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

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

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
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

11

2011年第5期

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

何苏六 李 智 毕苏羽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以及国家形象的国际化传播变得更为迫切。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和理念,需要跨越不同文化进行有效交流的文本。纪录片因其纪实性、过程性的影像记录品性,更易于构建一个具有真实感的文本结构,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在政治传播、跨文化交流,以及在提升国家影响力和改善国际形象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一直是我国文化交流领域关注的重点。近些年来,中国题材纪录片的生产和对外传播,更是国家文化“走出去”工程的重要构成。国家领导人充分意识到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特殊功能,多次就相关工作发表重要谈话和批示,力促提高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水准和国际化传播能力。可以说,纪录片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整体文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针对2010年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制作和销售现状作了一个调查。在调查中,针对的是国际化传播中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包括国内机构制作的纪录片和一些国际合作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同时,我们也把中国题材纪录片在海外的多种形式的交流纳入本次调查的视野中。

课题组根据不同功能和诉求,将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化传播机构划分为行政管理机构、交易代理机构和媒体制作机构三类。行政管理机构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等,交易代理机构如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探索亚太电视网、北京大陆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良友(北京)文化传媒公司等,媒体制作机构如中央电视

台、省级电视台等国家媒体机构,以及北京三多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承制纪录片的民营公司等等。

这些传播机构都有自己的传播经营理念和目标诉求,但有时也会有些交叉或延伸的功能。国新办三局及所属五洲传播中心,是以制作中国题材对外传播文化产品为主要特色的多媒体、综合性对外传播机构,其传播目的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为宗旨。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则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世界了

解中国开辟一个有效的窗口”为其职能。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作为央视台属企业,把为台创收,促进资金流动,创作更多更好的纪录片作品作为其首要目标,同时也兼顾反映中国社会现状并传播中国文化。对于探索亚太电视网、大陆桥等这样的代理机构而言,制作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主要还是出于全球化语境下对于中国题材纪录片的需要。

一、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化传播现状1、国际化传播纪录片数量不足

关于自制纪录片数量,五洲传播中心有73部(其中自制23部),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有57部,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有25部,探索亚太电视网有6部,北京大陆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有10部,良友(北京)文化传媒公司有1部,共计172部。

在自制纪录片的时长方面,五洲传播中心为27.15小时,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为10.5小时,探索亚太电视网为6小时,大陆桥为15小时,良友为16.7小时。当然,具体的制作规模与机构本身的规模相对应。但从总数来看,2010年用于国际化传播的纪录片总量和其战略的需求并不匹配。

2、国际传播纪录片的资金投入情况

2010年,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投入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篇目是3部,资金总共10万元,相当于每部25分钟时长的片子,单部制作经费在3万元左右,这在本次调查统计中是最少的;五洲传播中心自制和译制的片子数量最多,达到了73部,总的投资经费达到了4500万元;探索

频道在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制作上投入了64万美金;大陆桥

12

总242期

公司投入的经费为255.5万元;良友公司投入1000万元。

这样的投资金额,与国外大型纪录片的投资额度相比是非常少的。例如,被誉为法国国家名片的《迁徙的鸟》其制作经费达到了4000万美金。总体来讲,中国纪录片的资金投入呈上升趋势,足见国际市场对于中国题材纪录片的需求在增加。

3、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化传播实现的路径还比较有限统计显示,主要路径一是行政管理机构通过中国驻外使领馆等部门进行传播;二是通过联合制作的方式,借助境外协作媒体进行传播;三是借助自有媒体平台,如长城平台进行传播;四是以音像制品的方式进行传播;五是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而在海外的院线、当地主流媒体、国际知名电影电视节、外国高等院校等有较大影响力的平台上播放则相对缺失。

4、国际化传播纪录片的销售金额和盈利状况并不理想在“纪录片境外传播地区和数量”的选项中,受访单位回收的数据为:港澳台3部、东北亚60部、东南亚5部、北美110部、欧洲117部、非洲11部、澳洲1部。由此可见,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和销售的主要去向是北美、欧洲和东北亚等经济较发达地区。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单位中,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对外销售和盈利状况均一般。从“亏损较大”、“略有亏损”、“基本持平”、“略有盈利”、“盈利较大”等几个选项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受访单位选择了“略有盈利”,一家选择了“基本持平”,一家选择了“亏损较大”。可以看出,资金投入并没有获得良好的销售反馈,大都处在保本的状态。

二、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1、适合国际化传播要求的纪录片不足

文化部在中央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每年通过各种渠道选送电影、电视纪录片供中国驻外使领馆、中国文化中心等机构使用。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对外文化联络局传播处通常会选择12-13部纪录片,加上自己投资自制的1-2部纪录片,翻译成9种语言,提供给240个驻外使领馆和中国文化中心。2010年,该部门加大了投入,片子数量比往年增加了10部,达到25部。应该说,对外文化联络局每年通过中国纪录片协会遴选的,或者从国内成熟的纪录片节会遴选的纪录片,质量都是不错的。但据工作人员反映,由于每年新生产的、优秀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并不是很多,所以选择的余地并不是很大,尤其是适合国际化传播的作品更是缺乏。另外,由于这些片子并非专门为国际化传播定制的,其题材、时长、风格等需要改编才能送出去。真正符合国际传播的、能够产生良好影响力的作品还是比较稀缺。

2、纪录片题材取向值得反思

近年来,国际上对于中国题材纪录片的需求相当大。但是,外方的要求比较多,而中国题材纪录片题材偏向于

单一,制作水平和整体策划水平达不到国际认可的水平。因此,中国题材纪录片不能满足国际需求,进而更显得片源匮乏。

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的选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社会人文、历史、自然,其中社会人文是最多的一种类型。2010年,对外文化联络局投入制作的纪录片共有25部,其中,自然类的3部,占12%,而其余的22部都是社会人文类的,占88%。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在调查中反馈:对我国对外传播的纪录片进行汇总,人文、政论等纪录片偏多,而国外市场关注的自然、动植物、环保等生态题材的节目较少。

由此可见,一方面,我们拍摄制作的题材比较单一,历史类的、文化类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他类型的相对较少。国外市场关注的自然、动植物、环保等生态

题材的纪录片,因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资金、技术和制作周期,不是我国纪录片制作的常态类型。也有一种观念认为,自然生态类题材的纪录片很难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事实上,国际上一些国家,都把对生态环保类题材的经营作为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路径。法国的《迁徙的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虽然社会人文等内容题材很多,但真正反映当代中国生动的现状、蓬勃的发展、真实多彩生活,适合对外传播的纪录片并不多。因此,需要加强对国外受众的研究,根据国外的受众市场进行较为精确的题材选择和设计。

3、评估体系不健全

中国的各种机构通过自制或联合制作等方式,每年投入了不少的资金进行中国题材纪录片的摄制,但是,对于所传播的纪录片的效果评估却存在着主观性大、指标不全面、不系统、没有动态性变化等问题。

在此次调研中,课题组设定了收视率、覆盖率、销售量、满意度、影响力等评价维度,供样本单位进行选择。从结果来看,影响力被行政管理机构看重,而影响力的评估主要是靠大使馆或中国文化中心的意见反馈来完成。如何量化,仍然有待科学的解决。此外,收视率如果不委托国外的相关机构进行调查,其实是很难获取的。

4、版权意识还不够强

在“境外销售涉及的版权交易方式”选项中,除了只在纪录片节会和中国驻外使领馆与文化机构进行传播的单位外,几乎所有的单位都曾售出“播映权”,还有相当多的

13

2011年第5期

单位填写了“改编权”,少量单位存在“版权买断”和“图书等衍生产品开发”。

在中国题材纪录片制作中,往往忽略版权,不少作品存在一定程度的侵权行为,而国外机构在购买中很注重版权问题。

三、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1、国际化叙事策略,规范性制作手法

有受访单位提到,国际上一般不会接受完全由中方制作的纪录片原片,而多是采用中方拍摄的素材,外方自行处理后再进行传播。在一些未制作完成的纪录片推广项目中,外方一般会坚持外方制作人员参与到片子的核心创作中。原因是外方觉得中方独立制作的纪录片让外国人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中国题材纪录片在叙事策略上需要做调整。

首先,题材内容的把握。提起中国文化,中国人往往

倾向于表现华丽宏大的历史场面、隽永神秘的古典意境。一直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跨越文化的差异而得到对方的理解。很多大投入的作品,中国人看来觉得非常优秀,但外国人不理解,我们认为很简单的道理,外国人就是看不懂。因此,在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一定要对受众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研究,才能知道如何叙事。

其次,叙事方法的把控。中国的纪录片讲故事大都娓娓道来,叙事的节奏也相对缓慢,国外的纪录片叙事方法更加灵活,常常奇峰突现,不墨守成规。

第三,在纪录片的制作上,需要与国际流行规制接轨,在生产、制作和发行的各个环节,采用国际通行标准,增强其国际流通性。

2、对外传播题材的拓展和规划

调研发现,有的传播机构对于适合国际传播的题材缺少专门的调查分析,对对外传播中的效果没有做进一步跟踪调查,对目标受众的定位不够清晰。

所以,要在做好受众调查、效果调查的基础上,转变思维,跳出传统的窠臼,采取灵活而又实际的态度,尝试新的题材领域,制定题材计划,根据国外不同的市场进行定位,以适应国际传播中的全球化和本土化。

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是国家对外文化传播整体战略的重要部分,因此需要整体的布局和谋划。当前,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对外传播,还存在一定的随机性、随意性、松散性,如何做到传播的连续性、整体性、有效性,题材的战略性规划是其根本,可以根据国家的整体战略和国外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进行策划,改变随意性的被动做法,实现主动设置议题和整体谋划题

材的良性状态。

3、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形成更加理想的传播效应目前,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传播渠道。例如,五洲传播中心常与探索亚太电视网、国家地理频道等国外著名电视公司合作,采用了多种合作模式,共享平台,借势传播。2011年该机构就与国外的合作投资方联合投资拍摄了10部纪录片。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采取的这种双方或三方合拍策略,可以更加有效地依托德国、新加坡、日本NHK、探索频道等播出平台进行传播,并且也能有效地防范资金运作风险。文化部则是通过驻外的使领馆、中国文化中心来传播相应的纪录片,从而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国际电视总公司更多地是通过自有媒体和协作媒体进行传播,同时通过纪录片专业活动、国际文化传播机构来进行纪录片的国际传播。

能否集中中方、外方、国内各方的力量,进行整合式

传播,并且寻找到更加有效的传播渠道,这是摆在我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机构面前的重要课题。4、设立专项文化基金,对以国际传播为目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给予扶持和鼓励

国际上,澳大利亚等国通过对一些特殊题材提供拍摄经费或者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吸引众多国内和国际纪录片工作者参与创作。在我国,对表现国家文化的传承出新、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形象、国人的生活传统等方面的题材应采取类似的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资金上的资助、奖励、补贴或税收上的优惠等政策,加快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发展。

5、制定更加科学的评估体系

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传播目的。行政机构看重的是影响力,代理机构和制作机构自然更倾向于投资的回报。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把握两个原则。首先,影响力的评估体系和投资回报的评估体系,在观测点上应有所不同。影响力评测更多是通过对于选题后期的社会影响力因子进行评测,对于传播效应进行预估。投资回报的评价,更多是从题材的商业运作属性上进行。因此,两者应该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其次,评测应该分成拍摄前预估和传播后评测两类,可以在作品投资拍摄前进行预估,以减少投资的风险,并通过有效的评估在前期完善选题制作的相关工作。在纪录片成品制作、播出并完成国际化传播之后,无论是商业产品还是用于影响力拓展的作品,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效果评估,并对照前期预估,找到国际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本文编辑:武兴芳)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摘要]随着中外电视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越来越活跃,并接二连三地在国际上获奖。今天我们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如何尽快转换思路,建立和适应市场运作机制。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未来和发展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一、我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回溯与现状 从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开始,给电视界带来了开放的意识。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直到1991年的《沙与海》和孙曾田导演的《最后的山神》,先后国内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片子。后来又有了像《望长城》这样的佳作,而1993年《生活空间》的推出,将中国纪录片放到了电视的最前沿。正是使传播的内容直接诉诸观感,使传播者全身心、以人的整体进行介入,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使得观众有很大的思考和参与空间。 文革时期是我国电影纪录片的盛产时期;1950年的《中华儿女》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几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单一,拍摄纪录片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进行宣传。但是,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中国独立纪录片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廉价、便捷的摄像设备的普及,商业电视台数量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人举起镜头,制作自己的纪录片。 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在2005年6月的上海第10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又于同年12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获得大奖。《幼儿园》的获奖至少向世人证实了,中国的人文纪录片还是可以与世界水平一比高下,特别是在艺术内涵方面,但如果要谈到纪录片的市场运作,以及制作的多样化方面,我国的纪录片整体上就明显存在很多的不足,可以概括为多样化的缺乏、市场化的滞后等问题。二、中国纪录片多样化的缺乏 我们参展纪录片基本都只是采用一些中规中矩的传统拍摄制作模式,与国外的同行相比较,我们在多样化制作方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而且,制作形式的单一也使得国内的纪录片很难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创造性地使用多元化的元素,是中国纪录片急待加强的工作。好的选题并不能保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只有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部好的纪录片才谈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纵观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写实与表意共存。写实,重画面语言,造型艺术,构图精湛,剪辑考究,学院气浓重;写意,取前被众家之长,将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多时空交错,创作类型多元化。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多元化视角 近年来的国际获奖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出创作出多元化的趋势,综观当代国际获奖纪录片从题材上至少可分为四类:发生在当今世界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纪录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科学文化类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而国际上比较畅销的题材则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自然与环境三大类型上,它们展示了丰富的各国文化,满足了部分观众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探秘性的心理需求,将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和社会性、教育性等有机地融入节目中。 (二)纪录片强化故事性

浅谈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模式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却少有世界水平的品牌。在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有245个,法国有46个,日本有44个,而我国只有6个,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中国的企业要真正成为世界上的强者,产品生产的经营活动走向世界市场已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中国企业要对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对策,才能有利于实现品牌的国际化。 关键词:国际化模式困难对策

目录 引言 (1) 一、品牌国际化定义和衡量标准 (1) (一)品牌国际化定义 (1) (二)品牌国际化衡量标准 (1) 二、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 (1) 三、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模式 (2) (一)品牌国际化模式 (2) (二)品牌国际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2) 四、中国品牌国际化面临的难题 (3) (一)中国品牌的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否经受住考验 (3) (二)中国品牌赢得国际消费者的信任艰难 (4) (三)文化差异是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又一个障碍 (4) 五、中国品牌国际化对策 (5) (一)中国品牌的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经得起考验 (5) (二)必要刻意地和有意识地去渲染自己品牌的中国背景 (5) (三)品牌国际化的本土化运作 (6) 六、参考文献 (7)

浅谈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模式 引言 商务部发布的报告表明,全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低于10%,称得上世界名牌的更是寥寥无几。 另外,我国品牌价值也不高。根据《商业周刊》网站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排行榜,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为670亿美元,微软的品牌价值为569.3亿美元,仍然没有中国企业入围全球最佳品牌百强。 我国现有的品牌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努力建树品牌,并尝试国际化策略。这些企业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在海外建立研发、生产、营销机构,立志于成为国际品牌,比如我国的海尔和联想。第二类:有意建树品牌,但还力不从心。这类企业已为产品注册了商标,但因管理水平有限,资金实力不足,未能创出自己的国际品牌,比如我国的众多中小服装出口企业。第三类:没有品牌意识,只有生产、销售观念。这类企业认为当前发展品牌是务虚,缺乏现实意义。 一、品牌国际化定义和衡量标准 (一)品牌国际化定义 品牌国际化是指在保持品牌核心价值不变的情况下,用相同的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进入品牌原产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品牌营销,以扩大品牌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地区覆盖率的方法和策略。 (二)品牌国际化衡量标准 1.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品牌评估的价值 3.企业经营国际化的比重 4.品牌国际化经营的时间 5.品牌国际化的区域分布 6.品牌国际化的输出方式 二、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 1.企业在品牌投入的资金普遍较低 2.品牌的投入占整个销售额的比例偏低 3.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品牌意识在提高,基础平台搭建比较完善 4.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不断提升,但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 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 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 出现浓重的灌输味。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 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 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 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 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 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 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 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类的高度。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 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 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 人化的倾向。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 —迄今) 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市场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 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整和变化。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 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

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思考

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思考 摘要 品牌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呈现出市场国际化、企业跨国化、资本多国化和竞争白热化的态势,品牌国际化成为了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本文首先简单阐释了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基本概念,对品牌的概念和功能进行了简单的说明。然后对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必要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中外企业品牌国际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最后对中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战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品牌品牌战略国际化

ABSTRACT The global branding is the output of economic internationalization. Since it has entered the 21st century,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accelerating and the world economy demonstrates the symbol of market internationalization, enterprise transnational, capital multi-countries and competition superheating and the br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urns into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al strategy for an enterprise and even a nation. This article explained the basic concep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enterprise brand, brand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a simple explanation. Then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our enterprises brand theory, analy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to internationalize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e road. Finally the brand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 enterprises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brand brand strategy internationalization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 程

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 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 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 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 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 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传媒史话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岳英杰 政治号角,宣讲主流文化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初期是1958~1966年,这个时期的纪录片发展还不完善,只能称为新闻纪录电影。风格样式单一,人力少,资源不足,纪录片是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发展的。当时的纪录片作为政治号角,宣传意图明显,只是一种报道形式,记录着国家领导人出访、考察、社会政治变迁等等政治事件,在这种方针政策下拍摄的佳作有《到农村去》、《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电影。 1978~1990年,纪录片得到了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的提出,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与此同时电视纪录片也有了自己的天地和发展空间。纪录片的题材,作品风格、表现手法都有 着新的发展和影响。纪录片走向大众传 播,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 期间主要代表作有《丝绸之路》、《话说 长江》、《望长城》等。这些纪录片篇幅 宏伟,气势浩荡,内容丰富,深深地吸 引亿万电视观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 响。 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就是1983 年,中国和日本合拍的一部描写长江和 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记录片。引起

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响。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①从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角度来讲, 《话说长江》是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里程碑。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习惯,结构上 采用了“章回评书体”;②为了更好地增 强观众的参与意识,在表现手法上增设 了“节目主持人”;为了更好地遵循电视 节目播出的特殊规律,在技术上采用了 篇幅规范化和定期定时播出。《话说长江》,几乎全部都是同期声,拍成都的 茶馆,倒水的声音、小孩打呼噜的声音、说书的讲《三国演义》的声音。这样生动、生活化的纪录片《话说长江》第一次让中国人通过电视感受到了江山的壮丽与秀美,引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话说长江》之后,中央电视台 又拍摄了《话说运河》、《望长城》。《望长城》被认为是纪录片实现突

中国品牌国际化战略

中国品牌国际化战略 一、国内品牌国际化的困境 毋庸讳言,中国本土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存在的劣势也是相当明显的。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烦恼有四:一是品牌的弱势,与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强势品牌相比,中国几乎所有的品牌都是弱势品牌。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有强势国际品牌存在,有些品牌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些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十分稳固,新品牌进入的成本非常高,被消费者接受的难度非常大。二是实力弱、资金不充分,品牌建设需要的周期较长,投入也大,即使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相对于国际强势品牌,实力也是偏弱的。三是缺乏国际化的人才和经验,就目前现状而言,大部分中国企业缺乏一支熟悉外国市场运作规则、了解外国客户需求、拥有全球运营经验又熟悉本企业文化的管理团队,这是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化的最大瓶颈。四是认知导致的障碍,低价格、质量一般、缺乏科技含量是国际消费者对中国整体产品的普遍认知,这对中国企业塑造在国际竞争中重新塑造品牌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虽然中国本土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存在上述的劣势,但是中国品牌如果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是非常有机会的。那么中国品牌如何能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如何才能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

力?笔者认为,清晰的战略思维是国际化竞争致胜的关键,这也是品牌国际化的基础。 二、“从产品到品牌”的战略思维 在实践中,中国品牌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跨国公司模式。以“海尔”为典型代表,在海外直接建厂,实现了生产、人员、营销、研发、设计的当地化。这种方式的前提是公司资金、科研人才和科研实力雄厚,公司运作的国际化程度高,企业熟悉投资国的金融政策和企业运作规律,并且对投资国的民风民情做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否则,冒昧进入不熟悉的市场,往往会付出惨重的代价;第二种方式是海外并购模式。以“联想、TCL”为典型代表。比如,联想并购美国的IBM就是比较成功的海外并购。这种通过并购海外的成熟品牌,利用原有品牌的影响力、渠道、人才进入国际市场,是一种比较好的国际化战略选择;第三种方式是OEM加工出口模式。我们先来看一下何为OEM。OEM与现代工业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著名的品牌商品制造商,常常因为自己的厂房不能达到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又或者需要某些特定的零件,因此向其他厂商求助。这些厂商就被称为OEM,即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中文翻译为“原始设备生产商”。如将之引申到IT领域的话,则表示那些进行代工的生产商。例如CPU风扇,Intel或AMD 公司本身并不生产,它们通常会找像日本三洋公司这样的专

中国品牌国际化进程

中国品牌国际化进程——“水井坊” 科目:国际商务 学院:国际商学院 班级:10715 姓名:王冠婷 学号:1007614029

目录 1、“水井坊”公司简介 2、案例背景 3、“水井坊”品牌国际化进程 4、案例启示与借鉴意义 5、参考文献

摘要 水井坊作为我国知名致命制酒企业,凭借悠久的历史和高产品质量,一直是我国制酒行业的龙头企业。2006年,水井坊制定了国际化战略,与多国国际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APEC会议上,成功走出国门,树立了自己独有的国际化品牌形象。为今后国际化战略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水井坊国际化战略APEC 一、“水井坊”公司简介 水井坊位于成都老东门大桥外,是一座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烧坊的遗址。2000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6月2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又被载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作坊。”水井坊遗址的发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酒文化研究的内容,填补了中国古代酒坊遗址、酿酒工艺等方面的考古空白。2012年3月,英国洋酒63亿购水井坊获得批准。 在1999年挖掘的当年,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水井坊”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权威部门给它的评定是:迄今为止全国以至世界发现的最古老、最全面、保存最完整、极具民族独性的古代酿酒作坊,被我国考古界、史学界、白酒界专家誉为白酒行业的“活文物”、“中国白酒第一坊”。 二、案例背景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同样也是中国民族品牌国际化的元年,是中国民族品牌腾飞的转折点。十年磨一剑,水井坊如今已是中国白酒行业里具有代表性、有文化特色,有质量保证的民族产品,成功走向出国门,迈向辉煌。 2006年国际烈酒巨头帝亚吉欧集团成功携手水井坊,为水井坊国际化进程提供了一个崭新平台。即将于6月6日~8日召开的APEC中国工商领导人论坛上,水井坊旗下高端白酒“菁翠”将作为大会唯一指定白酒惊艳亮相。同时,水井坊还成为APEC系列活动未来三年唯一指定白酒。业界表示,水井坊此举开创了中国白酒品牌与国际顶级政商会议合作先河,为中国白酒国际化进程提供一个新方向。 对此,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勇认为,凭借一直以来与精英人群的高度黏合以及与国际大型会议或赛事深度合作的经验,水井坊奠定了与APEC合作的坚实基础。 三、“水井坊”品牌国际化进程 (1)在观念上和国际接轨: 水井坊与帝亚吉欧的成功合作,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烈酒主流市场拓展。根据水井坊与帝亚吉欧的协议,水井坊成为帝亚吉欧的全球采购中心之一,取得了帝亚吉欧的原材料采购业务并成为洋酒罐装基地;同时,水井坊借助帝亚吉欧的国际平台及国际市场销售网络,把水井坊推向国际的主流渠道以及主流消费群体,是中国白酒迈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前提。目前,水井坊已进入了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免税及有税市场,并在全球40个以上机场进行销售,国际销售占到水井坊总销售的15%左右。” 在海外市场购买分三种人群,第一种人群就是海外旅游的内地消费者,本身对白酒感兴趣,出去旅游也会购买白酒饮用。第二种是居住在国外的华人华侨,他们希望喝到来自中国的白酒。第三就是非华人华侨的西方消费者,这类人群通过不断对中国白酒文化的了解,逐渐接受白酒。 (2)对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学习和理解: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18529406.html,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作者:刘博群张笑岩 来源:《活力》2010年第14期 [关键词]纪录片;市场化;制作者 中国纪录片较之西方起步较晚,但现阶段已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态势。回首上个世纪纪录片 的现代化进程,笔者认为有三个因素始终影响、刺激着中国纪录片的进程: 第一个因素是如何处理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是从纵的、历时性的角度 亦即从文化进化的角度来看的,姑且称之为“进化效应”。 第二个因素是如何处理中与外,主要是中与西即本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关系,这是从横的、共时性的角度亦即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的,姑且称之为“转播效应”。 第三个因素是从上述纵与横、时与空的交叉亦即从文化功能的角度来如何处理“文”与“用”的关系,也就是纪录片与中国现实社会的关系,而在20世纪的中国,最突出的则是纪录片与政治 的关系问题,姑且称之为“功能效应”。 在中国纪录片的现代化进程中,一切理论的论争、思潮的演变、实践的成败、创作的得失(包括主题思想与形式风格的变化),都无不与这三个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这三个问题往往是纠缠在一起才对纪录片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作用的,这叫做“文化综合效应”。 和西方纪录片一样,中国的纪录片也是脱胎于电影纪录片。新闻纪录片电影的历史,实际上可称为电视纪录片的“史前史”。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演进,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解放后到80年代后期的格林尔逊式即画面加解说式纪录片,二是90年代以来的真实电影式即观察式纪录片。但其发展进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却是曲折而艰辛的。 标志着中国新纪录片进步的,不仅有理念和形式的本质转变,也有纯粹的技术的更新。数码技术的发展,使记录设备日益小型化、个人化,摄、录、编剪可以很轻松地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制作人可以更从容更自如地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实态,它所带来的变化可能是革命性的。吴文光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个人方式,拿着像笔一样小巧的DV机,他可以像作家写作一样做纪录片,他甚至开始用DV机来做日记。这种变化已经促使许多业外人不断进入纪录片的制作行列,这意 味着很多新的可能性。 纪录片在前进,但纪录片的市场却在萎缩。比起90年代初的一派繁荣,今天的纪录片似乎长时间地处于低谷状态。中国纪录片几乎没有群众基础,这是一些纪录片制作者的共识。最雄辩 的证据就是纪录片没人放也没人看了。当年创下36%的收视率、比电视剧更火爆的上海电视台

中国品牌面对国际化的困难和应对策略

中国品牌面对国际化的困难和应对策略 以海尔为代表的中国一大批企业在创建国际品牌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给中国其他企业进行品牌国际化战略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本文分析了中国企业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对中国企业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应采取的策略进行了重点研究。 一、中国企业应理解品牌价值的核心 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人士在关注一批最有价值的品牌时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品牌价值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对此,笔者认为,真正的品牌在于它拥有能够向消费者传递一种生活方式、最终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观点的价值,这一价值正是产品的品牌价值核心的反映,即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的反映。2004年初,在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5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6中,海尔成为惟一入选的中国品牌,排在第95名。评价这些品牌价值的核心指标就是品牌忠诚度。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理解了品牌价值的核心,有利于在营销过程中降低销售成本和抵御或减轻来自替代品牌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二、中国品牌国际化的三大难题 (一)路线难题 到底是应该执行”先难后易”的大张旗鼓式路线,还是应该执行”先易后难”的逐渐渗透式路线。2006年岁末,海尔的张瑞敏先生坦承”海尔进入了高原期”,海尔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美国海尔虽然小冰箱份额已经数一数二,但是却很难打入美国社会主流的500~700毫升冰箱市场,海尔在美国市场仍然只能算是边缘化品牌,距离主流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记忆犹新的是,海尔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化时雄心勃勃地制定了”3个1P3”的国际化战略目标,同时还提出了”先难后易”的国际化路线,即先占领发达国家市场,然后以高屋建瓴的形式进入发展中国家。然而时至今日,据中国品牌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海尔在海外销售只占总销售额的22%,这与当初海外销售占2P3的战略目标仍然相去甚远。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第一品牌的海尔在执行”先难后易”的国际化路线时尚且困难重重,那么其他品牌的难度可想而知了。当然,不管是”先难后易”还是“先易后难”,路线本身都没有错,关键就看企业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了。中国品牌大张旗鼓地进入欧美发达国家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为,盲目冒进只会断送企业美好的前程,TCL国际化的落败就是”赌徒”心理的结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壁垒正在不断降低,各国对外来投资也越来越开放,”先易后难”的国际化路子将会展现出越来越大的魅力。 (二)人才难题 到底应该使用自己培养的人才,还是应该空降国际化人才。牛根生先生有个著名的”三级火箭论”:企业的用人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不一样的。就像火箭在不同的阶段使用不同的燃料并抛弃前一阶段的废弃物一样,企业也应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适合该阶段的人才,让不适合该阶段的人才退出岗位。柳传志曾坦言,联想国际化的最大困境是国际化人才匮乏。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联想成了”三级火箭论”的最成功的实践者:第一级是柳传志,他使联想成为中国的联想,然后又将它推向国际市场,在联想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主动退出;第二级是杨元庆,他是联想国际化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第三级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人才,已经离职的沃德和现在的阿梅里奥团队。为了使管理团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团队,联想做得很彻底,连续从最优秀的竞争对手戴尔公司挖走五个高管。虽然目前联想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业绩逊色于国内市场与新兴市场,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联想的国际化会走得更远。 (三)并购难题 到底应该并购资产还是并购负债。2006年是外资大举并购中国品牌的一年,外资在中国的并购对象基本上都是行业领先的或赢利状况比较好的品牌。反观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则显得过于盲目,他们往往不管这个品牌亏损到什么地步,也不管自己的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消化力。”蛇吞象”是需要一个消化过程的。”走出去”是中国品牌必须要面对的,而海外并购是中国品牌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一个快速通道,但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几点:一是要循序渐进;二是要分清并购的对象是属于”资产型”还是”负债型”;三是要量力而行。做企业要对股东和社会负责,如果总是把企业全年的净利润都贴到并购对象上,股东和社会舆论是不会给你太多整合时间的。

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发展历程

讲述中国回归历史 ——浅析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发展历程 【摘要】纪录真实,讲述历史。“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的众多手段之一,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国纪录片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其中,有过万人空巷的繁荣,也有过被人遗忘的落魄。本文通过从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现状、成就、存在的问题几方面进行阐述,以朴实的态度对中国纪录片进行全新的思考,希望中国纪录片真正可以走向世界,走进百姓心里,走的更远。 【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前景;现状;问题 0.引言 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成立,使冰封多年的中国纪录片市场开始回暖。随着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开播,更是迎来了中国纪录片市场的春天。但是面临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中国优秀纪录片资源的匮乏、不完善的市场机制、题材的单一等都是中国纪录片产业现在面临的问题,如何让中国纪录片市场更有生命力,更长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纪录片 1.1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1.2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纪录片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期间,随着记录电影逐渐被定位为艺术性的电影,它在电影大家庭中也获取了一个新的地位。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有三种倾向:异国风情纪录片、直接记录现实的纪录片、编辑性纪录片。 1.3纪录片的价值与意义 纪录片是以人为中心或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真实而非虚构的,他的本源在于逝去的历史和现实的存在。像人文社会纪录片关注的是现实的社会,以及现实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从这些状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得影子,并从中学习到如何去面对生活,纪录片从宏观角度来说提供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 2.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2.1建国初期,新闻纪录与宣讲主义(1958年——1966年)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起始于1958年——1966年文革前,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报道的更详细一点,更长一点,基本上是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这一天的节目除了新闻报道外,还有一部纪录影片《到农村去》,同年,该台播放了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主要反映河南信阳地区人民抗旱坚持生产的事迹。当时,纪录片作为政治传播手段,宣传意图明显,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报道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记录社会政治变迁等等政治事件。 当时的佳作有《到农村去》、《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电影,1963年李俊导演的影片《农奴》,反映了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的苦难生活,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1966年陈汉元编

中国纪录片历史教学教材

中国纪录片历史

90年代之前 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是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的。19世纪末,外国摄影师拍摄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同时又拍摄了纪录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影片。以后在20世纪初拍摄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出丧等新闻片。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除日本摄影师拍摄了《辛亥鳞爪录》外,中国摄影师朱连奎等也拍摄了反映武昌起义的《武汉战争》,稍后一些,又拍摄了反映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191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一些以时事和风景为内容的纪录短片:《欧战祝胜游行》、《第五次远东运动会》以及《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1924年前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十分重视纪录片的拍摄。他以大元帅的名义下令有关方面给予电影摄影师黎民伟工作上的方便。黎民伟这个时期拍摄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新闻片和纪录片,并在孙中山逝世后,利用已拍的材料汇编为《勋业千秋》。在这个时期,苏联摄影师布留姆等人也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7年的上海》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用手提摄影机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并从实际工作中培养起一批专业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所属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所属的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西北影业公司等先后摄制了《抗战特辑》、《抗战实录》等新闻杂志片,纪录片则有《芦沟桥事变》、《空军战绩》、《松沪前线》、《湘北大捷》、《民族万岁》和《华北是我们的》等,也给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

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其它电影厂也拍摄一定数量的纪录像片。新闻纪录电影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很大提高,并在少数民族中培养了创作人员,摄制了大量新闻片和长短纪录片。如《百万雄师下江南》、《新中国的诞生》、《红旗漫卷西风》、《抗美援朝》、《中国民族大团结》、《伟大的土地改革》、《早春》、《百万农奴站起来》、《黄河巨变》、《非洲之角》、《在激流中》、《征服世界最高峰》、《先驱者之歌》、《莫让年华付水流》、《我们看到的日本》等,其中有些曾在国内外获奖。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70年代以后,电视在全国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新闻纪录电影的播映提供了更及时的手段,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新闻纪录电影除继续在影院放映外,也大量进入了电视屏幕。 在此期间,台湾国民党系统的“中制”、“台制”和民营的公司等也拍摄了一些新闻纪录像片。较有影响的有《传统小镇──美浓》、《国剧艺术》和《龙的传人》等。香港的某些电影企业也拍摄过一些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纪录片如《惨痛的战争》等。 90年代以后

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原因和努力方向

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原因和努力方向 (2) 品牌的含义与实质 (2) 含义 (2) 实质 (2) 中国品牌整体现状与产生该现状的原因 (2)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正有着越来越多的机会,从国内到国际,理应有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但是,对于中国品牌来说,现状却不容乐观。 (2) 现状 (2) 产生原因 (3) 努力方向 (4) 1.树立企业全球品牌意识,并强化创新意识,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作为企业品牌 战略的指导思想。 (4) 2.找到合适的市场选择,将品牌融入市场,进而走向世界。 (4) 3.企业要拓展视野,从经济全球化的高度确定企业品牌战略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 标。 (4) 4.完善管理机制,为品牌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4) 5.树立新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专业的品牌培训,推动品牌的理论研究, 加强人才资源开发。 (4) 6.政府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环境,重点从知识产权上来保护中国的企业。 (4) 参考文献::纸库网2009-09-10 对中国品牌国际化战略的相关思考 (4)

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原因和努力方向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中国”这个词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注意。“中国制造”、“世界工厂”几乎人人都知道它代表什么。但是,我们却很少听到“中国品牌”这个称呼。本文将简要阐述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现状原因和努力方向。 关键字:全球化、中国品牌、现状原因 品牌的含义与实质 既然要说中国品牌,首先,不得不谈的就是品牌的含义和实质。 含义 品牌是企业给他们的商品和服务所确立的名称、术语、象征、符号、设计,或上述的综合;以使自己的产品与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别。一个完整的品牌由“牌名”、“牌标”、“商标”组成。其中“牌名”是品牌的可念出的那部分。“牌标”也是牌子的一部分,但它只能识别却不能念出来。它可能是一个符号、一个设计或一个明显的颜色或字母。在国外,声音和影像也可以作为牌标。最后还有“商标”,它是品牌中提供法律保护的那部分,意味着所有者在使用牌名牌标时所拥有的所有权。 实质 品牌,就其实质来说,它代表销售者(卖者)对交付给买者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承诺,体现出特定的商品属性、特定的利益,生产者的某些价值感、特定的民族或企业文化、产品的个性及消费者(用户)群体类型,其中,价值、文化、个性构成了品牌的基础,体现了品牌间差异的实质。 对现代企业而言,品牌构成企业的核心资源,形成其核心竞争力。从某种角度来说,品牌是企业的技术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以及文化力的凝结与组合,标志着企业具有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具有独特营销能力。 中国品牌整体现状与产生该现状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正有着越来越多的机会,从国内到国际,理应有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但是,对于中国品牌来说,现状却不容乐观。 现状 中国品牌企业与国际品牌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有明显的差距: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统计,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的比例不到3%,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销售额超过50%。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参与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额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足10%。 品牌的弱势:与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强势品牌相比,中国几乎所有的品牌都是弱势品牌。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有强势国际品牌存在,有些品牌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些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十分稳固,新品牌进入的成本非常高,被消费者接受的难度非常大。

中国纪录片演变

中国纪录片演变 影视纪录片为已经流逝的20世纪存储了巨量珍贵的影像文献,从传 播人类文明的意义上说,纪录片功莫大焉!欣逢世纪交替,我们有必 要对中国纪录片创作和传播的演变轨迹作一番梳理,在总结历史经验 的基础上,以前瞻的姿态跨入21世纪。 演变之一摘要:传播途径的变迁 和故事片相比,纪录片先天具有非商业性、公益性的特征。就传播途 径来说,纪录片享受的便利远较故事片逊色,一般在商业院线作为 “加片”插映,才有机会和观众见面。这里既有放映商牟利的考虑, 也有观众欣赏习惯的因素。不过,自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电视媒介 在世界的兴起,纪录片的传播途径一下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因为 电视进入千家万户,覆盖面极广,业内人士认为“电视业即使在最初 几年对纪录片所做的贡献,就超过电影业60年的总和”!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个电视机构——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载入中国电视史册的第一部电视纪录片是《首都人民庆祝建国9周年》,该片系使用16毫米电影摄影机拍摄而成。此后差不多有20年之久, 在电视里播出的新闻纪录片基本上都依靠电影老大哥的慷慨援助。一 方面,由新影厂长期向电视台提供《新闻简报》等片源;另一方面, 从电影厂、电影学院转(毕)业的中国第一代电视工作者在摄制电视 新闻纪录片时,不但拍摄装备沿用电影的全套器材,连制作观点也是“电影化”的,表现出“用电影方式制片,用电视手段传播”的不协 调状态。电视作为一种新媒介,其功能和潜力当初远未得到发挥,仅 仅起了“家庭电影院”的效用而已。 1978年前后,中国电视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起飞,电视纪录片创作也日趋繁荣。尤其中心电视台在1978年底率先从日本引进ENG设备 之后,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新闻采集方式,很快替代 了原先的16毫米电影胶片拍摄,大大解放了电视新闻、电视纪录片的 生产力。和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

中国品牌国际化问题研究

服装品牌国际化问题研究 一、品牌国际化概述 (一)品牌国际化的含义 1.品牌的特征 一个品牌能传达出的含义有六层:(1)属性(2)利益(3)价值(4)文化(5)个性(6)使用者。不同的运用组合,能传递出不一样的品牌信息。 2. 品牌国际化的含义 对品牌国际化有几种错误理解:(1)产品质量符合国际标准(2与跨国公司合作加工出口(3)有了像外国品牌的一个名字并在国际市场投放了广告。事实上需要一个企业使用其名称和logo,在全新的国外市场进行适应目标区域市场的全新营销并确立了稳定地位才是真正的品牌国际化。 企业要清楚的是:(1)品牌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向外发展和扩张的一个长期过程。(2)品牌国际化分为层次高低不同的三种形式。最低层次的是销售产品实现商品输出;中间层次是通过在国外投资建厂实现资本输出;最高级层次通过签订品牌使用许可合同等方式实现无形资产输出。 (二)品牌国际化的理论依据 1.核心竞争力理论:(1)价值性(2)领先性(3)延展性(4)不可交易性(5)动态性。 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得到目标群体的认同,就拥有了独衣无二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这样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建立起国际品牌。 2.差异化竞争理论

五力模型中提出五种竞争力:现有对手之间的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差异化战略就是根据五力模型提供的三种战略之一。 差异化对于品牌国际化战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手段。如果有一个企业能够提供给顾客某种具有独特性的东西,那么它就具有了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经营特性。可以很好的防御行业中的五种竞争力量,获得竞争优势。在同类产品中独树一帜,才能为品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打好基础。 二、中国服装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品牌国际化的紧迫性 (一)中国服装品牌现状及面临困境 1.中国服装品牌现状:(1)发展快,产量提高迅速(2)缺乏知名品牌,品牌生命周期短暂(3)贴牌是主要出口方式(4)国内市场竞争激烈 2.中国服装品牌面临的困境:(1)纺织服装业原材料成本、节能减排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2)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降低、贷款利率上调等宏观政策的影响。(3)经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需求的疲软。 (二)中国服装企业的出路——品牌国际化 我国服装行业出口额巨大但却利润微薄。归到根本上看,就是在国际市场缺乏本土的国际品牌,缺乏技术和终端市场,通过低廉劳动力换取的利润是非常低的,唯有实施品牌战略,创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占领价值链的最高端,才能具备长久的竞争力。 三、中国服装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服装品牌国际化的目标市场选择 我国服装品牌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上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不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优点在于不发达国家的市场易进入,塑造品牌形象的时间短、投资少,政策上也会有相应多的优惠。但不足之

中国纪录片历史

90年代之前 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是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的。19世纪末,外国摄 影师拍摄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同时又拍摄了纪录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影片。以后在20世纪初拍摄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出丧等新闻片。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除日本摄影师拍摄了《辛亥鳞爪录》外,中国摄影师朱连奎等也拍摄了反映武昌起义的《武汉战争》, 稍后一些,又拍摄了反映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191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一些以时事和风景为内容的纪录短片:《欧战祝胜游行》、《第五次远东运动会》以及《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1924年前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十分重视纪录片的拍摄。他以大元帅的名义下令有关方面给予电影摄影师黎民伟工作上的方便。黎民伟这个时期 拍摄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新闻片和纪录片,并在孙中山逝世后,利用已拍的材 料汇编为《勋业千秋》。在这个时期,苏联摄影师布留姆等人也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7年的上海》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用手提摄影机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并从实际工作中培养起一批专业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 会政治部所属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所属的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西北影业公司等先后摄制了《抗战特辑》、《抗战实录》等新闻杂志片,纪录片则有《芦沟桥事变》、《空军战绩》、《松沪前线》、《湘北大捷》、《民族万岁》和《华北是我们的》等,也给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 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其它电影厂也拍摄一定数量的纪录像片。新闻纪录电影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很大提高,并在少数民族中培养了创作 人员,摄制了大量新闻片和长短纪录片。如《百万雄师下江南》、《新中国的诞生》、《红旗漫卷西风》、《抗美援朝》、《中国民族大团结》、《伟大的土地改革》、《早春》、《百万农奴站起来》、《黄河巨变》、《非洲之角》、《在激流中》、《征服世界最高峰》、《先驱者之歌》、《莫让年华付水流》、《我们看到的日本》等,其中有些曾在国内外获奖。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70年代以后,电视在全国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新闻纪录电影的播映提供了更及时的手段,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新闻纪 录电影除继续在影院放映外,也大量进入了电视屏幕。 在此期间,台湾国民党系统的“中制”、“台制”和民营的公司等也拍摄了一些新闻纪录像片。较有影响的有《传统小镇一一美浓》、《国剧艺术》和《龙的传人》等。香港的某些电影企业也拍摄过一些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纪录片如《惨痛的战争》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