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消解策略

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消解策略

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消解策略
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消解策略

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消解策略

时间:2010-01-20 15:40:00 作者:; 来源:

● 王灿发庄胜春何雯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强调:“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所以,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消解的总体原则是主动、迅速、全面、准确。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应对中,政府对依法应予公开的信息应该采取符合该信息特点的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公开,应构建多层次的信息发布平台,扩大社会的知情范围。①本文提出突发公共事件谣言程度公式,结合事件先行类、相互推动类、无中生有类、刻意制造类等四类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发生及传播模式提出消解策略。

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谣言程度公式

1947年,奥尔波特给出了一个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1953年,克罗斯对上面的公式进行了修正,他认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

我们认为,在我国当前的突发公共事件中,政治环境和传播环境是近年来非常突出的谣言传播环境因素,对谣言的传播形成了一个环境促进指数e(environment),e主要由政治环境、传播环境组成。因此,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公式应为:

R= i×a×j×e(e=s×1/o×c,s>1,01)

R(Rumor)代表谣言影响程度,i(importance)代表事件的重要性,a(ambiguity)代表事件的模糊性,j(judgement)代表公众的判断力,e(environment)代表环境指数。其中,e包括政治环境指数和传播环境指数c(conmunication),政治环境指数又由政治刺激指数s(stimulate)和政治透明度指数o(open politics)组成。

由于环境因素对谣言传播造成的影响已是客观存在,不可忽视,即使其中一个因素对事件不产生影响,其他因素也将导致e>1,则e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大于1,故设

s>1,01。

s代表政治刺激指数,如三股势力的煽风点火,s越大,政治刺激对谣言的促进作用越大,s越小,政治刺激对谣言的促进作用越小,若s无限趋近于1,则表示事件中可能不存在政治刺激作用,s产生的影响可以被忽略;

o代表政治透明度,o越大,对谣言促进的作用越小,o越小,1/o对谣言促进的作用越大,若o无限趋近于1,那么1/o无限趋近于1,表示政治透明极高,由此产生的谣言促进作用可以被忽略;

c代表环境传播指数,c越大,表示传播环境越开放,对谣言的促进作用越大,c越小,表示传播环境较为封闭,对谣言的促进作用越小,若c无限趋近于1,则表示环境完全闭塞,消息不能互通,谣言失去了传播的条件,由此产生的谣言促进作用可以被忽略。

四类突发公共事件谣言消解策略

根据谣言的发生、传播和突发公共事件之间的关系,可以将近年的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如下四类,便于分析不同事件类别的谣言消解策略。

1.事件先行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消解策略

(1)在事件先行类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形成期会出现误解性谣言和恐慌性谣言,且误解性谣言和恐慌性谣言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相互转化。

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先行发生,而且往往是地震、疫情等重大事件,所以恐慌性谣言往往难以避免,最需要重视的就是在事件发生伊始时,对信息进行及时、全面、清晰的跟进,避免出现大规模的误解性谣言。同时,做好舆情监控,对于已经出现的恐慌性谣言和误解性谣言,务必做到早发现、早调查、早澄清,以防谣言发酵或者互相转化,导致广泛传播,增加消解难度。

在谣言形成阶段,其传播往往是链状和树状传播,消解难度相对较低,只要能够及时通过政府权威发布和媒体跟进报道,就可以消除还没有形成气候的种种谣言。

(2)当谣言广泛传播,进入高潮期后,地区性谣言会扩散传播,并且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出现攻击性谣言,乃至产生一些与初始事件关系不大的发散谣言,这些谣言极易沉淀下来成为长期积累性谣言。

所以,这一阶段的消解策略首先要准确捕捉攻击性谣言的发生始末,花大力气、集中进行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在澄清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分析和报道,消除此类谣言可能给社会公众造成的深层次影响,而对于一些看似与初始事件无关的谣言,也不能因为紧迫性相对不强而有所放松,错过消除影响的最佳时机,使之沉淀成为长期累积性谣言。

(3)当谣言进入反复与衰退期后,事件往往已经基本平息,这时要做好的就是持续的舆情监测,防止谣言出现反复,使得一些潜伏性的社会矛盾和情绪再次爆发。另外,要适时对整个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梳理、反思,向社会公众展示整个事件的全貌,反复消除谣言对公众心理和政府公信力造成的影响。

2.相互推动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消解策略

(1)在相互推动类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会有一个很长的潜伏期,一般都会有一个社会矛盾的积累过程,在这一段时期内,会有大量的长期积累性谣言产生,这就需要提升各级政府的预警能力和执政能力建设。

(2)在偶然事件的引发下,短期爆发性谣言会促使大量的长期累积性谣言浮出水面,相互作用,开始广泛传播。这一阶段最需要重视的就是在事件发生伊始启动应急预案,实时监控谣言的内容,以最快的速度有针对性地公布事件的来龙去脉,防止因一些小事件引爆舆论,引发大型公共事件。同时,根据平时所了解到的社会矛盾多发地带,做好预防和监控,防止谣言向敏感方向扩散,触及社会深层次矛盾,使得事件升级。

在前两个阶段,谣言的传播往往是链状和树状传播,消解难度相对较低,只要能够及时通过政府权威发布和媒体跟进报道,就可以消除还没有形成气候的种种谣言,当然,社会矛盾的积累有着多种多样的深层原因,有时只是依靠舆论引导工作难以解决,还需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基础。

(3)在谣言的高潮期和反复、衰退期中,若没有权威部门的介入,就会持续发酵、扩散,甚至被人利用,产生大量攻击性谣言,造成群体性事件。所以,在相互推动类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权威部门的提早介入尤为重要,但需注意的是,这种介入必须是带有透明、公开的事实信息的介入,而不单单是居高临下的表态或是模棱两可的解释,否则,反而会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

(4)当谣言衰退后,作为导火索的偶然事件的真相往往已经明了,突发公共事件也基本平息,但是大量的长期累积性谣言依然存在甚至可能有所加剧,这时要做好的是梳理整个事件过程,找到社会矛盾集中之所在,有针对性地引导,消除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显露出的社会矛盾。

3.无中生有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消解策略

(1)无中生有类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往往是对于小型偶然事件的简化、强化或者同化的结果,而且在形成阶段谣言的传播往往是链状和树状传播,如果能在开始阶段就精准地监测到谣言背后的基本事实,或者查明谣言是完完全全的无根之言,就可以用明确的事实加以辩驳,将谣言消灭在开始阶段。

(2)如果谣言没有在第一时间被扼杀,就会产生难以预想的结果,演变成为大范围的传播,再要引导就需花费更多的成本、付出更多的努力。此后过程与事件先行类突发公共事件类似,可以参照其策略进行后续消解。

4.刻意制造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消解策略

(1)刻意制造类突发公共事件中,有扩散危险的谣言,大多都是由别有用心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借助于国家重大事件如2008年奥运会,或是借助于某些突发事件如广东韶关工厂工人斗殴致死等,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制造的。此类谣言一般都会有一个很长的潜伏期,这个潜伏期往往是某些深刻社会矛盾积累的过程或者某些反动组织谋划事端的过程,这就需要提升各级政府的预警能力建设,做好监测工作。

(2)在刻意的引发下,谣言的形成期产生的短期爆发性谣言也一定会促使大量的长期累积性谣言浮出水面,相互作用,开始广泛传播,而这些长期累积性谣言往往都是某一公众集团(比如民族)对另一公众集团乃至政府的成见和矛盾。

在这一阶段,除了一定要在事件发生伊始启动应急预案,更要实时监控谣言的内容,以最快的速度有针对性地公布事件的来龙去脉,防止因为一些小事件引爆舆论,引发大型公共事件。此外,还要对各方公众集团进行社会安抚和舆论疏导,正视长期累积的谣言和社会敌对情绪,防止谣言向敏感、纵深方向扩散,触及社会深层次矛盾,使得事件进一步升级。

同时,由于攻击性谣言居多,而且往往是有步骤、有计划的,所以要搜集线索,加大对谣言制造者的侦查和处置,将谣言制造者的险恶用心和卑鄙手段及时、准确、可信地公之于众,让公众产生被欺骗和被利用感,这对于舒缓公众情绪是有极大帮助的。

(3)还有一大关键点,就是权威部门和刑侦部门的及早介入乃至军队的适时介入,阐明真相,正确使用公权力,这些对于防止谣言持续发酵、扩散,造成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尤为重要。这种介入,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智慧和谋略,还需要勇气和魄力。

注释:

①杨辉解,刘武阳:《论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机制之构建》,《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6期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王灿发主持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第二批项目“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舆论的谣言传播及消解研究”阶段性成果】

(王灿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庄胜春、何雯,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1月上

谣言的生成与控制

陆高峰(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要:谣言是舆论的畸形儿,通常伴随环境危机而产生,有严重的负功能。本文着重论述了谣言的生成与控制,并对“非典”期间谣言现象进行剖析,总结了“非典”谣言控制听经验与不足。

关键词:谣言 生成 控制

莎士比亚曾为谣言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谣言是一支凭着推测、猜疑和臆度吹响的笛子。”谣言作为一种负功能的传播活动,在新技术给信息交流和新闻传播带来新的活力之际,无疑也给谣言的扩散提供了便利。每当社会出现动荡,环境发生突变的时候,谣言这支妖笛又总要吹出一些荒诞的噪音,而且总比平静时期更加兴风作浪,更为变本加厉。在“非典”肆虏时期,放鞭炮驱“非典”的谣言在短短数日便飞传十四个省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认识谣言

在中国古代,“谣”具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诗·园有桃》里有“我歌且谣”的记载。这种意义上的“谣”,具有民间性、自由性、随意性的特点。二是指没有根据的传闻或凭空捏造的假话。这是第一种意义的引申。“谣言”二字连用,见于《后汉书·杜诗传》中的“诗守南楚,民作谣言”。①

《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把谣言解释为,“是一种缺乏真实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刘建明教授认为“谣言作为舆论出现,是众人传播虚假事件的行为,但多数传播者并不认为它是假的。因此它和谎言不一样,说谎者意识到说的是假话,一个人或少数人造谣生事仅仅是谎言。可见谣言是指众人无根之言的传播,又称谣诼、流言、谣传等”②

谣言生成的原因

陈力丹研究员在他的《舆论学》中更多地使用了流言这一概念。他认为,“

流言是公众

应付社会生活的一种应激状态,是公众解决疑难问题的不得已形式。鉴于此,应当把流言视为公众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表达的意见或情绪倾向。”他还综合我国社会心理学家沙莲香和国外研究流言的权威学者希布塔尼的观点,把这种产生流言的“特殊的社会状况”概括为四种:“第一,社会秩序遭到人为力量的较大破坏,从而出现社会危机;第二,社会表层与社会深层(基层,下层)之间严重脱节,社会深层群体替代社会表层组织的基本功能之时;第三,人们的信息需求大于体制性渠道的消息供给,或者为适应环境必须的信息无法及时获得;第四,公众所处的较大群体,特别是无组织群体,或者一定的社会空间环境,存在较大的刺激性因素。”③

在“非典”疫情严峻时期,社会上一时谣言四起,特别是“初生婴儿开口说话”,短短几天时间便飞传江苏、安徽、山西等十四个省份。除此之外,还有无数局部性的谣言在北京、广东等地广为传播。综观这些“非典”谣言生成的原因,结合陈力丹等学者的分析以及“非典”

谣言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笔者认为谣言的成因有以下几点:

(1)谣言产生的直接原因——环境危机酶促反应

谣言的产生和人们的危机状态分不开,每一次大的社会动荡,都会引起广大社会成员的危机感,从而出现大量谣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在他们的《盅惑心理学》一书中,就列举了二战期间发生在美国的大量谣言,并且发现,越是与美国人有利害关系并又暧昧不清的事情上谣言越多。此次“非典”期间,国内涉“非”省份谣言四起,再次印证谣言的生成与环境危机之间的密切关系。

(2)谣言生成的媒介原因——公信力的缺失与“知沟”的扩大

正如刘建明所言,“大道消息不畅,小道消息必然兴风作浪”。当体制性渠道的信息供给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公众必然会寻找并选择民间的信息渠道,这就给谣言的兴风作浪提供了契机。由于信息具有能够消除人们不确定性的特点,愈是出现环境危机,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依赖愈是强烈和迫切。这就又给谣言的盛行和流传提供了动力。

非典期间谣言盛行与媒体的公信力缺失有很大的关系。长期以来,不少媒体不是从受众信息需求出发,而是以上级的宣传需要出发,一些受众关心的信息是能藏的藏能压的压,而受众不太关心的事却肆意渲染。在广东省发生“非典”早期,由于主流媒体不作报道,就造成了一时网络、短信、言谈中谣言四起的局面。后来虽然媒体每天发布疫情报告,但仍出现了“初生男婴开口说话”的谣言“4天飞传14省”的局面,这与一些媒体长期形成的公信力不高有很大关系。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晓虹教授主持的“五大城市非典舆情调查”显示:在问到“你相信官方每天公布的非典疫情报道和有关数字吗?”时,只有46%的人回答“相信”,其余64%的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怀疑,明确表示自己“不太相信”“不相信”“拿不准”的人占到了三成;在问到:“你对关于非典的宣传报道满意吗?”时,也只有43%的人回答“满意”;在问及“在非典流行时期,官方正规报道和小道消息你更相信哪一个?”时竟有近两成的市民“不知道信谁的”。(以上资料见《周末》2003年5月16日)这说明媒介公信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曾提出一种假说,即“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来越有扩大的趋势”,这便是著名的“知沟”理论。这次“非典”谣言在农村比在城市更为盛行更为凶猛,与城市和农村在获取信息方面的“知沟”扩大不无关系。

据江苏农调队对1490个农村居民家庭进行的快速调查显示,在对预防救治“非典”知识了解程度调查中,回答“很了解”的不到20%。而湖南省卫生厅公布的数据也表明,农村“非典”防治知识了解度仅为36.2%。(资料来源:《南方周末》2003年5月15日)。加之农村医疗和卫生设施的落后,医学基本常识的匮乏,使农民对于“非典”这种“神秘现象”只能以神秘的方式来解释和应对。

(3)谣言产生的深层原因——公众恐慌心理的渲泄

刘建明认为,“环境的变动一但具有危机性,对人们的感受是坏事多于好事,坏事不仅来自客观现实,也来自人们的判断。判断的误差以及梦幻般的联想都可能臆断出未发生的事件,捏造或误传的事实一旦符合人们的臆测,就变成了谣言”④同时,人在恐惧和不安中,希望与他人缩小空间、缩短人际距离,一些持相同意见的互通情报、解除不安,从而渲泄内心的恐慌。

面对生命安全的威胁,人的恐惧心理也会外化为一些具体的行为,这些行为的产生又由个人的文化素质、心理承受力和经济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农村地区的人群在茫然不知所措,真实信息缺失或信息虽多却无法破译时,往往会从自己熟悉的旧日民间传统中寻找可利用资源。这些都是“非典”谣言盛行,特别是在农村盛行的原因。

(4)谣言产生的其他原因——心理畸变的“恶之花”

人们对现实不满,也会用谣言来渲泄;有时为了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乐趣,也会靠谣言来搞笑;还有的人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也会造谣生事……谣言的生成原因千奇百怪。像西方的愚人节,以及中国历史上陈胜吴广靠“陈胜王、大楚兴”的谣言来发动第一次农民起义,都有其各自的生成原因。

此次“非典”期间,各地局部性谣言接连不断,有很多就与造谣者的畸变心理有关,有的是为了恶作剧,有的是为了玩笑,还有的是为了报复他人。

谣言的控制原理与方法

要想有效地控制谣言,除了要了解谣言的形成原因,还必须了解谣言的生成过程及特征。

美国社会学者波普诺认为,谣言具有鲜明的个人或集团目的,它有三个主要特点:①它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同时也是这个过程的产物;②谣言生成容易停止难;③它的基础是毫无根据的信息。

谣言的扩散还具有一种优胜劣汰的特点,最适当的谣言会在“竞争”中生存下去。人们总

是首先排除那些理由最不充分,可能性最小的流言。按照美国学者奥尔波特的经典说法,在谣言传播过程中,会发生“磨尖”、“削平”和“同化”现象,即①人们会在传播时突显某些符合自己口味和想法的内容;②人们会把接收到的信息中的某些似乎不合理的成分去除;③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信仰经验加工所接受到的信息。

由此可见,谣言在传播内容的细节会发生预想不到的变化。那个“4天飞传14个省”的“非典”谣言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其中作为“谣言核”的“放鞭炮能驱非典”,不管传到哪个省份都没有改变,而那个开口说话的婴儿或哑巴的所在地,却被“因地制宜”地接近化了——有的就被落实到传播者熟悉的乡镇,从而衍化出更“可信”的不同版本。

要想有效地控制谣言,还必须根据谣言传布过程中的有关原理来提高控制的科学性。

奥尔波特等学者曾提出过一个谣言传布的公式,即:

R=i×a/c

他认为R(谣言)的传播与谣言对传者的重要程度(i)和谣言的模棱度(a)成正比,而与公众对待谣言的批判能力(c)成反比。

通过上述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公众愈认为重要的讯息,同时愈感到模棱不满的讯息,传布得愈广愈快;而公众的批判能力愈强,则这些讯息的传布量愈稀少。”⑥这个公式或原理在“非典”谣言中也得到了印证。正因为防治“非典”与每个人休戚相关的重要性,使得它能“4天飞传14省”,也正因为农民对于谣言的批判能力较差,使得它在农村更为兴风作浪。

根据这个公式,要想有效地扼制谣言的肆虏,必须提供充足可信的信息,提高公众的判断鉴别能力。因此,刘建明认为,“控制谣言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拿出事实,展示事实真相给老百姓看。”

“非典”谣言控制的经验与不足

在“非典”期间,政府和媒体每天通过公布疫情,并提供大量信息来提高“非典”疫情的透明度,减少公众的恐慌心理,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谣言的生成。北京等地还专门招开新闻发布会,澄清了北京“封城”、大学生“大逃亡”等“非典”谣传。这对在紧争事态下谣言的控制积累一些有效的经验。但仔细分析可发现,其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媒体公信力有待提高

“谣言止于公信”,“非典”谣言能在“4天飞传 14个省”说明我们的媒体在引导舆论,制止谣言扩散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公信力,提高影响力和权威性。当然,提高媒体公信力,除了提供充足真实的信息,尊重公众的知情权,还应该及时快捷。很多媒体是在谣方盛行之后才开始批驳,没能做到闻风而动,更谈不上提前引导,从而成了事后诸葛亮。

(2)防止信息过度加惧恐慌

媒体提供充足信息有利于提高事件透明度,从而消除公众恐慌,但任何事物都有个度。众所周知,媒介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媒介对于“非典”的过度渲染——有的媒体不仅用头版头条和大字标题报道每日发现的非典数,还不惜版面连篇累牍地进行煽情,这种议程设置中的过度偏颇,无疑会加惧了受众的恐慌心理。

此外,此次“非典”期间,由于是政府首次利用媒体详细向公众公布疫情,特别是患者数、病故数、隔离数,这种打破传统的新举措,使长期处于重大突发事件中信息匮乏的公众缺少心理准备,也加重了恐慌气氛。

(3)提高公众的判别力有深层障碍

公众判别力的提高有其深层的经济和文化原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经济差距不仅造成教育文化水平上的差距,同时也造成了“知沟”的扩大,使不同受众群体在接受信息的可能性和解读能力上产生了较大的差别。特别是农民等弱势群体,在重大公共灾难面前,经受着更多的绝望和无助,从而加剧了他们对谣言的亲和力。因此,提高公众、特别是农村居民对谣言的抵抗力,需要从长计议。

(4)行政处罚有待规范应慎用

在“非典”期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防止谣言扩散,不惜动用警力采取行政和司法手段来对付造谣、传谣者,应该说这样做也无可非议。不仅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而且新施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件》都赋予了公安等机关处罚散布谣言者的行政处罚乃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但这种做法毕竟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待谣言,政府应多采取疏导而不是堵封的办法。况且在恐慌期间,公众心理比较脆弱,为了防止在突发事件中激化矛盾,行政和刑事处罚手段应慎用。此外,即便使用行政或刑事处罚手段,处罚程序也有待规范统一,以免失之公正

来源:人民网

浅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浅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当前,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的 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更是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并作为一项重要建议、提案提出。国家总理温家宝曾在谈及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时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本文试就加强新形势下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作些浅论。 一、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这是适应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强力推动下,各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呈现出加快、加速发展之势,特别是工业集聚化、第三产业多元化、人口集中化、交通网格化等城市化特点愈发明显。但也正是由于各项建设的快节奏和高效率,尤其是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不少地区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全面性出现了滞后现象。其中之一,就是安全监督管理和治安防范等工作跟不上发展步伐,安全隐患大幅增多,治安形势愈加严峻,火灾、交通事故、涉黑及流窜犯罪甚至是重特大事故和大要案件多发;在社会结构、利益分配格局的大变革下,各类深层次社会矛盾大量涌现、容易激化,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且涉及面越来越广。此外,境内外敌对势力、邪教组织、暴力恐怖分子正不断调整策略,加紧对作为各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地区的渗透、破坏。另一方面,要清醒地看到,虽然当前全社会的抗灾、防范、救助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一些诸如洪涝汛情、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恶性传染疫情的破坏力仍然十分强大,往往会措手不及地给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损害,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二)这是履行应急处置职能的必然要求。大量事实证明:上述重特大稳定和安全问题的发生,有的具有不可抗性,有的具有难以预见性,有时即使事前知晓了也难以及时、有效地加以阻止、遏制。鉴于此,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害、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应是应急处置工作最为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诸多事实也表明:一旦发生重特大火灾、交通事故、化工爆炸、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以及恐怖袭击等稳定和安全问题,应急处置工作往往包括维护治安秩序、救治伤亡人员、清理周边环境、挽救受袭财物、消除社会影响、缉捕有关人员等很多方面,且必须迅速到位、统筹实施、一并推进,绝非是一个或少数职能部门所能有效解决和应对的。因此,从应急处置职能上来讲,各地必须至上而下建立健全一整套职责明晰、分工明确,能够组织多种力量快速反应、整体作战的应急反应机制,而不能满足于临时性的指挥和调度。 (三)这是加强应急处置实战的内在需求。今年来,全国陆续发生了多起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安全事故。从处置实践来看,均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滞后,特别是应急处置资源配置不合理、应急救援队伍分散于各个部门、缺乏统一协调的应急救援体系等问题。客观地讲,目前,不少地区在应急反应机制建设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是社会化联动的运作模式,即以公安110为指挥平台,组织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弊端比较明显,主要为:在指挥体系上,作为指令发出部门的公安机关与其他联动单位并无行政隶属关系,公安110的行政级别更是低于其他联动单位,指挥缺乏权威;社会化联动工作领导小组一般设在政府,公安110接重大警情,往往先要向领导小组汇报请示后,才能开展指挥协调,容易贻误战机。在考核机制上,虽然各地政府也出台了有关文件,但

酒店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酒店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 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 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保障酒店宾客及员工身体健 康与生命安全。特制定酒店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单位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 害的重大传染病、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 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体员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分级,遵循逐级管理责任制的原则。总经理负责突发 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属有关部门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 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 有效开展自救、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演练,为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应急处理提供有力的保障。各部门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要全力组织、动员所有员工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 理。 三、公共卫生应急处理小组:

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心得体会 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学习心得体会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心得体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人民的公仆,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想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分子,要想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干部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势必不断加深对推动科学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自觉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切实增强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能力,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由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

央宣传部等36个部门和单位参与编写的科学发展主题案例材料作为第三批全国干部培训的通用教材,是党建读物的一本好书,我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进行了学习,收获颇多,现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面结合本地区实际谈几点体会,由于本人到镇工作时间较短,很多的人文、地理还不熟悉,谈的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及分类、定级 对突发事件的定义,国内外各有其说,很难形成统一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法中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必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从定义中不难看出界定突发事件有4个要件一是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及危害难以预料,往往超乎人们的心理惯性和社会的常态秩序。二是破坏性,事件给公众的生命财产或者给国家、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危害往往是社会性,受害对象也往往是群体性的。三是紧迫性,事件发展迅速,需要及时拿出对策,采取非常态措施,以避免事态恶化。四是不确定性。事件的发展和可能的影响往往根据既有经验和措施难以判断、掌控,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办法(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办 法(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4921-50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办法(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 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公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安健环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 号) 国家安监总局《安健环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GB/T 29639-2013《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

急预案编制导则》 《企业综合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 《企业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 《企业现场处置方案编制导则(试行)》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相关管理规定 公司《安健环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第三条工作原则 公司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企地衔接”的要求,建立“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开展应急管理常态工作 第四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和各厂站、项目。 第二章突发事件分类 第五条本制度中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 应 急 处 理 预 案 固镇县梁桥小学 2013年2月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为确保校园各类突发事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得 到处理,保障我校全体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校园内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和身心健康的火灾、地震、洪灾、公共卫生、环境污染以及人为的破坏等重大安全事件。 一、组织与指挥 (一)学校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及相关主要负责人组成,校长任组长。 应急领导小组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1.指挥有关教师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安排教师开展相关的抢险排危或者实施求救工作。 3.根据需要对师生员工进行疏散,并根据事件性质,报请上级部门迅速依法采取紧急措施。 4.根据需要对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 5.对本校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督察指导。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当根据“生命第一”的原则组织,决定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三)学校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对部门组织或负责的教育教学活动,活动前应有预见,并根据学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发生事故,主动纳入学校预案工作程序。

(四)应急状态期间,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保证通信网络畅通。校内各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做好本部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配合、服从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的督察和指导。 (五)学校内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当服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为处理突发事件作出的决定和命令。突发事件涉及的有关人员,对主管部门和有关机构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及采取的措施,应当予以配合。 二、监测与报告 (一)开展突发事件巡视监测。任何人员都有巡视监测学校突发事件的责任,值周教师、教学活动的带队教师、学校安全门卫等更有监测学校突发事件的职责,一发现事件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苗头,应向学校领导汇报。 (二)建立信息报告制度。突发事件发生或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信息,采用逐级汇报制度,事件第一发现人应及时向学校汇报,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主管部门汇报,并随时与上级单位保持密切联系。 (三)严格执行学校重大事件报告程序。对于各类突发事件,应迅速判断事件性质,根据事件性质,及时向社会、政府各救治排险机构求救,并向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上级主管部门逐级汇报。在得到指示和未得到指示前,对事故可能影响善后处理的现场、证件证物等要进行保护。 (四)突发事件向外发布情况,需要经校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同意,在确定性质的基础上以集体形式发布,不得主观臆测、夸大其词,或者须经上级有关部门鉴定核实后作出决定。任何人员都不得瞒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三、应急调查与救治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校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等,对危害程度做出评估。

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内控制度实施细则

有限公司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内控制 度实施细则 一、业务目标 1.防范、控制和化解公司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中的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 2.加强公司对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管理,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提高公司保障生产安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3.降低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对公司财产、资金损失。 4.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 二、业务风险 1.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公司战略的执行与实现。 2.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活动。 3.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4.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控制度,可能遭受外部经济处罚,造成公司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影响公司社会形象。 三、业务范围 本业务流程主要描述公司应对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业务流程。 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是指与公司生产经营相关的、突然发生的,可能造成公司的正常经营受到影响甚至无法继续经营的自然灾害、重大意外事故,导致公司财产、人员以及投资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失,产生区域性或全国性社会影响,可能导致或转化为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稳定,从而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事件。 四、业务流程步骤及控制点 1.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分级 1.1.特别严重事件:公司全面爆发风险,涉及范围广泛,无法继续经营,导致公司财产、人员遭受严重损失,造成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重大影响; 1.2.严重事件:公司爆发大规模风险,涉及范围广泛,无法正常经营,导致公司财产遭受较大损失。 1.3.较重事件:公司发生重大突发风险,正常经营受到影响,公司财产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有可能导致或转化为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稳定的重大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 1、在现代社会,相关信息的及时告知是(D)对大众传媒最重要的传播需求。 A 紧急事件 B 应急事件 C 应急处理 D 突发事件 2、应急响应是在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的应急与救援行动,其中包括__A__。 A 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 B 应急队伍的建设 C 事故损失评估 D 应急预案的演练 3、下列不属于应急管理中的应急专业人员的是(D ) A 公安 B 海上搜救 C 地震救援 D 新闻媒体从业人员 4、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_B___。 A 保留 B 撤销 C 升级 D 解散 5、建筑施工企业中,(B )是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第一负责人。 A 经理 B 企业一把手 C 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经理 D 法定代表人 6、应急预案不包括?C 应急预案包括整体预案、专项预案、现场方案 A 总体预案 B 单项预案 C 特别预案 D 现场预案 7、以下哪一类不属于抢险类应急物资储备?(A) A 基本生活用品 B 通信器材 C 交通工具 D 个人防护装备 8、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_B___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A 信息报告 B 预测预警 C 信息发布 D 评估 9、社区应急管理中,应急启动机制的组成部分,不包括(C ) A 预警机制 B 先期处理机制 C 信息披露机制 D 应急联动机制 10、___B_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A 分级响应 B 统一指挥 C 公众动员机制 D 以人为本 11、以下那一项不属于应急机制?A A 调查与协调机制 B 预警与监测机制 C 救援与处置机制 D 善后与恢复机制 12、下列属于社会安全事件的事是(D) A 云南干旱 B 南方雪灾 C 三鹿奶粉事件 D 新疆“4.30”事件 13、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事故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__A__”,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A 绿色通道 B 快速通道 C 特殊通道 D 直线通道 14、省级广播电视播出节目全部中断或由中断的危险的情形,属于(B ) A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 B 重大突发事件 C 较大突发事件 D 一般突发事件 15、大型活动现场发生突发事件,需要紧急疏散时在场人员要(A )。 A 按顺序迅速撤离现场 B 争先恐后逃跑 C 围观看热闹 D 聚集在一处 16、对于公共场所的基本内涵,我国现行最为规范的是1987年颁布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其中第二条明确指出的七类公共场所中,不包含以下哪项:(A) A 家庭汽车 B 理发店 C 公园 D 书店 17、公共场所和大型活动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后,公安部门要反应迅速,措施有力,其主要体现不包括(C) A 情况掌握快 B 投入警力快 C 科学应对快 D 采取措施快 18、一般突发公共事件:(A )事件的影响局限在在本地区造成一定范围的突发事件。 A 无人员伤亡,或3人以下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万以上50万以下的, B 人员伤亡一人,或3人以下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万以上50万以下的 C 无人员伤亡,或5人以下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万以上50万以下的, D 无人员伤亡,或3人以下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万以上30万以下的, 19、不属于信息报送的内容的是?(C) A 时间 B 地点 C 全部人物 D 事件的起因 20、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C)

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遇案 一、 1、 文字说明: 1.1 场馆一旦发生恶性案件, 值班人员应在第一时间迅速拨打报警电话,打报警电话应沉着、准确地报告发案地址,案件现场简单描述、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 1.2 拨打完报警电话后, 值班人员还应迅速用对讲机将现场情况报主管和领导;并用对讲机通知其他值班安保员前来 配合协助保护现场。具体是:由安保人员封闭现场出入口及 通道,疏散群众防止围观,在公安人员到场前,保护现场人员不得随意翻动现场物品、不得擅自离开。 1.3 如有人员需救治,在报警的同时,还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中 扰乱公共秩序事件的处理 恶性案件 发生恶性案件 通知上级到场 拨打报警电话 拨打 120(如有人员须救治) 保护现场 作好记录、不加任何评论 疏散群众、防止围观

接到被盗信息 拨打报警电话 通知上级到场 保护现场,作好记录 协助警方调查 心电话,打急救电话时应沉着、准确地报告急救地址,伤者现 状及伤者姓名、电话号码;与急救中心联系完毕后,择时安排 人员到附近路口引导急救车到达现场, 以免延误急救时间: 运送伤者时须注意不得破坏案发现场。 1.4 未经公安机关和运行管理组领导许可, 参与维护现场人员不得将案件情况和公安人员现场侦破进展随意在管辖区内散播; 对 于新闻媒体前来采访报道的,现场人员应委婉拒绝。 2、 偷盗 2.1 偷盗事件 文字说明: 2 .1 一旦接到发生偷盗的报警信息,安保人员应迅速拨打报警电话 “110 ”,应沉着、准确报告发案地址,发生案件情况、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 2 .1 在拨打报警电话的同时, 还应立即将情况报告主管和领导 (可 以利用通过监控中心通知) ,并通知巡视岗安保人员前来协助保护现场; 必要时, 可以由安保主管调配其他岗安保人员前来

发生突发事件如何应对媒体

发生突发事件如何应对媒体 医疗作为高风险高技术行业,医院随时面临着各种突发事件,如:医疗事故,医疗收费,病人安全等……如果处理不当,会立即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品牌形象,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在处理突发事件的同时如何正确地进行舆论引导、消除不良影响,将负面事件从危险转变成机遇已成为广大医务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正确的进行舆论引导,需要用专业知识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加强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之外,还需要医院建立完善的新闻发布和危机应对制度、学习现代新闻传播理念、掌握实用的媒体公关及新闻发布技巧,以做到未雨绸缪,处变不惊。 有些医务人员误认为回避媒体保持沉默情事就会过去。但现代社会是记者不“坏”观众不爱,记者不“坏”没有读者。如果他们采访到有价值的就报道;采访不到,就报道采访失败过程;如果连过程都没有,那就干脆报道郁闷不满的心情。没办法啊——记者总得写点什么东西啊! 那么面对记者,我们应当如何维护单位、个人利益,将真实信息传递给社会呢? 一、善解媒体:认识到位,不拒绝采访。 舆论引导、舆论宣传、舆论监督,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舆论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回避和拒绝采访将不利于宣传自己或还事实以真象。所以不要怕记者、不回避记者,不拒绝采访,接待要彬彬有礼,对有些不良记者的有意挑衅行为要不亢不卑。 互联网打破了大报以及其他传统媒体的霸主地位,有很多致命的新闻首先是从地方小报记者那里发出来,经过网络的迅速传播,成为大报或央视、新华社等媒体的深入报道的素材。 因此,我们应做到大报、小报记者一律同等对待。 二、善待媒体:面对采访要从容自如,有礼有节。 面对记者的提问,在自己准备的内容之内的,可客观、准确的回答,对把握

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措施: 在公共场所如发现任何人士有中毒情形,无论是误服或故意服毒,除立即报警外,还需采 取以下措施: A、拨打急救中心电话“120”呼救,如医务人员没有及时赶来,中毒者有生命危险,要将中 毒者送附近医院抢救,并通知中毒者的单位或亲友。 B、保护中毒者所在现场,不要让任何人触摸有毒或可疑有毒的物品(如:药物、容器、 饮品及食物、呕吐物等)。 C、安排好车位以便警车和救护车到达及离开时用。 D、将中毒者之私人物品登记交与警方。 E、防止闲杂人员围观。 F、将有关资料(包括警车、救护车到达及离开之时间、警方负责人姓名等资料)登记备案。 J、发现投毒者或可疑人员,立即滞留,交-警方处理。 卫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017-04-03 18:16 | #2楼 为及时调查、处理本单位的突发卫生事件,查清事件原因,减少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制定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防方案。 一、为防止危害健康的突发公共场所卫生事件的发生,建立本单位传染病防治组织和机构,明确组织分工和职责,健全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件的报告制度。 二、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消除 各种传染性疾病和其他有碍公共场所传染性疾病对人体的危害。 三、当公共场所发生以下突发公共场所卫生事件时,应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场所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单位负责人及卫生负责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①生活饮用水遭受污染或饮水污染所致介水传染病的流行和中毒;②公共用品用具和卫 生设施遭受污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和皮肤病;③因使用化妆品所致的毁容、脱发及皮肤 病(包括过敏性皮炎及各种皮肤损伤);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学习手册

机关单位《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 理知识学习手册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2、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答: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3、《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4、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 答: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V(一般)、III(较大)、II(重大)、I (特别重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一般(IV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影响局限在社区和基层

范围之内,可被县政府所控制和处置;较大(I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后果严重,影响范围较大,发生在一个县市区以内或波及两个县市区以上,超出县级政府应对能力,需要动用地(州、市)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重大(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地(州、市)以内或波及两个地(州、市)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极大,后果极其严重,其影响超出本省范围,需要动用全省的力量甚至请求中央政府增援和协助方可控制,其应急处置工作由发生地省级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必要时(超出地方处置能力范围或者影响全国的)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5、什么是应急管理?具体有哪些内容? 答: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生、缓解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和善后管理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超市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编号:AQ-BH-01387 ( 应急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超市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 案 Emergency plan for supermarket public places

超市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备注: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应急部门的协调,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一、制定的目的 为加强**超市卖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预防和杜绝突发事 件的发生,保障卖场及购物群众的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本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结合卖场实际情况,特制定 本预案。 二、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1、成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值班经理负责超市应急救援工作的 组织和指挥 总指挥:经理 副总指挥:值班经理、防损部长 组员:各课别主管及超市员工 职责:全面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处理突发事件、应急疏散预 案的具体实施,确保能够按照预案顺利进行。

2、职责分工 (1)总指挥职责:发生重大事故时,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指令;组织指挥应急队伍实施救援行动;向上级汇报和友临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等。 (2)副总指挥职责: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3)现场指挥组负责: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负责灭火、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管制工作;负责事故现场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系;负责协助抢险机械设备的调转;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负责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负责事故现场的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系;负责与有关单位人员的紧急联络,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领导小组的抢险指令,做好与“110”、“120”等单位的联系。 (4)技术保障组职责:协组总指挥负责抢险抢修工作的现场指挥;负责抢险方案的制定,组织指导方案实施。 (5)人力保障组职责:主要搞好购买者的人身安全,负责人员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答案

一、单选: 件,其预警级别的一级、二级、三级、B、投入警力快 1、建筑施工企业中,()是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第一负责人。 A、经理 B、企业一把手 C、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 D、企业法人答案: B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应急预案编制的步骤的是()。 A、成立编制小组 B、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价 C、编制演练计划 D、实施应急预案答案: D 3、以下不属于突发事件典型特征的是()。 A、突发性和紧急性 B、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C、危害性和破坏性 D、信息的充分性答案: D 4、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可预警的突发事 四级分别用()颜色表示。 A、红、橙、黄、蓝 B、红、橙、黄、黑 C、红、黄、蓝、绿 D、黑、红、黄、蓝答案: A 5、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以及突发事件特有的性质和目前我国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一般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界定,以下事件中属于事故灾难的是()。 A、汶川大地震 B、 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灾害 C、“”上海外滩踩踏事件 D、天津港“”大爆炸答案: D 6、公共场所和大型活动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后,公安部门要反应迅速,措施有力。以下关于公共场所大型活 动中拥挤踩踏事件发生后处置的说 法中,不正确的是()。 A、情况掌握快 1 C、现状封锁快 D、采取措施快答案: C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应急预案演练的步骤的是()。 A、评审演练预案 B、制定演练计划 C、获取演练资源 D、实施演练活动答案: A 8、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应急准备和组织协调处置工作,该办公室成立于()。 A、 2004年 B、 2005年 C、 2006年 D、 2007年答案: A 9、社区工作者的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包括()。 A、分析判断能力 B、组织协调能力 C、专项领域应急处理能力 D、以上都对答案: D 10、关于我国社区安全的总体形 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区安全隐患增多 B、社区常住人口增多,流动人口减少 C、社区管理仍存在很多弊端 D、社区是社会矛盾的聚焦点答案: B 11、教学技术人员可以分为专任教 师、教学辅导人员、()和学生思 想政治工作人员等。 A、教学管理人员 B、后勤人员 C、保卫部门人员 D、实验技术人员答案: A 12、下列所描述的事故中,不属于 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是()。

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1-06-15 〔作者简介〕李倩(1983-),女,山东德州人,山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李 倩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频发,如何有效地运用媒体使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程。目前,一些领导干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运用媒体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不少欠缺,如应对媒体的能力参差不齐,常态下与事件发生后应对媒体的状态不一致等。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培训,在媒体的常态采访中积累经验,明确政府和媒体的角色定位,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运用媒体的能力,使突发事件得到良好的处置。 〔关键词〕领导干部;突发事件;新闻媒体;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1)04-0049-03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当保持怎样的姿态积极 应对突发状况,如何利用新闻媒体引导群众、化解危机,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工作水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必修课程。领导干部作为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必须尊重新闻基本规律,重视政府同媒体的关系,充分认识媒体报道对于突发事件的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在突发事件采访中的纪律和规范,把握好与新闻媒体交往的尺度和分寸,有效地引导舆论,使媒体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负面影响,使突发事件得到良好的处置。 一、面对突发事件领导干部应具备的运用媒体的素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领导干部“要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履行好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近年来,我国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及因利益诉求渠道不畅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各级领导干部在运用媒体引导舆论方面的表现参差不 齐,急需提高运用媒体能力。笔者认为,现阶段各级 领导干部要想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素养: (一)正确认识新闻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影响和作用。不少领导干部只注重媒体的宣传和教育功能,往往忽视其舆论监督的功能。受长期以来我国媒体“稳定压倒一切”、“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报道模式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过分担心符合实情的“负面报道”会影响政府形象和领导政绩,危及社会稳定,因而“捂着”、“盖着”、“压着”,这不仅不能控制流言的蔓延,更是使自身陷入被动之中,使事态进一步恶化,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在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只允许新闻媒体说好话,更要允许新闻媒体说实话,只有这样,才能使舆论朝着有利于突发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二)高效利用新闻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积极作用,赢得民心,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各级领导干部若想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的影响作用有效解决突发事件,必须熟悉掌握新闻价值、媒体兴奋点、传播技巧等专业知识,只有了解了新闻选择标准,才能科学高 2011年8月第34卷第4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Aug.2011Vol.34%No.4 49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范文2篇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范文2篇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范文2篇 一、指导思想: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防病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江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等法律、法规,针对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重大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地震、水灾、恐怖袭击、生化袭击)等不同事件类型,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二、组织机构:设立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救治队伍。救治队伍三个小组分别为:重大传染病疫情救治小组,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救治小组,重大创伤事故救治小组。 三、工作职责及任务: 1、领导小组负责审定预案措施,督促预案的贯彻落实,评价预案工作效果,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方案的修订、补充,指挥、协调突发事件处理工作。 2、办公室具体承担预案管理工作,协助领导小组指挥协调各部门落实预案应急处理方案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定期对医疗卫生人员开展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并将其列入继续教育考核内容,负责开展突发事件日常监测与报告工作,按规定汇总、报告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

3、救治小组:负责突发事件救治、报告工作。应急预案启动后,服从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 四、应急处理: 1、应急准备:(1)定期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2)开展公共卫生知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及技能的培训,增强应对能力;(3)做好突发事件日常监测和报告工作;(4)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所需药、试剂、医疗器械、救护设备、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的储备制度及目录。 2、报告程序:有下例情形之一的,医务人员应当在接诊的同时向医务科(或总值班)报告,接到报告人员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并在一小时内向市卫生局报告;或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内向辖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的;(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3)发生或者可能的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报告内容应当包括科室、联系人、联系方式、报告时间、突发事件类型和特征,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范围,涉及的人数、临床表现,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根据突发事件的进展和新发生的情况,及时按程序进行后续报告。 3、在传染病爆发、流行期间或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蔓延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 任何科室或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包括哪几阶段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包括哪几个阶段 2.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 3. 事故应急救援的响应程序可分为哪几个过程 4. 现场指挥系统有哪些职能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充分体现“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理念。 (1)预防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旋,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工厂选址的安全规划、减少危险物品的存量、设置防护墙以及开展公众教育等。从长远看,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2)应急准备 应急准备是指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事先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包括意识、组织、机制、预案、队伍、资源、培训演练等各种准备。 (3)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所进行的各种紧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及时响应是应急管理的又一项主要原则。 (4)应急恢复 恢复是指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所采取的处置工作。恢复工作包括短期恢复和长期恢复。 2.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包括: (1)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的领导决策层、管理与协调指挥系统以及应急救援队伍。 (2)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目标是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必块为主,分级响应、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协同作战,一专多能、专兼结合,防救结合、平战结合,以及动员公众参与,以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内部的应急管理,明确和规范响应程序,保证应急救援体系运转高效、应急反应灵敏、取得良好的抢救效果。 (3)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是应怠体系的法制基础和保障,也是开展各项应急活动的依据,与应急有美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政府和有关部门颁布的规章、规定以及与应急救援话动直接有关的标准或管理办法等。 (4)支持保障系统 支持保障系统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系运转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主要包括通信信息系统、培训演练系统、技术支持系统、物资与装备保障系统等。 3.事故应急救援的响应程序按过程可分为接警、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等几个过程。 4.现场指挥系统模块化的结构由指挥、行动、策划、后勤以及资金/行政5个核心应急响应职能组成。.起重机安装、拆卸、检查、维修或操作等作业时,伤害类型有哪些 2.起重机有哪些安全装置 3.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中的规定,如何进行事故调查取证 4.为防止类似事故发生,应采取的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有哪些 1.重物坠落伤害、起重机失稳倾翻造成的伤害、挤压伤害、高处坠落伤害、触电伤害、其他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文件,为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相关工作程序和方法,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参建单位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沪昆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期间突发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置工作。突发事件是指具有发生的突然性和不确定性,严重影响工程进展或危及生命财产安全或造成较大政治、环境和社会影响的事件,分为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自然灾害(洪水、地质灾害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集体性职业中毒、食物中毒及传染病爆发流行事件等)、铁路行车事故、突发环境事件等。 其他突发事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相应规定执行。 第三条主要原则 1.统一领导,加强管理。 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落实逐级负责制度,保证信息传递快捷、畅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参建单位和人员的合法权益。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基础工作,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3.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切实把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切实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四条应急预案体系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是公司对项目建设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组织管理的整体预案,是公司指导铁路工程建设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2.各参建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铁道部、建设部及地方性法规与规章和本办法等,对工程建设期间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结合工程建设实际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第二章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第五条组织机构 公司是项目建设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全面组织指挥工程建设期间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成立以公司主要领导为组长,部门负责人和各参建单位现场负责人参加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办公

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展览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可从应急管理教育、突发事件预防、危机管理机构设置、应急预案、信息传递、突发事件救治与处置、保障机制及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等几个方面入手,与时俱进、转变管理观念,有效应对展览馆各种突发事件。为了预防与控制突发事件,在事前、事发与事后,把握规律,科学应对,进行管理与采取措施,以达到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即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具体指在危机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等过程中,建立必要的突发事件应急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生命及财产安全、维护安全秩序等有关活动。 展览馆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信誉危机引起的突发事件:信誉是展览馆在长期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公众对展览馆服务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在日常的展览馆服务中可能由于服务质量或沟通不畅引起服务纠纷或公众对展览馆展览及服务需求满意程度以及其他如媒介报道等因素,而出现对展览馆形象造成不利影响的事件即属信誉危机。我们可将信誉危机分为两类:一是服务类危机。如因服务质量或员工素质问题或员工处事不当而引起的纠纷、因故暂停开放展览而引起的纠纷或由于缺乏沟通渠道或沟通不及时、不全面公众对展览馆产生误解而引起的危机、观众对展览内容不满而引起的纠纷等。二是

媒介类危机。如媒体追踪报道或报道不实或报道有误或网络博客跟帖等等而引起的危机等。 灾害危机引起的突发事件:我们可以把潜在的能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安全的紧急事件作为灾害危机。灾害危机引起的突发事件可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二是事故灾难(如火灾、恐怖袭击、爆炸、设备故障等),三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如重大食物中毒、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四是重大社会治安事件(如管理秩序混乱、观众拥挤踩踏、斗殴凶杀、盗窃抢劫等),这些灾害是会造成或可能造成巨大损失、危及安全的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作为一门专门的管理科学,是当代社会中政府部门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为了对应突发事件,抗拒灾难事变,对所有突发事件发生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化解、防范,以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预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包括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危机预防管理、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救治与处置及突发事件结束后的总结与整改等系统管理工作。当代展览馆必须强化突发事件应急意识,借用政府部门突发事件管理的新理念,在馆内预先建立防范和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事故的体制和措施,以达到避免、减少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害,总结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实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科学化与系统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