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项脊轩志》的几个细节分析

《项脊轩志》的几个细节分析

《项脊轩志》的几个细节分析
《项脊轩志》的几个细节分析

《项脊轩志》的几个细节分析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多年来,一直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那么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情”呢?《教师教学用书》分析得很明确,即“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人物在三世变迁后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既然是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那么有关家庭琐事的细节描写,都应重在怀念。但《教师用书》对“祖母赠笏”这一细节的分析却值得商榷。《教师用书》说:“回忆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对这一分析,笔者持相反的看法。下面试作陈述,也请方家指教。

我们知道,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是知人论世。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于两个时期。前面正文写于青年时期,那时作者18岁,补记写于35岁左右,那时作者刚中举人。虽然作者中举人后,曾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迁居至嘉定讲学,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确属“郁郁不得志”。但这“郁郁不得志”,应指作者的后半生。18岁的作者,正值青春年少,还未进入社会,未曾经历大的风浪,应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怎么会发“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呢?

那么,18岁的归有光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从他的另一篇文章《先妣事略》中得出结论。

在《先妣事略》中,作者写道,母亲周孺人,因一共生了七个子女,劳累过度,疾病缠身,不幸在作者八岁那年辞世。文中作者印象最深的是“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可见,母亲教子之严,对儿子寄予的期望之深。文中又说:“(孺人死)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学官,即学校。补学官弟子,即指考取秀才生员。从文中得知,作者八岁丧母,母丧十二年考取秀才,那么作者中秀才的年龄应为二十岁。明代科举制度很完备,考中秀才是进行以后各级考试的第一步。

只有中了秀才,才能参加乡试,中举人后才能参加会试。我们不清楚作者何年中的贡士,但35岁中举人后“连续8

次考进士不第”,说明已通过会试。如果作者第一次考进士及第,那么就是春风得意的年轻进士了。因为古语说“五十少进士”嘛。

由此看来,“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应是作者35岁以后所发的感慨。18岁的作者,还未中秀才,也即还没有取得参加以后三级考试的资格,正处于备考阶段,怎么会有“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一生郁郁不得志”的秋士之叹?

那么,怎么看待“祖母赠笏”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呢?作者在文中说:“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我觉得这句话应是解读这一细节描写的关键句。作者自束发后,整日在项脊轩默默读书,第一个目标应是考中秀才。年迈的祖母,看到孙儿如此用功,心中非常高兴,将自己祖父临朝记事的象笏,赠予孙儿,并说“他日汝当用之”。这是多么深切的期望啊,期望孙儿能光宗耀祖!作者瞻顾遗物,祖母赠笏之举,犹历历在目;祖母期望之言,犹萦绕耳边。然而象笏虽在,祖母却已仙逝,怎能不令人长号大哭!作者时时以象笏砥励自己,发愤苦读,不辜负祖母的期望,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对祖母最好的怀念。果然,两年后,作者中了秀才,离祖母的期望越来越近了。我们难道不为作者感到高兴吗?

《项脊轩志》在选入教材时,“殆有神护者”后边被删掉一段。弄清这一段的主旨,对分析“祖母赠笏”一节的作用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用书》补充了这一段文字并作了分析,说“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夹以感叹之词,内容虽不足取,但也和盘托出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

文段虽然被删去,但正文的分析大都是在“生不得志”的观点统率下展开的。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也有不同的见解。让我们先看一下这段原文: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

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注:项脊生是作者的别号。陇中,即隆中。

这段文字涉及两个人物,一是蜀清,一是诸葛亮。大意为:巴蜀有个叫做清的寡妇,守着丈夫遗留下来的丹砂矿,牟取厚利,财富为天下第一。秦始皇召见并礼遇她,为她修了一座“女怀清台”。诸葛亮隐居于隆中,后来辅佐刘备,

成为蜀汉两朝开济功臣,名垂后世。

这两个人都是后来出了名,立了功的,但在最初没显露头角的时候,并不为人所知。

文段最后的意思说:自己虽然身在破屋陋室,却自谓有奇景。世人是不了解的,若知道我这样,还可能把我看作是坎井之蛙呢!坎井之蛙,比喻见识浅陋,没见过大世面的人。

总观这段文字,坎井之蛙并非作者自喻,而是作者猜想不了解他的世人,可能把他看作是没见过大世面的坎井之蛙。作者真正自比的应是蜀清和诸葛亮。他们两人的共同点,都是当初不为人知,后来才名扬天下的。一个富甲天下,一个贵为丞相。作者正是把这两个人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立志名扬天下,名垂后世,光宗耀祖,以报答祖母的期望。这样,一个充满自信,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踌躇满志的青年学子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哪有自我解嘲、生不得志的感慨?哪有鄙弃世俗、清贫自守的清高?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虽然是古文,但并不是老气横秋的“秋士”之作,而是充满朝气的青年之作。高二学生学习的是同龄人的作品,虽然古今不同,但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学子的心理大致相同。归有光是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青年,他坚信自己一定会不负众望,才会身处小屋,怡然自得,或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或观小鸟啄食,或赏明月桂影。作者大部分时间是“竟日默默在此”,“扃牖而居”,闭门静心苦读。显然这时的作者正如未显名时的蜀清和诸葛亮,“昧昧于一隅也”,将来也定如他们那样名扬于世,功垂青史。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删去的一段文字,却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和奋斗方向,也能印证作者回忆“祖母赠笏”一节,并非发“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

“项脊轩志”文言文及翻译

此篇文章选自归有光先生的《震川先生集》,小编整理了《项脊轩志》文言文原文及《项脊轩志》翻译,希望对于同学们的文言文学习和这篇的把握有所帮助! 项脊轩志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a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 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翻译: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书架摆满了书籍,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前面去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很是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

项脊轩志的优秀教案设计

项脊轩志的优秀教案设计 项脊轩志的优秀教案设计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其琴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刘禹锡《陋室铭》“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有诗意地栖居情怀。归有光这篇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 二、解题 志:名词,记;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 三、作者 归有光:明代着名古文家,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中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十岁终中进士。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归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

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四、解读 ⑴散文往往以情取胜,描写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叙述能娓娓道来,情蕴浑然,说理能不紧不慢、情理交融。作者喜欢用一句话、一个词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我们把他叫做“文眼”,请找一找本文文眼。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⑵这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在文中何位置独立成段,意义何在 明确:承上启下,实现过渡 点拨:这是局部价值,既然还是文眼,那就全文来说呢? 明确:是脊梁骨,是纲,统率全文。就是散文的神,行散神聚,纲举目张,此之谓也。 ⑶如果把它放在文章开头如何?学生讨论。 明确:上下文转换生硬;先介绍它利于读者了解、显得自然不突兀。 ⑷作者因何而喜( 注意疏通字词) 明确:修葺复新之乐,庭室闲雅之趣。 ⑸说“悲”却未用“悲”字,用了哪两个同意义的动词? 明确:“泣”和“号” ⑹因什么而泣,又因什么而号呢?尽量用原文词语。

《项脊轩志》知识整理

《项脊轩志》知识整理 一、文学文化常识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明代著名文学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家,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他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风格朴实,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对“桐城派”影响很大。 “志”与“记”: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性质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 项脊:地名。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自己的书斋名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一说它窄小,如在人的颈背之间。 三五之夜:农历十五的夜晚。(古诗文中常用两个数字相连而相乘的方法指代某个年龄或日期,类似有“二八佳人”)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指孩童时代。 先大母、先妣:“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先妣”指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二、古今异义 室仅方丈 ..一丈见方 往往 ..而是到处、处处 余久卧病无聊 ..精神无所依靠 瞻顾遗迹 ..旧日事物 余自束发 ..指儿童时代 三、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抵挡)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乳,用乳汁喂养) 客逾庖而宴(宴,用饭) 执此以朝(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此指考取功名) 垣墙周庭(垣墙,砌上围墙)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高二选修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

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特别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太阳偏了,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我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深刻 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过程和方法采纳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逐渐深入,点滴理解;采纳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和生的亲和力;在教授知识的 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教学重点朗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常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并赋予这些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入情 1﹑很多文人的书斋名言简意赅而寓意深刻,寄托了个人的情怀,请说说大家熟知的几个书斋名的什么深刻寓意: “稼轩”:辛弃疾,退隐江西上饶,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聊斋:蒲松齡,摆茶水请路人聊天讲故事,作为《聊斋志异》的素材。 饮冰室:梁启超,《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和?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 惜抱轩:清代散文家姚鼐,常于写作之余,到自然松林中优雅清静之处,散步观景,尤以两手合抱树干,惜抱就是得名于此,含有抱元守中﹑爱惜身体的意思。

晦庵:朱熹,”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 2﹑归有光为自己的书斋拟名”项脊轩”有什么含义吗? 明确:一是说它屋小,如在项脊之间;二是因为作者的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怀宗追远”之意;三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3﹑归有光简介: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嘉靖十九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和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病逝。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和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和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4﹑”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寒花葬志>>;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碑记﹑游记﹑杂记等。 5﹑《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被称为”明文第一”。姚鼐《古文辞类纂》:”此太仆最胜之文,然亦苦太多。” 二﹑诵读明情 1﹑播放多媒体朗诵,听准读音,并将容易读错的字,随手注上拼音。 注意读音的字: 项脊轩庖呱呱而泣老妪迨 先妣象笏爨姊妹扃牖 2﹑自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⑴作者写到一家几代的哪几位亲人? 明确:一家三代,母亲﹑祖母﹑妻子﹑乳母。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无忧考网小编整理了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试卷三套,希望对你有帮助! 项脊轩志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因此第一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课前充分预习、课堂检测训练为主,通过训练掌握基本的字词句,能够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2、本文是一篇感情十分真挚自然的散文,第二、三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朗读、讨论为主,在朗读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 老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以及文章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三、正音正字 项脊轩渗漉修葺垣墙栏顺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异爨老妪呱呱而泣先妣汝姊阖门象笏扃牖 琵琶 四、字词理解 五、活用字词: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六、句式判断: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项脊轩志》知识整理

《项脊轩志》知识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项脊轩志》知识整理 一、文学文化常识?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明代着名文学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家,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他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风格朴实,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对“桐城派”影响很大。? “志”与“记”: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性质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 项脊:地名。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自己的书斋名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一说它窄小,如在人的颈背之间。? 三五之夜:农历十五的夜晚。(古诗文中常用两个数字相连而相乘的方法指代某个年龄或日期,类似有“二八佳人”)?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指孩童时代。? 先大母、先妣:“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先妣”指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二、古今异义 室仅方丈 ..一丈见方 往往 ..而是到处、处处 余久卧病无聊 ..精神无所依靠 瞻顾遗迹 ..旧日事物 余自束发 ..指儿童时代 三、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抵挡)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乳,用乳汁喂养) 客逾庖而宴(宴,用饭) 执此以朝(朝,上朝)

《项脊轩志》知识讲解

《项脊轩志》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八岁丧母。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曾说:〝夫诗者,出于情而已矣。〞? 沈次谷先生诗序?又认为〝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者也〞,而〝至情〞就是〝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泰伯至德?〕。正因为归有光肯定〝匹夫匹妇〞的〝至情〞,所以,他的一部分散文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 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写得相当感人。他的散文的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画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背景知识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远祖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项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归有光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年手植的枇杷树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字词汇总 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珊珊可爱〝珊珊〞通〝姗姗〞,美好的样子 以当南日〝当〞通〝挡〞,挡住 一词多义 〔1〕始室始洞然方,方才 庭中始为篱起初,先 〔2〕过日过午已昏偏过 大母过余曰探望,看望 从轩前过路过,经过 〔3〕每每移案每逢 妪每谓余曰常常 〔4〕得又北向,不能得日得到,获得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能够 〔5〕当他日汝当用之应当 以当南日挡住 〔6〕为轩东故尝为厨作为 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 余既为此志写作 古今异义词

《项脊轩志》赏析讲解

《项脊轩志》赏析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先生集》。 【解题】 本文选自《震川文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市)的项脊泾(jīng)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含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本文分正文和补记两部分,分别是作者18岁和30岁前后写的。文章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把真挚的感情寄寓于琐事的叙述之中,生动感人,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注评】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旧日的,原来的。○着一“旧”字,文章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室仅方丈,仅:只。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雨泽下注,雨泽:雨水。泽,雨露。下:往下,向下,作“注”的状语。注:灌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无可置者:没有可以安置(书案)的地方。又北向,北向:朝北。不能得日,得日:得到阳光。日过午已昏。○写修葺前的狭小、漏雨和昏暗,为修葺后的明亮、幽雅作反衬。余稍为修葺(qì),我稍微做些修补。修茸:修补。葺,本义是用茅草覆盖屋顶,引申为修理房屋。使不上漏。“使”后省兼语“之”。上漏:从上面漏水。上,作状语。前辟(pì)四窗。辟:开辟。垣(yu án)墙周庭,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也是“墙”的意思。周庭:围绕庭院。周,动词,围绕。以当南日,以:介词,用。其后省宾语“之”。南日:从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日影: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 苏教版必修五执教者:洪春燕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思路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一篇古代散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本文以项脊轩为情感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情感线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记叙,表达出浓浓的亲情和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念,这正是一篇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典范之作。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学习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教学难点设计为:体会作者于琐事中蕴含的浓浓亲情,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懂得感恩。 (二)设计理念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在第一课时学生已了解作者生平和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进而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作者于琐事中蕴含的浓浓亲情,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学会感恩。 二、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针对学生实际,传授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即在已经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和归纳信息,把握文章结构,然后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入探究,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指导写作实践。 2、具体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想象、质疑创新、尽情展现。 1

项脊轩志-字词整理

《项脊轩志》 项脊轩,旧(原来的)南(名作形,南边的一丈见方),可容一 渗漏)移 桌子)环顾)放置) 前置,。修理),使不上(名作状, 在上面)开)四窗,垣(砌上围墙)周(名作动,环绕) 同“返”,返回)透明敞亮)。又 栏杆)增添 光彩)。借书满(摆满吟咏诗文)端坐), 自然界的一切声响),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农 )美好的样子)可爱。 这样),庭中通南北为 伯父,叔父)生火烧饭)建立,设置)小门, 宴(名作动,用饭), 置常常)谓余曰:通“尔”,你)此,这)。”妪 又曰:修饰连词)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吃) 相互)应答。结束) 看望)余曰:你) 此介词结构后置关)门, 自语曰:! 过一会儿),持一象笏至,曰: 动,上朝),他日汝当用之!旧日的事物) 哭,大哭)不自禁宾语前置。 轩东故尝为厨判断句介词,表示起点,相当于“由”,“自”)轩前过。 关窗)而(修饰连词,的很久)凭借 (总共)四遭火,得不焚被动句恐怕,大概)有神护者。 记事的书或文章)女子出嫁),时至轩中,从余 有时)写字,书写)。, 兼词,之于)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 修建,修改) 修理)。 伞盖)矣。

《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以当.南日:“当”通“挡”,抵挡。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二、、古今异义词 1、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 2、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 3、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年) 三、重点词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原来的) 室仅方丈 ..(一丈见方,方,古代面积用语,纵横) 尘泥渗漉 ..:(渗漏) 每移案顾视 ...,无可置者(案,桌子;顾视,环顾室内) 前辟.四窗(开) 室始洞然 ..(透明敞亮)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混杂,交错) 旧时栏楯 ..(栏杆) 亦遂增胜.(美景,光彩) 偃仰啸歌 ....(安居)(吟咏诗文) 冥然兀坐 ....(静静地端坐。兀坐,端坐) 万籁 ..有声(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珊珊 ..可爱(形容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迨诸父异爨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居。迨,等到。爨,生火做饭) 墙往往 ..而是(指到处,处处) 客逾庖 ..而宴。(逾,越过。庖,厨房) 鸡栖.于厅(休息) 始为篱,已.为墙(已而,随后不久) 凡再 ..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家有老妪.(老年妇女)

《项脊轩志》优秀教案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归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语句,学会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朗读体会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解题: (1)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2)“项脊轩”介绍: 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对于名字由来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3)关于作者 1.后人对他的评价: “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及主要作品: 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其作品《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三、回顾以前所学内容内容,进入本节课学习。 指名学生读课文 字词复习,学生质疑(见课件) 四“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实是记人。 这篇课文的文眼是——(学生齐答),轩中可喜的事有——(学生齐答),可悲的事有——(学生齐答)。 [板书]:修轩、读书;分家、疼儿、探孙、相爱。 五、品读可喜部分 1、自由散读,用笔圈画出能体现作者可喜之情的词语。并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两件事中的“可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 一、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一,整体) 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 往往而是(往往,到处) 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若,你) 日过午已昏(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 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童) 余久卧病无聊(无聊,无所依靠) 余稍为修葺(余,我) 二、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才,方才,副词)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 过 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访,探望,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表转折,连词) 往往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代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做,介词) 以

以当南日(用来,介词,表目的) 以手阖门(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用如“而”,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阳光,名词) 日过午已昏(太阳,名词) 一日,大母过余曰(天,一昼夜,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 前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方,行为方向) 从轩前过(前面,形容词) 之 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调整音节,助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 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代词) 西 东犬西吠(向西边,副词) 室西连于中闺(……的西边,形容词) 得 不能得日(得到,获得,动词) 得不焚(能,能够,助动词) 已 日过午已昏(已经,副词) 已为墙(然后,副词) 当 以当南日(挡住,动词) 他日汝当用之(应当,应该,助动词) 然 室始洞然(……的样子,词尾) 然余居于此(然而,但是,连词) 书 借书满架(书,书籍,名词) 或凭几学书(字,文字,名词) 食

项脊轩志(整理)

一、通假字: 1.以当南日“当”同“挡”,挡住。2.借书满架“借”同“藉”,堆积的。3.而母立于兹“而”同“尔”,你。 一、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一丈见方 2.每移案桌子 3.使不上漏屋顶 4.前辟四窗在北面 5.借书满架堆积的 6.偃仰啸歌吟唱 7.亦遂增胜美景 8.墙往往而是到处 9.已为墙然后 10.凡再变矣总共;两次 11.先大母婢也去世的 12.每谓余曰常常 13.大母过余曰看望 14.久不见若影你 15.何竟日默默在此整 16.比去等到;离开 17.瞻顾遗迹过去的事情 18.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19.或凭几学书靠;桌子 20.从余问古事向 21.余久卧病无聊无所寄托 22.其制稍异于前格局和式样 23.三五之夜即“十五” 24.雨泽下注流 25.冥然兀坐端 26.风移影动吹 27.先妣抚之甚厚待 28.大类女郎女孩 29.吾家读书久不效取得功名 30.儿之成长大 三、一词多义: 可容一人居数词,一(个) 1.一庭中通南北为一数词,一(个整体)先妣尝一至助词,加强语气,无义

不能得日照到 2.得 得不焚能够 以当南日同“挡”,挡住 3.当 他日汝当用之会 余稍为修葺给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设置,砌 4.为轩东故尝为厨是 余既为此志写好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作 室始洞然才 5.始 庭中始为篱起初 先妣抚之甚厚代词,指祖母的女仆 儿之成,则可待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之顷之助词,调音节,无意义 他日汝当用之代词,指象牙朝板 久之助词,调音节,无意义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 日过午已昏一过 7.过 大母过余曰看望 呱呱而泣表修饰,地 8.而而母立于兹同“尔”,你 余扃牖而居表承接,可不译 顾视无可置者安放 9.置 内外多置小门安装 以当南日用来 以手阖门用 10.以 此吾太祖太常公宣得间执此以朝相等于“而”,表承接,可不译 能以足音辨人凭借 不能得日阳光 11.日日过午已昏太阳 一日天 前辟四窗在北面 12.前 从轩前过前面 妪每谓余曰对……说 13.谓 且何谓阁子也叫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自制“项脊轩”图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研习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感人至深。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唱出了无限的亲情,千古流传,亲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被世人称为“今之欧阳修”的归有光的饱含深情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集》。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2019-10-03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本文感情基调的影响; 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法:朗读,讲解,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 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也是这篇文章“悲”的感情基调的来源,读文时须注意体会。 三.正音,正义,解题

> 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㈡题目解释: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要读出“悲”的感情,(设想我复读8年未中,然后回忆我的高中母校……) ㈣在朗读过程中正义。 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得”的基本义是得到、获得,前一句就是;“得”还有能够、可以的意思,表示情况允许,后一句就是。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然”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很高,常常用作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前两句就是;“然”字还可以表示转折,可以译为“然而”、“但是”,后一句就是;此外,它还可以用作代词,当这样、那样讲;用作动词,表示对的意思。 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 “凡”字是总共、一共的意思。 “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个,可以让学生收集归类,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2、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量词; 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构成数量短语。 课文例句如下: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顷之,持一象笏至。”

《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资料讲解

《项脊轩志》知识点 整理

《项脊轩志》(归有光) 一、实词 当: 1、他日汝当用之:以后你会用到它【当:应当】 2、以当南日:用北墙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当:挡住】 已: 1、日过午已昏:天一过中午就昏暗【已:已经】 2、始为篱,已为墙:开始是篱笆隔开,后来又砌成了墙【已:后来】 过:1、日过午已昏:天一过中午就昏暗【过:偏过】 2、大母过余:祖母来看我【过:看望】 3、从轩前过:从轩前经过【过:经过】 二、虚词 于: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有在院里夹杂着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于:在】 2、室西连于中闺: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于:和】 3、其制稍异于前: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于:比】 为: 1、始为篱:开始是篱笆隔开【为:是】 2、已为墙:后来又砌成了墙【为:砌】 3、庭中通南北为一:庭院南北是一体【为:成为、是】 4、吾从板外相为应答:我隔着门板一一应答【为:作】 5、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的东边从前曾经是厨房【为:是】 6、余既为此志:我已经作了这篇志【为:作】 之:1、儿之成则可待乎: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呀【之: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顷之:不一会儿【之:音节助词,无义】 3、吾妻死之年:是我妻子去世的那年【之:结构助词,的】 4、抚之甚厚:(先母)对她很好【之:代词,代她,文中指祖母的婢女,“老妪”】 5、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之:结构助词,的】 三、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雨水也往下流【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2)前辟四窗: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3)内外多置小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内外: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内外”】 (4)东犬西吠: 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方位名词作状语, “向西面”】 (5)客逾庖而宴:客人得穿过厨房去吃饭【宴:名词作动词,“赴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细节描写表现情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诵读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对亲情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习细节描写表现情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品析文本中的看似平易的细节所饱含的深切情感,并能自己去发掘这样的细节并作品析。 三、教学创意 这节课,设计用“一二三”为线索,串起对全文的探究,即“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多可喜,亦多可悲”连接了归有光书房生活的喜悦和对三位亲人离世的悲痛。在对归有光书房生活和三位亲人的记叙探究时,重在对细节进行品析,探究看似平淡的细节中饱含的丰富情感。在经过了细节表达情感的强烈感染后,学生自然悟出鲜活生动的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巨大魅力。这时,设计细节解读,进行拓展,同时进行细节片段训练。这样来完成对亲情的体验和手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为了不让它在逝去时了无痕迹,我们努力记住那些歌哭欢笑,美丽过往…… 明代归有光的散文被后世赞誉为“明文第一”。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请用“一、二、三”概括。 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一喜一悲),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二)文本探究 探究一:一间书房 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项脊轩怀有怎样的感情? 修葺前: 小---室仅方丈老---百年老屋破---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修葺后: 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美---杂植兰桂……风影移动 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对比手法,突出对书房的喜爱之情——多可喜

项脊轩志赏析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着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着有《震川先生集》。 【解题】 本文选自《震川文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市)的项脊泾(jīng)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含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本文分正文和补记两部分,分别是作者18岁和30岁前后写的。文章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把真挚的感情寄寓于琐事的叙述之中,生动感人,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注评】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旧日的,原来的。○着一“旧”字,文章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室仅方丈,仅:只。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雨泽下注,雨泽:雨水。泽,雨露。下:往下,向下,作“注”的状语。注:灌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无可置者:没有可以安置(书案)的地方。又北向,北向:朝北。不能得日,得日:得到阳光。日过午已昏。○写修葺前的狭小、漏雨和昏暗,为修葺后的明亮、幽雅作反衬。余稍为修葺(qì),我稍微做些修补。修茸:修补。葺,本义是用茅草覆盖屋顶,引申为修理房屋。使不上漏。“使”后省兼语“之”。上漏:从上面漏水。上,作状语。前辟(pì)四窗。辟:开辟。垣(yu án)墙周庭,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也是“墙”的意思。周庭:围绕庭院。周,动词,围绕。以当南日,以:介词,用。其后省宾语“之”。南日:从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日影:日光。洞然:明亮的样子。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栏楯:栏干。楯,栏干的横木。亦遂增胜。亦遂:也就。两个副词连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