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多滑脱层体系对川东南构造变形的影响分析

多滑脱层体系对川东南构造变形的影响分析

多滑脱层体系对川东南构造变形的影响分析
多滑脱层体系对川东南构造变形的影响分析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20, 10(6), 524-532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2458533.html,/journal/ag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2458533.html,/10.12677/ag.2020.106050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Multi-Slip

Delamination System on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Southeastern Sichuan

Xiao Zeng, Peng Wang, Ye Liu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Sinopec Southwest Oil & Gas Field Compan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Jun. 8th, 2020; accepted: Jun. 23rd, 2020; published: Jun. 30th, 2020

Abstract

Influenced by the orogeny of Xuefeng mountain, the area of East Sichuan, Chongqing, Hunan and Hubei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belts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of the basin: Xuefeng mountain uplift, extrusion deformation belt, trough type deformation belt, trough type transition belt and trough type deformation belt. Although affected by the unified tectonic movement,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deformation area are quite differ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eismic data, on the basis of fine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detachment layer, thickness, dryness and other aspects,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imulation experiments, the influence of multi detachment system on structural deformation is analyzed,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structural research in southern Sichuan.

Keywords

Multiple Decollement Layer, Structural Deformation, Southeast Sichuan, Xuefeng Orogeny

多滑脱层体系对川东南构造变形的影响分析

曾晓,王鹏,刘叶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

收稿日期:2020年6月8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23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30日

摘要

川东渝湘鄂地区受雪峰山造山运动影响,从盆外到盆内,依次可以划分为雪峰山隆起区、挤出式变形带、隔槽式变形带、槽档过渡带、隔挡式变形带等5个构造变形带。虽受统一构造运动影响,但各变形区构

曾晓等

造变形特征差异很大。本文研究以地震资料为基础,在精细解释的基础上,从滑脱层展布、厚度、能干性等方面入手,结合前人模拟实验分析成果,开展多滑脱体系对构造变形的影响分析,为今后川南地区构造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多滑脱层,构造变形,川东南,雪峰造山运动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2458533.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川东渝湘鄂地区处于雪峰山陆内造山带的逆冲推覆构造带,推覆构造受到南东–北西向挤压应力作用,以褶皱–冲断构造变形为主,但各区发育的构造变形强度、构造样式、平面展布形态、构造规模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发育南东侧雪峰山厚皮构造带及北西侧四川盆地内薄皮构造带为特征,并且不同构造层次构造样式具不协调性。对于川东渝湘鄂地区构造变形差异及其成因机制,国内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刘尚忠[1]认为隔槽式、城垛式及隔挡式3种褶皱是统一的薄皮构造在外应力作用下遭受不同程度破坏以后残留下的不同部位的显示。丁道桂等[2]提出区内褶皱尤其隔档式褶皱是多岩层层系在纵弯作用下形成的区域大尺度膝折构造。徐政语等[3]将区内构造划分为3个构造层,下构造层主要发育双重构造与断弯褶皱,中构造层多发育断弯与断展褶皱,上构造层以形成滑脱、断展与突破构造为主。郭建华等[4]进一步指出地下不同构造层次存在不协调性,这种变形特征可解释为沿盖层间滑脱面的逆冲以及断弯褶皱及滑脱褶皱的形成。颜丹平等[5][6]认为从南东向北西、从下向上多层拆离推覆下的递进挤压作用控制了区内各构造带的基本构造样式,早期先形成隔挡式褶皱,随着挤压推覆进行,最终演化成前端为隔挡式褶皱,后端为隔槽式褶皱。可见前人的研究已经证实多层拆离滑脱构造是形成区内断层–褶皱构造样式的重要因素。对于大范围川东渝湘鄂地区,各个局部地区的地质结构存在区别,特别是滑脱层的区别,在外应力作用下构造变形也不同。本文研究以近年来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在精细解释的基础上,从滑脱层的展布、厚度、流变性等方面入手,结合前人模拟实验分析成果,依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开展川东南构造变形差异性分析。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川东–雪峰山褶皱–冲断带以华蓥山断裂为西边界,以大庸断裂为东边界,受雪峰山造山运动影响,发育不同程度的褶皱–冲断带,属于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发育中、新生代多层次滑脱构造,具有显著的南东变形强、北西变形弱,南东变形早、北西变形晚的递进变形特征。平面上从东南向北西可划分为5个变形带:雪峰山隆起区、挤出式变形带、隔槽式变形带、槽档过渡带、隔挡式变形带(图1)。

以齐岳山断裂为界,两侧构造形变差异大,齐岳山以西的川东隔挡式变形带,构造变形主要发育于中寒武系以上地层,属于薄皮滑脱推覆变形区,正向构造以狭长、紧闭背斜,负向构造以宽大、平缓为主,垂向上表现为似同心褶皱的特点。背斜带发育铲式逆断层,断面向东倾斜,向西逆冲,其主要滑脱层为一套寒武系膏岩软弱地层。齐岳山以东的隔槽褶皱冲断带属于基底卷入型的厚皮逆冲推覆变形区,

曾晓 等

正向构造以宽阔的箱状背斜为主,负向构造以狭窄、线状的向斜为主,平面表现为不对称性褶皱的特点。构造变形由一系列向南东倾斜的前冲叠瓦断层和产生的反冲断层共同控制,如图2。

Figure 1. Tectonic zoning map of Eastern Sichuan-Xuefeng Mountain

图1. 川东–雪峰山构造分区图

Figure 2. Geological profile of fold and thrust belt of Huaying Mountain-Xuefeng Mountain (Modified from [7])

图2. 华蓥山–雪峰山褶皱冲断带地质剖面图(据文献[7]修改)

2.2. 区域地层与滑脱层

川东南地区出露地层和钻井揭示,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缺失部分石碳系、泥盆系地层,总厚度超过10 km 。通过对岩性和地震资料分析,结合岩石力学能干性数据,川东南地区主要发育三套滑脱层,分别为:古生界中–下寒武统膏盐岩、下志留统泥页岩、中生界中–下三叠统膏盐岩。

中、下寒武统(高台组、龙王庙组)膏盐岩:以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相为主,沉积产生了较多的膏盐岩。其中盐湖–局限台地相,位于膏盐湖的最内层,呈向北西突出的弧形展布于重庆–石柱–当阳一线,膏盐岩具有单层厚度大、累积厚度大、岩性纯,膏岩含量高的特点。JS1井钻遇288 m 膏岩,其岩性以石膏、膏质云岩、含膏云岩、膏溶角砾岩、膏泥岩夹白云岩。其中蒸发台地相围绕盐湖呈环带状展布,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及周缘、黔中隆起、江汉盆地周边。膏岩单层厚度小、累积厚度也小(20~40 m),岩性杂,膏岩含量低的特点,以白云岩、云质灰岩夹石膏、膏质云岩、膏溶角砾岩、膏泥岩互层。永川一带处于局限台地相带内,位于膏盐池内部,膏岩含量高,膏岩厚度大(100 m)

,而盆缘礁石坝、丁山、林滩

曾晓等

场等地处于蒸发台地相,膏岩含量低,厚度小(20~30 m),寒武系膏岩滑脱层厚度、岩性对构造变形产生影响。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川南地区表现为深海陆棚沉积–浅海陆棚沉积相,沉积了大量的泥页岩,厚度达500~700 m,具有从盆缘向盆内减薄的趋势。永川–重庆一带沉积厚度达500~600 m,礁石坝–林滩场厚度减薄为500 m左右,丁山一带厚度减薄为200 m左右。这套巨厚的泥页岩成为构造运动的应力消失层和构造滑脱层,对区域构造变形产生一定影响。

中–下三叠统膏盐岩:主要发育于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构成中生界以上构造变形系统与下伏系统的分界面。膏盐岩盖层厚度50~600 m,在川中、川西南部地区最为发育;而在印支期泸州古隆起、开江古隆起的局部地区厚度小于50 m,发育程度相对较差。川东南各探区整体差异不大,厚度普遍较小50 m,对构造变形影响减弱。

此外,还发育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侏罗系泥岩、下白垩系泥岩等局部滑脱层。基底前震旦系板溪群、黄河群等岩系中发育由页理、片理等构造的韧性滑脱层。不同层次、多套滑脱层将地层纵向上划分为变形样式不同的浅、中、深层滑脱构造体系,滑脱层厚度、埋深、流变性对构造变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 构造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基底的控断作用

川东断褶带明显受控于华蓥山、齐岳山两条基底断裂,该两条断裂分别是川中低缓褶皱带、川东高陡隔挡断褶带、湘鄂西隔槽断褶带的分界断层,在断裂两侧构造形态和规模完全不同。

结合盆缘出露基底岩石学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平面上自西向东由龙门山、龙泉山、华蓥山和齐岳山断裂分割成北东走向展布的川西、川中、川东三大地块。

川中地块体由康定群及更老基性–超基性岩构成,上部褶皱基底缺乏,具有单层基底结构,古元古代末固化构成盆地基底核心,能干性较高。川西和川东块体都具双层结构,川西块体褶皱基底由中元古界变质火山–沉积岩系构成,川东块体褶皱基底则主要为新元古界板溪群浅变质沉积岩构成,两者晋宁期形成,能干性相对较弱。基底结构和能干性的差异对后期沉积盖层发育和构造变形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不同构造单元地层的能干性差异也是形成断裂的原因,如华蓥山断裂带是川中、川东地块的分界断层,两侧沉积地层能干性差异(川中地块>川东地块)。齐岳山断裂带是中、上扬子的分界断层,其南东侧发育基底卷入式的“隔槽式”断褶组合,北西侧发育盖层滑脱式的“隔档式”断褶组合。在两个地块接触部位易形成地层结构的薄弱点,受到水平挤压时,易形成地层断裂,吸收水平挤压应力。

3.2. 构造变形特征

本文研究选择湘鄂西代表隔槽式构造变形带、礁石坝–丁山–林滩场代表盆缘过渡带、永川代表川东隔挡构造变形带,分别对各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加以分析。

以齐岳山断裂为西边界,湘鄂西构造整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图3),主要以从基底断至地表的高倾角前冲叠瓦逆断层和其反冲断层组成的冲起构造、背冲构造。高倾角前冲叠瓦逆断层向下都并入基底滑脱层,即为前震旦系拆离滑脱面,其基本特点是同一方向的一组逆冲断层具有共同的底板拆离滑脱面。形态表现为长波长似箱状褶皱,具有典型的“背斜宽缓、向斜狭窄、线状分布”的隔槽式褶皱变形特征。属基底卷入型的厚皮逆冲推覆构造。除基底滑脱外,上部地层滑脱现象不明显。

曾晓等

Figure 3. Tectonic map and regional seismic and geological analysis section of West Xiang-E area

图3.湘鄂西地区构造图及区域地震地质解析剖面图

礁石坝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齐岳山断裂带西段前缘,整体呈北东–南西展布的长波长似箱状背斜构造(图4),其主控断层为向下断至基底,向上断至地表的向南东倾斜的铲式高倾角前冲逆断层,南东部被狭窄向斜及其发育多组向北西倾斜的断层切割控制。具有背斜宽缓,向斜狭窄,构造西部地层较陡,深部地层卷入变形的特点,整体上与隔槽式褶皱变形特征相似,属于基底卷入型的厚皮逆冲推覆构造。

如图4剖面可见礁石坝构造纵向上明显可以划分为下、中、上三个构造形变层,分别受控于二套主要的滑脱层:寒武系膏岩滑脱层和志留系泥页岩滑脱层。寒武系滑脱层以下地层为下构造形变层,寒武系滑脱层–志留系滑脱层之间地层为中构造形变层,志留系滑脱层以上地层为上构造形变层。剖面可见寒武系膏岩滑脱层、志留系泥页岩滑脱层对断层起限制作用。

Figure 4. Tectonic map of Reef dam in Fuling area and cross-main tectonic seismic profile

图4.涪陵地区礁石坝构造图及过主体构造地震剖面图

丁山背斜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齐岳山断裂带以西并紧邻齐岳山断裂带前缘。构造主体呈北东–南西向短波长背斜,紧邻南东面的北东向构造箭头垭背斜。构造图可见丁山背斜北西翼又呈现出北西向构造形迹(图5),明显受到了后期北西向构造的改造。背斜构造主要受到南东面与箭头垭背斜之间的北北东向断层控制。该构造深部地层卷入变形,纵向上明显可以划分为下、上二个构造形变层,受控于寒武系膏岩滑脱层,寒武系滑脱层以下为下构造形变层,寒武系滑脱以上为上构造形变层。下构造形变层发育多组向南西倾斜的叠瓦逆冲断层,断层向上受寒武系膏岩滑脱层限制,向下断至基底拆离滑脱面。滑脱层之下为断块构造变形,滑脱层之上地层表现为挤压上拱塑性变形特征,变形较弱,表现为双变形层结构。

林滩场断背斜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齐岳山断裂带西段前缘第二排构造,表现为一轴向北东–南西展布的短波长断背斜构造(图6),紧邻南东面的北东向构造桑木场背斜。从构造图及三条过主体构造地震剖面可以完整反映出林滩场背斜的相关构造变形特征、构造样式及其组合关系。其控制断层为向上

曾晓等

断至嘉陵江组的逆冲断层。构造深部地层发育多组向南西倾斜的叠瓦逆冲断层,断层向下断至基底拆离滑脱面,向上断至寒武系膏岩滑脱层–嘉陵江膏岩滑脱层。属于基底卷入型的厚皮逆冲推覆构造。纵向上可以划分为下、中、上三个构造形变层,分别受控于二套主要的滑脱层:寒武系膏岩滑脱层和三叠系嘉陵江组膏岩滑脱层,志留系滑脱作为次要滑脱层。寒武系滑脱层以下为下构造形变层,寒武系滑脱层–嘉陵江组滑脱层为中构造形变层,嘉陵江组滑脱层以上为上构造形变层。

Figure 5. Tectonic map and cross-main tectonic seismic profile of Dingshan area

图5.丁山地区构造图及过主体构造地震剖面图

Figure 6. Tectonic map and cross-main tectonic seismic profile of Lintan Field area

图6.林滩场地区构造图及过主体构造地震剖面图

永川地区新店子背斜构造位于齐岳山断裂带和华蓥山断裂带夹持的川东高陡构造带内,属华蓥山帚状褶皱带西南端。从构造图及过主体构造地震剖面清楚呈现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组合关系(图7)。整体上表现为一北东–南西展布的短波长的长轴窄陡背斜形态,背斜陡而窄,向斜舒缓开阔,是典型的隔档式滑脱褶皱。纵向上可以划分为基底、下、中、上四个构造形变层,分别受控于三套主要的滑脱层:寒武

曾晓等

系膏岩滑脱层、志留系泥页岩滑脱层和三叠系嘉陵江组膏岩滑脱层。受到三套滑脱层的影响,构造变形具有分层变形的特点。背斜构造核部在寒武系滑脱层–志留系滑脱控制下层发育一坡坪式逆冲断层,断层倾向西南,形成断层转折褶皱,深部寒武系地层背斜核部加厚。形态具有从下向上逐渐变窄陡的特点,高点有所迁移,表明该构造在不同层系受控于不同断层,构造形变程度不同。

Figure 7. Tectonic map and cross-main tectonic seismic profile of Yongchuan area

图7.永川地区构造图及过主体构造地震剖面图

3.3. 构造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川东南地区发育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多种构造变形样式,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滑脱层的存在对褶皱-冲断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滑脱构造由于变形所引起的沿一个或几个地层层面的脱离,滑脱面两侧地层的变形各自独立或部分独立,从而影响地层的构造变形。受滑脱层的范围、厚度、塑性、层数、上覆地层厚度等因素影响,构造变形复杂。很多学者应用物理模拟试验对滑脱构造开展了研究,获得了重要的成果。于福生等[8]、刘玉萍等[9]用石英砂模拟强度较大的能干岩层,用微玻璃珠和不同黏度硅胶模拟滑脱层,对双滑脱层模型开展模拟实验,研究了双滑脱层褶皱冲断带的几何学特征和运动学过程。刘重庆等[10]针对滑脱层流变学性质对地层构造变形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这些研究从多角度探讨了双层滑脱对构造变形的作用,通过模拟试验有以下结论:

1) 下部滑脱层对变形样式起主导控制作用,变形样式主要为前展型逆冲叠瓦式断裂构造;

2) 下部滑脱层与中间地层仅发育断裂构造,上部滑脱层与上部地层发育断层相关褶皱构造;

3) 下部滑脱层的厚度变化对逆冲断层叠置样式影响小,但对上部褶皱紧闭–开阔有一些相关影响;

4) 上部滑脱层厚度越大,越容易形成滑脱断层,分层变形特征越显著,限制基底断层向上发展越强;

5) 滑脱层埋深越大,形成的断层相关褶皱较开阔,滑脱层埋深越小,形成的断层相关褶皱较紧闭;

6) 滑脱层黏度越小,分层变形特征越明显。上部滑脱层发育前展型叠瓦式逆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

断层底部收敛于上部滑脱层。随着滑脱层黏性增加,靠近挤压端先形成基底卷入式背冲构造,然后在上部滑脱层形成叠瓦式构造、背冲式构造。在下部滑脱层形成对冲三角带构造、背冲构造、叠瓦式构造。

这些成果对分析滑脱构造有重要指导意义。

川东南地区寒武系滑脱层主要以膏盐岩为主,能干性最弱,导致其在水平应力作用下,膏岩滑脱层发生塑性流变,造成局部堆积加厚并导致地层上拱作用,从而引起上覆地层进一步构造形变。如永川、丁山、焦石坝地区均存在寒武系膏岩层的塑性变形现象。但各地区寒武系膏岩的厚度和流变性差异,对

曾晓等

构造形变作用有所差异。如永川地区控制构造的断层均形成发起于寒武系膏岩滑脱层,说明膏岩的滑脱和塑性变形是构造形变的主导因素。丁山地区基底断层表现为向上收敛于寒武系膏岩滑脱层,而上变形层少断层以隆升变形的特征,表明寒武系膏岩层起到有效限制分隔基底断层的作用。焦石坝构造两侧控制断层从基底断穿寒武系滑脱层至浅层,寒武系滑脱层仅对次级断层起到了滑脱和限制作用。一方面说明焦石坝构造受到的构造应力作用和构造变形较大,另一方面说明寒武系膏岩厚度减薄和流变性变差,导致其对断层的限制作用减弱。寒武系膏岩滑脱层在川东南构造变形中主要起两个方面作用,一方面,由于其强流变特点,导致基底断层在寒武系膏岩滑脱层中滑脱消减,起到限制基底断裂的作用。上部地层断层在寒武系膏岩滑脱层中滑脱消减,难以切穿滑脱层,表现为上下分层的变形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其膏岩流变局部堆积造成地层加厚,导致浅层进一步发生褶皱形变。

志留系泥页岩滑脱层在川东南地区广泛分布,该套地层流变性明显弱于寒武系膏盐层,但其具有厚度大的优势,能成为有效的滑脱层。志留系泥页岩滑脱层在川东南构造变形中主要起限制志留系上下断层的作用,断层在志留系泥页岩滑脱层中滑脱消减,对规模不是特别大的断层能起到有效的限制作用,表现为志留系上下断层的空间错位,断层不连通。这种样式在永川地区尤为明显。

三叠系嘉陵江组膏岩滑脱层由于礁石坝构造、丁山构造、林滩场构造、永川构造总体上处于嘉陵江组膏岩厚度较小区域,同时盆缘构造核部已出露三叠系地层,嘉陵江组膏岩仅在部分地区具有滑脱现象,对构造变形影响相对小些。如林滩场构造该套滑脱层略厚,对断层的限制作用明显。如图8为永川构造断层消失在嘉陵江组滑脱层中的典型楔形构造,滑脱层对发育在其上下断层均起到限制作用。

以上探区的构造变形分析表明,礁石坝地区虽然发育寒武系膏岩层但整体厚度较薄,构造变形特征与湘鄂西特征基本类似,但构造变形强度减弱了。丁山构造、林滩场构造处于盆缘过渡带,虽然发育志留系泥页岩、嘉陵江组膏岩地层,该两层滑脱层主要对次一级断层起到限制作用,对比较大的断层限制作用特征不明显。如图9为从永川–綦江–丁山区域性地震解释剖面,展示了从盆缘到盆内三套滑脱层对不同变形层的作用逐渐加强,构造变形趋于复杂化。以寒武系膏岩作为底板滑脱层,由于该滑脱层的分隔作用,构造变形具有上下分层变形特点,寒武系膏岩滑脱层以下地层构造变形较弱,以斜坡为主。

Figure 8. Typical seismic profile of the slippage of gypsum rock in the Jialing River Formation in Yongchuan area 图8.永川地区嘉陵江组膏岩滑脱层典型地震剖面图

基底断层向上消失于寒武系膏岩滑脱层,而滑脱层以上断层向下消失于寒武系滑脱层中,构造变形表现为叠瓦断层组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地层中上层发育包括志留系泥页岩、三叠系膏盐岩等多套塑性滑脱层,在挤压作用下发育典型的多滑脱层构造,变形强烈,地层高陡,构造各变形层形态有较大差异,

曾晓 等

构造主体发育逆冲断层,常伴生有反向逆断层,形成一系列背冲构造或叠瓦构造。永川、綦江构造处于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变形带,纵向上受多套滑脱层的影响,主要以逆冲断层和其反冲断层组成的冲起构造为主。从盆缘到盆内均受三套滑脱层的作用,纵向累加形变强度:永川>林滩场>丁山,可能与纵向滑脱层厚度及流变特性有关。当滑脱层流变性强时,更易发生滑脱和局部聚集加厚,增强垂向变形强度,该特征与寒武系膏岩分布特征吻合。

Figure 9. The Yongchuan-Qijiang-Dingshan regional seismic interpretation profile

图9. 永川–綦江–丁山区域性地震解释剖面

4. 结论

通过对川东南地区多个各构造变形区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川东南地区构造变形中滑脱层的作用是一重要因素,主要受三套滑脱层控制:中下寒武统膏盐岩作为主要滑脱层、志留系泥页岩和三叠系嘉陵江组膏岩作为次要滑脱层;

2) 川东南地区构造变形可划分盆内和盆缘两个体系,盆内发育盖层滑脱式褶皱,盆缘发育基底卷入式褶皱冲断构造。

参考文献

[1] 刘尚忠. 川东薄皮构造模式之我见[J]. 四川地质学报, 1995(15): 264-267.

[2] 丁道桂, 郭彤楼, 翟常博. 鄂西–渝东区膝折构造[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27): 205-210.

[3] 徐政语, 李大成, 卢文忠. 渝东构造样式分析与成因解析[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28): 15-22.

[4] 郭建华, 朱美衡, 刘辰生, 等. 湖南桑植–石门复向斜走廊剖面构造特征分析[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5(29): 215-222.

[5] 颜丹平, 汪新文, 刘友元. 川鄂湘边区褶皱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分析[J]. 现代地质, 2000(14): 27-33.

[6] 颜丹平, 金哲龙, 张维宸. 川渝湘鄂薄皮构造带多层拆离滑脱系的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对构造变形样式的控制[J].

地质通报, 2008, 27(10): 1686-1697.

[7] 冯常茂. 中上扬子地区构造变形带成因机制及有利油气勘探区域预测[J]. 地球学报, 2008, 29(2): 199-204.

[8] 于福生, 李定华, 赵进雍. 双滑脱构造的物理模拟: 对准格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的启示[J]. 地球科学与环境

学报, 2012, 34(2): 15-23.

[9] 刘玉萍, 尹宏伟, 张洁. 褶皱–冲断体系双层滑脱构造变形物理模拟实验[J].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30(4): 424-428.

[10] 刘重庆, 周建勋, 郎建. 多层滑脱条件下褶皱–冲断带形成制约因素研究: 以川东–雪峰构造带为例[J]. 地球科

学与环境学报

, 2013, 35(2): 45-55.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 值得一提的是,川南和川东有大面积的过渡区域,岩性必然存在过渡变化,在过渡区域工作时,应多借一些邻井资料,找出本井可能的变化。 第一节侏罗系(J) 河、湖交替相沉积的砂、泥岩、砂岩多呈透镜体分布,横向对比性差。侏罗系末早燕山运动使四川盆地强烈抬升隆起,造成侏罗系上部地层缺失,川东地区残留上统蓬莱组、遂宁组及中统沙溪庙组,下统凉高山组及自流井组大多保留完整。 上统 川东地区所钻构造在拔山寺向斜中残存遂宁组(J3S),井下无全厚,拔向井残厚391m (有的井可能存在,但没有划分出来)。主要分布于向斜中。 1、岩性:紫红、棕红色泥岩夹灰紫、紫灰、灰绿色砂岩、泥质粉砂岩。底为砖红色、 棕红色中~粗粒砂岩。本组岩性变化不大,泥岩和砂岩多含钙质。岩性组合特点是有砖红、棕红色砂岩,与下部地层区别显著。 2、电性:双侧向普遍较低,一般8200Ω.m,自然伽玛值高、大井径为特征。 3、分层:岩性底以砖红、棕红色砂岩与紫红色泥岩分界。电性以双侧向降低和自然伽 玛升高半幅点及井径小底界分层。 4、厚度:残厚400m左右。 中统 沙溪庙组,厚度一般大于1000m以上,重庆附近稍薄,由西向东有增厚的趋势。该组又分两段:沙二、沙一。 5、沙二段(J2S2) (1)岩性:紫红色、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底部为黑色、深灰色“叶肢介”页岩,厚度几米~十几米,质软,页理

发育,含叶肢介化石丰富。 (2)电性:双侧向普遍低,自然伽玛高值,井径大。 (3)分层:底以“叶肢介”页岩与J2S1顶灰绿色砂岩分界;电性以深浅双侧向升高、自然伽玛降低之半幅点分层。井下分层以岩屑录井为准,电性特征不明显。 (4)厚度:残厚150~450m,残厚变化较大。 2、沙一段(J2S1) (1)岩性: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绿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底为浅灰绿色关口砂岩标志层。重庆地区为细~粉砂岩、杂色矿物不突 出。川东地区岩性、电性上特征不突出。关口砂岩由西南向东北颗粒变细至尖灭, 特征不明显。 (2)电性:双侧向普遍低,自然伽玛高值,大井径为特点。 (3)分层:底以浅灰绿色细砂岩(关口砂岩)与下统凉高山组黑色页岩分界。川南地区砂一下部可能有一层~几层结构相对较粗的砂岩,现场很难确定那一层是关口 砂岩,分层有时不尽统一,原则上应以最后一层完分界。但不论一概而论,尽可 能与所在井区的最新分层标准一致。川东地区“关口砂岩”的分层作用几乎没有, 只有讲课时大家还会提起。现场都是红层完分界,我的意见是最后一段红层以下 的砂岩还是划在沙一好些,与区域上的“关口砂岩”对应一下,但还是应优先考 虑所在井区的最新分层标准!电性以深浅双侧向降低、自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大 井径顶分层。具体划分需据岩性、电性对比确定。目前在不同的区块划分的位置 可能不一样,主要参考岩性划分。 (4)厚度:在重庆地区320~410m,川东地区500m左右,总的趋势是由东向西减薄。下统 川东地区分为两个组:即凉高山组和自流井组。其中自流井组又分为过渡层、大安寨、马鞍山、东岳庙、珍珠冲五段。东岳庙段页岩可作为井下对比标志层。大安寨岩性横向变化较大,重庆地区为砂泥岩夹薄层灰岩组合,卧龙河及东北地区灰岩厚度增大。大竹~忠县一带以北至大巴山前缘主要为灰绿色砂泥岩组合,分段不明显。凉高山组和自流井组之东岳庙段为黑色页岩,自流井之过渡层~马鞍山、珍珠冲井段为砂泥岩组合。川南地区原来只有一个自流井组,且为五分:自五相当于川东地区凉高山组及自流井的过渡层,岩性紫红色泥岩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

第23卷 第1期2011年2月 中国海上油气 CHIN A OF FSH O RE O IL A ND G AS V ol .23 N o .1 Feb .2011   *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课题“南海北部深水区有利区带和目标评价(编号:2008ZX 05025-06-04)”、“南海北部深水区富烃凹陷识别、储层预测与烃类检测技术(编号:2008ZX 05025-03)”部分研究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王振峰,男,高级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地质学系,2006年获中国地质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总地质师,长期从事含油气盆地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研究与管理。地址: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中 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邮编:524057)。E -mail :w angzhf @cn ooc .com .cn 。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 王振峰 李绪深 孙志鹏 黄保家 朱继田 姚 哲 郭明刚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摘 要 受新生代大陆边缘拉张、印-欧板块碰撞、南海海底扩张等多种构造活动控制与影响,琼东南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形成了多凸多凹的构造格局。该盆地深水区负向构造单元主要有乐东、陵水、北礁、松南、宝岛、长昌等6个凹陷,正向构造单元主要包括陵南低凸起、松南低凸起和北 礁凸起。通过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以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深水区凹陷内普遍发育始新统湖相泥岩和渐新统崖城组海岸平原相—半封闭浅海相泥岩2套主力烃源岩,存在渐新统陵水组、中新统三亚组2套区域储盖组合和滨海相砂岩、扇三角洲相砂岩、盆底扇砂岩、中央水道砂岩、生物礁(滩)灰岩等5种类型储集层,发育由一批大中型背斜、断背斜构造圈闭及大型地层岩性圈闭组成的6个有利构造带。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划分出以陵水、松南-宝岛、长昌、北礁凹陷为烃源灶的深水区4个含油气子系统,优选出中央峡谷构造-岩性圈闭带和长昌凹陷中央背斜构造带作为勘探首选的2个有利构造带,提出以钻探陵水X -1、长昌Y -1等目标为突破口,通过解剖中央峡谷构造-岩性圈闭带和长昌凹陷中央背斜构造带推动深水区勘探进程。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深水区 油气成藏条件 有利构造带 勘探潜力 1 基本地质特征 琼东南盆地是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1]。琼东南盆地位于南海海域西北部,夹持在海南隆起区和永乐隆起区之间,以1号断层与 琼东南盆地为在前第三系基底基础上发育的新生代大陆边缘拉张断陷型含油气盆地,其构造演化受到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澳大利亚板块快速向北漂移以及太平洋-菲律宾板块新生代运动等因素的联合控制 [3-4] 。受始新世—早渐新世南海北部大陆边 莺歌海盆地相隔。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指该盆地水深大于300m 的区域,面积约50000km 2 ,主要包括中央坳陷和南部隆起2个一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深水区部分主要由乐东凹陷、陵水凹陷、北礁凹陷、松南凹陷、宝岛凹陷、长昌凹陷以及陵南低凸起、松南低凸起组成(图1)。该盆地深水区最大水深超过3200m ,新生界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0000m ,具有下断上坳的双层结构 [2] 。 图1 琼东南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

四川地质构造

四川地质构造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它跨中国三大构造域:西部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部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北部为古亚洲构造域。四川境内东、西部构造分带明显,大致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该界以东为扬子准地台(台区),以西是松潘-甘孜褶皱系和三江褶皱系(槽区)。此外,玛沁、略阳、城口、房县一带以北属秦岭褶皱系。东部扬子准地台基底具双层结构,下构造层为结晶基底,由康定群及其相当岩群组成,同位素年龄 19 — 29.5 亿年。上构造层是褶皱基底,由会理群及其相当岩层组成,同位素年龄 8.5 - 17.0 亿年。西部槽区也发现上构造层岩群,如恰斯群,它与会理群相似。东部台区的盖层是上震旦统-中三叠统,属海相地台型沉积。西部槽区的震旦系-三叠系为冒地槽型沉积。各类构造形态及空间分布,东西两部明显不同。台区川中为舒缓斜、穹隆与向斜,川东为梳状褶皱,川东南是垛状褶皱,川西北为短轴褶皱。西部槽区构造线多为北西和北北西向,或呈向南凸出的弧型褶皱。 四川地质构造孕震形势图 为了更好地普及地震地质知识,我们特作此图。这里我还想用几句通俗易懂的话简单地解释一下。 (1)一根三股拧在一起的绳子,突然断了其中一股,还要拉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力,未断的那两股上于是就多了一份附加的载荷,这一份附加 力很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换句话说,本来还需 积聚若干年才能达到发震(岩石发生脆性破裂或摩擦滑动)的临界剪 切应力,由于5.12汶川大地震及其后的众多余震多了一份附加力而 提前达到了。所以,潜在孕震区就是附加力较高的区域,即今后几年重 点的防范区域。 (2)松潘-甘孜地块像一个巨大的抽屉,两边是水平走滑断层(北边的昆仑山断裂和南边的鲜水河断裂,前端是龙门山推覆(斜冲)断裂。 过去两千年,这个“抽屉”的前端被坚硬的彭灌杂岩顽强地抵着,龙门 山中部相对稳定。5.12那天“抽屉”的前端向东猛冲了几米,“抽屉” 两侧的走滑运动今后也要跟上,以免落后。加之西边的青藏高原还紧 紧地在后面推着,前拉后推,“抽屉”那有不动之理?

变形缝的防水构造应采用什么做法

变形缝是屋面变形集中的部位,温差变形、建筑物合理沉降变形都会使变形缝的宽度不断变化,所以不管屋面采用哪种防水材料,变形缝的构造和设防是一致的,即需要多道设防,并在缝的宽度变化时,不会造成防水层的破坏。变形缝有高低变形缝和等高变形缝两种,等高变形缝又分为高出屋面等高变形缝、与屋面平齐变形缝和双天沟变形缝等。 高低变形缝的一边为立墙(高层),另一侧为屋面。这时屋面防水层如为卷材时,卷材应钉压在高层立墙上,并向缝中下凹,上部采用合成高分子卷材一边钉压在高层立墙上,一边直接粘到屋面防水层上,同时在表面用金属板单边固定予以保护。如屋面为涂膜防水层时,也应采用与卷材防水层相同的处理方法,并做好涂膜防水层与合成高分子卷材的搭接。 等高变形缝的高出屋面变形缝或双天沟变形缝,防水层均应做到高出屋面矮墙或天沟侧壁的顶面,然后在上部用合成高分子卷材覆盖,卷材中间下凹到变形缝内20至30mm,在凹槽内垫聚乙泡沫条,两边与屋面上翻的防水层搭接,宽度不少于100mm,然后再在顶部铺一层合成高分子卷材,两边应覆盖住前一层合成高分子卷材的搭接缝;上部再用细石混凝土或不锈钢盖板盖压。

水落口是屋面雨水集中通过的部位,水落口与结构混凝土间会由于线膨胀系数不同造成的温差变形、水落管的受力变形等产生开裂,导致水落口周围渗漏;同时水落口安装标高应为沟底最低处,否则会造成积水。因此水落口周围500MM 范围找平层应抹成5%坡度,并在水落口与结构混凝土间预留20MM*20MM凹槽,填嵌密封材料,再用配套涂料涂刷2mm厚的附加层,来增强该部位的防水能力! 旧式的铸铁水落口,天沟防水层卷材收头只能压到水落口沿上,如将卷材伸入水落口内,会造成水落口直径缩少,水流量减少造成积水,排水不畅。涂料可薄涂到水落口内,因为涂膜能紧贴水落口杯壁,不会影响排水的顺畅。新型水落口为橡塑或塑料制品,水落口有槽,防水层的卷材或涂膜可延伸至槽内,再用密封材料封口。 檐口的防水构造怎样才合理? 檐口是水流集中的部位,也是容易被大风掀刮的部位,由于端部需增强或密封,容易使檐口加厚,因此,檐口处的排水坡要准确,不能有倒坡现象。檐口应采取涂膜增强,檐口端部在找平层上应预留凹槽,将涂膜、卷材压入凹槽,用金属压条牢固钉压,密封材料范围内,不管采800MM封严。为避免檐口受大风的损害,在檐口取何种施工工

琼东南盆地断裂系统特征与演化

收稿日期: 2014-04-14; 改回日期: 2014-09-01 项目资助: 国家油气重大专项(2011ZX5023-004-012和2011zx05006-006-02-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160和40772086)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谢玉红(1961–), 男, 教授级高工, 从事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研究和管理工作。Email: xieyh@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2458533.html, doi: 10.16539/j.ddgzyckx.2015.05.004 卷(Volume)39, 期(Number)5, 总(SUM)148 页(Pages)795~807, 2015, 10(October, 2015)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琼东南盆地断裂系统特征与演化 谢玉洪1, 童传新1, 范彩伟1, 宋 鹏1, 张 昊2, 童亨茂2 (1.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湛江分公司, 广东 湛江 524057;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摘 要: 在对二、三维地震资料系统解释的基础上, 通过不同区域断层分布特征和演化及盆地结构的差异性分析, 将琼东南盆地北部坳陷带划分为两个断裂系统(东部断裂系统和西部断裂系统)及8个子系统, 并阐述分析了各子断裂系统的断层分布特征和规律。再利用平衡剖面技术, 研究分析了琼东南盆地断裂系统的演化阶段和断层的活动期次, 确定“长期活动型”、“早衰型”、“中期活动型”(分“中期活动Ⅰ型”和“中期活动Ⅱ型”)、“晚成型”等4个系列的断层占主导地位。分析确定琼东南盆地复杂的断裂系统是在先存构造条件下, 两期不同方向伸展变形叠加而成, 其中南北向伸展的递进变形起主导作用; 不同区域先存构造分布和活动的差异是造成琼东南盆地断裂系统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断裂系统; 先存构造; 构造样式; 两期伸展 中图分类号: P5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1552(2015)05-0795-013 0 引 言 琼东南盆地位于海南岛东南、南海北部, 呈北东东向延伸, 其范围约西起108°51′E, 东至114°41′E, 北起18°50′N, 南到17°00′N(图1中的黄色区域)。东西长290 km, 南北宽约181 km, 面积约60000 km 2, 大体上围绕海南岛南部呈一弧形展布(蔡乾忠, 2005; 谢文彦等, 2008, 2009)。盆地西以1号断层与莺歌海盆地为界, 东接珠江口盆地, 北部为海南隆起, 南部向南海海盆开口(图1)。系一个以前古近系为基底的新生代伸展型盆地, 沉积厚度达10000 m 以上, 由古近系(裂陷层系)和新近系(坳陷层系)组成(表1), 最大水深超过1000 m(蔡乾忠, 2005)。其中裂陷层系断层十分发育, 坳陷层系也有少量的断层发育。 断层是伸展型盆地构造研究的核心, 也是此类盆地油气勘探的关键(童亨茂等, 2009), 伸展型盆地 内沉积物的充填、沉积层序的发育和分布、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和演化(包括圈闭的形成及有效性、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等)等都与断层的分布和活动密切相关。同时, 盆地的结构和演化也主要受断层控制(能源等, 2012; 王文君等, 2012; 张林等, 2012; 王玺等, 2013)。因此, 断裂系统研究对于解决琼东南盆地的基础地质问题、深化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南海形成演化的深化认识也有重要意义。 由于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Taylor and Hayes, 1980; Tapponnier et al., 1982; Briais et al., 1990)及丰富的潜在油气资源, 长期以来, 琼东南盆地一直是一热点研究地区, 断裂系统研究也是如此。茹克(1990)很早在琼东南盆地识别出半地堑, 并对断层的剖面组合进行了分析和归类, 在此基础上, 一些研究者对琼东南盆地的结构和构造样式(李绪宣等, 2006)、断裂系统的方位(李绪宣和朱光辉, 2005;

川东-渝中地区构造物理模拟阶段总结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带的物理模拟研究 解国爱贾东吴晓俊沈礼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川东地区发育一系列NE走向的侏罗山式褶皱构造,按照褶皱的组合形态,自东向西发育隔槽式和隔档式褶皱。本文采取沙箱物理模拟手段对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实验研究,模拟实验选取硅树脂模拟滑脱层,石英砂和微玻璃珠模拟沉积盖层,通过改变盖层与基底之间摩擦力、盖层的物性、基底形态或滑脱层的埋藏深度等因素,揭示形成川东侏罗山式构造带内部不同构造样式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滑脱层的埋深和盖层性质是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齐岳山断裂以东地区滑脱层埋深较大,主要是下寒武统膏页岩充当滑脱层,地表构造形态表现为隔槽式褶皱,齐岳山断裂以西地区,下二叠统泥质灰岩充当滑脱层,埋深较浅,盖层表现为隔档式褶皱。微玻璃珠是模拟侏罗山式褶皱较好的实验材料,表明形成川东薄皮构造带的时候,盖层性质以塑形变形为主。 关键词:川东地区;侏罗山式褶皱;物理模拟;基底滑脱 1.引言 侏罗山式褶皱发育于沉积盖层之中,属薄皮构造,为盖层沿基底滑动的结果(John, et al., 1978; Sommaruga, 1999))。侏罗山式褶皱特点是基底并没有卷入变形,盖层发育的背斜和向斜的变形强度不同,背斜宽向斜窄称为隔槽式褶皱,向斜宽背斜窄称为隔档式褶皱。前人利用物理模拟手段确定薄皮褶皱-冲断带构造样式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基底摩擦系数、滑脱层性质、盖层物性、同构造沉积或构造剥蚀等(Davis et al,1983;Davis and Engelder,1985;Cotton and Koyi,2000;Nieuwland et al,2000;Konstantinovskaya et al, 2009),然而,对于侏罗山式褶皱的控制因素研究较少,尤其是隔档式和隔槽式褶皱的形成机制和主控条件尚需深入研究。 本文选取川东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发育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不同部位发育的背斜和向斜变形程度不同。以齐岳山断裂为界,断裂SE侧发育隔槽式褶皱,NW侧发育隔挡式褶皱,该区是研究侏罗山式褶皱样式的最佳场所。前人在该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认为滑脱层是控制该区侏罗山式褶皱的主要因素,然而,对不同类型的侏罗山式褶皱形成机制没有达成共识,也很少从定量角度加以论证。本文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构造物理模拟手段,探索滑脱层埋深、盖层性质对侏罗山式褶皱构造样式的控制作用。 2、川东地区构造背景 川东地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雪峰山构造带西侧,北侧为秦岭造山带。构造带为宽约400km,长约600km,整体上呈NNE-NE向延伸、向NW凸出的宽广弧形构造带。该带发育一系列背斜带和向斜带相间的侏罗山式褶皱及相关逆冲叠瓦推覆构造,为扬子板块西部重要的板内变形(Yan et al,2003)。川东构造带西侧边界为华蓥山断裂,东界为大庸断裂,齐岳山断裂将其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齐岳山断裂是隔档式褶皱带和隔槽式褶皱带的分界断层(颜丹平等,2000;徐政语等,2004;胡召齐等,2009)(图1)。 第一作者简介:解国爱(1965-),男,博士,副教授,构造地质学专业,现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和物理模拟研究,Email:njuxie@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2458533.html,

琼东南盆地第四纪块体搬运体系的地震特征

2009年6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 ol.29,No.3第29卷第3期 M ARINE GEOLOGY&QUA TERNARY GEOLOGY June,2009 DOI:10.3724/SP.J.1140.2009.03069 琼东南盆地第四纪块体搬运体系的地震特征 王大伟1,吴时国1,董冬冬1,姚根顺1,2,曹全斌2 (1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 2中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杭州310013) 摘要:第四纪以来,琼东南盆地的陆坡区域广泛发育深水块体搬运体系。深水块体搬运体系是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的一种沉积物搬运机制,包括滑动、滑塌和碎屑流等重力流作用过程。利用深水3D地震资料,提取振幅和相干数据,通过地震剖面、构造图和时间切片分析,揭示块体搬运体系具有丘状外形、波状反射结构、弱振幅和连续性差的地震特征,内部整体比较杂乱,主体发育褶皱,趾部发育逆冲断层,具有塑性流体特征。结合南海构造背景分析,认为研究区第四纪沉积速率高并位于地震多发带,构成了块体搬运体系的形成条件和触发机制。 关键词:深水盆地;外陆架/上陆坡;块体搬运体系;琼东南盆地 中图分类号:P7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09)03-0069-06 在全球 从源到汇 研究计划中,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ass transport depo sitio ns,简称M TDs)和海底峡谷-水道搬运沉积体系是大陆坡-深海平原最重要的两种搬运沉积过程。块体搬运体系的沉积物称为块体沉积物,构成了大量的深水沉积,在世界范围内的深水盆地中都有发现。例如,位于墨西哥湾Brazos-Trinity系统的4号盆地,50%~60%的深水层序由块体搬运体系组成[1];尼日尔近海区也有50%的块体沉积物,并且在某些地区,块体搬运体系组成了差不多90%的层序[2];特立尼达东部近海区,第四纪沉积层序包含了50%的块体沉积物[3]。 作为深水沉积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之一,南海外陆架/上陆坡也广泛发育块体搬运体系。目前,在南海南部的文莱深水区中发现了块体搬运体系,并且认为沉积层序中包含了50%的块体沉积物[4]。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开展约7 104km2的1 200000海洋工程地质调查中,发现113 ~117 E 之间的外陆架/上陆坡存在多个块体搬运体系[5-7],最新估算面积为1 3 104km2。得益于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推进,本次研究利用最新采集的2D和3D地震资料(图1),在南海西北陆坡的第四纪层序中发现了多个块体搬运体系。本文以琼东南盆地第四纪地层中的块体搬运体系(QM T D)为例探讨块 基金项目: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2-YW-229);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200803109) 作者简介:王大伟(1976 ),男,博士,主要从事深水油气研究, E-mail:david_p etr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2458533.html, 收稿日期:2009-02-23;改回日期:2009-04-28. 周立君编辑体搬运体系的地震特征。 1 概念的提出与历史回顾 深水块体搬运体系是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的一种沉积物搬运机制[8-9],包括滑动、滑塌和碎屑流等重力流作用过程。块体搬运体系的发育规模不等,最大可以达到几千平方千米,对原地沉积具有极大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它能将沉积物运移至数百甚至上千千米之外。 Weimer最初使用 块体搬运复合体 (M ass transport complexes,简称MT Cs)这个术语,指出现在沉积层序下部,底部发生侵蚀,被水道和天然堤所上覆的一种沉积地层单元[8-9]。块体搬运复合体具有明显的地震识别特征,在地震识别尺度内具有丘状外形、波状反射结构、弱振幅(局部中-强振幅)、连续性差的地震特征。最初定义 块体搬运复合体 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传统概念 滑坡 ,并且赋予 块体搬运复合体 层序地层学含义。 许多沉积学家从沉积学的角度研究深水块体沉积物,提出了块体搬运体系的沉积学含义。块体沉积物指海相地层中由泥岩基质和悬浮在其中的杂乱、分选差的碎屑构成的沉积岩,碎屑物质主要包括深成、火山和变质的鹅卵石、粗砾和巨砾,并且块体沉积物的内部构造具有塑性流体特征[10]。水下块体沉积物通常在上部包含一些未成岩沉积物,也包含了部分压实的海相胶结沉积物[11-12]。随着研究的深入,MTDs渐渐成为一个通用的术语,用来描述各种类型的块体搬运[13-14]。作者认为,MTDs和MTCs是

工程中常见的变形缝、结构缝

工程中的变形缝、结构缝 一、按功能,可分为以下十种类型: 1.膨胀缝(伸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膨胀(伸长)变形的结构缝; 2.收缩缝(缩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收缩(变短)变形的结构缝; 3.沉降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而引起变形差的结构缝; 4.抗震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强迫移位时,能够消解、缓和结构不同部分碰撞损坏的结构缝; 5.体型缝:结构形状或体量发生突变时,将结构在体型突变处分割为不同部分而设置的结构缝; 6.局部缝:在结构形状突变的部位,为缓和应力集中影响而设置的局部结构缝; 7.控制缝:在结构容易发生裂缝的部位,通过预先设置薄弱截面或其它措施,主动引导裂缝出现并加以控制的缝; 8.拼接缝:预制构件装配连接时,拼接处所形成的缝; 9.施工缝:混凝土浇筑体量较大时,按预定位置划分不同的施工浇筑区域,接槎出所形成的缝; 10.界面缝: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建筑构件,不同建筑材料之间在界面上所形成的缝。

二、按做法,可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1.全部断开的缝:将结构分割成完全独立的若干部分; 2.上部断开的缝:基础部分相连而上部结构断开所形成的缝; 3.局部断开的缝:结构局部在一定范围内,分割所形成的缝; 4.钢筋断开、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不考虑传递内力的预制构件之间的拼接缝; 5.钢筋后连接、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施工阶段不考虑传力,后用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实现钢筋连接形成整体而可以传递内力的缝; 6.钢筋连通、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从受力上按整体考虑,但在施工时混凝土在此接槎而形成的施工缝; 7.钢筋和混凝土连续、后期引导出现的缝:通过在预定部位削弱截面或采取其他措施引导产生并加以控制的缝。 (常见的几种) 1、伸缩缝:伸缩缝也叫温度缝,是考虑温度变化时对建筑物的影响而设置的。气候的冷热变化会使建筑材料和构配件产生胀缩变形,太长和太宽的建筑物都会由于这种胀缩而出现墙体开裂甚至破坏。因此,把太长和太宽的建筑物设置伸缩缝分割成若干个区段,保证各段自由胀缩,从而避免墙体的开裂。伸缩缝缝宽20~30mm,内填弹性保温材料。 在桥涵混凝土防撞护栏设计中因钢筋混凝土浇筑长度不一会隔比例适当的地方设计一条或几条伸缩缝以防止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因自然、外界、钢筋混凝土本身的力学条件产生不均匀的断裂或缝隙。

建筑物内的变形缝

⑤建筑物内的变形缝 , 应按其自然层合并在建筑物面积内计算。 变形缝是伸缩缝 ( 温度缝 ) 、沉降缝和抗震缝的总称。规范所指建筑物内的变形缝是与建筑物相连通的变形缝 , 即暴露在建筑物内 , 在建筑物内可以看得见的变形缝。 2. 走廊、檐廊、橱窗、门斗 走廊是建筑物的水平交通空间 ; 挑廊是挑出建筑物外墙的水平交通空间 ; 檐廊是设置在建筑物底层出檐下的水平交通空间 ; 架空走廊是指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 , 在二层或二层以上专门为水平交通设置的走廊。( 如图 1-8) 落地橱窗是指突出外墙面根基落地的橱窗 ; 门斗是指在建筑物出入口设置的起分隔、挡风、御寒等作用的建筑过渡空间。 (1) 架空走廊 ①建筑物间有围护结构的架空走廊 , 应按其围护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 并以层高划分。 ②有永久性顶盖无围护结构的应按其结构底板水平面积的 1/2 计算。 (2) 橱窗、门斗、挑廊、走廊、檐廊

①建筑物外有围护结构的落地橱窗、门斗、挑廊、走廊、檐廊 , 应以层高的相关规定 , 按其围护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②有永久性顶盖无围护结构的应按其结构底板水平面积的 l/2 计算。 3. 楼梯、井道、建筑物顶部范围的建筑面积 (1) 楼梯、井道 ①建筑物内的室内楼梯间、电梯井、观光电梯井、提物井、管道井、通风排气竖井、垃圾道、附墙烟囱应按所依附的建筑物的自然层计算 , 并入建筑物面积内。 自然层是指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 ②如遇跃层建筑 , 其共用的室内楼梯应按自然层计算面积 ; 上下两错层户室共用的室内楼梯 , 应选上一层的自然层计算面积。

( 如图 1-10) ③有永久性顶盖的室外楼梯 , 应按建筑物的自然层以水平投影面积的 1/2 计算。 室外楼梯 , 最上层楼梯无永久性顶盖 , 或不能完全遮盖楼梯的雨篷 , 上层楼梯不计算面积 , 上层楼梯可视为下层楼梯的永久性顶盖 , 下层楼梯应计算面积。 (2) 建筑物顶部 建筑物顶部有围护结构的楼梯间、水箱间、电梯机房等 , 层高在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 ; 层高不足2.20m者应计算 l/2 面积。 如遇建筑物屋顶的楼梯间是坡屋顶 , 应按坡屋顶的相关条文计算面积。

墙体变形缝构造

(1)变形缝的设置 ①伸缩缝 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垂直缝隙。 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叫做温度缝或伸缩缝。 结构设计规范对砖石墙体伸缩缝的最大间隙有相应规定,一般为50~75mm。 ■伸缩缝间距与墙体的类别、屋顶和楼板的类型有关, ■整体式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伸缩缝间距比装配式结构形式小。 ■有保温或隔热层的屋顶,相对说其伸缩短间距要大。 ■伸缩缝: 从基础顶面开始,将墙体、楼板、屋顶全部构件断开。 ■基础埋于地下,不必断开。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一30mm。 ②沉降缝 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沉降缝将房屋从基础到屋顶全部构件断开,使两侧各为独立的单元.可以垂直自由沉降。■沉降缝一般在下列部位设置: 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的转角处、 建筑物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 结构类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地基土层有不均匀沉降处、 不同时间内修建的房屋各连接部位。 ■沉降缝的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 ◆地基越弱的建筑物,沉降的可能性越高,倾斜距离越大,其沉降缝宽度一般为30~70mm,◆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其缝宽应适当增加。 ③防震缝 在抗震设防烈度7~9度地区内应设防震缝, ■一般情况下防震缝仅在基础以上设置 ■抗震缝应和沉降缝协调布置,做到一缝多用。 ■当防震缝与沉降缝结合设置时,基础也应断开。 ■防震缝的宽度B,在多层砖墙房屋中,按设计烈度的不同取50~70mm, ■在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中. ▼建筑物高度小于或等于15m时,缝宽为70mm; ▼当建筑物高度超过15m时, 设计烈度7、8、9度, 建筑每增高4、3、2m 缝宽在70mm基础上增加20mm; (2)墙体变形缝构造 ■变形缝的构造要点是: 将建筑构件全部断开,保证缝两侧自由变形。 ■砖混结构变形处,可采用单墙或双墙承重方案, ■框架结构可采用悬挑方案。 ■变形缝力求隐蔽, 如设置在平面形状有变化处,还应在结构上采取措施,防风雨对室内的侵袭。

琼东南盆地异常压力分布与形成机理探讨_祝建军

天然气地质学 收稿日期:2010-05-10;修回日期:2010-09-23.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08ZX05025-00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2009CB219400)联合资助.作者简介:祝建军(1985-),男,山东兖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储层地球化学研究.E -mail :zhu jianjun8312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2458533.html, . 琼东南盆地异常压力分布与形成机理探讨 祝建军1,2,张晓宝1,张功成3,刘 方3,张明峰1,陈国俊1,夏燕青1 (1.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3.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 摘要:基于测井资料和地震层速度预测盆地地层压力,结合实测压力和泥浆数据,从琼东南盆地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入手,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琼东南盆地地层压力分布特点,总结了琼东南盆地异常地层压力分布规律,认为此盆地单井压力类型可以划分为常压、微超压、超压;超压出现 的层位,层速度剖面上出现速度反转现象,在凹陷中心易形成强超压体;上渐新统陵水组压力平面上发育陵水凹陷、松南宝岛凹陷、乐东凹陷等强超压凹陷,具有从北向南、从西向东超压逐渐增强、超压范围增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琼东南盆地的超压成因机理,认为该盆地上高达110m /Ma 的沉降速率造成的不均衡压实是该盆地上超压层形成的主要成因;高达105m /Ma 的沉降速率、较高的地温梯度引起的生烃作用以及断层活动性减弱、封堵性增强共同控制着下超压层的形成。关键词:琼东南盆地;速度谱;超压成因机理;封堵性 中图分类号:TE122.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26(2011)02-0324-07引用格式:祝建军,张晓宝,张功成,等.琼东南盆地异常压力分布与形成机理探讨[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22(2):324-330. 0 引言 琼东南盆地的温度、压力在油气运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异常压力,它直接参与了盆地中几乎所有的地质作用过程。此外,现今压力的分布还涉及到油气井的安全建设、油气田的开采等方面,压力研究的成功与否影响到一个油气田的开采效率,对于节省开采成本、提高油气井成功率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现在各个油田对于盆地内异常压力的分布越来越重视。 关于异常压力机制的研究和讨论由来已久,经过多年来前辈 [1-3] 的积累总结发现,在盆地中起着主 导作用的压力机制有:不均衡压实作用、构造应力(包括断层活动、褶皱、底辟盐丘等等)、有机质的生烃裂解及与矿物相变相关的成岩作用等。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琼东南盆地现今压力场分布与成因机制。 1 地质背景 琼东南盆地位于海南岛东南、西沙群岛以北的海域中,总体上由北东—北北东方向向西南方向延 伸,是一个典型的在新生代发育起来的陆缘拉张型含油气盆地,与莺歌海盆地毗邻,两者以Ⅰ号断裂为界,盆地东侧为神狐暗沙隆起,南界为西沙群岛和中建南盆地。琼东南盆地水深为50~2000m ,总面积为3.4×104 km 2 ,最大沉积厚度为12000m [4] ,盆地在构造演化上经历了特征显著不同的2个发育阶段:始新世至渐新世的早期断陷阶段,以及渐新世以来的晚期拗陷阶段,形成了以T 60为界的上、下2个不同的构造层。上构造层为统一坳陷,断裂不发育;下构造层由9个凹陷构成(图1)。琼东南盆地由北西向南东方向依次划分为北部坳陷带、中央隆起带、中央坳陷带、北礁低隆起带和南部断坳带,形成了两隆三坳且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其中北部坳陷带包 第22卷第2期2011年4月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 URAL GAS GEOS CIENCE Vo l .22No .2 Apr . 2011

国开2020建筑构造第八章自测

1、为防止建筑物受温度变化而引起变形设置的变形缝为()。正确答案是:保温缝 2、为防止建筑物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结构变形而设置的变形缝为()正确答案是:沉降缝 3、为减少对建筑物的损坏,保证建筑物足够变形宽度而预先设置的人工缝隙,通常称为()。正确答案是:变形缝 4、变形缝主要包括()。正确答案是: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5、在抗震设防烈度较高的地区,当建筑物体型复杂,结构刚度、高度相差较大时,应在变形敏感部位设置()。正确答案是:防震缝 6、从基础到屋顶都必须断开的变形缝是()。正确答案是:沉降缝 7、沉降缝又叫温度缝。()正确的答案是“错”。 8、伸缩缝的间距与结构类型和房屋的屋盖类型以及有无保温层和隔热层有关。()正确的答案是“对”。 9、伸缩缝的宽度越宽越好。()正确的答案是“错”。 10、同一建筑结构形式不同时,必须设置伸缩缝,无需设置沉降缝。()正确的答案是“错”。 11、建筑物的基础类型不同,以及分期建造房屋的毗连处,应设置沉降缝。()正确的答案是“对”。 12、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禁止设置沉降缝。()正确的答案是“错”。 13、防震缝做法与伸缩缝相同,应做成错口缝和企口缝。()正确的答案是“错”。 14、因墙厚不同,沉降缝可做成平缝、错口缝和企口缝。()正确的答案是“错”。 15、屋面变形缝的构造处理原则是既要保证屋盖有自由变形的可能,又能防止雨水经由变形缝渗入室内。()正确的答案是“对”。 16、屋面变形缝按建筑设计可设于同层等高屋面上,也可设在高低屋面的交接处。()正确的答案是“对”。 17、为了消除基础不均匀沉降,应按要求设置基础沉降缝。()正确的答案是“对”。 18、基础沉降缝的宽度与上部结构相同,基础由于埋在地下,缝内必须填塞。()正确的答案是“错”。

琼东南盆地沉积环境及物源演变特征

万方数据

第4期邵磊等:琼东南盆地沉积环境及物源演变特征549 笔者拟采用微体古生物以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琼东南盆地渐新世一中新世地层的沉积环境及物源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石油地质特性。 2材料及方法 采用微体古生物以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取自琼东南盆地7口探井渐新统一中新统590个岩心及岩屑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图1)。微体古生物分析主要采用钙质超微化石、浮游及底栖有孔虫和孢粉藻类分析,涉及样品主要为盆地西部的崖城组和盆地东部的陵水组一三亚组。在沉积地球化学分析中,稀土元素(REE)由于性质稳定,相对较少受到沉积作用的改造,在沉积盆地研究中能更好地用来分析母岩的变迁演化,是沉积盆地分析母岩变迁演化的有力工具[11|。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的样品均被压碎至200目以下,然后在高温炉中保持680℃恒温2h,以剔除有机质及沉积物内黏土矿物中的结晶水,用HF+HNO,混合酸进行分解,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VGX7ICP-MS)测试。样品处理过程中。每30个样品加一个空白样、一个重复样和两个标准样,最后样品测试结果都根据标样数据进行校正,精度由空白样及重复样控制,分析工作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分析方法详见参考文献[123。 图1研究区和样品位置 Fig.1Locationofthesamplesandthestudiedarea 3沉积环境演化 琼东南盆地自始新世开始较大规模接受沉积,沉积环境受古地形控制,以洪积~河流相为主。盆地何时开始接受海侵,一直存在争议。针对该问题重点开展了以微体古生物为手段的古生态学研究,在YCl3—1一a2井约300m连续取心揭示的崖城组可以看到,在崖三段下部(4055.9rrl)产有大量PDzypDd沱fe口Ps—poritesspp.,Pozy户odiis户。一£P5spp.等淡水蕨类孢子以及裸子、被子植物花粉,未发现典型海相藻类,综合 考虑为淡水环境。到3890.13ITI处出现大量如Im- pletosphaeridiumsp.,Spiniferitesspp.等海相浮游藻类化石,但是,钙质超微化石及有孔虫均未产出,也未发现淡水属种。由于在海陆过渡带不利于钙质超微化石及有孔虫化石的保存,结合该段沉积的连续性以及潮汐沉积构造极为发育等特点。认为本区崖三段沉积环境是从淡水滨岸环境逐步演化为滨浅海环境。同样,在与YCl3—1一a2井相邻的YCl3—1—2井崖三段中也未见到沟鞭藻孢囊等海相藻类,而在同区的YCl9—1—1井崖三段顶部样品中开始出现大量海相沟鞭藻孢囊,可以认定琼东南盆地西部在崖三段早期为近岸过渡环境。崖三段晚期开始发生明显海侵,而在崖城组之下的始新世则发育有淡水湖相沉积。 渐新世早期海水可能从东西两个方向进入琼东南盆地。形成东西两个浅海区,中间有滨海相和剥蚀区将其分隔开来。从YC8—2—1井的崖二段发育高浓度值的沟鞭藻孢囊,以及崖城组一段(3377.9m)包含smallReticulofenestra,Cyclicargolitnusabisectus,Cyclicargolitnusfloridanus,Coccolithusmiopelagi—CUS以及Coccolithuspelagicus等钙质超微化石来看,崖北凹陷西侧的水深此时已经达到外陆棚的海湾环境。陵水一乐东凹陷北部发育滨岸平原一滨海体系,南部断层下降盘发育滨海一低位扇体系;在陵水凹陷北部和东南部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松南一宝岛凹陷除发育滨海相边缘相带外,以浅海相沉积为主[1州。 琼东南盆地崖城组形成于裂陷晚期,当时古湖消亡,大规模海侵行将开始,普遍存在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在不同地区沉积环境及物质输送能力的不同,导致有机质物源和输入量的差异甚大。有利烃源条件应在于能形成含煤地层的沼泽环境,因为其有丰富的陆生植物补充源。使得有机质能够高度集中堆积。有机屑浓度指标在YCl3-1-2井崖三段显示极高值,指示这里的崖三段显然形成于与众不同的条件下,是陆源有机物异常丰富的沼泽环境。所以,崖城组的富气源岩应与含煤地层发育有关,滨海沼泽沉积环境是崖城组时期最有利于烃源岩形成的环境。 渐新世晚期全区发生海侵,海水从东、西两个方向进入盆地,继承崖城期的海侵方向。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陵水层序低位体系域沉积时期,中央凹陷带以及北礁凹陷主要为浅海相沉积,东南部为滨海相沉积。在LS4—2—1井、ST24—1-1井、BDl9-2-2井和BD20-1-1井发育大量沟鞭藻孢囊以及海相微体古生物化石,说明 此时琼东南盆地已经完全进入海相沉积环境。在陵水万方数据

变形缝的种类及构造

变形缝的种类及构造 一、变形缝的概念: 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物发生裂缝或破坏,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地变化,这种讲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 二、变形缝的种类:包括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 1、伸缩缝:为防止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而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 方向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 、伸缩缝的设置: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结构而定。 、伸缩缝的构造:伸缩缝是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分开,病在两部分中间留出适当的缝隙,隙宽一般在20~40mm。 比如墙体的伸缩缝构造:砖墙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或错口缝,一砖半厚外墙应做成错口缝或企口缝。外墙外侧长用浸沥青的麻丝或木丝板及泡沫塑料条、油膏弹性防水材料塞缝,隙缝较宽时,可用镀锌铁皮、铝皮作盖缝处理,内墙可用金属皮或木条作为盖缝。 这是我们学校的某教学楼外墙的一处伸缩缝

这是我们食堂内墙的伸缩缝 2、沉降缝: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竖向缝 称为沉降缝。 、沉降缝的设置: 、当建筑物建造在不同的地基土壤上,两部分之间。 、当同一建筑物的相邻部分高度相差超过10米。 、当同一建筑物相邻基础的结构体系、宽度和埋置深度相差悬殊时。 、当原有建筑物和新建筑物紧相毗连时。 、沉降缝的构造:沉降缝与伸缩缝最大的区别在于沉降缝非但将墙、楼层及屋顶部分脱开,而且其基础部分亦必须分离。沉降缝的宽度随地基情况和建筑物的高度不同而定,地基越弱的建筑物,沉陷的可能性越高,沉陷后所产生的倾斜距离越大,要求的缝宽越大。沉降缝宽度有表如下: 基性质房屋高度H缝宽B(mm) 一般基地<5m 5~10m 30 50

《建筑构造》第08章在线测试

《建筑构造》第08章在线测试 《建筑构造》第08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8:41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关于变形逢的构造做法,下列哪个是不正确的() A、A.当建筑物的长度或宽度超过一定限度时,要设伸缩缝 B、B.在沉降缝处应将基础以上的墙体、楼板全部分开,基础可不分开 C、C.当建筑物竖向高度相差悬殊时,应设沉降缝 D、D. 伸缩缝宽为20~40mm 2、()的基础部分应该断开。 A、A.伸缩缝 B、B.沉降缝 C、C.抗震缝 D、D.施工缝 3、在地震区设置伸缩缝时,必须满足( b )的设置要求。 A、A.沉降缝 B、B.分格缝 C、C.防震缝 D、D.伸缩缝 4、伸缩缝是为了预防()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而设置的。 A、A.温度变化 B、B.地基不均匀沉降 C、C.地震 D、D.荷载过大 5、伸缩缝又称(),是为了防止由于建筑物超长产生伸缩变形设置的。 A、A.温度缝 B、B.沉降缝 C、C.防震缝 D、D.温差缝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建筑物的伸缩缝是在建筑的同一位置()等部分全部断开。 A、墙体 B、楼板层

C、基础 D、屋顶 E、垫层 2、变形缝包括。() A、分隔缝 B、施工缝 C、沉降缝 D、防震缝 E、伸缩缝 3、什么情况下应设置沉降缝()。 A、当建筑物建造在不同的地基上时。 B、当同一建筑物相邻部分高度相差在两层以上或部分高度相差超过10m以上时。 C、当同一建筑相邻基础的结构体系、宽度和埋置深度相差悬殊时。 D、毗邻房屋立面高差大于6m时。 E、建筑物部分的基础底部压力值差别很大时。 4、砖混结构墙下条形基础的处理形式()。 A、双柱下偏心基础。 B、双墙偏心基础。 C、挑梁基础。 D、柱交叉布置。 E、交叉式基础。 5、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一般采用什么材料做封缝处理()。 A、油膏。 B、金属或塑料调节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