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强条.

1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强条.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 【 31条】●3.8.1 高层建筑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

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

γ0S d ≤ Rd (3.8.1- 1

地震设计状况Sd≤ Rd/γR e (3.8.1 一 2

式中: γ。——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 1.1 ,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 1.0;

S d ——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符合本规程第 5.6.1~5.6.4条的规定;

Rd ——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γR e ——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3.9.1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甲类、乙类建筑 :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 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9 度时应按比 9 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 I 类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 丙类建筑 :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 I 类时,除 6 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3.9.3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A 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 3.9.3 确定。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 9 度时, A 级高度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特一级采用, 甲类建筑应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注 :本规程 " 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 " 即 " 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 " 的简称。

注 : 1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适当确定抗震等级;

2 底部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其转换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表中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规定采用;

3 当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不超过 60m 时, 其抗震等级应允许按框架 -剪力墙结构采用。

3.9.4 抗震设计时, B 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 3.9.4 确定。

注 :底部带转换层的简体结构, 其转换框架和底部加强部位筒体的抗震等级应按表中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规定采用。

●4.2.2 基本风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的规定采用。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 1.1 倍采用。

●4.3.1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地震作用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甲类建筑 :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

2 乙、丙类建筑 :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

●4.3.2 高层建筑结构应按下列原则考虑地震作用 :

1 一般情况下, 应至少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 当相交角度大于 15°时, 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2 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 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3 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 7 度 (0.15g 、 8 度抗震设计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4 9 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4.3.12 多遇地震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

表 4.3.12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注 : 1 基本周期介于 3.5s 和 5s 之间的结构,按插人法取值;

2 7、 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 和 0.30g 的地区。●4.3.16 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

●5.4.4 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剪力墙结构、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简体结构应符合下式要求 :

2 框架结构应符合下式要求 :

●5.6.1 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 当荷载与荷载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时,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

注 :对书库、档案库、储藏室、通风机房和电梯机房,本条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取 0.7 的场合应取为 0.90。

●5.6.2 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 荷载基本组合的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

1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γG : 当其效应对结构承载力不利时,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 1.

2 ,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 1.35 当其效应对结构承载力有利时,应取 1.0。

2 楼面活荷载的分项系数γQ : 一般情况下应取 1.4。

3 风荷载的分项系数γW 应取 1.4。

●5.6.3 地震设计状况下,当作用与作用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时,荷载和地震作用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

5.6.4 地震设计状况下, 荷载和地震作用基本组合的分项系数应按表 5.6.4 采用。当重力荷载效应对结构的承载力有利时, 表 5.6.4 中γG 不应大于 1.0 。

注 : 1g 为重力加速度;

2 " —— " 表示组合中不考虑该项荷载或作用效应。

●6.1.6 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

●6.3.2 框架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抗震设计时, 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 0.25 ,二、三级不应大于 0.35;

2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 (%,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0.2 和 45 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 6.3.2-1 规定的数值;

3 抗震设计时,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 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 0.5 ,二、三级不应小于 0.3;

4 抗震设计时, 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篝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表6.3.2-2 的要求;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 2% 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

2mm 。

6.4.3 柱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 6.4.3-1 的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 0.2%;抗震设计时,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 0.1;

注 : 1 表中括号内数值适用于框架结构;

2 采用 335MPa 级、 400MPa 级纵向受力钢筋时, 应分别按表中数值增加 O.1 和 0.05 采用;

3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 C60 时,上述数值应增加 O.1 采用。

2 抗震设计时, 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 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 6.4.3-2采用;

2 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 12mm 且箍筋肢距不大于 150mm 及二级框架柱箍筋直径不小于 10mm 且肢距不大于 200mm 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 ; 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 400mm 时, 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 6mm ; 四级框架柱的剪跨比不大于 2 或柱中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 3% 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 ;

3 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100mm 。

●7.2.17 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

0.25% ,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 0.20% 。

●8.1.5 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抗震设计时,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

●8.2.1 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竖向、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 0.25% ,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 0.20% ,并应至少双排布置。各排分布筋之间应设置拉筋,拉筋的直径不应小于 6mm 、间距不应大于 600mm 。

●9.2.3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周边柱间必须设置框架梁。

●9.3.7 外框筒梁和内框筒梁的构造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非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 ;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10mm 。

2 非抗震设计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150mm ;抗震设计时,箍筋间距沿梁长不变,且不应大于 100mm ,当梁内设置交叉暗撑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200mm 。

3 框筒梁上、下纵向钢筋的直径均不应小于 16mm ,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

10mm ,腰筋间距不应大于 200mm 。

●10.1.2 9 度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构和连体结构。

●10.2.7 转换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转换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 0.30% ; 抗震设计时, 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 0.60% 、 0.50% 和 0.40% 。

2 离柱边1.5 倍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梁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10mm 、间距

不应大于 100mm 。加密区箍筋的最小面积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0.9

ft/fyv ; 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 1.3 ft/ f yv 、 1.2ft/ f yv 和 1.1 ft/ f yv 。

3 偏心受拉的转换梁的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 50%沿梁全长贯通, 下部纵向钢筋应全部直通到柱内;沿梁腹板高度应配置间距不大于 200mm 、直径不小于16mm 的腰筋。

●10.2.10 转换柱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柱内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应符合本规程第 6.4.3 条中框支柱的规定;

2 抗震设计时, 转换柱箍筋应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 并应沿柱全高加密,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10mm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100mm 和 6 倍纵向钢筋直径的较小值;

3 抗震设计时,转换柱的箍筋配箍特征值应比普通框架柱要求的数值增加 0.02 采用,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 1.5%。

●10.2.19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体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0.3% ,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0.25%;抗震设计时钢筋间距不应大于 200mm ,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 。●10.3.3 抗震设计时,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加强层及其相邻层的框架柱、核心筒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一级应提高至特一级,但抗震等级已经、为特一级时应允许不再提高;

2 加强层及其相邻层的框架柱,箍筋应全柱段加密配置,轴压比限值应按其他楼层框架柱的数值减小0.05 采用;

3 加强层及其相邻层核心筒剪力墙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10.4.4 抗震设计时,错层处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截面高度不应小于 60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30 ,箍筋应全柱段加密配置 ; 3 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2 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一级应提高至特一级,但抗震等级已经为

内蒙古筑友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特一级时应允许不再提高。

度(0.15g 和8 度抗震设计时,连体结构的连接体应考虑竖向地震的影响。

10.5.6 抗震设计时,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连的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连的结构构件在连接体高度范围及其上、下层,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一级提高至特一级,但抗震等级已经为特一级时应允许不再提高; 2 与连接体相连的框架柱在连接体高度范围及其上、下层,箍筋应全柱段加密配置,轴压比限值应按其他楼层框架柱的数值减小0.05采用; 3 与连接体相连的剪力墙在连接体高度范围及其上、下层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房屋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混合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

11.1.4 确定。表11.1.4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等级注:钢结构构件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为6 、7 、8 、9 度时应分别取四、三、二、一级。 11 / 1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