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0618聪明人容易落入的职场陷阱

20130618聪明人容易落入的职场陷阱

20130618聪明人容易落入的职场陷阱
20130618聪明人容易落入的职场陷阱

职场进化论

聪明人容易落入的职场陷阱

方奕晗《中国青年报》( 2013年06月18日 11 版)

核心提示

不论什么行业、什么工作,个人职业发展的路径大致都是一样的:从最开始的新鲜、不适应,到后来的熟悉、提升,再到平台期的倦怠、退缩和煎熬,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会迎来接下来的又一次提升。那些念叨着“不过如此”的聪明人,往往是在快步冲上平

台期之后,先于其他人迎来了职业倦怠,而过于强悍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容易向外归因——他们更习惯说“这工作如何如何”,而不是反思一下“我到底是怎么了”。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正是我们自己。反倒是那些对每件事都怀有敬畏心的、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缓慢地一步步接近最终目标。

职场上,没有人不喜欢聪明的人。

理由显而易见:脑子好,上手快,只需大致嘱咐几句动作要领,交代的工作就能基本完成,几乎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和同样站在起跑线上的其他竞争者相比,反应快的人无疑更容易在最开始阶段占据先机。但职业生涯拼的不是起跑速度——它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开始时的有利位置固然重要,但笑到最后的,却很可能另有他人。

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

脑子聪明,反应快,这是同事们对刘艺的一致评价。

当年求职面试,小组讨论环节的主题是模拟一个营销方案。其实大家都提前有所准备的,但拿到任务单的时候,还是有些发懵。刘艺第一个反应过来,率先发言,几句话就把方案的目标、现有的

资源、面临的困难、可能的机会等梳理了一遍,为后面的讨论定下基调。她的话并不多,也没有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闪光点,但正是因为敏捷、恰当的第一反应,让她在这一环节脱颖而出。

首先发言的人其实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容易给人留下过于强势的第一印象。而且一旦思路出现偏差,就很可能成为“炮灰”,或者干脆把后面的讨论引入歧途——前不久看到一则趣闻,英国“北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领先者跑错了路线,导致5000名参赛者中只有1人完成了全程。

刘艺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扎在设定情境里论述具体的设计方案,而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团队搭建了很好的讨论框架。对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样的反应能力和大局观是很难得的。凭着这股聪明劲儿,她顺利地拿到了入职通知书。

刘艺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姑娘。她不是那种需要人手把手指点的“办公室婴儿”,组长布置的工作,无论是打印报告还是做会议记录,她只需要一个范本和几个问题,就能做到不失水准——她的最大优势就是,擅于发现每一项工作的要点是什么,应该着重把精力放在何处。

在同一年进入公司的新人中,刘艺很快脱颖而出。在那批人里,她第一个进组跟项目,第一个被组长带出去见客户,在别人还在干“脏活儿”的时候,她已经可以尝试着独立做方案了。

聪明人的聪明之处在于擅长总结方法,而这其实更是一种经由后天养成的思维习惯,而非天赋:把杂乱的过程变成简洁清晰的操作步骤,在诸多线头中拎出主干和枝节,认清重点、分好层次,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将总结出的方法内化,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精力和时间配比,尽可能使其变得更简单。

这个过程说起来未免空泛,但它却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一件事情中。糊信封、印文档、回复邮件、整理名片……在做这些看似简单枯燥的小事时,试着摆脱思维定势,想想有没有更适宜的途径、更优化的配置,可以事半功倍。

先于别人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你就会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

聪明不是成功的必备品质

那天朋友突然抛过来一个问题:一个头脑聪明但不怎么努力的人,一个反应稍慢但足够用功的人,二选一,你更倾向与谁合作?

这是她面临的现实选择。

聪明的那个,交回来的活儿水平不差,但你清楚地知道,他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他不。在他的价值体系中,这样的常规工作轻松拿到80分足矣,为了那20分的提升空间花费更多时间、精力,

得不偿失。作为合作者,你知道他身上还有巨大的潜力,至于这潜力什么时候释放、究竟能不能释放,却毫无把握。

用功的那个,对他的现状你并不满意。一个简单的调研,别人研究3家,他恨不得找来10家挖数据。你眼看着他做无效劳动,却拉也拉不回来。这人有时候木讷得恨不得让人踹上两脚,但那股刻苦劲儿却让你不忍心放弃。在他身上,你能看得到未来,虽然不那么完美,但清晰可见。

如果是刚工作的那几年,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聪明伶俐,一点即通,作为合作者,至少他能提供一种平均水准之上的安全感。但年龄渐长,也陆续见过一些职场人士的下落,于是越来越觉得,聪明从来都不是成功者的必备品质,反而是那些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职场上走得更远。

同学曾经带过一个女实习生,和其他年轻人比起来,她的脑子真的算不上灵活。但她特别用功,起早贪黑,每次在公司见到她,都是盯在电脑前,不是在整理文案,就是准备外围材料,或者实在闲了,就翻翻以往做过的成功案例。她干活并不快,很多时候还特别执拗,只要是她认准的事情,谁说都没用。同学讲起这个“极品实习生”的时候,语气里充满了无奈。但几年过去了,那天忽然又聊起了这个当年的傻丫头,我发现她现在过得并不差,职业发展的每一步走得稳健而坚定,在一条可以预见的路径上不断向前。而那

些曾经在实习生界叱咤风云的少男少女,反倒在一次接一次的跳槽中,不知去向了。

头脑聪明的人往往容易落入这样一个陷阱,他们在做事时习惯性地不断优化解决方案——如何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花更少的时间、更少的精力达到同样的效果。这当然无可非议,但你要知道,那些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绝少会被用在提升工作质量上。

因为擅于总结方法,聪明的人在起跑阶段很容易获得领先,如潮的好评也会进一步强化他们这种自我认知: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不用费太大力气就能完成得八九不离十。换句话说,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许多事情上得到80分,但很少拿到哪怕是一个100分。

对他们来说,在一件事情上从80分提升到100分的过程,远不如换个地方再拿个80分来得划算。

小心脑子里的“不过如此”

一档正在进行的选秀节目里,一个女孩的出场引发了评委间的争论。

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但她唱得还不错,更重要的是,她看上去足够聪明,反应迅速,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于是有人力挺

她晋级,因为“她很聪明,有很大提升空间”;但也有人当即画了叉,“我讨厌她的不认真,自信得爆棚”。

这恰恰是很多聪明人容易遇到的另一个陷阱。从业绩到口碑,职场上他们一路走来积累了太多的正面评价,自信心提升的同时,很容易产生一种“不过如此”的轻浮态度。

一个朋友,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审计。两年之后他跑来诉苦:这职业也太无聊了,就那么点儿东西算来算去的,还天天加班,其实真都没什么难的,不知道他们怎么那么慢!不久之后,他转行去做销售。开拓市场阶段还见他斗志昂扬,等业务量稳定了又来抱怨:“我每个月也就随便跑两天,业绩都能进前三,那些同事天天在客户那耗着还签不下单子,真服了他们。”

后来他去做市场营销,觉得“团队其他人跟不上自己的思路”,转行做设计,发现“这行业在国内起点实在太低”。兜兜转转了将近10年,现在的他赋闲在家,以炒股为生。

每次说起这个朋友,我们都会替他觉得可惜。明明是才华横溢的一个人,却因为专注力不足以及缺乏对每个职业的基本尊重,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

聪明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擅于总结经验。

谁都难免犯错误,但同样的错误一再出现,就是能力的问题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职场上的成功人士往往有这样的习惯:在每一次失误中寻找原因,不轻率地将问题归咎于“马虎”,而是从方法上、流程上加以改进,杜绝类似错误的发生。

同样是交学费,越是擅于总结经验的人,收获越大。

但事情也有另一面——过于依赖既往经验,很可能会被束缚住手脚,放弃尝试新机会和突破现有格局的勇气。就像一个在赛场上严重骨折过的足球运动员,即便伤愈,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激烈拼抢场面,他的本能反应多半是躲开,而不是像当初那样迎上去死磕。

不论什么行业、什么工作,个人职业发展的路径大致都是一样的:从最开始的新鲜、不适应,到后来的熟悉、提升,再到平台期的倦怠、退缩和煎熬,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会迎来接下来的又一次提升。那些念叨着“不过如此”的聪明人,往往是在快步冲上平台期之后,先于其他人迎来了职业倦怠,而过于强悍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容易向外归因——他们更习惯说“这工作如何如何”,而不是反思一下“我到底是怎么了”。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正是我们自己。反倒是那些对每件事都怀有敬畏心的、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缓慢地一步步接近最终目标。

万花筒

《中国青年报》( 2013年06月18日 11 版)人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有分别心。当你碰到一件事,觉得

它不好,是因为你用自己的喜好,把事情分开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两个向度,你现在认为的好,其实结果并不一定好。比尔·波特不要由于别人不能成为你所希望的人而愤怒,因为你自己也不能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托马斯·曼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神之右眼

好的人生就是这么回事儿吧,这一边,荷尔蒙、虚荣和欲望,宛如烈火,至死燃烧;那一边,悲悯、善与爱,人格修行,也可以永无止境。——李海鹏

一个人什么最宝贵?性情——喜欢真性情。真性情就是随性,就是喜怒形于色,不需遮蔽自己的缺陷,将自己敞开、暴露给他人。一个人其实不需要隐藏自己,隐藏、遮盖的结果,往往是扭曲自己,很累,也是对自己的伤害。

——朱伟

从心中有爱到有能力去爱

谭洪岗《中国青年报》( 2013年06月18日 11 版)

男人当上父亲并不难,但是要成为充满爱心、懂得爱孩子、

能独自撑起整个家庭的父亲,那可是一大段艰难成长的历程。根据真人回忆改编的电影《男孩们回来了》(The Boys Are Back),男主角乔便经历了这样的挑战和成长。

乔的妻子年纪轻轻就病逝了,乔在悲痛中决定自己来抚养和照顾5岁的儿子阿蒂。这个选择有一些前因:这是乔的第二段婚姻,当年他离异再娶时,把五六岁大的儿子留给了前妻。这一次他意识到,5岁的儿子刚刚失去妈妈,不能再失去爸爸。他本人也不想再一次错过与孩子共处的机会了。这时即将进入青春期的长子也来到

乔的身边。在只有一个父亲、两个男孩的三口之家,乔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焦头烂额。丧妻之痛还没有过去,他就要一个人为了工作和家庭两头奔波,要出差时,找不到人来暂时代他照顾孩子们……不要说别人,乔自己都会深深怀疑他能否胜任这样的角色。

从心中有爱,到真的有能力去爱,你需要走出许多观念的限制。比如多数人都认为,女性才能照顾好年幼的孩子,包括乔自己。当长子对乔有了信任感,当面说出当年父母离婚时其实他希望爸爸能带他一起走,乔震惊不已,只能无力地喃喃说道:“那时候你还那么小,我以为小孩子得跟着妈妈……”这当然只是一个观念,然而你若不加检视就把这样的观念当成理所当然的现实,便看不到自己的感受,也看不到你关爱的人的情感需求了。

随着人的成长成熟,许多观念都会改变。例如作家韩寒曾发微博称:以前以为男人下厨有损男子气概,后来才发觉那是自己无知狭隘。他做了父亲之后更成熟,愿意动手为心爱的女儿准备吃的,想法自然不一样了。细看下来,许多人认为“作为父亲能挣钱养家就算尽职尽责,不用再管其他”,“家务和照看孩子一概是女人的事情”,“带孩子这事儿劳心费力,付出多而所得少”……如此种种,都只是想当然而已。值得反思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些观念,是出于爱,还是只求表面上的安全安稳?这些观念会赋予我们力量,还是会限制我们的力量?

要有力量去爱,先要有勇气去承担、去担当。乔在妻子过世后决定自己照顾幼子,那是一个父亲的担当。他出差在外时,家里差一点出事,前岳母指责他不是称职的父亲并带走了阿蒂,长子也回到妈妈那里,这时乔没有停留在自责中,没有怀疑和犹豫自己到底能不能兼顾家庭与工作,而是当即选择尽力把两个孩子争取回来。他能面对、有担当、有力量,才在一系列磕磕碰碰之后,成就了越来越亲密、也渐多欢笑的三口之家。生离死别非我们所能决定,然而在经历生离死别之后,逃避还是面对,是一蹶不振还是带着爱重建生活,这从来都看各人的选择。

怎样做父亲,本身也是一项选择。曾有朋友感慨:世上最难的事,是做父母。这话很有道理。上一代的父亲们可能根本无须操心家务事和孩子,他们中的多数人辛苦挣扎在生存线上,能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已经很不容易,压根儿顾不上考虑其他。听说有老一辈人,家里有6个小孩,父母每晚数一下人头,看看够6个就放心去睡,什么家庭教育、情感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平衡工作与家庭、爱自己爱家人……他们估计听都没听说过。然而,人们对现代父亲的期望显然不同,父亲们想要给予孩子的,也和上一辈不同。他们没有可参照的榜样,又要同时应对家庭、工作、社会的诸多要求,父亲这个角色真的不容易做。

一位父亲这样分享自己的故事。当他第一眼看见女儿,把女儿抱在怀里时,感觉自己从来没有这样深爱过一个人,瞬间觉得内心的力量大了三倍——那是超越所有得失的人生经历。当你在父亲的角色里更加懂得爱,当你明白你是孩子的榜样,你对孩子影响深远,你所说所做的,孩子都在看着你,他/她将来在很多地方会非常像你……你做事的出发点从只需考虑自己,到必须兼顾所有家人时,那分心胸和厚重,远非少年时的青涩所能比。

做父亲,是在爱中成长的人生际遇。事实上,在任何角色或际遇里,当你尽了自己的本分,都会逐渐看到,无论经历过什么,所有悲伤坎坷痛苦都会随时间逝去,只有爱长存。

划界

安黎《中国青年报》( 2013年06月18日 11 版)从上车起,这姑娘就站在我面前了。

为了不让从身后经过的人蹭到她肩膀上那个夸张的大包,她站得非常靠前,我不得不靠在椅背上,双脚交叉放在椅子下。

太近了。

我时不时地就看她一下,希望能找到她要下车的蛛丝马迹,可是,这姑娘只顾专注地低头摆弄手机,一点多余的“信号”都没有。

还有五站地,不能这么呆着了。我直起身体,往前挪了一点,她的大拇指正飞快地划着屏幕,丝毫没注意到对面的小动静。接着,我放平双脚,在试图让腿和地面实现90度角的过程中,一个减速,那个越界的大包正好碰到了我的头。

她抬起头,跟我对视一眼,向后挪了一步。

我们重新划界,相安无事。

到一个严苛的老板

赵星《中国青年报》( 2013年06月18日 11 版)在最近的一个选秀节目中,某位选手被评委老师在大庭广众

之下骂了20分钟。而最终,这位评委却给他打出了最高分。这不得不让人想起一句话:爱之深责之切。

从业五年,我带过很多实习生。虽都是大学生,但每个人的水平并不相同:有的人领悟能力强一些,有的人反应慢一些,有的人很有灵气,有的人很努力……但不管如何,总会听到实习生私下里抱怨领导的严苛,大骂领导变态。但真的是领导变态吗?在大部分时候,如果实习生能力不济,领导们宁可自己动手,也不会让实习生来做,费时费力不说,还得生一肚子气。只有认为你是可造之材,觉得值得花费时间精力去教你的时候,他们才会严苛地对待你。

我毕业前的某一次实习,老板是个外国人。在我面试的时候,她对我说:“我是一个很严苛的老板,我的要求就是将来你如果跳槽去全世界任何一家公司,都能直接上岗,不需要培训,我要的是这样的能力。三个月为一个实习期,你受得了就继续做,受不了我只能让你离开,你准备好了吗?”直到今天,这句话我仍然记忆犹新。不得不说,那次实习中,老板教会我的每一项基本功——每封邮件的格式、字体、字号都要做到完美——当初的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等到和外面的公司合作,或者后来到其他地方工作,才会明显感觉到什么是专业,什么是高效,什么是事半功倍。这让我愈发觉得,如果能在实习期间遇到一个严苛的老板,意味着在你职场生涯的初期,就已经站在了一个很高的平台上。

前天下午我在改实习生发来的报告。说实话,这个50页的报告,能做到如此样子已经很棒了。我思来想去,到底是我给他直接改好,还是发回修改意见让他动手?我会不会太严苛了?一点点小细节都要打回去重新做,是不是太挑刺儿了?可想到曾经那位老板对我的用心,才培养了我今天的习惯,我果断地把需要修改的地方一条条写在邮件里,要求他重新改过。三天时间,这份报告已经来来回回改了三遍,都不是大问题,有的是字体、字号,有的是图的位置不够美,有的是边框不统一,有的是结构比较混乱。如果我改好,对于实习生来讲,他可能看不到区别,下次还会再犯,还需要

我继续替他改。但是如果今天的苛刻能让他记住,所谓专业的标准是怎样的,未来的他才能跑得更快。

当然,如果遇到一个你做什么都说不错的老板,要么是你真的做得不错,要么你就要仔细看看你交给领导的东西和领导改完之后有多大的区别。重点不是细节,而是看思路,自己悄悄地迎头赶上,或者多学多问,让领导感受到你的勤奋好学,也会更多地指点你。一句话,大家都很忙,不会有人没事干天天骂你,特别在职场,能力不行被辞退的比比皆是,对你苛刻的领导才是真的对你好。

看台

林朵拉《中国青年报》( 2013年06月18日 11 版)

“压力山大”求解

以18~35岁青年为调研对象的《广州青年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日前出炉。报告显示,压力问题一直是青年普遍存在的问题。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有70.3%的同学表示曾有过较大的压力,但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化解。有9.2%的同学表示曾有过较大的压力,需要寻求专业知识的帮助。有7.1%的同学表示长期有较大压力,至今仍感到焦虑等不良情绪,难以排解。

虽然“压力山大”,但在择业方面有相当部分的青年选择自主创业。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异地务工青年、农村务农青年和特殊关爱青年,他们选择“自主创业”比选择“公务员”平均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

在考公务员如挤独木桥的当下,选择自主创业勇气可嘉,也是权衡利弊的明智之举。这是个人人都喊“压力山大”的年代,到底是压力还是动力,全看个人选择。

“袋鼠妈妈”两难

都说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但武汉姑娘小许却在为这分沉甸甸的母爱烦恼。据报道,小许上班后每天的午饭都是在食堂解决,或者跟同事拼饭。许妈妈觉得外面的伙食没营养,就让女儿带便当上班。为了保持饭菜新鲜,许妈妈每天早上4点半就起床,洗菜择菜炒菜煮饭。小许很心疼,请求不要再做,妈妈答应了。但过了两天,许妈妈又开始早起做菜。

“这都是当妈的应该做的。”许妈妈说。但小许觉得自己早已成人了,仍被妈妈像袋鼠宝宝一样紧紧护在身边。“袋鼠妈妈”的爱,让小许觉得自己不仅没能让母亲享福,反而让她如此操劳,感到非常内疚。

母爱无私。但按中国的传统思路,很多人往往将母爱与牺牲、放弃自我等同。付出这种过分沉重的爱,自己或许安心了,但给受者莫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叫人萌生逃离的念头,值得吗?

“敌对情绪”偏高

有专业心理机构日前对天津市多所中小学的五至八年级(初二年级)在校生进行了心理测评,结果显示,近30%的学生“敌对”指标偏高,在“人际关系”、“偏执”指标上“走高”的学生比例更高。心理专家认为,这与家庭教育的方式有关,家长教育过严、溺爱、家长本身对社会压力的不正当评价都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据介绍,出现“敌对”情绪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还不错,他们对周围学习更好的孩子,有一个“羡慕—嫉妒—恨”的过程。家长的不当教育方法会助推这种情绪,比如“为什么人家总比你考得好?”等等。孩子因为从家长那里得不到认可,总觉得自己有差距,不如人,最终把压力变成“敌对”情绪。

小小的羡慕和嫉妒都是正常心理,关键是不要走到“恨”这一步。家长貌似激励的勇争第一,学校常见的各种名次排行,都可能让“敌对”情绪升级。宽容和爱,才是我们亟待加强的教育。

“导师请饭”背后

中国人民大学日前正式公布了该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引人瞩目的是,每个新生导师可以领到2万元,专门用于请学生吃饭、喝咖啡、参观博物馆,在互动过程中交流学术、沟通思想。据介绍,为了让新生入学后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学术兴趣,增进专业认同和学校认同,校方从全校遴选了179名学术修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善于与学生沟通的教师为新生导师,面向全校3000名学生开设“新生研讨课”,由学生自主选修。

“新生研讨课”设置1个学分,强调师生互动。

每年新生入学期,新生的心理关怀总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此番人大推出“导师请饭”政策,有吃有玩有学,交流方式自然亲切,实乃高招。

浮世绘

《中国青年报》( 2013年06月18日 12 版)作为一个孩子,最莫名其妙的一点就是,当你成长到能领悟

父母苦心的岁数时,能对他们表示感激之情的机会却已变得屈指可数。

——乔伊·新特恩大清早打电话给父亲,他正在修理门口的遮阳蓬。我祝他节日快乐,忍不住问他知不知道今天是父亲节。他说知道。站在梯子上

“聪明”与“智慧”

“聪明”与“智慧” “聪明”与“智慧” 聪明是一种生存的能力;而智慧则是生存的一种境界。 世界上聪明人不多,估计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见,估计百里无一。你看,连公认的智者苏格拉底都自认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无知的。 在现实生活中,不吃亏的是聪明人;而能吃亏的是智者。 聪明人和别人过事儿总能保全自己利益。比如做生意,他们做生意都能把利润 赚足;而智者绝不追求生意的最大收益,有些生意甚至赔钱也做。 聪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 聪明人能把握机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而智者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因此,拿得起来的是聪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

聪明人总把自己闪光的一面表现出来,也就是脱颖而出;而智者是让别人把闪光的一面表现出来。比如在一个聚会里,聪明人嘴忙,往往侃侃而谈,因此是茶壶;而智者耳忙,注意聆听别人,因此是茶杯。茶壶里的水最终要倒进茶杯里。 聪明人聪明人注重细节;而智者注重整体。 聪明人多烦恼,失眠较普遍,因为聪明人比常人更敏感;而智者能远离烦恼,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物外之境界,因此智者吃得下、睡得着。 聪明人渴望改变别人,让别人顺从自己的意志;而智者多能顺其自然。因此,聪明人的人际关系容易紧张,而智者的人际关系多和谐。 聪明多数是天生,得益于遗传;而智慧更多靠修炼。 聪明能获得更多知识,而智慧让人更有文化。反过来,一个人知识越多越聪明,而文化越多越智慧。

聪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谓耳聪目明;而智慧靠心灵,即所谓慧由心生。 科学让人聪明,哲学教人智慧。 聪明能带来财富和权力,智慧能带来快乐。因为聪明人往往有更多技能,而现实中这些技能只要机缘巧合,就能转化为财富和权力。但是财富和权力与快乐很多时候并不成正比,快乐来自人心。 因此,求才,聪明足矣;求脱离烦恼,非修智慧不可。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更难”。其实,郑氏的“糊涂”是需要智慧的“糊涂”。所以,“难得糊涂”翻译过来就是“难得智慧”。

聪明人工作有方法

聪明人工作有方法 身在职场,想要成为职场明星,只靠卖力气是远远不够的,你还需要聪明地工作,掌握以下数字法则,让工作效率提高。 实情指数提升50% 沟通最重要的是获知实情。相对于电子邮件,面对面的方式更可靠。比如升职这件事,面对面跟老板交谈是必须的,如果只是通过网络的方式,80%的概率你会被打马虎眼。但是,职场最重要的是变通,如果事情十万火急,你还是用数字化的手段尽快得到结果更好。 病假时间减少27% 虎将麾下无病猫。如果你的老板作风强悍,你减少病假,会使他更喜欢你。每天补充维生素C及适量的锌,能有效提升免疫力,进而对抗感冒;对于已经感冒的你,这种方式可以迅速赶走感冒病毒,终结你“擤鼻涕大王”的形象。 贯彻力提升33% 遇有重要工作任务,一定要用笔记下来,这将帮助你提升批判性思维和理解力,并且增强责任感,从而使你在跟进和贯彻力方面获得33%的提升。 效率提高64% 午饭时间要谨记十字箴言:随便侃大山,工作抛一边。让什么“午餐会议”见鬼去,吃饭时心情放松,饭后才能精力集中。试试看,你回到办公桌前的效率将猛增大约2/3。 改善记忆40% 涂鸦看似无用,实则能够大幅提高注意力,并帮助改善记忆。用红色笔涂鸦有助于聚焦重点,用蓝色笔涂鸦则能辅助激发创造力。 反应速度提高25%

身体缺水会导致反应迟滞。合适的饮水量是直到尿液颜色变淡为止。你在一天中都应该保持这个标准,这样你的反应速度将提高25%,所以你要坚持每小时喝一杯水。 工作效率提高10% 营养缺乏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不要害羞,在办公室的冰箱里存一些橙汁吧,它们含有大量可以让你精力充沛的维生素C,多多益善,因为你的身体可以吸收高于日均建议摄入量100%的营养素,而且你的工作效率将因此提高1/10。 每天日晒15分钟 每天日晒15分钟,可以让你一整天的工作都保持专注。如果实在没空离开办公桌,你可以吃一片维生素D来代替“日光浴”。维生素D同样可以使人提高注意力。 压力降低17% 工作时嚼口香糖会将工作压力降低17%。口香糖中的薄荷醇有助于吸进更多的氧气供应大脑,从而有助于减压。

你所不知的八大类职场岗位陷阱多

你所不知的八大类职场岗位陷阱多 一是“偷梁换柱”招保险代理 一家广告公司招聘“储备人员”岗位,但在面试中不断询问应聘者营销能力等情况,并介绍保险方面的业务。事实上,这家企业是代理一家保险公司招聘保险业务员,为吸引求职者而发布较为动听的岗位名称。对此,专家建议,求职者可在面试中多了解应聘职场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 二是借招聘程序员“顺手牵羊” 一家软件公司以招聘程序员为名,在“笔试”中要求求职者编写程序,8名求职者的试题各不相同,但8段程序恰巧合成了一个项目,考试结果则是无一人被录用。专家建议,在不能判断招聘方真实意图的情况下,求职者应注意自己留存一份劳动成果,要求招聘方签字证明,避免落入“智力陷阱”。 三是招聘期货交易员“醉翁之意不在酒” 施某到一家公司应聘期货交易员,公司表示当即录用,并要求他付2万元开户操作作为培训,待他付费开户后就不闻不问不予录用。 四是借计件制工种“趁火打劫” 一家工具厂招用钳工,约定月工资为750元,根据计件数量支付报酬,在上海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后,工人提出加薪,但企业解释称“最低工资标准不适用于计件工”。专家提醒,员工可对劳动定额标准过高的企业向劳动部门投诉。 五是以“见习岗位”为名“浑水摸鱼” 一家公司招聘网络管理员岗位,明确表示月薪为2000元,但招聘后却与员工签订“见习协议”,每月仅支付504元的“见习补贴”。专家指出,发布见习岗位的用人单位必须具有劳动保障部门见习基地资质,否则不得发布所谓的见习岗位。 六是以“考试需买复习资料”为名,实则变相售卖产品 一家公司要求应聘者支付250元购买“公司资料光盘”,背熟后参加考试,考试合格方可录用。劳动者辛苦复习之后,却发现考试与光盘中资料毫无关系,白白花钱。 七是要求“上岗前先缴费培训” 一家广告公司招聘档案文员职位,面试中要求应聘者先到某某职校付费参加培训,考核后合格方可录用,但培训结束后却告知条件不符、岗位已满,不予录用。

年轻人如何找工作

年轻人如何找工作? 【嘉宾介绍】周永亮,知名管理咨询专家,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富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富创新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曾在国有超大型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兼任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2004年被国内六家权威机构评为“首届中国十大管理咨询师”,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魅力企业培训师”。 【精彩看点】 1.年轻人如何找工作? 2.年轻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什么? 3.年轻人如何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4.年轻人如何在工作中锻炼和成长? 5.年轻人如何高升? 【主持人】胡雪莺 [10:03:13] 胡雪莺说: 各位阿里巴巴网友大家好,我们今天的直播主题是“年轻人找工作,在工作中变优秀的法则!”,我们的嘉宾是周永亮先生,他是知名管理咨询专家,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富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富创新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曾在国有超大型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兼任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2004年被国内六家权威机构评为“首届中国十大管理咨询师”,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魅力企业培训师”。 [10:03:18] 胡雪莺说: 周老师你好。 [10:03:23] 周永亮说: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 [10:03:31] 胡雪莺说: 欢迎网友针对我和周老师的对话发表看法。 [10:03:53] 周永亮说: 谢谢主持人,谢谢网友,今天是工作期间,各位年轻的网友大家好,在这个话题上,我觉得实际上我们都从找工作这个地方过来过, [10:04:35] 周永亮说: 同时也曾经目睹大量找工作的人,看到很多在工作中变得优秀或者说沉沦下去的人,有一些个人体会,实际上从年轻人找工作也好,或者说在工作当中变得优秀也好,实际上表现的是同一个道理,去面对你的工作,首先怎么认识这个工作,这很重要,我们都说思维决定人的行动,怎么看工作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10:05:15] 周永亮说: 因为今天大家都知道一方面找工作不是很容易,另外即使找到工

聪明人的10大特征

聪明人的10大特征,你具备了么 1. They don't talk as much as you, because they know they got smart by listening. 他们不会说太多,因为他们知道多听才能变聪明。 2. They know lots of things other than what they're specialised in. Theirs is the gift of a broad mind, constantly fed with the stimulant of being interested in what everyone else is doing. 除去专业知识之外,他们知道的很多。他们的天赋就是思维活跃,总是对其他人在做的事情充满好奇和兴趣。 3. They juggle home, work and personal interests with dexterity and never fall back on the tired old refrain about "work life balance". And when they're juggling, they somehow manage to seem 100% engaged with what they're doing, on all fronts simultaneously, even though you know they're taking appropriate steps behind the scenes to make sure their lives are perfectly, serenely balanced. 他们把家庭、工作和个人兴趣完美平衡,从来不会为“平衡工作和生活”这样的事情伤脑筋。当他们玩的时候,似乎会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件事上面,他们面面俱到,虽然你很清楚,其实背后他们努力的走好每一步来让生活更加完美、更加平衡。 4. They probably do social media. Not always, but probably. It is not only another chance to listen, but one they use to ensure they can feed their brains with things they otherwise wouldn't have come across. 也许他们会涉足社交媒体。不是一贯如此,只是有可能而已。这也是另外一个倾听的机会,但他们往往关注的是那些从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5. Even when things go very badly wrong, they'll be smiling. Smart people never get ruffled because their smart brains present them with alternatives faster than the bad stuff can happen.

智者的谚语

智者的谚语 导读:1、恒心架起通天路,勇气打开智慧门。 2、老鼠钻进地洞内,落得猫儿竖儿朵。 3、不惊动鸡,取其蛋。 4、美丽姑娘的媚态伎俩,能够迷惑大多男子。 5、能说会道不算贤者,能干会做才是贤者。 6、聪明在市场上买不到。 7、不自作聪明便是最聪明。 8、耍猴人对付猴子不需要用鞭子。 9、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 10、才能是从工作的热情中成长起来的。 11、决定问题,需要智慧,贯彻执行时则需要耐心。 12、哪里有智慧,哪里就有成效。 13、才智是实验的女儿。 14、与智人同行,必是智慧。 15、爱情和智慧,二者不可兼得。 16、大丈夫肚里能装箭和矛。 17、良好的人生是受行动和智慧指导的。 1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19、爱情的萌芽是智慧的结束。 20、笔墨是智慧的犁铧。

21、毛驴若有十八种懒卧法,赶驴人有十九种催赶法。 22、不会捕鱼的人,只会把河水弄浑。 23、聪明不在年岁上,智慧藏在脑子里。 24、才智是人的精神武器。 25、智慧是人的财富。 26、远见卓识,向好朋友也借不来。 27、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28、智慧是智者财富。 29、谨慎和自制是智慧的源泉。 30、智慧起源于愚蠢的废墟上。 31、世界总是张开双手,准备接纳英才。 32、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发出的光采。 33、技艺是无价之宝,知识是智慧的明灯。 34、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 35、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36、白发并不等于是智慧。 37、顺水行舟一人易,逆水划船十人难。 38、智慧只能在真理中发现。 39、事到紧要关头时,年轻力壮不如老谋深算。 40、具富得的人提仪案,具智慧的人做结论。 41、智慧首先教人们辨别是非。

有一种职场智慧叫钝感力1讲解

有一种职场智慧叫钝感力1 如果说敏感力是一种外在的洞察力,那么钝感力则是一种内在的坚持力。相对于洞察,坚持力是一种更持久的耐力与爆发力。在职场生态圈中,有太多的聪明人,有太多的见风使舵者,某些时候逆向而流的“钝”感,却更加赢得别人的信服。 作为企业的外部顾问,我经常有机会去到不同公司与管理者交流。在谈到公司人才时,我经常问他们一个问题:你眼中公司里最优秀的员工是什么样子?你最赏识他/她哪一点? “很能干啦”、“我喜欢他的执着”、“最优秀的员工都是对公司忠诚度最高的”——他们的回答莫衷一是,一千个管理者眼中似乎会有一千种不同的优秀员工类型。 如果说优秀管理者必然会形成某些共性如高瞻远瞩、善于团结士气等,那么优秀的人才也必然会有某种共性存在,但这种共性会是什么呢? “最优秀的员工都有一种看不见的韧力,他们不一定是最有能力或最聪明的,但他们一定是对公司的生态环境洞察最深、理解最深、把握最到位,从而能够最合适的状态及心境应对一切的变化。”一位民营企业的老总这样跟我说。

我深以为然。 的确,在对多家公司的仔细观察中,我发现这些被管理者视为优秀人才的员工,他们除了有一般性的优秀品质之外,都具有一种韧力——在与公司共同发展过程中,他们无论是处于逆境、顺境,面对表扬或批评,都无法轻易动摇他们对于自己工作能力或自我价值的判断。 很多时候,他们是同事眼中不识时务的顽固者,他们是别人眼中环境反应的迟钝者,但经过许多次的考验之后,这些“迟钝者”却往往以其坚忍不拔的精神最终获得管理者的赏识,成功实现晋升的梦想。 在职场生态圈中,“钝”也能成为一种力量或者一种优势吗? 李航为何能胜出? 李飞与李航都是顺达公司刚引入的两名高级营销人才,出任公司的营销副总监,分管不同的市场,共同向总经理及董事会汇报。 经过多年的发展,顺达公司已经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但同时,公司面临的挑战与压力也是与日俱增:一方面竞争对手步步进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都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都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做人要善良,但是也不能太老实,真正的聪明人绝不会委屈自己而去成全他人。 而生活中许多老好人的人际行为特点就是:通过牺牲自己,委屈自己,来达到取悦别人的目的,并以此换回一段被认可的关系。 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不懂得拒绝别人,即使别人的要求让自己很为难,却很难开口说“不”。他们活得很累,却也很难摆脱自己这种状态。 我们不能一味地做好人,一味的做好人只会让自己痛苦不堪。你总是为别人着想,却常常忽略了自己,这种一味成全别人的行为,是非常不明智的。

做人不要做老好人,做事不要不讲原则。真正厉害的人,处世都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既不伤害别人,也不委屈自己,因此活得很轻松。 对待君子,我们要以礼相待。 人们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为什么君子会坦荡荡呢?因为心中无鬼。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谦谦君子“这些语句实际上是对君子高尚品质的具体阐述。 人这一生拼的就是人品和良心,做事要有良心,待人要用真心。别总占便宜,做事别狠毒,要为己谋福。

做人要行君子之道,不负人,一辈子问心无愧,不欺人,胸怀坦荡,光明正大,不趋炎附势,这才是君子所为。 人这辈子最贵的是人品和良心,不要跟君子耍心眼,玩阴谋。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别玩心眼和套路,才能得到君子的真心。 对付小人不能心软,要做一个比他还狠的小人。 君子是一个老实人,容易受欺负,特别容易受到小人的刁难,也是很多人说的君子斗不过小人。 做人,该强硬的时候要硬气,该仁慈时候便仁慈,这才是真正的利人利己。一个人再老实,对待小人也别心软,因为对小人过于仁慈,就是纵容。 君子为人正派,也很善良,也很心软。而小人往往用这一点来拿捏他们。所有的好处都让小人站了,所有的坏事都让君子遭受。 面对小人,你的让步和妥协在他眼里都是理所当然,在这样的人面前心软,就是在伤害自己。 对待小人心要狠,别不好意思拒绝小人,要勇敢站出来与他们斗争,而这也是作为一个正人君子在行善。

聪明和智慧

聪明和智慧 班会课上,班主任老师在说话,当他说到“某某同学挺聪明,就是不用功”时,下面一个声音嘀咕道:“连用功都不知道,怎能叫聪明?”老师表情惊呀。 其实老师没有错,只是我们很多同学没有搞清楚聪明与智慧的不同,所谓的“聪明”只是头脑反应灵敏,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较强,在学习、接受事物时表现出的较强能力,是主要与IQ(智商)有关的一个名词;而“智慧”却应该是极其理性的东西,是因对事物的发展、见解和感悟方面及其人性的本质看得透彻而获得的一种能力,是一个在IQ的基础上主要与EQ(情商)有关的名词。聪明是一种生存能力的体现;而智慧则是一种生存境界的体现。上述班主任老师说到的那位“某某同学”很聪明,只是暂时缺少“智慧”。 聪明和智慧的区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思维训练专家爱德华·德波诺博士认为:“高智商并不一定伴随着全面的思维技能。高智商常常只限于做学问的狭小范围内。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有智慧与聪明的区别:聪明属于高智商,而智慧则属于思维的技能。” 一位喜欢读《圣经》的朋友,把在旧约里面“智慧”的含意归纳起来,得出以下的结论:智慧并不单单是一些知识或聪明,而是关乎整个人的品质,特别是和“做人的道理”与“生活的艺术”有关。智慧的基础在于人与神能建立美好的关系,透过认识神为创造万物的主宰,从而明白人生在世的价值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这便是智慧人的表现。 那么,什么样的人算是聪明人、什么样的人算是有智慧的人呢?下面是从网上摘下的一段: 在现实生活中,不吃亏的人是聪明人;而能吃亏的是智者。聪明人和别人过事儿总能保全自己利益。比如做生意,他们每单生意都能把利润赚足;而智者绝不追求每单生意的最大收益,有些生意甚至赔钱也做。 聪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 聪明人能把握机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而智者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因此,拿得起来的是聪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 聪明人总把自己闪光的一面表现出来,也就是脱颖而出;而智者是让别人把闪光的一面表现出来。比如,在一次聚会里,聪明人嘴忙,往往侃侃而谈,因此是茶壶;而智者耳忙,注意聆听别人,因此是茶杯。茶壶里的水最终要倒进茶杯里。聪明人注意细节,而智者注重整体。 聪明的人常自鸣得意,因而错误和罪恶亦常伴随其左右;富有智慧的人,喜藏而不露,察人察己察世事,因而常有善良和成功加于其身。 聪明的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意,而智者却可以洞察事物的内涵。

聪明人绝对不会对老板说的大实话

聪明人绝对不会对老板说的大实话 一片好心说出的大实话,却被老板理解为消极、抱怨或者别有用心。即使老板再和蔼、通情达理、信任你、欣赏你,也不意味着他(她)变成你的挚友、铁哥们、闺蜜或者恩师,以下这些傻话,千万别再说出口了。 职场傻话1:“有好几家公司都想挖我过去。” 你想表达的:我的能力在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公司一定要重用我啊。 老板怎么理解:此人还想在公司继续赶下去,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机会跳槽;此人想用这话刺激我,以争取到更好的待遇;此人已动了跳槽的念头,我要做一些二手准备了。 支招 你应该这么做:直接提出你的要求。 老板并不傻,他们自己也找过猎头或也曾被挖角过,他们不但了解你的工作表现,甚至比你更深知你的行业价值。所以,老板在猎头找到你之前,就预测到了你的升值空间,当你开口后,他多半会做个顺水人情。

你想表达的:我比他(她)能干得多,老板怎么会没看到? 老板怎么理解:你指责我的人事调整是错误的,说明你不自知,爱冲动,如果还追问到底,就是性格的缺陷了。 支招 你应该这么说:“您方便的时候,我想跟您探讨一下关于我个人职业发展的问题,请您给我一些建议。” 老板在决定给一些员工升职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其他员工,特别是能力相当的员工的反应。所以升他(她)不升你,老板早已权衡过利弊,然后作出决定,几乎不可能更改。 如果你直接去质问老板,首先是老板的意料之中,他早想好了一堆不痛不痒的话来解释、安慰,但真正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或有伤情面,老板是不会说的。所以你问了也是白问,如果你不依不饶,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什么不提拔我?为什么当初答应提拔我,现在又变卦了?”这样只会让老板觉得你性格有缺陷,不仅不能提拔做管理,而是考虑请你走人了。

招聘陷阱

招聘陷阱第一大类:虚假职位信息 (一)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职业顾问指出,某些招聘企业利用很多求职者求职心切,在交保证金后没等到上班,就告知其招聘职位已满,钱也不会退还。更加隐蔽的收费还包括服装费、档案管理费、培训费等等实际应该是用人企业承担的成本。而求职者很少有能通过后期的培训考核的,即使通过了,骗子也会用各种苛刻的工作环境和要求迫使求职者知难而退。 许多非法职介会向求职者收取"服务费"、"信息费"等等。求职者交钱之前,中介机构承诺招聘信息浩如烟海,总有适合你的职位;可一旦付了费得到了那些信息之后,要么是单位不需要招人,要么就是对口职位刚刚招聘完毕,总让你不得所愿。事后才知是场明摆着的骗局,软弱者自认倒霉,较真者也追讨无门。 小贴士:调查显示,职场中最大的骗局当属收取保证金、押金,其比例占到了28.16%。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向应聘者收取任何费用(包括押金或保证金),所以,那些任职初期需要先缴各种押金的公司是不合法的;而规模很小、态度恶劣却敢开口收取服务费的中介机构,不用多想,一定是想骗取求职者金钱的非法组织。遇到交钱时就应当瞪大眼睛、提高警惕,牢牢到按住钱包是求职应聘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 (二)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犯罪分子往往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到工作的心理,通过互联网或其它媒体刊登待遇诱人招聘广告,诱得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或复印件,个人联系方式甚至银行帐户等)进行非法活动,如直接盗用帐户、冒名高额透支甚至专门做起倒卖个人隐私的生意。等到求职者直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的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才恍然大悟上了不法分子的当。 小贴士:当对方要求你提供奇怪的证明材料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向只有一知半解的"招聘单位"透露有关任何你的隐私信息,一旦发现侵权迹象应当即报案。 (三)以招聘之名宣传自己 为了积累自身知名度,一些小企业会不失时机地对企业或品牌形象进行宣传是企业发展前期的必经阶段。对于他们来说,租下一个展位或刊登一条招聘信息最便宜的只要几百块,却能赚足曝光度。他们一旦参加招聘会都会挂出巨幅宣传画,将展位布置得极其鲜亮夺目;当求职者进行职位询问时,招聘者则对企业文化侃侃而谈数十分钟,末了再每人赠送一本精美宣传画册。 如果够细心你会发现,有些公司的招聘信息已经挂了半年甚至更久,只招一两名、要求不高的职位也是如此。其实他们此举是在借招聘之名行广告之实,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小贴士:求职者在面谈时若发觉有广告之嫌,应及时抽身,更不要浪费时间去等待这类企业的录用通知。

海归找工作】谷歌招聘机制:如何寻找天生爱好合作的聪明人

【海归找工作】谷歌招聘机制:如何寻找天生爱好合作的聪 明人 谷歌之所以成为聪敏人扎堆的地方,得益于它运用大数据对人才的鉴别和科学的面试方法。这些实践对有志于招聘优秀人才的HR来说,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谷歌很擅长招聘聪明人,事实上,谷歌的技术招聘做得太好了,它和其他公司已经不是量的不同,而是质的飞跃。 寻找天生爱好合作的聪明人 谷歌把人力资源称为“人力运营”(PeopleOperations)。长发披肩的年轻工业心理学家托德·卡莱尔,2004年就开始为谷歌的人力运营部门工作。他解释说:“他们有大量数据,而且,不给任何人查看、分析,更别说阐释数据的含义了。” 卡莱尔的工作是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招聘中哪些因素会产生重要作用。他说:“谷歌的创始人都是工程师,他们习惯了在大量的噪声中锁定信号。”不过,当事情关系到人类,统计方法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这就像是电脑告诉你,你该跟这个人结婚。面试的时候,人人都觉得自己知道要找什么样的人。我问他们:‘你要找的是哪些东西?’几乎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所以我认为,‘总不可能人人都说得对吧。 卡莱尔在谷歌考察了履历数据。他说:“我开始钻研的事情,类似‘你是什么时候拥有自己第一台电脑的?’”卡莱尔发现,按季度绩效总结和其他标准来看,求职者接触电脑的时间越早,在谷歌的工作绩效越好。另一个预测性提问,类似前文中丘尔顿那个和飞机模型有关的问题:“你自己组装过电脑吗?”和做飞机模型一样,自己组装电脑显得有些极客味。但曾这么做的人,一般对电脑都有终身的激情。要在一个人人都为数字玩意儿着迷的紧张环境里生存下来,有激情是个好兆头。 2006年,卡莱尔设计了“谷歌求职者调查”测试(Google Candidate Survey)。这是谷歌自制的个性测试,旨在衡量潜在应聘者的文化吻合度,即“谷歌范儿”。 谷歌人强调头脑和雄心,他们也相信,开放合作的环境并不符合人们对工程师“孤僻怪人”的刻板印象。谷歌总部就是个群居的场合。格子间当中只拦着低矮的墙板,没有人是真正离群的。局外人或许会发现,没有人有隐私。在公司成立之后的大部分时间,佩奇和布林都共用办公室。好玩的地方是,要是有哪个谷歌人临时需要些安静的空间,他们会躲到没有人的会议室去。 因此,受聘人员能够在感觉像是鱼缸的环境里蓬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卡莱尔解释说:“我们喜欢合作性强的人,我们希望他们了解:他们开发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团队的结晶。你不能只顾着自己写好一段代码就完了,还必须跟其他人写的代码一起运行。”

做人要聪明 不要太精明(精明人聪明人还有明白人)

做人要厚道做事可精明做人要聪明不要学精明 做人要聪明,不要太精明; 其实聪明过了头,就是精明。而过头的精明反而会妨碍一个人成功。看看下面后来评价一下自己是聪明人还是精明人。 精明人,精于打算,往往脑瓜灵,嘴也灵,能说会道,人前人后显白,事事想占先,好占便宜,"凭什么让我吃亏了?"是这类人的口头禅。耍小聪明,搞小动作,拨弄是非,是这类人的特长。 精明人往往才华外露,锋芒毕显,好斗,喜怒形于色。 他们一般自我感觉良好,时有才高八斗,怀才不遇的冲动,容易患得患失,情绪波动很大。这类人几乎随处可见,他们是生活中活跃的一群。 典型代表,如取经路上那位爱闹腾、好耍小聪明的八戒先生,红楼梦里算尽机关,出尽风头的凤姐女士。 聪明人则大都才华不外露,锋芒内敛; 善于权大小,重长远,趋大利,不争一时的先后,长短; 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目光远大,自信心强; 有本事,有人格魅力;团体意识强,人际关系一般不错。 聪明人总是少数,是人群中的中坚力量,甚至是核心分子。 三国赵云,智勇双全,却没有关羽,张飞那样的逼人露锋芒。 东吴陆逊,文弱书生,名不见经传,却是帅才,临危受命,一战功成。 明白人更少。 这类人往往大智若愚,善于藏拙,返朴归真,真人不露相。明白人能独善其身,世事通哓,性格豁达,淡泊明志,进退自如,荣辱不惊,生死泰然,心静如水。一个人办事精明强干,无疑是其优点。但是,万事皆有度,超过了限度就会走向反面。 你一定要记住做人:要聪明,而不要追求精明。 聪明人一般不计较眼下的区区得失,而是把眼光放长远,时刻有一个总体的事业目标,所有的努力都是为这个目标而服务的。 虽然他们的好多行为让别人看起来都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很吃亏。但是他们心里清楚,自己 精明人则总是很过敏地盯住眼前的利益,他们处人处事的标准是:人不利己,坚决不交;事不利己,坚决不为。 这种人做事的风格给人的印象,好像他们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怕别人拿走了他们的钱。 而且太精明的人会活得很累。他们因为时刻算计着别人,占别人的便宜,所以肯定也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即别人好像也在算计他,也可能要侵占他的利益。因此,他必须处处提防,时时警惕,小心翼翼过日子。别人随意说的一句话,干的一件事,也许什么目的也没有,但他也会受到刺激。 晚上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也要仔细琢磨一番,生怕别人会有什么谋划使他吃亏。这样,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会显得不诚实、不大方,甚至很做作。 太精明的人没有朋友。过分精明者往往工于心计,善于为自己打小算盘,很少为别人着想。乐于助人是获得朋友的前提,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时时处处惟恐自己吃亏,这样的人,谁敢与之交往?

职场新人:谨慎绕开“表现陷阱”

职场新人:谨慎绕开“表现陷阱” 表现积极的陷阱之一: 乐于受人指派 你总是想:我是新人,我多做事,总可以挣得正面的印象分吧。其实不然。 超过七成的新人以毫无怨言地受人指派来表现他们的谦虚、肯干,即便发展到最后,直接上司和资深同事以纯私人的事宜来麻烦他们,他们也不好意思拒绝。我是新人,我多做事,总可以挣得正面的印象分吧。还有一点就是,艺术地拒绝别人,很伤神的,还不如有求必应更省事,也能挣得一个好人缘。 这样的好人缘不能要 问题是,你挣得的这个好人缘,对你的事业发展有没有用?在你心甘情愿地陷入大量事务性工作以后,同事对你的印象竟是:他乐于做这些事,说明他身上有一种保姆情结,这样的人大体适合做一些被动的工作,是缺乏创见和个性的。 你是不是很冤枉?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你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却被说成一个在工作中缺少主动能力和主动意识的人,只能在别人的计划中以谦卑的姿态分一碗羹吃。你不禁委屈道:人心不古啊,我这样对他们,竟换下来他们的感激,反而被他们鄙薄。 当主角而不是永远的配角 事实上这是很自然的一种质变:当你偶尔帮助别人做一些事务性

工作,并一再强调自己的分身乏术时,别人感激你;而当你想瞩目的关键一条是,不要过早地拥有配角意识。替主角们可以做一些事务性工作,但这是有代价的,需要同时也让他帮别人做一些琐事来偿还,主角不会以做事务性琐事为乐。 摆脱被指派僵局有两条需要共勉:一是要确立主角意识,不要一上来就以配角自居;二是以平和的态度去指派那些指派过你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接受指派不仅仅是出于善心,也是出于责任和友谊。在你的同事学会换位思考前,不要经常随意接受他们的指派。 表现积极的陷阱之二: 沉迷加班惯性 你每天在办公室呆到很晚才回去,连双休日也不例外。你觉得自己很勤奋,其实不然。 没有很强的限时任务压力,你习惯每天在办公室呆到很晚才回去,连双休日也不例外。双休日公司餐厅不开张,你宁可买碗仔面吃,并为自己与电脑留守岁月的执着生出一丝悲壮感。那一日你刚刚泡好碗仔面,恰逢公司老总下来巡查,让他打捞到你勤勤恳恳的背景,令你好一阵猜测与兴奋:你这一茬新人中,最有晋升希望的人,是你吧! 主管眼中能张能弛的员工才好 然而你忘了去看周一上班时,部门主任和同事嗅见办公室里一股子弥漫不去的碗仔面气息时,他们含意复杂的表情。中层主管Heien 说:我也是从新人走过来的,他们在3个月内把办公室当家,我觉得

聪明人找工作时容易犯的五傻

聪明人找工作时容易犯的五傻 有时你会发现别人简历中一些令人尴尬的笔误,比如把词语拼错,或者在面试时,时不时出现口误,把简单的词语说错,犯下一些低级错误。这时的你总对自己说:“我超级聪明,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 但你依然得小心,因为聪明并不能保证你不会失误,聪明的人甚至会比普通人犯下更可笑的错误。下面是一些你在找工作时要当心的错误。 1、一直留恋于你令人印象深刻的过去的成就 一个公司不会仅因为你过去做了很多成就而雇佣你的。他们雇佣你是因为你说服了他们你会在未来给这家公司带来很多成就,这是最重要的区别。 因此,花点时间去了解未来雇主的需求,而不是仅留恋于你曾经毕业于高级法律学校,或者你曾在过去的五年里被三次升职。你应该将自己的经历和雇主的需求联系起来。比如,如果你所应聘的公司正谋求在亚洲的扩张,那么你就应该强调你在日本学习的经历或者你去年曾在新加坡一个公司的工作经历。 2、让各种信息充斥在你的简历中 你是一个聪明人,你拥有有趣的生活,但不要误以为你的每个细节都要出现在简历上。记住,雇主只对你将如何帮助他们的公司感兴趣,因此,请将相关的信息放在简历最前面。 例如,如果你是一个数据分析人员在寻找一个数据库分析的工作,但也许你在过去的六个礼拜里参加了一个法式料理培训班,这些内容就不用写进你的简历了。当然,除非你的面试官也是一个法式料理的超级粉丝。 再看看简历上的所有信息,问问自己:“这些信息是不是能够证明我是这份工作的不二人选?” 3、试图耍小聪明战胜面试官 有些人将找工作的过程比作战斗,他们将面试官当作敌人,当你在战斗的时候,你总想比敌人更聪明一点。问题是,面试官不是你的敌人。 对于人类来说,总有一些人性的邪恶,但大部分面试官总是在试图找到最合适的应聘者。如果你认为雇员其实也是在寻找一个合适的雇主,那么问问你自己如何更容易地说服他们你就是这个工作最合适的人选,而不是想着如何玩一些小花招来战胜他们,或者说欺骗他们。 4、认为自己优秀到不需要一个网络版简介 雇佣者总是根据应聘者的口碑来雇人的,现在,了解一个人的极为容易的方法就是到互联网上搜索有关这人的相关信息。请记住,雇主的信息源很有可能不一定来自行业内,他们也不一定知道你在业界的名声和地位。 用一些网站的搜索功能搜索一下自己的名字,以确保那些关于你的职业方面的信息是很容易找到的。如果你还没有这样做,那就找一个合适的职业发展平台创建一份自己的简历吧。在你需要求职之前就将他创建出来,而不是要等到你被突然丢进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时才去做。 5、不求助于你的人脉关系网 找工作常常会寻求朋友的帮忙。但是不要认为让你的关系网介入你的求职过程只是为了询问工作未来的发展,要灵活地使用你的人脉网络关系,向他们展现出积极的、专业的形象。当你在很辛苦地找工作或者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竞争者时,告诉你周围的人,请你信任的人花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你的简历做个评判,或者邀请在你感兴趣的公司工作的老朋友喝喝咖啡或者做一个简单的模拟面试。提问题,然后聆听对方怎么说。当你要找一份新工作的时候,一个聪明的人应该知道有一颗开放的心才是关键。

普通人、聪明人、智者的区别

普通人、聪明人、智者的区别 人生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选择的结果,所有选择的行为都由认知所驱动。普通人、聪明人、智者只能用认知这个尺度来衡量。 认知来源于阅读和实践,来自丰富的人生经历。普通人、聪明人、智者的区别不是大脑的记忆力,技术水平高低,官职的大小、财富多寡,而是阅历和经历的差别。 生命的短暂,我们无法回到史前,也无法穿越到将来。世界的复杂性、学科的多样性,终极一生的努力学习,只有极少数的人成为专家,没有一个人成为全家。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好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有好多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探明,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导致选择错误。挫折、失败会伴随每个人的一生。 在一个纷繁复杂,到处充满诱惑,时刻面临选择,遍地陷阱与馅饼的社会环境里。高官身陷囵圄,富豪一夜返贫,普通人大起大落。并不代表他们愚昧,只是缺乏科学准确的预判。

我们读历史是在继承前辈的智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展望未来。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我。站的高度,观察的视角决定了你是普通人、聪明人、智者。 普通看问题是一个视角,得到的是单视角认识。聪明人看问题是多视角,得到多视角认识。智者看问题总是360度视角,得到的是全面信息。 普通人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聪明人看到的是内在本质,智者看到的是事物发展趋势。 普通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聪明人咱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智者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问题。 普通人选择的是生理需求,聪明人选择的是事业需求,智者选择的是精神需求。 普通人选择短期利益,聪明人选择长期利益。智者选择符合整个生命周期的利益。

普通人的行为被欲望、诱惑所支配。聪明人的行为被自己的理智所支配,智者被他的远见所支配。 普通人的行为是从众的,聪明人的行为是自主的,智者的行为是顺应趋势的。 普通人常常成为他人的猎物,聪明人常常成为猎手,智者常常成为捕猎场的导演。 普通人相信一夜暴富,无知者无畏,投资高回报理财产品。聪明人相信天上不掉馅饼,有风险意识,投资收益合理的产品。智者站在操盘者的位置,识破各种骗局。 …… 在这个分工复杂的社会里,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行业的精英,每当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重要的选择时,是否咨询专业人士,你的选择包含多少精英人士的智慧、个人的理智,是成功的关键。也是区分普通人、聪明人、智者的标志。 分享:

职场英语:工作中受到批评,聪明人都会这么做

分享一个免费试听课,名额有限,碰碰运气吧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18896399.html,/test/xingzuo.html?tid=16-73675-0 So, you just finished what you thought was a great project at work, and now your boss is listing all the things you need to improve upon. Don't get discouraged; constructive criticism is a key part of any job. Through this article, learn how to accept criticism and do your jobs well. 恩,你刚刚完成了自己认为完成得非常完美的任务,而如今你的老板却给你列出了有待改进的地方。这时候,千万别感到沮丧,因为建设性的批评是任何一份职业非常重要的一环。仔细阅读本文,学习如何接受工作上的批评以及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吧。 1.Accept that you are not perfect. 1.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If you begin each task thinking that nothing will go wrong, you're fooling yourself. You will make mistakes.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learn from them. 如果你在着手每一件任务前都认为一切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际上你在欺骗自己。因为你还是会犯错误的。关键在于你要学会从这些错误中获取经验。 2.Double check your work.

莫陷入职场不道德行为的心理陷阱

莫陷入职场不道德行为的心理陷阱 有一期职场节目有个主题说的是,如果你的老板要你帮 助他潜规则你该怎么办,比如让你安排一个新的女同事单独吃饭,并在酒店楼上开好了房间。色情、偷盗、作假、泄密、贪腐等等 职场里的不道德行为犹如心理陷阱,诱惑着当事人深陷其间,最 后无法自拔。捕鱼的陷阱是一个铁丝笼,入口比较大,越到笼子 内部就越小,像个漏斗。这个设计是用漏斗引导鱼游向陷阱里。 同理,一旦心理陷阱被建立,个人或者组织就被鼓励往一个特定 的不道德方向前行,而后这就会演变为灾难性的、通常无法被简 单扭转的行为。 通常不道德行为无法被简单扭转,因为陷阱扭曲了人们 关于对与错的判断,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这些不道德行为是正确的。如果人们不能认识到这是陷阱,它们就会变成一张诱捕的网。可 是一旦这些陷阱被确认了,它们也就失去了诱捕的能力,人们可 以更加容易地躲过这些陷阱——就像旅行者如果知道了流沙的位 置就可以轻易地避开一样。当危险被清楚地界定,人们就可以为 避开危险做准备。 陷阱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某些既定时刻,人们的经验冲 动致使他们采取行动,这些冲动是对内部或者外部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有些时候,冲动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行动者失去辨别能力, 丝毫不理会他人的建议。有的时候,人们会注意到还有其他的选 择存在,但是这些刺激的影响力会盖过其他选择的影响力。 不道德行为的心理陷阱主要分为三类:服从陷阱、否认 陷阱和合理化陷阱。每个陷阱里都包括不同的内部和外部刺激, 从而引起人们开始行动,并最终掉进去。

一、服从陷阱—习惯性服从 习惯性服从的养成可能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所以也叫 原生陷阱。“服从权威”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孩子们最初都会 服从父母—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依靠。而后到了学校里,这个准 则依旧延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知道他们必须服从老师。结果, 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老板要求他们去做什么,大部分人都会不 假思索地快速服从。 如果一个掌权者要求下属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服从 权威这一影响力巨大的外部刺激就会促使属不顾自己的道德原则,直接执行命令。在其他时候,下属可能知道这些命令是不道德的,但是,服从的冲动非常强烈,以至于颠覆了自己的判断。 二、否认陷阱 心理学家认为否认陷阱源于人格的倾向,跟“闭合认知 需求”有关,即寻求一些话题的特定答案,容不得混乱而模糊的 答案。这类人倾向于服从第一时间蹦出在脑海里的答案,而不容 自己有一点点迟疑或不确定,他也不会花很多时间或者从多个角 度去分析答案。 这类闭合认知需求在工作环境中影响更加强烈,使得你 在处理信息时非常困难,比如在有时间压力、疲劳和嘈杂的背景 环境中。当这些条件存在时,它更难以忍受混乱和模糊的状态。 虽然闭合认知需求是受环境影响的,但它也是一种人格特质—某 些人比其他人更能忍受模糊状态。 社会心理学家克鲁格兰斯基(Arie Kruglanski)发明了 “闭合认知需求量表”,以度量人格维度—比如“我经常迅速做 出重要的决定,我很自信”、“在我的观点没有成形之前,我通 常不咨询各方面的意见”、“当我对某件重要的事情感到困惑时,

智者与愚者

何谓智者?就是比较聪明一点,比较积极一点,比较热心一点,比较活泛一点,比较自信一点,比较宽容一点。何谓愚者?就是比较笨拙一点,比较消极一点,比较冷漠一点,比较执拗一点,比较自卑一点,比较狭隘一点。 智者与愚者相比较而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换,各有千秋。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智者由于说话的方式正确而让领导看重,让下属追随,让朋友喜欢,让异性认同,让客户信赖,让陌生人信任。愚者由于说话方式欠妥而被领导冷遇,被下属忽视,被朋友讨厌,被异性抛弃,被客户怀疑,被陌生人提防。一言以蔽之,智者就是话说得深刻,事做得漂亮,影响深远;愚者就是话说得掉板,事做得走样,弄巧成拙。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说的都很实在客观,符合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法。陶行知有诗云: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诗简意赅,禽兽不如人就在于禽兽不会问,智者与愚者的区别就在于问得巧还是问得笨。三国里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就是智者,周瑜就是愚者,智者和愚者的差别就在于采取行动的时机,智者早一步,愚者晚一步。 说到智者,有一则《塞翁失马》的故事很耐人寻味。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里走失了一匹马,塞翁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没准还会带来福气。果然过了没几天,丢失的那匹马不仅回来了,还带回一匹骏马。塞翁忧虑地

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塞翁的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膘悍神骏,就每天骑这匹马出游,一天不小心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了性命,或许是福气呢。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这就是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由来。 说到愚者,有一则《愚公移山》的故事很耐人寻味。这个故事因毛泽东的引用广为人知。愚公与智叟,智者不智,愚者不愚。智叟因其过于的圆滑聪明,没有向任何困难挑战的决心和勇气。愚公那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在任何困难面前不屈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做人应该弘扬愚公的精神,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但是做事更应该借鉴智叟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务实精神,这样做任何事情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能够为自己未来的行动找准一个方向。这个故事还启迪世人,智者往往把问题想得太复杂,做人要留退路,做事要留余地,往往自以为是,不敢尝试,最后犯下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错误。可愚者算不上聪明,但他不会面对问题徘徊不定,敢于去拼搏,敢于去尝试,往往迎来成功的喜悦。 网络里有一篇《智者与愚者的48个差别》,传播很广,还细分为十二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尊重人方面,智者善于倾听,愚者没有耐心;智者了解别人的心思,愚者表示自己的需要;智者记住别人的名字,愚者希望名字被记住;智者满脸微笑,愚者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