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但由于两位词人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的差别,两人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的相似之处

(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使传统意义上的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内容,还将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是散文,骈文,还是民间口语,他都信手拈来,表达了他的各种情感体验。

(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

“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达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决心。

(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抒发的共同情感。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并且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苏轼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他的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家庭的熏陶使苏轼从小就树立大志,他读书很刻苦。1056年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离开四川到京城应考,一举成名。其文章得到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称赞,称赞苏轼是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自此一举成名,开始了仕途生涯。然而苏轼在仕途上并不如意,由于卷入党派纷争,受到排挤,他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被贬和流放当中度过的。从英州到惠州到儋州,因此在被贬和流放的时间中,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成为苏轼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情感基调。在他的豪放词中这样的情感随处可见。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23岁时,即“壮岁锦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仅带数十骑,突

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但此后,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只能寄托于诗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二、苏辛词的不同之处

(一)二人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苏轼“以诗为词”。词在苏轼之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而苏轼使词诗化,怀古、咏史、说理、谈传,甚至还可以抒发思乡爱国之情。扩大了词的意境。而辛弃疾“以文为词”,他在继承苏轼豪放词风的同时,使词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他的词把豪放与多种多样的内容、丰富深沉的感情相结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经传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使词在苏轼之后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作词观不同。苏轼“以文章余事做事,溢而作词曲”,苏轼作词,散文,诗歌,每种文体都有可称道之处,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而辛弃疾不同,他全力作词,一生作词六百余首,是唐宋词人中词作数量最多的一个,词作基本包括了他一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他个人情怀的同时,又客观地反映了历史。

(三)不同时代、经历、思想和性格的影响。苏轼生活在北宋中叶,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经济繁荣。他也经受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是个非常达观的文人,几度位重,又几度遭贬,但是洒脱乐观的个性依然一样,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笔力千钧,奔放旷达,雄奇开阔。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国破家亡,内忧外患。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最大的愿望是为朝廷收复失地,因而词中包含他恢复中原的壮志。但他生不逢时,南宋王朝偏安东南,懦弱求和,并未对他委以重任,这就使他的词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沉郁,有壮志难酬之感。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一生矢志不渝反抗侵略,谋求祖国统一。曾有许多英雄壮举,震惊南宋朝野。尽管抗敌之心屡遭打击,但他仍壮心不已。这首词就表现了他的报国之心和欲死疆场的决心。

(四)豪放风格的表现不同。苏词的豪放风格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流露出来的豁达。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做的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蒙冤入狱,一贬再贬,却能把委屈与遭遇置之度外。而“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成为苏轼一生的写照。辛弃疾的词中流露着鲜明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其豪放风格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辛弃疾率军南归后,向朝廷提出了许多关于抗金收复中原的建议,但都不被采纳。于是在健康任江东安抚使参议时做了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诗人登高北望,感慨万千,表现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和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感叹。

(五)表现内心痛苦的方式不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在他们的词中都有所

流露。但苏词对内心痛苦的书写是含蓄的,而辛词书写痛苦和愤慨是显而易见的。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来体验人生,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忧郁和烦恼总会被词人化解和排除,最终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怀。“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中可以看出词人的乐观和开朗。而辛弃疾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辛词中流露出的悲愤和哀痛总是那么悲

壮、激越、苍凉!“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魂没,弦解语恨难说”辛弃疾一生以报国为志,时时关注着民族的灾难。社会的复杂使辛词有了更深刻的社会现实性,内容更深刻现实。

(六)语言风格不同。苏词自然流畅清新;而辛词喜欢大量用典故,稍显晦涩。清人沈德潜说苏轼“其笔之超逸,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换”。辛词大量用典。辛弃疾是具有高度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的英雄词人,越是关系到朝廷威信的问题,越有难言之隐,不能白描直说,只好通过许多典故来曲折的表达。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

用了五个典故,寄托了作者对南归四十三年的沉痛?理的总结,也是他用词精炼含蓄的表现。

(七)对词的影响有所不同。苏轼对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简言之,提高了词的社会作用。自古以来,人们对诗的社会作用十分重视,而苏轼以诗为词,从某些方面打破了这一格局,将词的社会作用提高到与诗同样的位置,将词从男女艳情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广阔的社会内涵。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词自与诗分道之后,在风格表现方面,越来越单一。在这时,苏轼能打破诗词界限,在词坛树起豪放一帜,又将词从音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将散文手法引入词中,极大地增强了词的表现了。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词体的认识。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金末的元好问,以及近代的梁启超,都特别喜爱或推重他的词,这

不仅出于个人的爱好,同时是当时的民族危机促使他们要从这些作品里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辛弃疾词作中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华民族许多的有志之士。

苏轼打破了词男女柔情、绮丽婉约的传统写作模式,以诗为词”写男儿性情,状雄阔之景,

开拓了词境,提高了词品和词的抒情功能,创立了词的豪放一派;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以文为词”把词作为陶写工具”写英雄豪情。所以在词的发展史上,人们把苏轼、辛弃疾看作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以苏辛”并称。然而,同是豪放词派的杰

出代表,他们的词风具体来说,又不尽相同。苏轼词的豪放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表现出来的达观情怀;而辛弃疾词的豪放风则主要表现为对抗金复国的强烈执着与英雄失路的苦闷悲愤的情怀。故而苏轼的词风给人的感觉是旷达”而辛弃疾的词却给人以沉郁悲壮”之

感。

一、苏轼、辛弃疾的相同点

苏轼、辛弃疾的词都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委婉,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来遣兴娱乐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特别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因而词人的思想情怀在词里得到了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的呈现了出来。试看二人的代表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

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这两首词都是二人豪放词的代表作,词中尽显词人的豪放之气。苏轼的这首《江城子密州出

猎》是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

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 一卷”字,

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破竹,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

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

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出猎,而词人却把它写的如此豪气冲天,情景之雄豪,意境之壮阔,男儿情怀之雄壮,这些都改变了以往的词写男女柔情,离愁别绪的旧模式,前无古人,所以说它是第一首豪放词一点都不为过。而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写给陈同甫的一首词,从词中看不到沙场征战之苦,只有沙场征战的淋漓痛快。上片诗词人对过去战斗生活的回忆。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消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了当年的抗金战斗中。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战鼓擂动,嘹亮的军号响彻塞外,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流露出一种练兵杀敌的火热激情。下片以两个特写的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是为了了却”君王的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同时也是为了自己能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一位沙场点兵的将军的一片赤胆忠心,然而一个陡转一一可怜白发生” 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这只是词人众多沙场点兵中的一场,辛弃疾以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雄健气势将这点兵场面描写的淋漓尽致,从词中尽显男儿的英雄本色。

再看二人的另两首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词,是苏轼被贬黄州三年后,一次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是而写的。词的上阙,作者先就地写景,为英雄人物的登场做好铺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端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让人感到豪气冲天。接着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这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随后描写了赤壁战场雄奇壮阔的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惊叹苏轼豪迈的、精彩绝伦的文笔时,感受到这样一个让人热血澎湃、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放,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结上文,引起下阙。这不禁让人想到毛泽东笔下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不正是这锦绣河山才造就了无数的英雄吗?但在这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苏轼尤其向往那谈笑破敌的周瑜,所以下阙一开端就集中刻画了这位杰出人物的英雄形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试想一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雄姿英发的青年将军,一身儒衣,手持羽扇,谈笑自若地指挥军队,抵抗来势汹汹的强敌,转眼间便使对方的万艘舰船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豪迈的气势啊!然而,词人一旦从“故国神游”跌入现实,就不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词人最后发出的感叹之词,调子虽然低沉,但终究不能盖过上文给人带来的磅礴气势。苏轼之前,词绝大部分都是缠绵悱恻之调,苏轼的这首《念奴娇》以豪迈气概异军突起,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然,有人也说它“并非本色”,但如果按照这种传统的偏见,词人就不能越出婉约派的雷池一步而有所创新了。这首《念奴娇》正是打破以往柔和委婉的词风,以豪气冲天的气概在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怀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他借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表现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轼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两个人的代表作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豪迈的气势,一改之前绮丽婉约的词风,在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苏轼创立了豪放词,而辛弃疾将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二、苏轼、辛弃疾的不同点

虽然苏轼、辛弃疾都属于“豪放”一派,但是,如果对他们的词作一些具体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豪放只是他们词风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在感情色彩、审美格调等许多方面,二者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苏轼词的旋律更为旷达潇洒,而辛弃疾词的基调却颇多深沉悲壮。这应当说是苏、辛豪放词风最重要的差异之一。下面我们试看二人的代表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这是苏轼任密州知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弟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能够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后,转眼之间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虽然作者当时因政治上受到排挤,心情苦闷,可是在这首词中,我们却看不到消沉的情绪。作者泛观浩瀚的天宇,寄意高远的月宫,幻想出一个清凉澄清、玉洁冰清的美妙世界。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一种多么奇异

的想象、多么高洁的向往!它意在冲破现实的黑暗,超越现实的痛苦,表现出人类对于理想境界的永恒的追求。词的下片,通过对人生痛苦的冷静的、哲理的思考,得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结论,以理遣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而在辛弃疾的词中,我们就很少看到这种精神上的超越感和旷达态度,而更多的感受到他对现实的苦恨执著,那种特有的郁结悲愤之气。例如他的《太常阴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蛾: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此词同样是写于中秋之夜,同样是把酒对月,驰骋神奇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但辛弃疾却始终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他因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而发出“白发欺人”的深沉悲叹,他渴望着“斫去桂婆娑”——铲除现实生活中的黑暗势力,实现光明的政治理想,使人间“清光更多”。热烈执着的追求、慷慨激愤的情怀,流溢于字里行间。苏轼、辛弃疾词的这种超脱与执着、旷达与悲愤的区别,从他们的作品中大量的表现了出来。苏轼的豪放风格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流露出来的达观情怀。如苏轼在游赤壁前一年写的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前有一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表面上是写词人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的感受。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由于“雨具先去”,同行者皆狼狈不堪。而苏轼却是另一番气度:他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另得一番乐趣。骤雨泼身,可以置之度外;“穿林打叶”之声,可以充耳不闻。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遇上了只需坦然面对。实际上作者借此反映自己在政治风雨中的坦然与旷达,潇洒超俗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遭遇挫折时依然情怀不改。雨过天晴,回首往事,这些挫折坎坷又算的了什么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经历政治风雨的一种心理体验,只要能经得住狂风暴雨的吹打,必然会有风和日丽的到来。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胸襟和气度,他能够在逆境之中保持乐观情绪,解脱自己的苦闷,充分表现出他那种旷达开朗的性格。而辛弃疾词的豪放风则主要表现为对抗金复国的强烈执着与英雄失路的苦闷悲愤的情怀。如辛弃疾的那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该词是借登临怀古,抒发爱国感情。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词人已经三十五岁了。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抒写他的爱国热情不被理解、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同时辛弃疾借登临之际,抒发自己英雄失意、功业难成的抑郁之情。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淼寥廓的无边秋色。接着用移情之法,明写山势连绵、山形各异,实写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与“恨”。“落日楼头”以静态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悲凉和“愁”,“把吴钩看了” 等句则是以动态的人物动作写出了词人的激愤和“恨”。落日残照是危机重重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下片连续运用三个典故,通过古人古事抒写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年光虚度的愤慨和苦痛。面对南宋苟且偷安、投降卖国的

黑暗现实,辛弃疾悲愤填膺。登高北望,望着沦陷的江北大好河山,感慨万千。词人通过塑造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表现出对中原故土的怀念,对朝廷投降派排挤打击自己的不满,发出了壮志未酬、英雄迟暮的哀叹。从二人的代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词将个人的遭遇与自然环境的描写融合在一起,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现人生哲理,客观的面对现实,顺应自然规律,超越人生苦难,在豪放中注入超脱;而辛弃疾豪放词中则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连结在一起,表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忧愤,在豪情中蕴含悲壮。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光辉夺目的巨钻,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同唐诗并称双绝。在宋代众多杰出的词人当中,我最喜欢的两位词人便是苏轼和辛弃疾。他们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的平生经历和词作创作背景不同。苏轼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比较缓和的时代,其词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忧国之亡和愤外族之侵,而是以怀人、念友、际遇、人生感情等题材为多。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如火如荼的南宋时代,烽火连天,哀鸿遍野,他的抗战主张受到阻碍,爱国、救国雄志被扼杀,因而其词作里颇多忧国忧民、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等题材的作品。 苏辛词都具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但各有特点。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东坡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他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与其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稼轩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和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苏词豪纵旷达,随遇而安,性情古雅;辛词生猛用力,气节悲壮,有为国奔走呼号之概,落拓幽怨之容。因此苏轼之豪放词可用“豪壮”二字概括,而辛弃疾之词须用“悲壮”二字概括,人生观不同,气度故殊。 同为豪放派,苏东坡在胸怀上显得广阔,辛稼轩在气力上显得宏大。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它们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虽同是豪放一派,但词中所表现出来的词风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在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不同之处是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但由于两位词人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的差别,两人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的相似之处 (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使传统意义上的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内容,还将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是散文,骈文,还是民间口语,他都信手拈来,表达了他的各种情感体验。 (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达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决心。 (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抒发的共同情感。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并且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苏轼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他的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家庭的熏陶使苏轼从小就树立大志,他读书很刻苦。1056 年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离开四川到京城应考,一举成名。其文章得到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称赞,称赞苏轼是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自此一举成名,开始了仕途生涯。然而苏轼在仕途上并不如意,由于卷入党派纷争,受到排挤,他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被贬和流放当中度过的。从英州到惠州到儋州,因此在被贬和流放的时间中,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成为苏轼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情感基调。在他的豪放词中这样的情感随处可见。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23 岁时,即“壮岁锦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仅带数十骑,突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但此后,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只能寄托于诗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和《水龙吟》(3)农村词,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因为从小长于金人占领区,所以那刻爱国之心和收复失地,复仇雪耻的民族英雄气概是与生俱来的。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 (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出现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与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文 \ 洪万平 (文学院 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 120101010030)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在文学史上并称“苏辛”。但因为两人所处的 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使两人在同为豪放的词风下又突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本文就两人在词风的异同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苏词辛词豪放派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以豪放派的代表屹立于词坛。苏轼从根本上改变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别开生面地开创了豪放派,而辛词继承苏词豪放,所以豪放是两人词风的相同之处。但辛词在继承苏词豪放的同时,又对豪放词进行了创新,以及两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又导致两人词风在细节上又许多的相异之处。下面将对两人词的异同进行较系统的对比。 一、苏词与辛词的相同之处 由于两人性格的豪放大气,是两人在词风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之处,因此后人提到“豪放派”就会联想到两人,因此在词风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两人都有大量的怀古、隐逸和饮酒之作。这与两人在仕途上的几起几落都有莫大的关系,两人都有一腔热忱参与国家政事,却又一贬再贬,政治上的失意,满腔的郁闷无法发泄,于是借酒浇愁、借古讽今甚至有时会产生隐逸的想法,这都是两人在其词中的共同之处。例如:两人都有在怀古中抒发壮志未酬的抑郁失落,这是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全词借历史以抒怀抱,赞叹历史风流人物而发人生慨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绪于中可见。【1】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在词中作者明写登临怀古,暗讽当时朝政。用典自然贴切。全词“魄力雄大,虎视千古”(陈廷焯《云韶集》卷五),充满英雄之气。【2】这样的豪放词作很大程度上都突显出二人的相似之处。 因此,“豪放”——这个主题风格与柳永和李清照的婉约词风是决然不同的,这在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其实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也就是区别于婉约的豪放词风。 二、苏词与辛词的相异之处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培训课件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光辉夺目的巨钻,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同唐诗并称双绝。在宋代众多杰出的词人当中,我最喜欢的两位词人便是苏轼和辛弃疾。他们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的平生经历和词作创作背景不同。苏轼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比较缓和的时代,其词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忧国之亡和愤外族之侵,而是以怀人、念友、际遇、人生感情等题材为多。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如火如荼的南宋时代,烽火连天,哀鸿遍野,他的抗战主张受到阻碍,爱国、救国雄志被扼杀,因而其词作里颇多忧国忧民、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等题材的作品。 苏辛词都具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但各有特点。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东坡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他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与其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稼轩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和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苏词豪纵旷达,随遇而安,性情古雅;辛词生猛用力,气节悲壮,有为国奔走呼号之概,落拓幽怨之容。因此苏轼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一)内容方面 1、题材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苏轼在词中表现出辞气激昂,境界阔大之旷达的气势。 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辛弃疾发挥了词在抒情、状物、叙事、议论等各方面的功能,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经传、辞赋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对豪放词做了更深的开拓和大力的发展,把词提到了新的高度。例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不思报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写得悲凉慷慨,沉恨塞胸。陈延焯评价说:“把吴钩看了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沉恨塞胸,一吐之于纸上,仲宣之赋无此慷慨也。” 2、内心书写方式 苏词对内心痛苦可愤慨的抒写是隐蔽的、含蓄的;苏词种种忧郁的情绪总会在词人超脱和达观的心态中被排除和化解,最终也会表现出坦荡潇洒、乐观的情怀。例如:“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健康开朗的思想情绪。 辛词则不然,其抒写痛苦和愤慨是溢于言表的;读辛词,自有一种热血奔涌、悲壮慷慨、甚而至于潸然涕下的激情。例如:“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神州毕竟,几番离合”。(《贺新郎》)如呜咽悲歌,感慨悲凉。(二)形式方面 苏轼在语言上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不受格率限制,字由心生,形成联贯流畅的风格;如《浣溪沙》五首中,作者置身于这种“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的丰收环境中,心中充溢着无限的喜悦。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大量使用散文句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辛词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用典,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一连用了五个典故。 (三)风格方面 苏轼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以一种超然旷达的乐观精神,抒写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等等。如《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辛弃疾生活于南宋,当时金兵入侵,朝廷屈膝投降。国破家亡,美丽河山不再。词人承载着更多的是痛彻心扉的亡国之恨,欲将一腔热血洒于抗敌战场,渴望恢复祖国河山的豪情壮志,但却被贬官闲居,不得重任。因而在辛词中形成辛词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独特风格。如《破阵子》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不同

苏轼 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辛弃疾 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比较 宋词风格,多有豪放、婉约两派之说,而豪放派则以把苏轼和辛弃疾为主。并称「苏辛」。辛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

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 苏轼 一.苏轼,生活在经济政治相对稳定的北宋年间,那时候的大宋,虽然没有盛唐时的开阔豪迈,但在生活上也是比较优越的,当时的东京汴梁,是世界上输得上的“国际化大都市”,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出一些迹象。苏轼生活在这个时代,虽然他的官场总是不得志,后来还受牵于乌台诗案,可他的生活还算过得去。当官也不小,湖州、苏州、黄州、密州……中国的大好河山在他当官期间可没少去。所以,在苏轼的豪放中,经常看到的是对山河的歌咏,对人生的参悟,甚至密州出列,也是“左牵黄,右擎苍”,惬意之极。苏轼的豪放,在乎山水之间,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词写大处,高屋建瓴,有穿越时空之境。写小常于小见大,洞见人性。辛词词守格律,重在性情,写大处气势恢宏广大,写小处精微具体。二人都喜用典,苏更甚之。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 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 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 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 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老先生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 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

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二.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1.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 (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 (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2.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

内容提要 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常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相媲美的文学瑰宝。在宋词众多的流派中,相对于婉约派而言的豪放派 ,跳出了花间窠臼,超越了晓风残月的境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为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在豪放派众多的词人中,尤以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赢得了豪放派开山鼻祖的桂冠; 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把豪放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两人的词在都豪迈雄放,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共同点之外,。又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色。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风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 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常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相媲美的文学瑰宝。在宋词众多的流派中,相对于婉约派而言的豪放派 ,跳出了花间窠臼,超越了晓风残月的境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为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在豪放派众多的词人中,尤以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赢得了豪放派开山鼻祖的桂冠; 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把豪放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两人的词在都豪迈雄放,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共同点之外,。又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色。 一、苏辛词风的共同处 (一)、相同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 欲知其词,先知其人,苏轼(1036-1101)生活在北宋中期,当其青年时代初入仕途,北宋已呈现严重的社会危机,范仲淹等的庆历新政已告失败。嘉佑六年(苏26岁),苏轼的应制举表明他是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的继承者。熙宁二年(苏34岁),王安石参加政事实行新法,苏轼予以反对,从此他就卷入了北宋政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 辛弃疾(1140-1207)生活在南宋中期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他生于北方沦陷区,少年时代便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辛22岁),当金主亮大举南侵之时,即“鸠众二千,隶联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次年归南宋,可惜南方人民抗金救国的热潮已在南宋统治阶级的打击压抑下转入低潮。虽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但还是为自己的爱国主义理想而坚持斗争直到晚年尚“屡次谴谍至金,侦察其兵骑之数,屯戌之城,将帅之名等,并欲于沿边招募士丁以应敌。” 正是因为两人身世遭遇的坎坷不幸,使他们有机会较为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较清醒地认识现实,两人都卷入了强大的现实潮流,他们的词中都表达了各自对现实的强烈感受,体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倾向。虽然他们为之奋斗的政治思想未能实现,但在自己所熟悉、所征服的艺术形式中却唱出了时代的声音,成为时代的歌手。近而使得他们的词都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造就了其相同的词风,那就在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⑴: 大江东去,浪淘尽、数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崖,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少了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捋江月。 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⑵: 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苏轼与辛弃疾的生平

苏轼与辛弃疾的生平

苏轼与辛弃疾的生平 [转]苏轼与辛弃疾的生平 2013年04月27日 18:07 赞(7)转载(13)分享(8) 苏轼生平年表 1036年景祐三年十一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娶王弗 1057年21岁高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61年任凤翔府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任职史馆 1065年妻丧 1066年父丧;服孝(1066.4~1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

1086) 1068年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38岁任密州太守 1076年40岁任徐州太守 1079年43岁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往常州 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1101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4岁辛弃疾 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金熙宗(完颜亶)天眷三年(1140)五月十一(合公历5月28日)卯时,稼轩生于山东历城之四风闸。 宋绍兴十七年、金皇统七年(1147)稼轩八岁。 稼轩之从学刘嵒老(瞻)当在此年前后。 宋绍兴十九年、金皇统九年(1149)稼轩十岁。 (“稼轩师于蔡伯坚之说,首见《宋史》本传,辛启泰著其事于十岁,未知有无依据。”据邓广铭先生考证,稼轩无从蔡氏受学之事,考证详见邓广铭著《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 宋绍兴二十三年、金贞元元年(1153)稼轩十四岁。 领乡举当在本年。(辛启泰《谱》本年记事云:“先生年十四领乡荐。按先生《进美芹十论札子》云‘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盖由此也。”邓按:辛《谱》所云亦未知何据。《济南府志》及《历城县志》中均不载此事。既无可参稽,姑仍旧文著其事于本年。) 宋绍兴二十四年、金贞元二年(1154)稼轩十五岁。 本年当有燕山之行。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 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和《水龙吟》(3)农村词,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因为从小长于金人占领区,所以那刻爱国之心和收复失地,复仇雪耻的民族英雄气概是和生俱来的。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 (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3)闲适词和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和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和抱负。理想和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和雄放。放逸旷达的胸襟和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和创新,使他的词作和词的传统出现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忱和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和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和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

苏轼与辛弃疾比较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和辛弃疾“以文为词” 广播电视新闻学201201313042 叶雨浩 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二人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此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 苏轼“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一语出自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苏轼赋予词以陶写情性的功能,旨在冲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这是“以诗为词”的核心。我认为,他的“以诗为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将诗材引入词体。除咏史怀古、人生之思、伤春怨别之外,苏轼以词抒写爱国情怀,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出忠勇之情,英雄之气,拂拂指端,此词化用典故之法更是与诗相近;此外,苏轼以词抒写理趣和禅意,表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理,并且运用题序,咏物怀人,将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主题挪移到词中。 其二,以诗的风格意境入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清雄旷达”是苏轼豪放词的典型特征。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景、怀古、抒情三者有机结合,豪迈奔放,承转自如,上阕描写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下阕追怀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同时融入自己的人生理想,使全词意境开阔;并且,语言精练而有特色,如“大江东去”、“乱石穿空”、“羽扇纶巾”等,都描绘出了诗的豪迈意境。 其三,论词以“诗”为标尺。苏轼评价柳永《八声甘州》中“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阳当楼”一句为“不减唐人高处”。这里的“唐人高处”当指盛唐气象,所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这种以诗论词的方法,打通了诗词的疆域,蔚然而成当时词坛的风尚。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精修订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 的比较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但由于两位词人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的差别,两人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的相似之处 (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使传统意义上的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内容,还将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是散文,骈文,还是民间口语,他都信手拈来,表达了他的各种情感体验。 (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达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决心。 (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抒发的共同情感。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并且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苏轼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他的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家庭的熏陶使苏轼从小就树立大志,他读书很刻苦。1056年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离开四川到京城应考,一举成名。其文章得到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称赞,称赞苏轼是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自此一举成名,开始了仕途生涯。然而苏轼在仕途上并不如意,由于卷入党派纷争,受到排挤,他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被贬和流放当中度过的。从英州到惠州到儋州,因此在被贬和流放的时间中,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成为苏轼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情感基调。在他的豪放词中这样的情感随处可见。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23岁时,即“壮岁锦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仅带数十骑,突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但此后,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只能寄托于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

延安大学专升本毕业论文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研究 年级___________ 专业名称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

题目: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研究 摘要:苏轼与辛弃疾: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弃疾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风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词体开拓次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国,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词体,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苏词可分为三类: (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人,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苏轼与辛弃疾两位豪放派大家的作品,总使人有不尽的遐想。在北宋的文学变革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

一、概述苏辛 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二、苏东坡和辛弃疾词风的相同点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生活和祖国人民的无比热爱,豁达的乐观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如苏词中《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做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身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如辛词《虞美人·赋琵琶》中列举了“昭君出塞”、“贺老定场”许多有关的典故,且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辛词广泛地引用经、史、子等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苏、辛词大量运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苏、辛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彩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苏、辛两人皆摆脱音律之束缚,畅所欲言,不以曲害意,扩充词之领域。苏、辛的词作都可以遵守词的规律,但也能跳脱。例如东坡词作的断句,以词的句式断或者是依据文义断有不同的味道。苏、辛两人皆突破诗、词界线,援诗入词,即将作诗时使用的体裁、句法也用于作词,使词体诗化。东坡所作的词内容、形式皆是诗的味道。 3.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苏东坡和辛弃疾词风的不同点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的重要作家,但他们的词风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同为“豪放”的风格,苏词之放,表现为超逸放旷,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辛词之放,则表现为悲壮激昂,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锵作响。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