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第一单元重点问答题

历史第一单元重点问答题

历史第一单元重点问答题
历史第一单元重点问答题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1.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其主要内容又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他这种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核心:“仁”和“礼”

内容:“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

理解(内涵):A、“仁者爱人”,即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克己复礼”,即认为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而“礼”是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认识:A、“仁”的思想在实质上是要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对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美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积极的影响。

B、“礼”的思想的实质是恢复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这在春秋时期奴隶制度已经逐渐走向灭亡的历史条件下,显然具有保守的一面。

2.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你如何看待这种思想?

A、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虽然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但这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带有积极的影响。

B、孔子主张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说明孔子的历史观是发展的,具有革新意识,这对后世的政治改革运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仁”的思想与他的“德政”思想之间是何关系?

3.如何认识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

A、反映了当时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现象认识不足,对鬼神存在敬畏思想,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

B、但它强调关注现实社会,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孔子的“人本”精神。儒家思想的“以德治民”与现代的“以德治国”有何区别与联系?

联系:二者都强调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具有一致性。

区别:A、德治的内容不同。前者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为基本内容,形成了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后者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B、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C、儒学的“德治”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治”;而今天的“德治”是在肯定“法治”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把“德治”和“法治”看作同等重要意义的“德治”。

……

4.你如何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实质上是其“仁”的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2)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并且兴办私学。他招收学生不分贵贱,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3)孔子“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实事求是、“温故而知新”等教育观念,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孔子在教育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4)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5.试分析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原因。

(1)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经济上,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政治上,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发生,分封制开始走向崩溃。奴隶制度的日益没落,促使孔子改造西周以来的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以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为孔子创立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孔子是鲁国人,长期在鲁国做官。而鲁国在西周初是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长期在西周王朝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西周的三大文化中心之一。春秋时期,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这对孔子创立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6.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会受到太多重视?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B、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归根结底,孔子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是他的思想与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相背离。

7.请从正反两方面评价老子的哲学思想。

A、老子的“道”的思想是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他所说的“道”是无形无迹,玄妙莫测的东西,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但他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老子认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这种观念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他忽视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作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这就把人放在了被动的地位上,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8.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认识它的影响?

含义:所谓“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如此方能取得“无不为”的效果。

影响:这种思想强调人的作为要符合规律,顺应自然,在历史上对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今天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也有借鉴作用。

9.议一议: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同:(1)两者都产生于春秋末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度走向崩溃;(2)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向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略;(3)两者都体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关注,体现了“入世”的特征;(4)两者都反对统治者的苛政,反对过份压迫百姓;(5)两者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异:(1)孔子的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重视人的社会性;而老子的思想是以道为中心的,重视人的自然性;(2)孔子主张统治者要有为,要因时改良,强调社会责任感;而老子主张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时代,带有消极、保守的一面;(3)孔子重视对人的教育,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而老子主张“使民无知无欲”;(4)孔子以天为至高存在,而老子以道为至高存在,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概念: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面对这种划时代的社会变革,许多思想家由于不同的阶级立场和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形成了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他们各自著书宣传自己的学说,批评其他学派的观点,从而形成一种学术繁荣的局面,史称“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状况分不开的。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形成多种经济基础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方面: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历史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阶级结构变化,阶级关系日益复杂,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形成不同的思想流派;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时期,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

文化教育方面:私学的兴起和兴盛,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归根结底,社会大变革是导致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二、百家争鸣的情况

1、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荀子

(1)孟子的思想:

在孟子的仁政学说中,他提出了什么主张?你如何评价这种思想?

评价:A、孟子的仁政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对历代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B、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统治者的一种策略。……

(2)荀子的思想:

荀子提出的“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的基本含义是什么?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种思想?

评价:

A、这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对我国后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B、它对于后世和今天的经济建设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同孔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同:A、孟子和荀子都继承了孔子的“仁”的学说和礼治思想;

B、孟子和荀子都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人性学说;

C、孟子和荀子都重视教育的功能,与孔子也是一致的。

异:A、孟子将孔子的“仁”的学说发展为更为系统的“仁政”学说,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也继承了儒家仁礼思想,并提出“君舟民水”的主张;

B、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是对孔子人性论的发展;

C、天命观不同: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畏天命”;而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

4、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韩非子

韩非子的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其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内容:A、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B、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实质:要求建立和强化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5.韩非子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影响:韩非子的思想对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原因:A、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兼并战争不断,社会正经历着大变革,韩非子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B、随着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历史的必然,而韩非子的思想也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C、李悝、吴起、商鞅等法家代表人物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中的变法都推动了各国力量的增强。

……

三、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意义

A、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也为当时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C、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A)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B)诸子百家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西汉初的统治思想——黄老之学

什么是黄老之学?举出其基本内容及主张。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派中的两派,即黄帝的学说和老子的学说。它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学说。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治身(养生),一个是治国。其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

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这是根本原因。

B、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这是其直接原因。

3、黄老之学在西汉产生的影响:

A、黄老之学指导下的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为后来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B、黄老政治的实施也使文化环境相对宽松,促使儒学等逐渐复兴。

C、但同样在黄老之学的影响之下,西汉的中央集权和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4、想一想:黄老之学与早期道家思想的区别是什么?

①黄老之学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②黄老之学吸收了法、儒、墨、阴阳等家的思想,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5、汉高祖以后的约70年时间里,黄老之学都居于支配地位。但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却丧失了统治地位,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方面:

A、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B、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匈奴威胁等问题促使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C、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主观方面:黄老之学宣扬无为而治,无法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6、董仲舒的新儒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反映了儒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新儒学有何作用?

背景:客观方面:

A、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奠定了基础;

B、在黄老统治之下,国家存在土地兼并、王国势力膨胀、边境不宁等问题,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主观方面:适应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了改造。理论基础:天人感应(两层含义?)

反映的趋势:儒家思想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神秘化的趋势。

作用:巩固国家统一;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确立儒学主流地位;……

7、汉武帝为什么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客观原因:A、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奠定了基础;

B、在黄老统治之下,国家存在土地兼并、王国势力膨胀、边境不宁等问题,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C、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和“大一统”,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主观目的:为了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8、汉武帝是怎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有何意义?

举措:A、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B、政治上:任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C、教育上: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意义: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B、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C、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

第四课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指的是什么?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一)思想文化方面: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2、“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的思考和探索

(二)政治方面

A、魏晋南北朝以来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以及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农民起义等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秩序,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学说;

B、北宋时期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形成了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

(三)经济方面

两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这也冲击着原有的思想理论体系。

为适应政治经济的变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巩固专制统治。

附: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为什么会动摇?唐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

动摇原因:

A、时代发展,社会进步;

B、社会动荡不安;

C、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D、汉代儒学自身的局限:如粗糙的天命思想

“三教合一”的原因:

第一,儒、佛、道三家的理论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第二,唐朝建立以后,儒、佛、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三教之间的交流密切;

第三,统治者鼓吹三教调和之风,以利于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巩固政治统治。

二、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历程

1、两宋时期兴起;

2、元朝时曾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理学发展到高潮;

4、南宋时期,心学形成,明中期得到发展。

三、理学的代表及其思想主张

(一)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是开创者;

南宋时期的朱熹是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

A、理是世界的本原;

B、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C、“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朱子文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这一材料反映了程朱理学的哪些观点?这些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观点:理是世界的本原;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实质: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就是要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朱子语类》:“事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概括这一材料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观点:“格物致知”

含义: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3、“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句话体现了理学家怎样的主张?你如何评价此观点?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评价:A、这一观点的实质是要维护纲常伦纪,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这一观点严重摧残了人性,给封建时代的人们尤其是妇女的生命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危害,也给后世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4、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内容上,格物致知是要求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从而去获得“理”;而实践出真知则是要求人们通过社会实践认识世界,发现规律,所获得的理或真知并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性质上,格物致知是客观唯心主义,而实践出真知是唯物主义。

如何认识程朱理学的实质和影响?

A、程朱理学的实质是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就是要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在我国古代社会,程朱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人的个性发展,也限制了人们的才智的发挥,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C、程朱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及著作:

2、思想主张:

A、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认为只要进行内心的反省就可以获得“理”。

B、王守仁: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王阳明主张以心学更新理学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陆王心学?

原因:A、明初,程朱理学被确立为统治思想,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丧失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B、明中叶,社会矛盾尖锐激化,社会动荡,明朝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C、王阳明等学者认为社会的动荡是因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私欲横流,必须以心学来去除人们心中的私欲。

评价:A、陆王心学强调要获得“天理”,实质也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对人们的思想和个性的发展有巨大的束缚作用;

C、但它强调人的自我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又起着积极的作用。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同异之处?

同:A、两者都是“三教合一”潮流下的产物,受佛教和道教影响;

B、两者都是儒家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子的仁和礼;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自我修养、克制,并积极服务社会;

C、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维护专制统治;

D、两者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E、两者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有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的消极影响,但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异:A、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而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B、在认知事物的方法方面,程朱理学认为要把握“理”就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而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和“致良知”的方法,强调内心的反省和自我的主动作用。

四、理学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影响:一分为二地看(任何影响都要一分为二)

消极影响:理学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都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积极影响: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宋明理学中包含了哪些积极的精神?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如,它强调以理统情,自我克制。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如,它要求人们发奋立志。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

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六、程朱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A、程朱理学都以儒学为基础,同时渗透了佛教、道教的思想;

B、程朱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取代了以前儒学以“天”为核心的思想,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现出来。

总结一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造成佛教和道教的兴盛,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随着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唐宋儒家学者吸纳佛教、道教哲学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更新,形成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儒学从西汉时候的神学化演变成为哲学化的发展趋势。

理学在北宋时开始兴起,自明初开始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我国的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一、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

1、政治:专制统治腐败,农民起义频繁;

2、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纲常礼教腐朽,八股取士因循守旧,激起了人们的反对;西学东渐中近代科学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表现

(一)李贽的“异端”思想

1、产生的背景

A、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出现了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B、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C、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窠穴,要求追求个性。

2、思想主张

A、批判程朱理学,否定孔孟学说的绝对权威;(学术上)

B、肯定拜金逐利思想,提倡个性自由发展,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伦理上)

C、主张男女平等;(政治上)

D、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并非生自“三纲五常”天理(哲学上)

3、你如何评价李贽的思想?

A、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色彩;

B、其思想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冲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秩序;

C、其思想动摇了传统理学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进步思想

1、明末清初进步思潮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A、经济上,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政治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使君主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明末农民战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的批判;

C、思想上,明朝晚期李贽等人的思想奠定了基础;西学东渐下西方科技的传入。

2、“经世致用”的含义是什么?明末清初为什么会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它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

含义:指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把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原因:A、客观方面,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情况

B、主观方面,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他们提倡以史为鉴,提倡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影响:

A、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考证学术之风气。

B、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

3、明清进步思想有何特点?

A、反传统、反教条;如李贽的“异端”思想。

B、反封建专制。如黄宗羲的君主批判。

C、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如黄宗羲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如“工商皆本”。

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批判,有何表现?

A、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

B、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发挥孔子“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

C、王夫之批判理学的“天命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5儒学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阶段特征?(重点,自行归纳,使语言更精简)

(1)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奠定了儒学的思想基础。战国时期的孟子把孔子的“仁”的学说发展为系统的“仁政”学说,提出了王道之治、重民、“民贵君轻”的主张;继承孔子“性相近”的人性学说,主张“性善论”。荀子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并用,但以王道为主。

(2)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既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又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儒学日益神秘化;

(3)宋代的“二程”和朱熹在继承儒学的基础上,吸收道、佛两教的合理成分,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儒学日益哲学化。

(4)南宋的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明朝的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继宋代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5)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从而使儒学重新获得新生。

(6)近代,伴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灭亡,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作为被专制统治者曲解和异化了的儒学,逐步退出了其在政治舞台中的主体地位。

6、中国古代史上儒家思想历史地位的演变及其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原因: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有助于实现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时代,其主张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压制。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守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所以遭到压制。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受“独尊”的地位。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

(4)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儒学的发展呈现出危机。原因:政治上,魏晋南北朝以来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以及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农民起义等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秩序;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5)宋明时期,儒学重新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原因:宋代的“二程”和朱熹将儒学与佛教、道教思想结合在一起,形成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即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因此被确定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6、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作用。

积极作用:A、“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B、“仁”“仁政”“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缓和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C、“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D、儒家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E、儒家思想渗透到我国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对我国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F、“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己安人”“见利思义”等道德准则对于人格的健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丰富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规范当前商业活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消极作用:A、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存在,强调群体忽视个体,形成对个性的压抑,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妨碍了民主制的产生;B、儒家思想崇老尚古,形成因循守旧的作风,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巨大的原因是什么?

A、农耕经济的发展是根本动力;

B、政府的大力重视:经济上,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服务于农业生产;政治上,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的合理性、合法性。

C、广大人民的智慧。

2、为什么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出现天文学革命?

(1)主观方面:A、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使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停留在实用的层面上,实用是对好奇心的抑制,只要实用目的得到满足,无论是王朝还是天文学家本人,都没有动力再做新的开拓。天文学的深层开拓和传播也就会渐渐停止,不能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获得进展;B、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建立在观测和计算的基础之上的,与理论思考脱节,妨碍中国天文学向理论天文学的发展,也阻断了迈向现代科学的道路。

(2)客观方面:……

3、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A、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

C、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4、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原因是什么?

(1)中国最早建立封建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为科技发展的连续性和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农耕经济的高度发达;

(3)各民族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4)清朝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不断;

(5)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6)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和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创新。

5、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有何不同?

(1)研究目的不同: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主要是为了解

决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西方近代自然科

学是为了探究未知的世界及其规律;

(2)研究重点及实质不同: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研究的

重点在于实用技术,是一种实用科学;而西方近代科学

研究的重点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一种理论科学;

(3)研究的方法不同:西方科学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

大多使用观察、实验和数学方法,而中国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

6、为什么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未能转化为近代科学?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

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

土壤。

(2)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

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

(3)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

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

础。

(4)教育的落后。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

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而在教育上采取的私塾教育,

既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5)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人们重道

而轻技,科学技术的发明往往被看成是“奇技淫巧”之作,科学研

究被看成是不务正业。

总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高考历史选择题集锦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集锦1000题5 401、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结果是因为 A、两者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两者对生产关系调整的内涵不同 C、所处时代农民的思想觉悟不同 D、中国共产党执政水平不同 答案:B 402、隋朝的大运河连接黄河与淮河的一段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答案:B 403、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现行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两者的关系是 . A.互相矛盾B.互相衔接C.互相制约D.互相借鉴 答案:B 404、下列关于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宪法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B.宪法规定了国家职能部门的权力C.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D.宪法规定成立第一届联邦政府 答案:D 405、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掠夺和文艺复兴运动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B.开始了世界各地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历史c.为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思想武器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D < 406、与19世纪中期相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最大的变化是() A.革命任务B.领导力量C.革命对象D.斗争方式 答案:B 407、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因为它 A.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D.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革 答案:C 408、制约法国两次工业革命进程的因素不包括

A.工业资本短缺B.国内市场狭窄c.技术力量薄弱D.外来移民较少— 答案:D 409、最早开辟了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新航路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答案:B 410、中国近代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共同特点是()①都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②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③都是以追逐利润为主要目的;④都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答案:D 411、1942年,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主要是因为整风运动: [ A、促进了党内的团结和统一 B、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思想路线 C、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纠正了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错误 答案:A 41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与下列历史现象有密切联系的是: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 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 C 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胜利 D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C 413、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儒家说的重要功效之一。儒家学说的下列主张有利于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②“礼”③以德治民④宽刑薄税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 414、法国宪法修改更迭频繁,但多部法国宪法都以《人权宣言》为序言,这是因为它 A.宣布废除君主制B.确定了法国的政治体制C.宣布了关于人权、公民权和法制的一系列原则D.充分阐明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答案:C 415、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为开端的,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历史知识问答题及答案汇总-共31页

1、春秋时代,以★★★的出现为标志,表明社会生产力获得显著的发展。文化空前发展,诞生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天文历法、数学及医学等科技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新成就。 A:春秋五霸 B:反战性质的弭兵运动 C:铁器、牛耕 答:C:铁器、牛耕 2、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地位没有受到严重冲击过,在五四之后,虽然很多人很多次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似乎效果也不怎么理想。关于孔子的生平,最可信的当然是《史记?孔子世家》,关于孔子的思想,最能直接体现的恐怕也便是《论语》。我们讨论传统文化,从孔子和《论语》开始是比较恰当的,虽然我个人认为《周易》是比较早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们的思想传统。 A:在《论语》编辑成册以前 B:在五四之前 C:在文革期间 答:B:在五四之前 3、据《史记》记载: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起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A:周游列国 B:从事教育 C:在地方参政 答:B:从事教育 4、孔子“三十而立”,开始收徒讲学,如颜路、曾点、子路、子贡、颜渊等。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普及。 A:学在官府 B:因材施教 C:苏湖教法 答:A:学在官府

5、东汉班固(32--92),字孟坚,他学习《史记》的体制,著成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共100篇,叙述了自汉高祖6年至王莽地皇4年230年的断代历史。从文学价值上讲,它不及《史记》,但其中也不乏许多成功的传记作品,如《霍光传》、《苏武传》等。一般来说班固不象司马迁那样于行文叙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而只是单纯地评述事实与人物的言行,但也能明确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张禹传》,只通过张禹自己的言行和生活表现他虚伪狡诈、贪财图位的丑恶形象。《苏武传》是可与《史记》名篇媲美的一篇,它通过许多具体生动的描写,突出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语言严密工整,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词藻,尚典雅。这与《史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A:《汉书》 B:《外戚传》 C:《朱买臣传》 答:A:《汉书》 6、多年以来,中国重要的史书★★★告诉人们,东汉时期蔡伦开始造纸。由于★★★作者对这一事件的记录非常明确,而且★★★在当时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所以在没有其它历史文献为证的情况下,后人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目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纸似乎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纸。这些古纸主要用麻织物和很细的丝织物制作,用于书写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 A:《史记》 B:《后汉书》 C:《通典》 答:B:《后汉书》 7、玄宗在位三十年后,改元天宝。经过开元时代的长期升平,玄宗开始纵情声色,无心政事,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唐朝的国运开始由盛而衰。而★★★是唐之国势由巅峰滑落的转折点。 A:“安史之乱” B:“三藩之乱” C:“藩镇割据” 答:A:“安史之乱” 8、杨贵妃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精选课件)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

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

2020年历史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2020 年历史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 丈。有天 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该词吟,咏, 的”水利工程是( ) A.芍陂 B.都江堰 C.灵渠 D.郑国渠 【答案】:C 2.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论坛,其永久会址位于我国的南海之滨小城博鳌。我国的疆域南至南海之滨最早可以追溯到(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答案】:A 3.2008 年 5 月25 日载有上万件瓷器,制造时代跨越宋. 元.

明三个朝代的千古沉船“南海二号” “浮”出水面。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又一个有力证据。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于( )

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宋朝 【答案】:A 4.“他这一去就耗费了半生的光阴,而且有许多年是在异国的牢笼里度过的。但他回国时,带回了一大堆传奇故事和一些写满奇怪文字的书稿,以及一些令人感兴趣的货物,比如葡萄种子。” ——引自梅夫? 肯尼迪《考古的历史》材料中的“他”是指( ) A.班超 B.甘英 C.张骞 D.鉴真 【答案】:C 5.班超出使西域,“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 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后汉书》中的这段文字记载的“大海”是指( ) A.里海 B.黑海

C.地中海

D.波斯湾 【答案】:D 6.武则天的诗《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诗中的石榴裙是指古代妇女穿着的绣有石榴的裙子,取石榴多子的寓意。这种裙子在中原地区的出现不早于( ) A.三国两晋南北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答案】:B 7.古代中医治疗学基础《伤寒杂病论》作者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扁鹊 D.李时珍 【答案】:A 8.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使佛法开始在内地流传开来的皇帝是( ) A.汉武帝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共六套】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一】 选择题 1、法国作家雨果说1860年有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能拿的拿走,拿不走的烧坏、 砸坏,这两个强盗指的是( B) A八国联军B英法联军C美日同盟 2、电影《大独裁者》的主演是(B ) A克拉克.盖博B卓别林C格里高利.派克 3、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德先生是指(C) A白话文B科学C民主 4、十七世纪的“海上马车夫”指的是(B) A英国B荷兰C西班牙 5、中山装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的四维是(A) A礼义廉耻B智信勇仁C温良恭让 6、被誉为“小说的莎士比亚”是(C) A雨果B托尔斯泰C巴尔扎克 7、法国作家贝克特的现代荒诞剧《等待戈多》中的“戈多”指的是(C) A一个人B一件东西C某种生活的名称或人类生存的本质 8、古代的水排是(A) A冶炼工具B灌溉工具C排水工具 9、上海发昌机器厂的性质是(B) A洋务企业B民族企业C外资企业 10、画僧八大山人是(A) A明宗后裔B元宗室后裔C清宗室后裔 二、填空题 1宋代的二府三司是指__________(C二府是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是度支、户部、盐铁) A二府是宣政院、枢密院,三司是度支、户部、盐铁) B二府是中书省、门下生,三司是度支、户部、盐铁 C二府是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是度支、户部、盐铁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A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A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B公民大会轮番而治 C民众法庭、五百人议事会 3、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________(B《十二铜表法》) A《查士丁尼民法大全》B《十二铜表法》C习惯法 4、辛亥革命后被推翻的最后一位皇帝是________(C) A路易十六B查理一世C溥仪 5、二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是________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历史基础问答题范文

中国古代历史基础问答题 1.试以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史实说明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⑴经济上:春秋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私田大量开垦,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剥削方式出现,奴隶社会逐渐走向崩溃。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进一步推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增强。⑵政治上: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变革,战国时期各国开展变法,经过一百多年的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⑶思想文化上: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结合战国、秦汉史实,概括指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是怎样确立起来的?简要评述这些制度和思想对早期封建社会的影响。(10分) 答:确立:①秦统一后,采用法家理论,建立专制主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3分)②西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中央设立太学。用儒家经典来教育青年人,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分) 影响:①秦朝封建政治制度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加重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并引发了暴政;(2分)②西汉思想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统一,但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分) 3.汉初政治家陆贾曾向汉高祖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认为“治道贵清静无为,而民自定”。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初“无为”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实行这种主张的必要性、实质和后果。 答:内容:①高祖实行士兵复员,免除若干年徭役;战争期间逃亡的人回家,恢复原有田宅;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为平民;减轻田租十五税一。②文帝时继续减轻田租,鼓励农耕,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税,提倡节俭,取消肉刑和连坐制度。③景帝下劝农诏。 必要性:一是汉初统治者接受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二是长期战争、社会经济十分贫困。实质:将封建剥削降到农民可以接受的程度。结果:经过六七十年的“无为”而治,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国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4.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实施背景有何不同?说明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的实质原因及两种赋税制度对农民的具体影响。 答:①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均田制的必要前提是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国家财政困难,唐政府推行两税法。②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的实质原因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必然产生的现象,土地兼并的结果也使封建国家失去了土地控制,唐政府无地可分,均田制自行瓦解。③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封建国家直接剥削农民,有固定标准,农民有生产积极性。两税法虽然改变了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但土地掌握在地主手里,农民要接受国家和地主的双重剥削,农民生活更加贫困。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精选10

问答题精选(十) 1.简述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它对明清时期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特点:①封建经济达到顶峰:边疆地区获得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繁荣。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手工工场规模扩大,部门和地区增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成因:①生产力的发展②生产关系调整(更名亩,一条鞭法、地丁银等)③有利的社会环境(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④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影响:经济上,冲击自然经济,加速农产品商品化,加速城市化进程,导致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政治上,冲击封建统治,反映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思想文化上,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和市民文学的兴起。 2、结合史实概括隋唐时期与明清时期(前期)赋税制度和商业贸易活动的变化的特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赋税特点:①以人丁为主要标准变为以地产为标准;②征收实物变为征收银两。如:唐初的租庸调制和唐中期的两税法;明中期推行“一条鞭法”和清初实行“摊丁入亩” 商业特点:商业活动的时间和范围、商品的数量和品种、城市和运输均超过了隋唐时期。如:隋唐的商业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明清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贸易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商业化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增多;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消极影响:①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③延缓了封建社会的瓦解;④使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不能发展。 3.(1)在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人民性”的思想是什么? (2)简述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发展所作的主要贡献。 (3)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党是怎样体现“人民性与民主性”精神的? (4)我国封建社会中,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5)简述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法制思想和法制建设成就。 (1)儒家:孔子倡导“仁”;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2分)道家:老子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庄子鄙视富贵利禄。(2分) (2)结束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段共和国;颁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 法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实现了我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大大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 (3)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进行企业的民主改革;建立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国家建立户籍制度,对农民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5)成就:①战国时期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②秦朝建立后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③明太祖统治期间,制定了《大明律》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④明末明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4、(1)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中国与法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潮和对外政策方面有哪些主要差别? (2)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中交往中,法国对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加以说明。 差别:政治上: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落后的封建专制大国;法国是资产阶级统治的资本主义大国。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社会思潮方

中国历史第一册1

中国历史第一册复习 一识记 1、已知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发现于非洲的,距今万年。从猿到人的演变过 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远古人类是,距今万年。 3、人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的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会使用火。会使用人工 火的远古居民是人。 4、河姆渡居民生活在流域,会种植,建造式房屋;半坡居民生活在流 域,会种植和,建造式房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的国家。 5、华夏族的祖先是和。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原始时代由公众推举,首领让 贤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 6、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它的建立者是,建立时间是公元前年;王位 世袭制的建立者是,它使“公天下”变为“”。 7、公元前1600年起兵灭夏,建立商朝的是,公元前1300年迁殷,稳定了统治。 8、公元前1046年起兵伐纣灭商,建立西周,定都。 9、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制,为了使王位和诸侯位置顺利继承又实行制。 10、公元前771年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 迁到,东周开始。 11、我国最早的文字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朝开始。 12、我国发现的世界最大青铜器是。被称为青铜时代的是三朝。 13、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时期。 14、春秋五霸是指、、楚庄王、吴王阖闾、。第一个霸主是, 最后一个霸主是。 15、战国七雄是指、、、、、、。(识图) 16、铁农具和牛耕都出现于时期,在时期推广使用。 17、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目的是,战国时期最成功的变法是。他是 在的支持下实施了变法。 18、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它由主持修建,它使成为“天 府之国”。 19、今天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而设,他是战国时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代 表作品是《》,用的体裁是。这是我国第一部抒情长诗。 20、战国时期最著名的钟鼓乐器是湖北随县出土的。舜作《》,优美动听。 2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春秋时期国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他还整理了我国 第一部诗歌总集《》,编订了鲁国编年体史书《》。他的言行被其弟子整理成《》一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2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春秋时期国人。他的思想被收集在《》一书中。 23、孙武是春秋时期家代表人物,著有《》一书。 24、战国时期,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的局面。(1)儒家的 代表人物是,他主张,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反对兼并战争;(2)墨家创始人是,主要思想主张是“”,提倡节俭,反对不义战争;(3)道家代表人物是,主张一切顺其自然,乐天安命。(4)法家代表人物是,

历史常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1.世界兵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元代金属管形火炮的问世 2.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是在什么朝代?是由什么人,传至欧洲?北宋阿拉伯人。 3.宋代的括著被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 4.北宋著名建筑师编写的营造法式,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诫 5.南宋事立于的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实测星图。石刻天文星图 6.在思想方面,理学兴盛北宋的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颐程颢 7.南宋著有程朱之称的是谁?朱熹 8.明朝建立的时间?1368 9.1399年燕王朱隶发动靖难役变之后迁都哪里? 10.宋四家都谁?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1.什么记录了120颗恒星的赤道坐标。甘石星经 12公元前xx年朝建立,到公元xx年东汉灭亡。B A220,222 B221,220 C220,221 D220,219 13.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表 14.朝是中国史上第一个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xx国家。封建 15.统治者的暴政导致了xx,xx农民起义的爆发。胜,吴广 16.公元前xx年,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D A201 B219 C203 D202 17.经过4年楚汉战争,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xx。西汉 18.xx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西汉 19.汉代统治者采取的xx政策,是社会经济得到了回复和发展。休养生息 20.通过匈奴战争和xx出使西域,使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骞 21为了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派遣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和22明朝中后期,随着的发展,在江南一带大城市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品经济 23明朝后期,封建专制统治非常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领导的农民起义,1644年明朝的统治者被推翻。自成、献忠 24康熙至乾隆年间,社会经济繁荣,史称。康乾盛世。25康熙平定以为首的“三藩之乱”,又进行了雅克萨之战,对了击退了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吴三桂 26.至30 .BACBC 26.努尔哈赤建立了族的大金政权,史称后金。女真 27. 于1636称帝改后金国号为清。皇太极 28.1644 年,清军击败自成军进,由迁都,建立对全国的统治。盛京 29. 1661 年,民族英雄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成功 30. 1689 年,中俄签订,正式规定两国边界。尼布楚条约 31.桥兵变的发起人是谁?匡胤 32.五代十国都包括北汉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后蜀南唐 33.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是哪几个朝代?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34.从907年到960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35.谁建立了明朝?朱元璋 36.楷书四大家都是称什么?欧颜柳 37.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项____措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选例并图解如下: [例题]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总汇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总汇 一.必考知识点: 1.先秦政治与思想:一般出现在24题,考察体现的是若干趋势,所以答案要考虑这些趋势 (1)从神到人的趋势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的趋势 (3)中华文化逐步传播的趋势 (4)国家民族概念逐步深化的趋势:尊王攘夷 (5)从百家争鸣到诸子合一的趋势:荀子 (6)由春秋分裂到战国逐步统一的趋势 (7)中华民族民族思想逐步形成的趋势 (8)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趋势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主要出现在汉代,特别是汉武帝时期,主要是25题,或者26、27题 (1)神化皇权,君权神授 (2)思想统一,儒家成为正统(董仲舒) (3)分化权利,依靠制度解决王国及相权问题 (4)这一部分还涉及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5)宋明两朝的理学发展及通过分化事权达到加强军君权目的 3.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主要出现在宋明,题目是26与27题 (1)如果问根本原因、本质上反映了什么等,直接选择经济 (2)宋明文学艺术发展同样也是这个原因

(3)宋明出现特殊的现象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是并没有超出封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4)王阳明思想及明末清初反传统思想也受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影响,同样也没有超出封建儒家思想范畴 4.同样是26与27题,从宋代开始出现了对动植物人性化的表述,比如什么花中四君子什么的,这是理学发展的结果,理学出现以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义利观蓬勃发展。 5.28题是清末题目,一般考察近代化是主潮流 (1)这道题考察的重点是近代各个派别如何救国救民 (2)侧重经济上走向工业化,特别注意向西方学习出现新的经济元素 (3)政治民主化同样要注意,主要包括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预备仿行立宪、辛亥革命等 (4)今年要注意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比如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之役 6.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共成立这部分一般在29题,侧重选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具体国情造成的 7.30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近几年的侧重点: (1)毛泽东思想 (2)中共抗日民主政权的民主化建设 (3)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

高考历史六种常见综合类题型

高考历史六种常见综合类题型 六种题型 1.叙述型 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 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 的内容根据要求实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 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实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 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从解答方法上看,多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水平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实行分析说明。设问 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阐释的 水平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实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能够划分为单项比较 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 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原理实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理解。这种题型 的要求一般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能够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 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 型题。 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 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 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是……”“你的理解”等。 解题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 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不容错过的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思路

重庆中高考辅导分享 重庆勤思教育是一家专注于重庆中小学课外辅导,一对一课外辅导的课外培训机构,多年来开设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数学,英语,写作等课外辅导班,拥有丰富的课外补习教学经验,总部设在重庆、现在渝中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北部新区均设有直营校区。详细课外一对一辅导信息欢迎来电咨询!

高考英语常考的9大类动词 历史大题答题模板公式 1、历史背景 (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 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 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历史大题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 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完整word版)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doc

WORD格式 - 专业学习资料 - 可编辑 2016 年全国 1 卷历史试卷及答案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始人,代崇尚儒学,尊《尚》等五部 典,孔子言的《》却不在“五”之中,此合理 的解 A“.五” 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的史 D.儒学由于秦始皇焚 而断 25. 4 位代画像中的事。此可以用来明当 A.个体的生作状 B.精耕作的不断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情形 26.史,宋太祖某日不,有人他原因,他:“ 帝王可 容易行事耶??偶有失,史官必之,我所以不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影响君主个人行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 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 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 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30.1943 年 8 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

历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历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引导语: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历史学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欢迎参考! 1.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哪位? 答案:万历帝(朱翊钧) 2.火药始用于军事上是在什么时候? 答案:唐朝末年 3.唐德宗死后,李诵提拔王坯,王叔文主持朝政,实行一系列的改革,这场改革称作什么? 答案:永贞革新 4.龙阳之癖的故事出自于那本书? 答案:《战国策》 5.明朝几个皇帝的以南京为都? 答案:三个 6.红巾军徐寿辉被谁杀死? 答案:陈友谅 7.“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于哪首词? 答案:《望海潮》 8.禹建立夏朝后姓什么? 答案:姓姒 9.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后谁被逼为湖北军政府都督? 答案:黎元洪 10.“大清”的国号是哪位清朝皇帝定的? 答案:皇太极(清太宗) 11.1947—1949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三年解放战争。哪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答案:辽沈、平津、淮海 12.八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被元朝逼的走投无路,被哪位大臣背着跳海而死? 答案:陆秀夫 13.召公、周公两位宰相共同管理政务,称为什么? 答案:共和 14.魏忠贤是在哪个皇帝当政期间乱政? 答案:天启(明熹宗——朱由校) 15.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发生了甘露之变? 答案:唐文宗 16.杨贵妃死在什么地方? 答案:马嵬驿 17.明宫三大案是指哪三案? 答案:梃击案、移宫案、红丸案 18.汉宣帝靠谁的支持登上帝位? 答案:霍光 19.项羽破釜沉舟杀了谁? 答案:苏角 20.公元1127年,金国军队攻入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什么?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 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 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

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 影响或意义=(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9、性质分析类: 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6 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

专题6 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是近几年高考频频“亮相”,它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活跃的命题形式,其优点是清楚、简洁地替代了语言表达。 【高考透视】 命题导向: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是高考选择题命题的又一主流题型,也是高考命题正着力开发的重点题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将会更多地出现在高考试题当中。备考提示:要重视教材上的图表材料的分析以及信息的再挖掘,运用其潜在的有效信息进行历史思维训练,提高训练的思维含量。适度地搜集、观察一些典型的历史图表,找到解决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的着力点、关键点。【题型概括】 基本定义: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数据统计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型特征:⑴从命题形式来看,在高考中这类题目主要是利用数据统计表格、直观图表等两种载体进行命制, 最常见的形式有统计表、向量图、曲线图、坐标轴图、饼状图、柱状图、圆形比例图等等。⑵从题目涉及的内容看,包含的信息量大,且阅读量小,可塑性强,能形象地反映出一个时期、一个阶段某种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态势。这种题型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⑶从问题设置看,有利于知识点的整合,便于有层次地设置问题,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⑷从能力培养看,融观察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于一体。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表历史信息、挖掘图表反映的历史时期(阶段)蕴涵的历史观点、历史本质以及历史结论等能力。⑸从教学效果看,数字、表格、曲线等“特殊符号”在历史教学中的出现,使学生耳目一新,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解题攻略】 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秘诀“四一”:⑴“看一看”:看数据统计题的表头及出处、时间、项目、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类型。⑵“减一减”:将表格中数据相减,看数据升降等信息,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⑶“比一比”:横比找差异,纵比看趋势,类比辨种类。注意表格数据图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图表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特点,如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进而通过其量变及相互关系,归纳出其所反映的现象及规律。⑷“联一联”: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提醒“六注”】 历史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数据变化的趋势和规律。还要提醒“六注”:⑴注重整体阅读:将所有数据串联起来进行整体的、宏观的观察,发现和利用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明确历史事件时代背景。⑵注目数据文字:要善于注视数据分析图(表)的标题文字或注解说明文字,以准确把握图表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征。⑶注意数据变化:通过对图表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对比,计算各时段数据占总和的百分比等以捕捉图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准确答题,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教材知识得出与数据变化相关的历史结论或概括数据变化的规律。⑷注解变化原因:诠注数据变化的原因。⑸注心数据真实:关注对原始数据的分析要实事求是,既要从材料出发,从信息分析,也有必要联系教材相关知识,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⑹注消思维定势:既可以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解答但也不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