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北省辛集市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同步训练试题

河北省辛集市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同步训练试题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可以看出当时

①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②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③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④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初步建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图片中的材料仅仅是幼儿园“暂行”规程,也足以证明当时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还尚未初步建立,所以凡是含④均是错误的,其他几个选项均是符合题意的,例如,“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活动”足以证明妇女社会地位的确得到提升,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等

【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⑴确立: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⑵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⑶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⑷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⑸曲折: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开展;“文革”期间,政协制度遭到破坏。

⑹发展:1982年,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2.“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 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B. 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 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 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可知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故A项正确;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但与“北平”不符,故B项错误;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北平”不符,故C项错误;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与“北平”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协的召开

3.建国伊始,中共领导人宣布“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一起),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这说明中共( )

A. 决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 致力建设民主平等的政治

C. 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

D. 民主党派决定着建国成败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我国,民主党派只是参政党而非执政党,只有中共才是唯一的执政党,排除A;材料“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而非执政党的身份参加政协会议,这本身就体现了中共致力于各党派平等政治的精神,故B正确;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民主党是参政党,不可能决定中国政治建设的成败,排除D。

4.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1957年8月3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这意味着已实施50多年的劳教制度被依法废止。材料说明了

A. 国务院当年的规定缺乏法律依据

B. 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D. 劳教制度的制定与废除体现了时代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劳教制度一度对维护社会治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重视依法治国的今天,劳教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从而被依法废止。因此劳教制度的制定与废除体现了时代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从“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来看,国务院当年的规定具有法律依据,排除A 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律制定问题,不是法律的执行问题,排除B项;劳教制度被依法废止与市场经济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5.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

A. 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

B. 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C. 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

D.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故A排除。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故C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法制建设

6.据统计,2014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12起重大的冤假错案,原案犯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无罪。这从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

A. 坚决纠正冤假错案

B. 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C. 严格司法审判程序

D. 司法过程贯彻民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由材料“……冤假错案……改判无罪……”可知,这表明了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日益完善,所以答案选B。A、C、D都是法制建设完善的表现,所以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法制建设

7.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总纲第二十八条修改如下(见下表),这一修改

A. 有利于法制社会的建立

B. 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C. 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D.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关键信息是“1999年”“将镇压反革命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题干中将镇压反革命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体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进步,有利于法治社会的确立,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至今仍处于不断的完善过程之中,故B项错误;题干中宪法内容的修正与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之间不存在密切联系,故C项错误;宪法内容的修正不能反映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故D项错误。

8.中国网新闻中心曾发表评论指出:“九二共识”虽只是一个用词符号……但其重要的部分

则是两岸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内涵,即“”。这里处的内容是

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

B.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海峡两岸均坚持和平统一原则

D. 海峡两岸均放弃武力统一原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九二共识”的内容,题眼是“共识内涵”。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与材料中“两岸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内涵”相符,故B项正确。

9.1971年11月8日晚上,毛主席嘱咐道:“这次联大以2/3多数票支持我们,是第三世界国家把我们抬进去的。……对那些慑于美国的压力投弃权票的国家也要表示感谢并谅解他们的处境。”毛泽东所谈的事件

A. 导致中美关系更加恶化

B. 因美国的阻挠而没能成功

C. 使联合国摆脱美国影响

D.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题眼是“1971年”“是第三世界国家把我们抬进去的”。根据题眼,可知该事件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该事件并没有导致中美关系的恶化,美国在这种孤立政策失败后开始和中国改善关系,故A项错误;在

1971年的第26届联大上,新中国以绝对的优势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故B项错误;当时,联合国仍然受美国的影响,故C项错误;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体现,故D项正确。

10. “会议坚信,本宣言和各项停止敌对行动协定中所规定的条款的实施,将使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从此能够完全独立自主地在国际和平大家庭中起他们的作用。”这次会议( )

A.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 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D. 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内瓦会议,题眼是“柬埔寨、老挝和越南”。根据本题题眼,可知该宣言是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而日内瓦会议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因此这次会议是指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在会议上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故B项正确。

11. 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主动接近日本代表团并与之进行了两次会谈。日方认为这次会晤“开辟了日中两国贸易乃至邦交正常化的道路……日中会晤是日本参加万隆会议‘最大的收获’”。材料中“最大的收获”主要是指()

A. 战后中日两国开始官方接触

B. 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C. 日本掌握了对中外交的主动权

D. 促成了中日贸易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955年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主动接近日本代表团,这只是私人的接触,不是官方接触的开始,故A项错误;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是在1972年,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主动权在周恩来总理手上,故C项错误;“开辟了日中两国贸易的道路”,说明此次会晤促成了中日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万隆会议

12.1955年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举行前,中国政府主动释放了11名在朝鲜战争期间俘获

的美国飞行员。后来,会谈经过多次磋商,美方也允许钱学森等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这表明当时

A.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政策

B. 中美两国都试图缓和紧张关系

C. 美国改变了孤立中国的政策

D.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中美外交的相关内容。材料信息“中国政府主动释放了11名在朝鲜战争期间俘获的美国飞行员”“美方也允许钱学森等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表明,中美双方都有缓和紧张关系的意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两项基础史实错误,排除;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在1972年,D项排除。故本题选B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关系的缓和

【名师点睛】钱学森在美国20年,36岁成为终身教授。作为一流科学家,他得到了优厚的经济待遇和生活条件,完全可以过一辈子富裕享受的生活。而新中国各方面都十分落后贫穷,他却想方设法要回到祖国来。他明知回国后的生活条件和科研设施肯定与美国有很大差距,但他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患难,要用他的智慧建设国家,使祖国强大,人民幸福。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8分,第14题12分,共40分)

13.政治文明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治平在《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一书中谈到: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里克利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材料二 1796年9月华盛顿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其中说道:“我们政府体制的基础,乃是人民有权制定和变更他们政府的宪法。可是宪法在经全民采取明确和正式的行动加以修改以前,任何人对之都负有神圣的义务。”

材料三 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代雅典与古代中国设置“分权”的本质区别。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政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1)区别:古代中国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不同政府部门的分工。古代雅典的“分权”是民主政治的体现。

(2)特点:人民主权(主权在民),宪法至上。

原因: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答继承英国宪政精神也可给分)

(3)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

作用:集中人民的意志,充分保障了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雅典、近代美国和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

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古代雅典与古代中国设置“分权”的本质区别,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里克利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美国政体的特点,根据“我们政府体制的基础,乃是人民有权制定和变更他们政府的宪法。可是宪法在经全民采取明确和正式的行动加以修改以前,任何人对之都负有神圣的义务。”可以概括得出人民主权和宪法至上。

(3)材料三中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其作用应当联系所学人民代表大众的作用来回答。

【点睛】本大题涉及到的题型主要是概括类材料解析题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对于第一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第二类题型的试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国内学术界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中外关系史研究工作重新启动,并在整个20世纪80

年代呈现出蓬勃发展、丰富多彩的局面。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外交,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无疑是重要的。大致来看,国内开展的中国外交研究工作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事件描述,二是现象归纳,三是外交政策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的理论色彩和思辩性不够,外交档案和文献的开放严重不足,研究状况的不平衡及研究的重复等等。

——摘编自马荣久《“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研究综述》据新中国外交史的相关史实,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方法及其努力方向进行探讨。(说明:研究方法探讨的角度可一种或多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

方法一:“事件描述法”,这是研究中国外交的基础环节,是对历史事件尽量客观和准确的

描述,努力做到还历史以原貌。比如,中苏关系由同盟到对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抗美援朝的有关情况,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历史过程,等等。

方法二:“现象归纳法”,是对一系列个别的外交现象和事实的梳理、总结和推理,从而得到普遍性的规律,这是史学认识上的进一步升华。如对新中国头几年外交进行梳理,可发现具有三大特征——“革命性”“内向性”和“过渡性”,等等。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人们从全局高度相对完整地把握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和准确地认识、解释历史研究对象。

努力方向:加强理论指导,注重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范围和视野,综合运用多边档案和资料;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对话。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国内开展的中国外交研究工作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事件描述,二是现象归纳,三是外交政策分析。”等信息,可知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方法及其努力方向,据此归纳出三者研究方法的角度,然后确定一种或两种,联系所学史实进程阐述。如“现象归纳法”,在对该定义进行解析之后,应当联系所学,从新中国外交历程概括出三大特征——“革命性”“内向性”和“过渡性”,并评述该方法的意义。论证说明过程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