习、阅读时遇到这样的情况,及时作些比较,对正确使用虚词肯定会有帮助的。

3.在一段话中,做到正确使用虚词,还要瞻前顾后,考虑表达内容的需要。

例如“即使我们对他的评价有分歧,也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困难给以帮助”和“虽然我们对他的评价有分歧,也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困难给以帮助”这两句话,我们不能说哪句话的虚词用得不对。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放到一个具体语言环境中,就会有用得正误之别了。请看下面这个具体语境:“有的同学认为张杰在学习上肯帮助别人,优点还是比较明显的,有的同学认为张杰不大守纪律,使本班没有评上优秀班集体,现在他生病在家,我认为……”要把这句话续下去只有用“虽然”句,如果用“即使”句,那就错了。

4.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

①语境分析法(词义、句意)

②语法分析法(词性、句子结构、复句关系、搭配关系等)

③表意分析法(歧义、是否完整、是否准确、是否矛盾)

④位置分析法(位置是否恰当、是否颠倒)

⑤余漏分析法(是否赘余、滥用、遗漏等)

记忆平台

常见近义虚词辨析

1.[按照依照遵照]

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

2. [本来原来]

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3. [必定必然]

必定:重在强调说话人对事物的推测或判断。必然:强调事理上的确定不移或客观必然。

4. [毕竟到底]

毕竟:表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终归。到底:表经过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表追究。

5. [不只不止]

不只:不但;不仅。不止:表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有“不限于”之意。

6. [曾经已经]

曾经:表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已经:强调动作行为的完成或可能还在延续。

7. [处处到处]

处处:各个地方;各个方面。到处:各个地方。

8. [从而进而]

从而: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重在表递进关系。

9. [对对于关于]

对、对于:两者在很多场合下都可以通用。但由于“对”比“对于”的动作性强,当“对”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者含有“对待”的意味时,它不能换成“对于”。关于:表关涉的范围。

10. [只要只有]

“只要”表示具备了某条件就足够了,但还可以有别的条件引起同样后果;“只有”表示某条件是唯一有效的,其他条件都不行。

11. [赶快赶紧赶忙]

赶快:抓住时机,加快速度。赶紧:抓住时机,毫不拖延。赶忙:强调动作行为迅速或急促。

12. [何曾何尝]

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发生。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或并非。

13. [何必何苦]

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要。何苦: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14. [几乎简直]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简直:表完全如此,语气带有夸张。

15. [基于鉴于]

基于:主要表依据、根据。鉴于:含有觉察到,考虑到的意思,多指可以引以为鉴或经验教训的事。

16. [即使虽然]

即使:既表让步,也表假设。虽然:只表让步,不表假设。

17. [继而既而]

继而:状态副词,表两事发生紧紧相接。既而:时间副词,表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

18. [径直径自]

径直: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弯,不间断。径自:自作方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

19. [临时暂时]

临时:当时;到时;非正式性,非固定性。暂时:重在表时间短。

20. [另外此外]

另外:除此之外,表另提下文。此外:除了前面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之外。

21. [屡次一再]

屡次:多次,强调动作的次数。一再: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的重复。

22. [恰好恰巧]

恰好:正好。恰巧:凑巧。

23. [索性干脆]

索性:表直截了当,有时含有赌气或一不做二不休的语气。干脆:直截了当,办事爽快。

24. [通过经过]

通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经过:引进某个过程,

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某种情况发生变化。

25. [往往常常]

往往:表通常情况下一般怎样或可能怎样,常带有规律性或推论性质。常常: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

26. [一定必定]

一定:重在表示主观意志、态度的坚决或主观的分析和看法。必定:侧重于对客观事理的估计与判断。

27. [一齐一起]

一齐:强调时间,表同时。一起:同一处所;一同;一共。强调空间,表合在一处。

28. [一向一直]

一向:表时间只适用从过去到现在。一直:表时间适用于过去,现在,也适用于将来。

29. [于是因此]

于是:重在表前后两事在时间上,顺序上的承接关系。因此:重在表因果关系;可构成“由于……因此……”格式。

30. [暂且姑且权且]

暂且:暂时地,重在强调时间短暂。姑且:暂时地,重在强调让步。权且:暂时地,重在强调迫不得已。31. [再又]

再:表动作的重复或继续,但多用于未然。又:表动作的重复或继续,但多用于已然。

32. [逐步逐渐]

逐步:副词。一步一步地,强调动作或情况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或步骤。逐渐:副词。渐渐,强调行为动作等变化缓慢。

33. [或或者]

“或”常用来连接词语和短语,“或者”常用来连接句子。

34. [及以及及其]

“及、以及”都可以用来连接词语和短语,而“及其”是两个词,意思是“和他(她)们的”。

35. [由由于]

“由”是介词,表凭借。“由于”作连词或介词,表原因或理由。

36. [为为了因为]

“为”是介词,引出对象,用法较多。“为了”是连词,表目的,一般单用。“因为”是连词,表原因,常和“所以”连用。

37. [一起一齐]

“一齐”表示在时间上同时发生的事情,“一起”则表示在空间上合在一处或在同一地点发生的事情,二者一般不能互换。

38. [就就是]

“就”是副词,有多种用法。“就是”是连词,表让步假设,常和“也”呼应。

39. [刚刚才]

“刚”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是副词;“刚才”指刚过去不久的时间,是形容词。

40. [则否则]

“则”表因果或情理上的关系,也可表转折。“否则”意思是“如果不这样”,常用在下句的开头。

41. [一概一律]

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

42. [尽管不管]

“尽管…”表示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语。“不管…”表示一种假设,后面用表示任指或选择的词语。

43. [日前不日]

“日前”表示几天前,用于过去;“不日”表几天之内,限用于未来。

44. [不只不止]

“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是连词,常与“而且”连用。

45. [不免未免未尝]

“不免”表示客观上免不了。“未免”表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未尝”后应加上“没”。“未尝”用在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

46. [莫非莫如]

“莫非”表揣测或反问,常跟“不成”呼应。“莫如”能比较得失,不能比较高下。

47. [无日不无时无刻不]

“无日不”意思是“天天”,表示不间断。“无时无刻不”意思是“时时刻刻”,表示永远。

48. [差点儿差点儿没]

“差点儿没”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实现或勉强实现。如果是说话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差点儿没”和“差点儿”都是指事情接近实现而没有实现;如果是说话人希望实现的事情,“差点儿没”是庆幸它终于勉强实现,“差点儿”是惋惜它没能实现。

49. [以至以致]

“以至”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前一分句的情况程度加深而形成;“以致”表示由于前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或不希望的结果。

50. [必须必需]

“必须”表示事理或情理上的必要;“必需”表示不可少的,是形容词。

体验大本营

能力集训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只有

..正确处理景与情的关系。

..从写境的意义上去写景,才能

B.无论

..你听见什么瞧见什么,还.远远的站着不许动,免得妨碍我的事情。

C.陈奂生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甚或

..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D.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而.且.可以成全你。

[解析]A(B项中“还”改为“都”;C项“甚或”改为“何况”;D项“而且”改为“也”。)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即便

..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恩泽。

B.给难字注音,不只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而是

..为了在“读书”中“识字”,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C.数百名法轮功练习者的惨剧,更以

..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李洪志观点的荒谬。

D.这件事连小孩都知道,况且

..是大人呢?

[解析]C(A项改为“即使”,B项改为“而且是”,D项改为“何况”。)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我校成绩较为理想,与上届持平。

②去不去北京?我到现在还没有拿定主意。

③今天在书店发现了我寻找近半年的《悲惨世界》,真是喜出望外。

A.大致还是偶然 B.大致或者偶然

C.大概还是偶尔 D.大概或者偶尔

[解析]A(大致,大约或大体上;大概,大致的情况,不十分明确或有可

能。还是,用在疑问性质的句子中表示选择;或者,用在陈述句中表示选择。偶然,与“必然”相对;偶尔,有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教育专家认为:“明星”们搔首弄姿的形象常常见诸.于荧屏,这对于喜爱模仿的少年儿童,是有负面影响的。

B.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今天又恰逢

..国际志愿者年。在2001年12月5日这个具有双重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四海同心——2001年国际志愿者年庆典晚会”,将在中国现代志愿服务事业的发源地——深圳举行。

C.经过认真研究,教练组认为,迎战这样的对手,在战术上“扩展”莫.如.“紧缩”好,因为这样往往可以出奇制胜。

D.这项比赛,场上竞争非常激烈,我市各队惟一

..杀入“四强”的只有队员身材高大、获得篮板球最多的“前卫”队。

[解析]B(A“诸”相当于“之于”;C“莫如”与“不如”意思大体相同,但“不如”除了比较得失之外,还可比较高低,“莫如”没有此意;D“惟一”与“只有”重复。)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不想去,只是没工夫罢了。

②文章流畅很好,而主要的还在于内容。

③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如此,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

A.未尝诚然倘能B.何尝诚然惟其

C.何尝虽然倘能D.未尝虽然惟其

[解析]B(“未尝”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表肯定,语气委婉,有时相当于“不是”,有时是“不曾”的意思;“何尝”用在否定形式前表肯

定,用反问语气,表未曾或并非;“虽然”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诚然”是“确定、实在”的意思;根据第三句的“才能”一词可知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应选“惟其”。)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市场上五花八门的保健营养品,实际效果怎么样,人们无法辨别。

②许多领导者还存在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指手划脚。

③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的内心也有两种力量在斗争,何去何从,要靠自己抉择。

④犯地方保护主义错误的同志不一定都是从个人主义出发,不过有个人主义思想的人,常常犯地方保护主义的错误。

A.到底竟然终究显然

B.究竟居然终究虽然

C.究竟尤其毕竟诚然

D.到底甚至毕竟固然

[解析]D(“究竟”表示追根求底,常用于问句中;“毕竟”是最后,终于的意思,表客观情况发展的必然趋势,常于陈述句中。)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忽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②敝公司以后您的地方很多,还要常来麻烦您。

③我们一定能改造沙漠,使之变成耕地和牧场。

A.进而借重逐渐 B.从而借重逐步

C.从而借助逐渐 D.进而借助逐步

[解析]B(“从而”表因果关系,“进而”指表递进关系,“借助”不能修饰人,“逐步”指一步一步有计划有顺序的逐渐改变,“逐渐”没有按步骤的意思。)

8.下列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老张没有听从大家的劝告,反而

..继续干他的傻事,结果吃了大亏。

B.只要你能在一小时内完成这篇两千字的文章,虽然

..够不上发表水平,也可以录用你。

C.经过

..他长达三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在新品种的研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D.对于

..他们来说,首先需要的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解析] D(A项的“反而”是多余的,前后两句是承接关系,而不是转折。B项的“虽然”应改为“即使”。“虽然”所带起的事情应是已经实现了的事情,而整个句子只是提出了一个条件,应用“即使”这一表假设的让步的关联词。C项的“他”应作整个句子的主语,“经过”应放在“他”的后面。)9.下列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购药协议既.无单位负责人或经办人签名,又.无落款时间,也.不加盖行政公章。

B.凡事要三思而行,否则

..贸然行事,往往会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C.到目前为止,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在程度上还是由于

..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

D.对于

..凡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果的科学家、技术人员,都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解析] A(A项用“既……又……也……”来表示并列关系,是恰当的。B项的“否则”是“如果不这样”的意思,“否则”的后面不用再说出假设的情况,直接说出结果即可,因此,“否则”与“贸然行事”只要其中一个。C 项的“由于”是个表原因的连词,此处应用介词“由”。D项的“科学家、技

术人员”应作全句的主语,而有的“对于”这个介词,“科学家、技术人员”

就作了介词后面的宾语,全句缺主语。应去掉“对于”。)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围湖造田搞了两年,因而

..“把草甸子变粮仓”的会战又闹了好几年—土地沙化的病根子就是这么埋上的。

B.对于批评建议,我们不能挑挑拣拣,不管

..是中听的还是带着刺儿的,只要有益于我们改进工作,就得听取,就得采纳。

C.这篇题为《亮出你的舌苔与空空荡荡》的所谓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

或者

..在艺术表现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错误和缺陷。

D.我们同样

..又看到另一种情形: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紧要关头,有极个别的干部或漠然置之,或畏葸不前。

[解析] B(A项的“围湖造田”和“把草甸子变粮仓”不是因果关系,从“搞了两年”和“又闹了好几年”的语气来看,应是递进关系,改为“而且”。C项有“都”这一表范围的词,表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选择关系,应用“和”D项已确定为“另一种情形”,这就不可能是“同样”,“同样”应删去。)

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表现为一种经济差距和技术差距,同时也表现为一种知识差距和教育差距,两者之间日趋表现出互为因果的关系。缩小和消灭经济差距和技术差距,需要从经济本身着眼,____需要长远的目光,从消灭知识差距和教育差距入手。

A.既并且不仅更 B.因为所以不仅更

C.既并且如果那 D.因为所以如果那

[解析] A(第一空和后面的“同时也”关联,应填“既”,是并列关系;第二空填“并且”,和前面的“既……同时也……”构成递进;第三、四空是

高考文言文复习重点虚词整理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 古汉语副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其它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的词。在句中一般充当状语、补语,偶作谓语。 古汉语副词的数量很多,用法复杂,表义广泛。根据意义和用法,可分: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敬谦副词 一、程度副词 (一)表示程度高、深 殊、良、甚、颇、孔、重、至 可译为“很”、“十分”、“非常”、“特别”、“格外”、“极”等。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四) ②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贾谊《论积贮疏》) ④王丞相有幸妾姓雷,颇预政事,纳货。(世说新语·惑溺) ⑤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方苞《狱中杂记》) ⑥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经·小雅·鹿鸣) ⑦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 ⑧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二)表程度稍深少、稍、略、微、颇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①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四) ②稍不如意,则鞭笞酷虐。(《容斋逸史·方腊起义》) ③请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④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汉书·王莽传) 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 ⑥皆取史籒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说文解字叙) ⑦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汉乐府《陌上桑》)注意 “稍”在先秦主要表示“渐渐”、“逐渐”的意思,唐宋以后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表示“稍微”、“略微”的意思。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羽本纪) 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史记·殷本纪)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愸愸然莫相知。(《黔之驴》) (三)表程度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愈(俞)、益、加、弥、兹(滋) 一般可译为“更加”、“越发”等。 ①主上愈卑,私门益尊。(韩非子·孤愤) ②辞俞卑,礼俞尊。(国语·越语下) ③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汉书·食货志上)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⑤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⑥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墨子·非攻) 注意:现代汉语中“加”单独只作动词,不作副词。 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范围的词。 主要修饰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等。 (一)表总括 毕、举、悉、咸、率、尽、俱(具)、并、既、共、凡①列侯毕已受封。(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下) ③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⑦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史记·秦始皇本纪) ⑧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⑨凡百三十篇。(司马迁《报任安书》) ⑩共约烧房铺数百间。(广东军务记·三元里抗英)(二)表限止 表示范围仅仅限于某个方面,相当于“仅”、“祇” 但、第(弟)、特、徒、直、唯、止、独、仅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④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⑤不为行道,徒求食也。(论衡·问孔) 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⑦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 ⑧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⑨独其为文犹可识,曰“华山”。(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⑩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四)注意“独”还可以用作语气副词,表示一种反问语气。 “仅”字先秦、两汉时期,用法和现在一样,极言其少,但汉代以后,尤其是在唐代,是“差不多达到”的意思。它是极言其多,不像近代的“仅”字极言其少。如: ①“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②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三)表互相“相” 1.一般可译为“互相”,表示主语不是单一的,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例如: ①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②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2.“相”还可表示“递相”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例如: ①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②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相”还可以表偏指,表示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 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②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③稍出近之,愸愸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35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专项对点练35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时间:20分钟分值:24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________。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别有洞天: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________的点睛之笔。 A.用心浑成B.匠心饱满 C.匠心浑成D.用心饱满 C[匠心:巧妙的构思。用心: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浑成:天然形成。饱满:丰满;充足。依据语段中的“艺术家”“神奇”“煞费心血”“奇绝”等语境,第一空应填“匠心”一词,突出“巧”字;“点睛之笔”不能用“饱满”来修饰,因为“点睛之笔”所用之笔墨少而恰到好处,不是描绘,应填“浑成”。]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________,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多姿多彩,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________,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________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顽固框定B.滋养稳固锁定 C.滋润稳固框定D.滋养顽固锁定 D[滋养:①供给养分;补养。②养分;养料。滋润:①含水分多;不干燥。②增添水分,使不干枯。③舒服。句①第一空是说荆楚文化对湖北的国画创作的影响,应填“滋养”。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指在思想观点或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不易制服或改变。稳固:安稳而巩固。句②第一空强调故乡的味道在脑海中的根深蒂固,应填“顽固”。锁定:使固定不动;最终确定;紧紧跟定。框定: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定位系统”等语境,句②第二空应填“锁定”。] 3.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________。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纷纷扬扬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蜡梅,暗香________,________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浮动好像B.喜爱浮动犹如 C.钟爱飘动好像D.喜爱飘动犹如 B[喜爱: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适用范围广。钟爱: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适用范围较小,一般不用于物品。根据语境,此处应填“喜爱”。浮动:漂浮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归纳总结 【“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一)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峡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注: 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去"但。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①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 政》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以城求璧而不许,曲在 〈〈廉颇相如列传》 6)表目的因果,今译为:来。例释: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鳗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 ①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二)代词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 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0

正确使用虚词

正确使用虚词 教学目的: 1.了解虚词考查的内容: 1)辨析虚词使用正确与否 2)修改使用不当的虚词 3)辨析选择用法相近或者易混的关联词语 2.了解虚词考查的基本题型; 1)选择恰当虚词 2)辨析病句中的有关选择项 3)修改题 3.了解常见虚词的错误类型; 1)滥用虚词 2)错用虚词 4.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5.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2.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教学设想:共4课时(41-44) 理论讲解讲解2课时 《全品》练讲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41课时) 一、考纲要求 虚词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还是很高的。近几年来,从1996年到2002年的全国卷、2001年全国卷虚词考查出现在语病题中,2003年和2004年同实词一起考查。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题,虚词的考查涉及了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在解答虚词考查题时,除了要了解虚词误用的常见类型,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外,还应该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二、考题剖析 1(2002年高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 ①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②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③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 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考查的是虚词。“一再”表示一次又一次,总是这样,这与下句“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相呼应;“再三”也有一次又一次的意思,但一般只是强调次数多,不一定有下文。“多少”作程度副词也有稍微的意思,但肯定的意思要重;第二句中前一个分句和后一个分句是转折关系,且有“只是”来修饰,因此用“稍微”才合适。“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表示事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汇编

学习-----好资料 18个文言虚词整理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察传》)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古典诗文 2013-02-07 0617 5d56b7b40102e33y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一、而 【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 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 【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成语举例】华而不实——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不翼而飞——不劳而获 【成语例释】大而无当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考法最全汇总

文言文虚词考法最全汇总,附常考题+答案! 文言文的虚词千变万化 不做句子成分也没有实在意义 天啦噜,那么多的虚词都要求掌握? 别怕! 史上最全虚词攻略 ↓↓↓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 虚词:何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 虚词: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 【答案】(1)—②(2)—①(3)—⑦(4)—③(5)—⑤(6)—⑥(7)—④ 虚词:其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高考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高考)

【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 实词 1.课文求义法 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例: 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 A.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例: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如: 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的:箭靶)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 ③其文约,其辞微。(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 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例: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 ③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有木有眼晕啊?不怕,认真读完今天这一篇,保证你把虚词吃得透透的!! ……回顾教材,掌握《考试说明》十八个文言虚词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结合教材及一些课外篇目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如下整理: [即时小练]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

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 (2)⑤ (3)⑦ (4)⑨ (5) [即时小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是诚何心哉 (《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 (2)① (3)④ (4)② (5)⑤

[即时小练]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

2015教师招聘语文备考:“正确使用虚词”跟踪练习二

2015教师招聘语文备考:“正确使用虚词”跟踪练习二 文章来源:天津教师考试网 2015教师招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次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媒体__________真相滞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等,但归根到底,是群众性的盲目跟从。 ②清清山溪,森森古柏,佛塔巍巍,钟磬悠悠,深山中的这一古刹,真是个__________去处。 ③袁宏道、归有光这一派作家的随笔小品__________代圣人之言的载道之文, __________抒写自我的性灵之作。 A.透露清静不仅是/而且是 B.披露清静不是/而是 C.透露清闲不是/而是 D.披露清闲不仅是/而且是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披露:暴露、透露:泄露清闲:偏于无事相烦,清静:偏于环境安宁“不仅是/而且是”为递进关系,“不是/而是”为并列关系。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次总统大选存在着严重的舞弊行为,十几个投票点正在接受调查,《世界论坛》报今天__________向社会披露了这一丑闻。 ②从学校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____,社会的不断前进,每个人都面临着接受教育的问题。 ③随着改革的深入,各行各业都存在财力不足的问题。__________财政开支庞大,但为了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我国政府__________作出了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步伐的决定。 A.率先终止终身尽管/还是 B.首先中止终身尽管/还是 C.首先终止终生不管/还是 D.率光中止终生不管/还是

答案:A 中公专家解析:率先:带头,第一个。首先:第一,是个序数词,后文往往有“其次”“第二”等与之呼应。终止:指事情终了或结束后停止;中止:指事情进行中因故停止,意谓事情没有完成就中途停止。终身:一辈子,学习是一辈子切身相关之事;终生:从生到死。一般用于伟大事业方面。“尽管/还是”,转折关系;“不管/还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若将“还是”改为“都”,属条件关系,也不合句意。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和丁树声先生为__________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词典》作出了卓越贡献。 ②去年12月下旬,三艘朝鲜船舶__________了朝韩西部海域北方界线,遭到韩国海军的警告后,返回朝鲜海域。 ③这一自杀事件警示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待重视。__________忽视这一问题,这样的悲剧__________会重演。 A.编纂超过如果/还 D.编辑越过只要/就 C.编纂越过如果/还 D.编辑超过只要/就 答案:C 中公专家解析:编辑:一是指在出版部门专门处理稿件的人,如晚报体育栏的编辑。一是指收集资料,整理成书。编纂:一般指大部头的作品,如编纂词典。超过:指水平超越别人。越过:超过某种界线、界限。末句应该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还……”,不能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已是满头白发,恐怕__________六十岁了。 ②为了使孩子__________地成长,家长与老师应经常沟通情况。 ③他在担任省劳动厅长期间,违反了组织人事纪律,__________职权先后将未经考试或考核的11名亲属录用为干部。 A.不只很好乱用 B.不只更好滥用 C.不止更好乱用 D.不止很好滥用 【答案】D

正确使用虚词测试题高考语文专题训练[2020年最新]

正确使用虚词测试题(附详细参考答案)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不想去,只是没工夫罢了。 ②文章流畅很好,而主要的还在于内容。 ③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如此,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 A.未尝诚然倘能 B.何尝诚然惟其 C.何尝虽然倘能 D.未尝虽然惟其 B(“未尝”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有时相当于“不是”,有时是“不曾”的意思;“何尝”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第一个空选“何尝”更符合语境。“虽然”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诚然”是“确实,实在”的意思,从上 下文来看,第二个空应选“诚然”。根据第三句的“才能”一词可知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 应选“惟其”)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现在,无论 ..城市和.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B.现在,无论 ..城市及.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C.现在,无论 ..城市与.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D.现在,无论 ..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城市还是 D(“无论”与“和、及、与”都搭配不当,与“还是”搭配最恰当)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B.《西游记》中所写的魔怪总是从神佛那里来,而.在被孙悟空打得快死时又总被神佛收去使用。 C.书中以汉、宋为正统,这不是历史观,而且..是现实的反映,不能以历史的标准来要求。 D.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 C(句间是并列关系,不能用表示递进关系的“而且是”来连接)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阳光虽然为生命所,但其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 ②正是历史的多种原因,西藏的经济比内地落后,比沿海发达地区落后。 ③古今不容混同,但古人生活中许多相对真理,也同样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 A.必需更加虽然 B.必须越发虽然 C.必需更加固然 D.必须越发固然 C(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少的。必须: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也表示加强 命令语气。从句意看,该句为“必需”。“更加”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数量上进一步增加 或减少;越发: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固然:副词,表示承认这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虽然:连词,一般用于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任二十多年来,这位基层干部的基本原则是:只要严格上级领导的指示办事,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 ②上次比赛场上各自为战的教训,我们在下次比赛中一定要形成合力,克服风头主义。 ③看到他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先是一惊,暗暗佩服他的才能和干劲。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1.而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2.何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4.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其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02周正确使用虚词

2017年7月11日正确使用虚词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1.【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 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②③④⑤⑥ A / 这如果而且那么也 B 最好当然一旦/ 而且就 C 一定也如果并且因此/ 所以仍 D 尽量/ 因为 进而 A 2.【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①境内有一座超级 火山喷发,②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③会导致整个国 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④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⑤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 会在何时喷发,⑥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①②③④⑤⑥ A 一旦则/ 也即使然而 B 倘若那么进而/ 由于所以 C 假如则甚至更/ 那么 D 只要/ 而且还虽然但 D 名师点睛 虚词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语气词等。高考对虚词的考查,着重于正确使用,即不滥用、误用等。对于这部分内容,高考考 查关联词的搭配是否得当、位置是否正确、关系是否合乎语意等。另外,副词使用是否准确、介词使用 是否恰当,也是高考考查的内容。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的角度有: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1.爱,ài (1)名词,恩惠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②喜爱 ③怜惜,同情 ④吝惜,舍不得 ⑤通“薆”,隐蔽,躲藏 (3)形容词,吝啬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②安稳 ③安定,舒适 (2)动词 ①安身 ②安置 ③抚慰,安抚 ④使……安定 ⑤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3.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2)动词 ①覆盖 ②遭受 (3)介词,表示被动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 ②披散 4.倍,bè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②违背,背叛 ③加倍 (2)数词,一倍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4)副词,更加,倍加 5.本,b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②根本,基础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④书本,稿本,版本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 的奏章或书信 (2)量词 (3)动词,推究本源, 考查 (4)副词,本来 6.鄙,bǐ (1)名词,边界,边 远的地方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 邑) ②轻视,瞧不起 (3)形容词,鄙陋, 见识浅,庸俗 7.兵,bīng (1)名词 ①兵器 ②士兵 ③军队 ④战争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 略 8.病,bìng (1)名词 ①重病 ②弊病,缺点 (2)动词 ①生病 ②使……成病态 ③担心,忧虑 ④责备,羞辱 (3)形容词 ①困苦 ②疲劳 9.察,chá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②看清楚 ③详审,考察 ④了解,弄清楚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2)形容词,精明 10.朝,读音一:cháo (1)动词,朝见,朝 拜 (2)名词 ①朝廷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 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 11.曾,读音一: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 曾经,已经,才 读音二: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 隔着两代的亲属 (2)动词,通“增”, 增加 (3)副词,表意外, 竟然,居然,简直 12.乘,读音一:ché ng (1)动词 ①驾,坐 ②升,登 ③冒着 ④连接,一个接一个 (2)介词,趁着,凭 借 读音二:shèng (1)名词,一车四马 的总称 (2)量词,辆 (3)数词,四 13.诚,chéng (1)名词,诚心诚意 (2)副词,表肯定, 确实,的确 (3)连词,表假设推 论,果真,如果 14.除,chú (1)名词,台阶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②修治,清理 ③拜官授职 15.辞,cí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 ②言辞,文辞 ③托辞,借口 ④命令 ⑤一种文体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②推辞,不接受 ③计较 16.从,读音一:cóng (1)动词 ①跟随 ②依顺,听从 ③参与,参加 ④追赶 ⑤依傍,紧挨着 (2)介词,由,自 读音二:zò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②通“纵”,南北方向, 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17.殆,dài (1)形容词 ①危险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副词 ①表测度或不肯定。 大概,恐怕 ②表约略,几乎,接 近,差不多 18.当,读音一:dāng (1)动词 ①两者相抵 ②抵御,抵挡 ③占据,把守 ④主持,执掌 ⑤判决,判罪 ⑥应当 (2)介词 ①表处所,对着,面 对 ②表时间,值,在, 正在 (3)副词 ①表必然,必定,一 定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 将要 读音二:dàng (1)动词 ①符合 ②当作 (2)形容词,适宜,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常见文言虚词 【而】 1、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连词,(表并列)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而且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连词,(表顺承)然后,接着 4、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5、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地 6、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却 8、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代词,你 9、已而.!已而!语气词,表感叹,啊 【其】 1、其.制稍异于前代词,它的 2、几世几年,摽掠其.人代词,他们的 3、杳不知其.所之也代词,他 4.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我 4、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 6、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代词,这 7、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代词,其中的 8、吾其.还也。语气词,(商量)还是 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语气词,(祈望)一定 10、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揣测)大概 11、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语气词,(反问) 1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选择)是……还是…… 13、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惠王》)连词,(假设)如果 14、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助词,不译 【以】 1、娘以.指叩门扉曰介词,用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介词,把

3、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介词,凭 4、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介词,把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介词,在 6、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介词,按照 7、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 8、忽魂悸以.魄动连词,(表并列)又 9、樊哙侧其盾以.撞连词,(表承接)“来” 10、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连词,(表修饰)不译 11、以.有尺寸之地副词,才 1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动词,用 13、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通“已”,已经 14、以为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认为 15、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 ..就极刑而无愠色。因此 16、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办法【于】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介词,从;介词,在 2、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3、业精于勤、荒于.嬉。介词,在(由于) 4、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介词,对于 5、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7、室西连于.中闺介词,和 8、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10、于是 ..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古今异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11、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 ..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古今同义,不译 【之】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代词,它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代词,我 3、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他们 4、先妣抚之.甚厚代词,她

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三)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呀等。 (六)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