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英夫利西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

英夫利西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

英夫利西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
英夫利西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六种常见治疗炎症性肠病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以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的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UC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 CD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呈穿壁性炎症,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等。迄今为止,IBD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肠道粘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反应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主要是通过控制肠道的炎症反应及调节免疫紊乱来实现。 常用的药物有:(1)柳氮磺砒啶:为磺胺类抗菌药。吸收部分在肠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与肠壁结缔组织络合后较长时间停留在肠壁组织中起到抗菌消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如减少大肠埃希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同时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以及其他炎症介质白三烯的合成。因此,目前认为本品对炎症性肠病产生疗效的主要成分是5-氨基水杨酸。由本品分解产生的磺胺吡啶对肠道菌

群显示微弱的抗菌作用。适用于轻、中型IBD患者,重型激素治疗缓解者。成人常用量:初剂量为一日2~3g,分3~4次口服,无明显不适量,可渐增至一日4~6g,待肠病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至维持量,一日1.5~2g。疗程至少三年。药物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皮疹、粒细胞降低及再障等。 (2)美沙拉嗪:是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活性成分。对肠壁的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美沙拉嗪可以抑制引起炎症的前列腺素的合成和炎性介质白三烯的形成,从而对肠黏膜的炎症起显著抑制作用。美沙拉秦可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PGE2在人结肠黏膜的释放。适用于轻、中型IBD患者,重型激素治疗缓解者。成人用量:(急性发作)每日4次,每次1g(4片),(维持治疗)每日3次,每次0.5g(2片)。相比柳氮磺砒啶,副作用轻微,可能引起轻微胃部不适。偶有恶心、头痛、头晕等。疗程推荐长期服用,有研究证实,长期服用可降低并发结肠癌的风险。 (3)泼尼松:主要是通过非特异性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来治疗炎症性肠病,适用于对柳氮磺砒啶和美沙拉嗪疗效不佳的轻中型患者,特别适用于重型活动期患者。成人用量40-60mg/天,口服。但长期应用可引起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如满月脸、水牛背、高血压、多毛、糖尿、皮肤变薄等。诱发或加重感染。诱发或加重溃疡病。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导致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缓。诱发精神病和癫痫。导

炎症性肠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

炎症性肠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 医学与哲学2014-04-02发表评论分享 作者: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王英德 导读:炎症性肠病(IBD)病程迁延反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耗费卫生资源。虽然传统药物如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仍是目前治疗主流,但是大量有关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对IBD的治疗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IBD的治疗正步入免疫调节的生物学时代,多种新型生物制剂的出现为IB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选择。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然不十分清楚,临床上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目前,多数学者比较公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IBD在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等多因素相互作用下,肠道黏膜固有免疫及获得免疫异常所导致的肠道炎性反应,而易感基因、维生素以及一些特殊的菌群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等因素也参与了IBD的发病过程。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IBD在不同国家、地区、种族人群中的发病率不同,有显著的地域和种族差异。IBD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欧洲和北美,但是在过去的50年间,欧美IBD发病率趋于稳定,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IBD发病率则呈明显的增高趋势。近20年来我国IBD的病例迅猛增加。国内有学者分析了1981年~2000年国内文献报道的10218例UC患者,结果表明,20年间病例数上升了3倍。中国IBD协作组对1990年~2003年间IBD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的结果显示,IBD住院患者呈逐渐增加趋势,粗略推测UC患病率约为11.6/10万,CD约为1.4/10万,增长情况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相似。 IBD病程迁延反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耗费卫生资源。虽然传统药物如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 lic acid,5-ASA)、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仍是目前治疗主流,但是大量有关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对IBD的治疗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IBD的治疗正步人免疫调节的生物学时代,多种新型生物制剂的涌现为IB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选择。外科手术只是针对难治性或有严重并发症的IBD,现就目前IBD的内科药物治疗现状以及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IBD治疗提供参考。 1、IBD药物治疗的现状 维持患者的临床缓解及肠镜下的黏膜愈合是IBD治疗的主要目标。在IBD治疗方面,目前主要有三类经典药物,它们分别为:5-ASA、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下面先对这三类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等方面做系统的回顾。

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药物治疗进展

A:应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发病情况、高危因素、并发症、禁忌证、遗传药理学特征、合并用药、用药史、不良反应史、社会经济状况、用药依从性、患者偏好以及药品的可及性进行全面详细的衡量,然后选择相应精准的治疗策略。B:在决定治疗方案前,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方案的效益与风险,在与患者充分交流并取得合作之后实施。C:在治疗过程中,应监测治疗反应和对药物耐受的情况,检查药物依从性及药物剂量是否足够,随时调整治疗方案。D:IBD治疗应遵循欧美国家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及指南。 2、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D A: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B:公益性组织:CCCF。三个“C”分别代表中国(China)、肠炎(Colitis)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IBD药物治疗分为“升阶梯(Step-up)”和“降阶梯(Top-down)”。D:降阶梯治疗指的是依照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的顺序逐步使用。 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D A:IBD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B:IBD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另外还可能出现肠外表现例如口腔黏膜病变。C:最近研究显示,亚洲地区的IBD疾病发病趋势、严重度和临床转归都越来越接近西方国家,预示着中国即将面临大量的IBD患者。D:IBD可以治愈。 4、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 A:沙利度胺可用于已怀孕的难治性克罗恩患者。B:来氟米特具有生殖毒性,能引起胚胎损伤,禁用于孕妇及尚未采取可靠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C:目前已经用于IBD临床治疗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类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和那他珠单抗,其中以英夫利西单抗应用时间最长。。D:荟萃分析显示,对于IBD患者,英夫利西单抗与硫嘌呤类药物联合用药的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均显著优于英夫利西单抗或硫嘌呤类药物单药治疗,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E:用药不依从性的IBD患者比依从性好的患者有更高的复发风险。 5、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 A:联用免疫抑制剂或肠内营养,可增加英夫利西单抗疗效。B:以营养为主的方案在UC治疗中的证据不足,但在CD患者中有中等强度的证据级别支持。C:益生菌制剂在UC 活动期和缓解期治疗中有益,但在CD患者中的益处证据不足。D:英夫利西单抗输液反应有效预防策略包括:推荐维持治疗、维持治疗中联用免疫抑制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或抗组胺药物可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将输液速度放慢。E:最新调查显示,有大约三分之二的IBD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存在问题。

浙江省2019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药物治疗进展

浙江省2019年报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药物治疗进展》 1、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NUDT15 基因多态性比TPMT基因多态性更能预测IBD患者中AZA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B:别嘌醇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继而影响6-MP的代谢灭火途径,引起6-MP毒性增加,与别嘌醇必须同时服用时,AZA或6-MP的剂量应该大大降低。C:患者肾功能是决定MTX 血药浓度的主要因素。D:影响CYP3A4或P-糖蛋白的药物与环孢素联合应用不会影响环孢素的血药浓度。E:霉酚酸酯是很有希望的对硫嘌呤类药物不耐受的IBD患者的缓解维持药物。 2、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硫嘌呤类药物可用于激素依赖、5-ASA制剂不耐受的UC患者缓解期的维持治疗。B:对于中度活动性CD的诱导缓解治疗,激素无效或激素依赖时,可加用硫嘌呤类药物,但不推荐AZA单药治疗。C:强等级推荐硫嘌呤类药物用于CD维持缓解期的治疗。D:葡醛酸转移酶是硫嘌呤类药物的重要代谢酶。E: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环孢素联合应用后,约79% 的患者体内环孢素血药浓度改变。 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B:公益性组织:CCCF。三个“C”分别代表中国(China)、肠炎(Colitis)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IBD药物治疗分为“升阶梯(Step-up)”和“降阶梯(Top-down)”。D:降阶梯治疗指的是依照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的顺序逐步使用。 4、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沙利度胺可用于已怀孕的难治性克罗恩患者。B:来氟米特具有生殖毒性,能引起胚胎损伤,禁用于孕妇及尚未采取可靠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C:目前已经用于IBD临床治疗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类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和那他珠单抗,其中以英夫利西单抗应用时间最长。。D:荟萃分析显示,对于IBD 患者,英夫利西单抗与硫嘌呤类药物联合用药的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均显著优于英夫利西单抗或硫嘌呤类药物单药治疗,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E:用药不依从性的IBD患者比依从性好的患者有更高的复发风险。 5、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IBD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B:IBD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另外还可能出现肠外表现例如口腔黏膜病变。C:最近研究显示,亚洲地区的IBD疾病发病趋势、严重度和临床转归都越来越接近西方国家,预示着中国即将面临大量的IBD患者。D:IBD可以治愈。

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的选用和疗效评价

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的选用和疗效评价(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的药物的选择和治疗的疗效。方法针对疾病的不同表现,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基本痊愈。结论对于炎症性肠病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病变的范围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的维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均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药物治疗 炎症性肠病是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总称。溃疡性结肠炎是指发生于结肠的一种弥漫性、连续性、表浅性、且局限于粘膜层的炎症,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克罗恩病是指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从口腔到肛门)的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跨膜性炎症,常见于回肠和结肠,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以腹痛和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并有很多肠外表现如发热、营养障碍等。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具有共同的地域及流行病学特征,有慢性、自发性、间歇发作的病程,且有5%- 10%的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难以区分,这些重叠特征表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可能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10例炎症性肠病中溃疡性结肠炎(UC)85 例,克罗恩病(CD)25例,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制定的炎症性肠〖CM(81.5mm病诊断治疗规范标准。男62例,女48例。年龄13?85岁,平均37.9岁。经过治疗基本痊愈出院,现汇报如下。 1.2 临床表现全身症状有发热乏力、贫血;病情严重则有脱水 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迟缓亦是小儿UC 最早期临床表现。可有肠外表现如关节炎、关节痛、虹膜睫状体炎、 肝大等。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克罗恩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等。 2药物治疗 对于炎症性肠病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病变的范围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的维持治疗,溃疡性结肠 炎和克罗恩病均有一定的差异。 分别介绍如下: 2.1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2.1.1 急性期的治疗:轻型患者可先用SASP?6g/d或5-ASA制剂2?4g/d,分3?4次口服,对直、乙状结肠炎者可用栓剂,或以相同剂量保留灌肠。如以上治疗无效,可改用皮质激素保留灌肠,齐U 量为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每晚一次,15d为1个疗程,间隔15d 再灌肠1个疗程,坚持半年到1年复发率明显降低。如灌肠效果欠佳,则用泼尼松口服,30?40mg/d。中型患者一般都需口服泼尼松40mg/d,用药

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药物治疗进展

1、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5-ASA制剂联合微生态制剂对UC的维持治疗效果较好。 B:5-ASA制剂维持治疗的疗程推荐时问一般为3年~5年或更长。 C:SASP禁用于对磺胺类及水杨酸盐过敏者。D:服用SASP期间不宜多饮水。 2、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 A:沙利度胺可用于已怀孕的难治性克罗恩患者。 B:来氟米特具有生殖毒性,能引起胚胎损伤,禁用于孕妇及尚未采取可靠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 C:目前已经用于IBD 临床治疗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类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和那他珠单抗,其中以英夫利西单抗应用时间最长。。 D:荟萃分析显示,对于IBD患者,英夫利西单抗与硫嘌呤类药物联合用药的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均显著优于英夫利西单抗或硫嘌呤类药物单药治疗,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E:用药不依从性的IBD患者比依从性好的患者有更高的复发风险。 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对于重度UC,静脉用激素为首选治疗。 B:对于局限在回肠末段、回盲部或升结肠的轻度活动性CD,可选择局部作用激素布地奈德。 C: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维持治疗药物,诱导缓解后缓慢减量,快速减量可能导致IBD早期的复发。 D:如UC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1个月内不能减量至<10 mg/d,或停用糖皮质激素1个月内出现复发则考虑为糖皮质激素依赖。 4、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IBD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B:IBD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另外还可能出现肠外表现例如口腔黏膜病变。 C:最近研究显示,

亚洲地区的IBD疾病发病趋势、严重度和临床转归都越来越接近西方国家,预示着中国即将面临大量的IBD患者。D:IBD可以治愈。 5、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 A:联用免疫抑制剂或肠内营养,可增加英夫利西单抗疗效。 B:以营养为主的方案在UC 治疗中的证据不足,但在CD患者中有中等强度的证据级别支持。 C:益生菌制剂在UC活动期和缓解期治疗中有益,但在CD患者中的益处证据不足。 D:英夫利西单抗输液反应有效预防策略包括:推荐维持治疗、维持治疗中联用免疫抑制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或抗组胺药物可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将输液速度放慢。 E:最新调查显示,有大约三分之二的IBD 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存在问题。 6、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C A:氨基水杨酸类制剂是治疗轻度和中度UC以及轻度活动性CD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的主要药物,但对中度活动性CD疗效不明确。 B:SASP的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皮疹等可高达5%~30%。 C:不同类型5-ASA制剂疗效上有显著差别。 D:对病变局限在直肠或直肠乙状结肠的这部分IBD患者,需要注意局部用药(例如栓剂或灌肠剂)的重要性,口服与局部的联合用药疗效更好。 7、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硫嘌呤类药物可用于激素依赖、5-ASA制剂不耐受的UC患者缓解期的维持治疗。 B:对于中度活动性CD的诱导缓解治疗,激素无效或激素依赖时,可加用硫嘌呤类药物,但不推荐AZA单药治疗。 C:强等级推荐硫嘌呤类药物用于CD维持缓解期的治疗。D:葡醛酸转移酶是硫嘌呤类药物的重要代谢酶。 E: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环孢素联合应用后,约79% 的

炎症性肠病规范化药物治疗进展

1、以下描述错误的就是 (单项选择)D A:5-ASA制剂联合微生态制剂对UC的维持治疗效果较好。 B:5-ASA制剂维持治疗的疗程推荐时问一般为3年~5年或更长。 C:SASP禁用于对磺胺类及水杨酸盐过敏者。D:服用SASP期间不宜多饮水。 2、以下描述错误的就是 (单项选择)A A:沙利度胺可用于已怀孕的难治性克罗恩患者。 B:来氟米特具有生殖毒性,能引起胚胎损伤,禁用于孕妇及尚未采取可靠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 C:目前已经用于IBD临床治疗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类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与那她珠单抗,其中以英夫利西单抗应用时间最长。。 D:荟萃分析显示,对于IBD患者,英夫利西单抗与硫嘌呤类药物联合用药的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均显著优于英夫利西单抗或硫嘌呤类药物单药治疗,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E:用药不依从性的IBD患者比依从性好的患者有更高的复发风险。 3、以下描述错误的就是 (单项选择)D A:对于重度UC,静脉用激素为首选治疗。 B:对于局限在回肠末段、回盲部或升结肠的轻度活动性CD,可选择局部作用激素布地奈德。 C: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维持治疗药物,诱导缓解后缓慢减量,快速减量可能导致IBD早期的复发。 D:如UC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1个月内不能减量至<10 mg/d,或停用糖皮质激素1个月内出现复发则考虑为糖皮质激素依赖。 4、以下描述错误的就是 (单项选择)D A:IBD就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B:IBD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另外还可能出现肠外表现例如口腔黏膜病变。 C:最近研究显示,亚洲地区的IBD疾病发病趋势、严重度与临床转归都越来越接近西方国家,预示着中国即将面临大量的IBD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_2007年_济南_ 发表时间:2009-12-30 发表者:严瑾 (访问人次:870)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呈穿壁性炎症,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等。两者均可合并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2006年,全国IBD协作组成立以来,我们结合国外处理指南对诊治规范的建议进行了讨论,强调诊治规范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普及性。 根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寻循证资料,进行修改补充十分关键,但我国目前高质量的临床资料不多,加之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些资料也很难达到以一概全的指导效果,因此在讨论中除引证部分资料外,更多参考国外新近诊治指南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对诊治规范作了进一步修改,形成共识意见讨论稿。 今年5月济南第七次全国消化疾病学术大会上报告后定稿,现公布如下,供国内同道参考。今后应加强循证资料的搜集,并在应用中定期修改,不断完善和更新规范的内容,使之深化细化,加强实用性和指导性。 第一部分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 溃疡性结肠炎 一、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 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质脆、出血、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③缓解期患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3.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如下: ①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 ②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 ③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4.黏膜组织学检查:活动期和缓解期有不同表现。 活动期: 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 ②隐窝有急性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脓肿可溃人固有膜; ③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指病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 s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炎症指征的基本特征是肿胀、红斑、黏液样或脓性渗出、轻度或重度上皮破坏、纤细或粗大颗粒状黏膜变形、假息肉形成、回缩和狭窄。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环境因素。 (2)遗传因素。 (3)感染因素。 (4)免疫因素。 一、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又称克隆病、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回肠炎等。是病因不明的胃肠道肉芽肿性炎症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炎症性肠病。病变特点为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的溃疡性病变,可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而以回盲部最常见,大约40%病例有结肠受累,血性腹泻的比例也最高。 1、临床特点: (1)起病隐晦,呈慢性过程,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患者常以腹痛、腹泻就诊。 (2)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为痉挛性阵痛伴腹鸣,进餐后加重,排便排气后可缓解。 (3)腹泻多呈糊状,脓血或黏液便少见。 (4)可在右下腹或脐周扪及较固定的肿块。 (5)部分患者可见肠瘘、肠梗阻、肛周瘘管等并发症。 2、内镜下特点: (1)病变主要位于右半结肠,以回盲部多见。早期溃疡呈阿弗他样或裂隙状,病变呈跳跃式,病变之间的黏膜基本正常; (2)病程发展出现纵行溃疡。溃疡不连续、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底深,多被厚苔或污苔,非对称样肠壁受累; (3)因为黏膜下层高度充血水肿而使黏膜隆起,呈鹅卵石样改变,卵石之间常为溃疡; (4)并发瘘管形成是进展期克罗恩病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5)肠狭窄:典型者为末端回肠的管型狭窄,狭窄处肠壁弥漫性增厚,犹如消防水管; (6)急性期后多发炎性息肉和明显的瘢痕形成。 3、诊断要点: (1)克罗恩病的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内镜、影像学、组织活检所见进行综合分析,因本病

生物制剂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进展与经验

生物制剂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进展与经验 李瑾1,2*,夏冰1,2,邓长生1,2 近年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治疗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主要包括:5-氨基水杨酸(5-ASA)等传统制剂的使用更为规范,越来越多的新型生物制剂显现疗效,粪菌移植、干细胞移植等研究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1-3]。同时提出一些新的治疗策略,如个体化治疗、达标治疗(target-to-treat)、限时序贯治疗等[4],这些逐渐在临床上得以应用及推广。其中生物制剂的进展最为显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抗(主要是英夫利西,infliximab,IFX)的应用越来越广,经验越来越多,还有其他TNF单抗如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戈利木单抗(golimumab)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也获得了可喜的结果。另外,还有其他新的生物制剂也取得一些重大进展。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发布了《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进一步规范了我国IBD的诊疗【5】。本文主要阐述生物制剂用于治疗IBD的进展与经验。 一、生物制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一)抗细胞黏附分子抗体 2013年最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抗细胞黏附分子抗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方面取得重大进展[6-9]。 人源化抗整合素IgG4单抗(natalizumab)被证实对CD有效,包括诱导缓解及维持缓解,是第1个获批用于IBD治疗的抗白细胞单抗,但其应用受到药物神经毒性的限制,需特别注意在用药前筛查JC病毒,用药期间要严密监测, 警惕进展性多灶性淋巴细胞脑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 PML)的发生[7]。 vedolizumab是针对细胞黏附分子整合素α4β7的异源二聚体单抗,其作用机制与natalizumab相类似,特异性结合分布于肠道的α4β7异源二聚体,抑制白细胞黏附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因其特异性作用于肠道,因此减少了神经系统的副 1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2湖北省肠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暨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东湖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