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章 AD-AS模型试题

第六章 AD-AS模型试题

第六章 AD-AS模型试题
第六章 AD-AS模型试题

第十五章AD—AS曲线

一、判断

1、国外净需求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总支出的一个部分。()F

2、价格水平上升,LM曲线向左移动。()T

3、政府“投资”公共产品比投资竞争性领域具有更大的挤出效应。()F

4、一般而言,上升段的总供给曲线上的某一点隐含着充分就业均衡,然而长期总供给曲线不经过该点。()F

5、凯恩斯一般强调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T

6、根据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实际货币量越少,则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需求量就越大。()F

7、如果一国物价水平不变,其他国家物价水平下降,则对该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需求量将减少()T

8、物价水平上升和总财产减少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F

9、如果宏观经济均衡处于其长期总供给曲线上,那么经济中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T

10、如果工资下降,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右方移动。()F

11、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如果技术发生了重大进步,那么物价水平将上升。()F

12、任何一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因素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F

二、选择

1、下面不构成总需求的是:。( B )

A、政府支出;

B、税收;

C、净出口;

D、投资。

2、总供给曲线右移可能是因为:。( A )

A、其他情况不变而厂商对劳动需求增加;

B、其他情况不变而所得税增加了;

C、其他情况不变而原材料涨价;

D、其他情况不变而劳动生产率下降。

3、价格水平上升时,会(B )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左移。

4、下列哪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D )

A、当价格水平的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5、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D )

A 、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 、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

C 、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

D 、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6、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总需求曲线更加平坦。( A )

A 、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比较敏感。

B 、支出乘数较小。

C 、货币需求对利率比较敏感。

D 、货币供给量较大。

7、总需求曲线( D )

A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支出减少时会右移;

B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右移;

C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税收减少会左移;

D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会右移。

8、用于LM IS -模型进行总需求曲线推导过程中,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C )

A 、价格下降,IS 曲线右移;

B 、价格下降,IS 曲线左移;

C 、价格下降,LM 曲线右移;

D 、价格下降,LM 曲线左移。

9、无论凯恩斯或者古典供给条件下,财政扩张都会使得( B )。

A 、总产量上升;

B 、利率上升;

C 、价格上升;

D 、均有可能。

10、在既定的劳动需求函数中,( B )

A 、产品价格上升时,劳动需求减少;

B 、产品价格上升时,劳动需求增加;

C 、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劳动需求增加;

D 、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劳动需求减少。

11、短期劳动力供给曲线( A )。

A 、斜率为正,实际工资率越高,劳动供给量越多;

B 、斜率为正,名义工资率越高,劳动供给量越多;

C 、斜率为负,实际工资率越高,劳动供给量越多;

D 、斜率为负,名义工资率越高,劳动供给量越多;

12、长期总供给曲线是:( C )

A 、向右上方倾斜;

B 、向右下方倾斜;

C 、一条垂直线;

D 、一条水平线。

13、长期生产函数与短期生产函数的不同在于其假定的可变因素不同,下列哪一个属于短期生产函数的可变函数( D )。

A 、技术水平;

B 、资本存量;

C 、人口增长;

D 、就业量。

14、给定劳动力边际产出函数为N 2703-,产品价格水平为1,每单位劳动成本等于3美元,则劳动力需求量为( C )。

A 、400;

B 、335;

C 、350;

D 、375。

15、给定一个劳动需求函数,根据所画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有( B )。

A 、价格水平不变,名义工资不变,则劳动需求量减少;

B 、价格水平上升,名义工资不变,则劳动需求量增加;

C、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劳动需求量增加;

D、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则劳动需求量减少。

16、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减税将( B )

A、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B、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提高实际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D对价格水平和产出均无影响。

17、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若增加10%的名义货币供给,将( C )

A、对价格水平没有影响;

B、提高利率水平;

C、增加名义工资10%;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10%。

18、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若政府支出增加,则( A )

A、利率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利率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理论水平上升,不影响实际货币供给;

D、对利率水平和实际货币供给均无影响。

19、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是(B )。

A、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B、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提高实际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D、对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均无影响。

20、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那么减税会使( A )

A、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增加;

B、价格水平上升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实际产出增加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D、名义和实际工资都上升。

21、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增加政府支出会提高(A)

A、产出和价格水平;

B、均衡产出和实际工资;

C、均衡产出和实际利率;

D、以上都可能。

22、当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单位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增加时,总供给曲线会移向( D )

A、右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

B、左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

C、右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

D、左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

23、当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成本中可变成本所占份额下降时,总供给曲线向( B )。

A、左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

B、右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

C、左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

D、右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

24、总供给曲线右移可能是因为( A )。

A、其他情况不变而厂商对劳动需求增加;

B、其他情况不变而所得税增加了;

C、其他情况不变而原材料涨价;

D、其他情况不变而劳动生产率下降。

25、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判断政府财政政策优劣的重要准则是:(B )

A、是否盈利;

B、能否诱发私人投资和消费;

C、能否持续;

D、解决就业。

二、分析讨论题

1、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总需求曲线上,任一价格都对应着相应的产量?答:总需求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总需求函数同时涉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反映的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时,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关系,也就是说,总需求函

数可以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中得到,总需求曲线理论来源于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

在下图中,上部分是LM IS 曲线,下部为总需求曲线。随着价格的变动,LM 曲线和IS 曲线可以有很多交点,于是就有许多价格和国民收入(产量)的组合从而构成了图中下部分的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图略)

2、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和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有何不同?

答:微观经济学中,需求曲线中的价格表示每一种商品的价格,而总需求曲线中的价格是各种商品的综合价格指数,不是一个实际价格,且总需求曲线的总量只能用国民收入来表示,不能表示实物数量。总需求曲线中的价格和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化,需求曲线中价格和数量也呈反方向变化,但含义不同。前者表示的含义是以货币计量的名义供给恰好等于以货币计量的名义需求的均衡。而单个商品的需求曲线自左向右向下倾斜,是因为商品的边际效用随商品数量增加而递减。

3、当价格水平为1、1.5和2,及名义货币供给为450美元时,实际货币供给为多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释为什么价格水平与实际货币供给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关系。

答:实际货币供给等于名义货币供给除以价格水平。当名义货币供给为450美元时,价格水平为1时,实际货币供给为450美元;价格水平为1.5时,实际货币供给为300美元;价格水平为2时,实际货币供给为225美元。由于实际货币量测量的是一定数量的货币所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在一定的名义货币水平下,价格水平上升时,这些货币所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就下降。因此,实际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呈反向关系。

4、怎样理解总供给曲线通常有一个正斜率?尹249

5、降低工资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有何影响?价格降低对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有何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调整有什么含义?(尹P249)

6、为什么名义工资不会经常变动?

答:名义工资虽然和一般产品价格一样要首供求关系调节,即供不应求时上升,供过于求时下降,但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毕竟还有所不同。工人在就业时要与企业签定1年或更长时间的雇佣合同,其中规定合同期内工人的工资水平及其就业条件。一旦就业,企业就不希望轻易调换工人,工人也不希望经常变动职业和工作单位。这样,在劳动力市场上有失业存在时,企业也不会随便辞退原有工人而以低薪雇佣新工人,因为新工人没有原有工人得技术及熟练程度。在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时,工人也无法要求提高工资,因为合同限制。因此,即使当工人意识到价格水平在上升从而使自己的实际工资下降时,其名义工资也无法立即调整。

7、假定工人同意在一年的时间里,可以按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名义工资水平提供相应的劳动供给,试问:

(1)当在这一年内价格水平从0P 增加到1.050P 再到1.10P 时,下图中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将如何变化?

(2)当价格水平按(1)中假定上升时,劳动力需求曲线会如何变化?

(3)经济的实际就业水平又如何变化?

答:在劳动力市场上,我们以名义工资W 为纵轴,就业量N 为横轴,劳动力供给曲线在一定时期内是一条有正斜率的曲线,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负斜率的曲线。如图s N 、d N 。

(1)如果工人同意在1年的时间里按供给曲线s N 所描述的名义工资与就业关系提供就业,那么,价格水平从0P 增加到1.050P 再到1.10P 时,不会影响s N 曲线。

(2)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劳动力的边际产值也随之上升,企业就会扩大就业。在价格水平上升到1.050P 时,d N 曲线由0d N 右移至1d N ,价格水平上升至1.10P 时,d N 曲线由1d N 右移至2

d N 。

(3)劳动力市场上随劳动力需求的扩大,就业量一次扩大到210N N N 、、。

8、解释为什么未预料到的通货紧缩会改变人们的收入再分配。从而进一步减少总需求。(尹P258)

9、比较古典和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货币供给量增加时,价格水平、总产出、名义GDP 、利率和就业量的变化情况。(尹P259)

10、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AD —AS 曲线)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过热和滞胀状态。

三、计算证明题:

1、已知总需求曲线为:P Y d 201000-=,总供给曲线为:P Y s 20=(单位:亿元)。

(1)求供求平衡点;

(2)如果总需求增加10%,求新的总需求曲线;

(3)求(2)的供求平衡点;

(4)如果总需求曲线不变,总供给下降10%,求新的总供给曲线;

(5)求(4)的供求平衡点。

解:(1)由联立方程: P Y d 201000-= P Y s 20=

得:P =25,Y =500(亿元)

(2)新的总需求曲线为:P Y d 221100-=

(3)由联立方程: P Y d 221100-=

P Y s 20=

得:P =26.2,Y =523.8(亿元)

(4)新的总供给曲线为:P Y s 18=

(5)由联立方程: P Y d 201000-=

P Y s 18=

得:P =26.3,Y =473.7(亿元)

2、(1)名义货币供给1为150美元,价格水平为1,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为r Y 42.0-时(这里r 为利率水平,Y 为实际国民收入),求解货币市场均衡的LM 方程。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价格水平上升到1.2,LM 方程如何变化?

(3)画图说明价格水平变化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

解:

(1)当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r Y P

M 42.0-= 当M =150,P =1时,LM 方程为:

r Y 20750+=

(2)如果P =1.2,那么:

150/1.2=r Y 42.0-

即 r Y 20625+=

(3)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从150下降到125美元,LM 曲线向左上移动。如图所示。

3、(1)如果消费需求d Y C 8.0100+=(这里d Y 为可支配收入),投资需求r I 6150-=,税收X T =50,政府支出G =40,求解产出市场均衡的IS 方程。

(2)如果经济的名义货币供给为150,货币需求为r Y 42.0-,在P =1时,LM 方程为

r Y 20750+=,在P =1.5时,LM 方程为r Y 20500+=,求解在1、1.2和1.5的价格水平下使产出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到达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

(3)如果在P =1的价格水平下,名义货币供给从150下降到125和100,货币市场与产出市场的均衡有何变化?

解:(1)当产品市场均衡时,由G I C Y ++=

即:406150)50(8.0100+-+-+=r Y Y

整理后得IS 方程为:r Y 301250-=

(2)当P =1时,IS 、LM 方程分别为:

IS :r Y 301250-=

LM :r Y 20750+=

通过求IS 、LM 联立方程得到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为:

Y =950,r =10%

当P =1.2时,IS 、LM 方程分别为:

IS :r Y 301250-=

LM :r Y 20625+=

通过求、IS LM 联立方程得到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为:

Y =875,r =12.5%

当P =1.5时,IS 、LM 方程分别为:

IS :r Y 301250-=

LM :r Y 20500+=

通过求、IS LM 联立方程得到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为:

Y =800,r =15%

这就意味着,总需求水平随价格水平得上升而减少,即AD 曲线斜率为负;在一定的M (名义货币供给)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利率水平上升。

(3)如果在P =1的价格水平下,名义货币供给从150下降到125和100美元,实际货币供给水平也就相应从150下降到125和100美元,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将从950下降到875和800美元。

4、与上题中的假定比较,若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下降,即变为r I 3120-=,IS 方程变为r Y 151100-=。货币市场的条件不变。

(1)求解在P =1、1.2、1.5、水平下的产出与利率水平

(2)画出第二题中的AD 曲线和本题中的D A '曲线,观察两者的差异。

解:(1)按照第2题中的解题方法,我们依次求得:

P =1时,Y =950,r =10%;

P =1.2时,Y =896.42,r =13.57%;

P =1.5时,Y =842,r =17.14%

(2)比较第2题中的结果,我们发现,AD 曲线的斜率增加了,即一定量价格水平的上升导致总需求下降幅度减少了。其原因就在于对应于一定量的利率水平的增加,投资减少的幅度下降了。

5、假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函数为N 08.014-,这里N 是劳动投入量。

(1)当P =1,单位劳动的名义工资为4、3、2、1美元时,劳动力需求各位多少?

(2)给出劳动力需求方程。

(3)当P =2时,在名义工资分别为4、3、2、1美元时,劳动力需求各为多少?

(4)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对劳动力需求有何影响?

解“

(1)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在边际产值等于边际成本(即雇佣单位劳动的名义工资)处决定劳动力的需要量。这里,边际产值为:P (N 08.014-),名义工资为W ,当P (N 08.014-)=W 时,就决定了价格水平P 下对应于每个名义工资水平的劳动需要量。于是我们有:当P =1时,4美元的工资水平下就业量为125单位,3美元下为137.5单位,2美元下为150单位,1美元下为162.5单位。

(2)从(1)中我们可求得在P 和W 水平系的劳动力需求N :

P (N 08.014-)=W

0.08P N =14P -W

这样劳动力需求函数为:

N =175-12.5(P

W ) (3)当P =2时,根据(2)中的劳动力需求函数即可求出不同W 水平下的N ,W =4时,N =150;W =3时,N =156.25;W =2时,N =162.5;W =1时,N =168.75

(4)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会使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6、假定经济的短期生产函数是204.014N N Y -=,劳动力需求函数是:

)(5.12175P W N d -=,劳动力供给函数是:)(570P

W N s +=。 (1)在P =1和P =1.25水平下,求解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就业量;

(2)求解P =1和P =1.25水平下经济的短期产出水平。(尹P268)

7、经济的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为700亿美元,在P =2时,总供给等于总需求。IS 方程为r Y 301000-=,此时100,100,6150,8.030==-=+=G T r I Y C X d 。LM 曲线为,20500r Y +=此时M =200、P =2,货币需求为r Y 42.0-。试问:

(1)当政府支出增加15亿美元、总需求扩大、价格水平上升到2.22时,IS 、LM 方程如何变化?

(2)求解在P =2和2.22水平下的利率、C 和I 的水平。

(3)政府支出的增加对产出构成有何影响?(尹P270)

8、假定某经济存在以下关系:

,200,50200,25.0,8.01400=-===+=G r I Y tY T Y C d 900=S M ,

r Y P

M d 1004.0-=,试求: (1)总需求函数;

(2)价格水平P =1时的收入和利率。(尹 P273)

9、假定上题中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P Y 4003350+=,试求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

10、已知总供给曲线为:P Y s 500=,总需求曲线为:P Y d 50600-=(单位:亿元)。

(1)求供求平衡点;

(2)如果总需求上升10%,求新的供求平衡点;

(3)如果总需求曲线不变,总供给上升10%,求新的供求平衡点。

解:

(1)由联立方程: P Y s 500

= P Y d 50600-=

得:550,1.1==Y P (亿元)

(2)总需求上升10%后,总需求曲线为:P Y d 55660-=

同理可得:595,19.1==Y P (亿元)

(3)总供给上升10%后,其曲线方程为:P Y s 550=

同理可得:550,1==Y P (亿元)

(无答案)

一、选择题

2、下面不构成总需求的是:。( )

A、政府支出;

B、税收;

C、净出口;

D、投资。

2、总供给曲线右移可能是因为:。( )

A、其他情况不变而厂商对劳动需求增加;

B、其他情况不变而所得税增加了;

C、其他情况不变而原材料涨价;

D、其他情况不变而劳动生产率下降。

3、价格水平上升时,会()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左移。

4、下列哪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

A、当价格水平的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5、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

D、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6、当( )时,总需求曲线更平缓。( )

A、投资支出对率变化比较敏感。

B、支出乘数较小。

C、货币需求对利率比较敏感。

D、货币供给量较大。

7、总需求曲线()

A、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支出减少时会右移;

B、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右移;

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税收减少会左移;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会右移。

8、在既定的劳动需求函数中,()

A、产品价格上升时,劳动需求减少;

B、产品价格上升时,劳动需求增加;

C、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劳动需求增加;

D、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劳动需求减少。

9、长期总供给曲线是:()

A、向右上方倾斜;

B、向右下方倾斜;

C、一条垂直线;

D、一条水平线。

10、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减税将()

A、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B、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提高实际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D对价格水平和产出均无影响。

11、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若增加10%的名义货币供给,将()

A、对价格水平没有影响;

B、提高利率水平;

C、增加名义工资10%;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10%。

12、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若政府支出增加,则()

A、利率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利率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理论水平上升,不影响实际货币供给;

D、对利率水平和实际货币供给均无影响。

13、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那么减税会使()

A、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增加;

B、价格水平上升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实际产出增加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D、名义和实际工资都上升。

14、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增加政府支出会提高()

A、产出和价格水平;

B、均衡产出和实际工资;

C、均衡产出和实际利率;

D、以上都可能。

15、当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单位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增加时,总供给曲线会移向()

A、右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

B、左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

C、右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

D、左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

16、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判断政府财政政策优劣的重要准则是:()

A、是否盈利;

B、能否诱发私人投资和消费;

C、能否持续;

D、解决就业。

二、分析讨论题

1、当价格水平为1、1.5和2,及名义货币供给为450美元时,实际货币供给为多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释为什么价格水平与实际货币供给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关系。(尹P247)

2、怎样理解总供给曲线通常有一个正斜率?

3、降低工资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有何影响?价格降低对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有何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调整有什么含义?(尹P249)

4、为什么名义工资不会经常变动?(尹P251)

5、假定工人同意在一年的时间里,可以按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名义工资水平提供相应的劳动供给,

试问:(尹P251)

(1)当在这一年内价格水平从0P 增加到1.050P 再到1.10P 时,下图中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将如何变化?

(2)当价格水平按(1)中假定上升时,劳动力需求曲线会如何变化?

(3)经济的实际就业水平又如何变化?

6、解释为什么未预料到的通货紧缩会改变人们的收入再分配。从而进一步减少总需求。(尹P258)

7、比较古典和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货币供给量增加时,价格水平、总产出、名义GDP 、利率和就业量的变化情况。(尹P259)

8、举例阐述各种财政-货币政策组合。

三、计算证明题:

1、已知总需求曲线为:P Y d 201000-=,总供给曲线为:P Y s 20=(单位:亿元)。

(1)求供求平衡点;

(2)如果总需求增加10%,求新的总需求曲线;

(3)求(2)的供求平衡点;

(4)如果总需求曲线不变,总供给下降10%,求新的总供给曲线;

(5)求(4)的供求平衡点。

2、(1)名义货币供给为150美元,价格水平为1,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为r Y 42.0-时(这里r 为利率水平,Y 为实际国民收入),求解货币市场均衡的LM 方程。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价格水平上升到1.2,LM 方程如何变化?

(3)画图说明价格水平变化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尹P261)

3、(1)如果消费需求d Y C 8.0100+=(这里d Y 为可支配收入),投资需求r I 6150-=,税收X

T

=50,政府支出G =40,求解产出市场均衡的IS 方程。(尹P262)

(2)如果经济的名义货币供给为150,货币需求为r Y 42.0-,在P =1时,LM 方程为r Y 20750+=,在P =1.5时,LM 方程为r Y 20500+=,求解在1、1.2和1.5的价格水平下使产出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到达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

(3)如果在P =1的价格水平下,名义货币供给从150下降到125和100,货币市场与产出市场的均衡有何变化?

4、与上题中的假定比较,若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下降,即变为r I 3120-=,IS 方程变为r Y 151100-=。货币市场的条件不变。(尹P264)

(1)求解在P =1、1.2、1.5、水平下的产出与利率水平

(2)画出第二题中的AD 曲线和本题中的D A '曲线,观察两者的差异。

5、假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函数为N 08.014-,这里N 是劳动投入量。(尹P265)

(1)当P =1,单位劳动的名义工资为4、3、2、1美元时,劳动力需求各位多少?

(2)给出劳动力需求方程。

(3)当P =2时,在名义工资分别为4、3、2、1美元时,劳动力需求各为多少?

(4)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对劳动力需求有何影响?

6、假定经济的短期生产函数是204.014N N Y -=,劳动力需求函数是:(尹P268)

)(5.12175P W N d -=,劳动力供给函数是:)(570P

W N s +=。 (1)在P =1和P =1.25水平下,求解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就业量;

(2)求解P =1和P =1.25水平下经济的短期产出水平。

7、经济的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为700亿美元,在P =2时,总供给等于总需求。IS 方程为r Y 301000-=,此时100,100,6150,8.030==-=+=G T r I Y C X d 。LM 曲线为,20500r Y +=此时M =200、P =2,货币需求为r Y 42.0-。试问:(尹P270)

(1)当政府支出增加15亿美元、总需求扩大、价格水平上升到2.22时,IS 、LM 方程如何变化?

(2)求解在P =2和2.22水平下的利率、C 和I 的水平。

(3)政府支出的增加对产出构成有何影响?

8、假定某经济存在以下关系:(尹P273)

,200,50200,25.0,8.01400=-===+=G r I Y tY T Y C d 900=S M ,

r Y P

M d 1004.0-=,试求: (1)总需求函数;

(2)价格水平P =1时的收入和利率。

9、假定上题中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P Y 4003350+=,试求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尹P273)

10、已知总供给曲线为:P Y s 500=,总需求曲线为:P Y d 50600-=(单位:亿元)。

(1)求供求平衡点;

(2)如果总需求上升10%,求新的供求平衡点;

(3)如果总需求曲线不变,总供给上升10%,求新的供求平衡点。

一、判断

二、选择

1-5题:BABDD ; 6-10题:ADCBB ; 11-15题:ACDCB ;

16-20题:BCABA ; 21-25题:ADBAB ;

管理信息系统第六章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图的画法

数据流程图 1.定义:是一种能全面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用少数几种符号反映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 2.特点: 抽象性:表现在它完全舍去了具体的物质,只剩下数据的流动、加工处理和存储。 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信息中的各种不同业务处理过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3.符号 库存台帐 数据存储 外部实体处理 数据流 外部实体:指本系统之外的人或单位,凡本系统之外的人或单位,都可以称为外部实体。 数据流:表示流动着的数据,它可以是一项数据,也可以是一组数据,也可以用来表示对数据文件的存储操作。 处理(功能):又称功能。 数据存储:指通过数据文件、文件夹或账本等存储数据。 4.某企业成品销售管理的数据流程图。 销售科负责成品销售及成品库管理。该科计划员将合同登记人合同台帐,并定期根据合同台帐查询库存台帐,决定是否可以发货。如果可以发货,则填写出库单交成品库保管员。保管员按出库单和由车间送来的入库单填写库存台帐。出库单得另外两联分送计划员和财务科。计划员将合同执行情况登入合同台帐。销售部门的负责人定期进行销售统计并上报厂办。 数据流程图如下: 5. 画出银行储蓄存取款过程数据流程图 储户将填好的存(取)单及存折送交分类处理处。分类处理安三种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如果存折不符或存(取)单不合格,则将存折及存(取)单直接退还储户重新填写;如果是存款,则将存折及存款单送交存款处处理。存款处理处取出底帐登记后,将存折退还给储户;如果是取款,则将存折及取款单送交取款处理处,该服务台取出底帐及现金,记账后将存折

与现金退给储户。从而完成存(取)款处理过程。试按此画出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程图如下: 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化成一座山

第十五章ADAS模型试题答案

第十五章A D—A S曲线答案 一、判断 1、国外净需求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总支出的一个部分。()F 2、价格水平上升,LM曲线向左移动。()T 3、政府“投资”公共产品比投资竞争性领域具有更大的挤出效应。()F 4、一般而言,上升段的总供给曲线上的某一点隐含着充分就业均衡,然而长期总供给曲线不经过该点。()F 5、凯恩斯一般强调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T 6、根据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实际货币量越少,则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需求量就越大。()F 7、如果一国物价水平不变,其他国家物价水平下降,则对该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需求量将减少()T 8、物价水平上升和总财产减少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F 9、如果宏观经济均衡处于其长期总供给曲线上,那么经济中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T 10、如果工资下降,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右方移动。()F 11、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如果技术发生了重大进步,那么物价水平将上升。()F 12、任何一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因素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F 二、选择 1、下面不构成总需求的是:。( B ) A、政府支出; B、税收; C、净出口; D、投资。 2、总供给曲线右移可能是因为:。( A ) A、其他情况不变而厂商对劳动需求增加; B、其他情况不变而所得税增加了; C、其他情况不变而原材料涨价; D、其他情况不变而劳动生产率下降。 3、价格水平上升时,会(B )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左移。 4、下列哪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D ) A、当价格水平的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完整版)系统动力学模型案例分析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1.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方法 系统动力学对实际系统的构模和模拟是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同时进行的。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所包含的各单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而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中各单元本身及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秩序、结构和功能,分别表征了系统的组织和系统的行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又可以在—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在系统模拟时既要考虑到系统结构方面的要素又要考虑到系统功能方面的因素,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系统的基本规律。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构造系统最基本的微观结构入手构造系统模型。其中不仅要从功能方面考察模型的行为特性与实际系统中测量到的系统变量的各数据、图表的吻合程度,而且还要从结构方面考察模型中各单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与实际系统结构的一致程度。模拟过程中所需的系统功能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系统的历史数据资料来获得,是属定量方面的信息,而所需的系统结构方面的信息则依赖于模型构造者对实际系统运动机制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是属定性方面的信息。因此,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模拟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充分利用了实际系统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信息,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构造出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系统的模型。 2.建模原理与步骤

(1)建模原理 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建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系统动力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等级性和相似性。系统内部的反馈结构和机制决定了系统的行为特性,任何复杂的大系统都可以由多个系统最基本的信息反馈回路按某种方式联结而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系统目标就是针对实际应用情况,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去解决系统问题。系统动力学构模和模拟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双模拟,因此系统分解与系统综合原则的正确贯彻必须贯穿于系统构模、模拟与测试的整个过程中。与其它模型一样,系统动力学模型也只是实际系统某些本质特征的简化和代表,而不是原原本本地翻译或复制。因此,在构造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大局,抓主要矛盾,合理地定义系统变量和确定系统边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的检验,有一整套定性、定量的方法,如结构和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极端条件下的模拟试验和统计方法检验等等,但评价一个模型优劣程度的最终标准是客观实践,而实践的检验是长期的,不是一二次就可以完成的。因此,一个即使是精心构造出来的模型也必须在以后的应用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以适应实际系统新的变化和新的目标。 (2)建模步骤 系统动力学构模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规律,这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它必须是一个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系统动力学将整个构模过程归纳为系统分析、结构分析、模型建立、模型试验和模型使用五大步骤这五大步骤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但按照构模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它们又都是交叉、反复进行的。 第一步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系统问题,广泛收集解决系统问题的有关数据、资料和信息,然后大致划定系统的边界。 第二步结构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系统的结构分解、确定系统变量和信息反馈机制。 第三步模型建立是系统结构的量化过程(建立模型方程进行量化)。 第四步模型试验是借助于计算机对模型进行模拟试验和调试,经过对模型各种性能指标的评估不断修改、完善模型。 第五步模型使用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模型上对系统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和做各种政策实验。 3.建模工具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软件 4.建模方法 因果关系图法 在因果关系图中,各变量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用因果链来连接的。因果链是一个带箭头的实线(直线或弧线),箭头方向表示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向,箭头旁标有“+”或“-”号,分别表示两种极性的因果链。

系统动力学优化方法案例研究

系统动力学优化方法案例研究 1研究背景 农业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发展受人类、社会、经济、政策、科技和自然等因素综合作用,呈现高度非线性、多回路、复杂的动态特性。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就是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人为干预,通过政策实施和技术支撑,对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合理调控,使农业生态系统处于安全与健康状态,为人类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 禹城农业生态系统为县级尺度的生态系统。全市拥有耕地52927 hm2,全市总人口499755人,其中农业人口415913人。土地平坦,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业生产,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长期以种植业为主,20世纪90年代,粮食单产稳定在12000kg/hm2以上,畜牧业有了较快发展,逐步呈现农牧结合的良好态势,到2000年种植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在农业生产总产值中分别占到65.0%和29.8%。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部分为棉花、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养殖业以牛、猪、鸡为主。目前,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及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划,禹城市既是粮食生产优势产区,同时也是畜牧业生产的优势产区,种植业子系统和养殖业子系统是禹城市农业生态系统两个最主要的子系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合也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形式。养殖业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主要表现为提供营养丰富的动物性食品和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充分利用种植业副产物,并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从而可适当减少化肥用量。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减少工业辅助能的投入,能够提高抵抗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风险的能力,可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优化并调控种植业和养殖业内部组分结构比例,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实现系统的整体高效和良性循环的途径。 2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1)建模思路 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禹城市农牧结合生态系统发展趋势进行动态模拟,并

第6章-船舶运动控制系统建模应用

第6章 船舶运动控制系统建模应用 6.1 引 言 数学模型化(mathematical modelling)是用数学语言(微分方程式)描述实际过程动态特性的方法。在船舶运动控制领域,建立船舶运动数学模型大体上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建立船舶操纵模拟器(ship manoeuvring simulator),为研究闭环系统性能提供一个基本的仿真平台;另一个目的是直接为设计船舶运动控制器服务。船舶运动数学模型主要可分为非线性数学模型和线性数学模型,前者用于船舶操纵模拟器设计和神经网络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等非线性控制器的训练和优化,后者则用于简化的闭环性能仿真研究和线性控制器(PID, LQ, LQG, H ∞鲁棒控制器)的设计。 船舶的实际运动异常复杂,在一般情况下具有6个自由度。在附体坐标系内考察,这种运动包括跟随3个附体坐标轴的移动及围绕3个附体坐标轴的转动,前者以前进速度(surge velocity)u 、横漂速度(sway velocity)v 、起伏速度(heave velocity)w 表述,后者以艏摇角速度(yaw rate)r 、横摇角速度(rolling rate)p 及纵摇角速度(pitching rate)q 表述;在惯性坐标系内考察,船舶运动可以用它的3个空间位置000,,z y x (或3个空间运动速度 000,,z y x &&&)和3个姿态角即方位角(heading angle)ψ、横倾角(rolling angle)?、纵倾角 (pitching angle)θ (或3个角速度θ?ψ&&&,,)来描述,),,(θ?ψ称为欧拉角[4](见图6.1.1)。 显然T ],,[w v u 和T 000],,[z y x &&&以及T ],,[r q p 和T ],,[θ? ψ&&&之间有确定关系[4]。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要把这6个自由度上的运动全部加以考虑。数学模型是实际系统的简化,如何简化就有很大学问。太复杂和精细的模型可能包含难于估计的参数,也不便于分析。过于简单的模型不能描述系统的重要性能。这就需要我们建模时在复杂和简单之间做合理的折中。对于船舶运动控制来说,建立一个复杂程度适宜、精度满足研究要求的数学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图6.1.1的坐标定义如下:000Z Y X O -是惯性坐标系(大地参考坐标系), 为起始 位置,0OX 指向正北,0OY 指向正东,0OZ 指向地心;o -xyz 是附体坐标系,为船首尾之间连线的中点,ox 沿船中线指向船首,oy 指向右舷,oz 指向地心;航向角ψ以正 北为零度,沿顺时针方向取0?~360?;舵角δ以右舵为正。对于大多数船舶运动及其控制问题而言,可以忽略起伏运动、纵摇运动及横摇运动,而只需讨论前进运动、横漂运动和艏摇运动,这样就简化成一种只有3个自由度的平面运动问题。图6.1.2给出图6.1.1经简化后的船舶平面运动变量描述。 船舶平面运动模型对于像航向保持、航迹跟踪、动力定位、自动避碰等问题,具有足够的精度;但在研究像舵阻摇、大舵角操纵等问题时,则必须考虑横摇运动。本章根据刚体动力学基本理论建立船舶平面运动基本方程,据此进一步导出状态空间型(线性和非线性)及传递函数型船舶运动数学模型,并考虑了操舵伺服系统的动态特性和风、浪、流干扰的处理方法。这些结果将作为设计各种船舶运动控制器的基础。计及横摇的四自由度船舶运动数学模型参见文献[5]。

第十五章ADAS模型试题答案

第十五章AD—AS曲线答案 一、判断 1、国外净需求就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就是总支出的一个部分。( )F 2、价格水平上升,LM曲线向左移动。( )T 3、政府“投资”公共产品比投资竞争性领域具有更大的挤出效应。( )F 4、一般而言,上升段的总供给曲线上的某一点隐含着充分就业均衡,然而长期总供给曲线不经过该点。( )F 5、凯恩斯一般强调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T 6、根据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实际货币量越少,则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需求量就越大。( )F 7、如果一国物价水平不变,其她国家物价水平下降,则对该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将减少( ) T 8、物价水平上升与总财产减少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F 9、如果宏观经济均衡处于其长期总供给曲线上,那么经济中的失业率就就是自然失业率。( )T 10、如果工资下降,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右方移动。( )F 11、在其她条件不变情况下,如果技术发生了重大进步,那么物价水平将上升。( )F 12、任何一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因素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 )F 二、选择 1、下面不构成总需求的就是: 。( B ) A、政府支出; B、税收; C、净出口; D、投资。 2、总供给曲线右移可能就是因为: 。( A ) A、其她情况不变而厂商对劳动需求增加; B、其她情况不变而所得税增加了; C、其她情况不变而原材料涨价; D、其她情况不变而劳动生产率下降。 3、价格水平上升时,会( B )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左移。 4、下列哪一观点就是不正确的?( D ) A、当价格水平的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在其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D、在其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4ADAS模型习题

AD-AS模型 一、名词解释题 1.滞胀是指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均衡和价格水平较高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 胀同时并存的现象。 2.总需求 3.总供给 二、判断题: 1.在古典模型中,需求并不影响就业水平和实际工资率。 T 2.在古典模型中,产出是由供给决定的,需求只在于适应产出的变化。T 3.凯恩斯认为,工人更容易接受由于价格水平上涨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减少, 不易于接受由于名义工资的下降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减少。 T 4.凯恩斯认为,工资在上升或下降两个方向都是富有弹性。 F 5.若其他情况不变且AS为向上倾斜,则政府开支的增加最终将导致公众储蓄 量的上升。 T 6.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由三部分组成:水平部分、向上倾斜部分以及几乎垂直 的部分。 F 7.使IS或LM曲线发生移动的任何因素都将改变总需求。 T 8.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总产出水平和利率水平。 F 9.如果某人产生“货币幻觉”,那么他关心的是他工资(或财产)的实物价值, 而不关心其货币形式的变动。 F 10.在短期,工资基本上是给定的,这支持了凯恩斯主义关于工资刚性的论点; 而长期,工资是完全可变得,这又支持了古典学派的观点。 T 11.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经济的扩张。T 12.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决定了短期产出的水平。T 13.如果经济处在持续的上升时期,那么短期供给曲线将由于工资的上涨而向 上移动。T 14.总供求模型是微观供求模型的简单放大。F 15.主要地是由于对劳动市场的不同理解,使得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对总 供给曲线的形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T 三、单项选择题 1.价格水平上升时,会(B)。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左移 2.下列哪一观点是不正确的?(D) A.当价格水平的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3.总需求曲线向右方倾斜是由于(D)。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 D.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4.当(A)时,总需求曲线更平缓。 A.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B.支出乘数较小

PanoSim-ADAS传感模型介绍

PanoSim-ADAS传感模型介绍 背景 未来,随着各项ADAS新法案的诞生,车辆上的标配传感器会越来越多。举例来说,倒车影像现在就成了美国新车的强制装备。此外,各大机构、主机厂越来越严格的碰撞测试和ADAS测试也让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习惯在车辆上搭载这些汽车电子产品。 自动泊车、高速自适应巡航和紧急自动刹车等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以及备受瞩目的无人驾驶技术都非常依赖传感器,因此车上的传感器不但要多,还要能正确使用。给车辆安装这些独立系统后,司机就能获知更多信息,车辆也能实现少数自动驾驶功能。 各大机构、主机厂等对虚拟传感器模拟仿真越来越重视,传感器模拟仿真技术应运而生。简介 PanoSim具备独立的传感器仿真模块,可以对传感器进行单独高效的测试,也可以多传感融合测试,并联合车辆动力学模型、场景模型进行高精度传感环境模拟仿真,为各大机构、主机厂提供多种ADAS传感运用方案,保证研发效率以及实用运用。 PanoSim提供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真值传感、无线通讯、鱼眼像机、针孔像机、双目像机等传感器。传感器采用几何建模+物理建模相结合的混合建模方式,能够输出传感原始数据和目标数据。用户可在车辆模型任意位置安装传感器,并设置其物理属性如雷达的照射开度、功率衰减、频率、角度和有效距离等。 PanoSim传感配置界面

功能运用 ●摄像头算法开发测试应用 ●雷达算法开发测试应用 ●多传感信号融合以及算法开发测试应用 ●雷达/摄像头在环测试设备集成 PanoSim-ADAS传感模型通过结合视觉传感器模型可以直接输出仿真结果,可以为对比真实传感数据、传感算法应用、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开发等提供数据支持提高传感数据的置信度。 模型介绍 雷达模型 PanoSim雷达模型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是基于几何建模与物理建模相结合的混合建模方法,建立了基于回波信号的雷达物理建模方法,较为逼真地模拟了雷达的探测机理(而不是雷达的物理结构),并能反映环境对雷达探测信号传播的影响(噪声、杂波等干扰和衰减)模型精度较高,实时性较好。雷达模型支持设置雷达功率衰减、RCS估算等物理特性,克服了传统方法的RCS值获取难,准确度无法保证问题。 车载雷达几何模型RCS估算 ?雷达模型性能: 1)真实的模拟雷达探测机理

vensim案例

第四章 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 由于上海地区的汽车市场只是全国市场的一部分,其供应系统除了上海本地汽车生产企业之外,还有全国各地的汽车企业。随着加入WTO ,汽车产业逐步放开,将使我国的汽车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而价格也将与国际市场接轨。另外世界汽车市场上潜在的生产能力极大,总体上已经形成生产过剩的卖方市场。因此上海地区的汽车市场主要是需求问题。研究上海市私车发展的主要问题也将是需求问题。本文建立上海地区私车变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需求方面来研究上海市的私车发展。 §4.1 系统分析 §4.1.1 系统边界的确定 系统动力学分析的系统行为是基于系统内部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并假定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不给系统行为产生本质的影响,也不受系统内部因素的控制。因此系统边界应规定哪一部分要划入模型,哪一部分不应划入模型,在边界内部凡涉及与所研究的动态问题有重要关系的概念模型与变量均应考虑进模型;反之,在界限外部的那些概念与变量应排除在模型之外。 图4-1 上海市私家车系统组成结构图 根据系统论原理,一个完整的城市居民私家车消费系统不仅包括汽车的流通、交换和消费等环节,而且还包括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消费政策、公交等其他指系统,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大系统(图4-1)。只有建立一个适合于该系统的动态分析模型,才可能全面准确地研究系统中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它们对系统行为的影响。 根据系统建模的目的,本文研究系统的界限大体包括以下内容: 私车的需求量 私车的报废量 私车的市场保有量 私车的价格 私车的使用费用 私车的上牌费用 牌照限额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上海市人口数量 上海市总户数 私车发展系统 城市公交系统 城市市政系统 汽车市场系统 人口经济系统

第十七章ADAS模型练习参考答案版

第十七章AD-AS模型练习 姓名:班级:学号: 一、判断题 1.央行可以强令货币供给紧缩,但不能强令其扩张。T 讲解:央行通过调高法定准备率就可以强令货币供给紧缩,但央行实行任何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都要依赖于商业银行和公众的配合才可以实现扩张,如果商业银行不把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或个人和企业不愿意向银行贷款进行消费或投资,货币政策就难以实现它的扩张效果。 2.货币政策对付通货膨胀比对付经济衰退更为有效,因为中央银行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时,商业银行必须紧缩信贷,而中央银行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时,商业银行不必扩张信贷。T 讲解:与上题类似。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尤其是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必然减少超额准备金或收回贷款,这些都必然紧缩信贷,使信贷规模缩小,所以货币政策对付通货膨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在经济衰退时期,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虽然可以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或可贷资金增加,但商业银行可能担心贷款的风险不愿贷出去,即出现“惜贷”现象,这就使货币政策对解决经济衰退问题大打折扣。 3.若其他情况不变且AS为向上倾斜,则政府开支的增加最终将导致公众储蓄量的上升。T 讲解:政府开支的增加会增加国民收入,所以最终会导致公众储蓄量和消费量的上升。 4.使IS或LM曲线发生移动的任何因素都将改变总需求。T 讲解:IS和LM曲线移动的距离就是总需求或国民收入的变化量。因此,引起IS和LM 曲线移动的因素(通过方程可以看到,比如自发消费、自发投资、转移支付、政府购买、自发税收、出口、货币供给等都会引起IS曲线或LM曲线的平移。税率、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投资需求利率弹性、货币需求利率弹性等都会引起IS曲线或LM曲线的转动)都会影响总需求。 5.如果政府增税,人们将减少他们的消费支出,如果政府花费了新增的税收收入,那么总需求保持不变,因此IS曲线不会移动。F 讲解:如果政府增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所以消费支出将减少。如果政府花费了新增的税收收入,这里有三种情况,一是政府将新增的税收全部用于政府购买,因为政府购买的乘数大于税收乘数,所以总需求和国民收入是净增加的,IS曲线向右移动;二是一部分用于政府购买,一部分用于转移支付,转移支付那一部分和税收抵消,但购买支出增加的部分和税收相比是净增加的,效果和第一种情况一样,只是增加的数额小了一些;第三种情况,纯粹的劫富济贫,即全部用于增加转移支付,这样由于乘数相同,二者相抵消,总需求不变,IS曲线不会移动。但第三种情况比较少见,所以不作考虑。 6.当实际货币需求随收入提高而增加时,LM曲线将变得更陡,则可知当货币供给的任何变化将导致LM曲线有较少的移动。T 讲解:“当实际货币需求随收入提高而增加时,LM曲线将变得更陡”这句话表明k是不断增大的,因为L1=ky,k又与LM的斜率同方向变化。而LM曲线移动的距离为△y=△M/k,

系统动力学与案例分析

系统动力学与案例分析 一、系统动力学发展历程 (一)产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某些国家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例如城市人口剧增、失业、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这些问题范围广泛,关系复杂,因素众多,具有如下三个特点:各问题之间有密切的关联,而且往往存在矛盾的关系,例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等。 许多问题如投资效果、环境污染、信息传递等有较长的延迟,因此处理问题必须从动态而不是静态的角度出发。许多问题中既存在如经济量那样的定量的东西,又存在如价值观念等偏于定性的东西。这就给问题的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新的问题迫切需要有新的方法来处理;另一方面,在技术上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使得新的方法有了产生的可能。于是系统动力学便应运而生。 (二)J.W.Forrester等教授在系统动力学的主要成果: 1958年发表著名论文《工业动力学——决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首次介绍工业动力学的概念与方法。 1961年出版《工业动力学》(Industrial Dynamics)一书,该书代表了系统动力学的早期成果。 1968年出版《系统原理》(Principles of Systems)一书,论述了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969年出版《城市动力学》(Urban Dynamics),研究波士顿市的各种问题。 1971年进一步把研究对象扩大到世界范围,出版《世界动力学》(World Dynamics)一书,提出了“世界模型II”。 1972年他的学生梅多斯教授等出版了《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一书,提出了更为细致的“世界模型III”。这个由罗马俱乐部主持的世界模型的研究报告已被翻译成34种语言,在世界上发行了600多万册。两个世界模型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1972年Forrester领导MIT小组,在政府与企业的资助下花费10年的时间完成国家模型的研究,该模型揭示了美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长波的内在机制,成功解释了美国70年代以来的通货膨胀、失业率和实际利率同时增长的经济问题。(经济长波通常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持续时间为50年左右的周期波动) (三)系统动力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系统动力学的诞生—20世纪50-60年代 由于SD这种方法早期研究对象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工业系统,初名也就叫工业动力学。这阶段主要是以福雷斯特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工业动力学》作为奠基之作,之后他又讲述了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论和原理,系统产生动态行为的基本原理。后来,以福雷斯特教授对城市的兴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城市模型。 2、系统动力学发展成熟—20世纪70-80年代 这阶段主要的标准性成果是系统动力学世界模型与美国国家模型的研究成功。这两个模型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困扰经济学界长波问题,因此吸引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关注,促进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确立了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学科地位。 3、系统动力学广泛运用与传播—20世纪90年代-至今 在这一阶段,SD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其应用范围更广泛,并且获得新的发展.系统动力学正加强与控制理论、系统科学、突变理论、耗散结构与分叉、结构稳定性分析、灵敏度分析、统计分析、参数估计、最优化技术应用、类属结构研究、专家系统等方面的联系。许多学者纷纷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研究各自的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能源、交通、环境、生态、生物、医学、工业、城市等广泛的领域。 (四)国内系统动力学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末系统动力学引入我国,其中杨通谊,王其藩,许庆瑞,陶在朴,胡玉奎等专家学者是先驱和积极倡导者。二十多年来,系统动力学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取得飞跃发展。我国成立国内系统动力学学会,国际系统动力学学会中国分会,主持了多次国际系统动力学大会和有关会议。 目前我国SD学者和研究人员在区域和城市规划、企业管理、产业研究、科技管理、生态环保、海洋经济等应用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二、系统动力学的原理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它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系统动力学基于系统论,吸收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交叉、综合性的新学科。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是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系统动力学是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包含着系统论的思想。系统动力学是以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行为前提条件而展开研究的。它认为存在系统内的众多变量在它们相互作用的反馈环里有因果联系。反馈之间有系统的相互联系,构成了该系统的结构,而正是这个结构成为系统行为的根本性决定因素。

管理信息系统第六章习题

第六章管理信息系统 第六章习题 6.1 单项选择题 6.1.1 表格分西图是( D )。 a. 数据流程调查使用的工具 b. 编程工具 c. 系统设计工具 d. 管理业务调查使用的工具 6.1.2 开发MIS的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A a. 完成新系统的逻辑设计 b. 完成新系统的功能分析 c. 完成新系统的物理设计 d. 完成新系统的数据分析 6.1.3 数据字典建立应从( B )阶段开始。 a. 系统设计 b.系统分析 c. 系统实施 d.系统规 划 6.1.4 对一个企业供户、存管理信息系统而言,( B )是外部实体。 a. 仓库 b. 划科 c. 供应科 d.销售科 6.1.5 数据流( A )。 a. 也可以用来表示数据文件的存储操作 b. 不可以用来表示数据文件的存储操 作 c. 必需流向外部实体 d. 不应该仅是一项数据 6.1.6 管理业务流程图可用来描述( C ) a. 处理功能 b. 数据流程 c. 作业顺序 d. 功能结构 6.1.7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不包含( A ) a. 设备设计过程 b. 学习过程 c. 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过程 d. 通过改革管理制度来适应信息系统的需要 6.1.8 决策树和决策表用来描述(A a. 逻辑判断功能 b. 决策过程 c. 数据流程 d. 功能关系 6.1.9 表格分配图是系统分析阶段用来描述( A )的。 a. 管理业务流程的图表 b. 数据流程的图表 c. 功能结构的图表 d. 数据处理方式的图表 6.1.10 工资系统中职工的“电费”数据(每月按表计费)具有( C a. 固定值属性 b. 随机变动属性 c. 固定个体变动属性 d. 静态特性属性 6.1.11 数据流程图是描述信息系统的( C a. 物理模型的主要工具 b. 优化模型的主要工具 c. 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 d. 决策模型的主要工具 6.1.12 在系统设计阶段,图6.1中的四种符号用于绘制( A ) a. 数据流程图 b. 处理流程图 c. 信息系统流程图 d. 表格分配图 图6.1 四种符号 6.1.13 描述数据流程图的基本元素包括:( D ) a. 数据流,内部实体,处理功能,数据存储 b. 数据流,内部实体,外部实体,信息流

系统动力学模型案例分析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1、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方法 系统动力学对实际系统的构模与模拟就是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两方面同时进行的。系统的结构就是指系统所包含的各单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而系统的功能就是指系统中各单元本身及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秩序、结构与功能,分别表征了系统的组织与系统的行为,它们就是相对独立的,又可以在—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在系统模拟时既要考虑到系统结构方面的要素又要考虑到系统功能方面的因素,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系统的基本规律。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构造系统最基本的微观结构入手构造系统模型。其中不仅要从功能方面考察模型的行为特性与实际系统中测量到的系统变量的各数据、图表的吻合程度,而且还要从结构方面考察模型中各单元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与实际系统结构的一致程度。模拟过程中所需的系统功能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系统的历史数据资料来获得,就是属定量方面的信息,而所需的系统结构方面的信息则依赖于模型构造者对实际系统运动机制的认识与理解程度,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就是属定性方面的信息。因此,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同时模拟的方法,实质上就就是充分利用了实际系统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的信息,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构造出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系统的模型。 2、建模原理与步骤 (1)建模原理

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建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就是系统动力学的系统观与方法论。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等级性与相似性。系统内部的反馈结构与机制决定了系统的行为特性,任何复杂的大系统都可以由多个系统最基本的信息反馈回路按某种方式联结而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系统目标就就是针对实际应用情况,从变化与发展的角度去解决系统问题。系统动力学构模与模拟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就是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双模拟,因此系统分解与系统综合原则的正确贯彻必须贯穿于系统构模、模拟与测试的整个过程中。与其它模型一样,系统动力学模型也只就是实际系统某些本质特征的简化与代表,而不就是原原本本地翻译或复制。因此,在构造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大局,抓主要矛盾,合理地定义系统变量与确定系统边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一致性与有效性的检验,有一整套定性、定量的方法,如结构与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极端条件下的模拟试验与统计方法检验等等,但评价一个模型优劣程度的最终标准就是客观实践,而实践的检验就是长期的,不就是一二次就可以完成的。因此,一个即使就是精心构造出来的模型也必须在以后的应用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以适应实际系统新的变化与新的目标。 (2)建模步骤 系统动力学构模过程就是一个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规律,这就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它必须就是一个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系统动力学将整个构模过程归纳为系统分析、结构分析、模型建立、模型试验与模型使用五大步骤这五大步骤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但按照构模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它们又都就是交叉、反复进行的。 第一步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明确系统问题,广泛收集解决系统问题的有关数据、资料与信息,然后大致划定系统的边界。 第二步结构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系统的结构分解、确定系统变量与信息反馈机制。 第三步模型建立就是系统结构的量化过程(建立模型方程进行量化)。 第四步模型试验就是借助于计算机对模型进行模拟试验与调试,经过对模型各种性能指标的评估不断修改、完善模型。 第五步模型使用就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模型上对系统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与做各种政策实验。 3、建模工具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软件 4、建模方法 因果关系图法 在因果关系图中,各变量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用因果链来连接的。因果链就是一个带箭头的实线(直线或弧线),箭头方向表示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向,箭头旁标有“+”或“-”号,分别表示两种极性的因果链。 a.正向因果链A→+B:表示原因A的变化(增或减)引起结果B在同一方向上发生变化(增或减)。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博弈建模仿真及案例实践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博弈建模仿真及案例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博弈建模仿真及案例实践 课程英文名称: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Game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and Case Study 适用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 开课时间:2015.3 总学时: 60(其中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44) 总学分: 二、课程内容简介 课程主要介绍了系统科学与复杂理论在经济学博弈论的应用,以及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社会科学计算机模型。简单介绍系统科学与复杂理论、博弈论方法,及其学科前沿的应用,重点介绍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针对目前动态博弈的建模仿真问题进行案例讨论。 三、教学目标 该门课程主要培养学员的数学建模思想与计算机仿真手段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员在各个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综合利用计算机仿真手段,分析现实社会中的某些复杂的现象,从而为分析解决现实中的这些问题提供决策支持。该门课程对于计算机网络、数据挖掘、公共安全甚至是社会信息经济等领域等的理论建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能够学习到以下几点: 1、了解系统科学与复杂理论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 2、熟悉博弈论基本理论和经典案例,系统动力学的应用

3、了解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动态博弈建模仿真的技术实现路线 四、教学方法 课程的讲解从生活中的博弈论引入,以分析解决某个博弈案例为前提,在过程组织上,先介绍案例背景,再阐述分析方法与过程,最后完成博弈案例的建模和仿真的顺序进行,在介绍建模过程的同时穿插系统科学与复杂理论基本知识,简单的动手操作训练,加深理解和掌握。 五、及教学重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系统科学的视角下,利用系统动力学分析动态博弈演化过程,难点是针对具体应用的分析建模、技术实现路线。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第六章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

第六章 6.1.1表格分配图是(d)。 a.数据流程调查使用的工具b.编程工具C.系统设计工具人 d.管理业务调查使用的工具6.1.2开发MIS的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a)。 a.完成新系统的逻辑设计b.完成新系统的功能分析 C.完成新系统的物理设计d.完成新系统的数据分析 6. 1.3数据字典建立应从(b)阶段开始。 a.系统设计b.系统分析C.系统实施d.系统规划 6.1.4对一个企业供、销、存管理信息系统而言,(b)是外部实体。 a.仓库b.计划科c.供应科d.销售科 6.1.5数据流(a)。 a.也可以用来表示数据文件的存储操作 b. 不可以用来表示数据文件的存储操作 C.必需流向外部实体d.不应该仅是一项数据 6. 1.6管理业务流程图可用来描述(c)。 a.处理功能b.数据流程C.作业顺序d.功能结构 6.1.7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不包含(a)。 a.设备设计过程b.学习过程 C.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过程d.通过改革管理制度来适应信息系统的需要 6.1.8决策树和决策表用来描述(a)。 a.逻辑判断功能b.决策过程C.数据流程 d.功能关系 6. 1. 9表格分配图是系统分析阶段用来描述(a)的。 a、管理业务流程的图表b.数据流程的图表 c. 功能结构的表图 d. 数据处理方式的图标 6. 1. 1O工资系统中职工的"电费"数据(每月按表计费)具有(c)。 a、固定值属性b.随机变动属性c.固定个体变动属性 d. 静态特性属性 6.1.11数据流程图是描述信息系统的(c) a.物理模型的主要工具b.优化模型的主要工具 C.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d.决策模型的主要工具 6.1.12在系统设计阶段,图的四种符号用于绘制(a)。 a.数据流程图b.处理流程图 C. 信息系统流程图d.表格分配图 6.1.13赐描述数据流程图的基本元素包括:(d)。 a.数据流,内部实体,处理功能,数据存储b.数据流,内部实体,外部实体,信息流 C.数据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d.数据流,处理功能,外部实体,数据存储6.1.14系统分析报告的主要作用是(b)。 A系统评价的依据b.系统设计的依据C.系统实施的依据d.系统规划的依据6.1.15历数据的静态特性分析指的是分析数据的(b)。 a.类型、记录的属性、取值范围、小数点后位数 b.类型、长度、取植范围、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业务量 C.类型、发生的频率、密集度、结构化程度 d.类型、相对固定属性。结构化程度、处理性质 6.l.16具有固定个体变动属性的数据应当存放在(d)。 a.处理文件中b.随机文件中 c.主文件中d.周转文件中 6.1.17 对系统分析人员的要求是(c)。 a. 熟悉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b. 精通本行业管理业务

ISLM模型及ADAS模型分析

第八章 IS-LM 模型(产品-货币市场同时均衡)及 AD-AS 模型(凯恩斯的AD-AS 总供求模型)分析 第一节 产品市场均衡:IS 曲线 一、与产品市场均衡相关的几个函数 1.消费函数: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C=C 0+cY 其中(0〈c 〈1) C 0为自主消费,是全部消费与支出中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部分消费支出。 C 为边际消费倾向,MPC= Y c ?? 2.储蓄函数:表示储蓄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因为C+S=Y 所以 S=Y-C=-C 0+(1-c )Y 1-c 为边际储蓄倾向,MPS= Y s ?? 3.投资函数:表示投资和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1).投资 1)定义 投资是指资本形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这里所说的实际资本包括厂房、设备、存货和住宅,不包括有价证券。 2).投资的种类: 根据投资包括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重置投资、净投资和总投资。 重置投资又称折旧的补偿,是指用于维护原有资本存量完整的投资支出,也就是用来补偿资本存量中已耗费部分的投资。 净投资则是指为增加资本存量而进行的投资支出,即实际资本的净增加,包括建筑、设备与存货的净增加。净投资的多少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及利率等变化情况。 重置投资与净投资的总和即总投资,即为维护和增加资本存量的全部投资支出,如下式: I T =D+△I 根据投资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非住宅固定投资、住宅投资和存货投资。 非住宅固定投资是指企业购买厂房和设备的投资支出。 住宅投资是指建造住宅和公寓的投资支出。 存货投资是指厂商持有存货价值的变动。 根据投资形成原因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自发投资和引致投资。

系统动力学模型案例分析学习资料

系统动力学模型案例 分析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1.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方法 系统动力学对实际系统的构模和模拟是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同时进行的。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所包含的各单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而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中各单元本身及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秩序、结构和功能,分别表征了系统的组织和系统的行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又可以在—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在系统模拟时既要考虑到系统结构方面的要素又要考虑到系统功能方面的因素,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系统的基本规律。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构造系统最基本的微观结构入手构造系统模型。其中不仅要从功能方面考察模型的行为特性与实际系统中测量到的系统变量的各数据、图表的吻合程度,而且还要从结构方面考察模型中各单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与实际系统结构的一致程度。模拟过程中所需的系统功能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系统的历史数据资料来获得,是属定量方面的信息,而所需的系统结构方面的信息则依赖于模型构造者对实际系统运动机制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是属定性方面的信息。因此,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模拟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充分利用了实际系统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信息,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构造出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系统的模型。 2.建模原理与步骤

(1)建模原理 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建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系统动力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等级性和相似性。系统内部的反馈结构和机制决定了系统的行为特性,任何复杂的大系统都可以由多个系统最基本的信息反馈回路按某种方式联结而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系统目标就是针对实际应用情况,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去解决系统问题。系统动力学构模和模拟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双模拟,因此系统分解与系统综合原则的正确贯彻必须贯穿于系统构模、模拟与测试的整个过程中。与其它模型一样,系统动力学模型也只是实际系统某些本质特征的简化和代表,而不是原原本本地翻译或复制。因此,在构造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大局,抓主要矛盾,合理地定义系统变量和确定系统边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的检验,有一整套定性、定量的方法,如结构和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极端条件下的模拟试验和统计方法检验等等,但评价一个模型优劣程度的最终标准是客观实践,而实践的检验是长期的,不是一二次就可以完成的。因此,一个即使是精心构造出来的模型也必须在以后的应用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以适应实际系统新的变化和新的目标。 (2)建模步骤 系统动力学构模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规律,这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它必须是一个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系统动力学将整个构模过程归纳为系统分析、结构分析、模型建立、模型试验和模型使用五大步骤这五大步骤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但按照构模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它们又都是交叉、反复进行的。 第一步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系统问题,广泛收集解决系统问题的有关数据、资料和信息,然后大致划定系统的边界。 第二步结构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系统的结构分解、确定系统变量和信息反馈机制。 第三步模型建立是系统结构的量化过程(建立模型方程进行量化)。 第四步模型试验是借助于计算机对模型进行模拟试验和调试,经过对模型各种性能指标的评估不断修改、完善模型。 第五步模型使用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模型上对系统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和做各种政策实验。 3.建模工具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软件 4.建模方法 因果关系图法 在因果关系图中,各变量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用因果链来连接的。因果链是一个带箭头的实线(直线或弧线),箭头方向表示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向,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