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内容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内容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内容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内容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范围

一、名词解释(考试卷上只呈现英文,先翻译,后解释)

1.额外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舒华108页

2.量程效应(range effect):主要是指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这两种效应是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而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和最底端,从而使指标的有效性遭到损失。郭秀艳64页

3.多因变量设计(multiple dependent variable design):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郭秀艳75页

4.要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s):被试会自发的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郭秀艳66页

5.被试间设计(between-subjects design):指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情况。

6.被试内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是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情况。郭秀艳76页

7、匹配法(matching):使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使用匹配法时,先测量所有被试身上与实验任务呈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结果奖杯时分为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郭秀艳 P68 舒华P77

8、随机化法(randomization method):使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的技术。它不仅能应用于被试,也能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郭P69 张P78

9、ABBA(ABBA design):适用于自变量水平只有2个的情况,按照ABBA顺序接受四次实验,A水平两次B水平两次。郭 P79 张P140

10、拉丁方设计(Latin square design):自变量水平2个以上时,用平衡的拉丁方设计。一个平衡的拉丁方是一个两维矩阵,列表示自变量水平,行表示被试。郭P80 舒华P141

11、直线内插法(linear interpolation):计算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的方法之一。将刺激作为横坐标,以正确判断的百分数作为纵坐标,画出曲线,然后再从纵轴的50%处画出与横坐标平行的直线,与曲线相交于点a,从点a向横坐标画垂线,垂线与横轴相交处就是阈限。郭P236 舒华P186

12、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也叫调整法。费希纳提出的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之一。实验程序让被试任意调节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舒华P184

13、等级排列法(rank-order method)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郭P240,舒华P195

14、对偶比较法(method of paired comparision)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表现上更为突出。(第五章郭P242,舒华P195)

15、费希纳定律(Fechner’s law)也称对数定律。它预测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呈对数关系,心理量的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P=KlogI(郭P255,舒华P179)

16、数量估计法(method of magnitude estimation)在数量估计中,要求被试参照某个刺激所对应的数值,直接用数字估计由其他强度刺激产生的感觉量值。(郭P247,舒华P192)

17、史蒂文斯定律(Stevens’ law)也称幂定律。心理量与物理刺激强度呈幂函数的关系,即感觉量的大小与物理刺激强度的乘方成正比例。P=KI n(舒华P180,郭P260)

18、速度-准确性权衡(speed-accuracy trade off)在一般的反应时实验研究中,要求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越快越好,尽可能避免以牺牲正确率为代价提高反应速度,或者是以降低反应速度为代价提高正确率的情况。(舒华P257,郭P191)

19、双侧任务范式(flanker task paradigm)在双侧任务中,要求被试报告呈现于画面中央的字母而忽

略呈现于目标两侧的字母(即要求被试注意中央的字母)。属于过滤范式一个例子。郭P338

20、Stroop范式(Stroop paradigm) Stroop效应指在单词的颜色与词义一致或者不一致情况下,对颜色的认知速度的快慢。舒华P461郭P349

21、负启动范式(negative priming paradigm)启动刺激对探测刺激的加工起到抑制的作用。属于过滤范式的一个例子。舒华P259,403郭P338

22、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舒华P331人眼对闪光感觉为一个稳定的连续光的临界频率叫做闪光融合频率。郭369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称为临界闪烁频率。23、运动知觉上阈(upper threshold of motion perception)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刚刚可以辨认出的最慢的运动速度称为运动知觉上阈。

24、运动知觉下阈(lower threshold of motion perception)运动速度快到刚好无法感知时即为运动知觉下阈。

二、问答题

1、费希纳对实验心理学有哪些贡献?(郭秀艳P2-3)

(1)联系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他提出的费希纳定律深刻反映了某些本质规律。首先,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练习,而且这种联系是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其次,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强度。

(2)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使心理现象得以被精确量化的描述。

(3)奠定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4)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信号检测论是现代实验心理学最有力的研究工具之一。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信号检测论反对费希纳的阈限观念,但从量化研究人类心理这个大方向而言,却依然与费希纳的工作一脉相承。

2、常用的因变量指标有哪些?(郭秀艳P61)

对于因变量的测量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其中客观指标主要有:

(1). 反应速度例如,简单反应时、或潜伏期,走完一个迷津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作业的数量等。

(2). 反应速度的差异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实验中,经常以反应速度的差异作为考察被试各种高级认知机能的指标。例如: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被试对随机组字母和规则组字母的

反应时之差就可以作为内隐学习量的指标。

(3).反应的正确性例如,选择反应的正确次数、走迷宫入盲巷的次数、跟踪盘离靶的次数或距离等。(4).反应的难度有些作业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等级,看被试或动物能达到什么水平,如斯金纳箱就有三个难度等级。

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被试的口语记录。口语记录(protocol)是指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3、实施匹配法经常遇到的问题(郭秀艳P78)

(1)实验者不可能在每一个特征都进行匹配,常常是只在一些特征上进行匹配,而在另一些可能相关的特征上则有差异。因此,匹配往往是不完全的。

(2)匹配法往往耗费大量的工作量。因为一些相关变量很难测量,即使实验者进行了必须的额外测量时,也不太可能对被试进行匹配。

(3)在实验者同时匹配多个特征的时候,这些特征之间如果存在交互作用,就可能混淆实验结果。

(4)匹配法需要防止回归假象的介入,回归假象是指在许多测量情形中,第一次测验时的高分组和

低分组这两个极端组的分数在第二次测量时向平均数回归了;高分组的得分比第一次低些,低分组的则高

些。

4、被试间设计的优缺点(舒华136)

优点:1、由于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实验处理,在一个水平上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实验数据2、使单一

水平的实验处理在短时间内完成,避免被试因为时间过长而引起厌烦情绪或失去兴趣3、排除了学习迁移

效应4、不需要进行顺序平衡5、通过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的匹配,降低实验处理组间的变异性,保证各实

验处理为等组被试6、被试的随机分配可以减少被试的反应偏向

缺点:1、虽然有匹配和随机化分配,但是,分配给各组实验处理的被试之间仍然有存在差异的可能2、组

间实验设计需要更多的被试3、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时间4、被试匹配的过程是有前提条件的,及匹配过

程不存在练习效应和迁移效应,否则,匹配结果不可靠,且匹配的过程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

5.利用图解说明减数法的原理(舒华260-261)

减数法是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提出的,是一种利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部分,然后分析信

息加工的方法。他把反应时划分为三类:即简单反应时(A 反应时)、选择反应时(B 反应时)和辨别反应

时(C 反应时)。

A 反应时

B 反应时

C 反应时

图1 A 、B 、C 反应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简单反应时(A 反应时)中间没有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也称基线时间,任何复

杂刺激的反应时间都是由基线时间和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所需时间合成的;选择反应时(B 反应时)包含

了简单反应时(基线时间)、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选择不同刺激的加工时间);辨别反应时间包含了简单

反应时和被试辨别时间(在若干个刺激中辨别出目标刺激的加工时间)。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选择时间=选择反应时(B )—辨别反应时(C )

辨别时间=辨别反应时(C )—简单反应时(A )

6、过滤器理论三种模型的差别在哪里?郭秀艳 P312-317

过滤器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

进行加工,而忽略其它信息。注意可理解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

只有少量能通过这个瓶颈。可滤器理论可细分为: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

过滤器理论三种模型的差别在于信息加工的瓶颈即过滤器所在的位置的不同。1.早期选择模型是英国著名

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根据双儿分听实验提出来的,认为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之前,不管有多少通道同时向

人的信息加工系统输入信息,在同一时间能通过过滤器的只能是一个通道的信息。

2.中期选择模型是特雷斯根据追随耳实验提出的,认为过滤器既允许追随耳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信

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了衰减。该模型认为过滤器的位置有两个,一个是位于语义分析之前的

外周过滤器,一个是位于语义分析之后的中枢过滤器。

3.后期选择模型是多伊奇等提出的,认为多个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知觉加工。信

息加工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

7.什么是资源限制理论?P (318)郭秀艳版

资源限制理论是由卡内曼最初提出的。他把注意看做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

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收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

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就可以同时指向另外的任务。后来,诺曼和博布罗又通过对

资源限制的区分进一步精确化了心理资源的概念。他们提出了“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的划分。所谓

材料限制是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

改善其作业水平。而资源限制是指其作业受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

利进行

8.提示范式的的基本原理(郭秀艳P328-329)

原理:用刺激或者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

源的加工作比较。其实提示范式就是对注意指向的引导。

9、解释暗适应的生理机制以及红色护目镜的设计原理:Ps :书上没有这些内容,百度的。

1、 暗适应的生理机制

人从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主,恢复了在暗处的

视力,这称为暗适应。暗适应的产生机制与视网膜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有关。人眼接受光线后,

椎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内的一种光化学物质——视黄醛完全脱离视蛋白,产生漂白过程;当光线停止作用后,

视黄醛与视蛋白重新结合,产生还原过程,还原过程使感受性升高而产生暗适应。视觉的暗适应程度是与

视紫红质的合成程度相应的。

2、 红色护目镜的设计原理

在不同的是应色光中,只有红色光暗适应保持的最好,即在红色光的视场中,视杆细胞的感受性比视锥细

胞的感受性高很多。戴上红色护目镜既能使视锥细胞在敏感视场中都有较高的感受性,又能使视杆细胞相

对的不受到视场光线的变化而保持暗适应状态,所以红色光不会伤害视杆细胞。

10、画图说明什么是加色法。

11、画图说明什么是减色法。(舒华:P329)

加色法:色光相加,反射光,亮度增加的原理,用红、绿、蓝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相加而得到其他色光

的一种方法,一种色光与另一种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色光。

青 黄 绿 白 白 白 红 蓝 品红

减色法:色彩重叠,吸收光,色光被减弱的原理,从白光或其他复色光中减弱某些色光而得到另一种色光,

一种色光与另一种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得到黑色。

12、什么是间接知觉论,它得到了哪些实验的支持? 定义:间接知觉理论认为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个

体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刺激信息作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实现对刺激的真正知觉。[P357郭

红 黄

品红 绿 白 青 蓝 黄 绿

红 青 黑 蓝 品红

实验:不可能图形、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错觉图[P361郭秀艳]

13、时间知觉测试仪能够操纵哪些自变量。[网上]

时间知觉测试仪可以操纵的自变量有:刺激的间隔时间,时距的类型(时距类型是动物时距知觉研究要操纵的主要变量,为实时距和空时距),时距长度,刺激通道,时距分割水平,被试的心理状态。

14、什么是双眼视差,叙述一下立体镜的工作原理。[郭秀艳版P390]

双眼视差是当人们用双眼注视某一物体时,由于双眼观察角度不同而使两个视网膜影像之间产生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双眼视差。在双眼视野中的物体两眼都能看到,但是由于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65 毫米,物

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影像并不是完全重叠的。这些不重叠信息通过视神经到达视交叉,,来自两眼的不重叠信息在视觉皮层处会聚,这就导致了双眼视差,对由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对双眼视差进行整合后,就能产生

单一的具有深度感的视觉。借助于双眼视差比借助上述各种线索更能精细地知觉相对距离。特别是在缺乏

其他线索来估计对象距离的时候,双眼视差更为重要。距离和深度视觉主要是双眼的机能。

立体镜的特点是它可以把左眼和右眼的视线分开,使左眼只能看到左图,右眼只能看到右图,但却能使两

只眼睛辐合。如果把两个照相机的距离放得和两只眼睛距离相同的话,则把拍摄下来的两张照片放在实体

镜的一个平面上观看会产生立体感。如相机位置远于眼睛距离拍摄,则深度感可以夸大。虽然两个图差异

越大,立体感越增加。但如果两个图完全不相同时,也不能产生立体感。由此可以证实双眼视差在深度知

觉中的作用。

15、利用图例说明什么是双阈限理论。(郭秀艳419-420)

奇斯曼和梅里克尔提出了双阈限理论:一为主观阈限,即被试”声称”不能觉察知觉信息而能进行判别反应的水平,;另一个为客观阈限,即被试的判别为完全随机操作的水平,主观阈限的测量方法为言语报告,客观阈限的测量方法为迫选测验.

图例在课本上

16、谈间接测量的实验逻辑。(郭秀艳P464——P465)

间接测量是指借助于某一中介变量或中介反应来测量,比如恒定刺激法、最小变化法、调整法。间接测验:在指导语上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提取过去学习的信息,而是通过他们在一些特定任务上的表现来间接推断其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任务分离中的间接测验:1. 词干补笔: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几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几个字母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2. 知觉辨认:指在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要求在速示条件下对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进行辨认。17、谈谈加工分离程序的实验逻辑。(郭秀艳P467——P469)

(一)加工分离程序是关于意识与无意识分离思想中最富创造性和影响最大的研究范式。在实验逻辑上彻底摆脱了以往所有分离逻辑所必须要求的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这两种测验形式。(二)实验逻辑:再认可以分为给予熟悉性的和基于意识提取的两种内部心理加工机制。通常,在在一个再认过程中,两种心理机制同时起作用,基于熟悉性的加工以刺激表征的感觉和知觉整合为基础,这种整合能提高个体对客体的熟悉感进而导致把刺激知觉为“旧”,而基于意识提取的加工以精细加工为基础。雅各比认为,基于熟悉性的加工依赖于刺激的知觉特征,反映了自动地和无意识地利用记忆,它基本不需要注意,称为自动提取。自动提取能提高个体对客体的熟悉感进而导致把刺激知觉为“旧”,而意识性提取则是一种有意识的回忆,需要分配注意资源的控制加工,一般认为改加工过程对于概念加工的编码操纵较敏感,概念加工的深度越深,意识性提取效果越好。

18、测量元记忆监测的主要指标有哪些?(郭秀艳P455—P456)

(1)元记忆反映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即对自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

(2)元记忆的监测表现为元水平从客体水平获得信息,并依据该信息形成对客体记忆的各种类型的主观判断或评价,从而改变元水平的状态。监测可分为回溯式监测与前瞻式监测,前者指对回忆、再认的答案做出正确与否的自信心判断,后者指对即将执行的记忆任务的难度作预见性的判断。

(3)测量院记忆监测的主要指标有:①测量回溯式监测时,利用的指标为JOC(judgment of confidence),指的是被试完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并进行测验之后,他们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绩作出的评估。研究者可以借助JOC考察被试对其成估计的准确性。②测量前瞻性监测时,研究可以采用以下指标: EOL(easy of learning)指要学习或识记项目的难易程度作出的预见性判断(针对识记);JOL(judgment of learning),指对当前已学到的项目在以后测验中的成绩的预见性判断(针对回忆);FOK(feeling of knowing),指对当前回忆不出但又有“知晓感”的项目在以后测验中的成绩的预见性判断(针对再认)。

19、试述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郭秀艳P67—P69)

(1)额外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自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由于实验者必须控制其对因变量的影响,因此又叫控制变量。

(2)额外变量的控制:在心理学实验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 1)排除法:指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2)恒定法:指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3)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使用匹配法时,先要测量所有被试身上与实验任务成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 4)随机化和平衡法:指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 5)统计控制法:属于实验后控制技术,即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常用的统计控制法包括: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或分别加权等事后控制技术。但是需要牢记,统计控制是在实验前控制难以起到完全效果时的补充手段,而不可能取代实验前控制的重要地位。

20、最小变化法中常见的误差及其控制方法。(p郭秀艳234-235)

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产生的误差主要有四种: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如在下降序列中继续说”有”或”是”,在上升序列中继续说”无”或”否”。由于习惯误差的存在,递增系列中,阈值就会偏高,而在递减系列中,阈值就会偏低。

而期望误差则是指由于被试在长的序列中给予相反判断(期望转折点的尽快到来)的倾向所导致的误差。由于期望误差的存在,递增系列中,阈值就会偏低,而在递减系列中,阈值就会偏高。为了让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尽可能相互抵消,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序列要做到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与此相反,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之为疲劳误差。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为了平衡练习和疲劳的影响,要求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系列按照 ABBA 法安排,交替进行。具体做法是:如以”↑”代表递增,以”↓”代表递减,并以四次为一轮,就可以按照”↓↑↑↓”或”↑↓↓↑”排列。这样,即使整个实验过程中存在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也会平均作用在递增或递减系列上,不至于产生额外的干扰。

21、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差异。(郭秀艳最小变化法p书231-232、恒定刺激法p书235、平均误差法p书238)

最小变化法(minimal-change method)又称极限法(limit method)、序列探索法(method of serial exploration)、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method of leastdifference)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它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基本的实验过程:在测定绝对阈限时,刺激系列分为递增和递减两种。递增系列的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觉察不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随机选择;递减系列的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觉察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随机选择。在实验时,每个刺激系列都从起点处沿递增或递减方向,依次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报告表示是否感觉到刺激,若被试感觉”说不准”,则要求其进行猜测。主试以”有”“无”或”+”“一”记录被试的反应。对于递增系列,到被试第一次报告”有”,便停止实验;对于递减系列,到被试第一次报告”无”,停止。

恒定刺激法(或固定刺激法)(method of constant stimulus)又叫正误法(true-false method)、次数法(frequency method),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

具体作法如下:(1)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 5 到 7 个,这几个刺激值在整个测定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2)选定的每种刺激要向被试呈现多次,一般每种刺激呈现 50 到 200 次;(3)刺激呈现的次序事先经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用以测量绝对阈限时,则无需标准值;如用以确定差别阈限或等值时,则需包括一个标准值。(4)此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小)的次数。特别要注意的是,此法在实验之前需要选定刺激。所选定的刺激最大强度应为每次呈现几乎都能为被试感觉到的强度,它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低于 95%。所选刺激的最小强度应为每次呈现几乎都不能感觉到的强度,它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高于 5%。选定呈现刺激的范围之后,再在这个范围内取距离相等的刺激。恒定刺激法和最小变化法在实验实施过程上无大差异,两者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阈限值的计算上。

平均差误法(或均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method ofadjustment)、再造法(method of reproduction)、均等法(method of equation),是最古老且基本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之—。

实验程序:平均差误法实验的实验程序相对其它的两种传统心理物理法较为简单。其基本程序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由于平均差误法要求被试亲自参与,因此这种方法更能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在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由主试呈现,随后被试开始调整比较刺激。按照比较刺激的初始值大于或小于标准刺激,被试的调节方向也就分为渐减和渐增两种。当平均差误法用于测定绝对阈限时,没有标准刺激存在;但是我们可以假设,此时的标准刺激为零,即让被试者每次将比较刺激与”零”相比较。这样,绝对阈限的测量程序和差别阈限的测量程序就完全一致了。

三、举例说明

1、多自变量设计有那些优点。(p郭秀艳书75页)

明显的优点:(1)效率高。有两个自变量的实验要比分别做两个只有单一自变量的实验效率要高,也就是说事半功倍,花同样的时间,做了一倍、二倍、甚至三倍的工作。(2)实验控制较好。做一个实验时某些控制变量比进行两个实验时更易于控制和保持恒定。如被试条件是一样的,同一个被试,同样的身心状况。再如时间条件也是一样的,日期相同、时间相同。其他条件就更不用说了,如相同的外界环境、相同的温度、相同的湿度等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许多实验误差,减少了实验污染。(3)可以获得交互作用。如前所述,多自变量实验能够揭示自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新的信息。

2、什么是交叉-滞后法(可以画图)。(心理学研究方法145页)

交叉-滞后法的一般策略是,首先获得随时间变化的若干相关系数,然后依据这些相关系数的大小和方向,确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什么结果。

埃伦及其同事(Eron et al.,1972)在一项对同一组儿童进行了为期十年的追踪研究中使用了该方法。图1-1 简要地说明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在十三年级的学生中,对暴力性电视节目的爱好与攻击性之间的相关系数基本接近于零同样,他们也发现,三年级与十三年级对暴力性电视节目的爱好之间的相关(r=+0.05)可忽略不计。但他们在两个年级的攻击性上却获得了中等程度的相关(r=+0.38),这说明攻击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质。在评估因果关系的方向时,最有趣的发现就是交叉-滞后相关(即图中沿对角线所表示的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如果我们要问到底是有攻击性特质的人喜欢观看暴力性电视节目呢,还是观看暴力性电视节目导致了攻击性呢?在这种方法中,只要通过检查对角线相关,就可以确定哪一种假设更适宜。三年级的攻击性与十三年级对暴力性电视节目的爱好之间基本上没有关系(r=+0.01)。然而,三年级对暴力性电视节目爱好与十三年级的攻击性之间却存在着相当显著的相关(r=+0.31)。事实上,与早期被试只有三年级时对同样两个变量所进行的研究相比,这一相关系数要大得多。因此,因果关系的方向看起来似乎是,三年级时喜欢看暴力性电视节目导致了后来的攻击性行为。

3.什么是实验混淆?

4.什么是实验者效应?舒华.P91、郭秀艳65页

实验者效应:我们通常把由于主试有意或无意影响而造成的实验偏差称为实验者效应。

两组实验者分别把自己的小白鼠当做聪明的和愚笨的,结果第一组小白鼠比第二组表现出更多恐惧行为p92 5.被试内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舒华.P139)

答:练习效应、疲劳效应、系列效应、实验顺序不可逆。

外显记忆实验出现的练习效应,最小变化法出现的疲劳效应,系列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不可逆:迷宫之类的

6.什么是最小变化法?舒华.P182

是费希纳提出测量感受性的三种方法之一。在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感觉阈限时,通常是按物理量的强弱把刺激排成系列,相邻刺激的强度差别很小(通常要经过预实验进行测定),如果刺激强度的差异很小,会无益地增加刺激呈现的次数,如果刺激强度差异过大,会使结果的误差很大。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刺激强度的变化幅度应保持恒定。

举例:最小变化法测绝对阈限

7、什么是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利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来说明β和d’的变化分别代表什么?(郭秀艳书 292-295;舒华书228-229)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 ROC 曲线),又称为感受性曲线( sensitivity curve)。得此名的原因在于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只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而已。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就是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

( 1)β值的改变独立于d’的变化,考察β值变化对P(y/SN)和P(y/N)的影响时发现:当β接近 0 时,击中概率几乎为 0,即信号全当成噪音接受;当β接近无穷大时,虚惊概率几乎为 0,即噪音全当成信号接受;而当β从接近 0 向无穷大渐变的过程中,将形成一条完整地ROC曲线,曲线在某一处达到最佳的标准βOPT。

( 2) ROC曲线的曲率反应敏感性指标d’:在图 5-35 中有一条对角线,代表P(y/SN)=P(y/N),即被试者的辨别力d’为 0, ROC 曲线离这条线愈远,表示被试者辨别力愈强。

8、什么是差别阈限法(可以画图)。(郭秀艳书233-234)

差别阈限的计算比绝对阈限来得复杂。先要求得一系列的数据,包括:( 1)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即”=”或”-”或”?”)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用Lu表示;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用Ll表示。( 2)在递增系列中最后依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Ll;第一次非”+”到” +”之间的中点为Lu。( 3)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Iu。( 4)不肯定间距的中点是主观相等点。在理论上主观相等点(或主观等点)( point of subjectiveequality,简称PSE)应与标准刺激( S)相等,但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称为常误( constant error,简称CE)。( 5)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者取上差别阈( Dlu=Lu-St)和下差别阈( DLl=St-Ll)之和的一半为差别阈限。

9、经典的RJR(recall-judgment-recognition)实验范式是如何研究FOK(feeling of knowing)的?

10、请举例说明一个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郭秀艳书452)

在错误记忆的经典研究范式----DRM 范式中,通常会向被试呈现多个学习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也被称作关键诱饵(如寒冷),和与它相联系的 15 个学习项目(如冬天、冰雪、霜冻、感冒、发抖等)组成。然后在测验阶段,让被试对呈现过的词进行自由回忆和再认。结果发现,在回忆和再认测验中被试将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识别为”旧的”比率(即虚报率)接近那些实际呈现过的词的击中率(即真实记忆),也就是说,错误记忆发生了。该实验程序与传统的真实记忆研究程序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即都为:先学习,后回忆和再认。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二)

二、选择题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B)费希纳(C)高尔顿(D)艾宾浩斯 2. 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指: (A) 超常儿童(B) 常态儿童 (C) 超常与常态儿童(D) 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3. “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A)时距信息(B)加工机制(C)通道(D)实验 4. 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循遵循以下伦理道德,除了。 (A) 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B) 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C) 保密原则(D) 给被试一定的被试费用 5. 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 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6. 下列各领域中,被看作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的是: (A) 实验心理学(B) 组织心理学(C) 比较心理学(D) 认知心理学 7. 下列问题中,临床心理学家最可能研究的是: (A) 调适问题(B) 老鼠走迷津(C) 儿童数学问题解决(D) 种属行为 8. 根据格式塔的观点,人们知觉的是____而不是个别的网点 (A) 图形(B) 封闭性(C) 刺激间的关系(D) 以上都对 9.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10.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B)拉丁方设计(C) 匹配(D)ABBA设计 11.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C) 零结果(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12.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实验环境的人为性(B)没有预备实验(C)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D)样本缺乏代表性 13. 实验信度的验证,包括: (A) 直接验证(B) 系统验证 (C) 概念验证(D) 内容验证 14. 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____心理过程的研究. (A) 有意识(B) 无意识(C) 前意识(D) 潜意识 15. 内隐联想测验是以____为指标来进行的. (A) 概率密度(B) 反应时 (C) 正确率(D) 信心评价 16. 关于感觉的差别阈限,费希纳(Fechner)定律对韦伯(Weber )定律的发展是基于____的假设 (A) 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B) 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 (C) 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有效(D) 不同感觉系统韦伯分数差异很大 17. 对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 (A)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B)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C)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D)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18. 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 极限法(B) 恒定刺激法(C) 阶梯法(D) 平均差误法 19. 感觉的直接测量方法有,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实验心理试卷

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03年—07年试题题型分类汇总 一、单项选择题(附答案) ★2007年★ 1、用平均差误法测量感觉阈限容易产生( B ) A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 B空间误差和动作误差 C定势的作用 D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2、在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只允许被试作两类回答时,计算差别阈限时相等地带的下限是( B ) A50%感觉弱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B25%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C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D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3、卡特尔制作天文学家声望顺序的顺序量表用的是( D ) A对偶比较法 B数量估计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4、当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5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时,让被试比较的样品对数有多少?(包括为了消除可能产生的空间误差需要增加的对数)( C ) A 10对 B 15对 C 20对 D 30对 5、反应时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D ) A反应时不受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 B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 C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延长 D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达到极限时反应时就不再发生变化了 6、用混色轮产生的颜色混合是( C ) A色光的混合 B相减的混合 C颜料的混合 D色调混合 7、等响度曲线上的每一条线代表一个响度等级,其单位为( D ) A分贝 B色 C美 D方 8、记忆广度是( B ) A9个以上的项目B7±2 C无限的 D21个比特 9、对两种过程记忆理论强有力支持的实验是( A ) A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 B汉字特征抽取的实验 C插入材料对倒摄抑制影响的实验 D加工层次对记忆影响的实验 10、许多研究证实,赞琼的假设是正确的,即( C ) A当任务容易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B当任务困难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C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D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非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2006年★ 1、在记忆实验中时间作为自变量,是属于( B ) A刺激特别自变量 B环境特点自变量 C被试特点自变量 D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一致性,是指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得到的结果是相近的,它测量的是因变量的( A )A信度 B效度 C敏感性 D高限效应 3、斯蒂文斯在制定比例量表时应用的方法是( B ) A差别阈限法 B数量估计法 C最小变化法 D恒定刺激法 4、邓德斯C反应时又叫( D ) A基础反应时B简单反应时C选择反应时D辨别反应时 5、在做选择反应时的实验时,选择反应的数目要和辨别的刺激的数目的关系是( C ) A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比辨别刺激的数目多 B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少于辨别刺激的数目 C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等于辨别刺激的数目 D选择反应时数目要和辨别刺激的数目每次实验时都不一样 6、闪光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刺激的( D ) A空间辨别特性B适应特性C颜色辨别特性D时间辨别特性 7、吉布森在用视崖测量婴儿的深度知觉时,他选择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的指标是( B ) A婴儿向视崖深的一边爬B婴儿向视崖浅的一边爬 C婴儿向妈妈站的那边爬D婴儿向妈妈相反的方向爬 8、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被试能觉察到两个点的最小距离叫两点阈限。两点阈是一种( A )A绝对阈限B差别阈限C绝对差别阈限D相对差别阈限 9、许多实验证明了赞琼的假设,即其他人在场使被试的主导反应( B ) A减少了B增加了C没有变化D时高时低没有规律了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填空: 1.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的影响 2.费希纳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这三种方法虽然关注的只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但它们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 3.心理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名词: 1.实验者效应: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 2.双盲:实验者与被试均对实验处理的类型和实验预期的结果一无所知。 3.实验的自动化:被试尽量不与人接触,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 4.单盲:被试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或者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实验处理组。 5.掩饰情节:在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程序进行似是而非的解释,不告诉被试真正实验的假设,目的是不让他们猜测实验假设。 6.要求特征(需要特征):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7.安慰剂效应: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8实验效度: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9实验的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10.实验的外部效度: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普遍推论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11.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对另一被试者(组)进行另一种实验处理,故又称独立组设计。12.被试内设计: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实验处理),也叫单组实验设计 13.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 14.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15绝对感受性:对物理刺激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6.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别。17差别感受性:对物理刺激强度变化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也叫最小可觉差。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8“开窗”实验: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像打开窗户一样,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简答: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1860年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公式为:S = KlogR (1)奠定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心理测量学----的基础。(2)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 被试内设计的优缺点: (1)优点:1、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2、组内设计方便、有效。3、组内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4、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缺点:1、顺序效应。2、多次实验处理,导致被试的疲劳、厌倦等情绪。3、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4、对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恢复期的实验,要防止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混合设计的基本方法:(1)先确定实验中的被试间因素和被试内因素,将被试按被试间因素的水平数随机分组(2)每组被试接受被试间因素的某一处理水平与被试内因素所有处理水平的结合。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

Lecture 1 导论 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Lecture 2 科学心理学 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 effect等 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 effect:Stoop发现red green blue 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发现唱色明显较慢。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 A、强调经验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 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 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 功能: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与实验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实验心理学 一、填空 1.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2.被试内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3.斯珀灵(Sperling)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平均9.1个项目 4.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和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5.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刺激强度、复杂程度等。 6.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7、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8.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9.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了交互作用。 10. 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_的时间,而是指刺激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1.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12.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3.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14.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15.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16.心理实验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 17.排除法是把_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18.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摘要、题目、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19.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2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21.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22.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23.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4.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_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来实现。 25.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作业变量、环境变量和被试变量。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2分) 1.冯特(W.wundt)对心理学最深远的贡献是( )。 A .感觉元素的描述 B.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 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发展了最小可觉察的方法 2.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 斯 3. 做一个心理学研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 )。 A.研究课题 B.试验设计 C.量的控制 D.因变量的指标 4.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小狗算算术的表演,聪明的小狗可以通过叫声 来告诉大家计算的结果,实际上小狗是通过主人的表情来进行表演的,实 际上那个这种心理学效应叫做( )。 A.霍桑效应 B.安慰剂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顺序效 应 5.一个2*3的多因素试验设计可以得到()主效应和( )交互作 用。 A.1和2 B.2和1 C.1和1 D.6和6 6.被试的个体差异是很多实验都会遇到的额外变量,完全不会受到来自 北市合体差异的困扰的实验设计是()。 A.组间设计 B.组内设计 C.混合设计 D.随机化设 计 7.小明完成简单反应血药250ms,完成辨别反应需要400ms,完成选择反 应需要700ms,那么选择过程耗时( )。 A.150ms B.300ms C.450ms D.700ms 8.开窗实验是通过对( )的分析可把每一种认知加工成分所经历的 时间都比较直接的估计出来,因而比反应时的相减法和相加因素法具有 更明显的优点。 A.心理旋转 B.短时记忆信息加工 C .字母转换作业 D.句子图 形匹配 9.某研究者想使用信号检测论方法考察新老师和旧老师抓作弊学生他的 能力,这里噪音是( )。 A.新老师 B.旧老师 C.作弊的学生 D.没有作弊 的学生 10.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

72.华师《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简版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 1、Cooper和Shepard在心理旋转实验中发现,不同旋转角度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对以下4种旋转角度图形(①60 ②120 ③180 ④240)的辨认时间的大小关系判断正确的是。D.①< ②=④< ③ 2、只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称为。A.等距量表 3、下列几种情况,反应时最短的是。A.被试反应慢时手指被电击 4、反应时技术中加因素法的前提是信息加工是。B.系列加工 5、斯腾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四个过程不包括以下哪个阶段。B.信息辨别 6、假设判断标准为β,在噪音和信号的先定概率不同,对结果的奖罚也不同的情况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C.β与噪音的先定概率成正比,与正确拒绝的奖励数加虚报的惩罚数成正比 7、在选择反应时实验中,选择反应的数目和要辨别的刺激数目之间的关系应该是。D.两者数目相同 8、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阈限的实验中,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可以断定被试存在。B.习惯误差 9、完全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影响的实验设计类型是。B.被试内设计 10、心理旋转实验说明:非语言材料的记忆编码方式是。B.视觉编码 11、个体25岁以前,随着年龄增加,反应时。B.逐渐变短 12、心理旋转实验是基于什么反应时技术。A.减法法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凡是研究过程无关变量都要设法消除 14、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冯特 15、以下符合实验基本进程的是。B.从因素型实验到函数型实验 16、处理效应包括。 A.主效应B.交互作用C.实验者效应D.简单效应参考答案:ABD 17、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顺序量表时可能产生的误差有。 A.习惯误差B.期望误差C.空间误差D.时间误差参考答案:CD 18、下面哪些可以作为学习实验的因变量?。 A.达到某一标准的学习次数B.错误次数C.项目掌握的正确率D.学习进程曲线参考答案:ABCD 19、如果因变量指标敏感性不足,可能导致以下哪些情形。 A.霍桑效应B.天花板效应C.地板效应D.德西效应参考答案:BC 20、下列方法中不能揭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是。 A.测量法B.问卷法C.实验法D.观察法参考答案:ABD 21、简单简单效应(3 分) 是指一个因素在另外两个因素水平的结合上的处理效应。 22、准实验设计(3 分) 是指降低了实验控制的标准,通常在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无法严格创设等组的条件下进行的设计。 23、主效应 是指在实验中单个自变量所起到的作用,简单来说,主效应就是在实验中有自变量处理水平的变化而引起的被试行为的变化。 24、对数定律(3 分) 公式:S=clogI,S代表感觉量,I代表刺激量,c是常数。是指心理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也就是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的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 25、真实验设计(3 分) 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 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实验设计。其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能有效地控制研究中自变量的不同取值和因变量的指标,以及被试的分配情况,并可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26、内隐记忆(3 分) 是指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27、阈限(3 分) 操作定义为有50%的概率能够感觉得的刺激强度称之为阈限 28、ROC曲线(3 分)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一、名字解释 二、简答题 三、实验设计(1)改错(2)设计 复习范围: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实验设计 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第四章反应时间 第五章视觉与听觉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 广义的实验心理学: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凡是用实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实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实验学”。 2.实验心理学的任务 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3.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实验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生,使其重复产生,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一致; c. 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d.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而改变某一条件,用以观察试验结果。 缺点: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实验干涉程度高;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二、心理学实验以及各种变量 1.心理学实验的概念 实验:为了重复以前的发现,并进行拓展与发现。 实验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用来验证理论,并提供解释行为的数据。 有两种情况:a.存在假设b.没有假设 实验心理学家采用的三种基本实验:

认知心理学期末重点

●认知:①认知是人类智慧之本及其运作。 ②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缩减、添加、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Neisser ●认知心理学: 广义:以认知为取向的心理学。一切对认知(cognition)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 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狭义:指以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计算机从周围环境接受输入的信 息,经过加工并储存起来,然后产生有计划的输出。人的系统和计算机一样。)美国百科全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 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信息加工方式: ①自下而上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 息)自上而下的加工(人脑对信息的加工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 ②系列加工(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地加以处理)如:观看图片时,注视点总 是从一处跳到另一处,形成一定的扫描路线;语言的线条性。 平行加工(同时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如:人对个别字母的辨认不如将字母放在一定的单词中;人对个别线段的识别不如将线段放在一个有结构的图形中。 ③控制性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由注意发动,由注意维持)如:人的阅 读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自动化加工(速度快,不容易受意识的控制,不需注意,或特别花费精力就可发生的认知加工。)如:读者从单词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往往是一种自动化过程。 ●产生背景: ①哲学背景:理念论(柏拉图)和实在论(亚里士多德);唯物论(笛卡儿“天赋观念 说”)和经验论(洛克“白板说”) ②心理学背景: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冯特在创建实验心理学时,就立志志要以自然 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和反动(J.B.华生);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③相关学科背景: 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计算机对逻辑符号的操作与运用和人在思维时对语言、符号的操作与运用之间具有类 似之处,这样就可以在形式上把心理活动理解为对符号的操纵或加工过程。 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渗透: 1、启发认知心理学家从系统、信息、控制的角度来研究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 2、认知心理学从这些理论中借用了很多术语。 语言学的影响: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应时实验法: 反映时技术:反应时是指自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至被试做出某一反应的时间。反应时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它是一种反应变量,可作为个体成绩指标或内部 加工信息过程的复杂程度的指标。 减法反应时实验:用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该实验方法由荷兰

实验心理学试卷

实验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心理旋转实验说明了非言语材料的记忆编码方式是:—— A、语义 B、语音 C、视觉形象 D、反响回路 2、人差方程式是——提出的 A、马斯基林 B、布雷德利 C、贝塞尔 D、金尼布克 3、绝大多数被试者在测验中获得满分或接近满分的现象称为—— A、天花板效应 B、地板效应 C、间隔效应 D、绝对效应 4、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在渐增系列中——为差别阈限的下限 A、第一次非正到正 B、第一次非负带负 C、最后一次正到非正 D、最后一次负到非负 5、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在研究方法方面是因为使用了——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测验法 D、临床法 6、Cooper&Shepard等人的心理旋转实验支持了—— A、双重编码理论 B、基本表象理论 C、概念命题理论 D、格式塔理论 7、在研究感受性时,刚刚能够被人觉察到的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 A、差别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两点阈 D、绝对感觉阈限 8、下面那一个不属于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时所产生的误差() A、平均误差 B、习惯误差 C、期望误差 D、练习误差 9、下面哪一个属于影响反映时间的机体变量() A、刺激类型 B、刺激复杂程度 C、刺激强度 D、联系次数 10、下面哪一个不影响实验外部效度() A、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B、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C、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D、实验程序的不一致性 11、在一项研究中,要求一个自变量用一种设计处理,而另外一个自变量用不同种类的设计处理,这种设计属于() A、组间设计 B、组内设计 C、混合设计 D、所罗门设计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2、什么是要求特征? 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设的方式进行反应。Hawthorne effct (霍桑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 3、被试内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也叫单组实验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优点:在实验研究中,如果实验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 缺点:其一,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二,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一些和时间顺序有关的误差(即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近来,如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克服办法:对实验处理顺序的平衡,即让被试在所有顺序下接受处理,各种顺序误差相互抵消。这样各处理下结果的不同就只能归因于自变量而非顺序。 常用的平衡设计技术:(1)ABBA设计(2)拉丁方设计 ABBA设计:适用于自变量的水平只有两个时的情况,被试要按照ABBA的顺序接受4次实验处理,两次A条件,两次B条件。 A在B之前和之后各一次,反之亦然。 假设被试内设计的顺序误差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变化,那么在ABBA设计中,被试接受A、B两种处理的平均顺序是一样的(A处理的总顺序是1+4,而B处理则是2+3)。 ABBA法在理论上能有效平衡成线性系统变化的时间顺序误差。 拉丁方设计:当自变量的水平有两个以上时,平衡的拉丁方设计(balanced Latin square design)是较为常见的设计。一个平衡的拉丁方是一个两维距阵,其中列表示自变量水平,行表示被试。 4、被试间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被试间设计是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自变量一种情况的处理,又称独立组设计。 优点:不同处理方式间互不影响,互不干扰。由于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因此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 缺点::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我们就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实验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

2013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实验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平均差误法 C. 阶梯法 D. 恒定刺激法 3.实验中,疲劳可使阈限_____;若存在期望误差,在递增法测定时,阈限会______。() A.降低偏低 B. 升高偏低 C. 升高偏高 D. 降低偏高 4.如果想要研究“早上和晚上背书的记忆效果,哪个时刻点更好?”,则书籍内容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5. B反应时间之所以比A反应时间长,是因为前者的加工过程比后者的加工过程多了() A.辨别刺激过程 B. 比较刺激和决策反应过程 C.选择反应过程 D.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过程 6. sone 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二分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7.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属于正确反应的是() A. Y/N B. FA C. n/SN D. CR 8.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叫做() 定律定律定律定律 9.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的是() A. V=1/α B. P(Y/N) +P(n/SN) =1 C. d′=Z 击中-Z 虚惊 D. β=O 击中 /O 虚惊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B. 在ROC曲线上的点距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近,分辨率越强 C. 反应时间作为反应变量,会随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变化 D.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11.( )标志着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A.最小变化法 B.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C.平均差误法 D.正误法 12.请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 B.一个sone是指40分贝时1000赫的纯音声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必考考点 选择题 反应性:观察过程中参与者的反应 要求特征:导致被试猜测实验目的或实验者期望的一些有用线索 社会惰化列联研究决策标准感受性 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别。 操作性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不肯定间距 韦伯定律 最小可觉差JND:相距为一个差别阈限的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别所引起的内部感觉 费希纳定律:相信所有的最小可觉差都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增加,想做比例量表,其实是顺序量表。 史蒂文斯定律 盲视:描述被试不承认有意识知觉时其盲点具有知觉能力 客观阈限、主观阈限会聚操作 SOA 提示-刺激间隔心理不应期 不对称迁移等于延续效应阻滞实验消退 对偶联合回忆前摄干扰量表衰减效应 被试变量 ?天生的(年龄、性别、种族) ?社会引起的(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 ?疾病有关的(肢体残缺、智力低下、脑外伤、灾难后果) 简答题 阈限:我们能不能说乙的听觉更敏锐一些? 可能甲乙都有着同等的听觉感受性,但是他们判断是否听到声音的标准不一样。乙也许比较冒进,只要听到似乎有声音就说“有人敲门”;甲也许比较保守,除非有百分百的把握否则就会说“没听见”。 操作性定义的优缺点: 优点: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2.又处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缺点:往往只能涉及变量的少数特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难以表达完整意义。 实验设计 不同情绪对于不同情绪内容材料的记忆效果? 两个自变量各三个水平记忆效果再认的记忆数 什么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方法,实验程序,实验预期结论

现成的实验 说出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有哪些三阶交互作用 主效应,有效应,无效应的条件 拉丁方设计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3.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 变量是指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可变的事物的___________。在实验中实验者_________、 __________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__________称为因变量。 5.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______________不一样时,就发生了__________。 6. 匹配法是使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___________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___________能够普遍推论到_________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9. 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____________。它主要是__________和安排__________的计划。 10. 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1. 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实验前控制。但有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前,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这时必须使用实验后控制,又称为__________。 12.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______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_________。 13. 实验信度其实就是实验的可验证性问题。它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4. 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他主张一个_____________应由测定它的_________来下定义。 15. 从实验变量角度实验设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1)实验采用多少_______和________?(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________?(3)如何将_________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16. 匹配设计是指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______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 _______到各个组别。 17. 小样本设计是___________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________或___________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 处理方式。 18. 实验效度是指_____________能达到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程度。实验效度主要包括_________效度和___________效度。 19. ____________是指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问题,即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二、选择题 1.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2.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 (B)拉丁方设计 (C) 匹配 (D)ABBA设计 3.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 (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 (C) 零结果 (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