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多角度试题的情境创设、考查目标和教学要求

多角度试题的情境创设、考查目标和教学要求

多角度试题的情境创设、考查目标和教学要求
多角度试题的情境创设、考查目标和教学要求

多角度试题的情境创设、考查目标和教学要求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姚锦祥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历史学科能力测试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高考试卷有多个试题涉及到这一目标的考查,体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进展和高考命题的新要求。分析、总结这些试题的设计方式和考查特点,有利于新的命题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进一步完善。

一、以不同角度的观点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历史试题的问题情境,大多通过不同于教材、教学中的新材料创设,因而有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之说。多角度试题,主要是通过提出新角度的观点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这样的方法大体上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从不同于教材和教学角度提出新的历史结论的方法。2010年山东文综卷第27题第(1)问就是这种类型的试题: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新航路开辟的学习内容,教材大多按背景、过程和影响的顺序展开。在这一叙述体系中,哥伦布航行美洲与迪亚士、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航海一样,只是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一个事件。试题将这一事件抽象为新航路开辟的历史现象,并从新的角度提出了哥伦布航抵美洲具有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新观点,从而创设了不同于教材和教学的新情境。

2010年江苏卷第22题也属于这种类型的试题,它是这样表述的: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试题借助于《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提及的辛亥革命性质的两种角度,要求考生对辛亥革命是一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历史观点做出解释说明。显然,从这种角度界定辛亥革命性质的历史观点与教材、教学的角度和观点是完全不同的。人们对辛亥革命以“革命”的名号标识是没有异议的,各版本教科书也是按照革命的定义来组织内容的,如反清思想的传播和革命组织的建立、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以及清廷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等。试题则从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角度创设了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意义的新观点问题。

另一种是借助于材料创设新角度观点的问题情境。2011年课程标准全国文综卷第41题,以西方崛起的内容为材料创设了新的问题情境。它是这样表述的: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在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中,“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以及“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等历史现象,分属于政治制度、人文精神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专题。在试题中,它们则是作为西方崛起的材料出现的。试题通过一、二两段材料,形成了西方崛起在过程、原因和影响方面观点明显不同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针对材料的不同观点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和评价。

2010年课程标准版全国卷第40题,新情境的设计思路与其基本相同。它先是通过两条材料和问题展示了中英两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与发展的内容。其中,第一问要求概括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即从材料中归纳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的发展状况;第二问要求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即概括材料中所提及的两个阶段的生产组织形式、资本和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第三问要求结合中英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的不同历程,阐述对恩格斯提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历史前提具备时才能形成的观点。如果将机器生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载体的话,此题实际上指的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问题。但怎样的历史前提才是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恩格斯的观点中没有提及,教科书这方面的表述也比较笼统。人教版和人民版在阐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时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都提到了海外市场、劳动力、资本、生产技术,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等因素。岳麓版还提到了政府保护私人产权、丰富的煤铁资源以及牛顿力学的创立等历史条件。史学界对这一问题也没有定论,有的认为主要是市场因素、有的认为主要是制度因素,有的则认为是几个因素的合力。试题通过材料和设问,创设了从新的角度观察中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问题的新观点。

山东卷的新航路开辟题和江苏卷的辛亥革命题,并没有呈现大段材料,只是从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视角提出了相关的问题。试题的情境不仅教材中没有,教学中也极少有老师涉及。全国卷的试题,虽然引出了相关的材料,但试题新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如何认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问题所形成的。可以说,多角度观点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这类试题的鲜明特色。

二、着眼于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的考查

论证是指引用论据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论述过程,历史考试中主要表现为对历史观点或问题的解释、说明和证明的能力。探究就是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历史考试中主要表现为从历史材料中提出和论证问题并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多角度历史试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查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是运用判断、归纳、比较和推论等方法论证历史问题或评价历史观点。判断是指明某一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历史考试中主要通过试题考查考生能否根据历史观点或概念的定义对相关的历史结论或现象作出恰当的解释、说明或评价。

对美洲的“发现”是偶然或必然的这一观点的判断,首先要了解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定义,然后将所学的新航路开辟的知识与其进行对照,看其是否符合相关的定义。如果从孤立事件的角度看,哥伦布航抵美洲这件事可以认为是偶然的,因为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印度或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他本人始终认为他到达的地方是印度,因此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如果从整体联系的角度看,其首航的结果可以看成是必然的,因为当时“发现”美洲的历史时机已经成熟,如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寻金热的出现、传播天主教的要求和科技条件的具备,加上陆上商路受阻等原因。综合起来看,哥伦布航抵美洲既有必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因素。

归纳是指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即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的认知过程。历史试题中,可以要求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抽象出历史概念,也可以要求从材料信息中概括出主题或写出简短的要点。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不同的背景出发可以对其性质做出不同的结论。将其放在“1911年秋至1912年春”历史背景下审视,它只是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变革方面。将其放在1900—1913年的背景下审视,它是一种历史现象,即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现象。其对中国的影响,除政治变革以外,还包括社会思想的变革和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革。试题正是要求考生从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等一系列政治事件中抽象出政治革命的概念,并从社会革命的定义出发概括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新生活习俗的出现等具体的历史事件。

比较是指把事物与现象加以区别,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与关系的认知过程。它可以在同类或异类的对象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不同部分之间进行。推论涉及在一系列例子或事例中发现模式,一般出现在学生能够抽象出一组例子或事件的概念或原理的时候。当比较连同推论等认知过程一起使用时,比较有助于类比推理和对历史观点的证明。2010年全国文综卷第40题的最后一问就考查这样的思维方法。试题要求考生先通过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信息获得其异同点的认识,即中英两国虽然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结果不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形成而中国则没有形成。然后,将历史前提的要素与中英两国进行比照,分析其不同结果的原因。在对照中容易发现,英国具备了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而中国没有。

二是通过分析和综合等认知过程论证历史问题。分析是将认识对象分解为它的构成部分以及确定部分怎样联系及其与总体结构如何联系的思维方法,包括区分、组织和归属三个认知过程。其中,区分是根据适当性或重要性将一整体结构分解为部分;组织涉及鉴别一份材料或一个情境的成分并识别它们如何组织成为一个内在一致的结构;归属涉及解构过程,要求学生弄清楚隐藏在交流材料中的观点、偏好、价值或意图。三者紧密联系,往往在试题中一起出现。以下2010年全国文综卷第40题最后一问为例做一说明。这一问是这样表述的: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反杜林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题目比较概括,考生首先需要明确试题的要求,这可以看成是解题的第一阶段。设问实际上有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所组成。一是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的观点是什么?二是怎样解释和论证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从材料看,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脱离萌芽状态而正式形成、才能从“原初工业化”时代进入工业化时代。也就是说,解决试题的关键问题是怎样论证恩格斯的这一观点,这就进入了解题的第二阶段。对这一观点的论证,论据可以来自材料也可以来自所学知识,论证的方法可以是演绎法也可以归纳法,考虑到试题所提出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和“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的要求,本题可以根据材料一、二的信息,采用归纳法论证恩格斯的这一观点。解题的第三阶段是在试卷上书写有关答案,不仅考查相关的证据,还考查了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表述方法和书写格式。由于试题对历史前提的认识是一种开放性的要求,即历史前提可以是一种要素或多种要素。如以市场这一历史前提的要素为例可以对本题做出这样的表述:

论点:只有在历史前提具备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正式形成。

论证:

英国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海外市场的需求,进而极大地刺激了纺织业的发展。原有手工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从而催生了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

中国明清时期,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和的农民贫困导致的购买力低、重农抑商政策对国内市场的限制,海禁政策、闭关锁国导致海外市场萎缩,从而使中国失去了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结论:当市场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时,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

按照“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结论”这种类似于三段式的表述方式,可以对恩格斯有关“历史前提”的观点做出上述的阐述。当然,历史前提也可以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建立”、“资本”、“技术”和“煤铁资源”等要素,只要言之有理,论证充分即可,其表达方式可以仿照上例进行。试题的考查重点,就在于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论证说明历史观点的方法与能力。2011年相关省区自主命题的高考卷也有这样的考查倾向。如,江苏卷第22题第(3)问:“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再如,广东卷第38题的最后两问:“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北京卷第37题的第(4)问也是如此。它要求考生提炼资料的主题,并对补充主题的新资料加以简要的阐释。

三是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2011年全国卷第40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的设问,实际上内含着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二段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同意这一观点?第一问,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纳和概括能力;第二、三两问,主要考查对历史观点的评价能力。作答时,考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和史实知识对两段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辨析。材料中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作出不同的归纳。从叙述者的角度看,一种是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一种是反对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从叙述内容的角度看,一种是西方崛起过程的观点、一种是西方崛起原因的观点。两条材料围绕西方崛起的时间、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等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史实证据,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合理

性。这就要求考生在熟悉西方崛起的过程、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调动相关的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对相关观点做出评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011年自主命题省区有关试题也有这样的命题倾向。如,山东卷的第27题的最后两问:“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浙江文综卷的第38题第(2)问的相关内容:“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上海卷第39题的最后一问:“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看法。”

四是用准确的语言和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论证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准确的语言,指历史学科语言的正确使用,即在书写有关答案时尽量使用历史学科的专用术语表达有关史实、概念和历史评价等。正确的逻辑关系,指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即在解题和书写有关答案中所表现出的清晰的思路、有序而完整的结构以及史论结合的写作方法。其中,对解题的清晰思路的考查尤为重要。解题的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所组成:问题表征阶段需要考生理解任务并形成可能的解决方案;解题计划阶段要求考生考察各种可能性并提出可操作的计划;解题执行阶段学生成功地贯彻计划。

三、对传统教学观念具有一定的破解作用

多角度历史题无论是情境还是设问都以新角度、新观点的面貌出现。所考查的内容,既是历史课程和教材的主干知识,也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所考查的认知过程,不是与知识的保持紧密相关的记忆能力,而是与知识的迁移最为密切的理解、运用、分析和评价能力,着眼于历史学习方法与运用能力的考查。这些试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用确切、已知和低层次的历史问题和方法来分析、论证或评价考生不明确、未知和高层次的历史问题。它们拓宽了命题的思路,符合能力立意的要求,适应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它对人们从教材、教学和评价观念的解放有多方面的启发作用。

就教材观而言,教科书中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关的原因和条件、作用和影响以及性质等方面的表述,是编者从一定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形成的。这样的说法不是必然正确的,它会随着时代、社会和学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对教科书上的这些结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可将此当圣经看待。

就教学而言,多角度历史观点问题以其看问题角度的新颖、独特和视野的开阔,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和学习的效率。课堂教学中应当增强这一方面内容的学习,并注意采用多种方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历史观点进行解释说明,也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不同于教材中的历史观点并选择相关的材料进行说明论证。

就评价而言,多角度试题涉及到历史思维深度和广度的考查。从一段史料或一个历史现象中能否发现认识它的视角,有多少种认识的视角,对衡量考生历史学习的方法、观点和知识具有一定的意义。历史学科是一门解释性的学科,就历史现象的性质以及历史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影响而言,站在不同立场的人运用不同的观点就有不同的看法。多角度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这一特色,以其为考点,可以检测考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情况。此外,试题设问的选择性、答案的开放性以及分层次计分等特点,凸显出多角度试题的新课程特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千百年前宋朝的苏轼用他的饱含哲理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多彩的角度。每个问题都是一座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风景。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也同样如此,正所谓多一个视角便多一分历史见识。

2011-11-01 人教网

有关教育心理学个人收获心得体会

有关教育心理学个人收获心得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 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对书上内容的 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教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场景和境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境交融,从而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价值导向下,创设问题情境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亮点。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数学课堂中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但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而且有较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然而,也有的问题情境创设牵强附会,不能承载数学知识,冲淡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导致情境不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应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深入地探索。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知识都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儿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一、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依据 所谓问题情境,是学生觉察到了一定的目的而又不知道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

教学设计简介——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教学设计简介一一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关于教学设计过程,目前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理论模式。 但是,可以从各种理 论模式中抽取出一些基本组成部分,见下表,女口: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以及教 学设计成果的评价。这七个基本组成部分可以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如 图所示。从这七个基本组成部分中还可以进一步抽取出以下四个最基本的环节 (或要素):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各 种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都是在这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的 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构架上建立的。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描述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 个阶段,即前端分析阶段、学习目标的阐明与目标测试题的编制阶段、 设计教学 方案阶段和评价与修改方案阶段。 (一)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是美国学者哈利斯(HarlessJ .)在1968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 的是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 设计事项的问题,主要指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现在 前端分析已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需要分析就是通过内部参照分析或外部参照分析等方法, 找出学习者的 现状和期望之间的差距,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确定问题的性质,形成 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目标,为教学设计的其他步骤打好基础。 序号模式的共同特征要素 ! I : -1 学习需要分析 问题分析,确定问题,分析、确定目的 F *—T * r' 2 学习内容分析 内容的详细说明,教学分析,任务分析 [ ------ i ----------------------------- 3 学习目标的阐明 i —' : 4 模式中出现的用词 …目标的详细说明,陈述目标;确定目标:…缩写行为…ij 目标 : 学习者分析 学习策略的制定 :5 :6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 :7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J 教学对象分析、预测,学习者寝能力评定 安 排.教.学活动,说.明方法.,策略.的确定. 教 学资源选择,媒体决策,教学材料开发 : 试验原形,分析结果,形成评价,总结性评价,行 ……为评价,反馈分析

外语教学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动机:是促进达到目的的动因,通常产生于某种需要。 2.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是记忆的基本过程。 3.复用:在心理学上复用指的是在记忆中再现某种材料,也就是在没有言语信息输入的情况下主动地再现材料。 4.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等人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采纳行为主义的塑造原理,更主张人类进行的大量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的 熟练反应,然后再努力模仿示范者的反应才完成的。 5.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保持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6.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7.随意注意:是具有自觉地目的,而且要求作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8.词汇检索:是人脑中存在着类似词典的内部词汇,从记忆中寻找提取这些词汇的信息。 9.智商:心理年龄(MA)与实际年龄(CA)之比。 10.图式:是皮亚杰用于人们为对付环境中各种特殊情境而发展的思维结构,构成可能有组织或有结构的行为型的认知能力。 11.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包括心智活动方式。 12.知识:是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关系。 13.语法教学的归纳法:归纳的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采用归纳法进行语法教学,在学习者就特定结构的使用进行练习之 前,先让他们接触一定数量的实例,使从中概括出该结构的有关规则。通常进行大量练习应用 所学语法规则。 14.感觉记忆:指感知停止后瞬间即逝的记忆,是将进入的感觉信息保持到某类型被认知的系统。 15.语感:在心理学上应属于被称为理智感的情感范畴。应理解为对语言的感性反映。语言联系和关系的所有这些感性反映形式 构成巨大而复杂的感性复合体,这便是语感。 16.气质: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特征之一,表现于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外倾 或内倾)。 17.命题:是句子的储存方式,也是句子记忆的基本单位,是关于一个或几个概念的判断。由一个谓语和数个中项组成。 18.同化:是按信息与现有图式一致的方式提取和解释新信息的过程。 19.调节:是改变图式使之更好地符合现实世界的过程。 20.意理识记: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进行的识记,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 21.即时记忆广度: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称为即时记忆广度。 22.遗忘的干扰说:这种解释认为,由于记忆痕迹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引起相应的神经抑制过程,呈现遗忘现象。一旦抑制过 程解决,记忆仍能恢复。 23.习得:在自然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语言而发展语言能力。 24.词汇的习得:词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并随机取用。 25.再现:(亦称重现或回忆)指过去经历过而当时并未呈现的刺激,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记忆过程。 26.情感: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 27.内部言语:维戈茨基认为初始的“思想”与最后的外部表述之间有一个必要的中间环节,是把内部的主观意思转化成外部扩 展性言语意义系统的一种机制。 28词素:是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可由一个或多个音节构成。 29引发行为:(即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发的的反应 30第一信号:巴甫洛夫把客观世界一切直接作用于机体的刺激物称为第一信号 31第二信号:言语中的词也可以成为条件信号,作为特殊的刺激物,标志着某 一事物,成为这一事物的信号。巴甫洛夫把这种信号称为第二信号 32分析性阅读:分析性阅读伴有对材料的全面分析,必要时还使用翻译,从而 推理地间接理解文字材料 33综合性阅读:是一种要求不经意翻译直接理解的阅读 34有意识记:亦称“随意识记”,指具有预定目的,按一定方法、步骤,经必要

课题一《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

课题:《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 地点:一楼东办公室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落实课题 我校选择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为子课题进行研究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提问是构成课堂教学教与学的信息反馈的最直接,最贴近师生心理的一个过程。课堂问题的设计对教与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各科教学中都会有不同形式的,不同类别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质疑,引发思考,完成每步教学目标。课堂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手段。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生搬硬套,搞形式主义,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作用,还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的乐趣。所以我们要苦心研究,精心设计,尽力做好,努力提高,这样,我们所提的问题才具有真实的价值。课题提出(选定)后,研究组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1)理论学习。负责人进行理论讲座。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要重视日常的搜集和积累,有针对性地搜集和积累;可以从看书阅览材料中搜集,从教育教学实验中搜集如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设计实验课,编拟的教案、记录等;还应从上课的实践中搜集和积累。建立教例撰写制度,开展案例研究,探索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学效果分析等。还可以从评课中、作业、课外活动及课外调查中搜集和积累资料。整理者定期整理研究员搜集到的材料。本阶段所有研究员会利用网络教研,集中结合资料设计有关概念,计算,应用题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探讨有效策略,形成实验报告。 2.课题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1: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情境的特征是什么; 问题2: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有哪些不适合的问题情境,应如何改进;

教师的教学设计,分这几个步骤来写!

教师的教学设计,分这几个步骤来写!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关乎着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这么严重的教学设计,学好下面几个步骤,就能松弛应对! 一、课前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例外年级每课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详尽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大凡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大凡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必须是详尽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根据课程标准中给出的行为动词进行使用。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佳有例外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例外要求、例外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源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详尽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汇总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 汇总(总1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着作等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着--《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8546530.html,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作者:吴仁良 来源:《科教创新》2013年第07期 摘要: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要用于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于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意义重大。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景创设策略 数学教学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因此,优化问题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思维效率的关键。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创设优美的问题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心智活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如在开始上课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联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学生急于想知道结果,必然产生求知欲。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可以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许多方法。再者,年龄问题是小学数学较为复杂的应用题,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如在学生学习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课尾可出示这样的思考题:小花猫、大公鸡和山羊是好朋友,他们年龄虽然都不同,但爱好都很相似,正如他们对外夸口说的“忘年交”。一天,大象伯伯看到他们三个正在讲故事,便上前问道:“你们三个,究竟谁最大?谁最小?”山羊幽默地说:“我的年龄乘以11/12,公鸡的年龄乘以13/15,小花猫的年龄乘以10/3,这样算出来的三个年龄就一样大了。你能把我们三个按年龄的大小依次排列起来吗?”大象伯伯糊涂了,同学们,你们能在课后帮大象伯伯找出答案吗?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地进行钻研。这一问题表面看“山穷水尽疑无路”很有难度,但学生一旦把握住“算出来的三个年龄就一样大了”这个关键,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不难得出正确答案。悬念可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达到心智活动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能促进当前的学习。 二、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学习

外语教学心理学第9-15章要点

第九章外语词汇教学的心理分析 第一节词的结构 一.词的感性基础 按心理学的观点,词的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感知和理解口笔语时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听到和看到的复合刺激物;另一方面,是在口笔语中表达自己思想时可以通过发音和书写说出和写出的回答反射。 按认知理论的观点,掌握一个外语词是通过感觉登记和短时记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多种编码的信息痕迹。 词的视、听和动觉结构是其感性基础。 此不仅可以感知,还可以表象出来。 词的表象:在记忆中恢复的词的形象称为词的表象。 词的心理结构中包含着词的听觉表象、视觉表现和动觉表象。 二、词义与概念 (一)词的中心意义和具体意义 1. 具体意义:是词对所代表客体或现象的关系。 2. 中心意义:决定于词与概括地反映着现实的相应概念之间的直接联系。词的中心意义常被称为词的一般意义,包括词的是所有个别意义。 3. 词的中心意义与具体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亦即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中心意义——类概念;具体意义——种概念 4.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5. 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从属、完全相合或同义、部分相合或交叉、互相排斥 6. 概念之间的关系即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词义的揭示 一.不同语言的词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种语言的词在多数情况下不是简单地与另一种语言的词相适应,而是在彼此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多样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复杂多样是由于一种语言的词所表概念系统与另一语言的词所表概念系统不是相同的。 不同语言的词所表的概念,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现实。 不同语言的词不可能都是等义的,不可能完全相合而且绝对等值。 二.揭示外语词义的方法 1.词汇对译的方法:只有在完全相合或等值的情况下,用翻译揭示词义才是有效的。 2. 直观手段揭示词义:有一定的效果,但也会造成误解。 ●外语词实际上不应与实物直接联系,而是应与概念直接联系。 ●使学生正确理解词义最合理的方法:根据词的特点,分别采用翻译、直观演 示、构词分析、同义词、反义词、上下文等手段,并着重就词所表概念进行必要的讲解。主要在于让学生就所学的词形成正确的概念。 第三节词汇的习得

教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教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通过一学期的课堂学习和翻阅课本,我对《教学心理学》这门课程有了一定 的了解和心得。 教学心理学主要有十二个内容组成;即什么是教学心理学;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师心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知识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创造力发展与培养;规范教学;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 教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一名处于形成之中的新兴学科。 教学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和教育心理学不 同的是,教学心理学尤其注重探讨依据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科学设计和安排教 学活动的原理、策略和技术。 最主要的是,我明白了教学心理学和我们学过的教育心理学是不同的,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整个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学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只涉及教学情境(主要是课堂教学情境),非常详尽。 教学心理学主要研究范畴是学校教学情境,研究主题是教与学双方(主要指师生),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 在教学心理学上课期间,很多老师针对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与我们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我们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多案例分析;也有老师在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理学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因为我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所以当老师讲到一些和其他心理学课程有关的知识点的时候也能帮助我回忆比如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有关的知识点,这也帮助我对这两门课程的知识点的巩固,加深了我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教学,即上课,是老师授课,学生听课而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它既有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严格严肃性一面,也有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活泼活泛性一面。说白了,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一个是以知识传递为表现形式的信息交流;一个是以心理共鸣为影响特征的情感沟通。由此,信息交流在情感沟通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同时激起并维持感情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发生发展。其良好的心理影响,是构成和谐统一的最佳课堂教学情境因素。 我们作为师范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的

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新课改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教学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与感悟学习内容,主动的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共识。笔者在教学中也不断的进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与研究,并获益匪浅。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问题及其改进策略方面作一些陈述,以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将数学抽象的内容依附于现实的背景之中。 一、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境设计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每一位教师心动,想把这样的情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但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却往往达不到同样的效果。为什么呢?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精心的设计教学情境,有的教师常常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或其他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出来。于是采用的策略往往是“拿来主义”,然后围绕着课件中的情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情境创设怎么能为教学服务呢?情境创设没有明确的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效果自然不甚理想。

(二)情境创设重点不突出。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认为课堂上没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老土”。于是每一堂课都以生活情境导入,把复习铺垫,以旧引新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抛到了九霄云外,课堂上处处有情境,时时有情境,学习气氛热热闹闹,教学却淡化了数学的本质内容。创设情境时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仅仅是为了课堂上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显然是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发展。 (三)情境创设内容不符实际。教师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牵强地运用他人的教学情境或只是简单的再现教材主题图往往使教学情境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如新课程(上海版)教材及相配套的教学课件一般都是用小胖、小巧、小丁丁、小亚四个人物的学习或生活的情境图来呈现教学的内容,而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们的年龄在长大,知识结构在发生变化,生活经验在不断丰富,一二年级的学生会对书上小朋友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兴趣,而到了中高年级教师一味的用这样的情境,学生就会觉得很假、很不真实。 (四)情境创设思维无深度。创设情境是为了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找到数学的原型,进而提炼到数学的本质,或是在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发展数学思维,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并非是简单的生活情境的再现。而在教师的课堂上情境创设常常是几个卡通人物,或是一幅主题图的再现,这样的教学情境没有思维的深度也就失去了其教学的意义。

《外语教学心理学》教学大纲

《外语教学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外语教学心理学试用专业:英语专业本科 英文课程名称: Psychology in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32 学分数:2 理论教学时数:32 实践教学时数:0 执笔者:编写(修订)日期: 一、课程的性质 《外语教学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学校情景下外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既要探讨学生如何学习外语,又要研究外语教师如何传授外语。它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一方面,它有自己的核心概念和范畴群;另一方面,它也要综合应用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心理学科的研究成果,分析和研究外语教育领域的心理学现象,总结心理规律。 二、教学的对象 作为一门专业课,外语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英语教育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完成了英语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等课程的学习,对普通心理学专业有了初步的认识,一般具备了接受外语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三、教学的目的 外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有关外语教育与学习的本质、过程、影响因素的基本理论,对不同类型的学习有较深入的理解;形成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指导研究学校外语教育,指导学生外语学习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 本课程围绕心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展开,可大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二、三章是第一部分,这是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学习理论的基础部分,包括心理学与外语教学、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第四到八章是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外语教学中涉及到的心理语言学理论,`包括掌握外语的心理分析、外语的感知、外语的理解、外语的表达和语言材料的记忆。第三部分包括第九到十三章,主要内容是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同课型具体涉及到的心理分析,如:外语词汇教学的心理分析、外语语音、语法教学的心理分析、外语口语教学的心理分析、外语阅读教学的心理分析和外语写的教学的心理分析等。第四部分包括教与学的主体:第十四章关注学习者,主要涉及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个别差异。第十五章关注教学者,讨论如何提高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目标的制定步骤

1、目标分解 教学目标需要自上而下的分解与重构,这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上位目标是下位目标制定的依据,下位目标是上位目标实现的基础。要设计单元目标,就必须明确学段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要确定课时目标,就必须明确单元目标及其相互关系。下面以学段目标分解为单元目标为例来说明其操作。 (1)学习需要的分析。主要是明确本单元学生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主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水平。明确了单元的学习主题,也就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2)学习任务的选择。确定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完成的阶梯式的学习任务(内容)。如“圆的面积”的单元目标是“探索与发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完成“认识圆”、“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够把圆形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数学思想)等学习任务。 (3)学习任务的组织。主要分析各项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其不同的关系进行整体构思,对它们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化、层次化的逻辑序列,

以满足教学实际进程。如要“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首先要“认识圆的周长”,而不能把二者的关系颠倒过来。 (4)单元目标的表述。明确了各单元的学习任务,就可以把每项学习任务编写成相应的单元目标。相对于学段目标来说,单元目标是具体的;但相对于课时目标来说,单元目标又较抽象,这一点与课时目标必须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有很大的不同。如“圆的面积”单元目标,可做如下表述:①能说出身边的圆;②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圆的周长;③能说明圆的面积与圆的周长的区别;④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此后,每个目标还要类别化,即确认它们各自的维度及水平标准。因为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与条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维度的教学目标,其层次水平不同,教学的过程与条件也是不同的。 2、任务分析 通常的做法是“逆推”,即从已定的终点目标开始,不断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预先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逐步揭示使能目标(从起点通向终点必须掌握的子目标),然后逐级排列出来,从而揭示最终目标的构成成份及其层次关系,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事件的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以通过下位目标的逐个实现达到上位目标的最终实现。

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检讨和内省,既不惮于重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鉴戒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我浏览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慨,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干。读后使我的熟悉有了进一步的进步,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入的熟悉。教学是教与学的同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到达教学的完善结合。《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份: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串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题目为基本线索,先容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利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点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熟悉,固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进程,和教师如作甚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增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进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干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触及学校教育进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对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外一方面,我也熟悉到教学是一个完全的进程,在每个进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增进教学。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进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利用。从书中,我熟悉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题目: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进步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有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进步本身教书育人的技能。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根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应掌控学生的认知特点,增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知道和熟练地应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进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根据和利用技术。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很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进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情境”,《辞海》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所处的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其中问题情境放在首位,显然就是要求教师用积极营造问题探究的情境,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知识的理想 阶梯。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那么,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呢??? 一、旧知复习,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时才能促进 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

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二、学科整合,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了学习数学,但从具体内容来看,具有综合性、多样化的特点。可以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所用。从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数学情境中可以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如水文知识,苏科版教材在有理数的乘法学习时,创设的就是水文观测方面的问题情境;地理知识,在学习平行和垂直时,教材创设了观察北京城市交通图的情境;社会学知识,在学习统计图的选用时,教材创设了尝试将中国5次人口普查数据用统计图来表现的情境;美学知识,在学习黄金分割时,教材创设的就是芭蕾舞演员身体比例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塔体比例的情境。教学中,师生之间应形成互动关系,从而让静态的教材变为到动态的生成,激发创新思维。?? 三、生活积累,创设问题情境??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语教学心理学试题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语教学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外语教学法中的_____以心理学上的机械主义为理论基础。 2.当人们在交谈中提到“黄山”时,头脑中重现迎客松的形象,这是_____。 3.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兴起的_____,其理论基础除结构主义语言学外,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_____。 5._____是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可有一个或多个音节构成。 6.心理学家_____提出的有名的效果率认为;随伴满意的事态发生的反应将与情境更牢固地联结;随伴烦恼产生的反应则与情境的联结将削弱。 7.一般认为,对外语教学的比较系统的心理学研究,是以前苏联_____1959年出版的《外语教学心理学概论》为先导。 8.确认知觉本身显示出一种整体性,认为通过视听觉理解语言材料是以整体结构形式实现的这种观点显然受到了_____的影响。 9.认知心理学可以认为是传统的意识心理学和_____的混合体。 10.根据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对学习的分类,经典条件反应属于_____。 11.从电话簿上查找一个电话号码并根据记忆拨号,但事过之后就记不得此电话号码了,这种记忆类型是_____。 12._____提出的“内部言语说”极大地丰富了认知心理学。 13.“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不闻”这句话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_____。 14.“提供的内容应与谈话的目的有关”是格赖斯会话原则中的_____。 15._____是用以构成句子或话语的最小单位,必须至少由一个自由词素组成。 16.看到一张桌子,听到一首乐曲,闻到一种菜肴的芳香,这些都是_____现象。 17.在幼儿习得语言的“电文阶段”中,下列词类中的_____先学。 18.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_____。 19.当人们在交谈中提到“北京”时,头脑中重现天安门的形象,这是_____。 20.在幼儿习得语言的“电文阶段”中,下列词类中的_____先学。 21.现在心理学领域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____提出的操作条件理论,是由沃森行为主义派生出来的一种新行为主义理论。 22.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直觉特征是_____。 23.“提供所要求的信息量,不必多于所要求的信息量”是格赖斯会话原则中的_____。 24.下列活动中,不属于习得活动的是_____。 25.在人们的短时记忆中,字母D常混淆为T,而不是O,这是因为人们在短时记忆阶段主要依靠_____。 26.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反映的是_____与记忆的关系。 28.从气质类型看来,多血型和胆汁型对发展_____有利。 29.从气质类型看来,粘液型和抑郁型对发展_____有利。 30.对所计划的句子而言,其核心是它的_____。 二、填空题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和程序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具体包括: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反馈调整方案四个具体过程。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七个基本要素优化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系统论和程序论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 2、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4、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导向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 ①目标的指向作用:使师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②目标的激励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意向; ③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是目标成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一是反过来教学效果成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的依据,以便调整目标。 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

浅谈教学心理学的应用

浅谈教学心理学的应用 阐述了教学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介绍了如何将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心理学教学效果应用科学证明,学生主动的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效率要高,效果要好。虽然当今社会,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高科技的教学手段,但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仍是家长和老师关注的问题。如何让一个学生主动的学习,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运用教学心理学,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将教学心理学巧妙地运用在教学方法之中,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导入心理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愤”搞不懂的一种心理状态,“悱”是指口欲言而未能的一种局面。这给我们教师的启示是:在教学中,首先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引发学生认知需求与自身已有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使其想知道可又由于知识的缺少,而弄

不懂,想表达却又一下子说不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身萌发了较高的学习欲望,教师在此状况下,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导入设计教学方法: 1.创新问题,设置悬念,令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答案,教师抓住契机,导入新课。 2.参与实践,亲身体验。科学证明实践的体验,更能令人产生深刻的感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一些课堂的操作,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感悟。 3.故事导入,增强兴趣。引用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的课题。 二、运用差异性心理,寻求最适合学生的教学 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是最成功的教学。哈佛大学最值得骄傲的是它的教育:它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哈佛的秘诀在哪里呢?就在于给学生选择的余地,现在哈佛大学的选修课总共有1000多门。 差异性教学指立足于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充分发展的教学。有两种差异性教学方式比较适合教学的应用: 1.分层次教学。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想从各个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