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一、本章要点

1.现在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94个独立国家

2.现在中国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3.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

范围。

4.区域可以分类为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5.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科学

6.广义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7.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8.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之不同包括主体不同、对象不同、时效不同

9.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之不同在于行为不同、主体不同、

10.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领域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2.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这是

一种静态的排列。

13.差异研究是区域研究的生命,有差异才有类型。

14.系统区的划分是将位置相连的区域放在一起,并不强求自然和经济的统一性,而仅仅是去研究它们之

间的相互关系。

15.先研究整体的特征,再研究各部分的特征。

16.区域经济学的第一个理论来源是经济地理学,第二个来源为古典区位理论

17.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18.杜能于1826年撰写了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

19.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20.韦伯理论基本框架是:先研究运费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21.韦伯将原料分为广布原料和地方原料

22.韦伯将地方原料分为地方纯原料和地方失重原料

23.韦伯认为地方纯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其重量几乎完全转移到成品中的原料

24.韦伯认为地方失重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重量转移到成品中,另一部分作为废料排出了的原

25.企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越分散

26.胡佛认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铁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

27.运输区位论建立以后,引出了人们对市场区位的研究.加速了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28.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29.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30.中心地等级越高,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的种类越全

31.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不是杜能提出的寻求最大收益或韦伯提出的寻求成本最低,而是寻求最大

利润,也就是总收益和总成本之差最大。

32.埃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3)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33.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区域政策理论

34.新经济地理学派理论基石(三个命题):其一是收益递增,其二是不完全竞争模型,其三是运输成本

35.区域政策的主要特征是积极的区域倾斜和集中化

36.区域管理的内容包括:(1)区域经济发展管理,(2)人口管理,(3)环境管理

37.中国区城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理论经济学的路径和应用经济学的路径

38.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合作、冲突与协调。

39.把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40.

二、简答题

1.简述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之不同(列表)

2.简述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之不同(列表)

3.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的背景

4.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5.请画出韦伯区位三角形

6.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

7.简述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并简述理由

8.简述区域政策包括的内容

9.简述区域经济学界关于区城经济政策的争论焦点

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殊历史使命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

一、本章要点

1.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2.自然资源是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的、可以萃取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集合体,包括这些要

素互相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

3.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4.在资源稀缺基础上,资源还具有下述特性:资源的竞争性、资源的选择性、资源的分散性、资源的传

布性和资源的增值性。

5.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即为集约型的生产方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

6.经济发展应同时兼顾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

7.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生产中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中多利用少排放的发展模式

8.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内涵为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

以谋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

9.区域经济发展强调资源和生态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条件,社会发展是目的

10.区域自然资源利用可分为纯自然资源型,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

型,资源缺乏型等类型

11.纯自然资源型是以自然资源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基础和动力

12.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评价方法

13.区域经济资源包括资金、劳动力、技术和区位资源

14.区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

15.所谓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

“劳动资源”

16.作为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物力

17.社会生产必须具备人、财、物三个要素

18.人力的最基本方面包括体质和智力。具体来说,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部分,也就是人们所

赋有的推动生产资料的各种具体能力

19.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体现在自我强化、选择职业、积极劳动等方面

20.人力资本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

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21.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储蓄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22.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动力

23.一国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多,人力资本的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率就越高

24.社会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25.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是高度开发的人力资源

26.在封建时代和农业文明中,土地、水利是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经济因素;

27.在传统工业社会和传统工业文明中,商品、资本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关键的经济因素;

28.在现代社会的现代文明中,人才、知识、信息、科技、文化正在成为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经济因素

29.只有不断接受教育,事业才会得到不断前进动力

30.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31.私人资本更倾向于效率,公共资本更倾向于公平

32.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无论产权是否被界定清楚,是否有效地实施,都有可能造成缺乏效率的交易

33.区域发展模式不同,产权安排不同

34.区域产业结构可以分为轻型和重型,也可以分为大型化和小型化

35.区域经济制度环境塑造的中心是处理好私有产权与公共产权的关系

36.制度安排合理化的最终体现——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37.区域集团形成将降低区域总体的交易费用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自然资源的价值

2.简述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

3.简述人力资源的特点

4.简述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标准

5.简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战略的特点

6.简述中国人口与资源矛盾

7.简述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三、计算题

1.运用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公式计算结果并加以分析

四论述题

1.试述中国人口与资源矛盾的四个方面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

一、本章要点

1.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2.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3.区域经济增长四个经济周期包括基钦周期、尤格拉周期、库获涅兹周期、康德拉捷耶夫周期

4.区域经济增长周期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且两者有时不一致;发达地区往往提前,落后地区往往拖后。

5.按经济学新古典模型分析,区域经济生产要素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

6.影响因素可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进人生产过程的,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

7.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需求的拉动,其二是供给的驱动

8.区城经济增长的机制包括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

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9.高效率的地区并不仅仅是指发达地区

10.中间投入比重的增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趋势

11.均衡增长理论命题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描述和开发

12.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包括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纳克

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13.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包括纳克斯--部门平衡投资、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14.均衡增长并不是指所有部门都按照统一的比例、在所有地区按一个速度增长

15.赫希曼指出,政府投资应选择公共部门,……私人资本,应投入到具有带动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16.获得非均衡增长区域经济前提是存在着区域贸易

17.熊彼特创新的五个一包括使用一种新的技术,开发一种新的产品,运用一种新的工艺,开拓一个新的

市场和尝试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18.实行非均衡增长的区域经济政策,应该选择两类地区进行重点扶持:(1)q i值较大的区域,(2)G vi

值较大的区域

19.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

20.区域开发内容包括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

21.主导部门的带动作用会对相关部门产生乘数效应

22.高梯度区是指产业部门平均技术水平高的地区

23.造成区域衰退的主要原因有资源性衰退、产业性衰退、区位性衰退、环境性衰退和体制性衰退

二、简答题

1.请举例说明连锁效应

2.请简述美国经济学家理查森规模收益模型及其内容

3.简述区域开发特点

4.请用图示法画出增长极发展模式、发展轴发展模式、网络发展模式

5.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

6.简述高梯度区的特点

7.如何通过梯度转移来调整不同地区经济结构

8.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9.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10.根据下图内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一、本章要点

1.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广泛、

更为深刻的过程

2.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3.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包括地区的GDP的增长和人均GDP的增加

4.区域经济发展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5.工业化意味着经济发展,城市化则代表社会进步

6.区域经济增长注重量的增加,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质的提高

7.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

8.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9.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6个阶段包括传统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

后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社会

10.区域产业结构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a)第二产业是有形物质财富的生产,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并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无形财富生产

11.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越高,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比重提高的速度也越快

12.技术进步的作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效率

13.工业化时期,工业创造国民产值比重的不断增加与吸收劳动力由相对缓慢的增加到相对减少并行不悖

14.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化可分为三个过程:重工业化过程、深加工化过程、技术集约化过程

15.衡量重工业化的标准是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

16.霍夫曼定理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

17.工业化过程是一个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过程

18.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

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19.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区生产专业化为基本前提。

20.地区生产专业化是工业化过程中大机器发展的必然产物

21.工业化不仅为地区生产专业化提供了可能,也使专业化生产成为必要

22.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

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23.影响力系数大的产业比较容易带动其他上游产业的发展

24.感应度系数高的产业通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滞后性,成为瓶颈产业

二、简答题

1.简述克拉克三次产业划分

2.为什么说第三产业具有服务化趋势

3.简述配第—克拉克定律

4.简述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论

6.简述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7.简述为什么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霍夫曼系数基本保持不变,而重工业的比重持续上升

8.简述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的标准

9.简述主导产业的发展对策

10.简述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

11.根据此图说明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

三、计算题

计算区位商和专业化系数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到1990年代中期,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2.如何选择并发展主导产业?

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

一、本章要点

1.区位因素就是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利

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2.区位理论最主要的区位因素包括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因素

3.区位选择的标准(三个)包括成本最低、市场份额最大、聚集效益最佳

4.产业区位选择包括企业选项和选址两个相互联系的活动。

5.市场因素的集中表现是消费区成为产业区位选择的首选地

6.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包括目标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市场调控机制

7.从布局目标来看,政府对国家经济增长和区域平衡发展的追求与企业对最大利润的追求目标之间的冲

突,更多地反映在资源的配置上

8.在资源的配置上,从国家的角度来配置,更多地是要求均衡发展和均衡配置;而从企业来看,则要求

相对非均衡的配置。

9.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的代表,所考虑的既不是全局的最优,也不是企业的利益,而是一个地方的最大利

益。

10.企业作为布局的主体,驱动的机制就是利润

11.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控制投资的规模和方向。

12.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财政税收等

13.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包括燃料、动力指向、原料地指向、消费地指向、劳动力指向、交通运输枢纽指

向、无固定指向、高科技指向

14.传统的产业布局主要是对物质产品生产的布局

15.现代的产业布局则增加了对知识产品生产的布局

16.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是以企业的合理规模为基础的。

17.联合工厂一般具有工艺的同一性、空间的统一性、技术与组织领导的统一性等特征:

18.地域环境容量是从资源要素、基础设施要素、管理要素等方面决定地区合理规模的

19.地域合理规模包括地域内每个企业的合理规模、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两个方面,而且后者

是以前者为基础

20.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既是企业的自主选择,也是政府部门的规划决策

21.聚集可分为功能聚集和非功能聚集

22.功能聚集是生产聚集,非功能聚集是非生产聚集

23.实现地域合理规模要处理好聚集与分散的关系

24.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更多的是非功能聚集

25.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能产生乘数效应

26.一般认为,从聚集到分散,是一个规律。

27.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

专业化分工。

28.新产业区是一个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地域系统

29.新产业区可以按内源力、竞争力的高低和有无政府干预进行分类

30.我国目前有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布于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

二、简答题

1.简述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2.为什么说自然资源对工业布局的约束越来越小

3.请具体分析一个产业所拥有的指向类型

4.简述联合企业经济优越性

5.简述联合化生产给工业布局带来的影响

6.简述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推

7.简述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

三、论述题

1.请谈谈你对集聚与消聚关系的看法

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

一、本章要点

1.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就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有前瞻性的、关系到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纲领性设

想和谋划

2.区域经济规划就是实现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

3.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分为综合性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和部门(产业)发展战略

4.产业发展战略特点区域性原则和效益原则

5.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区域性、预见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特征

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包括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工业赶超战

略、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7.工业赶超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8.指导思想的定义是区域谋求发展的最高概括和总纲,对发展战略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和全局性的。

9.指导思想具有稳定性、针对性、一致性的特点

10.定位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一个环节

11.总目标应当包括以经济效益为主和以社会公平为主两方面的目标

12.区域资源、条件评价方法包括绝对量评价、平均量评价、需求量和综合评价等方法

13.反映一定地域空间的资源丰饶程度,称为资源密度

14.反映按人口平均资源情况称为人均资源拥有量

15.政策建议具有有限性、系统性、阶段性等特征

16.区域规划应当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区域和产业发展的详细的安排。

17.区域规划具有基础性、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

18.制定规划的方法包括综合平衡法、区域分析法、定量分析法

19.经济区是政府组织国民经济活动重要地域单元

20.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视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区划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21.主体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从开发的角度,将

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22.主体功能区可以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

23.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24.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25.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

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还包括一些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农业区等

26.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主要包括24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处世界文化

自然遗产、187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65个国家森林公园、138个国家地质公园等。

二、简答题

1.简述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的主要区别

2.简述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3.请对中国经济区划做一简评

4.按照主体功能区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意义

5.简述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效应

三、论述题

1.试述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政策内涵

2.试述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绩效评价

第七章区域经济政策

一、本章要点

1.区域政策是由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

2.区域经济政策是一种典型的政府行为。

3.区域经济政策可以分为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和两种类型

4.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包括稳定发展经济、高效配置资源、公平分配收入

5.实现生产要索空间流动合理化和高效配置资源,是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

6.市场机制主要以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

7.市场是通过调节产业经济活动来调节区域经济的

8.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工具、方法)主要有财政金融和税收手段、基础设施投资手段、政府行政手段和

区域开发手段等

9.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各地区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

10.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是表现其对资源的所有权

11.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则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效益

12.资源配置的数量,在一定区域的一定时间内,受到区域市场发育状况的限制

13.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对区域要素流动的推动作用

14.目前劳动力区际流动的主体,主要是迁移性的劳工流动和部分迁移性的人才移动为主体

15.资本的区际流动包括直接投资、融资和区际贸易

16.技术的区际流动,包括技术人员的区际流动,技术设备、产品、信息的区际交换。

17.区域产业结构受区域市场规模、要素供给双重制约

18.产业结构的调整,关键是要发展有创新能力的新的产业部门。

19.区域经济政策的运用地区包括重点发展地区和问题区域两类

20.“问题”区域包括落后地区、萧条地区和膨胀地区

21.“问题”区域往往在于区域经济失调或区域企业竞争力衰退,其共同症状为长期经济增长缓慢,长期高

失业率,生活水平低、人口大量外迁等

22.只有在经济起飞、城市化进入高潮、空间不平衡发展较快的时期,才是区域政策真正发挥作用的时期

23.区域经济政策包括区域财政金融政策、区域产业政策与投资政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区域创新

政策等类型

24.区域财政政策的实施手段包括地区税收杠杆、财政分配

25.货币流动带动生产要素的流动

26.产业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调整资源配置结构,更在于加快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和经济发展的步伐

27.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2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开放的前提下,各地区实现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状态和过

程。

29.要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不可能完全靠区域之间的协商关系,而必须靠中央的权威和财力的影响

30.区城合作政策的作用重点在于克服矛盾冲突,达成和谐与合理分工

31.区域创新政策是指国家经济政策、国家科技政策和地区产业政策的结合,是一个整合的概念

32.区域创新政策的作用领域包括基础研究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主导产业领域

33.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

34.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主要靠地方政府的主动行为

35.地方政府拥有资源的所有权、拥有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

36.政府不能代表企业,也不能取代市场。

37.资源本身的属性,要求对资源进行保护性、节约型的开发利用

38.地区的产业发展依据所拥有的优势条件,分为资金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和资源导向型

39.所谓市场机制,一方面是完善的市场体系;另一方面是畅通的流通渠道

40.地方政府创建市场的目的,不外乎两个方面:或者是主要销售本地的产品,或者是以市场为动力,推

动本地区商品流通的发展

41.行政手段调节特点包括直接性、规范性和有序性

42.行政调节经济活动的范围包括社会基础产业、国有企业和资源产业

43.扶贫资金应当以投入到贫困地区的生产领域为主,生活领域为辅

二、简答题

1.简述区城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2.简述现代产业经济的四个基本特征

3.简述要素流动的推动作用(以劳动力、技术、资金为例)

4.如何理解产业结构的趋同

5.简述落后地区的两个重要标志

6.简述萧条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区别

7.简述区域财政政策的目标

8.简述转移支付形式类型

9.简述通过中央的区域政策作用要达到的三个目的

10.简述区域创新政策的主要手段

11.简述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可能完全与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速度相一致。

12.简述地方政府实现区城经济增长目标的手段

13.简述如何做好扶贫工作

三、论述题

1.试述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

2.试述地方政府拥有区域经济利益主体地位的原因

3.试述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第八章区域投资环境和地区形象塑造

一、本章要点

1.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国内或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

2.投资三个要素包括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以及获利程度

3.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

称。

4.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

称。

5.经济环境是投资环境中最根本的组成要素。

6.市场规模是指地区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量

7.市场规模可分为潜在市场规模和现实市场规模。

8.基础设施构成人们通常所说的硬环境,它是影响投资效益的重要因素

9.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方法包括投资环境因素分析法(因素打分法)、投资环境的系统评价法等

10.地区形象是公众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11.地区形象特点包括地域性、继承性和动态性

二、简答题

1.简述投资环境包括的因素

2.简述地区形象的内涵

3.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4.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5.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内涵

6.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功能

7.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塞本原则

第九章区域经济合作

一、本章要点

1.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2.区域合作三要素包括合作主体,合作的对象及合作的效益

3.根据区域经济合作目的的不同,可以把合作主体分为两大类,即企业与政府,

4.企业的合作活动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政府的合作活动则同时追求社会效益。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主权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合作和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

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水平合作与垂直合作。

7.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生产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技术合作、信息

合作等等

8.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民间合作、官方合作及官民合作

9.人力资本实质上是指高素质的劳动力

10.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对劳动力投资的强度,包括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两大方面

11.人力资本是劳动力的智力资本与健康资本的结合

12.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

13.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是属于制度和政策的范畴,是政府的职能

14.来样生产、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俗称“三来一补”。

二、简答题

1.简述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具有的两重性

闭卷题型

1.填空题:247道——15分(30空)

2.改错题:247道——20分(10题)

3.简答题:71道——30分(5题)

4.计算题:2道——10分(1题)

5.论述题:10道——25分(2题,10+15)

开卷题型

1.改错题:247道——30分(30题)

2.简答题:71道——35分(7题)

3.论述题:10道——35分(3题,10+10+15)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2014.07《区域经济学》试题A

《区域经济学》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B 提高人力资本的能力 C 提高经济效益 D 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潜力 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A 资本 B人力资本 C 技术进步 D 社会制度 3. 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根本是。 A 增加供给 B 创造需求 C 扩大投资 D 保证经济均衡增长 4.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A知识密集型产业 B 智能密集型产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 D 资本密集型产业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A 投资软环境 B 智力资源 C 科技进步 D 雄厚财务资源 6.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 7. 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 A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B 加强行政控制 C 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增长 D 加强税收调节 8.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A 企业家才能 B 技术 C 创新 D 资本 9.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A S形 B V形 C U形 D M形 10. 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 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城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谢菲尔 2.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 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开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开卷

————————————————————————————————作者:————————————————————————————————日期: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区域? 特定的地理空间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 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1)如何组织区域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 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与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得核心问题就是---------------- 2、市场因素就是对--------影响最大得因素。 3、区域贸易就是指一个地区与其她地区进行得--------活动得总称。 4、熊彼特认为:------就是推动经济发展得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得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得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得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就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得相互适应状况得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得制定,一方面要体现-----------得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得原则。 9、投资三要素就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与流量、获利程度,其中,-----------就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得主要任务就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得主体就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得就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得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得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得第一推动力就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得高速增长 D 政策得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得基础就是-------- A最大得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得条件就是--------------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答案打印版广东某学院考试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指南 一、题型 二、复习重点 1、区域经济学的根本特征、理论体系、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区域经济学的根本特征: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连续性、开放性(5个)(这道题 百度的,答案不是很肯定)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区域经济政策理论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学派:新经济地理学派、新制度学派、区域管理学派 2、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历史使命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历史使命: (1)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深入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全国资源有效利用必须落实到各个地区,加速工业化进程缩小与世界发展的差距 工业化已经达到较高程度的发达地区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某些城市,则要担负起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历史重任。 (2)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们将负责制定各地区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 (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4)区域经济政策(5)区域开发

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P35) ◆一、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 (1)产权理论是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 (2)组织,即市场组织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其中心内容是交易成本问题。 ◆二、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 因为区域经济制度的环境的中心是产权安排和交易成本,其特点是: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4、区域开发、区域经济开发模式(P50) ◆区域经济开发的概念: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经济的过程。 区域开发是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求得对区域内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经济的最大限度的增长和社会进步。 ◆区域开发的特点:明确开发对象的位置、范围,开发具有时效性,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区域开发的内容: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四种):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增长极模式、发展轴模式、网络 型模式 5、地区主导产业及其选择、支柱产业(地区重点产业)、地区生产专业化、集聚效应(110)、地域合理规模(p81)(107) ◆地区主导产业概念: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 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以地区生产专业化为基本前提的)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具备4个条件: (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区域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

2011春《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国家全局的发展过程中,低梯度地区可能从中获得的发展机会的大小归根结底要取决于(扩展效应)与(回程效应)在该地区的作用力的对比。 2、经济一体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的经济联合的过程(国家内部的一体化)、(国际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 3、APEC的制度创新包括有(APEC原则框架创新)(APEC协商机制创新)(APEC推进方式创新)(APEC运作机制创新)(APEC活动内容创新)(APEC自由体系创新) 4、落后国家与地区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向上攀登的基本条件有三是(政治上稳定)、(重视科学文化发展)和有一个远见卓识和决策果断并工作效率高的政府。 5、我们可以将辐射分为(点辐射)、(线辐射)、(面辐射)。 6、科技园区必须建立起(人才激励 )、(要素流动)、(市场选择)、(政、产、学、研互动)四种机制,形成( 市场化)、( 网络化)、( 国际化)、(信息化)、( 制度化)五个特征,才能够实现其政策目标,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7、亚洲地区的(新加坡 )和(香港 )是两个致力于发展总部经济,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的中心城市。 8、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有三种基本导向(技术导向)、(结构导向)、(资源导向)。 9、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经济政策)、(完善的法律制度)、(完善的基础设施) 10、在近半个世纪过程中,欧洲的联合逐步深化,该一体化组织由最初的(关税同盟)发展到现在的(经济和货币联盟 ),并正着手进行(政治联盟 )的工作。 11、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以下效应(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社会资本效应)。 12、区域经济政策两个基本目标是:(经济增长目标)和(均衡目标)。 13、进入21世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研究成为新的经济学热点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国际经济领域显现出两个最大的特点(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不可阻挡)。 14、地域分工理论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15、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理论,都强调区域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 16、我国理论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对计量指标的选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总量指标)。,另一个是(复合指标)。 17、比较优势的概念是从(比较成本)而来。 18、不管是什么样的区域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 )、(内外兼顾)这两点。 19、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比较应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产业结构的转换情况)。 二、选择题 1、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B) A、无序的阶段性B、有序的阶段性C、无序的连续性C、有序的连续性 2、构成二重结构的社会经济基础是(C) A、发展战略不当,资源配置不合理B、经济的增长以工业的较快发展为基础C、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D、工业化过程的特殊性 3、回程效应是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作为(B)的对立物而起作用。 A、梯度 B、扩展效应 C、循环效应 D、回程反映 4、经济一体化包括在不同层次上的经济联合的过程,有(ACD) A、国家内部一体化 B、地区一体化 C、全球一体化 D、国际经济一体化 5、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以下效应(ABCD)。 A、税收贡献效应B、产业乘数效应C、消费带动效应D、就业乘数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 6、比较优势的概念是从(B)演化而来。 A、比较利润 B、比较成本C、边际效益D、绝对优势 7、法国著名经济家布德维尔在吸收佩鲁空间方法的框架及吸收地理学的区域思想后,将区域方法分为(ACD) A、均质区域B、特质区域C、极化区域D、计划区域 8、地域分工理论的主体是(A) A、比较优势原理B、经济决策原理C、顶端优势原理D、发展优势原理 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科技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B、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鼓励大力发展经济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汇编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区域经济学考试题

区域经济学课堂练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杨小凯在其《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书中指出,经济组织概念包括:[ ABCD ] A,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 B,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 C,生产迂回程度 D,企业内部组织 E,俱乐部 2,罗默认为知识的作用是:[ACD] A,知识产生外部经济效应 B,专业知识产生水平效应 C,专业知识产生垂直效应 D,知识积累是经济主要来源 E,知识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 3,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的假设有:[ ABC ] A,同质性假设 B,偏好相同 C,短期内生产技术(投入产出)不变 D,生产要素使用相同 E,自然条件相同和相似 3,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包括:[BC] A,市场拥挤效应B,本地市场放大效应C,价格指数效D,涓滴效应E,回波效应 6,关于聚集力与分散力的关系是:[ BC ] A,在临界值之前聚集力大于分散力 B,在临界值之前聚集力小于分散力 C,在临界值之后聚集力大于分散力 D,在临界值之后聚集力小于分散力 E,聚集力与分散力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 7,区位主体受到影响的作用力有:[ ACD ] A,市场引力B,市场推力C,竞争斥力 D,降价引力E,合力 8,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联系是:[ ABDE ] A,假设资本产出比固定不变B,经济增长有内在不稳定性 C,试图找到需求增长率与生产能力增长率相同的各种条件 D,从需求方面解释经济增长率 E,强调资本积累的作用 9,新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有:[ABCD] A,保罗·罗默B,格罗斯曼C,卢卡斯D,曼昆E,舒尔茨 10,新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是:[ABCD] A,后者将技术进步外生化 B,前者将技术内生化 C,后者认为资本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 D,前者认为知识与人力资本报酬递增 E,资本包括物质资本,还包括人力与知识资本 11,实施出口替代战略的各个国家或地区有三种类型:[ A BC] A,日、韩为代表的政府干预型 B,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自由贸易型 C,以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与泰国为代表的混合型 D,二战后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为代表的政府干预 E,19世纪中叶德国制造业保护型 12,斯密说过:“不是市场上有了许多酒店,我们社会才有饮酒的风尚,而是社会上由其他原因产生了饮酒的风尚,才使市场上有许多酒店。”可以理解为:[ ABCE] A,需求对生产有导向作用 B,需求层次随人均收入提高而提高 C,资本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按一定顺序投入 D,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层动因是供给导向 E,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层次因素是需求导向 4,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表现在:[ BCDE ]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版本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 ----------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 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

区域经济学 期末复习资料(详)

一、名词解释 区域开发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增长极:把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 中心地理论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任何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都有一个最大的销售范围,占有一定范围的市场区,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才可能达到最大的销售额,也就是每一个产品或服务有自己的限界值。 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位置的理论。可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内容。前者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工业布局;后者指厂址的选择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克拉克主要研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换规律,总结了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规律,及其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不同产业收入的差异。 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这些产业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群体效应获得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二、简答 1简述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①指生产要素不是都能够流动的,其中有些能够流动,有些则是固定不动的 ②指能够流动的生产要素其流动性是有限的或不完全自由的。 1)管理体制。如户籍管理制度 2)主体利益。资本追逐利润率 3)历史文化。人口流动频率与文明程度成正比 (2)生产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①企业规模经济 ②外部经济或集聚经济 (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空间是有距离的.不仅要耗费时间,而且要付出费用,克服空间分离的耗费即距离成本。距离成本限制了自然天赋优势的发挥和空间集聚经济得以实现的程度,使经济活动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范围。所以它构成区域经济存在的又一重要蔓础。 2简述区域经济学中的点轴面架构 一、节点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经济活动内聚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极化作用,使经济活动向区域的经济中心集中,这样的中心就被为节点。 2.节点一般表现:由人口集中分布而形成居民点和集镇。 3.节点差异的原因:集聚规模、主要功能、空间形态分布 4.节点的空间分布体系:是其职能类型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在区域空间组合中的结果和表现形式 5.节点的特征(1)有明确的位置(2)有大小和形状(3)具有不断集聚的作用(4)内部存在明确的功能分区(5)有数量和质量的概念 二、轴线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连接节点之间的线状经济景观就是轴线,轴线是一个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基础设施,也是经济活动空间的基本条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