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

(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它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1)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

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11年))、

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

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5、地球自转

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2)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线速度计算公式Vф=1670千米/小时×COSф(其中ф为纬度)。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15°/h)。注意: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

(3)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注意:同一颗恒星在天空中同一位置观测的时间,每天提前4分钟,15天提前1小时,一个月提前2小时;亦即每个季度天空同一位置的星座是不同的。

(4)意义:①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一个太阳日)

②地方时(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经度差1°=时间4分钟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例如:与河流侵蚀岸、堆积岸的关系,与河流

建港的关系,与三角洲的发展关系。【注意】:弯曲河道的河流凸岸是堆积岸,缓坡岸;凹岸是侵蚀岸,陡坡岸。

右图中的D岸侵蚀最厉害;A岸比B岸侵蚀厉害。

④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北极不动,在北半球,角(仰度)=所在纬度。

⑤地球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形状(因赤道离心力较大,向两极递减)

6、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00

7、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晨昏线与经线交角=直射点纬度

8. 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9、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同区减,异区加)

10.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或国际标准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1、日期分割:0:00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或称“新一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或称“旧一天”。若0时经线为西经度,则新一天大于一半;若0时经线为东经度,则新一天小于一半;若0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则全球处于同一日期;若0时经线为0°,则新旧一天各占一半。

12、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即自西向东越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

13、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1)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开阔;

(2)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3)实例:①太原:技术力量强;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4、地球公转

(1)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2)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15、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纬度与所求点的纬度差)

(3)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4)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5)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楼房间距越大。

最新高二区域地理《地球与地图》测试题含解析答案

高二下学期地理周练(二) ——《地球与地图》 一、单项选择题 读所给经纬网图,回答1~2题。 1.从B地到C地,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 A.一直向东走 B.一直向西走 C. 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 D.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 2.读经纬网图,纬线AB约是DE长度的( ) A.一半B.等长 C.1.5倍D.2倍 读下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地理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②点的位置是110°E,10°S B.④点的位置是40°N,100°E C.⑥点的位置是135°W,70°N

D.⑧点的位置是100°E,50°N 4.下列关于两点之间相对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点在②点的东北方向 B.②点在④点的西南方向 C.⑤点在⑥点的正南方向 D.⑦点在⑧点的东北方向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5~7题。 5.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昼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三地的昼长相等 B.①地的昼长大于②地的昼长 C.四地的昼长一定不相等 D.③地的昼长大于④地的昼长 6.从①地到②地走最近路线,其方向是( ) A.一直向南B.一直向东南 C.先向南后向北D.先向北后向南 7.a图所示时刻,北京时间是( ) A.5时B.17时 C.4时44分D.16时44分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图,其纵坐标划分间隔为0.5cm,横坐标划分间隔为1cm,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的垂直比例和水平比例分别是( ) A.1:1000和1:50000 B.1:2000和1:50000 C.1:10000和1:5000 D.1:20000和1:5000 9.图中B点的绝对高度和相对于A点的相对高度分别是( ) A.350米和200米B.200米和250米C.200米和150米D.100米和125米 读“某地等高线图”(等高距:100米),回答10~11题。 10.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 A.东北流向西南B.东南流向西北 C.西南流向东北D.西北流向东南 11.X点和Y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290米B.550米 C.385米D.632米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14题。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教案 课型:学习新知识课 课题:(浙教版)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上课时间:2012年11月1日下午第一节 学校: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 班级:七(4)班 教师:刘振东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正式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教师要将教材的内容尽可能生动、明确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探究能真正证明地球形状的论据。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学方法: 由教师讲述为主,并适当提问学生,引导学生针对存在的地理现象进行思考,了解和探究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用具: 鸡蛋、地球仪、咖啡罐、纸条、四方板、圆盖

教学过程: (划线部分的内容为板书内容) 一、导入 用猜歌词游戏引入课题: 教师(唱):我和你,心连心,同住······ 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村 然后由教师为学生讲解地球村其实只是一个比喻,地球是一个硕大的椭球体。 教师展示一颗外形较圆的鸡蛋——地球是一个外形酷似鸡蛋的椭球体,但比鸡蛋大不止千百倍。以后会学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把地球的内部分为三层,与鸡蛋的内部结构也很像。 二、讲解 (一)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我国古代: 1.“盖天说”——“天圆地方”——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像是一个方正的木板。 (用圆盖和四方板做示范辅助讲解) 问:那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

2015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考试答案

2015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考试答案旧金山1906年发生了几级地震?1.0 分 A、 7.3级 B、 8.3级 C、 8.5级 D、 9级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什么导致了雪球迅速融化?1.0 分 A、 板块运动 B、 地震 C、 太阳黑子 D、 温室气候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地震预报三要素不包括哪个要素?1.0 分 A、 时间 B、 地点 C、 震级 D、 震源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地质时代兽类大概多长时间就会灭亡一个种群?1.0 分 A、 1100年 B、 1000年 C、 900年 D、 800年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液化一吨煤,需要从地下抽取多少吨水?1.0 分 A、

B、 6吨 C、 6.5吨 D、 7吨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地震预报的三要素不包括1.0 分 A、 时间 B、 地点 C、 震级 D、 成因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月球上的水来源于1.0 分 A、 木星 B、 水星 C、 金星 D、 彗星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大气污染的三个阶段不包括哪个阶段?1.0 分A、 粉尘污染时代 B、 胺化合物污染时代 C、 二氧化硫、硫酸盐污染时代 D、 大气符合污染时代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9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是谁的诗句?1.0 分A、 陈毅 B、 苏东坡 C、

D、 毛泽东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0证明印度大幅度北漂的是1.0 分 A、 海岸线形态 B、 生物分区 C、 古地磁 D、 古气候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青藏高原的总体地势是1.0 分 A、 东北高,西南低 B、 西北高,东南低 C、 西南高,东北低 D、 东南高西北低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2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是1.0 分 A、 构造隆起 B、 热隆起 C、 构造隆起和热隆起 D、 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3月壤中的什么资源是人类最感兴趣的?1.0 分A、 氧化铝 B、 铁矿 C、 钛矿 D、 氦3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2)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除此之外,月食、海边看行船和“站的看,看得远”都可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最准确也是最科学的是地球卫星照片。 (3)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km (地心到北极的距离(极半径)为6357km ,赤道半径为6378km ), 亿km 2。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 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 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 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是没有 的。 (4)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 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 (3)、(4)也是地球与地球仪的区别。 (5)认识地球仪上的一些点和线,由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纬线、经线 三、 纬线、纬度

a、赤道、纬线的定义;赤道与纬线的关系。 b、纬线的特点:形状:圆圈;指示方向:东西方向;长度变化: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在南、北两极分别缩短成点;纬线条数:无数条。 c、纬度: ①纬度的划分:赤道的纬度定义为0°,作为纬度的起始线。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N”和“S”表示。那么,北极为90°N(读法:北纬90°);南极为90°S(读法:南纬90°)。 ②纬度变化规律:纬度由赤道分别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北极增大到90°N。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南极增大到90°S。 ③低、中、高纬度地区的划分:划分的界限为30°和60°。其中低纬度地区范围为0°~30°N和0°~30°S;中纬度地区范围为30°N ~60°N和30°S ~60°S;高纬度地区范围为60°N ~90°N和60°S ~90°S。 ④南、北半球的划分:划分界限:赤道(0°纬线);南、北半球的识别:根据极点周边是海洋还是陆地,其中极点周边是海洋的为北极,也就是北半球;极点周边是陆地的为南极,也就是南半球。

区域地理地球与地图导学案

课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主备人:李嗣林审核人:梁世斌上课时间:第1-2周 第一节地球 一、【学习目标】 1.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2.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 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1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一、预习导学 (一)地球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状:两极_________,赤道略鼓的_________。赤道周长:约_________千米。 (二)经纬线和经纬网 1.经线和纬线

2.经度和纬度

3.经纬网与地理坐标 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在地球上确定任何一个点的位置。以下是不同形态的经纬网 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在地球上确定任何一个点的位置。以下是不同形态的经纬网

10° 20° 30° 40° 50° 10° 20° 30° 40° 4.东西半球的划分:由西经 经线向东至东经 经线为东半球;由西经 经线向西至东经 经线为西半球(如下图)。 (三)、经纬网及意义: 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利用它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 。 二、案例探究1:定位 以常见经纬网图来理解经纬网的组成 1.确定具体经纬度位置 (1)经纬网图上经纬度位置的确定。 在经纬网图上确定经纬度,首先要判断出经纬线,然后根据度数确定出经纬度。如上图中A 点为(23°26′N,70°E),B 点为(23°26′N,135°W),C 点为(66°34′S,45°W)。 (2)根据北极星仰角确定纬度在北半球,北极星仰角即为当地地理纬度。 2.确定半球位置 0180 90 90 北北北北北北北北 E W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目前,全球环境的变化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壤植被覆盖方面的研究,而土壤植被的变化又会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物种的适应能力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2004年,在“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地球经历了冰期与间冰期的演替,对生物圈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第四纪以来,由于人类进化与发展,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全球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变暖,森林砍伐严重,绿地减少,对地球的生命系统产生了巨大地威胁。Robert K. Dixon[1]等人(1999)指出,森林生态系统已对全球变化产生强烈的反馈作用。这在几个发达国家已经做了成功的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研究到位。目前,已经有55个国家运用通用的方式与模型估算森林中的碳库,并预测未来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在将来,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与政治条例,那么各个纬度和地方的森林都会减少,温室气体则会增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从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来控制。 浓度的增加和气候变暖,一方面可以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全球环境的变化,主要是CO 2 长季节,使一些地区更加适宜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全球环境的变化,也可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适应这种变化,造成很大的损失,大范围的森林被破坏,大片农田受 及其他污染物的含量有所增到损害。Pekka E. Kauppi[2]等人(1992)指出: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使CO 2 加,但是大气中污染物中有很多具有肥力,虽然它们也会对作物产生损害,但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能 浓度升高所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稳定性的力有时可以掩盖其对作物的破坏程度。另外,大气CO 2 浓度升高出现了额外多的C供应,这些额外多的变化会导致森林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动。由于大气CO 2 C经大气一植物-土壤途径流动。赵平,彭少麟[3]等人(2001)研究了大气CO 浓度的升高与森林结构和 2 浓度升高对森林植物生长,冠层结构的影响,并对此引发的生物量功能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大气CO 2 增量的分配,凋落物质量和根质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这些受影响的生物要素和生态过程会引起群落内植物间对资源的竞争关系发生变化,对资源竞争格局的变化最终将会导致森林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气候变暖也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组分,森林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刘国华[4](2001)、王叶[5](2006)等系统地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生态系统生产力、森林树种以及森林土壤的影响,论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树种组成、林分结构、分布和生产力的潜在响应,指出了现阶段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些核心问题与研究重点作了展望。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作用,但是干扰是森林循环的驱动力,它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时空异质性, 是更新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改变资源的有效性,再者,干扰导致的林隙是森林循环的起点。王纪军[6]等(2004)回顾了目前研究森林演替的几种方法,即马尔科夫模型、林窗模型( GAP) 、陆地生物圈模型(BIOME) 和非线性演替模式等;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森林演替的影响;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MARK EMMERSON[7]等人(2005)根据经验数据详细描述历年分布在社区的影响和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食物链的影响,表明气候变化不仅仅取决于物种数量,还涉及到降水、养分循环和温度等属性。 目前,森林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的森林面积有4.1*109公顷,植被和土壤中含有1146皮克碳,其中37%在低纬,14%在中纬,49%在高纬。2/3以上的碳集中于土壤与泥炭沉积层中。低纬度的碳的总量变动较大,中高纬变动相对较小,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绪论(一) 1 地球系统是指由地核、地幔、岩石圈、大气层、水层、生物圈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统一体。正确答案:√ 2 钱学森何时提出建立地球表层学思想的人是 A、1981年 B、1982年 C、1983年 D、1984年 正确答案:C 3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 A、王淦昌 B、钱三强 C、钱学森 D、邓稼先 正确答案:C 4 地球系统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时间是 A、1986年 B、1987年 C、1988年 D、1989年 正确答案:B 5 美国何时提出地球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概念 A、1980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3年 正确答案:D 6 地球系统科学以广义的“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 正确答案:√ 7 地学和天文学有密切的关联。 正确答案:× 8 在哪一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八十周年? A、2000.0 B、2002.0 C、2007.0

正确答案:B 9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包括找矿、环境、资源、灾害。 正确答案:√ 10 地学属于以下哪一类? A、系统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应用科学 正确答案:C 11 地球系统科学即为传统的地学科学。 正确答案:× 12 地球系统科学以美国航天局出版《Earth system science》为标志而建立,这一年是哪一年? A、1983.0 B、1985.0 C、1987.0 D、1990.0 正确答案:C 13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地球学的发展不包括以下哪条? A、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 B、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 C、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 D、太阳系研究 正确答案:D 14 1983年提出要建立地球表层学的思想的人是谁? A、冯如 B、邓小平 C、李四光 D、钱学森 正确答案:D 15 温家宝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友。 正确答案:√ 16 狭义的地球系统是由地核、地幔、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统一体? A、自然环境 B、生态系统 C、动植物

全球变化生态学答案

1.学习《全球变化生态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A、拓宽知识面B、增强环保意识C、全球变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2.全球气候变化目前最明显的特征是全球气候变暖?√ 3.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C、万分之四 4. 5.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C、生物和环境 6.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D、5 7.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8.“地球系统科学”在什么时间被提出?D、20世纪80年代 9.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A、20世纪60年代 10.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D、德国人 1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D、大气 12.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 13.20世纪后几十年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走向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 14.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15.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D、氩气 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D、9月16日

17.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C、1974年 18.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19.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20.“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哪年决定的?C、1995年 2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C、50000-70000 2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B、三分之二 23.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D、80% 24.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25.区分扬尘和沙尘暴的标准是看能见度是否大于2公里。()× 26.全球每年有50000平方千米-70000平方千米耕地变为沙漠。√ 27.受人类砍伐和火灾的影响,过去一万年中地球森林面积缩小了()。D、三分之一 28.下列地区中不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的是()。B、南美洲北部 29.陆地上的水资源占地球总水资源的()。A、2.8% 30.20世纪末处于灭绝边缘的哺乳动物超过了400种。()√ 31.物种灭绝是人类诞生以后才开始的。()× 32.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列世界第三?×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教学目的: 1、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通过做“活动”的问题,认识地球的大小。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对“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看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教学难点: 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圆的吗?怎样知道地球的大小呢?(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略)。 三、出示自学指导: 1、2个不同的“活动小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最终证明了地球是怎样的? 2、在远古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最终得出什么结论? 3、地球赤道的长度是多少?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多少? 四、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约5分钟后,进行小组讨论。 五、检测、点评。 1、请个别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活动”,并让学生说出2个实验的结果,其他学生作补充,老师作小结。 小结:在正方体上,先看到小船的船头,再看到船身;在球体上 先看到小船的船帆,再看到船身。证明地球是圆的。 2、指名回答问题2,其他同学补充,老师作点评。 (通过“天圆地方说”、“浑天说”、“卫星照片”进行说明。得出: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请个别学生回答问题3,老师补充。 (赤道的长度是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6378、140千米)

4、老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六、学生质疑,老师释疑。 七、检测: 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经科学家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的不规则球体。 2、赤道的长度是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答案资料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共50题,50分) 1.法国罗纳河修的水坝落差有几米B A、5.0 B、6.0 C、7.0 D、8.0 2.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在哪一年召开?D A、1987.0 B、1983.0 C、1981.0 D、1979.0 3.中国不怕全球变暖的原因不包括哪条?C A、北方城市冬季供暖时间缩短,有利节能。 B、青藏高原霜冻期变短,有利农业生产 C、南方城市制冷所需能源加大 D、长江口潮差变化5米/年,大堤高6米。 4.地震波中的什么波破坏性大?C A、P波 B、压力波 C、面波 D、S波 5.Rodinia超级大陆形成于多少亿年前?B A、8亿年 B、9亿年 C、10亿年 D、12亿年 6.物质代谢的原料不包括哪种物质?D A、二氧化碳 B、水

C、氧气 D、氧化铁 7.一下灾害周期最长的是B A、地震和特大干旱 B、冰期和间冰期 C、特大洪涝灾害 D、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8.()学家认为青藏高原目前处在塌陷期。B A、古生物学家 B、构造地质学家 C、地理学家 D、气象学者 9.生物或其他群体居住地段所有的生态因素的总和叫做A A、生境 B、生物圈 C、生态环境 D、以上都不对 10.雪球地球事件结束时,火山释放气体使得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上升到当今水平的多少倍?A A、350倍 B、400倍 C、450倍 D、500倍 11.南水北调的中线长度为多少?D A、2000公里 B、1800公里 C、1600公里 D、1400公里 12.我国的目前大坝建设主要考虑()B A、储水 B、发电 C、生态 D、气候

13.极端环境不包括()。C A、高温 B、低温 C、高纬度 D、强酸 14.反射阳光最少的是B A、雪 B、海水 C、沙 D、植被 15.泥盆纪的偏心率:岁差是()。D A、1:3 B、1:4 C、1:5 D、1:5.9 16.当前国际的先进技术可以通过基准、水准、重力、磁力和什么技术进行地震预测?A A、GPS定位 B、动物反应 C、气候变化 D、海拔变化 17.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不包括下列哪个特性?A A、洋壳与陆壳之间未发生俯冲 B、主动大陆边缘 C、有火山弧、地震 D、洋壳与陆壳之间发生俯冲 18.“新仙女木事件”发生在多久以前?A A、一万两千年前 B、两万两千年前 C、三万两千年前 D、四万两千年前 19.地震波中的纵波速度大概是多少kms?C A、6km/s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_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能用多种方法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3.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能用多种方法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每组:有面积不同的洞的纸片两张,排球一个,笔和科学书本自带。 2.多媒体课件辅助。 二、新课引入 由章首导言,借助诗人丰富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进一步详细了解地球全貌的兴趣,从而进入本节课题。 三、新课讲述 1.提问: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 从多种答案的评析中,提出问题:地球是个球体吗?地面是球面还是平面?需要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展示古人的地球观:中国古人——天方地圆。(伏笔) 3.地球球形的证明: 学生讨论、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逐个评价、强化,使明确至少包括以下的几种证据。(次序可以有所变动) (1)通过现象证明: a.实验:分别在排球表面和书本表面移动铅笔,观察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的变化情况。 分析:在球面上,物体的远近不同,所见的长度不同。 展示海边观察逐渐驶近的船只的情景。 得出结论:地球表面是个球面。

b.演示手影、书本影、球影。 通过对比分析:影子的形状可以反衬出物体本身的形状,并直观球体的影子。 展示月食时月面上的地影。 得出结论:地球表面是个球面。(简略介绍亚里士多德。) (2)通过事实证明: a.通过多媒体,模拟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通过讲解,明确时间的意义和作用。 证明地球是个“封闭体”。 b.介绍人类进入太空所见的情景,及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使确信地球是个球体。(简略介绍世界及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激发爱国情怀。) 4.地球是个椭球体: 数据展示:极半径和赤道半径,通过比较,形象展示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扁球体。(简略介绍这是地球自转的缘故。) 地球大小: (1)平均半径:6371千米;(不是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和的平均) (2)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通过学生的计算,近似后得出。锻炼数据的处理能力。 说明地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巨大而有限的空间! 5.地球是个“梨形体”: 通过图片的展示和讲解。 四、小结 1.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三次飞跃。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和计算精度的提高,人们对地球形状将有新的发展。 3.解释人站在平原上观察大地时:“天方地圆”的感觉的形成原因。(照应开头) 小组活动:分别将有洞的两张纸片紧贴到排球表面,通过洞口观察表面形状。 得出结论:地球巨大而认得视野有局限,造成地面是平的错觉。 五、练习 1.列举能证实地球是个大球体的现象和事实。 2.经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树立探索地球奥秘的远大理想。 2.通过动画演示、计算和对比,使学生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并能够感知地球的大小。同时,使学生能够在对比中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这两个课标点整合成一课时,目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升华。虽然难度较大,但意义极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地球和月亮一样大大小小的星球,它们美丽而又神秘,而能够孕育生命的就是这颗蓝色的星球-----地球。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地球,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球体,而这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之谜。让我们伴随这首敕勒歌穿越到亘古荒凉的年代,感受一下古人眼中的大地。 学生齐读《敕勒歌》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反映出了中国自远古以来很长时期人们对

大地的认识,同学们请看注释。 古人眼中的天和地是什么形状的? 为什么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视野范围狭小,于是人们便把看到的想象成整个大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大,一些善于观察的人发现海上来去的帆船在视野中的范围是发生变化的,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又产生了质疑:大地到底是个平面还是曲面?让我们动动手,做个实验来寻找答案。 师生配合做帆船行驶的实验,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野中的帆船发生的变化。 看来我们的实验结果解答了古人的质疑,大地并不是平面,而像一个倒扣的盘子,于是就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这个认识比天圆地方有了巨大的进步。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变化着。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同学们知道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播放月食成因和过程的视频验证。 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 可是有人对这个结论产生怀疑。其中可能有哪些原因呢?学生先思考,后讨论。再相互交流、教师总结。 面对怀疑,如果你是亚里士多德会怎么做?

高中区域地理 地球和地图练习试题(含答案)

<地球与地图>练习题 1.在下面A、B、C、D四幅图中,P点的位置符合①东半球、②北半球、③低纬度、④在我国境内四个条件的是( D ) 2.下图的四个区域中,甲地在乙地西北,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B) 3.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沿任何一条经线北行,均能回到原地 B.通过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只有一条经线 C.全球所有的经线都不等长 D.除赤道和极点以外,相同纬度的纬线都有两条 4.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A)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②远航的船舶逐渐“隐没”在地平线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⑤流星现象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读下图,完成5-7题

5.判断从A到B再到C,方向是(C ) A.先向西南,再向东南 B.先向正南,再向东南 C.先向东南,再向西南 D.一直向正南 6.若D点所处经度为东经116°,与东经116°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 B ) A. 东经64° B. 西经64° C. 西经116° D. 西经180° 7.若D点所处经度是东经116°.一架飞机从图中①点出发.起飞时当地区时是2019年9月9日16时.经过10个小时到达加拿大温哥华(西8区)的当地时间是( D ) A.9月9日1时 B.9月9日23时 C.9月8日1时 D.9月9日10时 8.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下题。

沿图中a—b剖面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下图中的( A ) 9.该图为某条河流上游水库大坝的位置图,按照图中的大坝设计,坝长(图上距离约为0.5 cm)和坝高(坝顶到坝底的相对高度)分别约是 ( C ) A.95 m、200 m B.95 m、100 m C.105 m、195 m D.105 m、100 m 读“我国某地平均气温等温线图”,完成10-11题。 10.甲乙两地的地形类型分别是:( B ) A.山地、盆地 B.盆地、山地 C.河谷、山地 D.山地、高原

全球变化与城市生态

全球变化与城市生态 摘要:城市地区是推动多尺度环境变化的热点。物质生产和人类消费的需求改变着从城市本身到地域性的土地利用与覆盖,生物多样性和水循环系统,同时城市垃圾排放影响着城市本身到全球性区域多个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而对于城市本身而言,全球环境变化已被当地显著的环境变化所掩盖。城市生态学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如何根本性地改变当地环境及其对区域和全球影响等此些问题。现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均面临着全球城市化不断发展的挑战。 人类现在正在经历一场引人注目的城市生活转移,然而1900年只有10%的全球人口是城市居民,现在这一比例超过50%,且在未来50年将增加更多(图1)。95%以上的全球净增长人口将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这将接近今天大多数工业化国家80%的城市化水平。此外,个别城市发展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几乎所有新的大城市(>1000万,按照惯例)均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图1)。城市人口的增长伴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和印度。更多的生产需求需要附近和遥远的生态系统提供服务。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生态学家们避开城市地区,其结果是导致生态知识对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作出的贡献甚微。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生态学家与其他科学家、规划师和工程师合作,旨在了解并进一步形成此些优越的生态系统。随着在10年前建立在国家科学基金

会资助的美国城市研究项目和其不同于之前的努力(见第1部分引用的可支持在线材料),城市生态学也已经开始改变生态学这门学科。城市生态学集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模式和流程。城市生态进化的概念框架视城市为具有异质性和动态的景观与复杂、自适应性的社会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提供生态系统服务需链接多尺度下的社会和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学家们寻求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共性,认识城市生态系统内的社会生态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及他们扮演着环境变化的驱动者和响应者。在此,我们专注于五大类型的全球环境变化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图2):即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气候、水循环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我们认为城市本身为许多全球性变化的缩影,这些信息测试案例用于解释社会生态系统的动力学和响应变化。 城市化对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影响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前所未有的城市人口增长率发生在小于3%的全球陆地表面,但其影响是全球性的,有78%的碳排放,60%的居民用水,和76%的木材用于工业用途,这些都归因于城市(6)。土地变化用于建设城市和支持城市人口本身的需求,并驱动其他类型的环境变化(图2)。 城市居民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同化能力远远超出他们的城市边界——“生态足迹”一个城市成千上百次占领其所在区域——

全球变化的生态系统适应性

第19卷第4期2004年8月 地球科学进展 A DVAN CE S I N E AR T H S C I E N C E V o l.19 N o.4 A ug.,2004 文章编号:1001-8166(2004)04-0642-08 全球变化的生态系统适应性* 周广胜1,2,许振柱1,王玉辉1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3; 2.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16) 摘 要:全球变化的适应性研究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亦是制定全球变化适应对策的关键。基于全球变化的定义,从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适应的4个方面:①对大气C O2浓度变化的适应性;②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③对C O2浓度与气候变化协同作用的适应性;④对人为干扰的适应性,综述了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了未来关于全球变化的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需要重视的方面,尤其是关于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阈值研究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 键 词:全球变化;适应性;C O2浓度;U V-B;人为干扰 中图分类号:Q142.9 文献标识码:A 全球变化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到可预见的未来。全球变化不仅通过大气C O2浓度的变化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不同层次,而且通过对气候的影响,间接地影响生态系统的不同层次,从而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为最大限度地减小全球变化的不利影响,利用全球变化的有利方面,迫切需要弄清全球变化背景下关键生态因子与不同尺度上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揭示其适应的机理,亦即弄清全球变化下的生态系统适应性是制定全球变化对策的关键。全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变化,主要包括大气组成变化、气候变化以及由于人口、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压力而引起的土地利用的变化3个方面。为此,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即:①对大气C O2浓度变化的适应性;②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③对C O2浓度与气候变化协同作用的适应性;④对人为干扰的适应性。本文将就近年来关于全球变化的生态系统适 应性研究的新观点、新认识和新进展进行评述,进而探讨未来的研究重点。 1 生态系统对大气C O2浓度变化的适应性 1.1 生态系统对C O2浓度变化的适应性 光合作用:C O2浓度升高具有短时间的激发效应,特别是光合作用的应急响应较为明显[1],一般将导致光合速率升高,但不同物种的增加幅度不同[2,3]。通常,植物的光合速率在C O2浓度增加初始阶段将显著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延,光合作用的增加速率有下降的趋势,亦即所谓的“光合下调”现象,这可能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升高引起光合作用产物大量累积,超过了植物光合作用的传输速度,从而限制了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氮素的上传,导致光合作用速率的下降。如高C O2浓度下小麦(T r ti c um a es ti v um L.)叶片光合速率随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 ub i s c o)含量和活性的降低而下 * 收稿日期:2004-02-11;修回日期:2004-02-27.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第7子项目“典型生态系统对干旱化的适应和调整机制的观测和模拟研究”(编号:G1999043407);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我国关键地区全球变 化的生态安全机制与调控”(编号:K S CX2-1-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东北样带典型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与机 理”(编号:40231018)资助.  作者简介:周广胜(1965-),男,江苏省高淳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全球生态学、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以及大气科学研究.E-m a i l:z hougs @p ub li c 2. b t a. n et. c n

2017《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尔雅期末答案

2017年尔雅《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月球上的特殊环境不包括()。(1.0分) 1.0分 ?A、 超高真空 ? ?B、 无磁场 ? ?C、 弱重力 ? ?D、 大气流动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 汶川地震前表现的异常是()。(1.0分)

1.0分 ?A、 卫星热成像 ? ?B、 大量前震 ? ?C、 重力变化 ? ?D、 地磁场变化 ?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3 地球内部的结构不包括()。(1.0分)1.0分 ?A、 地壳 ?

?B、 地核 ? ?C、 地壤 ? ?D、 地幔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 白垩纪末期距今大概多少年?()(1.0分)1.0分 ?A、 五千万年 ? ?B、 两亿年 ? ?C、

一亿五千万年 ? ?D、 一亿年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5 三峡水坝的问题主要在于()。(1.0分)1.0分 ?A、 国家财政 ? ?B、 生态问题 ? ?C、 自然地理环境 ? ?D、 经济开发程序问题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6 生物多样性不包括()。(1.0分)1.0分 ?A、 遗传多样性 ? ?B、 物种多样性 ? ?C、 生殖多样性 ? ?D、 生物群落系统多样性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7 生物代谢的原料不包括()。(1.0分)

1.0分 ?A、 二氧化碳 ? ?B、 氧化铁 ? ?C、 水 ? ?D、 氧气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8 月球上不存在的岩石是()。(1.0分)1.0分 ?A、 月海玄武岩 ?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答案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共50题,50分) B 1.法国罗纳河修的水坝落差有几米 A、5.0 B、6.0 C、7.0 D、8.0 D 2.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在哪一年召开? A、1987.0 B、1983.0 C、1981.0 D、1979.0 C中国不怕全球变暖的原因不包括哪条?3. A、北方城市冬季供暖时间缩短,有利节能。 B、青藏高原霜冻期变短,有利农业生产 C、南方城市制冷所需能源加大 D、长江口潮差变化5米/年,大堤高6米。 C 4.地震波中的什么波破坏性大? A、P波 B、压力波 C、面波 D、S波 B超级大陆形成于多少亿年前?5.Rodinia A、8亿年 B、9亿年 C、10亿年 D、12亿年 D物质代谢的原料不包括哪种物质?6. A、二氧化碳 水、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氧气 D、氧化铁

B 一下灾害周期最长的是7. A、地震和特大干旱 B、冰期和间冰期 C、特大洪涝灾害 D、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B 8.()学家认为青藏高原目前处在塌陷期。 A、古生物学家 B、构造地质学家 C、地理学家 D、气象学者 A 9.生物或其他群体居住地段所有的生态因素的总和叫做 A、生境 B、生物圈 C、生态环境 D、以上都不对 A雪球地球事件结束时,火山释放气体使得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上升到当今水平的多少倍?10. A、350倍 B、400倍 C、450倍 D、500倍 D南水北调的中线长度为多少?11. A、2000公里 B、1800公里 C、1600公里 D、1400公里 B我国的目前大坝建设主要考虑()12. A、储水 B、发电 C、生态 D、气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13.极端环境不包括() A、高温 B、低温 C、高纬度 D、强酸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内容标准: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树立探索地球奥秘的远大理想。 2.通过动画演示、计算和对比,使学生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并能够感知地球的大小。同时,使学生能够在对比中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这两个课标点整合成一课时,目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升华。虽然难度较大,但意义极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地球和月亮一样大大小小的星球,它们美丽而又神秘,而能够孕育生命的就是这颗蓝色的星球-----地球。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地球,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球体,而这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之谜。让我们伴随这首敕勒歌穿越到亘古荒凉的年代,感受一下古人眼中的大地。 学生齐读《敕勒歌》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反映出了中国自远古以来很长时期人们对大地的认识,同学们请看注释。 古人眼中的天和地是什么形状的? 为什么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视野范围狭小,于是人们便把看到的想象成整个大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大,一些善于观察的人发现海上来去的帆船在视野中的范围是发生变化的,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又产生了质疑:大地到底是个平面还是曲面?让我们动动手,做个实验来寻找答案。 师生配合做帆船行驶的实验,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野中的帆船发生的变化。 看来我们的实验结果解答了古人的质疑,大地并不是平面,而像一个倒扣的盘子,于是就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这个认识比天圆地方有了巨大的进步。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变化着。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同学们知道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播放月食成因和过程的视频验证。 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 可是有人对这个结论产生怀疑。其中可能有哪些原因呢?学生先思考,后讨论。再相互交流、教师总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