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 ,

A. 《毛诗诂训传》 2. 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 .A 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说 . 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C. 3A 许慎 B. 梅膺祚 C C. 段玉裁

D. 戴震 4. 《墨子间诂》属于 (D )

A 传注 B. 章句 C. 义疏

D. 集解 5. 《释名》的作者是 (C )

A . 许慎 B. 段玉裁

C. 刘熙

D. 黄侃 、填空题

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 :形训、 声 义训。

训、 比较互证

2.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 3?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

类、 类。

4?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5. 黄侃先牛认为:诂就是故,木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木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 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寻求本字、推求语源

7?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为句读

8. 两汉时期已确立了两种基本的训诂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9. 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注,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 前人的传住 的一般叫疏

10. 古今汉语都有“狼狈” 一词,唐人段城式《夕阳杂组》将“狼”与“狈”说 成两种 共 5 分) 最早见于( A ) B.《毛诗诂训传名义

考》

C.《说文解字》 B.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

训 D 音义 思,解

动物,此说屈于旧训诂弊端中的望文生训三、名词解释题

1.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2.《尔雅》:《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

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3.《方言》:《方言》(全称《轄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种义书。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

4.《释名》:《释名》东汉刘熙著,分为二十七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是一种义书。《释名》不同于一般的训释书,它不满足于简单的解释词义,而是要解释词语咅义的来源。

5.《经籍纂诂》:《经籍纂诂》清代阮元撰集,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屈集合贮存型训诂纂集专书。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一百零六卷,别有补遗一百零六卷,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全书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屮所有的。这部书搜罗极为丰富,在字的训释Z 外,还兼顾到经传的异文, 字的假借和古文异体,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

6.传注:对原文进行解释,同时把作者的意思传达给读者,以字为基本单位进行训释。代表: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成

《三礼注》)、颜师古《汉书注》。

7.因声求义: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因声求义”的两大作用:破假借、求语源。推求语源的工作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系源,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归纳和系联同源派生词叫作系源。其二是推源,从同源词中确定根词与源词,推寻词义来源的工作叫推源。

&通假:通假,就是在用字吋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咅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9. 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辩识声读的专书。

10. 义训:又称肓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同一个词或者一串次来育?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其特点是简明而准确.

11 ?同源词:由同一词派生出來,因而音义省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

12. 章句: 离章辩句的意思,章句是汉代流行的一种注解形式,他的特点是不以解释词义为

主,而是重在分析和串讲句意,有章篇意.

13. 增字足义: 把被释词放在释词的地位,另外增加一个或几个词以完足词义的训释.

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

1、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释宫》)互训

2、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互训

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尔雅?释鸟》)义界

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诗政训传》)义界(就位置而言)

5、天,颠也。(《说文解字》)音训(音近为训)

6、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礼记》)递训

7、采,采取也,从木从爪。(《说文解字》)形训

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递训

10、黑与青谓之蔽,五色备课之绣。(《诗政训传》)义界(就颜色而言)

五、简答题

1?如何利用声音来求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解决同咅替代问题,排除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 求得本字,以便更好地运用以形说义的原则;第二,是解决方言词的问题,求得方言词声音变化的轨迹;第三,是推求语源,解释某些词诠释命名的由来。

2. 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①凡以一句解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②原则是确切而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③局限性:首先,定义难以下得精确;其次, 文字往往冗长。

3.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是什么?两者相对而言,都是训释词义。解释词的意义有所不同,前者解释的概括义,后者解释的是具体义。解释的方法不同,前者离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总括性的注解,即解释的不同是某一词语在霜句,某篇乃至某书里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后者则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解释对彖而作的有个性的解释。释义体例上有所不同,前者全面研究各个词语法含义给以准确而简明的解释;后者顾名思义,是随文而释。

4.简述《说文解字》在训诂学上的主要贡献。

《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对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也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说文》在训诂学上的主要贡献是:1奠定了“六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2首创了汉字的部首分类法,其中的540部,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至今仍被使用。3确立了分析汉字的本义的原则。

5.解释文意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A 串讲大意B分析句读C阐述语法D 显示修辞E申诉章旨F考证名物,典章制度G 引证史诗、故事II 评论原文6?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答:A 望文生训就是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吻合 B 主要原因a 不

明假借而望文牛训b昧于古义也会产牛望文牛训c连绵词无定字7?清代训诂的特点是什么?

答:A 清代训诂学者重视证据,反对臆说。凡有论说,必有证据,而且强调证据的时代性,

孤例单证者不能做出结论B善于利用古音学的研究成果以解决训诂上的问题。清代学者戴

震等人注重研究音义关系,特别在解释假借、连语、探索词源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C 确立了历史变化的观念,能注意语言各方面的古今异同,区别古形与今形、古咅与今咅、古义与今义,这是前代学者所不具备的眼光D 从语法的角度來分析作品屮的语言,如王念孙《读书杂志》都能从汉语的词性和句法结构上去讨论训诂问题E清代训诂数量大大超过前代,训诂体式也更加宀*夂兀奋O

8.有人说《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同义词词典;有人说《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百科词典。这两种说法有何依据?

答:A 《尔雅》共有十九篇,他们是:释沽、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重、释鸟、释兽、释畜B前三篇所释,是表达一般咅义的词语,采用“词义类聚”的编排,无异于

“同义词词典” C后十六篇所释为各种各物,即专科词语、无异于“百科词典”

9.什么是笔意?什么是笔势?答:笔意一一崔够看出原始造字的意图,也就是说,能用所记录的词的本义直接解释的形体,称作这个字的笔意。笔势一一文字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形体简化, 趋于整齐,渐渐符号化,脱离了原始的形状,因而也就很难从中观察出词的本义,变得不可解释了,这种形体叫做笔势。

10? 什么是以形索义?运用字形探求词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以形索义是运用表意汉字的字形与他所记录的词汇相互适应的关系来推求本义的方法。在运用字形探求词义的具体实践时,必须注意:

1. 只有木义才宜接与字形切合。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义叫木义。

2. 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3?注意“笔意”同“笔势”的区别。“笔意”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笔势”指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从而看不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4.注意“造意”同“实义”的区别。造意是指字的造形意图,实义是由造意中反映出的词义。

11.举例说明“曰、为、谓之”的用法。

这几个术语一般都是两个以上连用并举,既然释义,又辨析同义词,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词总是放在后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 “叫做”“称作”。如《论语?学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馋。” 《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Z康,六达谓Z 庄,七达谓Z 剧膠,八达谓Z 崇期,九达谓Z逵。

有时,“曰”、“为”、“谓之”也单独使用,那就是一般的解释了,与一般解释不同的是,被释词是放在术语的后面。例如:

《诗?周南?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毛传:“六尺以上曰马。” 《诗?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孔颖达疏:“墙谓之墉。”

12.“读曰”、“读为”与“读若”、“读如”有什么不同?读曰、读为,用本字来说假

借字的

《书?共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 读曰苗。”

《诗?卫风?氓》“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 有时“读为”也用于注咅,类似“读若”。

《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七曰奇拜。”杜子春注:“奇,读为奇偶Z 奇。”

读若,读如,一般用于拟声注音

《说文》“读”篆下段氏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 《仪礼?聘礼》:“门外米三十车,车秉有五薮。”郑玄注:“薮,读若不数之' 数' 。” 《周礼?考工记?陶人》「' 庾实二殽。”郑注:“庾,读如' 请益与之庾' Z ' 庾' 。” 有时,“读如”也用于以本字释假借字。

《礼记?儒行》「' 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 伸' ,假借字

也。”

《礼记?少仪》:“齐齐皇皇”。郑玄注:“齐齐皇皇,读如' 归往' 之' 往' 。”

这是古人使用术语不严密而产生的混乱情况。所以前人对“读若”的性质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读若”是拟音(段玉裁),一说“读若”是明假借(钱大昕),一说“读若” 是既拟咅又明假借。

六、论述题

1? “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答:“字”与“词”是两个既有联系乂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词是语义的运用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使用过程屮,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

②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从一个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有种种现象。

3.—个字记录一个单词(如水,山等);b. —个字记录多音词中的一个语素(如天下、社稷等);C. 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如犹豫、玲珑等); d. —个字记录两个单咅词的组合(如“诸”是之于的合咅词等)。

③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以变化的。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乩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形成一字记录两词的现象(如朝,本义是早上,后引中为朝代等义);b.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现象(如角,木义是兽角,假借为古代宫商角徵羽的角,也假借为角色的角c. 因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产生人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如“哲”,有古吉、葱、蛊等异体。);d.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范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或不和关(如遗媾篝溝購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字从苒者,谓若交积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