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30×1'=30分

?2、辨析题:4 ×5'=20分

?3、简答题:5 ×6'=30分

?4、材料分析题:2×10'=20分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第一章:教育基础

?1、教育学基础知识

?2、教育基础知识

?3、我国小学教育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5、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6、小学学校管理、

?7、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学生指导

?1、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

?2、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

?3、小学智育

?4、小学德育

?5、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辅导

?6、小学生的安全指导

?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

?1、班级和班集体

?2、班级管理

?3、班级活动

?4、少先队活动

?5、课外活动

?5、班主任

?第四章:学科知识

?1、小学语文

?2、小学数学

?第五章: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与教案

?2、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

?3、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

?第六章:教学实施

?1、教学概述

?2、教学过程

?3、小学教学原则

?4、小学教学方法

?5、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第七章: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

?2、教学反思

第一章:教育基础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

?1、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2、中国的教育萌芽

?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无名氏:《中庸》

?无名氏:《大学》

?(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

?创立条件:

?1、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

?3、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

?创立的标志:

?1、教育问题成为专门范畴;

?2、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

?5、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

?主要教育学家:

?1、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

?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3、康德:德国哲学家

?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

?4、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贡献:《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5、洛克:英国哲学家

?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6、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贡献:《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

(1)反对思辨教育

(2)主张用实验心里学研究教育问题

(3)提出教育三阶段:假设、实验、验证

(4)教育实验在教育实践中进行

(5)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

2、文化教育学

?

?代表人物:狄尔泰、利特

?主要观点: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2)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问题的研究应该采取理解和解释的方法

(4)教育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

?主要观点: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经验增长

(3)学校是雏形社会

(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6)教学过程体现个别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

?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教育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5)教育与政治、经济相互制约又相互独立

(6)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潮典型代表

?陶行知:生活教育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

?主要观点:

(1)当代教育在维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2)教育与社会相对应

(3)人们对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丧失了?°意识?±

(4)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

(5)教育现象充分利益纷争

教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1)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

(2)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风格和传统;

(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4)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学科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当代教育学的五大特征: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初步形成教育学科体系,出现了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

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的含义的差别:

?(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明了事理;

?(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烁

?(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

?(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

(二)教育的定义

?1、教育的定义:

?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

?(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

?(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

?(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3、教育者:

?包括:(1)教师

?(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

?(3)教育管理人员

?(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

(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5、教育影响: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1)内容: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

(2)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6、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

(1)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体系。

(2)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

(3)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

(4)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三、教育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观点:1、教育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

?2、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和天的意志。

?评价:1、非科学的

?2、反映了认识水平的局限

2、生物起源论

?主要观点:

?(1)人类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2)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的过程;

?(3)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评价:

?(1)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2)错误在于未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

?孟禄(美国教育家)《教育史》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评价:

?(1)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

?(2)没有解释人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离生物起源说并不远。

4、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

?恩格斯

?米丁斯基(苏联)《世界教育史》

?主要观点:

(1)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2)制造、使用工具及生产劳动经验、技能技巧生存与发展传授给下一代(教育)

?评价:

?这种观点是对恩格斯思想的曲解;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非所有活动的最充分条件。

5、生活需要起源说

?代表人物:

?杨贤江、钱亦石

?主要观点:

(1)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营谋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2)教育只能起源于人于环境互相作用的需要。

?评价:

?该学说的局限性在于未考虑到从需要到现实的限制因素和中介因素

?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1)特征:

①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史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

②教育没有阶级性。

③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1)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①古代学校的出现。最早在埃及,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

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③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结论: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表现:

?①教育目的:培养奴隶主治国所需人才

?②教育对象:奴隶主贵族子弟

?③教育内容: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

?④教育方法:体罚盛行

?⑤教师地位:被赋予很大权利,具有很高权威

(2)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①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官吏和骑士;

②学校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等级性和宗教性;

③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

④教育方法:严格的纪律约束,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⑤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思想。

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1)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①教育目的: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同时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②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③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④师生关系民主化;

⑤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双轨制:

?指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

?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深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府,毕业后就可以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

?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一般在上中学之后就进入劳动力市场。

(2)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①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③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四、现代教育的特征

?(一)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相结合,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结论: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三)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四)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含义: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去想、目标定位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必须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

?(五)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六)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含义: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五、国内外著名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

?有教无类

?克己复礼

?四书五经

?因材施教

?2、孟子:

?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

?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

?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3、荀子:

?人性本恶

?化性起伪

?教人向善

?4、道家

?道法自然

?弃圣绝智

?弃仁绝义

?回归自然

?复归本性

?5、墨家

?兼爱非攻

?重视技术

?亲知闻知说知

?6、《学记》

?战国世上第一步教育文献

?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内外结合、臧息相辅

?教学相长、师道尊严

?反对灌输、主张启发

?尊重规律、循序渐进

一、小学教育的地位

?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基础教育、第一阶段教育

?对象:6-12岁

?内容:

?基本技能:语言技能、运算技能、操作技能;

?基本知识:国家历史、天下大事、文化艺术、道德规范

?基本素质:善良诚实、吃苦耐劳、遵纪守法、社会道德

?1、小学教育历史:

?产生:殷周时期

?西周:周天子在官府建小学

?春秋战国:孔子兴私学

?隋唐以后:官办小学和私办小学

?2、近现代小学教育

?19世纪80年代后,新式小学兴起

?近代小学开端:1878年张焕纶上海创办正蒙书院内设小班-----私立;

?最早的公立小学: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该校四院中外院即为小学;

?清末小学: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5年

?民国小学:1912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初小4年,高小3年,1919年改为小学6年前4年初小,后2年高小

?3、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明确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性质

?(2)明确“4+2”的小学学制

?(3)明确小学教育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

?(4)小学有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

?4、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教育

?(1)普及小学教育:1986年推行9年义务教育

?(2)改革学制:“4+2”==“5年一贯制”

?(3)教学改革试验:学制退回“4+2”

?5、义务教育

?概念: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理解:义务教育≠普及教育

?义务教育是公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意义:

?(1)义务教育标志着经济发展水平,且能促进经济发展;

?(2)义务教育体现文明程度,又促进国家文明程度的提升;

?(3)义务教育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培养公民法律意识。

?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

?(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1992年国务院颁

?(3)《宪法》有关精神

?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涵:

?(1)实施对象:6岁入学,义务教育9年;

?(2)学制:“6+3”、“5+4”、“九年一贯制”

?(3)管理体制:财政分管(乡)、人权共管(县)、业务统管(县)

?(4)办学条件:经费+师资

6、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7、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1)全民性

?(2)义务性

?(3)全面性

二、小学教育的目的

?1、小学教育的意义与依据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2、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1)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特定阶段的社会现实

?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

?(2)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3)教育理想

?教育理想----《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使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四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1、观念滞后

?2、课程目标过于重视知识传授

?3、课程知识陈旧,结构单一

?4、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5、思政教育实践性不强

?6、评价过分强调选拔功能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1、总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改核心价值追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总体目标:培养四有新人

?2、具体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三、基础教育课改内容

?1、构建新的课程结构

?2、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3、教学过程改革

(1)研究性学习

(2)信息技术的普通应用

?4、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材开发与管理

?5、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

?6、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

?4、鼓励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5、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6、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

第五节: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一教师的含义及性质

?1、教师概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的性质:

(1)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

(3)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职业

二、教师的角色扮演

1、传道授业者

2、知心者

3、管理者

4、协调者

5、研究者

6、促进者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1)目的全面性

(2)对象差异性

(3)任务多样性

?2、主观能动性

(1)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2)因材施教

(3)教育机智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4、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劳动的示范性

?6、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7、劳动的间接性

?四、教师的权力与义务

?1、教师享有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薪资休假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2、教师承担的义务

(1)遵纪守法,为人师表;

(2)执行计划,完成使命;

(3)思政教育,开展活动;

(4)关爱学生,助其成才;

(5)保护学生,防止伤害;

(6)政治学习,业务提升

?五、教师职业专业化

?1、教师职业能力素养

(1)学科专业素养

(2)教育专业素养

(3)综合能力素养

?2、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爱岗敬业

(2)品性优良

(3)心理健康

(4)人际良好

?六、教师专业化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建立专业精神

(2)深化和拓展专业知识

(3)提高专业能力

(4)形成专业自我

?2、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1)培训

(2)自学

(3)教研活动

第六节:小学学校管理?一、学校管理

?1、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

(1)管理者

(2)管理手段

(3)管理对象

?2、学校管理原则

(1)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

(2)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3)民主管理原则

?(4)提高效率效益原则

?二、学校管理过程

?1、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1)计划

?(2)实施

?(3)检查

?(4)总结

?2、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1)沟通

?沟通的功能: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2)学校沟通的形式

?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

?(3)学校组织的沟通障碍

?主观障碍

?客观障碍

?渠道障碍

?三、学校管理的目标与尺度:学校绩效

?1、学校绩效: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2、学校绩效模式:

?目标模式

?投入—产出模式

?需求满足模式

?环境适应模式

?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3、学校绩效评估的分类:

?(1)按性质分:

定性评估

定量评估

?(2)按形式分:

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

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

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

?(3)按主题分类

上级评估

同级评估

4、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依靠领导者的权力,通过行政命令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照行政系统进行管理。

?(2)法律方法:运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管理;

?(3)思想教育方法:通过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经济方法: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的方法;

?(5)学术方法:对学校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应遵循的学术管理方式。

?五、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第七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一、小学教育科研

?1、小学教育科研的特征:

?(1)目的上:注重应用性

?(2)主体上,强调广泛性、群众性

?(3)内容上,强化实践性

?(4)方法上,提倡行动研究

?2、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1)推动小学教育改革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发展小学教育理论

?(4)提高小学教师素质

?3、小学教育科研的任务:

?(1)总结小学教育经验教训

?(2)开展小学教育现状调查

?(3)进行小学教育改革实验

?(4)参加课改和学科教学研究

?4、小学教研须遵循的规律:

?(1)尊重研究对象

?(2)尊重客观事实

?(3)尊重科学规律

?(4)尊重合作伙伴

?(5)尊重知识产权

?(6)尊重自身价值

?5、小学教育科研种类:

?(1)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

?(2)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3)历史研究、现状研究、预测研究

?(4)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6、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势

?(1)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2)研究方法生态化、多样化和现场化

?(3)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二、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

?1、选择课题

?2、文献综述

?3、课题论证,形成假设

?4、选择方法

?5、变量分析

?6、选择被试

?7、制定研究方案

?8、资料整理

?9、得出结论

?10、撰写科研报告

?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教育观察法

?2、教育调研法

?3、教育实验法

?4、行为研究法

第二章:学生指导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

?一、个体身心发展

?1、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一生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1)生理发展

?(2)心理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性:

?人的身心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功能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代表人物:孟子

?观点:

?个体发展由个体内部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

?心理发展实质上是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展现;

?(2)外铄论: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观点:

?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

?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

?学习是成长的主要途径

?(3)多因素论(辐合论)

?代表人物:德国施太伦

?观点:

?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

?1、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柏拉图

?主要观点:

?(1)人性的个体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

?西方: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原罪说;

?中国: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董仲舒和韩愈:三等人性论

2、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

?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论”

?华生:可塑成医生、律师、艺术家

?(1)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决定论。

?(2)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3)仍认为儿童的发展的是处于儿童的主观控制之外的某种因果关系所制约,依然是一种绝对论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之为养育论.

?(4)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成长的环境调教,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

3、辐合论

?代表人物:德国施太伦

?(1)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2)中庸的儿童发展观,遗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各执一端,相互否定,对于教育过程中儿童个体发展常常会造成消极影响。

三、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主要内容

?1、杜威与皮亚杰的贡献

?皮亚杰的贡献:以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探讨了儿童发展过程中遗传、环境和儿童自身作用的关系问题,得出了具有说服力和广泛影响的结论。

?皮亚杰观点:

?(1)儿童的发展是以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

?(2)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

?皮亚杰理论评述:

?高度重视儿童的自我调节功能,认为儿童的自主调节功能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清楚的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2、杜威的进步主义

?杜威的观点:

?(1)提倡关注儿童的参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2)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3)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4)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长”

?(5)从强调经验学习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杜威观点的评价

?(1)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使教育情景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2)杜威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兴起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儿童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四、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1、理解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而是儿童身心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序列演变;?(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而是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

?(3)教育不等于发展,教育只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一种手段。

2、儿童发展的自身特点与规律

?结论: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具体包括: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行

3、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须从一下几方面把握: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4、学生主体性与教育

?学生主体性:从主体性的结构上看,主体性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基本构成要件。

五、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二节: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

?一、童年期儿童的主要特征

?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总体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

?骨骼增长快且易变形

?肌肉水分高且易疲劳

?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力由知觉事物表面向知觉事物本质过度;

?(2)注意力分散

?(3)主要是形象记忆

?(4)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5)道德感模糊,情感稳定性差

?(6)自我意识较差但开始萌芽

?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赞扬

?(3)对学习过程形式感兴趣而非结果

?(4)对学习结果的关注随年龄而增长

?二、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1、学法指导原则

?(1)针对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4)渗透性原则

?2、小学生学法指导主要内容和方法

?(1)制定学习计划

?(2)科学运筹时间

?(3)学会阅读

?(4)学会观察

?(5)学会记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的教育家、思想及著作 (一)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1.教育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有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2.教育对象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3.教育目的 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教育内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5.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道德修养 第一,立志有恒 《论语.子罕》:“三军可以多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第二,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三,身体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第四,改过迁善。 7.教师观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学记》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1.教育的作用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教学技能篇

第一章教学设计技能 1.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 2.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 学习的最终结果而设计的。 3.教学目标序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期(学年)教学目标->单 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4.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基础性目标)、过程与方法(关键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终极性目标)。 5.一个完整教学目标的表述由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对象、表达学习结果的行为、表现行为 的条件和学习程度。 6.教学目标的正确表述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外显性、可操作性、可测性。 7.教案可以分为讲义式教案、提纲式教案和程序式教案。 8.一般来说,教案内容主要包括课题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 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最重要部分,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 9.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常用的导入方式包 括序言导入、尝试导入、演示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范例导入。讲授新课是编写教案的主要环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 10.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 (1)要端正态度、高度重视; (2)要切合实际,坚持“五性”;(“五性”即科学性、主体性、教育性、经济型和实用性) (3)要优选教法,精设课型;(课型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课型,一类是综合课型) (4)要重视“正本”,关注“附件”; (5)要认真备课,纠正“背课”; (6)要内容全面,并及时调整。 第二章课堂教学技能 11.课堂导入的作用:集中注意、引发兴趣、进入课题。 12.☆课堂导入的类型:直接导入、复习导入、直观导入、问题导入、实例导入、情境导入、 审题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其中,直接导入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13.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导入要有针对性 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要有趣味性 要恰当把握导入的“度” 导入要有艺术性 14.根据认知目标的层次把课堂提问划分为:回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分析提问、 综合提问和评价提问。其中,评价提问是最高层次的提问。 15.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合理地设计问题 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提问目的要明确 提问的语言要准确

学前教育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导论 1、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2、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提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1)调查法: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提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4、了解学前教育思想的的产生和发展脉络

(1)、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理想国》、《法律篇》(2)、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学》、《伦理学》 (3)、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世界图解》 (4)、卢梭(法国教育家):《爱弥儿》 (5)、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林哈德和葛多德》、《葛多德是怎样教育他的子女的》 《母亲读物》 5、熟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1)福禄贝尔:德国学前教育家,184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并撰写了《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他对于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 (3)蒙台梭利教育法 (4)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总结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总结 1、教学技能的观点:活动方式说,行为说,结构说,能力说,知识说; 2、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3、教学技能的含义: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整体体现;教学技能是内外兼修的结果;教学技能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燕尾服阶段表现出的三种不同形态。教学技能即表现为为教师个体的经验,又是教师群体经验的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又不是个体经验的简单描述。教学技能是教师个体经验与教师群体经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多样性和简约性的统一。 5、教学技能的分类: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媒体选择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检查学习效果技能,说课与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教学反思技能。 6、教学技能训练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整体素质。包括以下目标:掌握教学技能的基本知识;熟练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提高训练意识,掌握训练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形成教学能力和个人教学风格。 7、教学技能训练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分解原则,示范原则,反馈原则,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观察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介入教学,教育教学实习,微格教学。 9、微格教学由美国瓦特爱伦创立。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性较强的方法。 10、微格教学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技能训练单一集中,针对性强;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全面。 11、微格教学的操作过程:理论学习和研究;确定要训练的教学技能;提供示范;组织讨论,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和记录,反馈评价,修改教案,再循环。12、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前提,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一环。 13、备课:是指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14、备课实质: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课程的领悟和把握,明确具体的课程目标,并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使之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结合自己的个性风格和教学特长,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统观全局,二是深入章节。 15、备课类型: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16、备课内容: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17、钻研教材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有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要点全概括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手抄全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学创立过程中出现的人物 1.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 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2.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 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3.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 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4.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5.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 系; 6.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 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7.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下列不同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主张需要识记(几乎每年必

考): (1)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贡献: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19世纪末,德国,代表人物: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教育学的展望》、利特《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主张通过“陶冶”与“唤醒”培养完整人格。 (3)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代表作:《我的教育信条》、《民本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4)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法国,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6)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代表人物: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中的文化与经济再生产》、吉鲁《教育中的理论与抵制》,法国: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教育学人物 1、苏格拉底(古希腊)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一起雄辩和青年智者问答法著名。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大全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最新《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一、简答题:(3X10)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4.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5.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6.简述全面发展的内容 7.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9.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0.简述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并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如何指导 11.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2.简述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观的改变 13.简述新课改结构的主要内容 1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5.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6.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7.建构主义学习观 18.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9.说服教育法的含义和要求 20.简述美育的任务 2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2.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3.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4.先进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25.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6.简述教学课程的基本规律 27.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28.教学实施的环节 29.简述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30.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历年来考察过的简答题: 【2014年下半年】: 1.简述皮亚杰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2.简述学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3.简述教学研究中文检索的基本要求 【2014年上半年】 1.简述我国教肓目的的基本特征 2.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3.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2013年上半年】 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2.简述教育报告的-般结构 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2013年下半年】 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3.中学生在安全用电方面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小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二、材料分析题(2X20) (一)材料分析题答题结构 1..总起:①这位老师(材料中)遵循了(违背了)体现了、指出……,这种做法有利于、不利于、促使、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②或者直接用知识原理进行阐释。 2..分析:结合材料分点解析(知识点+材料解析,如材料体现几个知识点则分点作答) 3.(总结)对于整个分析进行一两句话的总结。(不做硬性要求) (二)材料分析题知识点积累 1.新课改内容 师生: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独特、独立意义的人;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学活动、揭示教学规律的科学 2.世界上最早的极爱专著《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捷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德国康德使教育学在大学里开设。 3.教育学的作用:a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学实践b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c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4.学习教育学要注意: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C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D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5.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6.按社会形态来划分教育:A原始社会教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E社会主义 7.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A生产性B民主性C科学性D革新性 8.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方针:A贯彻“三个面向”B实施科教兴国C推进素质教育 9.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A在身体素质方面B在学习知识方面C在思想品德方面 10.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A全民性B义务性C全面性 11.学制:把学校教育机构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12.西欧12-13世纪有平民教育,我国20世纪才有教育。中国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演学制”。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揆卯学制”是第一个

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192年颁布“壬戍学制”,沿用到新中国成立,该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至今还被广泛采用。 13.我国现行学制:A幼儿教育(幼儿园)3-6岁幼儿B初等教育,主要是全日制小学教育,6-7岁儿童入学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D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院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学校 14.学校与企业的区别: A设置目的不同 B调节手段不同 C与政府关系不同 D产出不同 15.学校公益性的2个表现: A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B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16.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撑起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7.学校文化从形式看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8.学校制度文化分为:传统。、仪式、规章 19.学校传统:在学校中,师生关系、领导关系、读书风气、考试风气、交往时的词汇、语境、逻辑、价值态度、上课方式、应试方式等经过实践的积淀都有可能形成某种传统。 20.学校规章: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 21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

教师编制考试:教学技能知识点归纳(共8章 61条)

教学技能 第一章 1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构成了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起点.17世纪末,教师教育机构开始萌芽.1681年拉萨尔(法)教师训练机构,1695年法兰克(德)教员养成所,以及德、奥各地出现的短期师资培训机构是公认的第一批世界教师教育机构. ☆2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三层涵义: 1.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的整体体现 2.教学技能的形成是内外兼修的结果 3.教学技能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展阶段的三种表现形态. 4爱伦微格教学(即微观教学或录像反馈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课堂教学技能分为:提问技能;强化与控制技能;举例技能;运用教学手段技能;课堂结构技能;组织合作学习技能;运用教学原理技能;试误技能. 第二章 √5备课是指教师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6备课的类型: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7个人备课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内容、时间和空间结构的组织、规范和优化的过程.

√8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同级同科的教师互相合作,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享教学资源. △9学期备课即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时备课是教师根据学期进度计划和单元进度计划,对每一节课进行设计. ☆10备课的内容: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11钻研教材的意义:有助于1.教师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2.教师科学设计教学内容3.全面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 ☆12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1.通览教材,全面理解(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多渠道搜集教学资源)2.精度教材,深层领会(把握教材的内在特征和重点、难点、关键点)3.精细加工,再创教材(教材语言的转换,内容的取舍、增补、调整和再加工) △13观察法和谈话法是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 △14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15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和标准,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具体描述. △16每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也有不同的层级:学期(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17正确表述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18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的表述由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对象、表达学习结果的行为、表现行为的条件和学习程度. ☆19学年(学期)教学进度计划一般由标题、说明部分和教学进度三部分构成.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高中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4个特点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 4. 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着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着。 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西方最早教育理论着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培养),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培根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称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遵循人的自然发展,“泛智教育”,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卢梭《爱弥儿》倡导儿童本位和自然教育。康德教育学作为课程在大学教授。 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化”自然主义教育,情感教育,爱的教育,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之父”《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提出“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学生齐勒五段教学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 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知情意统一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新三中心论“儿童(学生)、活动、经验”,主张在做中学,教育即生活,成长,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提出五步教学法。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师从杜威,主张生活教育理论。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着作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从事流浪儿和违法者,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着作。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和五条教学原则 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全面和谐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人口功能) 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性别结构,文化,职业,城乡结构和人口迁移) 2.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 真题: 材料解析: 1、对“教学即对话”的理解,教师在对话中的角色定位。 2、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四、课堂教学评价 1、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 2、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五、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怎样教育学生。 4、学习方式的有关理念。 5、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6、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两个设计。 7、对于课堂吵闹现象老师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十、如何创建优良的班集体? 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骨干力量; 3、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 4、坚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 教材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基础性 3、义务性 4、全面性 二、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 6、系统性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三、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相互补偿;5、联觉。 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理解性;3、整体性;4、恒常性。 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分为: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 意志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持性;4、自制性。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