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二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

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导入】一、贴近生活创设情境

1.同学们,光明小学的同学正在进行课间活动呢,你们想看看吗?(PPT) 在这幅图中,你能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2.其实,这里还藏着一种新的图形,你们瞧!(PPT)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讲授】二、合作探究研究问题

(一)认识角

1.瞧!这是什么?这是三角板(也可以叫三角尺)谁能到前面指一指它的角呢?看看老师是怎样指的(先摸顶点,再摸两条边)。

2.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同学们,我们再来儿回忆一下校园图中出现的三个角(PPT),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与同桌说一说你有什么相同点?学生汇报。边

4.谁能说一说这个尖尖叫什么?这个直直的叫边。(板书:顶点 )总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

5.同学们,其实角就在我们身边,请你仔细观察你的周围,看谁能找到角。谁来说一说?

6.巩固练习。

1)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数一数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二)折角

1.同学们,这张圆形的纸有角吗?你能动手折一折让它有角吗?

2.请你们几个到前面来展示一下。(说出你折的角在哪儿?顶点在哪儿?边在哪儿?)

3.你们看,老师也折了一个角,把我折的角和这个角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强调比角的方法:先把顶点对齐,一条边重合,再看谁大谁小)

4.请把你折的角和同桌折的角比一比看看谁折的角大,谁折的角小。

(三)变角

1.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一个活动角,拿出活动角,找一找顶点和边。

2.同学们,你们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你们能让角变小吗?

3.听我的口令,变变变把角变大,变变变把角变小。

4.出示PPT变角,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同桌说一说)谁来说说?角的大小与张口大小有关,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5.课件演示,把边变长或变短。角的大小与什么没有关系呢?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6.巩固练习 1)比较下面的角谁大、谁小 (1) (2) 2) (1) (2)

(四)画角

1.同学们,咱们认识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请看,我们要先画顶点再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边。

2.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尺子在本上再画一个角,比一比看谁画得好。【活动】三、归纳总结评价升华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儿歌: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 先画顶点再画边。

直角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折一折、画一画等过程,丰富学生对直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初步认识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之上的。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从生活中感受直角,从动手操作中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力求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新设计

一、自由画角,导入新课

(一)学生自由画角

1. 选取不同大小的角向全体学生展示。

2. 选择其中一个角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

(二)揭示课题

同学们画的这些角有大的也有小的,但有一类角很特殊,它的大小是不能变的,你猜出是什么角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前一课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本节课导入环节设计让学生自由画角,一方面复习了画角的知识,巩固了角各部分的名称,另一方面也由此引出一类特殊的角——直角,为沟通直角与角的联系及新课教学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描一描,初步感知直角。

1.课件出示例3。

2.观察上图,找出角并在图上描画出来。

3.汇报交流,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4. 观察比较:这些角有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指出:上面这些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直角标志)。它是一种特殊的角。

(二)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直角。

1. 在我们的生活中找直角。

2. 在一副三角尺上找直角。

(三)判一判,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

用三角尺判定教科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

(四)折一折,进一步认识直角。

1. 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一个直角。

2. 用三角尺验证是不是直角。

(五)画一画,学会用三角尺画直角。(例4)

1.小组合作,尝试画直角。

2. 师生交流,确定工具。(三角尺)

3. 教师范画,小结画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描一描、找一找”等数学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设计“找三角尺中的直角”这一环节既是对直角认识的巩固,又为后面的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奠定基础。接着,“判一判、折一折和画一画”等环节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角。】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教材第44页练习八的第6题

1.下面哪些角是直角?

2.学生独立判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提示借助三角尺比一比。

(二)教材第40页“做一做”的第2题

1.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直角。

2. 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汇报时强调直角要画出直角标志。

(三)教材第54页练习八的第14题

先数正方体一个面有多少个直角,再数正方体表面有多少个直角、长方体表面有多少个直角,最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最后一道题意在沟通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既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又能体会立体图形表面上角的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感受数学美。】

四、课堂小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你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目标

1.(1)让学生在找少先队旗和红领巾中角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角的特征,初步感知角有大小区别。

(2)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类活动中建立锐角、钝角的表象。能根据与直角的大小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会用工具验证锐角和钝角、直角,学会辨认锐角、钝角。

2.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到生活中找锐角、钝角,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了直角并会画直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能辩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讲授】锐角和钝角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角的一些知识,我们知道角有一个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我们还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黑板上画一个直角,并写上直角。)

师:今天直角还带来了他的其他的兄弟角,但他们都藏起来了,你能找到他们吗?

(出示主题图:队旗和红领巾)

让学生上前指哪里藏着角。

师:既然大家把他们都找出来了,现在我就让他们出现。(PPT:出现角)去掉他们藏身的物体,(PPT:让队旗、红领巾消失)整理一下,给他们标上序号。

师:观察这些角,哪些是我们已经认识的直角?

学生说序号。

师:(指着其他的角说)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直角以外的角。

二、教学新课

师:(老师用三角尺比划着各个角)现在大家观察这些角,如果让你给这些角分类,你会怎么分?

指名说。

师:下面就让我们根据与直角的大小进行分类。

学生题卡分类同桌、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谁来说说你是将几号和几号分成一类?

学生汇报。

师:我来将你说的角画到黑板上(老师在黑板上将学生说的角画出) 师:你为什么将它们分成一类?

学生汇报。

(板书:比直角小)

师:在数学上我们将这类角叫做锐角。(板书:锐角)

锐角比……(生:锐角比直角小)

师:你还将几号和几号分成一类?(学生汇报,老师画角)

师:你为什么将它们分成一类?

(板书:比直角大)

师:在数学上我们将这类角叫做钝角。(板书:钝角)

钝角比……(生:钝角比直角大)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

师:大家观察这些锐角的样子,看看这些锐角长什么样子呢?谁能用“锐”字组一个词?

生:锐利。

师:锐利给你什么感觉?(指名答)

想想中国汉字千千万,为什么要将这些角叫做锐角呢?(出示图)古代的先锋部队锐不可当,锐角的外形跟先锋部队的队形相似,所以叫锐角。

再观察钝角长什么样啊?(指名答)

古人看到钝角与钝刀的形状相似,所以将这样的角叫做钝角。

三、巩固练习

1.体验练习:给下面的角填上正确的名字。

(1)独立思考,同桌同桌交流。指名答是什么角?为什么?

(2)(指着第三个角)这个角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当我们无法用

眼睛直接判断时,请谁来帮忙啊?

2.PPT出示一个圆形,迅速判断是什么角?(由小变大)

师:锐角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钝角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师:我们知道锐角比……(生: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那么钝角和锐角比,钝角比锐角(学生答),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我用一个符号表示三者关系,用什么呢?(板书添加“<”号)

3.用活动角摆角

师:现在大家会辨认是什么角了,那么你会用活动角摆角吗?

摆一个直角(学生操作)

你能用最快的速度摆一个锐角吗?(学生操作)你是怎么摆的?(指名答)

变回直角,能用最快的速度摆一个钝角吗?(学生操作)你是怎么摆的?(指名答)

师:现在换一个玩法。先摆一个很小的锐角,再大些的锐角,再大些。(学生根据口令操作)我们发现锐角有的大些,有的小些。

师:接着变成一个直角,慢些摆成一个钝角,再大些的钝角,再大些。我们发现钝角也是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

4.画角

师:大家和角交上朋友了吗?那让我们给它们画画像吧。请画一个直角,再画一个锐角。(学生画)

师:(指名说)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师:再画一个钝角。(学生画)

师:你是怎么画的?

师:给自己画的角写上名字。

四、图形中找角

对大家的考验是接二连三的,在这些图形里也藏着角,说说你找到了几个什么角?(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

观察这三个三角形,当三角形的角变了后,它们的形状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放慢速度说,如果学生接着说更好)

五、生活中的角

1.图形中有角,生活中处处有角,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什么角?

学生先找教室内的角,再找教室外的角。

2.老师也在生活中找了一些角,和同学们分享一下。(PPT播放生活中的角)先放校园中物体上的角,再放康巴什的角,最后放运动员运动时身体形成的角。

六、作业

用我们学过的角设计出了漂亮的图案,那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各种角和平面图形设计一幅作品吗?相信你们能设计出漂亮的图案,最后给你的作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吧。

用三角尺拼角

1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4、拓展练习,既解决生活中数角问题。又渗透“角”是可以“相加”(拼角)与“(相减”两个角叠合,多余部分就是两个角相减),从而为进行角的度量作好了铺垫。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基础上展开的,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三角尺,设计了用三角尺拼指定角的解决问题内容,向学生渗透“角”是可以相加(拼角)的。

3重点难点

重点:

1、在一副三角尺中,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在一副三角尺中,用两个锐角可能拼出锐角,也可能拼出钝角。难点: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角。

4教学过程

4.1

4.1.1新设计

4.1.2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趣味引入,复习旧知

(出示课件:锐角、直角和钝角)

老师:你们是怎么知道它们的名字的?

学生: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

老师:有什么标准来判定它们?

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活动2【讲授】二、层层深入,讲授新知

第一关,(出示课件:寻找三角尺)

老师:你们互相看看自己找到的三角尺和别人找到的三角尺一样吗? 学生:有的同学拿的是长长的三角尺,有的同学拿的是短短的三角尺。老师:怎么办?大家的答案不统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现在你们的手里拿了几个三角尺?(两个)请给这两个三角尺起一个统一的名字吧!

学生:一副三角尺。(板书:一副三角尺)

老师:从外部特征观察一下,并说一说吧?

学生: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长长的三角尺上的两个锐角,一个大,一个小。短短的三角尺上的两个锐角一样大。

第二关!(出示课题: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角。)

小组在拼角的过程中,遇到重复现象。

老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可以把三角尺上的角编上号,再按照顺序拼角。

学生:先拿出长长的三角尺,把这个三角尺上最小的锐角编号为1,另一个锐角编号为2;再拿出短短的三角尺,这个三角尺上的两个锐角是一样大的,所以编号为3。因为直角都是一样大,所以不再编号,只用画上直角符号。

老师:编完号,下一步要怎么做呢?

学生:用1号角和3号角以及直角拼角;再用2号角和3号角以及直角拼角;最后用3号角和直角拼角。这样就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了。学生1:按锐角和钝角分。可以分成一个锐角和四个钝角。

学生2:以直角为首分。直角和锐角可以拼成钝角。两个锐角可以拼成锐角或钝角。

活动3【活动】三、巩固练习,实践操作

老师:请从两副三角尺中选出两个拼成锐角、直角和钝角。(你可以和其他同学互拼,也可以自己拼)(展示拼角作品)

活动4【测试】四、温馨回顾,总结汇报

老师:给这节课起个题目吧!(板书:用三角尺拼角)请同学们说一说本节课你们记忆最深的是哪个环节?

活动5【测试】五、培养兴趣,拓展训练

老师:老师也忍不住拼了一个角,你们快来看看吧?(展示课题)老师把拼成的角画了下来,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

学生:4+3+2+1=10个

老师:拼角和数角是不一样的。数出来的角可以是一个一个的,也有两个合起来数的…

老师:角可以相加,可不可以相减呢?

(课题:1个钝角- 1个锐角= 1个?角、

1个钝角- 1个直角= 1个?角、

1个钝角- 1个钝角= 1个?角)

活动6【作业】六、布置作业,实践操作

老师:今天的作业是,把课本107页的七巧板剪下来,并完成练习八第13题。

角的乐园

1教学目标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角的初步认识,整个课时将学生作为绝对主体,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调整、再验证、总结这么几个循环步骤来突破难点。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还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一个过程,学会如何探索未知领域。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说角、画角、认角、比角、数角几个教学环节,在解决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参与、亲身体会,让他们在猜测辩证中加深角的认识。

3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熟练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角的乐园

活动2【导入】角的乐园

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并适时的调动学生的激情,尤其是在出现有争议的问题时完全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来把错误的思考排除出去,在这个过程中我还重点引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如合理的猜测、简介的排除等等。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角的认识,下面我们进行一节复习课,请同学们思考:在学习角的认识这节课时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上课前10—15分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习目标,直入课题。)

〈二〉引导复习

1、认角

首先复习角的组成,想一想,一个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一个顶点两条边。重点强调两条边不能弯曲。

出示几个已经画好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并说出理由。(通过辨别角让学生加深角的认识以及锻炼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2、画角

想一想怎样画角?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角,角的大小方向任意,并写上角各部分名称。学生在作业纸上画一个角,教师巡视。找一名学生投影展示,说说自己画角方法。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画的角对不对。

展示错误画法和正确画法进行对比。(进一步感受角的画法。)

展示优秀作品和失败作品进行对比。(感受画角的技巧。)

教师进行板演示范。(规范画法加深印象)

3、比角

比较出这个同学画的这个角和三角板上的这个角一样大吗?(出示一位同学所画角和三角板)

看来角有大有小,(板书:角的大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有关系?说给同桌听一听。(同桌交流)

先看一看再估计一下猜一猜哪个大(锻炼学生估计能力)

指名一位同学上前操作(不仅让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张开的角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更让同学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演示:活动角大小,剪掉一块儿,角大小不变。

汇报板书: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4、直角

我们学习过一种特殊的角叫什么名字?

(1)在三角板上找出直角。

(2)画直角。

(3)比较直角的大小,课本上的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黑板上的直角比较。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比一比的方法

a)角的顶点与直角的顶点对齐。

b)一条边与直角边对齐,看角的另一条边,在另一直角边的里面,这个角比直角小。

c)在直角边的外面,这个角比直角大。

(4)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

5、数角

出示一张已经画好的图形(共三张,层层递进进行对比)

(在数角过程中不仅要练习指导如何数角,对角的认识叶进一步加深,在几个图形对比中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推理和排除。)

2016-2017人教版三学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测量

第三单元测量 一、单元内容:教材第21-3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毫米、分米和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感受毫米、分米和千米的实际长度,吨的实际重量。 2、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课时:7课时 1、毫米、分米的认识 2节 2、千米的认识 3节 3、顿的认识 2节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2016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

人教版2020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 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北师大版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永春县小学数学科课时教学计划 教师: 班级: 日期: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一、教学内容: 1、加减法的意义。 2、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4、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能正确理解加与减的意义,并能运用加与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基本训练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与减的意义。 2、通过操作、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方式,探索和交流

算法。 3、注重数的认识和运算意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数的认识。 五、教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计数器等 学具:各种图形,棋子等。

教学目的: 1.在 数的加法. 2. 教学重难点: 1. 2.会计算5 教具准备: 教学日期: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新课探讨 1. 比2多3就是5. 表示”+” 问; 2+3 说2 2+3=5 读作2小结; 拓展:2+3=5 2. 3.摆一摆,算一算

用圆片摆一摆,说出加法算式,并说出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4.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体验。 生互问互答 5.完成.试一试 引导生说明图意,并根据图意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结合图意与同桌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书P25 第1和2. 说每个算式里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一共有多少加法的认识 3+2=5 读作: 3加2等于5 可以表示把3枝铅笔和2枝铅笔合起来。 作业设计: 4+1=1+3= 算出答案并说说每个算式可以表示什么

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科目数学 班级二(1)班 任课教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

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在都是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计划 一、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表面积与体积概念的建立 四、授课时数:约12课时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 一、快乐启航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快乐体验 认真看课本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一)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8个。 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快乐分享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一、单元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由“分气球”和“一起来做游戏”两个活动构成。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分类的必要性。 2、充分经历分类活动,在活动中逐步体会分类思想。 二、单元学习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3、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4、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三、单元教学重点: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四、单元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标准分类 五、单元教学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六、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简单统计图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2、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洁。 3、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重点: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难点: 体会分类的标准教学方法:情境演示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实际操作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投影出示两个书柜)如果你要看《365夜故事》,你愿意从哪个书柜上取书?为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分类”。同学们说的真好,书柜上分类摆放书本,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的找到要看的书,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分类整理”。 (板书课题:简单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一)分类整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2020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简单的数据整理,数学广角等。 在数的计算方面。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 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全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 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 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 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一、本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理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理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绘画线段、

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 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 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笔算数学与解决问题数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 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中需要准的教具和学具:

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测量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情分析: 1. 教学前学生具备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已从家长或生活中直接感知了千米这个单位的存在。 2. 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和重量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 3. 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和1吨的重量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和重量单位吨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估计物体长度和重量不准确的错误。 4.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前让学生走走,跑跑,感受一千米的长度。课堂学习时,由他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

5.本班学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单元教学难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 主备人:执教人:年月日

最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一、本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理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理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绘画线 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 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笔算数学与解决问题数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 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

本单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一起学习,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再学习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教学中,除了安排加法、乘法的简便计算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和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加法运算定律。 2.乘法运算定律。 二、重难点设置: 重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减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 难点: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的理性认识。学生易错点是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只是模仿着运用运算定律而不理解,只有对运算定律的内涵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后才能达到正确灵活地运用。 1.使学生认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理解加法和乘法运算 定律的内涵,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使学生经历归纳、概括运算定律的过程,体验数学模型的建构与解构过程,积累基本的 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2.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算定律建构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内化运算定律。 3.强调形式的归纳与意义的理解相结合。 4.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联系和区别。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 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 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 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 庹、1 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 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 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 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 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 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 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 认识线段。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 解决问题。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 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