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人的本质

论人的本质

论人的本质
论人的本质

论人的本质

摘要: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西方哲学家费尔巴哈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的本质阐述为三层不同的含义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或实践"人的需要.马克思发动了一场震撼人类思想史的革命,关键在于,他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正确的解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我主张人本无能,人的个性和品质是由其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而成的。人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呈现阶段性和变化性的特征。人的本质与客观限制条件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道德与法影响人的本质发展。

关键词:人的本质人的本性性善论性恶论社会关系实践人的属性环境的作用人本无能

引言:蒙田写到:“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我自身存在的自明信是坚不可摧,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最高的目标,关于人的本质已经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毋庸质疑,但是也不排除其它观点存在,因此我将在这篇论文中进一步阐述人的本质。

一.关于人是什么如是说

(一)性善论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也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在我国古代广为传诵的山字经里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这里它以人的本性作为人是什么的标准.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了人性禀赋善良的教育思想和自然主义教育理论,许多支持性善论的人都认为人的本质是正义、积极和善良的,世界上之所以有恶人是由于后

天环境中的各种不健康因数造成的,没有受负面影响的那一部分人仍然保持着他们善的本质。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美国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哲学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实验发现了前所未有的结论。他们将不同颜色的布娃娃用以区分去爬梯,爬梯的娃娃上面、下面两次用两只不同的颜色的布娃娃分别去扯和顶爬梯的布娃娃,在众多的几个月大的婴儿的眼球中,专家们通过仪器发现了不一样的情绪反应,90%以上的孩子都喜欢帮助爬梯布娃娃的那只而讨厌去阻止它爬梯的那只,无论换什么颜色的布娃娃结果显示都一样。所以他们认为人的本质是正义善良的,真的是这样吗?我想问问那个主观臆断的下结论者,剩下的百分之几的婴儿实验结论为什么不是一样?就因为少数服从多数就能够这样的以偏概全吗?退一步讲,科学实验证明不了,用逻辑道理来推论呢?起码还是有很多特殊的因素存在的,就这样笼统地说人的本质是善岂不是太唐突了,如果要坚持的话,那就请在“人之初”前加上“大多数”三个字吧!

(二)性恶论

前面降到了性善论,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与其相对的“性恶论”了。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众人之性,生而有好到焉,顺是,故争奇而辞让亡焉。凡是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本质是邪恶的,人的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现在的人们的本性,天生就贪图利益,顺意人性发展,就互相争奇不再谦虚礼让了,凡是想要行善的人们都是为了满足其本性的恶欲。让我们再来看看西方哲学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吧,中世纪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人性本恶,需要教育和环境来加以改造。在他们的教义里,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沿袭和秉承了他上一辈甚至追溯到祖先那一代在世时所造的罪孽,他活在这个世上就是为了来洗清罪恶的。在这里,我很想知道这些性恶论者到底是以什么为依据来提出这种观点的。到如今我也没有听说有人作过类似于“性善论”的那种科学实验,那么他们为什么坚持这种观点呢?说恶人本身就是恶性善人也是后来为满足恶欲才伪装成善人的,说人是欲望的动物,说人的本质就是罪恶,那么请问一下这些性恶论者,评定一个人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呢?一个人的医生会做很多事

情,善人不可能做的全是善事,恶人也不可能做的全是恶事。纵观整体,应该是看其行善行恶所占的比重哪个较大吧。但是每个人都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一个人在后天的环境中的善恶又是否呢不过成为判定一个人本质善恶的依据呢?未免太过牵强了吧!如果性恶论站得住脚的话,那么性善论也同样应该可以成立。但是善与恶在本质上就是对立的,它们不可能同时存在,所以我们不赞成这其中的任何一方的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的本质

(一).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人的个体;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2)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

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

方法来确认.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

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

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讨论.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的全部认识的基础,而

且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全部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使个体变成社会的人,使其形成独特的社会品质。现实的人及其特征,是在后天与他人交往中形成的,是由他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因此,要真正认识人的本质,就必须深入到社会关系中。

人的本质取决于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只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

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

关系等,进一步还可以分为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阶

级关系等等。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决定人的本

质。

(二)人的本质是劳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其根源上说,也就是实践、劳动。

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的集中表现就是劳动。“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

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以制造和使用

工具为标志的劳动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如前所述,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是劳动的前提、主体,也是劳动的产物、结果,二者互为因果。人类历史就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人在劳动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同时改造自身,人在改变外

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本性。

劳动还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形式。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展开过程,是人在其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肯定自身的过程。劳动以客观的物化形式展现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人的创造性的社会本质,确证了人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构成了人的根本的存在方式。离开劳动过程,人无以表现自己的主体性;离开劳动产品,人无法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劳动是形成人的特性的客观基础和理解人的特性的主要依据。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的特性实际上就是人的劳动的特性。人的基础特性,是在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三)人的本质是劳动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关系

人的本质是劳动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人的本质的两个重要命题。这两个命题并非相互否定,而是辨证统一的。

一方面,“人的本质是劳动”有待于深化和具体化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费尔巴哈所说的“类特性”是人类共同的生物属性的观点,指出“类特性”是人之为人的劳动。但是,劳动是现实的劳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劳动方式,而劳动方式之所以不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的制约。因此,要具体的说明人的本质,就必须由人的本质是劳动上升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另一方面,“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是以“人的本质是劳动”为前提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其理论前提就是劳动或实践观。劳动、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必然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产生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生活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劳动创造了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又是劳动不可缺少的形式,社会关系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影响和决定着劳动中的人。一切生产劳动都是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这些社会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

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性式。在劳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仅仅作为

劳动的结果而存在,而且这种结果不依赖于主体并决定着主体的活动。劳动不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之外,社会关系也不是存在于劳动之外。劳动和社会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示了人的本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把人作为类存在物,强调人和动物的区别;“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主要指“单个人”的本质,把个人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载体、承担者,强调人与人相区别。(四)人的本质是需要

我们应当首先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声,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都是这样。即使感性在圣布努诺那里被归结为像一根棍子那样的东西,它仍然必须以生产这跟棍子的活动为前提。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家知道,德国人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所以他们从来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因而从来没有过一个历史学家。法国人和英国人尽管对这一事实同所谓的历史之间的联系了解的非常片面——特别是因为他们受政治思想的束缚,但毕竟做了一些为历史编纂学提供唯物主义基础的初步常识,首次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

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知识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

三.人本无能

(一)人的属性

现实的个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把人看成纯粹的“自然人”,反对把人的自然属性说成是人的唯一或根本属性,反对单纯的用生物学的规律自然法则来结实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并部分人人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并不否认人的自然因素在人类生命活动的作用,相反认为“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意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隔热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现实的个人逼近是有生命的个人,而且是社会的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只有在社会中才是现实的儿女,并按人的方式进行活动。“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是社会存在物”。作为社会存在物,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表现为群体性合作性和归属性。

现实的个人,又“是有意识的存在无”,具有竟生属性。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致意就是,动物和自然界是直接统一的,动物的活动是一种自然活动,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识和意志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在社会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经过思虑或平激情行动的,追求模拟中目的的人,而且“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人精神属性表明,人与动物不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有一个包括知情意再内的特殊的心理结构,有一个与外部客观世界不同的内部的“主观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所有的“主观能动性”或自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使”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二)人的本质的阶级性和变化性

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而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的自我发展要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辨证的否定,一方面是事物自我发展的中断和另一发展过程的开始;另一方面它又是事物自我发展的继续,是完善自身所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事物由于内部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而自我发展。当肯定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处于肯定阶段;当否定方面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便完成了第一次的否定,事物进入否定阶段。问题在于,一次否定还不能呈现出某一特定事物自我运动的完整过程。只有在第一次否定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才能解决前两阶段之间的矛盾,既保留它们各自的积极因素,又克服它们各自的片面性,使事物在“自己运动”中得到充分发展,进入否定之否定阶段。呈现出某一特定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

(三)人的本质和环境的影响

人的繁衍生息与外界环境发生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也与环境密切相关。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了人性禀赋善良的教育思想和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认为环境和教育决定人的形成和性格的旧唯物主义观点的基础之上,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做出了既唯物又辨证的科学说明。马克思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呢?第一,人与环境是互相创造的。马克思认为,人与环境都有受动和能动的方面,不能对其关系作单方面的谁决定谁的理解,它们实际上是互相创造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方面,环境给人以影响,制约人的活动。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们所处的社会制约决定人的发展,影响人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人的本质是由环境决定的。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环境,并在改变环境的同时改造自身。人在社会环境面前,决不是消极被动的,人能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改造变革环境,也就是说,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第二,人的活动和环境的改变辨证

统一于实践。在人与环境相互创造的过程中,两者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应理解为环境变得有利于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有利于环境建设的活动。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本质的形成和发展,人的活动在不断地改变环境,使其有利于人的发展。

论人性作文800字

论人性作文800字 每当我穿行在这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时,我都会思考何为人性?何为真实的本质的人性?事实上,人性的体现无处不在,世态炎凉中饱含着人性的真意,红尘滚滚中流露着人性的美丑。但人性常常覆盖一层神秘而沉厚的面纱来掩饰自己的某些丑陋与猥琐,常常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蒙蔽了我们的内心,因而使我们看不清它的真实与本质,但只要我们审视着世界,就会发现人性的菩提。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在安定和谐的日子里,大家都过着美好宁静的生活,人们似乎都很有爱心,都很善良。大家似乎都能做到和朋友一起享受丰收,然而能一同面对苦难与危机的人又有多少呢?在平静的时光里,人们似乎都敢拍着自己的胸脯说:“自己不畏惧死亡”。那种大义凛然的气势如同一个伟岸的英雄,可当真正面对生死的抉择之时,那些能慷慨面对死亡的英雄是否存在?也许,只有在苦难下,人性本质上的善恶美丑才能挺拔而鲜明的凸现,那一切在平凡生活里

所体现的人性都只是表面上的虚无,都只是遮盖人性本质的面纱,无法落实于生活,不能有益于生命。因为表面上所体现的人性,如同一个空空的壳囊,没有承载任何事物的重量,也没有任何事物主动检查它的真实性,而本质的人性是经过现实的考验才有所体现的,因此,只有透过现实才能看清人性的真实与本质。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朋友在小酒店喝酒,聊起了他们的一个熟人,他们的这个熟人升官、发财、成名、留洋,应有尽有,还有一打左右的姑娘向他奉献了可疑的贞操和可靠的爱情,其中一个朋友啪的放下酒杯,激动的说:“为打心眼里蔑视这种人”接着有力的 抨击了世风的败坏和人心的堕落,雄辩的论证了精神生活的高贵和身外之物的卑俗。最后,尽管他对命运的不公大表义愤,但仍以哲学家的风度宣布他爱他的贫困和寂寞的命运。这时,另一个朋友慢慢咽下杯里的酒,懒洋洋的问道:“可是,那个家伙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显然,那个愤世不公,抨击世俗的人是一个非常清高的人,但对于他的心灵暗暗受着嫉妒的折磨,更使他的清高有了一种悲剧的色彩。

心理学代表人物

第一节心理学初创时期 冯特(心理学之父) 1、“心理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独立科学正式诞生。 3、《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认为是科学心理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是科学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巴甫洛夫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奠基人。 1、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习得、退化、泛化与分化。 1)习得: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连接的过程; 2)退化: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的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3)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对学会对某一特定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4)分化: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2、信号系统理论 1)第一信号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以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被称之为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条件作用机制。 2)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和文字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是人类特有的条件作用机制。 3、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 艾宾浩斯 德国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最早对遗忘进行了实验研究。 1、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块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型,并在到了一定程度上便不再遗忘。

2、我们需要进行过度学习。过度学习,也称继续学习,即再达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要达到过度学习的百分之五十,总复习程度的百分之一百五十。 桑代克(动物心理学的创始人,教育心理学之父)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联结—试误”理论 1)学习的实质在于情景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的公式是S—R。他认为刺激与联结之间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 2)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错误反映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再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3)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是联结的加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解状态;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不重复或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效果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3、学习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 一种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种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两种情景中,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量也就越大。 贾德 美国心理学家,概括化理论的提出者。该理论的实验经典是“水下击靶实验”。他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之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之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运用于后续的学习中。 耶克斯和多德森 美国心理学家,共同提出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下降趋势。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及其对我的启示

做个马克思式的人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及其对我的启示马克思曾说过: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那么人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的人的本质对社会的人才是有益的? 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与时俱进的,所以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要尊重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即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才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我们不仅要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和知其用,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要注重实践,因为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还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因为没有实在的原材料,就算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所以,做个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人吧,同时也别忘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重点。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正因为这样,我们更需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要把祖国建设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要追求真善美,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要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不仅会索取,还要懂得奉献。 所以做个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人吧,同时也别忘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对的方法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劳动实践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也是矛盾统一体。这其中劳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劳动把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是劳动创造了人、发展了人。而人的发展也推动了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尽管每个人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正如这句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说的,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而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都受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制约,并不能决定和任意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只有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才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才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我们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意识,还要努力向农民和工人学习;要批判和努力消除形形色色的英雄史观思想,树立群众意识。 所以做个平凡的人民群众吧,同时不要忘了增强做社会主人的权力意识。 …… 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人的本质和人性理论不再是原罪说、善恶说、自私是、自由是、自然学说等,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说来界定。单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界定人的本质是片面的,必须科学地认识,这就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要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必要的,因为从中我们能够正确理解“人

浅谈人性的假设与管理

浅谈人性的假设与管理 魏仁林 1996年元月三十日 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所以管理者有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存在如何认识人性,人的本质的问题。这是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科学。因为管理者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必然导致对被管理者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 其实人性之争,自古到今一直未有定论。 哲学上认为,人的本质是两重性的:一为自然实体,有其自然的属性,遵循生老病死的生理变化规律。二为社会实体。即人参与社会,社会活动与自然相处相存,人具有意识,并产生特有的理智活动。人的社会属性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标志。管理心理学上主要是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需要和劳动看法。与哲学观点不同,但哲学上的人性观点对管理学中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笔者以为是一个基础作用。 管理心理学者认为,在管理上若不注意研究人性,必然忽略人的重要作用,不支触动人与机器的配合,而犯偏重机器而约束人的错误,最终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 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建设过程,它们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它表明了西方经济界对于人性看法的发展过程。 一,“经济人”假设 1,什么是“经济人” “经济人”也叫“唯利人”、“实利人”,这是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已的私利,干工作就是为了经济报酬。 这是早期的传统管理思想。它认为在企业里人的行为主要目的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泰勒称之为“经济人”。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弋,用“X理论”归纳了历史上“经济人”这一假设,其要点如下: (1),大多数人天生懒惰,尽量想少干一点工作。 (2),多数人胸无大志,甘愿受人指挥的去工作,自已不愿负任何责任。 (3),人人以自我为中心,与组织目标相矛盾,必须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为组织服务。 (4),工作的目的是为满足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唯利是图是他们的本性。 2,相应“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 “经济人”假设的X理论认为可以不考虑管理对象的感情,只重视完成生产任务,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管理是少数人的管理,与广大的工人无关,工人的任务是干活,听从指挥。管理者用金钱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即“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胡萝卜”作用在于满足人的物质追求,保持行为动力。“大棒”的作用在于迫使人行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2,对“经济人”假设的看法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 人性本质之一:人性本身固有的弱点就是贪图、恐惧、追求控制欲、追求完善、患得患失、目光短浅、怠懈、冲动、无节制等等弱点,交易者是个天生的失败者。 人性本质之二:人性的固有弱点,可以经过训练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弱化、隐藏这些弱点,让他们变得不严重,不至于影响交易,胜利的交易者都是训练有素、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人。 但他们依然无法从根本上克服人性的弱点。如果彻底克服了,他们就不是人了。 人性本质之三:一个坏习惯往往是一个惬心的习惯,自然就形成了;而一个好习惯往往是一个不太惬心的习惯,需要刻意的锻炼才能养成;好的东西简易被破坏,好的习惯随时间、背景、境遇的改变,也呈现出耗散结构;比如小学生做早操一板一眼,很认真,到了中学生,就开始有点变形、偷懒了,再到了大学生更是敷衍了事。 由于市场和人性的本质,推导出市场与交易员力量对比的悬殊性。 悬殊之一:市场的资本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资金及其无限,就好比和一个永远无法战胜的强大打架,退出的方式只有两种,放弃或者被消灭。交易者只能在局部、暂时、某个层面上能够取得一定的优势; 悬殊之二:市场的时间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时间、精力和运气都是无限的,交易是一种运动,运动就有颠峰期,过了颠峰期,自然就走下坡路,无人例外。如果在过了颠峰之后,不限制交易头寸规模或者干脆功成身退,那么只有被市场消灭。 悬殊之三:交易者无法一次性胜利,但可以一次性失败。由于人性的贪图和盲目自我膨胀,当取得一次强大胜利之后,并不认为这是市场恩赐,而归结于自己的天才,于是无论赚了多少钱非但不会罢手,还是变本加厉。而一次满仓加上对市场偏见,就会带来灭顶之灾。赢无法快,输可以是瞬间。悬殊之

人本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页)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心理学著名人物简介(时间顺序)..

(最后一页为顺序排列) 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德国 Gustav Theodor Fechner 1801---1887 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费希纳借用物理学的方式,创立了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三种研究方法,第一次对感觉能力进行了划分,并发现了韦伯—费希纳定律。费希纳的研究为心理学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著有《心理物理学纲要》、《论心理物理学》等。

赫尔曼·赫尔姆霍茨德国 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 德国生理学家、物理学家,研究涉及多个领域,是19世纪大科学家之一。赫尔姆霍兹在心理学发展历程上,首创反应时法对神经传导速率进行了测量,提出三色色觉理论形成了著名的杨 - 赫三色论和听觉共鸣说。他在生理学方面的成就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著有《生理光学手册》、《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等。

威廉·冯特德国 Wilhelm Wundt 1832---1920 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冯特主张运用实验内省法研究个体的直接经验,奠定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基础,并且提出了感情三度说。他一生培养了众多的著名心理学家,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心理学巨擘。著有《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大纲》等。

赫尔曼·艾宾浩斯德国 Hermann Ebbinghaus 1850-1909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虽然没有建立正式的理论体系,但他在心理学上却拥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和无意义音节的研究方法,他对记忆的研究突破了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障碍,开创了一个新领域。著有《记忆》、《心理学原理》等。

心理学浅论重点试题解析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属于( )。 A.心理动力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心理特征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平时表现出来的满意、喜爱、厌恶等主观体验属于( )。 A.态度B.情感C.情绪D.认知 3.( )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A.动机B.兴趣C.意志D.认知 4.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能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 )。 A.意志过程B.行动过程C.认知过程D.情绪过程 6.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笛卡尔B.冯特C.洛克D.华生 7.(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A.经验论B.构造主义C.行为主义D.机能主义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来源 B.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 C.经验论否认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外部感觉的源泉 D.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 9.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这是由于人有( )。 A.意识B.理智C.感觉D.思维 10.在个体心理系统中,最具有稳定性的是( )。

A.心理动力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 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 )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德国著名心理学家( )l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主要有( )、( )、( )、( )、( )。 4.( )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三、简答题 1.请简要阐述个体心理系统包括哪些方面。 2.简述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3.心理学产生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四、论述题 试论述西方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因此,答案为A。 2.C 解析: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是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对事物产生的一定的态度所引起的,属于情绪。因此,答案为C。 3.B 解析:兴趣属于心理动力系统,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因此,答案为B。 4.A

论人的本质...论文

论人的本质 摘要: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我国战国初期的孟子最先提出的“性善论”的主张。人最初的本性到底是善是恶,其实是个没有必要纠缠的问题,人刚出生时,都是白纸一张,还说什么善恶呢?人性本善,有知不必然,无知则必不然,简单的说就是,有善端不一定有善行,有善行一定就有善端。 关键词:人性本质善恶 关于人性的问题,可以说,在哪个时期都是一个永远不会消亡的谈论话题。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和性无善恶论等不同学说,但我认为的是人性本善。 据《辞海》09修订版,“人性”指人特有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自然属性,是一种内在本质。“本”是指本来、原来的根源或根基;“善”是指善良、美好。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认为,一切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者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恶。孟子认为“善”是人的天性、本性,是人所固有的,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为“善”。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其意思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众所周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徐本禹,为了山村孩子的教育放弃了自己的深造,这种善行毋庸置疑,就是由善端引起的!这不正好说明了人性根源是善的嘛。 在古代,君子是以仁、义、礼、智、道德品质为人性的内容,这种道德品质论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也就是人之所以高于

禽兽,优于禽兽的特有善性。如果说人性本恶,那么从古至今的一切善行又是从何而来呢? 当然,我也不否认人的行为有恶的一面。那些人不善良,他恶,不能归罪于他的本性。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和是非心,人人都有的善心,这都不是由外人给予我的,而是本来具有的,只不过恶人迷失了而已。这也从反面说明了人性本善,因为本质是不会随着外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坚持人性本善,恶只是有外部的环境影响而造成的,正如小鹰在鸡群中长大后是不会飞翔一样的,正如一个小孩在压迫中成长心理会扭曲一样。恶只是善的少量或者部分泯灭,人性本善。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汶川地震中,小林浩用自己微弱的身体托起四条生命的重生。 人心中的善就像春天的种子经发芽、成长、结果才会有善行。因为性本善,世间才会有如此多的感动,因为人性本善,所以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为别人的苦难流了许多的眼泪。 人性本善。无数的善行善果都告诉我们,人性本善,这是一个古往今来所有人都认同的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发扬人的本性,营造更和谐的社会。 所以说,人性是本善的。

试分析人性假设与管理模式的关系

试分析人性假设与管理模式的关系对人性的理解是管理模式的基础,管理模式的设计是以人性观为基础的。任何管理者在制定和实施管理措施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的本性、本质有所看法、假设,并根据这些看法、假设,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管理学意义上的人性假设主要是指管理者对于被管理者人性的基本观念,主要涉及到被管理者的需要和动机等内容。即人性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所以不能说人性应该是什么样的,而应该是适应人性,根据人性这个客观事实去选择和制定合理而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人性假设理论的内涵 (一)、“工具人”假设 作为西方最早的人性假设理论,“工具人”假设产生于生产力不发达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管理实践中。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管理模式相对简单,因此“工具人”假设关注的是人的“物性”,即把人当作工具来看,认为人在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机械没有多大的区别。 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作为管理对象的人像机械一样地去动作。对劳动者支付报酬就像给机器加油、给牲畜加草添料一样,使被管理者成了被动的生产工具。“工具人”假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作为管理者的人和作为被管理者的人完全对立起来,其实质在于取消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的人格,不顾劳动者生存以外的需要,认为他们的存在和作用,只在于成为管理者实现其目的的手段,对劳动者实施皮鞭加大棒式的管理。 (二)、“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亚当·斯密首先提出来的。“经济人”假设的本质就是利己的动机,即有理性的并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或者说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驱使人们参与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 “经济人”假设的主要内容是:1.人天生是懒惰的,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2.人生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组织需要,不会积极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只有通过逼迫、威胁,甚至惩罚的方法才能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3.人天生缺乏进取心,不愿意负责任,乐于为人所指挥,缺乏抱负;4.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只有金钱才能激励人们积极工作;5.人们缺乏自制能力,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及其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及其理论 摘要:约翰.华生(John B.Watson, 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关键词:华生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一、华生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行为 华生在作为行为主义宣言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开宗明义宣称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华生所讲的行为首先是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这种机体反应的本质是人和动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华生承认,"反应"一词是从生理学中转借到心理学的。但是,心理学扩大了它的用法。也就是心理学把一组简单的生理反应组合成为一套复杂的反应,把简单的肌肉骨骼动作联结为一种行为的方式。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 1、外显的习惯反应,包括开门锁、打网球、拉提琴、盖房子、与人说话、与人交往; 2、内隐的习惯反应,包括条件反射所引引的腺体分泌、无声言语(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 3、外显的遗传反应,包括人的各种可以观察到的本能和情绪反应,例如抓握、打喷嚏、眨眼等; 4.内隐的遗传反应,包括生理觉察所研究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在这里华生概括了有机体的全部行为,并且把这些行为区分出先天遗传的反应和后天习得的习惯反应。华生认为这种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行为主义就是要发现后者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以掌握其形成的规律,实现预测行为、控制行为的目的。 二、华生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华生承认观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观察法分为两类。

人性与企业管理

人性与企业管理 企业家都明白,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管理人才,营销人才,财务人才,采购人才……等等,可以说得人才者得市场,得人才者得天下。得到之后,如何培育使用,如何得其心,使其主动积极地发挥作用,这是每个企业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所谓的业务难题,市场难题,财务难题,管理难题,统统都解决了。企业使用人才问题,在当前情况下是一个所有管理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如何使用人才使企业利润最大化,或者说利益最大化,这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里,仅从企业和人的本性及相互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这里的企业,主要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和合伙组织,其有自己的名称和章程,受到国家基本法律和《公司法》的规范与约束。所谓人才,就是指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够胜任并且能够给企业组织带来利润的劳动力,包括智力和体力,但不包括资本力。一、人性的经济层面与道德层面任何理论包括哲学在内,最终的基点都要归到人性的问题。人才也是人,具有普通的人性,因此对人性的把握也是对人才把握的基础。以往对人性的研究有许多,比如说马斯洛对人性五个层次需求的分析,比如说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对人性的精彩论述“财富就是权力,人与人就

是狼与狼”,比如休漠和亚当﹒斯密对人性从不同层面的剖析,等等,不一而足。在这里,笔者仅仅从企业和人才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人性,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第一是从人的经济层面进行分析。从这个层面分析,人都是利己的。亚当﹒斯密,这个近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基者,在其《国富论》中曾经明确指出,面包师做面包,酿酒师酿酒,根本出发点绝对不是为了面包和酒本身,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利润。中国古代的《反经》中也说到:“匠成舆者,忧人不贵;做箭者,恐人不伤。彼岂有爱憎哉?实技业驱之然耳。”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说,制作车的人希望别人富有,担心别人不富而没有人买车;造弓箭的人希望自己的箭能杀伤人,以便人家能买自己的箭。难道说是造车的人心善良而造箭的人心坏吗?不是的,绝对不是的,他们不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目的是相同的,只不过是职业和技术分工导致了他们为了达到自己利润的途径不同而已。从这个层面来说,人都是自私自利的,都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第二是从道德层面进行分析。从这个层面分析,人都具有同情心和利他性。亚当﹒斯密还有另外一本书,叫《道德情操论》讲的就是人在道德层面的利他心和同情心。人性的两个层面反映了人性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时刻存在于一个鲜活的人身上,存在于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到底人性是以经济性为主,还是以道德性为主?实践证明:答案从来都不在两个极点上,而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本质之一:人性本身固有的弱点就是贪婪、恐惧、追求控制欲、追求完美、患得患失、目光短浅、懒惰、冲动、无节制等等弱点,交易者是个天生的失败者。 人性本质之二:人性的固有弱点,可以经过训练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弱化、隐藏这些弱点,让他们变得不重要,不至于影响交易,成功的交易者都是训练有素、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人。但他们依然无法从根本上克服人性的弱点。如果彻底克服了,他们就不是人了。 人性本质之三:一个坏习惯往往是一个舒服的习惯,自然就形成了;而一个好习惯往往是一个不太舒服的习惯,需要刻意的锻炼才能养成;好的东西容易被破坏,好的习惯随时间、背景、境遇的改变,也呈现出耗散结构;比如小学生做早操一板一眼,很认真,到了中学生,就开始有点变形、偷懒了,再到了大学生更是敷衍了事。 由于市场和人性的本质,推导出市场与交易员力量对比的悬殊性。 悬殊之一:市场的资本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资金及其有限,就

好比和一个永远无法战胜的巨大打架,退出的方式只有两种,放弃或者被消灭。交易者只能在局部、暂时、某个层面上能够取得一定的优势; 悬殊之二:市场的时间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时间、精力和运气都是有限的,交易是一种运动,运动就有颠峰期,过了颠峰期,自然就走下坡路,无人例外。如果在过了颠峰之后,不限制交易头寸规模或者干脆功成身退,那么只有被市场消灭。 悬殊之三:交易者无法一次性成功,但可以一次性失败。由于人性的贪婪和盲目自我膨胀,当取得一次巨大胜利之后,并不认为这是市场恩赐,而归结于自己的天才,于是无论赚了多少钱非但不会罢手,还是变本加厉。而一次满仓加上对市场偏见,就会带来灭顶之灾。赢无法快,输可以是瞬间。 悬殊之四:市场的本质是随机性,也就意味着,市场在大部分时候都是适合亏钱的,而只有少数时间是适合赚钱的。但交易人员希望大部分时间交易,而小部分时间休息。

论人的本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11793041.html, 论人的本质 作者:李丹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8期 摘要: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一直以来就多有学者探讨。本文以人自身最进本的要素出 发,探讨了人的基本属性问题,继而引发对人的特殊属性及人的本质问题的思索,以加深对人的理解。 关键词: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42-02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经被问到:“你认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难的?”泰勒斯答道:“认识你自己。”那么,当有人问道:“你是谁?”你会怎么回答?你可以说,你是一个人。可是,人是什么?《列子·黄帝》记载:“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这是从人的外貌特征来解释人。可是要对人下个定义,真的这么简单吗?朱熹说:“人是天地中最灵之物,天能覆而不能载,地能载而不能覆。”《尚书·周书》也提出“惟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天地之贵,到底“灵”在哪里,“贵”在哪 里?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最新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上抛弃了以往仅仅将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而是在其前加了两点:第一,人的本质是指人的需要;第二,人的本质是指参与劳动。目前学术界对人的本质还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本文认为,要探讨人的本质,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质”。“质”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属性。那么,人的本质是不是可以定义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属性”?这样定义看起来还是未能说明问题的,因为我们进而会问,什么又是人的属性呢?对于属性的探讨,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费尔巴哈将自然属性归结为人的属性,他说:“人产生于自然界这一问题,对于每一个稍微了解自然界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都是直接可靠的。”相反,马克思却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和实践,他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样,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地位的逐渐重视,致使学者们也越发重视对人的属性的思索。他们认为意识机能是人的根本属性,其著名的论断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是理性的动物”。下面,我们就来探讨探讨人类到底有哪些属性。 祁志祥教授在《人学原理》中提到,人类属于灵长类哺乳动物,灵长类哺乳动物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拥有动物界最高的智力水平。德国生物学家、人类学家恩斯特·海克尔说过:“真正的意识(思维和理性)只有那些具有相当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官的高级动物才具有。”这样,可以看出,人类是最高级、最进步的动物。虽然这么说,但人类终究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终究是灵长哺乳动物的一员,所以也脱离不了动物的本性。人,除了维持生命的“食本能”外,还有自我繁衍的本能,同那些低级动物一样,都要维持基本的生理需求。康有为《性学篇》中提到:“人性之自然,食、色也。”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奥古斯特·倍倍儿在《妇女和社会

人性假设与管理

人性假设与管理 人性,即人的本质,是一个古老而令人深思的命题。西方不少管理学者、心理学家从工具角度进行了阐述。在他们看来,人性就是人的特性。而中国古代先哲们则更多地从哲学高度对人的本质进行严肃的探讨。周三多认为,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反复论述的基本主题就是人的本性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德鲁克认为,社会科学事实上有其自成一套的基本假设。这些假设如同自然科学的范式,决定了这门学科的基本范畴与方法。管理也不例外。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管理思想都是或明确或隐含地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管理所涉及的人、事、物的切入点是人,都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展开的,把握住了人性也就把握住了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就是依据不同的人性假设采取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措施。1 一、西方人性假设理论 (1)“经济人”假设2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人性观起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密提出的“经济人”思想。斯密认为,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已心”支配,每个人追求个体利益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这种个体利益的追逐者就是“经济人”。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资双方矛盾逐渐加大,由于在企业运行中没有系统的管理理论做指导,也没有适用于当时工业大生产的具体管理方法,使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个时代的特定环境把泰罗等引导到了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建立的科学管理理论上来。从这个假设出发,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雇主和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管理的重点是提高生产率。他们通过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办法,利用金钱来刺激“经济人”工作的积极性,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管理原理,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 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在他的《企业中的人性方面》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X理论和Y理论。X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基本观点如下:①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②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 1摘自《经济管理》 2源于贵州财经学院学报《西方管理学人性假设的哲学思考》和百度百科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这向来是中国哲学史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而最著名的两个观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格论”——恰好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千百年来,多少人希望证明其中的一个而否定另一个:善或恶,是或非,极端的两个概念,常使人们认定其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其实仔细分析两人的观点,就会发现,两人对于“人性”这个概念,无论是立论的角度还是论证的立场都相去甚远。 孟子对“性”的定义,是从“心”出发的。在早期儒学中,“心”指称人的思维功能与认识活动,能够做理性思考,可以分辨真伪、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在孟子那里,“心”不只是一个认识的心,更是一个道德“本心”。“本心”内在化为“本性”,本性与本心、乃至外发的“情”都是统一的。即使说,孟子“性善论”的立足点就是主观唯心的。 与孟子的先验主观不同,荀子明确以自然禀赋的材质为“性”。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因而,“性恶论”更强调的是客观存在。 孟子把孔子所谈及的“父母去世后不行丧礼”的不安之心,概括为人皆有之的“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这就回答了孔子提出的“仁”的观点,并使“仁学”得以立足于人之为人的自我内在精神心理的一种监视与反省的基础上,直接从“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的道德“本心”确证人的“本性”的道德性,而明确主张“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之为人的内在普遍根性已然具足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所以,人才得以发此为“仁”、“义”、“礼”、“智”的“四德”。“四德”既已然具足立于每个个人的内在本性中,这正说明人性本善。这种“善性”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本质上是先验性的。至于人为什么会变恶,完全是因为受到环境和利欲的影响,不能“尽其才”、“放其良心”的结果。 孟子一般把“心”、“性”看作是先验的,而把“情”看作是经验的,把外显的“情”安立于内在“本性”之上,又把“善”这种“本性”看作是生而有之的即先验的,就使“善”之为“性”获得了绝对的意义。这正体现了孟子的道德理想主义的价值取向。 荀子在《性恶》篇中则直指出“天命”之情性是恶的,因为顺任它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人性既然是恶的,那么要使其变善必须依赖道德教化的作用。“善”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群体性的生活秩序的建构与确保的需要。而这种群体性的社会生活,正是使人之为人而得以优异于自然万物,乃至于役使自然万物之所在。荀子非常强调“善”的人为性,其本源,为出自于人的群体性生活秩序的需要。而“善”的建立,则有待于“心”的作用。 荀子把“心”与“天”看作是对置的关系。在对置中,荀子看重的不是“天”,而是“心”。“心”有控制情欲的能力,从而能够建立起道德意识。而“心”的这种控制情绪并使之合于道德的能力,又来自于它的认知性,即人的天赋的认识能力,而非道德良知。它可以把握,既可以把握,则人人可以成为有道德的人无疑。显然,荀子不反对把道德看作是人为的,而且把道德的修为放置在认识的基础。孟子以“善性”属“天命”,或以属“本心”,所以在修为上重“存心养性”,这是先验的路向。荀子在修为上将“化性起伪”,这无疑是经验的路向。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是善的;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孟子又由“性善”论及“天”与“命”,把“性”与“天”联系起来。他说,只要尽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能够了解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也就是“知天”了。而好好珍惜、存养、敬奉自己本有的品质、德行,也就是“事”天了。这里的“天”是“境界”意义的天,因而所谓的“知天”、“事天”只是表述“天然如此”的,即是善性的先验性。 在孟子看来,圣人要成为圣人,必须“知天”,但是荀子则相反,在《天论》中指出,“为圣人为不求知天”。他认为,宇宙的三种势力:天、地、人,给有自己的特殊职责。人

心理学家__阿德勒的生平及 其主要理论

? 阿德勒的生平概况表 ? 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排行第二。父母皆为犹太人。 ? 1875年得了严重肺癌,痊愈后决定当医生。 ? 1895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博士,为一眼科医生。 ? 1902年参加弗罗伊德所主持的研讨会。 ? 1911年因与弗罗伊德理念不合而离开佛氏。之后走向个体心理学之路。 ? 1912年发表论文“神经质性格”,奠定个体心理学派 的基础。 ? 1919年建立“学校心理卫生中心”。 ? 1924年在维也纳召开第一届个体心理学大会。 ? 1926年将个体心理学介绍到美国。 ? 1927年出版“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及“了解人 性”。 ? 1931年在维也纳创办第一个个体心理学实验学校。 ? 1935年定居美国,并开业为精神科医师。 ? 1937年心脏病突发,逝于苏格兰阿伯丁市的街道上 [2]。 阿德勒的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由于父亲经营有方,他的家境颇为富裕,一家人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物质生

活相对满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在6个兄弟妹中他排行老二,哥哥体格健壮,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他自觉长相既矮又丑,与长兄有一种激烈的对抗情绪。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正处融洽。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阿德勒喜欢交游,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总是试图超过他的哥哥。他的父亲鼓励他 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诉他,不能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条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尽管他很喜欢音乐,也对许多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选择了心理医生的职业,他许多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这一遭遇。 阿德勒5岁时上小学,9岁时进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过的中学。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因此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的工人。当然,他的父亲拒绝这样做,但这事也刺激了好强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学习,在数学上有了很大进步。偶然的一个机会,他解决了一道连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成了班上的优等生,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阿德勒后来经常提到这件事,在不无自豪的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这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了有关心理学、哲学的知识,并受到良好的医学训练。 1895 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在这期间,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罗莎结婚。罗莎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拥有特权的家庭,是个能说会道、擅长交际、也很能干的女人。但她突出的个性和热烈的有点社会主义意味的激情与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贵族气质不太一致,以至他们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阿德勒在回忆录中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但后来两人还是恩爱非常,白头偕老。这大概与医学博士特有的耐心、细腻的引导有关吧!他们生有四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