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试行).总结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试行).总结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试行).总结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试行).总结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暴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及其危害,规范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蔓延和事态的扩大,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特制定本方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94)、《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三、管理原则

属地管理,分级响应。

四、食品安全事故分级

根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发生场所和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食品安全事故由重到轻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Ⅱ级)、较大(III级)和一般(Ⅳ级)4个等级。

(一)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1、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对全省及其他省(区、市)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

2、发生跨境(香港、澳门、台湾)跨国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

3、国务院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

1、事故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市级行政区域的;

2、超出XX政府应急处置能力水平的;

3、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的;

4、造成10例以上死亡病例的;

5、需要由省人民政府或其他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的其他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三)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食品安全事故:

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市内2个以上县(市、区),给公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2、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

3、XX人民政府认定的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四)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

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本市行政区域内2个以上镇(街道),给公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2、造成伤害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的;

3、市人民政府认定的一般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 组织体系和职责

2.1 组织体系

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后,XX疾控中心成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处理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信息组、现场调查与处置组、检验组、后勤保障组、健康教育组。

2.2 职责

(1)负责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全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网络直报工作;

(2)负责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全市一般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3)总结、统计分析全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上报XX人民政府、XX卫生局及上级部门;

(4)协助开展全市较大、重大及特别重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如怀疑是以食物为载体的投毒案件,应提请食品药监行政部门通知公安部门处理。

3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预警、报告

3.1 监测

全市应逐步建立统一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包括:哨点医院监测、实验室报告、单位、学校和托幼机构缺勤(课)率增加的报告、消费者向卫生行政部门的投诉、社区人群主动监测等,结合本地实际,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确保监测质量。

3.2 预警

根据监测信息和食源性疾病本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特点,分析评估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预警信息。

3.3 报告

3.3.1 报告程序和时限

市疾控中心发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向XX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单位、地点、时间、中毒人数、主要临床症状等。

市疾控中心应安排负责受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的专业人员。当接到卫生行政部门指令后,负责受理事故报告工作的专业人员应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填写《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登记表》。同时抽调相关人员组成调查小组在2小时内赶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现场,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向XX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事态进展情况,符合网络直报要求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3.3.2 紧急报告范围和形式

(1)初次报告:在对事件核实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传真形式逐级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内容为:发生时间、发生地点、暴露人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及时对初次报告进行补充和修正,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的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重大及特别重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在确认事件终止2周内,填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卡》及按网络直报系统要求填报结案报告。撰写并报告专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报告,报告要点包括概况、调查对象与方法、调查内容(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结果、现场卫生学调查资料)、分析与讨论、结论、控制及预防性措施等。

3.3.3 其他报告

(1)凡不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紧急报告范围与标准的事件,市疾控中心应在事件调查结束后的2周内撰写专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报告并填写《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卡》,分别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事件初起时若属于疑似食源性疾病的,也应进行报告。在调查分析后,否定该事件为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应通过电话或传真、网络直报系统予以更正报告。

(3)如属跨辖区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当立即通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4)初步认定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可疑投毒的,应提请卫生行政部门通知公安部门处理。

3.3.4报告工作管理

(1)市疾控中心定期或不定期抽查辖区医疗卫生机构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情况,检查的结果应作为评价该单位工作质量的指标之一。

(2)接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信息时,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并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

4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现场调查

4.1 调查准备

单位负责人根据报告的事件性质,指派相应数量的专业人员赴现场调查,并确定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处理的首席调查员,首席调查员全面负责整个调查过程的业务决策和质量控制工作,同时还应配备从事流行病学、消毒控制、食品安全、检验或其他有关人员协助调查。

携带采样用的勺子、镊子、夹子、剪刀、吸管等;盛装食品的灭菌广口瓶、塑料袋、75%酒精、酒精灯、记号笔等;供涂抹用的生理盐水试管、棉拭子;供采粪便用的采便管、运送培养基,采呕吐物用的灭菌器皿,灭菌试管;保存样品的冷藏设施等。

4.2现场调查

一般情况下,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完整的调查应包括:(1)流行病学调查;(2)现场卫生学调查;(3)实验室检测。

4.2.1事件的初步评估

主要包括:(1)检查资料的真实性;(2)获取已有的可靠的实验室检验报告;(3)确定病例并获取病例相关信息;(4)正确采集临床标本与食物样品。

一旦报告信息得到证实,应尽快确定首批病例,并对他们进行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应包括以下问题: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所从事的职业);临床资料(包括发病日期,持续时间及症状的严重程度);就诊情况;实验室检验结果;与其他患者接触情况;进食情况;被调查者自己认为导致发病的原因;被调查者是否知道还有患相同或相似疾病的人员;罹

患相同或相似疾病的病例潜在的共同暴露因素;可疑食物的暴露日期等。

尽快采集病例的临床标本(如粪便标本、呕吐物)。如果可疑食物或在潜伏期内吃过的食物还有保留,应该马上采样进行实验室检测。如果对食物的污染来源尚有疑义,则应尽可能采集和保存多份样品,以后再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检测。

如果认为食物是感染媒介,还应对生产、加工或处理可疑食物的企业开展调查。收集相关的食物和卫生学样品,也可以适当采集餐饮服务人员的临床标本。

4.2.2形成初步假设,制订下一步工作计划

根据病例调查、现场卫生学与及实验室检测的初步资料,可以简单描述事件特征,并形成有关暴发原因的初步假设,同时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采取综合性控制措施和预防性措施。

4.2.3描述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步骤包括:确定病例定义;识别病例和获取病例信息;分析疾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征;形成有关疾病暴露因素的假设;将形成的假设与已掌握的事实进行对比;根据描述性流行病学的结果决定是否开展进一步的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

4.2.3.1确定病例定义

病例定义常以最先发现的病人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作为最初定义的依据,随着调查工作的逐步展开,待获得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病人潜伏期和临床表现、现场卫生学和实验室检验资料后再作修正,形成最终定义。最初定义一般较笼统,以便将可能的发病者都包括在内,当收集更多的信息形成最终定义后再排除与暴发事件无关的发病者。

病例定义的基本要素包括症状、实验室结果、时间、场所和人群。疑难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病例定义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①病名(起初可采用“……综合征”进行描述,直至取得较为确切的资料);②突出症状与伴随症状;③病情轻重分级;④诊断分级;⑤流行病学相关因素。

因为一次性的病例定义很难满足所有调查需要,所以很多情况下会同时使用以下的病例定义:

1)确诊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呈阳性的病例(分离到病原体或血清学检测阳性)。该病例定义的特异性很高。

2)临床病例:具有该疾病的典型临床特征,但未经实验室确认。

3)疑似病例:仅具有该疾病的少数或不典型的临床特征。该病例定义的灵敏度很高。

4.2.3.2搜索病例

最初对暴发事件进行调查的病例只是所有病例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要对病例进行主动搜索。

每起暴发事件搜索其余病例的方法不尽相同。许多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都有早期可识别的人群(如所有参加婚宴的人),因此寻找病例相对比较明确。一般情况下,病人自己可能知道周围哪些人也有相同的症状,尤其是家庭成员、同事、同学、朋友或邻居。而有些暴发事件,尤其是潜伏期较长,或有轻型或隐性感染的疾病,寻找病例可能较为困难。

还可以借助对实验室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有类似症状的病人,推断暴发事件的原因。在流行病学上与暴发事件有联系的病例通常可以通过对病原体独特的亚型、生化或分子生物学特征来确定,这对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确定很有帮助。

4.2.3.3 个案调查

一旦病例确定下来,可以设计统一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以获得有关详细信息。如有条件的话,也可采用电话调查。

4.2.3.4 资料分析

建立病例一览表。将病例或共同暴露者的信息为纵标目,以病例为横标目,建立病例信息一览表,并根据调查所获得信息,及时更新修正,用于流行病统计分析。

4.2.3.4.1临床资料

计算某种症状或体征的百分比,并将其按降序排列,对这些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帮助判断暴发事件是否由中毒、肠道感染还是普通疾病引起。

4.2.3.4.2流行曲线

对于潜伏期长的疾病只需掌握发病日期。对于潜伏期短的疾病(如大多数食源性疾病)则需要掌握发病日期与时间。

X轴上的时间单位通常根据疾病的潜伏期及病例分布的时间长度来确定,首要原则是时间单位的长度不能超过疾病平均潜伏期的四分之一(如果暴发事件的发生时间持续较长,则该原则不适用)。如果疾病和(或)疾病的潜伏期未知,可以绘制多条不同时间单位的流行曲线,以寻找出描述数据的最佳曲线。

如果流行曲线呈单峰型,即陡峭上行再逐渐下降的趋势,且曲线宽度与病原体平均潜伏期长度相近,则提示该暴发事件为点源暴发。

如果流行曲线呈不规则连续多峰,病例数持续高位时间长,后又长长拖尾,可能是持续性同源暴发,也可能是食源性位染病继发传播流行。如果病原体来源单一,呈间隔多峰型,疾病的流行可能是间歇性同源暴发。

持续流行是指病原体从某一易感者传播到另一个易感者所引起的疾病流行。传播可直接发生(人与人传播),也可通过中间宿主传播。持续流行的曲线有一系列不规则峰型,可反映感染的“代”数。两峰相距的时间与疾病的平均潜伏期大致相等。

混合流行既包括同源流行,也包括继发性连续传播。

4.2.3.4.3 计算潜伏期

描述暴发特征最好应计算暴发潜伏期的中位数。

1、如果已知暴露时间和发病时间,可以直接计算病例潜伏期并经汇总求得中位数。

2、如果仅知道发病时间,且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发,可通过平均潜伏期从流行曲线上推算暴露时间:(1)计算发病时间的中位数。(2)计算从第一个病例到最后一个病

例的时间(即流行曲线的宽度)。(3)从中位数向后划出这一时间段,得到可能的暴露时间。

3、如果已知病原体及暴发时间,且流行曲线的峰型提示为点源暴发,则可根据流行曲线推断暴露时间。

4、如果已知病原体和发病时间,可能的暴露时间范围计算如下:(1)查找该疾病的最长及最短潜伏期。(2)确定该起暴发事件的最后一个病例,在x轴上将其发病时间向后推一个最长潜伏期。(3)找出首发病例,在x轴上将其发病时间向后推一个最短潜伏期。从理论上讲上述两个日期相近似,代表可能的暴露时间。但如果存在二代病例或暴露时间延长,那么这些方法并不适用。

4.2.4 分析流行病学调查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最常用的两种分析流行病学方法是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4.2.4.1回顾性队列研究

回顾性队列研究适合于对暴露人数较少、易确定人群范围的暴发事件的调查。通过比较暴露和未暴露于某种可疑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病率,可计算食用和未食用某种食物的疾病罹患率,并进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

相对危险度(RR)=食用过食物A的罹患率/未食用过食物A的罹患率,同时计算其95%或99%可信区间。

4.2.4.2 病例对照研究

与队列研究不同,病例对照研究不能计算罹患率和相对危险度。但病例对照研究可以计算另一个描述关联的指标-OR(比值比),并同时计算其95%或99%可信区间。

4.2.4.3 对照的选择

对照不能患所调查的疾病,且应该代表产生病例的人群。常用的对照组选择包括:病

例的邻居;来自同一医疗机构的非该病病例;病例的家庭成员或朋友;参加了某一相关事件而未得病者;暴露期间在可疑饮食服务场所进食而没有得病者等。

对照的调查人数取决于有可能患病的暴露人群的数量。如果不超过100人的,应当尽量调查所有人员,如果共同进餐人数有数百人的,对未发病者的调查可随机选择,但应注意调查对象必须数量充足、正确、有代表性,一般对照组调查人数不应少于病例组,以病例组的1-3倍为宜。

4.3 现场卫生学调查

暴发事件被确定后,应及早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

4.3.1 调查内容

4.3.1.1 一般情况

详细记录被调查单位名称、法人或主要负责人姓名、单位地址、生产经营食品种类与规模、有无有效卫生许可证、卫生许可证许可范围及许可证编号和发证机关、联系电话等。如果是家庭或家庭聚餐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则应记录家长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成员情况、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等。

4.3.1.2 可疑食品

原料、配料、调料、添加剂的来源,索证情况、数量、储存条件,感官性状有无异常现象,运输过程卫生状况,存放容器,贮存场所的卫生情况、温度和储存时间;食品原料采购点有无变化,大米、面粉、面条等主食原料和副食配料、调料以及制作主、副食都可能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经常用的还是新购进的;食物产品配方、加工制作人员、加工过程及环境卫生、生产加工数量及时间;贮存场所、温度和时间、食品流向等。

4.3.1.3 生产经营人员卫生和健康状况:查验每个人的健康体检证及有效期;向从业人员本人及其同事了解所有调查对象的近期健康状况;有无急性或慢性肠道疾患、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手部外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近期有无到医疗单位就诊、近期有无请病

假或服药等;食品卫生法规、专业知识以及预防食源性疾病的知识掌握情况。

4.3.1.4 加工经营场所或食品企业卫生状况

(1)一般卫生情况:场所建筑物墙体和顶棚是否完整、洁净,外界污染物能否直接进入室内;地面污物、污水及排水设施;设备、设施、工具、用具、容器摆放位置和卫生状况;"三防"设施设置,有无苍蝇、老鼠、蟑螂及其数量情况;通风、采光是否影响场所卫生及工作人员操作。

(2)平面布局及设施:粗加工和蔬菜、畜禽肉、淡水产品、海产品洗涤的区域设置及其配套设施,库房、专用间的位置与内部设施,成品暂存场地及其环境条件,平面布局与相关设施是否符合生产、制作工艺流程的卫生要求,餐饮具消毒与保洁。

(3)冷藏设备、生产设备以及工具、用具、容器的原材料类型:在发生中毒前的短期内有没有添置或更换设备、工具、用具或容器;清洗、消毒情况和卫生状况。冷藏设备容量与生产、经营规模能否适应,冷藏、冷冻温度,运转、停电情况;冷藏设备中放置的物品及其状态,生、熟物品的摆放位置,即食凉菜是否与食品原料存放在同一冷藏柜(箱)内。有毒有害物质管理和杀虫灭鼠活动是否有专人负责管理、保存;食品、食品原料及辅料库房、加工制作间(生产车间、厨房)、经营场所(餐厅)内是否有杀虫、灭鼠剂,地面、墙裙或卫生洁具清洗剂,火锅燃料,建筑、装饰涂料,未经国家批准的消毒剂、洗涤剂以及其他有毒化学物品。近期内有没有在食品生产区开展灭鼠、杀虫活动,灭鼠剂、杀虫剂名称,鼠饵放置地点和杀虫剂喷洒的区域。

(4)卫生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有无卫生管理组织及成员分工、工作情况;有没有制订卫生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的内容,检查、考核、评价、奖励措施的落实;卫生管理中是否存在漏洞与薄弱环节。

(5)周围环境:查看食品生产、加工制作、经营场所周围25m内有无家畜、家禽饲养场,生活垃圾或工业废渣堆放场地,开放式粪坑(池),露天厕所、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

沟渠,家禽、家畜、宠物集贸市场和屠宰场等严重污染源。

4.3.2 调查步骤和方法

(1)向负责食品生产的主管人员、采购员、食品加工制作人员等详细了解可疑食物从原料采购到成品供应的整个食物链流程,将可疑食物各加工操作环节绘制成操作流程图。注明各环节加工制作人员的姓名,分析并标出可能存在或产生问题的加工环节及其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2)选择最了解情况的有关人员,回忆可疑食品在整个食物链的过程中有否出现感官异常现象,是否存在加工工艺的改变,是否有食品污染的可能。分析并记录可能存在或产生问题的加工环节及其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3)沿着生产的流程,对可疑食品加工制作过程进行现场勘察,重点检查食品原料的来源、成分、质量、使用方法、保质期、包装完好程度、贮存环境等;检查配料、加工、包装、运输、储存等生产过程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环节;检查加工方法是否能够杀灭或消除可能的致病因素;加工过程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交叉污染;食品的贮存条件是否符合卫生要求;剩余食品是否重新加热后食用;检查生产车间的消毒隔离和其他卫生管理制度;查阅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记录等;请加工制作人员回忆可疑食物的加工制作方法,必要时通过观察其实际加工制作的情况或食品时间和温度的实际测定结果,对可疑食品加工制作环节进行危害分析。

4.3.3 注意事项

(1)检查或询问应当填写笔录,需由陪同检查人员或被询问人签字认可。

(2)开始调查时往往还不能明确中毒食品,需要调查的食品较多,但应根据就餐食谱、以往的流行病学资料、病人临床表现特点、病人就餐情况、食品的加工方法,确定重点食品优先进行调查。

(3)不要忽视对调料和用水的询问和检查。

4.4 样品采集

应尽一切努力及时完成对中毒发生现场各种样品的采集工作,通过对事故的初步判断,根据病人出现的临床症状和检验目的选择样品种类,细菌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采样各有侧重点。现场调查人员应与检验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可能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有关的样品采集工作。

4.4.1样品种类

(1)可疑食品的剩余部分、半成品和原料;

(2)盛装、接触可疑食品的容器或设备上的残留物;

(3)食品用工(用)具及食品容器、餐饮具、抹布、操作人员双手等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涂抹样品;

(4)病人的粪便、血液、尿液、呕吐物或洗胃液等;

(5)从业人员的粪便、肛拭子、咽拭子、鼻拭子、开放性溃疡或损伤部位的棉拭子涂抹样品;

(6)其他与食源性疾病暴发有关的可疑样品。

4.4.2采样数量及方法

采样数量不受常规采样数量的限制,应根据检验需要采样,可参考下列采集方法: (1)可疑食物标本的采集

一般采用灭菌食品夹子或铲子等工具采取剩余食物,采取的标本可置于灭菌采样容器中。固体食物100-500克;液体食物100-500毫升。定型包装食品可整体采取,散装食品可置于采样罐(瓶)中。

(2)食品加工用具、容器表面涂抹物等标本的采集

炊事用锅、刀、抹布、砧板、盛放器具(盘、盆、盒、碗等)、加工用具可用灭菌棉拭粘取少量灭菌生理盐水涂抹与食品接触的表面,涂抹完毕将棉拭置于装有保存液的试管

中。

(3)患者和食品加工人员呕吐物、洗胃液、尿液、粪便标本的采集

一般至少应采集10个典型病人的样品(发病人数在10人以下的,根据实际发病人数采集),呕吐物、洗胃液各50-200克;粪便2毫升(克),如怀疑是病毒,应至少采集10毫升(克)粪便样品。采不到粪便的人员可用肛拭(直肠2.5-3.5厘米处)采取,采样后的肛拭子应置转移培养基试管内。病人将呕吐物直接吐入双层、洁净、未使用过的食品采样塑料袋内或者吐入消毒塑料桶内,用灭菌不锈钢长柄勺将呕吐物搅匀后,再用其将呕吐物装入灭菌瓶内。医务人员将洗胃液经胃管回流至灭菌瓶内或将洗胃液装入消毒塑料桶内,再用灭菌不锈钢长柄勺将搅匀后的洗胃液装入灭菌瓶内。用洁净聚乙烯塑料瓶盛装尿样,一般应加适量酸性保存剂,防止尿中金属或半金属类化学物质丢失。

可疑化学毒物样品采样要求见附录。

(4)患者血液标本的采集

a.采样时间:如怀疑是细菌或病毒,每个病人应采集两份血样,急性期血样应在发病后尽早采集,恢复期血样应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不同的时间。

b.采样对象:如可能,应采集10名已同时采集了粪便样品的病人的配对血样。

c.采样方法:静脉采样5-10ml,放入不加抗凝剂的试管内,离心或静置,待析出血清后移至消毒试管内,放冰箱保存。血清样品应采用冷藏包送检。

(5)场所物品有食品设备、工具、用具、容器等标本的采集

通常采用多支灭菌棉签,蘸灭菌生理盐水在物品表面反复擦拭后,以消毒剪刀将棉签柄去除,棉签头置入盛有少量灭菌生理盐水的灭菌容器内。抹布,也可用消毒剪刀剪下一块;菜板(墩),可用消毒刀刮其表面;剪下的抹布、菜板(墩)刮下的木屑,分别用灭菌工具采取,置入不同的装有少量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

(6)生活饮用水的采集

应根据水源和供水方式的具体情况采集样品。以自来水形式供水的,主要采集管网末梢水;必要时还应采集水源水、蓄水池水、管道水;有二次供水设施的,则应采集地下及楼顶储水池水。分散式供水,可采集井水、泉水、塘水或水库水样。用做细菌培养的水样,应以无菌操作的方法采样,样品装进无菌容器内,每个样品的水量为250-500ml。检测有毒化学物质的水样,多用聚乙烯塑料桶或玻璃瓶采样,水量3000-5000ml,可供检测多种毒物。检测金属类毒物的水样应添加适量硝酸,检测氰化物、酚类等的水样加适量氢氧化钠,作为保存剂。

4.4.3 注意事项

(1)采样前应通知实验室做好充分准备。

(2)要填写采样记录,可疑食品填写《产品样品采样记录》,患者样品、生产经营人员样品和工用具涂抹样品填写《生物样品采样记录》,采样记录中的采样目的项要填写具体的检验项目。采样记录要有卫生调查人和被采样人的签名。

(3)样品须贴上标签,填写名称或编号、时间、地点、数量、现场条件、采样人等。

(4)做到严密封闭包装,置冰箱内保存,温度通常控制在4℃左右,并应在4小时内送至实验室,如无条件时,在样品采集和运送途中应用冰壶冷藏。

(5)样品容器最好是清洁的玻璃器皿,也可用无色塑料制品,切勿使用金属或陶土器皿。如发现容器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应在检验报告上注明。

(6)食品样品采集尽量采取中毒患者食用后的剩余食品;无直接剩余食品时,采集可疑中毒食品的包装或者用灭菌生理盐水洗涤盛过可疑中毒食品的容器,取洗涤液;必要时采集半成品或原料,若是化学性、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采集食品原料尤为重要。

(7)可疑细菌性食物中毒或原因不明时,要用无菌采样方法进行。

(8)可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或原因不明时,尽可能采集未用药患者的样品,但用药后的样品仍可能有价值。

(9)大便样品采集必须用采便管采集腹泻病人大便,若让中毒病人自行留便可能影响致病菌的检出率。

(10)当怀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时,应根据对食品加工人员带菌情况调查结果进行采样,可用采便管对厨师进行肛拭。对患有呼吸道感染或皮肤病从业人员,应对其咽部皮肤病灶处进行涂抹采样。

(11)拟不采样的剩余食品可采取证据先行登记保存。

4.5 食品追溯调查

如果食品调查没有确定食品加工制作场所的污染来源(如受感染的食品加工人员或交叉感染),调查人员重点关注食品或配料到达加工场所之前可能已经受到的污染上,食品溯源调查需要分析食物采购日期、数量、来源等详细信息,收集最初使用的运输容器、标签或其他相关资料以及批号、相关企业及生产日期等类似信息,调查的每个步骤(流行病学、实验室和环境调查)都务必做到彻底、完整和正确。

4.6 样品检验

调查人员应尽快将现场采集到的样品送实验室检验。承担检验任务的单位可以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要时也可送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具有检验技术特长的单位进行检验。调查人员应根据疾病性质、临床表现分析、临床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线索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向检验人员提供可能性较大的检验项目。

4.6.1 实验室检验

(1)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及时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检验;

(2)检出致病菌或毒素的,应对致病菌及毒素进行分型,并按规定进行鉴定并长期保存菌株;

(3)必要时,对可疑中毒食品样品进行动物毒性实验;

(4)加强与其他实验室的联系与合作,当遇到困难时,及时请求支持。

检验人员接到食源性疾病暴发样品后,应作为紧急情况立即进行检验,以最快的速度出具检验报告,根据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的规定,一般应在5日内出具检验报告,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出具检验报告时限时,应报卫生行政部门决定。

食品检验样品保存期不应少于1个月或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时间保存样品,检出致病菌时应保留菌种1个月。当估计到实验室条件不足时应果断请求上级机构进行指导或送有条件的单位进行检验,以免贻误送检时机。

对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有毒动植物应送相应专业部门鉴定。

4.6.2 现场快速检验

为快速查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致病物质和中毒食品,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和指导救治病人,可在现场进行快速检验,必要时进行简易动物试验。

快速检验主要适用于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暴发,当怀疑鼠药、亚硝酸盐、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醇、砷、汞、矿物油、桐油等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时可在现场进行快速检测,初步明确中毒食品和致病物质,但由于某些快速检验方法还不够成熟,样品还应送实验室进一步按照标准检验方法进行确认。同时,进行快速检验时一定要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并由有一定检验经验的调查人员操作。

简易动物试验对快速查明含有毒性很强致病物质的中毒食品可以起到很大帮助,选用的动物应根据现场可以选用的动物确定,如鸡、鸭、猫、狗等均可。

5 控制措施

采取的控制措施一要科学实用,二要依法进行,三要及时果断。

5.1 食品污染来源的控制

一旦调查证实某种特定的食品或食品企业或食品经营单位或食品加工人员与可疑病原体的传播之间存在关联,就应立即对发病来源采取控制措施。具体包括:(1)清除市场上的可疑食品(食品召回,食品封存);(2)调整食品生产或加工制作流程;(3)禁止

食品销售与使用或暂停企业经营活动;(4)在调查过程中如发现感染或携带可经食品引起疾病传播的某种病原体的食品加工人员,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其从事食品加工制作的操作活动进行必要的限制,并及时采取其他相关的控制措施;(5)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实际情况对感染者采取隔离措施。

5.2 传播方式的控制

如果食品的污染来源无法控制,需要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病原体进一步传播的机会。包括:(1)受微生物污染的水应煮沸饮用或避免饮用受化学物污染的水;(2)正确加工制作食物的建议;(3)食物处置的建议;(4)强调个人卫生措施。

5.3 保护易感人群

某些人群是食源性疾病暴发后所致严重疾病和不良疾病结局的高危人群。对于这些人群,应着重强调安全的食品加工操作,特别是与彻底洗手紧密相连的操作。在某些情况下,还应考虑对高危人群提供具体建议。

5.4 消毒处理

5.4.1 中毒食物的处理

(1)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食品,如果是固体的应煮沸15-30分钟后掩埋或焚烧,液体的可与漂白粉混合消毒。

(2)真菌性、化学性、动植物性中毒的食品应焚烧或深埋,不得作食品用原料或饲料。对可利用的原料应提出指导处理原则。

5.4.2 中毒现场的消毒与处理

根据不同的食源性疾病,对中毒现场应采用不同的消毒办法。

(1)对接触细菌性中毒食品的餐具、容器、用具、设备等用1%-2%碱水煮沸15-30分钟或用0.2%-0.5%漂白粉溶液浸泡10-20分钟、擦拭消毒。对被污染的冰箱、冰柜以及墙壁、地面等可用漂白粉溶液擦拭消毒。

(2)如果是化学性物质污染的,应将接触的物品彻底清洗或废弃。

(3)对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可用20%石灰乳或漂白粉消毒(一份排泄物加二份消毒液混合放置2小时)。

(4)环境可采用0.2-0.5%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消毒。

5.5 公众宣传教育

市疾控中心应与宣传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公众有针对性地进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安全、自救、互救以及卫生防病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6 评估

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时,在XX人民政府领导下,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组织有关方面专家,根据现场调查报告、相关资料及应急处理工作情况,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评估。

6.1 初期评估

6.1.1 评估内容

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致病原因的种类、数量;致病原因可能威胁暴露范围内的人员数量及分布;人员伤亡情况;卫生救援资源状况;已经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等。

6.1.2 评估结果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波及面、可能的发展趋势、目前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和控制效果、继续需要采取的应急措施等。评估结果除了向当地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外,还应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

6.2 处理过程中的评估

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理过程中,还应根据各类情况的不断变化,随时组织专家对事件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有关部门报告。

6.3 事后评估

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理完毕后,应对事件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事件涉及的致病因毒的种类和性质,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的效果,各个环节的经验和教训,对社会、经济及公众心理的影响等。

7 培训和演练

市疾控中心应组织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防制知识的专业技术培训,组织专家定期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进行专项培训;另外市疾控中心应组织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急模拟综合演练,检验并完善应急指挥体系、信息报告体系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协同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

附件

1.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登记表

2.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现场采样数量及方法

3.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卡

4.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个案调查登记表

集体食物中毒事故应急预案

方案预案:________ 集体食物中毒事故应急预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集体食物中毒事故应急预案 1.目的 为保障员工的生产生活秩序,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危害,特制订本预案。 2.内容 2.1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2.1.1应急预案指挥小组 组长:厂长 组员:各部门主管、安全员、运维员 2.1.2指挥小组职责 2.1.2.1监督食堂管理工作。 2.1.2.2以各种形式宣传恶性食物中毒事件的相关饮食知识并进行救援演练。 2.1.2.3提高厨房卫生水平,增强食品采购细致程度,严格管理厨房卫生,禁止过期变质食物流入风电场。 2.2 危急事件概述 2.2.1恶性集体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集体引用被污染的水或同时在集体食堂就餐食用了有毒的食品,使三人以上员工出现如呕吐、腹泻、高烧甚至昏迷或死亡的事故。 2.2.2食物中毒原因分析 2.2.2.1细菌性食物中毒; 2.2.2.2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2.2.2.3化学性食品中毒; 第 2 页共 6 页

2.2.2.4真菌毒素中毒。 2.2 危急事件预防 2.2.1可能导致危急事件的因素:当食品发生过期变质、食品原料含有毒素、人员对有毒物质的安置不当及饮用水的污染均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2.2.2预防措施 2.2.2.1在食物制作、加工、运输、储存、采购等环节,要加强管理,做到食品不过期、生熟分离,防止食品污染;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半成品、成品要进行冷冻,冷藏时间不能过长。 2.2.2.2加热、煮熟、炒熟食品,不得食用半生食物。 2.2.2.3做好厨房防蝇、防鼠、防蟑螂等工作,避免细菌污染。 2.2.2.4食品加工前,厨师要严格检查食物合格期限,过期食品不得食用。 2.2.2.5禁止加工不新鲜的鱼类和水产动物制品,不得加工和食用不认识的鱼类和水产动物。 2.2.2.6加强食用菌的食用管理,不认识的野生蘑菇或对毒性判断不明的不得食用。 2.2.2.7豆制品等要充分煮沸,化解毒素后才可食用。 2.2.2.8加强鼠药等危险化学制品的管理,严禁危险品流入厨房。 2.2.2.9将厨房厨具使用后应清洗干净、餐具每天消毒,夏季必要时增加消毒次数。 2.2.2.10厨师应随时检查粮食,发现有小虫或变质后不得食用。 2.2.2.11加强饮用水管理,随时观察电厂附近的水质,不符合引用标准的,严饮用。 第 3 页共 6 页

食物中毒事件处理措施范本

整体解决方案系列 食物中毒事件处理措施(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25458食物中毒事件处理措施 Food poisoning incident handling measures 说明:为明确各负责人职责,充分调用工作积极性,使人员队伍与目标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此制定 食物中毒事件处理 (一)发现人的职责 1、报告总机,讲明自己的身份、所在地点食物中毒人员国籍、人数、中毒程度及症状等。 2、看护中毒者,不要将病人单独留下,不挪动任何物品,保护好现场。 (二)总机值班员任务 1、接到食物中毒通知后,要问清时间、地点、中毒人员、中毒程度、症状并记录。 2、按下列顺序简明扼要通知有关部门人员到达现场。 (1)医务室。 (2)总经理、驻店经理、大堂经理、保安部。 (3)值班经理、餐饮部。

(4)公关部、行李房、车务部。 (三)食物中毒发生后,下列人员携带设备和物品赶到现场。 1、医务室人员:急救设备、药品、氧气。 2、保安部人员:勘查箱、照相机、报话机、笔录纸、手电。 3、行李房人员:根据路线人数,携带担架。 4、食品检验人员:食品取样器材。 (四)食物中毒发生后有关人员的职责 1、医务室人员 (1)携带急救器材,氧气等赶到现场,对中毒者及时诊断,采取急救抢救措施,并按现场指挥员要求,负责与急救中心联系,如中毒者需送医院时,医务室应派专人前往。 (2)公安机关来店处理食物中毒事件时,医务室人员要主动提供中毒者病理情况。 (3)卫生防疫部门接到通知来店时,医务室人员负责向防疫部门介绍有关情况。 2、保安部人员

(1)立即赶到现场,划定警戒线,控制无关人员的进入和围观。 (2)协助医务室人员抢救中毒者,做好对发现人和现场知情人的访问记录。 (3)情况严重时随中毒者前往医院,适时做好中毒者访问记录,同时查明中毒者的身份、国籍。 (4)酒店领导决定通知公安局时,保安部负责与公安局联系并作好接待工作。 (5)如中毒者死亡,应派专职警卫保护好现场,初步调查,如系投毒,应立即控制嫌疑人,开展调查侦破工作。 3、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 (1)听取各部门情况报告,对各部门工作予以协调、统一下达指令。 (2)对应急措施予以决策,通知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工作。 4、值班经理、大堂副理 (1)执行店领导对中毒现场及抢救工作的一切指令,向客人做解释,稳定客人情绪。 (2)必要时立即通知中毒者旅游团或家属。

校学生食物中毒、重大传染病应急预案

安陆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食物中毒、 重大传染病流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提高学校预防、控制学生食物中毒、重大传染病流行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预防、正确应对、及时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本预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育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安陆市突发公共卫生文件应急预案》、《安陆市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安陆市教育局学生食物中毒、重大传染病流行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文件为依据制定,适用于安陆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学校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事件。以学生食物中毒、重大传染病为重要内容,包括发生在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所在地区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根据《教育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结合《安陆市教育局学生食物中毒、重大传染病流行待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严重程序,从高至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学校发生的肺鼠疫、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新传染病以及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等,达到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 (2)学校实验室保存的烈性病菌株、毒株、毒种等丢失。 (3)发生在学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学校发生集体食堂中毒,一次性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2)学校发生肺鼠疫、肺炭疽、腺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病例或血吸虫急感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波及范围达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标准; (3)学校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4)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卫生事件标准; (5)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学校;

食物中毒专项应急预案

三.食物中毒专项应急预案 1. 危险性分析 1.1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食物中毒一般是指食用各种有毒食物而引起的,以急性消化道症状表现为主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如下: 1.2 食物中毒的特点 (1)在集体食堂用餐,因同一种有毒食品而暴发中毒,来势凶猛,发病率高,受害人员数量多,危害性大。 (2)发病快,多在摄入有毒食物后半小时到 24 小时内发病。 (3)临床症状大多相似,并有急性消化道病状,一般以急性胃肠炎为主。 (4)传染性差,病人与健康人不会直接感染。 2. 组织机构和职责 2.1 应急组织体系 (自行安排本公司组织体系) 2.2 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 (自行调节本公司组织机构及职责)

3. 预防与预警 3.1 危险源监控主要内容 (1)可疑食品或饮用水。 (2)可疑食品储存场所、集体饮食场所或饮用水源。3.2 采取的预防措施 (1)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 (2)供应商的选择应严格执行相关制度,采购的食品应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开具的检验合格证,禁止采购有毒或变质食品。 (3)制作过程中厨房用品需严格消毒并有序分开,食品分类存放,温度适 宜,防止食品变质或污染。 (4)非经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严禁供应生凉拌菜,防止肠道传染疾病的发生。 (5)盛放废弃食物的桶应有盖,并及时清运。 (6)食品的采购、加工要有计划性,防止积压变质。 (7)食品存贮、保管严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8)保存食物样本,不食隔餐的剩饭菜。 (9)消灭蝇、鼠、蟑螂等传染媒介,建立必要的卫生设施和食品卫生防护设备,确保饮食环境无污染。

(10)广泛开展宣传工作,认识有毒动植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3 预警行动 3.3.1 预警条件 (1)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发出预警信息或启动预案 时。 (2)监督检查发现食品卫生问题时。 (3)发现食物中毒个例,且事态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时。 (4)发生食物中毒的参建单位救援力量不足,向应急指挥 中心发出求援时。 3.3.2 预警方式 通知、电视、电话、新闻媒体等。 3.3.3 预警内容 预警信息包括:可能转化为食物中毒的条件、产生的时间、可能的后果、现场处置情况。 事故应急监视预警信息包括:事故时间、事故地点、事故类别、事故损失、事故发展趋势、应急响应级别及应急响应情况。 3.3.4 预警流程 4. 信息报告与处置 信息报告与处置流程及要求与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相同,当启动食物中毒专项应急预案时,严格按照综合应急预案

食物中毒专项应急预案演练记录

食物中毒专项应急预案演练记录 单位名称:聚源电力实业有限公司编号:002 预案名称食物中毒应急预案起止时间2014.5.15 演练类型实际演练演练地点聚源食堂 总指挥郭志勇参加人数 6 参演单位阳泉市驼岭头供电分公司 演练目的、内容: 根据《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为检验本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符合性、有效性,切实提高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安全管理人员、后勤管理人员、食堂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处置能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和采取有效措施处置,实施应急救援机制,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 模拟施工现场食堂就餐时,有俩人相继昏迷倒地,且有几人精神恍惚,启动《食物中毒事故应急预案》。 演练实施情况记录(可另附详细记录) 1、简单介绍食物中毒演习的目的及意义; 2、介绍在出现中毒事故后,能迅速有效地开展抢救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员工及相关方生命安全风险,提高后期的抢救成功率。 3、明确食物中毒实际操作演示:正确运用救人的急救方法等演示及工人操作。 4、本此演习内容:模拟施工现场食堂就餐时,有俩人相继昏迷倒地,且有几人精神恍惚,启动《食物中毒事故应急预案》。 5、工人王强、康乐乐刚刚进食堂准备就餐时,发现有俩人相继昏迷倒地,且有几人精神恍惚,此人立即大喊高呼并以最快速度与事故应急小组武论联系。 6、现场项目部应急响应指挥部接到报告立即按紧急预案的程序,各应急专业组人员职责明确,按各自的岗位,开展工作。由施工现场项目部应急响应指挥部统一指挥。并立即向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接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 7、现场联络组迅速向现场内所有人员发出食物中毒报警信号,禁止继续就餐,停止作业,要求已就餐人员就地休息等待救援,未就餐人员应看护已就餐人员。并确认其是否为食物中毒和中毒程度并查出中毒来源或是否患传染病和其来源.拨打“120”,讲清中毒人员症状、持续时间、人数、地点,并派人到路口接应。并及时通知当事人的亲人 预案演练效果评价 通过本次演习,使职工现场参与并掌握了食物中毒发生后的处理步骤和救护处理常识;达到了一旦施工工地真正发生食物中毒后,在组织人员停止及时控制险情和减少经济损失等方面能够按应急预案处理的预期目的。通过演练,食物中毒应急救援预案可行。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个别成员未能及时到位,迟到1分钟。改进措施:由安全员当场讲评,指出演练中的错误想法,要求责任人所在部门监督学习应急预案和三防方面相关知识。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演练方案

食物中毒应急演练方案二〇一八年七月

一、本次预案演练目的 根据《食物中毒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为检验本项目部《食物中毒应急救援预案》的符合性、有效性,切实提高项目部应对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安全管理人员、后勤管理人员、食堂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处置能力;在突发食物中毒事件时,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和采取有效措施处置,实施应急救援机制,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 二、演练形式和内容 2018年7月5日,员工在食堂就餐时发生三人呕吐、头痛现象,随后人数增加。工作人员及时向项目部领导报告,并打急救中心120求救。应急领导小组及时启动《食物中毒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开展食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专项演练。验证本项目部《食物中毒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和现场救援处置应变能力、运作情况。 三、演练时间、地点 演练时间:2018年7月5日 演练地点:项目部会议室(桌面演练) 四、演练参加人员 负责人: 成员:项目部成员 具体任务: (1)救助中毒成员; (2)保护现场和维护现场秩序; (3)获取并管理各类应急物资; (4)与其他应急人员协同处理中毒事件。 五、演练组织指挥系统及职责 (一)应急预案演练指挥部 总指挥长: 副指挥长: 成员:各部门主任及成员

(1)负责演练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 (2)负责演练中各组的调配指挥; (3)负责与上级部门与当地职能部门的联系; (4)及时处理演练现场的相关事宜; (5)宣布演练结束。 六、参加演练人员的分组及任务 1、食堂:食堂就餐人员出现群体发病 工作人员2人(厨师);就餐人数(10人以上)。 职责: (1)食堂工作人员按常规为成员开餐; (2)数人在食堂就餐; (3)就餐人员中体质较差的1—2人首先出现发病,接着连续发生,发生集体中毒; (4)现场人员甲、现场人员乙,及时向食堂管理负责人报告。 (5)现场人员甲,打医院急救电话:120 2、食堂管理负责人: 职责: (1)接到信息后,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 (2)立即参与现场救援工作; (3)执行分管领导指示; (4)保护好现场。 3、联络协调组(2人)组长: 职责: (1)接到指令后,负责迅速通知指挥部各成员; (2)准确、快速、高效的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工作;应急车辆调度、应急物资调配、相关人员的组织; (3)各组之间工作协调。 4、现场救援、控制组(4人)组长:

学校食物中毒事故安全应急预案

学校食物中毒事故安全 应急预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学校食物中毒事故安全应急预案 食物中毒事件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为了能够在发生食物中毒时,及时有效地采取果断措施,协助卫生部门查明中毒原因,抢救病人,迅速控制中毒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学校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小组(以下称应急小组),专门负责调查处理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 1、组织机构 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年级主任及全体班主任 2、工作职责 负责组织开展对食物中毒事件人员进行初步调查、了解情况,抢救中毒人员,报告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集与保全病人食用过的所有剩余食物及当餐所用原料、辅料等等,收集与保全中毒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等,封存厨房及有关原料仓库,追回已售出的可疑食品,协助卫生部门进行卫生学调查。 二、紧急报告制度 1、在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或可疑食物中毒事件时,接到食物中毒报告的从业人员,应当立即向应急处理小组报告,应急处理小组必须在收到该信息起一小时内以最快捷的通讯方式报告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内容

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病人主要症状、可能发生的原因和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2、应急处理小组应当掌握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报告电话。 三、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 出现食物中毒事件后,学校应当立即启动本预案。 1、发生食物中毒时,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小组应当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对中毒人员进行初步调查、核实。 2、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 ①停止食用疑似有毒食品。 ②对病人进行临时紧急救助,通知120前往救护或组织人员将病人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③及时提取采取病人有关样本,如呕吐物、排泄物,供有关部门作检测。 3、对可疑食品、生产加工场所迅速采取控制处理措施。 ①保护现场,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②追回已售出的有毒食品或疑似有毒食品。 ③封存被污染的食品加工设备及用具。 四、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卫生学调查。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WS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W S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1 总则 编制目的 为保证变电二分公司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的危害,能及时组织抢救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简单的救治方法,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将事件发生的人员伤害降至最小级别,特制定本预案。 编制依据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主要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食物中毒事件处理办法》() 《食品卫生监督程序》() 《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 《突发事件》() 《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 《国家电网公司施工项目部标准化工作手册220kV变电工程分册》(2010版) 《湖南省送变电建设公司程序文件2009年D版》 《湖南省送变电建设公司管理手册2009年D版》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变电二分公司及所承建的新、改扩建工程过程中发生的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置、响应和救援。 工作原则 1.4.1预防为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落实各项食物隐患控制措施,定期检查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及时安全隐患,有效的防止事件的发生。设立应急救援小组,并对应急小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应急小组人员处理事件协同应急能力。开展紧急处置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对事件处理和应急救援综合处置能力。 1.4.2统一指挥。在应急组长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通过应急指挥机构及现场总指挥,组织开展事件处理、救援、维护社会稳定、恢复生产等各项应急工作。 1.4.3分工负责。按照分层分区、统一协调、各负其责的原则建立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责,组织做好事件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 1.4.4工作重点。在事件处理和控制中,将保证职工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各种必要手段,防止事件范围进一步扩大,防止人员死亡。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 2 危险性分析 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存放不当,采购把关不严等原因,食物发生以下情况而造成食物中毒:

学校处理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学校处理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学校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小组(以下称应急小组),专门负责调查处理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 1、组织机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年级主任及全体班主任 2、工作职责 负责组织开展对食物中毒事件人员进行初步调查、了解情况,抢救中毒人员,报告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集与保全病人食用过的所有剩余食物及当餐所用原料、辅料等等,收集与保全中毒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等,封存厨房及有关原料仓库,追回已售出的可疑食品,协助卫生部门进行卫生学调查。 二、紧急报告制度 1、在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或可疑食物中毒事件时,接到食物中毒报告的从业人员,应当立即向应急处理小组报告,应急处理小组必须在收到该信息起一小时内以最快捷的通讯方式报告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内容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病人主要症状、可能发生的原因和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2、应急处理小组应当掌握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报告电话。 三、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 出现食物中毒事件后,学校应当立即启动本预案。 1、发生食物中毒时,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小组应当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对中毒人员进行初步调查、核实。 2、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 ①停止食用疑似有毒食品。 ②对病人进行临时紧急救助,通知120前往救护或组织人员将病人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③及时提取采取病人有关样本,如呕吐物、排泄物,供有关部门作检测。 3、对可疑食品、生产加工场所迅速采取控制处理措施。 ①保护现场,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②追回已售出的有毒食品或疑似有毒食品。 ③封存被污染的食品加工设备及用具。 四、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卫生学调查。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及依据 1、目的 为有效控制、及时预防和减少食源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损害,指导和规范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员工生命安全风险,提高后期的抢救成功率,特制定本演练方案。 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1、组织机构 成立食物中毒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救援组、后勤组、调查组、善后组。 组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救援组组长: 组员: 后勤组组长:

组员: 调查组组长: 组员: 善后组长: 组员: 2、职责 (1)组长职责 ①全面负责食物中毒应急救援预案的审批; ②组建应急救援队伍; ③领导督促小组成员做好食物中毒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求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④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 ⑤组织指挥求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⑥向上级汇报和向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求援请求;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求援经验教训。 (2)副组长职责 ①协助组长负责应急求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②负责危险源的确定及食物中毒潜在危险性的评估,发生重大事故时,协助组长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 (3)办公室主任职责 ①控制现场秩序,配合主管领导做好事故的评价及传递、上报等信息处理工作;

②做好事故现场拍照、收集证据工作; ③根据领导指示、决策,做好上传下达,协调有关工作事宜。(4)救援小组职责 ①负责治安保卫疏散工作; ②必要时代表救援组对外发布有关信息。 ③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5)后勤小组职责 ①负责事故处理措施相关计划资金的落实,并收集、核算、计划、控制成本费用,降低资源消耗,对救援活动提供资金保障; ②编制处理事故的所需物资及费用报表,并对物资采购进行监督管理。 ③负责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 (6)调查小组职责 ①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发生事故时负责技术处理措施及督促措施落实情况; ②收集各种现场证据供进行事故分析使用; ③通过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7)善后小组职责 ①负责对食物中毒人员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事故严重则对中毒人员给予必要的经济赔偿; ②清理现场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安抚其他员工的情绪。 三、食物中毒事故识别

医院群体性食物中毒救治应急预案.

医院群体性食物中毒救治应急预案 为确保一旦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时,医院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救治,保障病人的身体健康,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应急组织机构 成立群体性食物中毒救治应急工作组 组长:杨于亮(业务副院长) 副组长:刁玲(医务科长) 成员:杨泉(护理部主任)、姜春霞(预报科长)、骆洪(内二科主任)、张劲松(内一科主任)、王海波(内三科主任)、许晓峰(新生儿科主任)、蒙春阳(普通儿科主任)、闫文学(感染科主任)、王飞(急诊科负责人)、冯永芬(内一科护士长)、李丽(内二科护士长)、曾明琴(内三科护士长)、杨林(感染科护士长)、陈德芳(新生儿科护士长)、李英(普通儿科护士长)、穆正霞(门诊部护士长) 职责: 1、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医院内食物中毒事故的处理工作; 2、调动本院医疗力量参与食物中毒处理和病人救治; 3、做好患者呕吐物、排泄物、血样等标本的留样和检验工作; 4、及时向县疾控中心、县卫计局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物报告; 5、协助县卫生监督所和县疾控中心对食物中毒事故的情况记录、核实; 6、协助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调查,协助填报有关的食物中毒登记报告表; 7、组织对食物中毒事故病人的救治及联系会诊、转送工作。 二、预案启动条件 凡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有以下几种情形之一的,即启动本预案: 1、中毒人数超过10人; 2、中毒事故中发生死亡事故1人以上; 3、中毒事故发生在医院重要活动或者节假日期间; 4、其他需要启动本预案的情形。 三、应急处置流程 1、急诊科以及临床科室接收三人以上食物中毒患者或病情严重有生命危险的食物中毒患者时,

即刻通知预防保健科(工作日)或总值班(夜间、节假日)。 2、预防保健科或总值班接到通知后立刻向群体性食物中毒救治应急工作组汇报,群体性食物中毒救治应急工作组根据中毒患者人数、病情等情况判断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如无须启动,由收治科室组织力量抢救,必要时由医务科或总值班调动备班医疗急救分队参与救治。如需启动应急预案,即刻组织院内力量参与救治,必要时外请专家来院协助救治或转院治疗。 3、当符合以下情形时,及时向县疾控中心、县卫计局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相关情况。(1)中毒人数超过30人的; (2)出现危重或死亡病例的; (3)新闻媒体关注、相关部门通报以及其它需要实施紧急报告制度的食物中毒事故。 4、在做好救治工作的同时协助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现场采样及实验室检测工作。 5、救治工作结束后总结相关情况并报县相关部门。

食物中毒专项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

食物中毒专项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 1. 危险性分析 1.1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食物中毒一般是指食用各种有毒食物而引起的,以急性消化道症状表现为主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如下: 1.2 食物中毒的特点 (1)在集体食堂用餐,因同一种有毒食品而暴发中毒,来势凶猛,发病率高,受害人员数量多,危害性大。 (2)发病快,多在摄入有毒食物后半小时到 24 小时内发病。 (3)临床症状大多相似,并有急性消化道病状,一般以急性胃肠炎为主。 (4)传染性差,病人与健康人不会直接感染。 2. 组织机构和职责 2.1 应急组织体系 (见本项目部综合应急预案组织体系) 2.2 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 (见本项目部综合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

3. 预防与预警 3.1 危险源监控主要内容 (1)可疑食品或饮用水。 (2)可疑食品储存场所、集体饮食场所或饮用水源。3.2 采取的预防措施 (1)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 (2)供应商的选择应严格执行相关制度,采购的食品应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开具的检验合格证,禁止采购有毒或变质食品。 (3)制作过程中厨房用品需严格消毒并有序分开,食品分类存放,温度适 宜,防止食品变质或污染。 (4)非经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严禁供应生凉拌菜,防止肠道传染疾病的发生。 (5)盛放废弃食物的桶应有盖,并及时清运。 (6)食品的采购、加工要有计划性,防止积压变质。 (7)食品存贮、保管严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8)保存食物样本,不食隔餐的剩饭菜。 (9)消灭蝇、鼠、蟑螂等传染媒介,建立必要的卫生设施和食品卫生防护设备,确保饮食环境无污染。

幼儿园食物中毒事件处理应急预案

幼儿园食物中毒事件处理应急预案 一、总则 目的和编制依据 为深入加强幼儿园食品卫生工作,不断提升幼儿园公共卫生工作的水平,进一步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学校应对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患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幼儿园卫生工作条例》,特制定本预案。 工作原则 (一)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应“以人为本”高效救治;快速反应、沉着应对;控制蔓延、加强合作、完善机制。 (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以预防为主,加强日常监督,做好食品宣传工作,及时分析、评估和预警,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三)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实行责任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事故分级 1、重大食物中毒事故,指一次中毒100人以上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的食物中毒事故。 2、较重大食物中毒事故,指一次食物中毒100人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的食物中毒事故。 3、一般重大食物中毒事故,指一次食物中毒99人以下,30人以上,无死亡病例出现。

二、应急处理程序 1、报警程序: 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应在事故发生后马上拨打110、120急救电话,电话说明:单位、地点和联系电话,目前状况、事情的经过和紧急处理措施、报告时间和报告人、并上报教育局。学校领导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抢救中毒人员。 2、组织实施: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迅速组织救助中毒师生,同时保留造成或导致疑似食物中毒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它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包括教学秩序和下一餐用餐等)必要时报告公安等部门。 三、幼儿园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长:赫荣艳(园长)电话: (0435)8223936 副组长:李俊峰(副园长)电话: 曲悦萍(副园长)电话: 徐海艳(副园长)电话: 组员:赵金龙王晶岩宋晓涛韩宏李冬梅陆成莲刘丽娟各班班长

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试行)

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试行) 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印发 《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川卫发[2004]5号 各市、州卫生局,省疾病控制中心,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进一步加强食物中毒事故处理,我厅组织制定了《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试行)》,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食物中毒事故的管理,规范报告程序,及时有效处理和控制食物中毒事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 上款规定的食源性疾患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的,按照该法执行。 第三条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食物中毒事故报告与处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报告程序 第四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医疗机构等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或者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执法监督机构或者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应互相通报,并立即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和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应立即分别向上一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和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报告。 第五条中毒人数不足30人的食物中毒事故,由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地县级卫生执法监督

总结旅客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旅客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确保所有员工的身体健康,结合员工的饮食特点和食物危险源来源特点,本着“预防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原则,制定食物中毒应急救援预案。 1.2 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公司 1.4 应急工作基本原则 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原则,以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为重点,以对危急事件过程处理的快捷准确为目标,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

援,做到信息传递通畅,反应快速,各项准备充分,措施正确,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2、事故风险分析 2.1 风险的来源、特性 2.1.1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我国食用畜禽肉、禽蛋类较多,多年来一直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 2.1.2 真菌毒素中毒: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和动物食入这种毒性物质发生的中毒。 2.1.3 动物性食物中毒: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食物中毒。如河豚中毒、猪甲状腺中毒。 2.1.4 植物性食物中毒:一般因误食有毒植物或有毒的植物种子,或烹调加工方法不当,没有把植物中的有毒物质去掉。最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为菜豆中毒、毒蘑菇中毒;可引起死亡的有毒蘑菇、马铃薯、曼陀罗、银杏、苦杏仁、桐油等。 2.1.5 化学性食物中毒:食入化学性中毒食品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是:发病与进食时间、食用量有关。一般进食后不久

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1 食物中毒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食物中毒常见有化学性食物中毒和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主要是一些有毒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农药和亚硝酸盐等化学物质污染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人们吃了含有大量活的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者会出现剧烈的呕吐、腹泻,同时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皮肤弹性消失、肢体冰凉、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等,最后可致休克。 2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 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人为本、善待生命”为原则,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故,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降低发病率,把事故危害降低到最低点,保护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组织体系 参见《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总体应急预案》

3.2指挥机构及职责 参见《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总体应急预案》4预防与预警 4.1污染源监控 1)制定切实可行的卫生制度; 2)提高警惕,克服麻痹是思想,做好食品卫生工作; 3)掌握如下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和重要环节: (1)禁止销、购有毒或变质食品; (2)防止食品变质或污染; (3)食品的采购、加工要有计划性,防止积压变质; (4)加强食品的制、贮、用过程中的卫生管理,防止变质或污染; (5)从事炊事工作的人员应定期检查身体,凡患有传染病者不得从事饮食工作; (6)消灭蝇、鼠、蟑螂等传染媒介,建立必要的卫生设施和食品卫生防护设备。 4)食前消灭病原体 (1)检查食品质量,腐败、变质、污染的食物做到不买、不做、不吃; (2)饭菜要煮熟、烧透,剩饭菜一定要回锅烧煮后方可食用;

小学预防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小学预防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为了维护我校稳定,确保全校师生饮食卫生和身体健康,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切实做好食品、食物卫生工作,培养良好习惯,严防食物中毒,确保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 二、基本原则: 1、充分认识食物卫生工作的重要性,把预防工作与“三个代表”思想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代表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 2、谁主管、谁负责。学校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级领导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措施得力,齐抓共管。 3、建立健全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切断病从口入的源头,防患于未然。 4、发现食物中毒现象,要及时报告,及时治疗,及时查找原因,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失。 5、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信息报送和应急处理方案,加强统一领导,及时准确地沟通信息和采取必要的措施。 6、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做好师生员工的思想工作,确保学校稳定。 三、组织机构及具体分工: 学校成立“预防食物中毒”工作领导小组,组员由以下各个部门组成:中心指挥部、办公室、总务处、政教处、校医室。

中心指挥部:统一组织、全面指挥、调度与此事故有关的一切活动。组长为校长、办公室组员为办公室主任,负责统一协调各部门的行动。总务处组员为总务主任全面负责车辆运输、通讯、饮食、人员接待等工作。政教处组员为政教主任负责校纪校规的管理。校医室全面负责对事故人员的救护治疗工作。 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四、落实措施: 1、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不采购、加工、销售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严格把好源头关。食品采购,坚持到有卫生许可证的单位购买,不购熟制品。 2、制作食品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要按先折后洗,先洗后切的程序 加工食品。成品与半成品要分开存放,保证制做的食品安全卫生,并做好保质留样工作,严防出现食物中毒。 3、炊事人员一律持证上岗,上班前要检查个人卫生,勤剪指甲勤洗手,坚持定期更换衣服,勤洗澡。上班期间必须衣帽整洁,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 4、上班时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操作间,加强对粮油等食品库房的安全防护,防止投毒事件发生。 5、加强对餐厅和周边环境的管理,派专人及时打扫卫生。每天进行消毒,为师生创造一个干净卫生的就餐环境。

食物中毒及传染病专项应急预案

食物中毒及传染病突发预防和应急安全专项方案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事故及传染病突,根据公司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要求,特制定本预案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物中毒及传染病在项目部的发生、流行保障全员的身体健康维护施工现场的正常生产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项目部具体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 食物中毒事故: 翡翠山河三期工程位于肇庆四会市东城区观海路,员工基本在单位食堂集中就餐,由于卫生条件所限,可能导致细菌性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等食物中毒伤害事故。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2.1 指导思想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物中毒事件及其危害,指导、规范和做好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蔓延和事态的扩大,抢救中毒病人,保障员工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编制应急准备及响应预案,

当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时,应保证能迅速做出响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 2.2 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体员工对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的防范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早控制。 (2)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根据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的性质、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以及食物中毒发展趋势,对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在当地政府、卫生局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做好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依法管理,措施果断。各单位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系统、规范的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地开展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积极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的科研和培训,为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 应急组织机构

xxxx医院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xx医院突发食物中毒事件 应急预案 1 总则 1.1目的 为建立和完善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增强应对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的反应能力,确保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时反应迅速、决策正确、措施果断、运转高效、处置得当,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1.2适用范围 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的食源性疾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执行。 本预案适用于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 1.3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市、区政府关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4食物中毒事件分级 根据食物中毒事件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我院将食物中毒事件划为突发(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三级。 1.4.1突发食物中毒事件(Ⅱ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例(含100例)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含10例)死亡病例。 1.4.2较大食物中毒事件(Ⅲ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100例(含100

例),或出现死亡病例。 1.4.3一般食物中毒事件(Ⅳ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例,未出现死亡病例。 1.4.4分级标准将根据相关的分级补充和调整规定作相应调整。 2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院长负责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职能科室依照职责和本预案的规定,根据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组。 2.1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成员及职责 2.1.1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xxx 副组长:xxx、xxx 组员: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临床科室科主任、护士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医务科,由医务科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2.1.2领导小组职责 2.1.2.1落实指挥部的各项部署,组织实施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同时根据总指挥的指示,组织召开指挥部成员会议,研究应急处理有关工作; 2.1.2.2研究协调解决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2.1.2.3检查督促各科室、各部门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地控制事件,防止蔓延扩大; 2.1.2.4负责相关信息的报告、新闻公告及其他相关工作; 2.1.2.5完成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2.2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医疗救治小分队 2.2.1食物中毒事件医疗救治小分队成员 组长:xxx 组员:医务科、护理部、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内一科、内二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