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GPS在地下管线探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GPS在地下管线探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GPS在地下管线探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GPS在地下管线探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施 工 技 术

CON STRU CT I ON TEC HNOLOGY 2009年6月

第38卷 增刊

GPS 在地下管线探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杨万辉,陆 震

(镇江八一四勘察测绘有限公司,江苏镇江 212005)

[摘要]结合某油田地下管线探测工程,介绍了GPS 网的设计原则,G PS 网起算点的选取与检验,分析了G PS 网的观测边长和地面已知边长之间的关系。[关键词]地下管线;GPS 网;控制测量;约束平差

[中图分类号]TU 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8498(2009)S0 0490 03

Applicati on of GPS i n Control Surveyi ng of Underground P i peli ne D etecti on

YangW anhu,i Lu Zhen

(Zhenjiang 814Investiga tion&Survey i ng Co .,L t d.,Zhenjiang,J iangsu 212005,China )

Abst ract :Based on unde rground pipe li ne detection o f an o ilfie l d ,desi gn pr i nc i ple of G PS net are introduced ,as w e ll as se l ection and i nspecti on o f i n iti a l po i nt .R e lati onships bet w een observed si de l eng t h o fG PS net and rea lized si de l eng t h on the fi e l d are ana l y zed .

K ey w ords :underground pi pe li ne ;G PS ne t ;control surveying ;constra i nt adj ust m ent

[收稿日期]2009 05 19

[作者简介]杨万辉,镇江八一四勘察测绘有限公司生产部主任,助理工程师,江苏省镇江市朱方路227号 212005,电话:(0511)85600829,E m ai:l yw h814@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18816094.html,

油田地下管线是油田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油田高质量、高效率运转的基本保证。油田地下管线敷设现状的基础资料,是油田向深层次勘查开发和管理的重要依据。由于历史原因,油田地下管线的资料残缺不全,有的资料精度不高、与现状不符,新的废的油、气、水管线错综复杂,迫切需要进行管线探测工作。

某油田地下管线探测范围约100k m 2

。坐标系统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3度带坐标。首级控制拟布设GPS 控制网,最弱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优于0 10m 。图根控制导线按1 2000比例尺的要求,地下管线点位测量由全站仪(或RTK )施测。GPS 控制网的布设:首先,要了解测区内已知三角点的分布情况和等级,并对三角点之间的兼容情况作检验和分析,进而选择己知三角点作GPS 控制网的基准点和条件点。其次,根据管线探测的精度要求且留有一定的富余精度,布设相应等级GPS 控制网。1 首级控制测量

由于测区内控制点分布很少,且分布密度不合理,不能满足本工区测量工作的需要,采用GPS 技术作控制测量,共观测11个GPS 控制点。GPS 仪器采用T rm i ble 4000SE 。观测按CH2001 92标准进行。GPS 控制点进行网平差,点位精度:平面为 0 004m,高程为 0 008m 。1.1 GPS 网的设计原则

根据管线探测的要求,GPS 网相邻点之间的距离

按E 级网的要求,平面点位中误差按D 级网的要求,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优于0 10m 。

1)地面网现状 我国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采用的技术标准不一,坐标成果是通过不同区域网的局部平差逐次得到的。坐标方位与实际方位相差约3!,在不同的区域尺度差异较大,坐标传递累积误差较大。另一方面,由于施测年代久远,部分三角点受到大地构造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较大的位移。

2)局部控制网 为了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许多测量单位在小区域内布设的三、四等三角网或导线网,这些网点存在以下几个特点:?投影面不同,测量坐标成果有的归算至大地水准面的,也有的成果归算至测区平均高程面的;#网的精度不高,如国家二等补充网,相对精度为1 40000;?同一区域存在几种不一致的坐标系统。

3)GPS 网地面起算点的选取与检验 本区通过导线网和GPS 网的联测检查,发现各已知点之间的兼容性较差。根据已知点的分布情况,拟以GPS3号点为基准点,以GPS6号点作GPS 网的尺度基准和方位基准。通过光电导线联测分析,这两个已知点的成果与

490

GPS 网的实测结果兼容较好,用这两个已知点的坐标作GPS 网的基准点和尺度基准和方位基准,不会引起GPS 控制网的扭曲和变形而损失GPS 网的精度。1.2 GPS 网的布设与施测

GPS 网布点11个,独立边19条,组成三边同步环8个和三边异步环1个。GPS 网选用两个已知点的成果与实测结果兼容性较好的三角点,即GPS3号点和GPS6号点。外业施测采用3台T rm i b le 4000SE 接收机。以三角形为观测单元作同步观测,观测时间1h15m in ,数据采样间隔15s ,天线高由小钢尺分别在开机和关机时各量一次,取值至0 001m,取中值。1.3 基线向量的解算

基线向量由随机商用软件解算。基线向量各种考核指标按以下参考标准,基线向量<10km,RS M %0 030m,ratio &3。

1)重复边统计,重复观测边5条,复测边观测中误差 0 005m (见表1)。

表1 重复基线统计

边名第1次观测/m 第2次观测/m 差值/mm 允许值/mm

1 31438.1741438.16212291 43146.5563146.559

3334 62351.9782351.982-5317 83222.7623222.766-4338 9

1107.070

1107.071

-1

29

2)同步环闭合差检验,GPS 网共有8个同步环,三分量最小闭合差0 000m,最大闭合差0 009m;最大相对闭合差1 96?10-6

,即相对闭合差优于1 500000(见表2)。

表2 同步环闭合差统计

环号边长/mm

闭合差/m

d x

d y d z 相对闭合差/10-601 02 03

6171.8000.0040.

0090.0071.9601 03 047805.2530.0000.000-0.002 0.2601 04 068153.5520.001-0.001 -0.001 0.2104 05 066363.2060.0000.0000.0000.0005 07 089943.810-0.001 -0.001 0.0000.1406 08 097697.845-0.001 0.0000.0010.1807 08 1111223.214-0.001 0.0010.0020.2208 09 10

8371.4430.000

0.

000

0.0000.00

3)异步环闭合差检验,GPS 网共有5个异步环,三分量最小闭合差0 000m,最大闭合差,0 025m;最大相对闭合差2 76?10-6

(见表3)。

表3 异步环闭合差统计

环号环边长/mm

闭合差/m

d x

d y d z 相对闭合差/10-65 8 11 7

14721.496-0.001 -0.001

0.0090.6206 5 89407.734-0.008 0.0090.0031.3209 10 8 613855.1480.0010.000-0.002 0.1404 1 6 59812.7980.000-0.002 0.0030.370

1.4 GPS 网平差

[1-4]

首先,对闭合差偏大的同步环进行分析,认为同步环01 02 03、异步环2 1 4 3闭合差偏大,通过对基线向量计算成果的检查,发现1 2边观测质量因子偏小,r atio =8 120,但满足GPS 网(内部)参考指标对观测精度的要求。

1)无约束平差 为了考核GPS 网与地面网间的兼容性问题,以GPS3号点为基准点,依据WGS 84 B j54的转换参数,将观测网的WGS 84大地坐标转换并投影到B j 54平面坐标系统。所有观测边长(坐标差)作高程异常改正,设S 为84系统转换到54系统的平面距离,简称观测边长,则有

[3]

:

S 0=S - S =S (1- /R )

(1)

式中: 为观测边两点间的平均高程异常值;R 为地球

的平均半径;S 0为改正后的平距,再进行平差算。

以GPS3号点和GPS6号点的观测方位为方位基准,求出GPS6号点的平面坐标,并与6号点的54网的平面坐标相比较,GPS 网两点方位比54网两点的方位大0 7!,与54网的实际和先验值相符。进而,可估算尺度因子和方位因子。

2)约束平差

[1-3,5]

以GPS3号点为基准点,利用

地面网两已知点的尺度和方位作尺度和方位基准,将观测网观测量坐标边长,进行伸缩和旋转变换。GPS 网平差按条件平差,GPS 网共施测GPS 点11个,19条独立观测边,9个独立观测环;其中2个地面网已知点,为国家(等三角点。

2 GPS 网的考核指标及精度分析

GPS 网观测精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即对重复观测边,同步环、异步环闭合差,平差后的点位中误差及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等诸方面来考核分析;并对GPS 网点与地面网点的一致性作比较。2.1 GPS 网的几项考核指标

GPS 控制网重复基线观测中误差M s = 0 005m,重复基线最大相差0 012m,优于允许值0 029m 。

同步环相对闭合差f <2?10-6

,优于1 500000的精度,最大闭合差0 012m 。

异步环相对闭合差f <3?10-6,优于1 330000的精度,最大闭合差0 030m,各项指标均满足D 级GPS 控制网的精度指标。

GPS 控制网平差后的点位中误差:M x = 0 0031m,M y = 0 0026m,M z = 0 0076m;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M x = 0.0046m,M y = 0.0039m,M z = 0.0128m,相对精度优于1 920000。满足或优于管线探测1 500比例尺测图 0 050m 。

491

2009增刊杨万辉等:G PS 在地下管线探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2.2 GPS网与地面网点的一致性

GPS网与地面网点的一致性,可以从两方面来考核分析,即对GPS网的尺度因子和方位因子作考核。通常GPS网观测系统采用WG S-84大地坐标系统,可以借助转换参数作坐标系转换,转换到B j54平面坐标系统内。GPS网的观测边长和地面网点的已知边长存在如下关系[3-4]:

K= S/S= /R(2)式中: S为GPS网点的观测边长与地面网点的已知边长之差值;S为地面网点的已知边长;R为地球的平均半径; 为观测边两点间的平均高程异常值。

式(2)的作用与意义是:式(2)计算的两个K值接近,说明地面网已知点坐标可靠,观测基线正确。如果两个K值相差较大,甚至值的符号相反,说明地面点的标志或观测边长两者之中必有一个存在粗差。

通过对GPS网和地面网已知点的坐标对比分析,地面网点的精度约为1 40000,比GPS网观测精度低一个级次;如果地面已知点与GPS网的公共点中,个别点的坐标兼容性差,为了防止GPS控制网点发生扭曲和变形,而损失GPS网的精度。故在GPS网约束平差中,只选用与GPS网观测结果一致性较好的两个已知点,作为网的起算点和约束点。3 结语

根据GPS技术在地下管线控制测量中的初步应用,体会到GPS定位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施工条件简单,且布网布点灵活,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

1)GPS定位技术建立的控制网点,无论在精度上,还是在实用上,都可以满足管线探测测量的要求。

2)在布网方案上,可以采用一次性布网的方案,减少控制网的加密层次,方便管线探测的施工测量。

另外,对GPS控制网,除需对网的各项指标作为必要的检验外,还需对已知点的可靠性及与GPS网的一致性作检验,应选择一致性好,与GPS网兼容性较好的已知点,作GPS控制网的约束点。这样,可以防止因网的约束平差而降低GPS控制网点的精度。

参考文献:

[1] 李永朴 GPS测量中几个技术问题的分析[J] 江苏地质,

1997,(4):224 230

[2] 刘大杰,刘经南 GPS与地面测量数据的三维联合平差[J]

测绘学报,1994,(1):14 22

[3] 李永朴 长边GPS控制测量的应用与分析[J].地矿测绘,

2000,(3):25 26

[4] 李永朴 GPS高程应用的理论基础及分析[J].地矿测绘,

1999,(3):10 14

[5] 李永朴 平面坐标转换的微分方法[J] 测绘学报,1994,

(1):37 44.

492施工技术2009增刊

D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要点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3) 1.1.设计目的 (3) 1.2.任务概述 (3) 二、测区概况 (3) 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3) 2.2民族种类 (3) 2.3已有资料情况 (3) 2.4测区的范围: (3) 三、设计的依据 (3) 四、主要的技术指标 (4) 4.1GPS测量 (4) 4.2水平角观测 (6) 4.2.1水平距离的观测 (6) 4.2.2导线网 (6) 五、坐标系统的选择 (7) 六、设计方案 (7) 6.1布网的原则 (7) 6.1.1.GPS网型网型方案设计 6.2.图上展绘已知点(或图上查找已知点) (7) 6.3按点位要求与测区情况在图上选点布网 (8) 6.4.判断和检查点间的通视(主要点间) (9) 6.5.外业选点埋石 (10) 6.5.1选点 (10) 6.5.2标志埋设 (10) 六、仪器设备的选择 (11) 七、外野实测方案设计 (11) 7.1. GPS外业工作的原则 (11) 7.2安置天线要求 (12) 7.2.1对仪器设备的要求 (12) 7.3观测方法 (13) 7.3.1 GPS 观测方法 (13) 7.4 地籍勘丈 (13) 7.4.1 、地籍勘丈的方法: (13) 7.4.2. 宗地图编号 (13) 7.4.3. 地籍图的规格及分幅 (13) 7.4.4 地籍勘丈的基本精度 (14) 7.4.5界址点的施测方法 (14) 7.4.6 界址点边长的检核: (14)

7.4.7 地籍图的表示原则: (15) 7.4.8 宗地图 (15) 7.4.9面积量算与汇总统计 (15) 7.4.10提交成果 (15) 7.5数据的记录 (15) 八、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要求 (17) 8.1.外业观测数据处理 (17) 8.2外业观测数据质量检核 (17) 8.3数据处理和平差计算 (18) 8.3.1数据处理 (18) 8.3.1无约束平差 (19) 8.3.2约束平差 (19) 8.4 GPS 高程拟合 (19) 七、提交成果 (19) 八、参考文献 (20)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 1.经典静态定位模式 (1)作业方式: 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设备,分别安置在一条或数条基线的两个端点,同步观测4颗以上卫星,每时段长45分钟至2个小时或更多。作业布置如图8-10所示。 (2)精度: 基线的相对定位精度可达5mm+1ppm·D,D为基线长度(KM)。 (3)适用范围: 建立全球性或国家级大地控制网,建立地壳运动监测网、建立长距离检校基线、进行岛屿与大陆联测、钻井定位及精密工程控制网建立等。 (4)注意事项: 所有已观测基线应组成一系列封闭图形(如图8-10),以利于外业检核,提高成果可靠度。并且可以通过平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 2.快速静态定位 (1)作业方法: 在测区中部选择一个基准站,并安置一台接收设备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另一台接收机依次到各点流动设站,每点观测数分钟。作业布置如图8-11所示。 (2)精度: 流动站相对于基准站的基线中误差为5mm±1ppm·D。 (3)应用范围: 控制网的建立及其加密、工程测量、地籍测量、大批相距百米左右的点位定位。 (4)注意事项: 在测量时段内应确保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相距应不超过20km;流动站上的接收机在转移时,不必保持对所测卫星连续跟踪,可关闭电源以降低能耗。 (5)优缺点: 优点:作业速度快、精度高、能耗低;缺点:二台接收机工作时,构不成闭合图形(如图 8-11),可靠性差。 3.准动态定位 (1)作业方法: 在测区选择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工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将另一台流动接收机先置于1号站(如图8-12)观测;在保持对所测卫星连续跟踪而不失锁的情况下,将流动接收机分别在2,3,4……各点观测数秒钟。 (2)精度:基线的中误差约为1~2cm。 (3)应用范围: 开阔地区的加密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及碎部测量及线路测量等。 (4)注意事项: 应确保在观测时断上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距离不超过20 km;观测过程中流动接收机不能失锁,否则应在失锁的流动点上延长观测时间1~2min。 4.往返式重复设站 (1)作业方法: 建立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流动接收机依次到每点观测1~2min;1h后逆序返测各流动点1~2min。设站布置如图8-13所示。 (2)精度: 相对于基准点的基线中误差为5mm+1ppm.D。 (3)应用范围:控制测量及控制网加密、取代导线测量及三角测量、工程测量机地籍测量。 (4)注意事项: 流动点与基准点距离不超过15km;基准点上空开阔,能正常跟踪3颗及以上卫星。 5.动态定位 (1)作业方法: 建立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流动接收机先在出发点上静态观测数分钟;然后流动接收机从出发点开始连续运动;按指定的时间间隔自动运动载体的实时位置。作业布置如图8-14所示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项目概述 1 概述 1.1 项目来源 根据国家测绘局《关于全面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与推广工作的通知》(国测国字〔2008〕38号)和《关于伊春等五市列入2009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第一批推广计划的批复》(国测国字〔2009〕8号)等文件要求及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承担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市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图测绘”工作是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测区概况 **市地处广西西部,** 地区中部,**市(右江区)建成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本测区范围位于东经106°34′-106°47′,北纬23°46′-23°56′之间。 **市地处珠江水系上游,是国家确定的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中心地带,是滇、黔、桂三省(区)边缘交通枢纽、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是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市交通便利,是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展直接贸易或转口贸易的黄金宝地。 1.3完成任务情况 **市测区C块控制面积约9.63平方公里,2010年3月10日进入测区开始选点埋石、观测工作,2010年5月17日整个测区外业工作全部结束。 选埋石情况如表1、表2: 表1 1.4作业技术依据、系统基准、起算数据来源和控制网精度要求 1.4.1作业技术依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200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办公室)。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c.《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d.《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国土资源部)。

一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知识讲解

G P S 控制测量设计书

1.工作大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1.1任务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1.2工作内容及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 技术设计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1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1.1项目区概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1.2已有资料及其利用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2技术标准和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3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3.1控制测量设计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3.项目目组织实施计划和进度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1项目组织机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1.1组织机构设置计划本项目组织机构设置计划如下图所示___________ 4 3.1.2各部分的具体职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1.3项目设备资源配置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2项目进度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4.质量管理措施、进度控制措施、生产安全保障措施_______ 5 4.1质量保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4.2项目进度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4.3生产及资料安全保障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5. 提交成果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6附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6.1GPS点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GPS静态控制测量外业操作的指南

GPS控制测量外业作业要求及技术指南 一:外业观测作业人员操作内容 安置接收机天线(严格对中整平、定向、量取仪器高)、设置接收机中的参数(如观测模式、截止高度角、和采样间隔等;如不设参数,接收机一般就采用缺省值),以及开机、关机等工作,其他工作由接收机自动完成。 二:操作流程:【选点与埋石——GPS接收机的检查——观测方案设计——观测作业——外业观测成果质量检核】 1.选点准备: 根据收集的测区内及周边现有平面和高程控制点以及测区地形图等,依据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书以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在图上进行设计,标绘处计划设站的区域。 1.1选点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符合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的相关要求: A)测站四周视野开阔,高度角15°以上不允许存在成片的障碍物 B)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以免损坏接收机天线,高压

电线50米至少,大功率无线发射源至少200米。 C)测站远离房屋、围墙、广告牌、山坡及大面积平静水面(湖泊、池塘)等信号反射物,以免出现严重的多路径 效应。 D)点位应位于地质条件良好、点位稳定、易于保护的地方,并尽可能顾及交通条件。 1.2选点作业 A)测量人员应按照在图上选择的初步位置以及对点位的基本要求,在实地最终选定点位,并做好相应的标记。 B)利用旧点时,应对旧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时方可利用。 C)点名以该点位所在地命名,无法区分时,可在点名后加注(一)、(二)。 D)新旧点重合时,应沿用旧点名,一般不应更改。 E)选点工作完成后,应按规范要求的形式绘制GPS网选点图,可以用相机或手机拍照片。 提交的资料:①点之记②GPS网选点图 1.3 埋石 C、D、E及GPS点在满足标石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前提下, 均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提交的资料:标石建造的照片

GPS静态控制测量技术设计指南备课讲稿

GPS静态控制测量实施指南 一、综述 GPS网建立过程分3个阶段:设计准备、施工作业、数据处理1.设计准备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项目:项目规划、方案设计、施工设计、测绘资料收集、选点埋石、仪器检测。 1.1项目规划 ①位置及范围:测区的地理位置、覆盖范围及控制网的控制 面积 ②用途及精度等级:控制网的具体用途、所要求达到的精度 或等级。(各级GPS网采用中误差作为精度指标,以2倍中误差作为 极限误差。) C级网用途:三等大地控制网、区域、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 D 级网用途:四等大地控制网; E 级网用途:中小城市、城镇及测图、地籍、土地信息、建筑施工 等。 (由于本基坑工程跨距较长,基坑深距大,暂定C、D级测量精度 GPS测量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的精度用下面公式表示:

σ为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单位mm,a为固定误差,单位mm,b为比例误差系数,单位1 X 10-6 ,d为相邻点间距离,单位为km。 城市GPS测量精度指标:(本工程选用四等) GPS高程拟合板块: D、E级网点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高程联测, GPS点需要高程联测时,可采用使GPS点与水准点重合,平原、微丘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6个,必须大于3个,联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0km,且均匀分布;重丘、山岭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10个。 各级GPS控制网的高程联测应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当GPS控制网点间距离小于20km时,可不考虑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当大于20KM时,每时段应于始、中、终个观测一次气象元素,并采用标准模型加入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 为GPS控制网点的正常高,先利用已联测高程的GPS点正常高和经GPS控制网平差得到的大地高,求其高程异常值,然后采用拟合或插值等方法求其他高程异常值和正常高。 ③点位分布及数量:控制网点的分布、数量及密度要求。 (GPS网点应均匀分布,相邻点间距离最大不宜超过该网平均点间距的2倍。依据城市测量规范三等基线平均距离为5km,四等为2km,鉴于平时土方开挖收方测量需要5km左右设置一控制观测点。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 *市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图测绘GPS W量专业技术总结 编写单位:****** 编写者:年月曰 审核意见: 审核者: 职务: 年月曰

项目概述 1概述 项目来源 根据国家测绘局《关于全面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与推广工作的通知》(国测国字〔2008〕38号)和《关于伊春等五市列入2009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第一批推广计划的批复》(国测国字〔2009〕8号)等文件要求及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承担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 **市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图测绘”工作是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测区概况 **市地处西部,**中部,**市(右江区)建成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本测区范围位于东经106° 34'—106° 47',北纬23° 46'—23° 56'之间。 **市地处珠江水系上游,是国家确定的南(宁)贵邙阳)昆(明)经济区中心地带,是滇、黔、桂三省(区)边缘交通枢纽、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是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 **市交通便利,是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展直接贸易或转口贸易的黄金宝地。 完成任务情况 **市测区C块控制面积约平方公里,2010年3月10日进入测区开始选点埋石、观测工作,2010年5月17日整个测区外业工作全部结束。 选埋石情况如表1、表2: 表 作业技术依据、系统基准、起算数据来源和控制网精度要求作业技术依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200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办公室)。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 c.《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 d.《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国土资源部)。 e.《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 f.《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2007,国土资源部)。

GPS控制测量复测方案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立体城市项目GPS控制测量复测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二零一四年三月二十日 目录

一、概况 (1) 二、技术依据 (1) 三、技术方案 (2) (一)工作流程 (2) (二)测量方案 (2) 1、平面控制网复测实施方案 (3) 1.1 复测方法 (3) 1.2 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3) 1.3 保证GPS测量精度的操作要点 (4) 2、高程控制网复测实施方案 (5) 2.1 复测方法 (5) 2.2 质量保障措施 (5) 2.3 复测成果处理 (6) 2.4数据处理与平差 (6) 四、进度安排 (6) 五、任务划分与组织安排 (7) 六、仪器设备 (8) 七、测量成果 (8)

一、概况 规划一路:城市支路,行车速度30Km/h。起点里程K0+000,终点里程K0+827.131,全长827.131m。兰池大道~兰池二路段道路红线宽度15m,兰池二路~东西十一路段道路红线宽度20m,机动车道,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采用透水工程砖铺设,全线完成雨污水管道的铺设。 规划四路:城市支路,行车速度30Km/h。起点里程K0+000,终点里程K0+889.821,全长889.821m。全长分两段,兰池大道~兰池二路段道路红线宽度15m,兰池二路~东西十一路段道路红线宽度20m,机动车道,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采用透水工程砖铺设,全线完成雨污水管道的铺设。 为完成本段工程施工,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提供了3个E 级GPS点,3个四等水准点。 本次复测任务主要内容是: 1、控制网复测及贯通测量; 2、全线三等水准点复测及贯通测量。 二、技术依据 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程》GB/T18314_2009; 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四川路桥集团叙永至古蔺高速公路 A合同段第四分部 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A合同段第四分部 二0一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目录 1概述 1.1工程概况 1.2技术规范 1.3 技术依据 2测量实施 2.1 测量准备 2.2控制点选点 2.3控制点埋设 2.4、数据采集 2.5、数据传输 2.6、预处理 2.7、基线解算 2.8、GPS网平差 3提交资料 附件1 控制点成果表 附件2 控制点示意图 附件3 平差报告 附件4 控制点点之记 附件5 GPS观测手薄

四川路桥集团叙永至古蔺高速公路A合同段第四分部 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1、概述 1.1、工程概况 叙永(震东)至古蔺(二郎)高速公路A合同段第四分部地处德耀镇集美村四组至德耀镇集美村1组之间,里程为K9+670~K15+819,全长6146米。该段地形属于盆周山区向云贵高原北部过度地带,整个区域内地形复杂、山势陡峭、沟谷纵横。标段范围内有桥梁、路基、隧道、涵洞等工程,为了方便以后施工需要依据业主提供的已知控制点在标段范围内布设施工控制网。范围内大部分为水田旱地,呈台阶状,大部分控制点只能布设于旱地田埂边。测区范围内只有有一条土质机耕道贯穿,机耕道路面窄,路面质量差,交通不方便;另外由于地形复杂为测量选点增加了难度,测量通视条件较差,因此不宜采用导线测量和三角测量,宜采用GPS静态测量进行首级控制测量。 整个标段呈带状分布,里程较短,面积较小,可以视作平面,对控制点进行了三维无约束平差、二维约束平差和高程拟合。 1.2、技术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9)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量规范》(JTJ_T_066-1998) 1.3、技术依据 根据业主提供的G09、G10、T55-1、T55-3进行GPS控制测量,其中G09、G10、T55-3在解算时将平面坐标和高程一并带入解算,T55-1则只将平面坐标带入解算。平面坐标系为业主提供的工程坐标系(北京54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为105°、投影面高程0米),高程基准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根据要求,本次GPS静态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为四级GPS控制测量,然后根据首级控制点利用RTK技术采集施工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采集施工控制点时不少于30秒。 2、测量实施 2.1、测量准备 1、人员配备

完整word版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概述 本次实习的目的是了解控制测量作业的全过程,掌握GPS静态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理论水平与外业操作能力。 测量依据、原则 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JJ 8-85《城市测量规范》 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2 测区情况 2.1 测区范围及任务 本测区位于东经108°57'、北纬34°13'附近。位于长安大学校本部东院,测区北临育才路,东至雁塔路,测区内为教学区,地势平坦,建筑物以及树木较多,通视条件较差。本次实习在测区内布设7个GPS控制点,构建一个D级GPS网,满足实习需要。 2.2已有资料 测区如有已知的国家高等级三角点,可考虑联测国家高等级点,将GPS网点的坐标转换到国家坐标系中。如测区无已知的国家高等级三角点,采用测区独立坐标系。 控制网起算数据3.2. 本次实习GPS控制网可考虑利用国家等级点2个,国家等级点必须有西安1980坐标系坐标或1954北京坐标系坐标,作为本次实习GPS网的起算数据。如无已知的国家高等级三角点,则采用测区中任意两点的独立坐标作为本次实习GPS 控制网的起算数据,独立坐标系可选用已已建成的地方独立坐标系,也可以在实习是自己建立。 2.4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GPS基线向量为WGS-84坐标系,GPS网平面平差成果为西安1980坐标系坐标或1954北京坐标系坐标,并转换为测区相应的坐标系。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1956黄海高程系统。 时间系统采用北京时间或UTC时间系统。 2.5GPS网的布设 采用三台GPS接受机,按边连式的布网形式布设GPS控制网,等级为D级。 2.6GPS网的选点 GPS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要求,有利于使用其他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点位的基础应坚定稳固,易于长期保存,并有利于安全作业; 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被测卫星的地平高度角应大于15。;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点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 GPS静态测量外业观测及观测数据资料的处理 3.1GPS外业观测 本次实习的GPS控制网采用GPS技术静态观测方法施测。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学习指导 一、控制网执行的技术标准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3、技术设计书。 二、使用仪器 测量采用的GPS接收机型号及其标称精度。 三、布网方案 1、布网要求 GPS网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式中(mm)为固定误差;(ppm)为比例误差系数;(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GPS-E级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 (mm) (1×10-6)

注: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mm。 2、布网原则与网形设计 (1)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进行设计。GPS网的点与点间不要求每点 (4)为求定GPS点在54北京坐标系中的坐标,应与当地54北京坐标系中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总点数不得少于3个。 (5)为了求得GPS网点正常高,应进行水准测量的高程联测,高程联测采用等级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的GPS-E级控制点且应均匀分布于网中。

四、选点与标石埋设 1、选点 在了解任务、目的、要求和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踏勘,最后进行选点。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 (2)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 (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视场内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一般应小于15°; (4)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周围磁场对卫星信号的干扰; (5)点位附近不应有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以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6)交通应便于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 (7)应充分利用符合上述要求原有的控制点及其标石,但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8)选好点后应按合理的方法给GPS点编号。 此外,有时还需考虑测区内的通讯设施、电力供应等情况,以便于各点之间的联络和设备用电或充电。 综上所述,结合测区的实际情况, GPS控制点宜布设在较高的永久性建筑物、山顶及其它符合要求的地方,或已成型的较宽的城市主干道、路口或其它较开阔而又稳固的建(构)筑物上。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g p 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项目概述

1 概述 项目来源 根据国家测绘局《关于全面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与推广工作的通知》(国测国字〔2008〕38号)和《关于伊春等五市列入2009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第一批推广计划的批复》(国测国字〔2009〕8号)等文件要求及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承担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市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图测绘”工作是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测区概况 **市地处西部,** 中部,**市(右江区)建成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本测区范围位于东经106°34′-106°47′,北纬23°46′-23°56′之间。 **市地处珠江水系上游,是国家确定的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中心地带,是滇、黔、桂三省(区)边缘交通枢纽、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是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市交通便利,是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展直接贸易或转口贸易的黄金宝地。 完成任务情况 **市测区C块控制面积约平方公里,2010年3月10日进入测区开始选点埋石、观测工作,2010年5月17日整个测区外业工作全部结束。 选埋石情况如表1、表2: 表1

作业技术依据、系统基准、起算数据来源和控制网精度要求 作业技术依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200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领导办公室)。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c.《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d.《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国土资源部)。 e.《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f.《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2007,国土资源部)。 g.《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200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 地调查领导办公室)。 h.《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汇交办法》(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 办公室)。 i.《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桂土调查办发[2007]3号,以下简 称《实施方案》)。 j.《广西城镇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OO九年二月)。 k.《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E 级GPS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XXX建筑工程设计院 二0 一四年二月 目录 1、作业技术流程 2、技术要点 准备工作 技术设计 选点埋石 野外观测 数据处理 平差计算 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 技术报告 成果整理与提交 3、范例 1、作业技术流程 E级GPS空制测量在地形测量、地籍测量中一般是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控制网的精 度保证是后续其它工序的基础。E级GPS空制测量工作时一般按下列流程进行工作:准备工作一技术设计一选点埋石一野外观测一数据处理一平差计算一质量检查与自 检报告一技术报告一成果整理与提交。 2、技术要点 准备工作 E级GPS空制测量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熟悉工程的合同或协议,了解委托单位对工程 的特殊要求。收集与测区有关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及相关资料,收集需用的地形图资料、 技术标准,按规范或委托单位的要求制作标石,对参加施工的仪器设备按要求进行检验或校验。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测区现状和已知高等级控制点的保存情况,为技术设计做好准备。准备施工的其它后勤保障工作。

选点埋石 选点 1 ?选点人员应由熟悉GPS测量技术及地质技术的人员承担。选点前必须充分研究专业设计书;充分认知测区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验潮等环境信息;熟悉可利用的各种设施、位置环境、交通、水电等信息。 2. 选点人员应收集测区地质资料,实地勘察选定点位。同时考察卫星通视环境与电磁干扰环境,确定可用标石类型、记录点之记有关内容,实地树立标志牌、拍摄照片等。选点(埋石)所占用的土地,应得到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同意。 3.点位应选择在稳定坚实的基岩、岩石、土层、建筑物顶部等能长期保存、满足观测条件的地点,并做好选点标记。点位尽可能位于地面,城区内应尽量选在楼顶上,以便于保存和通视。点位应尽量选在交通便利,方便观测的位置。 4.选点时应避开环境变化大,测量标志难以永久保存的地点,如易受水淹的河床、低地、靠近铁路、公路、已规划的易受施工影响有剧烈震动的地点。点位离开铁路的距离应不小于100m离公路不小于50m 5. 选点时应避开地质环境不稳定的地区,如断裂破碎带边缘、易发生洪水、滑坡、岩崩区、局部沉降区,有大量物质搬移的矿区、采石场、大量取土、地下水剧烈变化的地点。 6.选点时应远离发射功率强大的无线发射源、微波信道、高压线等,距离不小于200 米,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 米。并应实地了解发射源和电磁波影响状况,标注在点之记环视图上。 7.选点时应避开多路径环境影响,避免靠近水面、树冠、高大建筑物、低洼潮湿等地点,应保证15°以上无遮挡。50米以内的各种固定与变化反射体应标注在点之记环视图上。 8?选点时应设计水准联测路线,对于要联测等级水准的GPS空制点,尤其是当点位 处于河流、湖泊、水库的边缘时,在其位置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其水准联测的可能性。 9.选点完成后提交工作总结;及其它相关资料,包括点之记信息、本点与相邻点网图、实地选点方案等。 10.选点结束后,实地选点方案必须经过业主或质检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 入埋石阶段 埋石 1. 标石类型:地面采用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中的混 凝土普通标石(i ),楼顶采用建筑物上标石(j )。标石尺寸如下:

D级GPS控制网设计书

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D级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任务概述 由于校园改造,校园实习场原有控制点被破坏,为了保障测绘实践教学,需要重新建立校园控制网。校园首级平面控制拟布设D 级GPS 控制网,首级高程控制拟布设二等水准网。 二、测区状况 测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占地12.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20.2万平方米。校区经过长期建设,故行道树高大,像篮球场北侧道路。高大的树木在很大程度上给GPS 测量工作带来了不便。 校园周边现有北京市C 级GPS 控制点4个,分别为:西直门桥、紫竹桥西、公主坟、复兴门桥。 三、级别和精度要求 δ=22)*(d b a 式中:δ—GPS 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 ),亦即等效距离误差。 a —GPS 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 b —GPS 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ppm )。 d —GPS 网中相邻点间的距离(km )。 四、布设原则 1.GPS 网一般应采用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如三角形、多边形或附合线路,以增加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 2.GPS 网作为测量控制网,其相邻点间基线向量的精度,应分布均匀。 3.GPS 网点应尽量与原有地面控制点相结合。重合点一般不少于3个(不足时应联测),且在网中分布均匀,以可靠地确定GPS 网与地面之间的转换参数。 4.GPS 网点应考虑与水准点重合,而非重合点,一般应根据要求以水准测量(或相当精度的测量方法)进行联测,或在网中布设一定密度的水准联测点。 5.为了便于GPS 的测量观测和水准联测,减少多路径影响,GPS 网点一般应设在视野开阔和交通便利的地方。

GPS RTK测量技术作业手册(新)解析

Trimble GPS RTK线路定线测量 技术作业指导书 编著:张志刚张冠军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勘测设计分院 2004年6月天津

目录 前言RTK技术简介 (1) 1什么是GPS RTK技术 (1) 2 GPS RTK技术应用范围 (2) 3 GPS RTK的组成 (3) 4 GPS RTK的工作流程 (4) 5作业测区的确定 (5) 6 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求解 (5) 一TSC1简介 (8) 二BASE(基准站) (11) 1 BASE硬件 (11) 2 TSC1设置基准站 (12) 三ROVER(流动站) (16) 1 ROVER硬件 (16) 2 TSC1设置流动站 (16) 3 流动站点校正 (18) 四RTK测量 (18) 1 测量点 (18) 2 放样点 (18) 3 放样道路 (22) 4 其他测量功能 (23) 5 结束测量 (23) 五GPS RTK线路定线测量 (24) 1 线路设计 (24) 1.1 TSC1线路设计 (24) 1.2 TGO Roadlink线路设计 (26) 2利用TSC进行中线测量 (32)

1.1 交点、中线控制桩测量 (32) 1.2 加中桩测量 (33) 3 数据处理 (33) 附录TSC1菜单 (36)

前言GPS RTK技术简介 1 什么是GPS RTK技术 GPS RTK技术(Real-time kinematic)是建立在实时处理两个测站的载波相位基础上的。它能实时提供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并达到厘米级(±1cm+1ppm)的高精度。常规的GPS测量方法,如Static(静态)、FastStatic (快速静态)、Postprocessed kinematic(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毫米或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Real - time kinematic)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只需1epoch。流动站可以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可在固定点上先进行初始化后再进入动态作业,也可在动态条件下直接开机,并在动态环境下完成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在整周末知数解固定后,即可进行每个历元的实时处理,只要能保持五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几何图形,流动站就可随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 RTK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RTK定位时要

安徽省合肥市城区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安徽省合肥市城区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一、测区概况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万河上游。测区内平均高程为海拨121米。主要河流有赵河和潘河并在测区东南部交汇,给测绘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测区内道路成网,县乡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省道豫49自北向南纵贯测区,省道2324横穿东西,交通便利,便利了测绘工作的开展。 测区包括城区及其附近地区,测区控制范围大致位于东经113°12′21″-113°19′30″,北纬39°00′13″-39°01′42″之间,面积为96KM2。测图范围大致为东经113°53′59″-112°58′31″,北纬39°01′35″一33°05′42″,面积为 36.75KM2,合1:1于图幅147幅。 二、作业依据和已有测绘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2.国家测绘局颁布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92)。 3、CHl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4、CHl003-95《测绘产品检查评定标准》。 5、《合肥市1:1000比例尺航测数字化成图测绘工程技术设计书》 三、坐标系的选择 测区平均高程85m,中央子午线精度为117°,测区投影分带为6°带的第20带,3°带的第39带。GPS网的平面坐标系统选用54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85黄海国家高程基准。 四、仪器设备和软件 GPS控制测量采用上海中翰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的Smart-3100IS型GPS测量系统,为12通道单頻接收机,其静态相对定位精度为: 静态基线±(5mm +1ppmD) 高程±(10mm+2ppmD) Smart-3100IS型GPS测量系统配备有Planning星历预报软件(可预报30天内测区各测点一天24小时的卫星分布状况及健康状况)、Spectrum Survey 后处理解算软件(包含数据传输、基线向量处理、GPS网平差软件、多种GPS数据格式转换等功能),完全能满足GPS 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的要求。 GPS实测和数据处理时采用的其它设备移动电话、计算机和必要的交通工具等。 五、四等(或D级)GPS网的设计和观测 1.GPS布网 充分利用GPS测量的优点,实测GPS控制点45个,其中已知点4个,未知点41个,组成最小同步环135 个,多边形异步环8 个(计算选取)。独立基线54条,其中必要基线44条,多余基线10条,平均重复设站数为1.7/站。多于《规范》规定的1.6/站。

gps控制测量实习心得

gps控制测量实习心得 实习之后更要认真总结,我相信这也必将成为我们日后工作和学习中的宝贵财富。以下内容是品才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ps控制测量实习心得,欢迎参考! gps控制测量实习心得一、实习目的 GPS静态测量 本次GPS静态观测实习的目的是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获得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进一步熟练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提高运用理论及计算能力,并对GPS静态观测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熟悉GPS静态相对定位原理、Sounth、Trimble、ashtech三种GPS接收机的使用掌握GPS网的网形设计。熟悉GPS静态测量的步骤。学会南方测绘 Gps数据处理软件的简单使用。 实习安排 准备好理论知识,掌握控制测量的技术要求,以及仪器的使用规范及过程,协调好分组的搭配。 仪器调度表 (略) 第三组组长: 第三组组员:

项目与内容时间安排(天)任务与要求 实习动员、领仪器工具、仪器效验1作好测前准备工作GPS静态观测1熟练掌握观测方法、要领 实习总结5整理成果、编写实习报告、归还仪器 实习任务 以各个班为单位建立测量实习队,10人一组(第三组为11人),分3组。每组领取GPS一套(包括主机、脚架、基座、连接线等)、记录板一块、对讲机、记录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和石桥子经济开发区的具体情况,建立E级GPS网。 E级GPS网的精度要求如下表: 级别固定误差(mm)平均边长(km)比例误差系数(mm) E≤~5≤20 每小组利用各组领取到的接收机对两个控制点进行观测,观测时段为一小时,观测3个时段。 测量规范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xx)。 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 73-97)。 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测区概况 本测区为本溪市石桥子经济开发区辽宁科技学院周边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g p 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项目概述

1 概述 项目来源 根据国家测绘局《关于全面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与推广工作的通知》(国测国字〔2008〕38号)和《关于伊春等五市列入2009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第一批推广计划的批复》(国测国字〔2009〕8号)等文件要求及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承担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市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图测绘”工作是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测区概况 **市地处西部,** 中部,**市(右江区)建成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本测区范围位于东经106°34′-106°47′,北纬23°46′-23°56′之间。 **市地处珠江水系上游,是国家确定的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中心地带,是滇、黔、桂三省(区)边缘交通枢纽、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是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市交通便利,是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展直接贸易或转口贸易的黄金宝地。 完成任务情况 **市测区C块控制面积约平方公里,2010年3月10日进入测区开始选点埋石、观测工作,2010年5月17日整个测区外业工作全部结束。 选埋石情况如表1、表2: 表1

作业技术依据、系统基准、起算数据来源和控制网精度要求 作业技术依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200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领导办公室)。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c.《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d.《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国土资源部)。 e.《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f.《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2007,国土资源部)。 g.《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200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 地调查领导办公室)。 h.《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汇交办法》(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 办公室)。 i.《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桂土调查办发[2007]3号,以下简 称《实施方案》)。 j.《广西城镇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OO九年二月)。 k.《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gp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修订稿

g p s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项目概述

1 概述 1.1 项目来源 根据国家测绘局《关于全面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与推广工作的通知》(国测国字〔2008〕38号)和《关于伊春等五市列入2009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第一批推广计划的批复》(国测国字〔2009〕8号)等文件要求及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承担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 “**市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图测绘”工作是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测区概况 **市地处西部,** 中部,**市(右江区)建成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本测区范围位于东经106°34′-106°47′,北纬23°46′-23°56′之间。 **市地处珠江水系上游,是国家确定的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中心地带,是滇、黔、桂三省(区)边缘交通枢纽、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是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市交通便利,是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展直接贸易或转口贸易的黄金宝地。 1.3完成任务情况 **市测区C块控制面积约9.63平方公里,2010年3月10日进入测区开始选点埋石、观测工作,2010年5月17日整个测区外业工作全部结束。 选埋石情况如表1、表2: 1.4作业技术依据、系统基准、起算数据来源和控制网精度要求 1.4.1作业技术依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200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领导办公室)。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c.《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d.《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国土资源部)。 e.《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f.《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2007,国土资源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