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体思想: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大重点: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十个要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新形势下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全面部署,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1.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这对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是继我们党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等著名论断之后提出的又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用的新阐释,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3.提出了党在发展先进文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4.提出了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5.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全会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6.提出了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全会强调: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7.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8.提出了我国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全会指出: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9.提出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方针。全会指出:(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3)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4)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5)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10.提出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创作生产

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坚持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

文艺的发展,促进着文化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关系到民族的复兴。

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胡锦涛同志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述《讲话》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高度赞扬几代文艺工作者的重要贡献,并对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提出殷切期望。这一重要指示,是进一步弘扬《讲话》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遵循,吹响民族复兴征程上文化进军的雄壮号角,奏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强音。

70年前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是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文

艺是“为人民大众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70年来,《讲话》犹如精神的灯塔,指引一代代文艺工作者投身革命、建设、改革的时代洪流,推动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不断走向发展繁荣。历史充分表明,《讲话》所指明的方向和道路,始终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和道路。

70年文化发展的伟大实践,30多年改革开放创造的文化成就,近10年文化体制改革激发的文化繁荣,《讲话》“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贯穿始终,一条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不断延伸。去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设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发展正确方向的确立,源自时代要求,顺应历史潮流。当前,世情国情深刻变化,文化发展机遇难得,挑战巨大。面对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面对思想的多样多元多变,如何构筑中华民族精神高地?面对文化消费的井喷之势,如何满足公众多层次全方位精神文化需求?面对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文化产业如何成为经济的硬支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体现“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属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与拓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要赓续《讲话》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根本

要求,也要结合实际体现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只有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发展方向,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显著特征;只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完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只有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达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文化工作各个方面,才能突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鲜明主题;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凸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品格;只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美好愿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按照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的要求,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力作;各级党员干部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将获得最持久的精神动力、最强大的文化支撑。

中华文明的根柢

民惟邦本”与“选贤任能”的政治伦理,“以义制利”和“以道制欲”的经济伦理,以“中”为体以“和”为用的社会伦理,以及中国“德性普施”、“天下文明”的世界伦理,这四大伦理原则使中华文明得以长存并多次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

中国正在崛起,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谓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已成为海内外热议的话题,有的肯定曰其有,有的否定曰其无,各种解读令人眼花缭乱。

我们生活在一个思想特别多元、主义特别活跃的时代。正因为如此,就特别需要严肃而认真地研究:中华民族复兴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究竟基于什么样的文明根柢,经由怎样艰难的探索和艰苦的奋斗历程,方才走到今天?中国凭借着这一文明根柢,将迎来一个什么样的明天?

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支柱

今天,中国之所以崛起,中华民族之所以复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都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立足于中华文明的根柢,努力“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

这一认识,说实在话,连我自己也非常吃惊。因为它同自己往昔所崇信的同传统要彻底决裂这一基本观点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然而,只要认真梳理一下相关的主要历史事实,就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不容否定的历史真理。

即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大一统而论,近代以来,人们在揭露和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黑暗统治时,就经常漠视传统的政治大一统的历史合理性。在西方民族国际理论与实际的影响下,一些人曾试图将中国传统多民族统一国家改变为单一民族国家,将中国传统单一制国家改组为联邦制国家,将传统集权制改组为分权制,将传统郡县制改组为地方自治制,将大一统精英治国改组为多党或两党竞选治国。可是,一接触中国政治实际,所有这些构想一一碰壁,因为这些方案一旦付诸实施,非但没有将中国引向大治,反而一再将中国引向大乱,引发极为激烈的社会政治冲突。中国由大乱重新走向大治,是依靠了传统的政治大一统国家在新形

势下的变革和重建。

再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共同体而论,在中华传统文明中,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结构,而且是一种经济结构。在西方个人本位主义、国家本位主义及社会本位主义影响下,一些人致力于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思想意识形态上打破家庭关系,打破家族关系,打破乡里关系,打破传统的个人、家庭、乡里、国家、天下密不可分的同构关系,而代之以纯粹的契约关系、商品交易关系以及阶级关系、阶层关系、党派关系。同样,在实践中,人们也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

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一直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近代以来,当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时,这种民族精神被坚守,被弘扬,并获得极大提升。这是中国克服种种磨难,得以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文明的四大伦理原则

“民惟邦本”与“选贤任能”的政治伦理,“以义制利”和“以道制欲”的经济伦理,以“中”为体以“和”为用的社会伦理,以及中国“德性普施”、“天下文明”的世界伦理,这四大伦理原则使中华文明得以长存并多次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这四大伦理原则,受到近代西方文明所力主的“经济人”或“自利人”观念、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功利主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线型进化观以及弱肉强食的国际霸权主义这四大观念的全面挑战。西方四大观念的输入,给中国人先前一直

被压抑着的自利主义、纵欲主义及竞争意识提供了合理与合法的根据,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冲突,并空前激化了中国先前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在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全过程中,中华文明传统的四大伦理原则和近代西方四大根本观念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搏击。事实表明,后者缺位,中国在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世界化中会缺乏足够的动力,而前者缺位,不将后者的作用约束在可控的范围之内,那就完全可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空前激烈的社会冲突而毁于一旦。

160多年来中国所走过的道路清楚表明,中国今日之所以崛起,中华民族之所以复兴,绝非偶然,它有着极为深厚极稳固的文明根柢作自己坚实的基础。同时,它又具有天下为公、有容乃大的世界视野,勇于吸收世界其他各种文明的精华来滋养自己、充实自己,并致力于构建和维护一种协和万邦、天下文明的新的世界秩序。很明显,只要继续非常自觉地认知、认同、继承中华文明的主要根柢,非常自觉地“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再“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民族复兴今后便必定能够持续。

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实践

除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重大差异外,中华文明还面临着现代文明下人的异化所带来的新的问题。

现代化所造就的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信息文明,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比较

充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将人引向了新的异化。现代文明一方面带来了人的新的解放,另一方面又带来了新的异化。

如何在中华文明转型过程中,既超越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又克服现代化所带来的新的异化?中国在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中终于发现,坚持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最根本的准则,将是一条既具有独创性又具有普适性的路径。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将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作为综合整体加以把握。人的知识传授、积累、更新、创造,不仅是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满足人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需要。人除了知性生活、知性世界外,还有情感生活、情感世界,即人还有比物质生活及知性生活、情感生活更高的意志生活。人文的发展,艺术的发展,信仰和意志的发展,能够“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取于欲,两者相持而长”(《荀子》),它们都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轴,正在推动工业化进程和生态化相结合,城市化进程和人性化相结合,市场化进程和社会公平化相结合,世界化进程和民族国家的主体性相结合,还推动着经济成长和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以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密相结合,推动着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东部中部和西部、汉族和所有其他各民族的协调发展。

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人的德性、知性和诗性的发展,既相统一,又相矛盾。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既是全球化的产物,更是中华文明自身创造性的转化。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推动着中国在传承中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新的伟大创造。每个人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继承了中国人本主义传统和西方人文主义优良传统,而又高于这两大传统,它不仅对中国的今天与未来有极重要的意义,对世界的今天与未来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