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_2020年)完整版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_2020年)完整版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_2020年)完整版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_2020年)完整版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

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4.1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内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范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范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范围内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本次规划重点是第一层次。

第一、二层次共同构筑成都市区,共3260平方公里,也是中心城规划区范围。

5. 城市发展目标

5.1 城市建设的总目标是:建设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体现历史和地方特色、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2 为了实现总目标,应达到以下城市发展目标:

①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的园林城市;

②具有鲜明历史文化特征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名城;

③具有较高科技开发和创新水平、促进新技术的产业经,市民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和高尚文明素质的现代化城市;

④具有多种选择性,能满足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层次市民的需要的城市;

⑤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⑥交通便捷、基础设施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

6. 城市性质及城市规模

6.1 城市性质:成都是四川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6.2 城市规模:

6.2.1 人口规模

①市域各规划时段总人口分别为:至2000年,总人口1020万人;至2005年,总人口1070万人;至2010年,总人口1100万人;至2020年,总人口1150万人。

②中心城各规划时段的城市人口规模分别为:至2000年,非农业人口规模205万人,实际居住人口230万人;至2005年,非农业人口规模223万人,实际居住人口250万人;至2010年,非农业人口规模242万人,实际居住人口270万人;至2020年,非农业人口规模278万人,实际居住人口310万人。至远景期,中心城最大非农业人口规模应控制在305万人以内,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350万人以内。

6.2.2 用地规模

①市域内各规划时段总城市建设用地及交通设施用地分别为:

至2000年,总城市建设用地342平方公里,交通设施用地30平方公里;

至2005年,总城市建设用地422平方公里,交通设施用地36平方公里;

至2010年,总城市建设用地490平方公里,交通设施用地40平方公里;

至2020年,总城市建设用地670平方公里,交通设施用地60平方公里。

6.2.3 中心城各规划时段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至2000年,172平方公里;至2005年,200平方公里;至2010年,226平方公里;至2020年,248平方公里。至远景期,中心城最大用地规模应控制在130平方公里以内。

7. 市域城镇体系

7.1 城镇体系发展方针为:严格控制中心城规模,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按照城乡一体化原则形成功能布局合理、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7.2 城镇体系发展战略:以大城市为核心,以中小城市为主体,以小城镇为基础。

7.3 市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由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构成。其中特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4个;小城市11个;小城镇139个。

市域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由中心城-卫星城-县(市)域中心城镇-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五级构成。

7.4 根据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市域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形态为:以中心城为核心,依托交通干线集聚发展的点轴型放射状空间布局结构。

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主要发展轴分别为:

①依托成灌路的犀浦-红光-郫筒-安德-都江堰市城镇发展轴;

②依托成温邛高等级公路、成大路的文家-涌泉-柳城-崇州市-晋原-邛崃市城镇发展轴;

③依托成雅高速路、川藏路(机场专用路)的双流航空港开发区-东升-五津城镇发展轴;

④依托成渝高速路、老成渝路、成龙路的大面-龙泉城镇发展轴;

⑤依托成绵高速路、川陕高等级公路、宝成铁路的天回-桂湖-大弯城镇发展轴;

⑥依托人民南路、元华路、成仁路的石羊-华阳城镇发展轴。

8. 都市区

8.1 总体布局:都市区是市域城市化及第二、三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都市区以内为一体化的城市地区,区内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在2010年以前逐步实现一体化;各卫星城既相对独立地承担所在区域的中心职能,又分别承担中心城的部分职能。

8.1.1 都市区是由大弯、龙泉、柳城、桂湖、郫筒、东升、华阳等七个卫星城与中心城共同构成的高度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城市群,是形成成都现代化都市的主体,各卫星城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发挥都市区的整体功能。

8.1.2 卫星城需承担第二产业发展的职能,一方面疏解中心城工业,另一方面截流新的大型工业进入中心城。都市区内各城市(镇)之间均保留生态绿化间隔带,严禁城市(镇)连片发展。

8.1.3 按照保护良田和保护中心城环境的原则,都市区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南部的城市下风、下游地区,以及东部的丘陵、台地地区。向南沿人民南路南延线形成石羊-华阳高新技术发展走廊,向东沿老成渝路形成洪河-龙泉工业发展走廊。

9. 中心城

9.1. 总体布局

9.1.1 中心城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重点发展辐射西南地区的金融、商贸、科技文化、信息、综合管理和服务等第三产业。

9.1.2 中心城的布局形态逐步由现在的密集“圈层式”发展为疏密结合的“扇叶式”布局,使城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9.1.3 中心城共划分为13个分区及22个大区,各大区平均人口规模约15万人。中心城逐步由现在的单中心结构发展为多中心结构,形成由市中心-副中心-大区中心-居住区中心构成的城市结构。

9.1.4 按照放射加环状的道路结构,中心城划分为三个区:一环路以内为市中心区,面积为28平方公里;一环路与规划三环路(南部和东部以铁路为界)之间区域为主城区,面积为128平方公里;主城区以外至规划外环路为环城区,面积为442平方公里。

9.2 市中心区

9.2.1 市中心区重点建设大型的金融、商贸、文化、信息及服务设施;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化;保护历史文物,体现名城风貌;提高环境质量,将市中心区建设成为具有历史和地方特征的现代化高效率都市核心。

9.2.2 市中心区内各类公共设施相对集中设置,有利于其功能的高效率运行。

9.2.3 市中心区内现有的工业应在2000年以前逐步迁出,不得在原址改造或扩建。

9.2.4 严格控制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使之与基础设施能力相匹配,地块开发的平均容积率应控制在4以内。

9.2.5 至2010年市中心区内的实际居住人口由现在的约80万人下降到70万人左右;至2020年市中心区内实际居住人口减少到60万人左右,最少应保持50万人以上规模。9.3 主城区

9.3.1 主城区是中心城的主体,重点发展生活居住、科研教育、交通枢纽、物资集散等功能。除发展部分高新技术产业以外,不再新增工业区或设置大型工业项目。鼓励区内工业迁往卫星城发展。

9.3.2 主城区划分为东区、南区、西区、北区、东北区等5个分区,各分区具有不同的发展重点。

9.4 环城区

9.4.1 环城区是中心城的外围之域,依托现有的小城镇及工业点形成天回-大丰、龙潭寺、洪河-十陵、石羊-琉璃、族桥-机投、黄田坝、犀浦-土桥等7个相对独立的分区。各分区之间以永久性生态绿地隔离,严禁连片发展。

9.4.2 环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至2010年控制在69.7平方公里以内,至2020年控制在91.7平方公里以内。

9.4.3 环城区内可适当发展占地少、效益高、污染低的Ⅰ、Ⅱ类工业,同时接受市中心区及主城区部分工业的迁移。

9.4.4 环城区内各分区按照生活与就业相对平衡的模式发展,根据不同的区位,分别确定不同的发展重点。

9.5 公共设施体系

9.5.1 中心城公共设施体系由1个市级中、2个市级副中心、20个大区级中心和若干居住区级中心四级构成。在高新区人民南路南延线与三环路交*口地带设置城市南部副中心;在洪河片区沿老成渝路侧设置城市东部副中心。

9.5.2 公共设施用地在城市用地中的比重保持14-17%,至2010年新增公共设施用地11.16平方公里,至2020年再新增1.60平方公里。

9.6 居住用地

9.6.1 中心城居住用地比重保持在30%以上,提高生活居住的环境质量。

9.6.2 至2010年中心城居住用地比重由现在的35.02%下降到31.92%,新增居住用地24.51平方公里,人均居住用地提高到26.72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现在的8.44平方米提高到12-13平方米,新建1750-2020万平方米住宅,新建20个规模为3-4万人的居住区。

9.6.3 至2020年,中心城居住用地比重保持在30.93%,人均居住用地达到24.75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14-15平方米,新建960-1270万平方米住宅,再新建15个规模为3-4万人的居住区。

9.7 行政办公设施

9.7.1 省、市委机关办公区均在原址改造。

9.7.2 省政府在现址改造,重点改善周边道路交通条件,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和部门迁出,缓解该地段的交通压力。

9.7.3 市政府第一办公区和第二办公区宜迁往城市新区。

9.7.4 锦江区、青羊区政府在原址改造;高新区政府设置于石羊一琉璃分区。

9.8 商贸设施

9.8.1 商品市场体系规划发展总体目标是:用5-10年时间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档次,能代表成都商贸流通形象的标志性工程。使成都成为市场辐射范围大、辐射能力强、极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城市。

9.8.2 到2010年,商品市场综合建筑面积达到1075万平方米;其中消费品市场综合建筑面积435万平方米。

9.8.3 在二环路以内不再发展和扩建大型批发市场,在中心区逐步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的的交易中心,通过信息网络与全国以及世界市场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交易与货物分离的现代化市场体系。

9.9 科研及教育设施

9.9.1 成都是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应大力加强城市的科研及教育职能,提高科技开发实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增加科研教育用地,提高设施标准,集中力量高起点建设南区科技教育区和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9.9.2 规划三环路以内的现有各大专院校及大型科研院所原则上不再扩大用地规模。教职工住宅应逐步纳入社会配套。新建中等专业学校及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旧城区内部分中小学改建,较大规模的中专可安排在环城区各分区或卫星城。

9.9.3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市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基地,也是全市的科技中心。逐步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集科研、生产、教育、文化、科技成果及产品贸易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环境优美、设施现代化的综合性科学城。

9.10 文化设施

9.10.1 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在二环路西二段建设省图书馆,在东城根街南延线新建市图书馆,在市体育中心西北侧建设市科技交流中心,在东城根街建设市科技会堂,在水碾河建设市音乐厅、市少儿艺术宫,在洞子口府河沙湾建设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在浣花风景区建设市博物馆、市文化艺术学校,在规划的新世纪公园建设科技博物馆,在规划的十陵风景区建设成都历史文化博物馆,逐步建立成都博物馆体系,改造锦江剧场并建设为川剧艺术中心。

9.10.2 各城市副中心及大区级中心应配套包括图书馆、影剧院、青少年宫等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各居住区及居住小区应按国家有关标准配套相应的文化设施,并增加老年活动中心。

9.11 体育设施

按照全运会的标准完善市域内现有体育设施,在中心城西北部体育公园内集中设置大型的比赛、运动和训练设施,逐步形成能承办全运会和国际性运动会并对公众开放的公园式体育中心。

9.12 医疗卫生设施

完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提高对疫情监测、预防、控制、治疗与急救功能,促进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逐步改造和完善现有省、市、区级医院,建设应急快速的急救网络,配套和完善各类专科医院,在2个副中心及20个大区分别新建16座综合性医疗中心。

9.13 工业用地

9.13.1 中心城的工业应按照高效益、高技术、低污染、低能耗、占地少的原则发展,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工业行业的整体发展。

9.13.2 逐步降低工业用地的比重,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至2010年工业用地的比重由现在的23.65%下降到16.75%,新增工业用地5.70平方公里;至2020年工业用地比重下降到14.35%,工业用地减少2.27平方公里。

9.14 仓储用地

9.14.1 仓储设施由配建仓库及社会性仓库构成,以单位配建仓库为主,社会性仓库为辅。社会性仓储设施按储运结合和贸储结合的原则,使仓储设施与货运枢纽和物资市场相结合,形成储、运、贸相结合的现代化仓储中心。

9.14.2 在火车西站、东站、天回镇、平太寺和龙潭寺设置集中的社会性仓储用地,中心城内的所有危险品仓库均应迁往龙泉驿洪安乡。

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是:着眼整体,保护为主,实事求是,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建立以蜀文化为背景的成都历史文化保护和展现两个体系,积极协调并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10.1 名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成都名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包括成都古城、风景名胜、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地下文物保护区、有特色的传统建筑和构筑物、古树名木、传统特色文化等八类内容。

10.1.2 中心城保护和建设三片历史文化风景区: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北郊风景区。

10.1.3 按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对中心城的35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严格保护,对其中4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划环境协调区,按保护区和环境协调区的要求对成都古城的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华西医大近代建筑群实行两级保护。

10.2 名城历史文化遗产展现体系:展现要素含现存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体系和标志物体系。展现主题为:蜀风溯源,文化流踪,工商名郡,天府之都。

10.2.1 中心城历史文化遗产展现的空间框架为“三片一带五十五个节点”。

“三片”:指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和北郊风景区。

“一带”:指以府南河为纽带的“环古城坦历史文化风光带”,全长19公里。

“五十五个节点”:包括城市中轴线道路串联的12个重要节点,8个重要的古城节点,以及35个中心城的文物保护单位。

11. 城市风貌特色

11.1 城市风貌特色规划的目标是:根据城市性质和城市发展目标,因势利导,突出重点,塑具有鲜明特以的城市总体形象。

11.2 成都市城市总体风貌特色为: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现代化大城市,其中历史文化特征是精髓,现代化风貌是主体。

12. 绿地系统

12.1 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地面积和绿化质量,至2010年全面达到园林城市的标准。

12.1.1 绿地系统由生态绿地和城市绿地两大部分构成。中心城范围内凡城市建设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设施用地以外的用地均属于城市生态绿地。建设以沿河绿地为纽带,26个市级公园为主体,配合大量分布在各居住区及居住小区的绿地为基础,构成点、线、面结合的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和沿河道、放射方向交通走廊楔入防护绿地共同构成城市绿地。

12.2 在城市近郊区利用丘陵、山地及河滩地进行绿地建设,建设百工堰山水公园、龙泉湖公园、牧马山旅游区等大型自然山水公园,以补充中心城绿化水平。在远郊区重点加强龙门山脉及龙泉山脉的森林覆盖,使之成为成都平原两翼的绿色屏障。

12.3 近期人均公共绿地由2.08平方米提高到4.33平方米。2010年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1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市绿地率达到30%,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4.2平方米。至2020年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13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到35%,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2平方米。

13 旅游系统规划

13.1 成都的旅游中心职能由城市旅游系统和对外辐射旅游系统承担。城市旅游系统由1

个中心、2条环带、5条游线、11个旅游服务基地构成。

13.1.1 中心城的主要浏览点包括:以府南河为纽带的环古城垣历史文化风光带、以杜甫草堂为核心的浣花风景区、以武侯祠为核心的三国蜀汉城、以中华熊猫世界为主体的北郊风景区及以明藩王家族陵墓群为主体的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

13.1.2 依托中心城在规划第二层次范围内形成近郊休闲度假环带,重点为城市居民服务。环带内建设和完善大型市级公园及各类浏览、休闲设施,包括:百工堰山水公园、桂胡、郫筒旅游点、府河游览带、牧马山旅游区、金马旅游区等。

在规划第三层次范围内,依托龙门山、龙泉山和黄龙溪等风景旅游区,形成远郊旅游环带。

13.1.13 以中心城为节点,对外辐射形成5条主要旅游线,包括:成都-新都-云顶山-成都旅游环线、成都-黄龙溪府河风光带旅游线,成都-郫县-都江堰-青城山-龙九沟-西岭雪山-大邑-成都旅游环线,成都-龙泉-洛带-十陵浏览环线,成都-银厂沟-龙池-都江堰-成都旅游环线。

13.2 中心城是城市旅游系统的中心,承担着游客集散的功能。至2010年游客量将达到4700-6000万人次/年,至2020年游客量将达到7000-9000万人次/年,需加强旅游服务和接待设施的建设。旅游接待能力至2010年达到6-8万床,其中星级以上3万床,至2020年提高到10-12万床,其中星级以上5万床。

13.3 以中心城为节点向外辐射,形成辐射峨嵋山、长江三峡、九寨沟、海螺沟冰川公园、卧龙自然保护区、西藏等国内外著名旅游点的对外辐射旅游体系。积极争取利用凤凰山军用训练机场发展旅游专用机制,开发直升飞机旅游专线。

14. 环境保护及环卫设施规划

14.1 以中心城为重点控制区,加强对现有污染源的整治。严格把关,坚决控制新增污染源,严禁在城市上风、上游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保护城市饮用水水源,加强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确保规划确定的生态绿地形成,维持城市生态平衡。

14.2 污水处理率在2010年中心城达到57%,卫星城及县域中心城达到30%,一般建制镇达到20%;至2020年中心城达到78%,卫星城及县域中心城达到65%,一般建制镇达到50%。

14.3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近期达到100%,至201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规模不

小于3010吨/日,除现有的长安卫生填埋场和特种垃圾焚烧场外,在十陵新建一座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基地,至202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规模不小于3390吨/日。扩建长安卫生填埋场,新增用地33公顷。在三圣乡新建一座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基地。

14.4 至2010年新建8座规模400吨/日的生活垃圾中转站,至2020年再新建6座规模400吨/日的生活垃圾中转站,每座中转站占地为0.4公顷。新建垃圾中转站应设于二环路以外,二环路以内的现有中转站应逐步迁出。

14.5 城市公厕按2.5座/万人的标准设置,旧城改造区和新建小区按不小于3座/平方公里的标准设置。至2010年新建4座各占地667平方米的粪便无害化处理站,至2020年再新建2座各占地667平方米的粪便无害化处理站。

15. 道路交通

交通系统分为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个系统相互依托,有机衔接形成综合交通系统。

15.1 对外交通发展目标是:将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集散能力的现代化、高效率、综合性交通枢纽,保证不同运输方式和不同运输线路的有机衔接。成都对外交通系统由铁路、航空、公路、航运四个部分组成。

15.1.1 完善成都铁路枢纽。近期完成铁路西环线、达成线、宝成复线及成昆线北段(成都-燕岗)电气化;远期建设成燕复线、成达线电气化铁路,形成两条复线、两条单线、一条环线构成的成都铁路枢纽。

15.1.2 民航的发展对于成都发挥交通纽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净空及其他安全运行条件,以充分发挥其潜力,大力提高航空的客货吞吐能力,为四川省及成都市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5.1.3 公路是对外交通的主体,成都对外公路主要由13条国、省道组成,9条国道是对外公路的骨干,其中成绵(至绵阳)GZ40、成渝(至重庆)GZ55、成南(至梁平)GZ55-1等3条公路为国道主干线,均为高速公路。成雅(至雅安)G108、成阿(至汶川)G213、G317共用段、成邛(至名山)G318、川峡(至德阳)G108、成二(至仁寿)G213、老成渝公路(至简阳)G313、G319、G321共用段等6条公路为一般国道,除成雅路和成阿路成都至都江堰市段为高速公路外,其它均为一级公路。

外环路是九条国道在成都转换的枢纽,标准为高速公路,全长85.4公里。外环路建成后,各对外公路均以外环路为起迄点,外环路至三环路段为连接段。

省道系统由唐巴路(至南江)S101、成新路(至美姑)S103、成乐路至乐山(境内与成雅路共用)S104、成彭路(至青川)S105、川西旅游环线S106及省道连接线(成都-新津-邛崃)五条公路组成,其中成新路、成彭路及其连接线为一级公路,其它为二级以上公路。成环路是联系七个卫星城的环形公路,标准为二级公路。

15.1.4 水运为辅助交通手段,分担部分客货运交通。恢复府河下游九眼桥至乐山航运,达到七级航道标准,主要承担客运功能。设1个市级港口、2个县级港口、市级港口设于三瓦窑,县级港口分别为华阳港和黄龙溪港。

15.2 城市交通及道路系统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机动交通的发展与道路系统的建设相协调,适当控制并合理组织非机动交通,严格限制摩托车发展。

公共客运交通发展方针是:建立以轨道交通、地面快速客运系统为骨架,多种客运方式相结合,换乘设施完备的客运系统。

15.2.1 优化客运结构,提高公交比重,逐步降低自行车比重。至2010年公交比重达到21.35%,自行车比重为40.69%,步行比重为32.08%;至2020年,公交比重提高到28.32%,自行车比重下降到31.68%,步行比重保持在32%。

15.2.2 按照成都实际情况,合理发展机动车,至2010年中心城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0.93万辆,至2020年达到66.67万辆。

15.2.3 城市广场用地至2010年达到3263公顷,占总用地的14.44%,道路总长度达到1141.36公里,道路网密度为5.85公里/平方公里。至2020年道路广场用地为4352公顷,占总用地的17.55%,道路总长度1738.82公里,道路网度为7.19公里/平方公里。应适当控制机动车的增长,特别是在交通矛盾较为突出的中心区,要通过对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减少交通流量。

15.2.4 城市道路系统由城市快速路、交通性主干道、一般性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构成。

①城市快速路系统由三环路和8条放射路构成,放射路起迄点为二环路至外环路(双流机

场),包括:成渝路、成南路、机场路、新机场路、成温路、羊市街西延线(成灌高速路)、成绵路、成雅路。

②由人民路、人民南路南延线、蜀都大道、一环路、西大街(成灌路)、东大街(老成渝路)、解放路、浆洗街、黄忠大道等构成城市一般性主干道系统。

③交通性主干道系统由二环路、驷榭路、川陕路、成彭路、成洛路、成龙路、牛龙路、新川藏路,以及二环路以内的新华路、东城根街和红星路构成,在市中心区形成一横两纵的交通性主干道系统。

15.2.5 城市道路红线控制宽度:快速路≥40米,主干道40-80米,次干道25-35米,支路20米及以下。

15.3 轨道客运系统

15.3.1 轨道交通系统由4条线路组成,市区线路总里程为75.42公里,共设置69个车站,9个换乘站,4个车辆段,每个车辆段控制用地20公顷。三环路以内轨道交通原则上采用地下线路,三环路以外可采用高架或地面轨道的形式。

①Ⅰ号线由动物园至南三环路,线路长度为14.69公里,设14个站。

②Ⅱ号线仁家碾至成渝高速公路客运中心,线路长14.93公里,设15个站。

③Ⅲ号为环线,线路沿二环路行驶,环线全长28.3公里,设24个车站。

④Ⅳ号线为路网加强线,起、终点分别设在土桥及省农科院,线路长17.5公里,设16个车站。

⑤Ⅴ为了解决航空港与市内的联系,设机场专线,由红牌楼处接环线,沿老川藏路至双流国际航空港。

16.市政基础设施

16.1 给水系统:提高供水质量,开源节流,按照城市生活用水优先的原则,协调好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市政用水、环境用水与农业用水的关系,严格保护水源,保证水质。

16.1.1 中心城供水能力2010年达到219万吨/日,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至2020年供水能力达到322万吨/日。近郊区城镇用水需求总量至2010年为82.7万吨/日,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至2020年为152.1万吨/日。

16.1.2 区域集中供水规模至2010年达到274.8万吨/日,至2020年达到456.1万吨/日。

①水一厂近期维持5万吨/日供水能力,不再扩大供水规模,2000年以后淘汰。

②水二厂技改后达到25万吨/日供水能力,规划中期以后将供水规模削减到20万吨/日。

③水五厂近期维持15万吨/日供水能力,不再扩大供水规模。规划中期以后将供水规模削减到10万吨/日。

④水六厂是区域集中供水系统的主要水厂,至2000年达到100万吨/日供水能力,至2005年达到140万吨/日供水能力,至2010年达到280万吨/日供水能力。

⑤为保证区域性集中供水系统的可*性,充分利用重力流供水,无期在都江堰市天马乡柏木河与柏条河之间修建水七厂,取水口设在柏木河聚源场的上刘家桥和胥家场的柏条河罗家湾,柏木河作为常年主要水源,柏条河作备用水源,至2020年投产150万吨/日的供水规模。

16.2 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建设的总原则是:雨污分流、分区治理、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雨水工程按重力流方式就近排入河道,实现雨水系统与灌溉系统分离,形成独立的雨水系统。

16.2.1 中心城污水处理达标后相对集中排入城市下游河段,各卫星城和县域中心城单独处理达标后排入限定河道。局部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①中心城共划分5个污水排水分区,设置6个污水处理厂。

②经处理达标后的污水排入指定河道。

16.5.2 至2010年,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2.4部/百人,其中中心城为68部/百人,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40万门。至2020年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46部/百人,其中中心城达到76部/百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40万门。远期全市共设260个端局,其中中心城设置39个端局。

17. 城市防火体系

成都市城市防灾体系由防洪系统、抗震防震系统、消防系统和人防系统构成。

17.1.1 防洪系统:市域防洪标准为:重要城市、重要工业区、重要军事基地按50-100年一遇设防;一般城镇、一般工业区按20-50年一遇设防;农田按5-10年一遇设防。

17.1.2 中心城防洪标准为:位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排洪河段,按200年一遇设防;位于城市生态绿地范围内的排洪河段,按100年一遇设防。

17.2 抗震防灾系统:按《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标定成都市区为7度地震烈度区(其中金堂、青白江为六度地震烈度区),是国家重点抗震设防城市之一。

17.2.1 中心城抗震区分为三类:Ⅰ类为抗震有利区,Ⅱ类为抗震可利用区,Ⅲ类为抗震不利区。一般新建永久性建筑和构筑物按地震基本烈度七度要求设防,重要的公共建筑和生命线工程按八度设防,重大建设项目选址应避开Ⅲ类区。

17.2.2 建立临时、中心和远程疏散场地相结合的收疏散体系。每个居住小区必须设置2-3处500平方米以上的临时疏散场地,每个居住区设立一处10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心疏散场地。疏散场地可利用绿地、公园、运动场等无建筑物或构筑倒塌影响的开阔地。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知识讲解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 完整)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一原始社会 (距今约40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距今越400万年前蝴蝶腊玛古猿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 距今越200万年前巫山人已在川东生息 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打制石器问世,先民已知用火 距今越100万年前蓝田人已在陕西蓝田地带生息 距今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燧人氏)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面貌上保留了猿类的某些特征,已经能够保存火种,并用火烧烤食物,手脚分工明确,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距今约20万年前金牛山人已在东北辽河流域生息,标志着人类开始由直立人向智人进化。 距今约15万年前丁村人已在山西南部生息 距今约10万年前许家窑人(伏羲氏)已在晋北古大同湖畔生息,飞石索已用于狩猎 距今约5万年前骨针在辽宁小孤山制成 距今约3万年前峙峪人已在晋北桑干河流域生息 距今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距今约3万年前下川文化在晋南形成

距今约1万年前(神农氏)原始农业在中华大地出现 约公元前6000年裴李岗文化在中原地带形成,龟甲占卜在中原出现,文字符号萌芽,骨笛制成,粟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猪狗鸡在中原已家养 约公元前5850年大地湾文化在陇东形成,黍子、油菜已种植,原始混凝土制成 约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稻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骨耜已为稻作农具;半坡文化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形成,龙虎观念萌生,彩陶艺术出现,壁画出现母系氏族公社 约公元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酿酒器皿制成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3990年大溪文化在长江中游形成,男女合葬出现,动物殉葬风俗已见 约公元前3500年红山文化在内蒙古草原东部及辽西形成,玉猪龙崇拜形成,石砌祭坛出现 约公元前3300年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上游形成,彩陶艺术进入盛世,青铜刀已用范铸;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天圆地方观念形成,原始混凝土已用于建造 约公元前3000年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汉江地带形成,崇祖观念萌生,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筑成

生态学复习资料

摘录自: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陈阜《农业生态学》、李博《生态学》………… 1、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的学科。 2、生态系统的定义是什么? 指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有哪些? 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构成。 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构成。 4、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⑴在组成方面不仅包括无生命的成分,也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⑵在空间结构方面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⑶在时间变化方面系统中的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征。 ⑷在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主要靠三大类群生物协调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完成 ⑸在外部关系方面,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的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各种输出,从而推动系统的有序状态。 5、农业生态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是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各种内外相互关系的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生物对自然界有哪些影响? ⑴森林的生态效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雨量;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大地;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⑵淡水水域生态作用-------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各种矿物质养分,保持水体清洁和容氧量,对水质理化特性的变化起主导作用。 ⑶草地生物的生态效应------牧草能改良土壤;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固定流沙。 ⑷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对土壤肥力有调节作用;对水土资源有保持作用;可以影响农田小气候;有净化环境作用。 7、什么是生物群落? 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竟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8、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⑴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⑵具有一定的结构; ⑶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⑷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⑸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⑹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⑺具有特定的群落边境特征。 9、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影响?⑴土地的农业利用及开垦不同程度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⑵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野生生物种群产生影响; ⑶农田杂草防治中使用的除草剂可导致植物多样性的减少; ⑷农田杀虫剂的使用对土壤中的节肢动物有影响,对野生飞禽有破坏作用。 10、什么是食物链?

历史年代表

历史年代表 说明:1.中国历史均用加粗标出 2.重要事件用底部横线强调 公元前5000 多年前象形文字出现 公元前3500年前后尼罗河沿岸逐渐形成了几十个最初的小国 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很多小国 公元前3100年前后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公元前2500年前后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来,来自中亚的雅利 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印度形成种姓制度 公元前2070年前后禹建立夏朝,标志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并制定《汉 谟拉比法典》 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汤灭夏,都城三变亳(bó)—盘庚—殷 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帝国 公元前1046年西周武王灭商,定都镐 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城邦 公元前8世纪起以色列被外族所灭 公元前8世纪中期意大利半岛中部,罗马城建立 公元前790年前后犹太王国灭亡,此后,希伯来人流散至世界各地,被称 为犹太人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波斯灭亡 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产生(众生平等、忍耐服从)

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执政(陶片放逐法)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执政 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达到顶峰(黄金时代) 公元前4世纪斯巴达征服希腊,希腊终结城邦时代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扫荡小亚细亚和埃及,占领 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亚历山大帝 国,定都巴比伦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 公元前475年中国战国时期 中国百家争鸣 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展开变法 公元前2世纪罗马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进行了数十次战争,最终成为 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公元前221年东周灭亡,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定都咸阳 公元前209年中国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结束,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社会危机空前严重,先后出现苏拉和凯撒实 行的军事独裁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始 公元前73年罗马共和国: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44年屋大维被凯撒收为养子,并指定为继承人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大权,成为罗马的皇帝,从此罗马共和国被 罗马帝国取代 公元前1世纪《史记》编订完毕 1世纪前后日本出现早期国家 1世纪巴勒斯坦一带的犹太人被罗马征服

中国历史年表记忆口诀,最好用的历史朝代顺序表和年表!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五胡十六国口诀 前后南三燕,西秦南凉鲜卑建; 前西二凉和北燕,政权仍为汉族建; 前赵北凉夏匈奴;前秦后凉汉(成汉)氐建; 羯后赵,羌后秦,十六小国长混战。 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 盘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 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注: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用口诀法记忆五代十国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可记作: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又称南平、前蜀、后蜀、北汉,可记作: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割据混战中原乱。 用口诀法记忆南北朝国名 南朝:宋齐梁陈相交替。 北朝:北魏分东西(东魏、西魏),北周灭北齐。 用口诀法记忆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孔孟儒,行“仁政”; 道“无为”,老庄兴; 子墨子,讲“非攻”; 韩非子,“法治”行。 用口诀法记忆安史之乱起止年代 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公元763年被唐军打败,历时8年。叛 乱的起止年,代可用口诀来记:

安禄山,史思明, 骑胡虎(755),溜山城(763)。 用口诀法记忆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内容 1857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统一思想,1853年3月,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这些内容可用口诀记作: 洪秀全,拜上帝, 太平天国大起义; 秀全要把古扇扇(1853年3月), 南京定都换了天。 地球的形状口诀 赤道鼓,两极扁; 北极长,南极短。 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记)口诀 辽吉黑,云贵川, 陕西青藏(陕西、广西、青海、西藏)浙福甘, 二江二湖二河山, 安宁古广(安徽、宁夏、内蒙古、广东)新海湾。 与中国接壤的15个国家名称口诀 月娥姑娘(越南、俄罗斯)很腼腆(缅甸) 蒙着布单披仨毯(蒙古、不丹、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斯坦) 度过稀泥(印度、老挝、锡金、尼泊尔)去朝鲜 吧叽吧叽一身汗(巴基斯坦、阿富汗)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生态学复习资料总

一、填空(40空,20分) 1.从生态因子作用的角度考虑,坡向会影响森林的生长,这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间接作 用特点。 2.Raunkiaer的生活型主要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_、隐芽植物 和一年生植物,其分类系统的划分依据主要是按休眠芽在不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 3.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初级生产量。 4.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5.生态学巩固发展时期形成法瑞学派、北欧学派、英美学派 和前苏联学派等四大学派。 6.当以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量表示种群密度时,称为绝对密度。 7.平均而言,陆地上主要的森林类型中,以热带雨林的生产力最高。 8.我国暖温带地区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名称是夏绿阔叶林。 9.生态因子按照性质可以分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 和生物因子以及人为因子。 10.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 11.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参数K生物学含义是环境容纳量。 12.能够包括群落中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并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一定面积,称为群落 的_最小面积__。 13.群落物种多样性是丰富度与均匀度的综合指标。 14.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之间的多样性、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遗传多样 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5.生物的三基点温度是指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 16.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7.一种植物分泌代谢物质对另外一种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现象叫他感作 用。 18.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型,其中能量金字塔总是呈正塔金字塔型,另外两种类型分 别为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19.最早命名并定义生态学的人是Haeckel 。 20.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初级生产量。 21.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22.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上、下限,其间的范围称作该生物的生态幅。 23.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和进化单位是__种群___ _ 。 24.《中国植被》的三级分类单位分别是:植被型、群系和群丛。 25.《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将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定义为群系。 26.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最终以热的形式离开生态系统。因此,能量是单向 流动的。 27.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型,其中只有能量锥体总是呈正塔金字塔型。生物量金字 塔倒塔形。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一原始社会 (距今约40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距今越400万年前蝴蝶腊玛古猿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 距今越200万年前巫山人已在川东生息 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打制石器问世,先民已知用火 距今越100万年前蓝田人已在陕西蓝田地带生息 距今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燧人氏)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面貌上保留了猿类的某些特征,已经能够保存火种,并用火烧烤食物,手脚分工明确,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距今约20万年前金牛山人已在东北辽河流域生息,标志着人类开始由直立人向智人进化。 距今约15万年前丁村人已在山西南部生息 距今约10万年前许家窑人(伏羲氏)已在晋北古大同湖畔生息,飞石索已用于狩猎 距今约5万年前骨针在辽宁小孤山制成 距今约3万年前峙峪人已在晋北桑干河流域生息 距今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距今约3万年前下川文化在晋南形成 距今约1万年前(神农氏)原始农业在中华大地出现

约公元前6000年裴李岗文化在中原地带形成,龟甲占卜在中原出现,文字符号萌芽,骨笛制成,粟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猪狗鸡在中原已家养 约公元前5850年大地湾文化在陇东形成,黍子、油菜已种植,原始混凝土制成 约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稻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骨耜已为稻作农具;半坡文化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形成,龙虎观念萌生,彩陶艺术出现,壁画出现母系氏族公社 约公元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酿酒器皿制成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3990年大溪文化在长江中游形成,男女合葬出现,动物殉葬风俗已见 约公元前3500年红山文化在内蒙古草原东部及辽西形成,玉猪龙崇拜形成,石砌祭坛出现 约公元前3300年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上游形成,彩陶艺术进入盛世,青铜刀已用范铸;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天圆地方观念形成,原始混凝土已用于建造 约公元前3000年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汉江地带形成,崇祖观念萌生,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筑成 约公元前2600年龙山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文字与文书出现,山东邹平丁公村古成筑成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Gaia假说:英国科学家J. Lovelock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假说内容: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主动调节的。 生态学研究的总体原则: (1)整体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 整体看待 (2)综合观:任何生态过程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3)层次观:研究高级层次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必须了 解低层次的结构功能和运动规律,研究低层次的 研究要以高层次为背景 (4)系统观:系统分析的方法即能区分系统的各要素, 研究其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同时又要综合各要 素的行为,探讨系统的整体表现 (5)进化观:历史地看问题。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如如西双版纳的环境,昆明黑龙潭环境,太阳黑子等等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即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区别) 生态因子根据性质划分为: 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 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动物作用的强度随动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动物作用的强度与动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 耐受限度和生态幅 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缺乏足够的光照,植物发芽后生长为黄色植株。茎细长软弱,生物产量下降,影响开花结实。(实质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 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耐阴植物: 水温的成层现象:四季存在差异,在中高纬度:冬季,上层冰,冰下水度为零渐增到4度。春季:春季环流,生物生产力高。夏季,水温分层为上湖层、斜温层(温梯层)和下湖层。生物生产力较低。秋季:秋季环流,由于较低T,生物生产力较春季低。 低温对生物的伤害:低温的伤害: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会因低温而受害,该值称为临界温度。低于临界温度生物受冷害;低于0℃受冻害(生物体内形成冰晶)(霜害)。 冷害:结果:膜结构破坏:认为或膜中脂类固化或蛋白质构象变化,使水和可溶性物质外渗。损伤程度:膜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少,受冷时间。 冻害:

中国历史年代表、事件表(word表格打印版)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7000~5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5000~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公元9年西汉灭亡 东汉(25年~220年) 公元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生态学复习题集复习资料

李博《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 A. 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7.生物内稳态保持机制,有何生态意义?生物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机制:恒温动物通过体内产热过程以调节体温(生理过程);变温动物靠减少散热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生态意义:使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扩大。 8.贝格曼规律与阿伦规律。 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体面积的散热相对较少。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耳、尾、四肢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9.土壤的生态作用,三种耐碱植物类型各有哪些特征?生态作用:a 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b 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c 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d 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聚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极高的渗透压。泌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但是他们吸进体内的盐分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上,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11.内禀增长率及其在控制人口方面的意义。内禀增长率是指当环境不受限制时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计算公式rm=lnR/T 控制人口途径:降低Ro值:降低世代增值率,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T值增大: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

中国历史年表+口诀

一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470年)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启称夏后建国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554年)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 西周(275年)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秦襄公带领军队救援周王朝,并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因护送有功,襄公被封诸侯,秦才成为诸侯国。 春秋(294年)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阶段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雒邑,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天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即春秋五霸)。 三封建社会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254年)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魏国李悝将变法首次付诸实践。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公元前350年,商鞅第二次变法。 封建帝制社会 (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840年) 秦(15年) (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209年) (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兵出击匈奴,大败匈奴,经过此次漠北之战,匈奴无力与汉朝对抗。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195年) (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60年) (220年到280年) 220年曹魏建立皇帝曹丕魏文帝 221年蜀汉建立皇帝刘备汉昭烈帝

最新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绪论 生态学定义: 广泛: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德国博物学家Haeckel(1869):研究生物(特别是动物)对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英国埃尔顿(Charles Elton,1927):“科学的自然历史”(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 澳大利亚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1954):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强调了对种群动态的研究 法国的布朗布伦奎特(Braun-Blanquet,1932)认为植物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群落的科学。 美国奥德姆( E. Odum,1954,1959,1971,1983):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自然历史-种群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学萌芽时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 生态学成长期16世纪——20世纪40年代 现代生态学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 研究方法: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试验,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生态网络和综合 分析。 二、生物与环境 1.生物种及个体生态学 物种:内在因素(生殖等生理行为特性)联系起来的集合,生态学的最小单位。 物种性状包括基因型和表型。 2. 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态因子分类 1)按性质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2)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3)生态因子对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 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

中国历史年代表表格打印版

古代中国夏商西周(贵族政治)春秋战国 (东周) 秦(官僚政治)汉三国两晋 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 (皇权达顶峰) 政治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天下为公>家天下 出现宗法制 中央集权:开始 出现郡县制 君主专制: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君主专制:汉武帝频繁 更换丞相 设中朝(内朝)选官制:九 品中正制 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 君主专制:二府三司 军事:枢密院 行政:宰相(中书门下) 副宰相(参知政事) 财政:户部、盐铁、度支 君主专制:最高行政机 关:中书省 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 君主专制:明:明太祖 朱元璋:废丞相,权分 六部 明成祖朱棣:设内阁 清:雍正设军机处商:发展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结合) 西周:分封制 对象:姬姓子弟、贵族、功臣 义务:定期朝贡、军赋、力役 任免:可以世袭 宗法制(完备)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①以血缘为纽带②大小宗区别③ 礼乐制④世官制 中央集权:推广郡县制 岭南地区开始归入中央管 辖,西南进入中原版图 中央集权:推恩令 郡国并行制 州刺史制 中央集权:道、州、县中央集权:路、州、县中央集权:行省制:中 书省直辖“腹里” 、 中央集权:开始改土归 流,乾隆完成 清:理藩院 康熙:平定三藩 收复台湾 亲征准噶尔 抗击沙俄 加强蒙藏汉团结 监察体制:御史大夫监察体制:州刺史制 (御史大夫) 监察体制:御史台 (定期视察执法) 监察体制:提点刑狱司 (专职监察刑狱官员) 监察体制:西南地区政 策:土司制 选官制:皇帝任免选官制:察举制 征辟制 选官制:科举制 民族: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 府、羁縻府州 经济农业:刀耕火种农业:出现铁犁 牛耕(私有制) 四川都江堰 关中郑国渠 农业:泰半之赋农业:铁犁牛耕田庄 西汉:曲柄锄、大镰、 二牛抬杠、直辕犁 东汉:耧车、一牛挽犁 关中坎儿井 农业:“闭门 而为生之具 以足” 农业:铁犁牛耕曲辕犁 筒车立井水车 农业:水转翻车农业:风力水车 商周:青铜器(商代司母戊鼎)使用贝 壳做货币 商业: 城市出现“市井” 商业: 明码标价,政府严格管理 商业: 专门管理机构 受时间空间限制 商业: 出现“草市 商业:俞大娘航船 “草市普遍,成为地方商业 中心” 活动范围、时间受官府限制 城市:长安洛阳最繁华 商业:交子 首次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不受官吏直接监管 草市有完善饮食服务设 施 商业: 市商业区繁荣 出现商帮会馆 市镇繁荣 丝织业:人工育蚕丝织业:素纱禅衣(丝 绸之路) 土地:不抑兼并丝织业:棉纺织业黄道 婆①革新纺织工艺② 创造新式纺车③推广 织造技术 丝织业: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手工工场和雇佣 关系) 陶瓷业:原始青瓷陶瓷业:东汉晚期,瓷 器形成(青瓷) 陶瓷业:唐三彩釉下彩绘 海上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丝绸之路(瓷路) 陶瓷业:五大名窑陶瓷业:青花瓷陶瓷业:康熙时期,粉 彩瓷出现 经济政策:工商食管(井田制)经济政策:战国 重农抑商(商鞅 变法) 经济政策:盐铁官营经济政策:闭关锁国 海禁政策 冶铁业:东汉杜诗水排 以煤炭为原料 ”冶铁业:煤作燃料 汉字:甲骨文金文科技:战国司南汉字:小篆隶书(始)汉字:隶书(成熟)汉字:草书文学:文学:文学:元曲关汉卿《窦文学:明:《西游记》

生态学资料

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Ecology(生态学):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s. 2、Ecosystem(生态系统):The biotic community together with the abiotic factors; all the interactions within the biotic community and between the abiotic factors. 3、Environment(环境):The sum total of physical and biotic conditions influencing the responses organisms 4、Ecological factors(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refers to the growth of organisms in the growth,development, reproduction, behavior and distribu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e a direct or indirect influence 5、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Each kind of environmental factor to adapt the size of that ecological amplitude range 6、Population(种群):a group of organisms of the same type, or species, living together in the same area 7、Population growth(种群增长):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a population increases or decreases with time 8、Age structure(年龄结构):the proportions of each individual in each age class. 9、Life table(生命表):A life table is an age-specific account of mortality(Life table provide a summary of how survial and reproductive rates vary with the age of the organisms.) 10、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内禀增长率):The difference between birth rate and death rate is the intrinsic growth rate内禀增长率(r) (instantaneous per capita rate of growth瞬时人均增长率). 11、Ecological strategy(生态策略):Ecological Strategy (life history Strategy) describe the anatomical,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ural adaptations control how individuals invest in reproduction and self-maintenance in response to thei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12、S-curve(”s”型曲线):Natural mechanisms come into play and cause the population to level off and continue in a dynamic equilibrium. This pattern is known as the S-curve 13、J-curve(”J”型曲线):In the absence of natural enemies, the population keeps growing until it exhausts essential resources - usually food - and then dies off precipitously due to famine and, perhaps, diseases related to malnutrition. This pattern is known as a J-curve 14、R-strategy(r策略):R-strategy is to produce massive numbers of young but then leave survival to the whims of nature. This strategy results in very low recruitment 15、K-strategy(k策略):K-strategy is to have a much lower reproductive rate but then care for and protect the young to enhance recruitment 16、Niche(生态位):Niche includes temporal and spatial positions of population (individual) and functional interactions with relative populations (individuals). 17、Community(群落):A community is a group of interacting populations that occupy the same area at the same time. 18、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Species have a community impact that is proportional to its biomass

中国历史年代口诀

中国历史年代表口诀(2013-01-24 17:41:24) 分类:常识 标签: 杂谈 第一种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第二种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第三种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北周灭齐传于隋,隋又灭陈再统一。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 第四种

盘古开天神话传,三皇五帝数千年。炎帝黄帝华夏祖,尧舜禹王位让贤。夏商西周奴隶制,东周列国变封建。秦汉统一开疆域,三国纷争起战乱。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疆域又扩展。五代十国闹割据,宋辽夏金归大元。明朝船队下西洋,清朝锁国被破关。民国内战加外战,人民共和开新篇。

最新生态学笔记李博(完整版)资料

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适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中国历史年代表完整版

西邦晨代次序表 西邦晨代历史次序表: 华冬族(皇帝)--4000多年前 尧 舜 禹 冬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始-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年龄,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输政)同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国为争取帝位,退止了四年的楚汉战斗。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国)->汉文帝->汉景帝(刘封)->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取天停 晋朝--婆元265-420年总为东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私元581-婆元618年隋武帝(杨脆) 唐朝--私元618-909年李渊->唐太宗(李世官)->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非败凶念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浊晨--私元1644-1911年逆乱->康熙->雍邪->坤隆->嘉庆->叙光->咸歉->异治->光绪->宣统 快忘心诀: 冬商战东周,东周总二段, 年龄跟和国,一统秦二汉, 三总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北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亮浊前,皇朝至此完。 唐朝皇帝的排列次序 高祖李渊(566-635)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争位于李世民 高祖李渊,陕东我,世袭为唐公。617年ef27f5886e6c933f112009229e7435d4免太本留攻。隋终工官讫义时,他伺机伏卒守进消安,树立唐朝。李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有雌才小详。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 太宗李世民(598-649)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多无的能击天停又能治天上的有途名臣。在唐朝同一齐国的一解列战斗中,他是讫决议间息用的部队统帅,在即位后,又通功一解列的改造办法,真隐了历史下著名的“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683)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碌碌无为,前期被武则天操纵朝政。683年病死,时年56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