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使用的几个问题探讨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使用的几个问题探讨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使用的几个问题探讨

重庆市万州区外国语学校——任静

【摘要】变革课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是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破解课堂教学教师霸权、学生被动的难题,是革除课堂教学无效、微效的顽疾,是达到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实践与探究中,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的探讨,教学模式的更新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现就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教材使用建议探讨

2001年秋,按照教育部的部署,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实验教材在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一时间,各地进行课改的浪潮一浪胜过一浪。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些理念敲打着每一位师者的心,也促使教师完成教学角色的转换。2006年我区使用华师大教材以来,为建立重庆市教育高地,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了新一轮“变革课堂教学”的研究。重点为着力以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科学习方法为重点,大力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破解课堂教学教师霸权教学,学生被动读书的恶性循环难题,克服课堂教学微效的顽疾,达

到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变革课堂教学活动中,感觉教材使用起来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从教材的内容安排分析

1、教材使用了“螺旋式”上升的理念,教材内容的广度拓宽了,把知识点分成几片,分几个阶梯学习,学生学习起来就好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游,去的次数多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景色景观自然而然就清楚明白了。但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未成年的孩子们,他们早已习惯接受新鲜事物,遗忘过去往事。我们把知识点分成几片,先讲一片,然后就放下了,讲到下一片的时候就要等到下学期甚至一年以后,真等到那时候,所讲的知识早就被遗忘和混淆了。如: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整式乘法中,教材把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放在同一章里,原意是想充分的体现整式乘法运算与分式之间的互逆关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是学生刚刚理解掌握了整式乘法,但加入因式分解后思维一下子就混乱了,连原有的知识也模糊了,解决问题中,区分不清该进行乘法运算还是分解因式,二是在这里学习因式分解以后,八年级上册其他内容都与此无关。等到下学期学习分式时,原本就糊涂的因式分解就更

别提如何运用了。所以,我认为“螺旋式”上升的理念是正确的,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但有的知识还是要相对集中,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后,再分阶梯学习。

2、教材对数学内容的引入,采取从实际问题情景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入手,为学生提供了最基础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并穿插一些阅读材料,还设置了一些让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小栏目,给学生创造了众多的自主探索的好机会。但很多的章节过多的依赖多媒体,多媒体教学虽然直观,能较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但实际用于一线教学,使用率并不高。一部分学校硬件条件不达标,加上一部分教师计算机水平偏低,很多时候动手实验课变成演示课,如:“数据的整理和初步统计”这一节的“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这一课时,需要大量的图表,学习需要多媒体的支持,很多学校没有这个条件,教师只能对图上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另外,华师大教材在七年级上册第75页介绍了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要求学生会用计算器处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计算器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程序思想,接受现代科技思想的基本训练,但在实际操作中这节内容学习后带来的负面效果比较大,一是对学生笔算能力的提高造成阻力,二是容易让学生形成畏难情绪,

三是这节内容大多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完全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来学习,或者等到学生笔算能力具有一定的水平,智力成长到一定水平后再以课题学习的形式提出。

3、华师大版教材可读性强,让学生动手、思考、探索、合作的机会多。如教材中“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以及课题学习”能充分学生能领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产过程,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淡化了数学知识内容的叙述,有些知识只是一语带过,或者用“例如……就叫做……”来形容。有的时候一堂课下来,就好像学生们在水里玩了好久,发现这水是咸的,颜色是蓝色的,有时波涛汹涌,有时平滑如镜,但是就是不知道这水叫做大海。过程很充分,但缺乏标志性的符号植入大脑来总结和提升所获得的知识。有些知识点是采用试验操作的方法,直接给出结论,忽略了理论上的推理论证,在几何部分,相关的知识如果只是采用试验的方法,固然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忽视了理论论证,是不是会误导学生,只要你看出某个结论是正确的,那你就可以把它作为普遍的结论来使用,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从教材的习题设置探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学科特点。华师大教材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探索,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和操作的时间、空间。但是,课后的习题安排有待商榷。素质教育、减负不等于少做题,甚至不做题,合理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知识系统。

1、教材中课堂习题数量上有待提高。变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不仅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内容,而且要让他们在练习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只有在课堂内达到了这个目标,才能让他们在课外真正的轻松起来,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是很好的例子。如:“因式分解”被安排到八年级上册第87页到89页,共3页的内容不仅给出了“提取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两种方法,还给出了两道例题,剩下课堂练习的空间非常狭小。因式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后面的学习内容当中,有很多内容都必须要使用“因式分解”。例如“分式”、“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等。如果“因式分解”没有熟练掌握,对于后续部分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在这一章节中补充了大量内容,课外也使用了很多的教辅资料,学生负担不轻反重,还有广大的农村学生根本没

有教辅资料,唯一的学习资源就是教材,他们如何去巩固、提高、运用呢?

2、教材中课后作业的类型应该更加丰富,难易程度更加分明。变革课堂教学提倡有效课堂,要求课内掌握知识的基本内容和简单运用,打个比方就是人人都达到温饱水平,可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如何奔小康,那就是课后作业应发挥的作用。但现行教材的课后习题设置满足不了这一要求。如:在八年级下册讲述正方形的判定的时候,课后作业共3个题,第118页习题20.4的第1题和第117页的例题,除图形倒置以外完全相同,第3题证明所需内容与正方形的判定无关,这就让我产生疑惑和不解,这一章到底要求学生掌握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这样的习题设置能否达到学生使用正方形判定巩固和提高的目的。另外教材在几何部分设计的习题,大多比较简单,与中考对接有很大的差距,很多时候毕业复习,教材被放到最不起眼的位置,为什么呢?中考是选拔性考试,当然会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有难度的题目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基本找不到。课程改革,去掉数学学习中的繁、难、偏是正确的,是必要的,但作为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些不同的需求应该体现在教材上。

三、对教材修改的建议

万州区教委、教科所现在正在推广的课堂变革教学实验,正在形成变革课堂教学的新模式雏形。有很多的成果,也有不少的困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满堂灌,却变成满堂看、满堂转、满堂辅,教师没有成就感,却有不踏实的感觉。如何形成教师新的课堂教学文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文化?我们的教材就更应该充分的体现它的地位和作用。

1、教学内容与学生基础相适应

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分层次要求掌握教材内容。有的学生教师“一点即通”,有的学生“无师自通”,有的学生教师“十点也不通”。在变革课堂教学中要求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优等生来说,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学困生”也得到不同层次的进步,从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考试的关系

考试是教育教学永恒的主题,而广大教师的教学也是围绕考试这一“指挥棒”来进行的。变革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的容量和难度相对会削弱一些,

考试是否也会随之而变呢?应该对学生全面的发展,立体的评价,即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3、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由国家、教材出版社、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建立统一的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观、学习、实践的各种培训机会。进一步了解、掌握教材的修改、教学变革的动态,形成国家宏观管理教材,科研单位实验、研究、修改教材,教师使用完善教材的“连锁教育、科研、教学模式”。这样以来,我们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才会真正得到落实和充分的发展。

以上是本人在变革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教材的几点看法和体会,目的不仅在于教书育人,培养好下一代,也是为了更好的建议完善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和建议,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同行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