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文学反讽的艺术形式与属性_马可云

论文学反讽的艺术形式与属性_马可云

论文学反讽的艺术形式与属性_马可云
论文学反讽的艺术形式与属性_马可云

论文学反讽的艺术形式与属性

马可云

(绍兴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摘 要:根据历时性的方法考察现代文学反讽的演变进程,能够更有效地界定文学反讽的确切内涵,对其进行简明的分类,并具体描述出其基本特征。

关键词:反讽;界定;分类;基本属性

中图分类号:IO -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04)03-0062-05

反讽(irony )这一术语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语中eironia 一词。在古希腊戏剧里,eironia 的意思是指“佯装的、其言辞含蓄不尽其意、假装愚笨、却常常击败自欺欺人的`大话家'(alazon )”,〔1〕专指一种被称为“佯装无知者”的角色类型。这种角色类型通常在自以为是的对手面前假装糊涂,说些离奇怪诞的傻话。然而,这种人最后总是能够证明自己所说的话都是真理,从而使对手出尽洋相,威名扫地。反讽作为“佯装无知者”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可以最早追溯到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以及柏拉图的对话中。柏拉图认为,反讽是一种通俗的表达及责备、嘲讽性的伪装和欺骗,其双重性是通过赞扬来责备或通过责备来赞扬。反讽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而且表明了一种君子风范。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irony 概念的意思是指一种引诱他人上当的欺诈和油腔滑调的修辞手段。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例证是,苏格拉底在对话时先故意赞同对方的错误说法,并将这种错误加以引申,使其陷入谬误境地,从而反证自己正确的谈话方式。16世纪以前,这个概念在西方文论中还只是传统修辞艺术中的一种较次要的修辞格,人们使用反讽主要局限于修辞范围,通过佯装、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或说的是一回事而指的是另一回事等方式来表达反讽,用它表示“口头所说与实际所指相反”、“言在此而意在彼”、“为责备而褒扬或者为褒扬而责备”、“进行嘲笑和戏弄”、“拐弯抹角的陈述”或“冷冰冰的讽刺”等等与语言风格相关的意思,在古希腊修辞学中称之为“反语”。〔2〕

但尔后,这一术语的意义发生了很大的演变,出现了类似“罗马式反讽”、“标准反讽”等等术语,这就使反讽成为一种多层次多蕴意的文学术语。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F ·施莱格尔、A ·W ·施莱格尔兄弟和K ·佐格尔将反讽发展成为一种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原则,从而建构了现代意义的文学反讽理论并奠定了文学反讽在西方文论批评中的历史地位。文学反讽命题的建立,大大拓宽了文学批评的思维和视野,使文学批评领域许多棘手的文学现象和文论分歧在文学反讽批评理论的框架内获得了新的阐释。

一、反讽的界定

历来有许多人都试图给反讽下一个简洁而又确切的定义。《美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给反讽这样界定:“反讽提供的是一种真实与表象相对立的情景”。〔3〕这个定义显然过于简洁,难以表达出文学反讽的全部内涵、艺术形式和基本特征。《苏联大百科全书》下的定义较为详细:“在文体学上,反讽是一种表现嘲弄或狡诈的双重意义的叙述。在反讽中,一个词汇或一种语调在语境中获得了一种与文字意义相反的、否定的、或产生怀疑的意义。……在美学上,反讽是一种具有戏剧意味的、带有思想观念的情感的估价,它的基本模式或原型是词语反讽的结构表现原则。这种反讽是以优越或屈尊、怀疑或嘲弄为先决条件,它故意秘而不宣,它决定着艺术的或公开发表的作品的风格,或者它是意象、性格特征、情节线索的组织结构,

这种嘲弄的隐蔽性和带有严肃性的伪装,使反讽和幽默,尤其是和讽刺区别开来了。”〔3〕可以看出,这个定

第24卷第3期2004年6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JOUR 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Vol .24No .3Jun .2004

收稿日期:2004-04-12作者简介:马可云(1966-),男,安徽安庆人,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DOI :10.16169/j .issn .1008-293x .s .2004.03.015

义点明了反讽在文体学和美学上的一些基本属性,同时使人们了解到反讽不同于幽默和讽刺的内涵,但它是人们在传统观念上对反讽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仅局限于反讽在语言层面与结构层面上的运用,而未考虑到反讽在现代文学语体中表现出的多元性特征。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对irony 一词所给的定义如下(笔者译):1、所指含义与字面表达意义相反的一种修辞;通过讽刺或嘲弄的形式使字面的褒义暗指出谴责或鄙视等贬义;2、喻指事态的进展与其本来状态、自然形态或期待的情况相反;指因对有迹象或适宜发生的事物的嘲弄而产生彼此对立的结果。(1.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the intended meaning is the opposite of that expr essed by the words used ;usually taking the form of sarcasm or ridicule in which laudator y expressions are used to imply condemnation or contempt ;2.fig .A condition of affairs or events of a character opposite to what was ,or might naturally be ,expected ;a contradictory out -come of events as if in mockery of the promise and fitness of things ...)从修辞学的角度看,该定义把反讽区分为

言辞反讽(Verbal Irony )和情境反讽(Circumstantial Irony )两类。〔4〕定义一属于Verbal Irony ,指说话人利用词

汇、语法手段表示明显的反意,通常采用讽刺或嘲弄的方式使表面看似褒扬的言辞暗示出谴责或鄙视等贬义。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以理解为言辞反讽包含的是一个人所说的话并非是他的真实意图,其意图恰恰是与他所表达言辞的意思相反。定义二属于Circumstantial Irony ,指由于事态的发展同某人原来的意料或期待相反而造成的一种嘲弄。也就是说,情境反讽通常展示出这样一种情境:当一个人极力嘲笑别人不幸时,这个人丝毫感觉不到他自己也正处在同样的不幸之中。秦秀白也曾举例说明了这种反讽的表现风格,并认为其表现风格是靠讲述出乎意料的事件而烘托出来的。

It was an immaculately planned crime by three Norwegain safe -breakers who knew their business .They found the c ompany safe and placed a small explosive char ge .Calmly ,they lit the fuse and sheltered in the next room .Ther e came the bang ---and a whole wall washed down round the trio in a r oar of flying bricks and mortar .

The safe did not contain money .It contained explosives .

译文如下(笔者译):

这纯粹是由乐于此道的三名挪威保险柜盗贼精心策划的一次犯罪。他们找到保险柜,并安

放一根微型雷管。他们镇定自若地点燃雷管,然后躲到隔壁房间里。只听到“轰”的一声,顷刻间

整面柜门在伴随飞砖走石的轰鸣声中坍塌。

保险柜里装的并非是钱,而是炸药。

第一段的叙述使人感到:“保险柜”肯定会炸开,强盗自会携钱而逃。可是读完第二段的两句话,读者突然意识到“事与愿违”———“保险柜”里装的不是钱,而是炸药。

〔5〕

F ·施莱格尔指出,反讽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世界在本质上是矛盾的,唯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方可把握其矛盾的整体性。新批评理论家C ·布鲁克斯则认为“反讽就是承受语境压力,它存在于任何时期的诗、甚至简单的抒情诗里。”〔6〕国内一些学者也论及到文学反讽的基本性质和艺术价值。刘迎在其论文中称文学反讽是一个意义广阔的命题,它指现象与现象在经济原则和高反差原则下的并置,或指表征与内质在节省律和高反差原则下的并置,其基本性质是常规(现象、表征)与真实(现实、内质)之间的对峙,或假象与真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这对矛盾的自身无知。〔7〕

贾越认为,反讽文学是在自我怀疑、自我省察中走上了一条寻求世界与自我的新路。它不仅记录寻求的历程,也同时描绘在寻求途中难以超越自身生存尴尬与思维局限的自画像。或者说,反讽是自我意识出现矛盾以后,作家有意识地对事物作出理性倒错反映,并在小说叙事中呈现出一种自我解构的叙事色调。文学反讽能扩大作品的艺术魅力,激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心智活动。它就像一面棱镜,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为文学作品拓展出多视界、多视度的艺术景致。

〔8〕文学反讽研究在我国文学评论界还处在起步阶段,一些人往往不是把反讽与修辞格中的“反语”等同起来,就是把反讽与讥讽、嘲讽、讽刺相混淆。通过比较以上各家对文学反讽的论述,我们可以大体上概括出这样一种认识:反讽是一种不同于反语、幽默、讥讽、嘲讽以及讽刺的艺术手段,它的基本特征包含着这样一种观念和意识,即在文字的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之间、行动与结果之间、表象与真实之间有一种不相符合、不相协调甚至互为矛盾的现象。在所有这些情形中,一种看似荒谬的或似是而非的因素在文学作品63第3期 马可云:论文学反讽的艺术形式与属性

中发挥其艺术作用。

二、反讽的分类

文学反讽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多种变体(variants )或亚型(subcategories )的产生。有人根据反讽在实际运用中所需的技巧和体现出的功能把反讽划分成两种类型,指出,从技巧上反讽可分为:克制陈述(under -statement )、夸大陈述(overstatement )、悖论(paradox )等;而从功能域方面反讽则可分为:语言层、词汇层、句法层和文本层反讽等。还有人则主张文学反讽现象在戏剧、小说及诗歌中呈现的形态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其在微观层次即语言文字的语义浅显层次上的基本形态仍为修辞格,例如,克制陈述式反讽、夸大陈述式反讽、正话反说式反讽、悖论式反讽等等,古希腊修辞学家将之命名为辞格反讽。现代文学批评将反讽作为一种理解、表现现实的美学法则和文学创作原理,从微观的修辞意义扩展到整体构思、人物形象、主题揭示和心理概括等全局性的宏观层次,把非词语因素引入反讽,给反讽赋予了现代意义,形成了一种反讽式整体观照的深层审美效应。在这个宏观层次上的反讽现象命题有情境反讽、戏剧反讽和浪漫反讽等。

直至目前为止,人们对于文学反讽确切内涵的概述以及对其艺术形式的分类方面仍然存在纷争,引出了对文学反讽理论研究中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米克在其颇有文献价值的专著《论反讽》一书中早就指出

某些反讽类别往往引出历史问题和思想观念问题。〔2〕陈浩认为,以往对反讽的界定大多体现了隐含在反讽

研究中的一个根本问题———缺乏历史分期的观念,即没有把反讽形式视为一个历史性变迁的文学范畴,而有意无意地把反讽形式设定为一个永久性的文学要素。由于历史分期观念的淡薄,不少学者总是力求使同一个反讽概念对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文学特征具有尽可能多的包容性。而布斯把近代小说的叙事距离归结为反讽问题,巴赫金将反讽看成与戏拟相仿的对话策略等,也多少带有类似的倾向。〔9〕

那些运用多种视角把反讽分为互相混杂的十几种类型的过于精细乃至繁杂的分类,要么造成了文学反讽分类的重叠,要么是把反讽与讽刺、仿拟、幽默和戏剧性等因素相混淆,从而导致反讽分类研究中歧义丛生,反讽的基本性质和艺术特征模糊不清,使人们更加难以把握文学反讽艺术形式的历史特征。

笔者倾向于陈浩的观点。在文学反讽研究中我们必须引进历时性的方法,这是更为有效而简明的分类依据。参照文学进程中反讽性质的演变阶段,我们可以把反讽的艺术形式分为传统的反讽修辞与现代的反讽视境这样两个基本类型。这里所说的“修辞”一词,是就文学批评而非修辞学意义上而言的,它包括正话反说的结构方式以及其他种种旨在强化表达效果的表现风格、手段等;而“视境”一词,表现的则是作家面对根本性的自我和世界关系问题的思维方式及生存态度。传统的反讽修辞的艺术形式包括:克制陈述式反讽、夸大陈述式反讽、正话反说式反讽和悖论式反讽等;而现代反讽视境的艺术形式分为情境反讽、戏剧反讽和浪漫反讽等等。

三、反讽的艺术形式

传统反讽修辞的几种艺术形式在以往已经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青睐,本文不再赘述。接下来,笔者着重讨论的是现代文学反讽视境的几种艺术形式及其属性。

情境反讽又称命运反讽或宇宙反讽。命运历来在人们的心目中被视为可操纵一切、主宰一切的神秘莫测的力量。在文学作品中,时常出现的情境是:在主人公和读者看来,某件事情似乎正在按其内在的逻辑性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但是,其结果往往出乎意料,事情却突然朝着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故事的结局往往和读者所期待的情节发展相反。在这种文学创作现象里,命运似乎是受到一种盲目的、无理性的、漠视人生的“弥漫宇宙的内在的意志力”的控制,被视作一个人格化了的反讽主体,即实施者,规定好了作品故事情节的演绎,操纵事态的发展,作弄反讽的客体,即反讽的对象———人。情境反讽突出人是弱者,是受命运摆布的受害者,并时常把人作为反讽的对象置于一个非常宏大的时空背景中或一定的现实环境中,反映人的生活遭遇和悲剧命运。情境反讽是哈代最喜爱的结构手法。《德伯家的苔丝》描写了一个纯洁善良、既有传统美德又有叛逆精神的农村姑娘的悲剧性命运。作品通过女主人公苔丝在几个恶劣环境中的生活遭遇,反映了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在艺术形式的选择和审美趣味上,尤其是在结构手法上,哈代主要运用了情境反讽,展现偶然对人生的戏弄,血缘的报应,宿命论的神秘莫测和厄运的不可逃脱,引发女主人公的悲剧故事,把其推向高潮,直至导向悲剧结局。人物的故事情节里蕴涵着64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4卷

命运反讽的辛辣、悲怆、哀婉,揭示了作品的主题:人物的悲欢离合受到命运的作弄,其中,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内在的意志力”阻挡了人物的视线,左右着人物的命运。这种“内在的意志力”主要是指人物在精神上产生的一种力量,一种受人的理智如思想、感情、理想、欲望冲动、要求所控制的意志。由于意志力始终存在,命运悲剧就不可避免。

戏剧反讽也称为索福克勒斯式反讽。戏剧反讽的命题早在1883年就由英国主教康诺普·瑟沃尔在他的长篇论文《索福克勒斯反讽论》里首次提出,继而,戏剧反讽便一直成了戏剧美学的重要课题。在一部戏剧或文学作品里,戏剧反讽演绎的是这样一种视境:观众、读者和作者都知道的情况,戏剧或作品中的人物却一无所知。戏剧反讽命题就是假定观众或读者是一个反讽者,他比戏剧或作品中反讽的对象更了解真实情况,而反讽的对象对自己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行为和命中注定的事情全然不知,他们一直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憧憬,但是,等待他们的命运是事与愿违的悲剧性结局。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密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就是通过戏剧反讽来探索和剖析美国现实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的悲剧。其主人公威利·洛曼并非是传统的、古典悲剧式的人物,而是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中的一员。这位普通的美国推销员力图做两个儿子的榜样,热爱家庭,体贴妻子,勤勉工作。他一辈子都在追求着事业上的成功,追求着“美国梦”的实现,期待着儿子们的辉煌前程。他特别关注大儿子比夫能有所作为,希望比夫能成为橄榄球明星,成名后转战商界。他所做的一切努力与挣扎都是为了给家庭和儿子们带来幸福,圆自己多年未圆的梦,实现他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可是,到头来,他所有的美梦都成为泡影。他只知道勤勤恳恳地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推销着自己,“早年推销的是自己的青春和容貌,晚年则推销怜悯与同情。”

〔10〕

他始终弄不明白“生活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11〕由于没有美国现代工业时代所要求

的文化知识素质和虚伪狡诈的性格特点,所以他难以适应现代美国社会的生存,根本不知道在以推销术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中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压根儿也意识不到他自己变成了追求难以实现的家庭梦想和生活目标的反讽对象,成为美国现代工业时代欺诈的商业文化的牺牲品。

浪漫反讽这一术语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德国文学理论批评家施莱格尔兄弟创立的。这种反讽表现形式中蕴涵着一种开放的、矛盾的、辨证的悖论式的极端对立与冷静的、理智的超然态度,还有一种“慷慨陈词,然后用取笑颠覆之”的精神。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将开放的、矛盾的、辨证的悖论式对逆的两极的间距再扩大,视人与自然一样集两种对立物如情感与理智、创造力与破坏力于一身,作者一方面进行感情炽烈的想象创造,另一方面又远离自己的作品而立,理智客观地审视它,甚至将这种建构起来的想象打破,对自己的创造力作创造性的超越,制造一种既对立又互补的冲动,达到一种内在的平衡,具有一种超然的、冷静的、揭露的功用。浪漫反讽是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一种主要艺术手段,是构成作品艺术大厦

的基本支撑点,并成为奥斯丁领悟世界的一种方式。〔12〕小说中,年轻的伊丽莎白·贝内特是个十足的浪漫

主义者。她相信感情至上,十分鄙视基于经济利益的没有爱情的婚姻。她试图坚持自己的原则,追求一种建立在感情基础上并能维护自尊与独立的婚姻,所以她断然拒绝了科林斯的求爱,后一度被威克姆制造的爱情假象所迷惑,以致后来回绝达西傲慢的第一次求婚。但是,现实的社会并没有给像伊丽莎白这样的没有财产的中产阶级妇女提供谋生的手段和机会,她的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始终与残酷的现实主义生存原则相矛盾,而且这对矛盾的两极之间的间距随着故事情节的演进不断扩大,揭示出作品人物错综复杂的悖反的思想情感深度。通过浪漫反讽,奥斯丁刻画出了这样一个思想情感与理智相悖的女主人公生活在一个现象与现实相逆的社会中的艺术反讽形象:由于性别、阶级以及经济方面的原因,伊丽莎白蒙受了各种社会势力的贬损与欺蒙,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为女性在经济、婚姻以及家庭等领域中所处的弱势地位,逐渐从少女时代相对的自主、独立状态跌落至成年后谨慎谦卑、自我压抑的依附状态。

四、反讽的基本属性

文学反讽的基本属性首先表现在反讽的对逆性。这种对逆性在修辞上的具体体现就是所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的表面意义相互矛盾。从诗学角度看,反讽来自于“对立物的均衡”,即通常互相冲突、互相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中结合为一种平衡状态。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反讽,其基本性质仍是“口是心非”,追求的都是在作者与读者之间,作品与读者之间,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酿制一种从表面的对立中揭示内在合理性的双向对逆的审美氛围,这是文学反讽的重要审美特征。65第3期 马可云:论文学反讽的艺术形式与属性

文学反讽的另一基本属性在于它的讽喻性。它呈现多元化特征,通常以如下几种方式对反讽的对象进行不着痕迹的讽喻:第一,不明白点示讽喻对象。反讽与讽刺不同,它只让人感到讽的意味,但无咄咄逼人的锋芒。它的观照对象是“我”,而这个“我”意指十分宽泛,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作者、读者甚至一切人。不过它此时此刻讽喻的是谁并不明示,它是让人们自己见仁见智地去阅读、理解、思考。有许多作品几乎觉察不出它在讽刺什么人,可它却偏偏讽刺所有的人。这大约就是现代反讽最基本的色调。第二,不明确表示是非态度,也没有稳定的价值观念。反讽作品常常是好中含坏,坏里有好,好事坏事裹在一起难解难分。反讽艺术就是借用这种含含糊糊、不稳定的是非态度,使作品具有较大的内蕴张力和多滋多味的艺术魅力。第三,反讽意蕴呈现在叙事结构之中。反讽不象讽刺,可以用夸张、幽默、诙谐等修辞手法营造犀利明快的语言态势,将对象置于可笑境地,以达到批判目的。反讽,尤其是现代反讽,其语言策略或平和庸常,或散淡睿智,平得少有声气,淡得不着痕迹,作品的反讽意义往往由作品的叙事结构来完成。

文学反讽的第三个基本属性是它的客观性。托马斯·曼认为:“客观就是反讽,史诗艺术的精神就是反讽的精神。”反讽是“无所不包、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也就是说,它是最超脱的、最冷静的、由未受任何说教干扰的客观现实所投出的一瞥。”〔9〕如果说“真实”是文学的性命,那么对于反讽文学来说“真实”是它的逻辑起点。说白了,反讽的对象必须是真实的,或是生活真实,或是经验真实。

与传统修辞意义上的反语或反讽修辞概念不同,现代文学反讽被视为一种文学批评原则,在解读文学作品中发挥出了自身潜在的优势,给现代文论家提供了赏析作品的一种新视角。作为先设的本源性意义生成场所的现代文学反讽,是在包容了表达主体自我反思意识的前提下,扩大了观察、思考、感受整个世界存在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态度,其艺术形式和基本属性也将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地加以演进和变迁。参考文献:

〔1〕张旭春.反讽及反讽张力〔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1).

〔2〕米克.论反讽〔M 〕.昆明:昆仑出版社,1992.99.71.

〔3〕杨正和.奥斯丁小说的反讽艺术辨析〔J 〕.上饶师专学报,1997,(5).

〔4〕姚俊.论反语理解的认知机制及其语用效力〔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5).

〔5〕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292-296.

〔6〕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A 〕.“新批评”文集〔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75.

〔7〕刘迎.文学反讽与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

〔8〕贾越.反讽艺术的美学特征〔J 〕.浙江社会科学,1997,(6).

〔9〕陈浩.论现代反讽形式〔J 〕.浙江大学学报,1997,(3).

〔10〕周维培.现代美国戏剧史观〔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350-360.

〔11〕Matthew C .Roudane .Death of a Salesman and the poetics of Arthur Miller 〔A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rthur Miller (ed .).Christopher Bigs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60-85.

〔12〕刘戈.《傲慢与偏见》的双层文本策略〔J 〕.外语教学,2003,(6).

On Artistic Forms and Basic Attributes of Literary Irony

Ma Keyun

(College of Foreign Lan guages ,Shaoxin g Univers ity ,Shaoxing ,Zhejian g ,312000)

A bstract : The author argues that modern literary irony can be more effectively defined ,classified and described if we consider the proce -dure of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

Key words : irony ;definition ;class ification ;basic attribute 66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4卷

论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后的影响

《论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后的影响,以及对广告专业的影响》当前社会,是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年代,也是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文学作品也不可避免的成为社会文化发展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已成为显而易见的事情,譬如《阿Q正传》《倾城之恋》《边城》《围城》等文学作品都先后被改编成影视剧,其带来的价值不菲。但改编的作品是否能够迎合现代人的需求,以及是否符合原作真正的意义也成为一个社会探讨的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我来谈谈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后的影响。 先说说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区别。文学作品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种语言艺术,它通过文字的组合告诉人们一个故事、一段情感或者一种人生理念。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人物动作、故事场景,文学作品需要读者通过对作者的文字理解,在自己脑海里形成的一幅幅画面,所以文学作品给予人类的是充分的想象,以及针对作者的观念而影响成的另一种自我的观念。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影视作为新兴的传播方式,及视觉、听觉、感觉三位一体,给人带来更为直观的感受,理解起来较文学作品容易,将文学作品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动作及故事场景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 正因为这两种文化传播方式的区别,两种传播各自具有的优势,人们在接受上便出现了分歧。当相较之下,影视作品更颇为人们欢迎。譬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在改编成影视作品后,以乘数叠加效应拥有了几个亿的观赏群体。就此而言,作为时间艺术的文学作品与作为时空艺术的影视作品各有优长,在媒介发展的长河中正是有了各具

特色的传播媒介形态,我们的艺术殿堂才更加五彩斑斓和百花齐放。 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为了利益,为了吸引受众,不顾原作的真实胡乱串改名著,导致文化的不正常传播,譬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具有崇高地位的作品都被破坏。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虽然带来了很好的效益,但这只是在改编得当的基础上,如果胡乱改编文学作品,不仅会混淆观众对著名文学的印象,也会对文学作品进行摧残,从而导致文化的畸形发展。所以在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是否符合原作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深意。 还有就是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不应该混同,文学作品自有其独到之处,但影视作品也独具其特色。两者虽相辅相成,但也有所区别。文学作品是影视剧作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外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改编自文学作品的不在少数,尤其是故事性、动作性和表现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更容易获得制作者的青睐和光顾,源自文学作品的影视艺术带有明显的文学思维和文学印记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作后多数已不再是文学作品本身。依据影视生产规律和传播规律编织而成的剧作,使得原先连贯缜密的故事变成了跳跃性的片段情节、原先抽象性的阐释变成了形象性的描述、原先立体多元的人物变成了直观易懂的人物、原先细腻的心理变成了动感十足的表情,上述变化,不是一种机械简单的删繁就简,而是视听符号对语言符号的粉碎与再造,这种变化不是形式和表层的变化,而是本质和深层的涅槃,也许其中还若隐若显地存在着文学思维,但媒介符号和媒介载体的双重转变通常会带来媒介形态的变化,所以,此时的影视剧作已

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艺术作品的意义是现代艺术学的中心命题之一。“意义”一词是由“意”和“义”二字构成的、“意”有猜测,意图等方向的意思,重点指的是主观意向方面的意思;是“宜”的意思,即适宜、合宜的意思,强调的是一种契合与实现。主观的“意”在于生发,客观之“义”却在于一种契合。因此“意义”乃是主观与客观、自我与社会的统一,是精神或潜在意向的生成与实现。 近20年来,随着现当代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理论及方法的引入,国内文论界又涌动着一股逆向的思潮:将形式规定为美和艺术的本质或本体所在。问题不在于艺术有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层面,也不在于谁决定谁,而在于形式在艺术这一人类精神创造成果的整体存在中处于怎样的状态,对它的理论描述如何才能恰当地进行,以期提供对艺术审美与鉴赏的合理认识。 关于艺术形式的内容和形式: 艺术作品内容:其构成因素有两个,一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所再现的社会生活,一般称之为艺术作品的题材;二是艺术家对所再现的社会生活的认识与评价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感情,一般称之为艺术作品的主题。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的总和。艺术作品的形式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艺术作品的组织结构;而是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1.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或根据雇主的需要或为生活中的某件事而激动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了作品的内容,最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了突出即将受难的耶稣,因而画面用上了对称的构图,将众人分为两个小组安排在位于画面中心耶稣的两侧,使其成为中心人物,因而这幅画的形式是由它的内容所决定的。 2. 形式反作于内容 形式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反作用于内容。齐白石的《墨虾图》在构图的处理上让人感觉到虽不画水但却有水的奇妙,使人感觉到“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境界。 关于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其争论的焦点在于:(1)在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形式和内容究竟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 ( 2)不同艺术类型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如何? 任何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形式都渗透着内容,任何内容都通过形式显现。这说明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而且任何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具有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性,任何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都会对优秀的艺术作品形成一定的阻碍。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两种偏颇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对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孤立而又片面的看法,都会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最终成功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一种割裂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导致的错误。所以,我们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来让完美的艺术形式与进步的内容有机统一。 关于艺术形式美的研究一直是久经不衰的重要课题。美学家从审美经验出发, 对形式美提出各种看法。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形式美有的从艺术本质的角度谈形式美有的从符号学角度谈形式美有的从“ 有意味的形式”来谈艺术形式美。不管从哪个方面讲, 我们都不能脱离社会历史的现实内容, 脱离艺术的整体表现去片面地追求艺术形式美。艺术形式美的价值是对人而言, 一种形式以及形式的组合, 如果要成为美的, 就必须对人类的精神美有价值。克莱夫· 贝尔认为艺术家的手必定是受到了将他强烈而确切地感觉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的需要的指导, 他一定还在追求把他在心醉神迷之中的所受到的东西变换成物质形式。因此, 那种只是通过修修补补而完成的形式, 必定是很糟糕的形式。而且并非出于情感需要而搞出的形式, 那些按照制图理论搞出来的形式, 那些摹仿自然客体或其他艺术作品的形式, 那些只是为填充空间的形式实际上就是为了打补丁的形式, 都是一文不值的形式。”也就是说, 只有当形式所提供的信息正好与我们对事物的某种本质的审美认识和体验相一致或相接近时, 这种形式就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感情。因为事物的本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显现出来。艺术作品的审美特质是艺术家主体精神与客观美的本质相交融的结果, 如音乐作品的形式因素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 传达一定的精神信息, 构成特定的艺术境界, 引起人们的共鸣, 才能获得动人的艺术效果。这时候的艺术形式已不是单纯的形式,而是有了特定的含义。因此, 只有当恰当的含义与形式共同构成的意境, 也就是完整形式的美, 才能真正使人得到美的感受, 从而实现对自我价值的发展和肯定, 去发现、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推动艺术向更高层次迈进和发展。 总而言之,形式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人类审美活动中,具有特殊的、本体存在的意义。审美感受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关于形式的感受、组合、构建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及精神意味的传达始终是伴随着艺术家和审美者对形式的构建活动来进行的,其成果也必须是某种精神形态的鲜明可感的物化形态,或者称其为“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情感的形式” (苏珊·朗格)、抑或为符号学意义上的“艺术符号”。总之,没有形式以及艺术家对形式的创造性掌握,就没有审美活动,或者其符号的建构是非审美的。

从文学接受的视角论文学作品的解读

从文学接受的视角论文学作品的解读 ——以《历史的天空》为例 【摘要】:文学接受其实就是我们对文学作品的一个解读过程,而文学接受本身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他们分别是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情感和想象的愉悦;以及对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人们处于某种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接受和解读,而通过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解读我们又从中有所感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境界。 【关键词】:文学接受作品解读 文学作品的解读, 就其过程而言, 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他们都是文学作品的解读者, 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 不同的人生理想, 不同的文化修养, 不同的性格气质和不同的文学解读心境,都有可能造成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到其个人在文学作品解读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形态和话语产品,其最基本的属性是审美的价值属性,所以在我看来文学接受就是一个审美活动的过程。文学作品给它的接受者一种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然而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属性本身也是分层次的,“大多数美学家们赞同把它们概括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等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三个层次。他们分别指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情感和想象的愉悦,以及对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①而在我看来这三个层次大致可以总结为:首先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消闲、娱乐与放松的功能是文学接受的基本价值、其次就是读者为了某种需要或目的来进行阅读、最后就是读者在通过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反思,从深刻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含蕴中把读者召唤到领悟、升华和超越的境界。 徐贵祥是近年来人气较旺的当红作家,身为军人,他被认为是一位正面强攻战争文学的实力派作家,先后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大奖,并于2005 年以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曾造成万人空巷的收视效果。随后,徐贵祥的小说在读者中不断升温,成为畅销作品。徐贵祥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为何人们会如此喜爱他的作品?他是怎样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的?现在我们就以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为例,从文学接受的视角来分析一下文学作品的解读。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文学接受视角下文学作品的解读规律。 好看的小说当然离不开个性鲜明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以及巧妙的编织。文学其实就是人学。首先,它必须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造”出一个或一群“人”出来。《历史的天空》在“造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品人物几乎避开了所有的中国战争文学作品中已经成形了的那些脸谱。我们要说,中国的英雄就是中

试论黑格尔艺术类型说

试论黑格尔的艺术类型说 一 黑格尔在《美学》第二卷中提出并集中论述了艺术类型说。此卷副题是“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可见他说的艺术类型就是美的理想发展的由低到高的不同阶段,具体分为原始的象征型的美、古代的古典型的美、近代的浪漫型的美。这种不同的艺术类型又是不同的“美的世界观”,所以说,各种艺术类型的特殊内容“是由艺术精神本身发展出来的对神和人的各种美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自成一种内部经过分别开来的体系。”(1) 黑格尔提出艺术类型说的理论根据有如下三点: 第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总定义决定了对于理想的美、即理想(Ideal)的实现必须有一个发展的(显现的)过程。在黑格尔的艺术辩证法看来,美不是静止的、永恒的,而是发展的、变化的,在思维中是如此,在历史上也是如此。而从历史上来看,美的发展过程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类型,即所谓象征型、古典型与浪漫型的由低到高的不同阶段。他认为,“这三种类型

对于理想,即真正的美的概念,始而追求,继而到达,终于超越。”(2) 第二,黑格尔认为,美的理念的上述历史形态发展的动力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即自身的自分化和自发展。他说,“所以艺术表现的普遍并不是由外因决定,而是由它本身按照它的概念来决定的,因此正是这个概念才自发展或自分化为一个整体中的各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方式。”(3)就是美的理念自分化为理性与感性的不同方面,并由其内在的矛盾而促使其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类型。 第三,黑格尔认为,美的理念的上述发展其本质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战胜。艺术愈向前发展,物质的因素逐渐下降,精神的因素逐渐上升。象征型艺术是物质趋向于精神,古典型艺术的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吻合,浪漫型艺术是精神超过物质。正是这样,他进一步指出,上述各艺术类型“之所以产生,是由于把理念作为艺术内容来掌握的方式不同,因而理念所借以显现的形象也应有分别。因此,艺术类型不过是内容和形象之间的各种不同的关系,这些关系其实就是从理念本身生发出来的,所以对艺术类型的区分提供了真正的基础。”(4)对于这样一个划分不同艺术类型的原则具体可作如下两个方面的理解: 第一,黑格尔的三种艺术类型反映了理念与形象互相融为一体的不同程度。他说,“象征型艺术在摸索内在意义与外在形象

艺术思维与方法心得

艺术思维与方法心得 在这个学期,我选修了艺术思维与方法这一门网授课,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各门 艺术的基本特点。老师把哲学、艺术、美学、思维与方法论,交织在一起,不仅让我们对 中西方艺术思维的差异有了更深的了解,引领我们求知的探索!它脱离了今天精致的实用 主义光环,而接近真理、接近科学与艺术本身。 我们的行为由我们的思想决定,我们的思想由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所以一种思维方 式对于我们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 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罗恩?哈伯德说过“思想家帮助人们进行思维,因为他们给 别人定下了思维方式。没有哪一个人能闭门独自写作或思维――思维是无形的,但是为了 创造出有形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就有必要将思想表达出来。”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必须联系实际”,这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从非理性走向理性 的重点。我们对一切理论、观点、概念,包括那些已成定论的,都要抱着科学的怀疑精神。尤其对那种自己比较信服的观念,更要警惕被其束缚,注意经常拿当下的情况去对照检查 一下,自己的思考、说话、写作,也应尽量避免引用其现成的观点思想。要时时、事事、 处处注意锻炼自己从实际中抽象观点思考,或用实际来检验各种思想观点的能力,让思维 方式逐步走上实事求是更完善的轨道。 艺术的感觉是奇妙的,是让人共鸣的。看完这些视频,我认识到艺术思维与方法的多 元化对于我们的生活、创新、发展都应该有很大的意义。身边处处有艺术。艺术的思维与 方法可以潜移默化地改造我们,让思维超越常规,找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思路,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立起来思考,对于客观事物和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未来图景及其实现的基本过程的预测、推断和构想。用艺术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以发 散式的形式来发现自我、表现自我。 艺术思维锻炼我们的,是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性,是人们有效处理现实问题的前提。 在多变量共变、速变的特点越来越显著的时代,在多变量共变、速变的特点越来越显著的 领域,人们处理现实问题时越来越需要“多管齐下”,简单地讲,战略思维方法就是能够 更有效地帮助人们寻找“多管齐下”的规律性的思维方法。而传统思维方法则是在变化缓 慢的时代和变化缓慢的领域更能有效地发现规律性的思维方法,那时,事物变化的缓慢程 度允许人们按照“线性推进”的方法来处理现实问题。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差异甚至是非 常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 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 结合形式。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本文从东西方思维差 异产生的原因表现来进行对比,探讨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中诸多差异的影响,使大家在

走进新形势下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

走进新形势下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 品的改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有人说电影与文学就像绿叶与红花,电影是绿叶,文学是红花,电影带我们走进文学王国;也有人说,电影与文学就像雄鹰与苍穹,文学是雄鹰,电影是苍穹,文学在电影中畅游。但是,在新形势下,就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而言,电影为文学提供广大的舞台,文学为电影提供丰富的题材。所以,电影与文学,就是彼此的翅膀,彼此扶持,彼此成长高飞,甚至依赖着彼此提升自我。 一、电影为文学提供平台 据统计,2013年中国电视人口覆盖率为%,中国网民达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在如此之大的前提下,影视业发展之快令人咋舌。而在日常生活中,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们的感官。相对而言,文学这种朴素无华,深邃如大海的文学作品,面对如今的读图时代,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眼线。然而,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使文学作品逐渐跃入大众的眼线。随着科学、经济、信息的快速发展,全国的

生活节奏也在大大加快。对大部分人而言,阅读文学作品相对于他们而言是可有可无的。但电影不同,无论在哪个人群中,看电影都可以作为娱乐、放松、约会等形式来进行着。电影对文学的改编,使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关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甚者深入探究相关的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刻画,故事情节。就如2008年上映由吴宇森执导的《赤壁》,它为观众们展现了一场场三国鼎立时期著名的战争,如长坂坡之战,赤壁之战等。当众多观众被惊心动魄、淋漓尽致的战争场面震撼的同时,也逐渐了解到三国时期的乱世、战争、烽烟及对中国公元前1世纪的历史认识。当然,对电影里演绎的曹操、刘备、诸葛亮等英雄人物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有甚者,对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在这之前呢?又有多少人翻阅过《三国演义》来了解赤壁之战的情节、缘由、经过呢?是电影,让文学以跨艺术——电影改编的形式再次闪亮的跃入大众的眼。人们都说鲁迅的小说晦涩难懂,虽然平时对《阿Q正传》,“祥林嫂”等略有耳闻,但却是极少人数会去图书馆或书店找书来看。但如果将它拍成电影呢?1956年,由夏衍编剧,桑弧执导,白杨、魏鹤龄等主演的故事片《祝福》,让观众们在同情可怜“祥林嫂”的同时,也感悟到鲁迅

论艺术作品的形式与意义

试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摘要]形式在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不是美学和文艺学的一般概念,而是关系到审美和艺术的本体意义上的概念。形式构成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既直观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它既营造物象,表达视觉感受,又反映主观意念诉诸精神和思想。完美的作品必然是内容、造型、色彩、形式诸因素的协调结合。 [关键词]艺术作品形式美内容意义 一个艺术作品的形式,相当于一个艺术家的存在形式,也是他的本质。如“他写下的诗,就是他的本质。”同时也可以把作品的存在,归纳为形式的存在。构成艺术作品的材料,在其尚未构成作品时,其价值只存在于可塑性。但一经艺术家之手,具备一定的艺术形式之后,材料不成为材料,而是构成作品的形式了。它体现着艺术家本身的价值,以及艺术的价值。 形式在艺术作品中是个结构繁复的整体(或者说是组织)。那些独立的、不可确定和不可改造的内容,还有艺术家的语言和表达惯例(即可以称之为风格的那些东西)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为作品的具体形式。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人的行为、谈吐和行事方式,是一个人的整体形式。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呢?——那些真正属于他本身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地分割成外在和内在两方面。 一、艺术形式的特点 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 艺术形式是为艺术内容服务的。艺术内容离不开艺术形式,同时艺术形式也离不开艺术内容。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一般说来,艺术内容决定艺术形式,艺术形式表现艺术内容,并随着艺术内容的发展而发展。但艺术形式可以反作用于艺术内容,既可以有助于艺术内容的完美展示,也可以阻碍艺术内容的充分表现,影响艺术社会功用的有效发挥。 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例如同样的内容在某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不同的艺术形式去表现,艺术形式在艺术发展中有继承性等等。衡量一部艺术作品的艺术成就,不仅要看内容,而且要看其形式是否完满地表现了内容。艺术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杰出的艺术家总是根据艺术内容发展变化的需要,批判地继承改造旧的艺术形式,创立与新的艺术内容相适应的新形式,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富于形式美的优秀艺术作品。 二、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关于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多年以来,国内学界,尤其是美学、文艺理论界多从哲学的意义上界定艺术的所谓与“内容”相关的:形式:,认为艺术品的形式总是与一定的内容紧密联系着,并从一般哲学意义上推导出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性质和状貌的观点,因此,为某种本质的内容找到恰当的反映形式是艺术唯一正确的出路。从这一观点出发,形式常常被规定为美和艺术的组成要素,或被单纯地规定为操作技术,甚至被贬抑为无足轻重的附庸、外表或包装…..。所谓:“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常常是多年来礁石分析艺术作品的不二法宝,以这种理论模式进行批评的文章成为不可移易的典范。至今出版的各种美学与文学概论教材亦没有完全离开这一理论模式。 近20年来,随着现当代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理论及方法的引入,国内文论界又涌动着一股逆向的思潮:将形式规定为美和艺术的本质或本体所在。问题不在于艺术有无内容和形式的

浅谈文学创作与鉴赏中想象的作用(一)

浅谈文学创作与鉴赏中想象的作用(一) 论文关键词:文学创作;鉴赏;想像 论文摘要:文学是传达人类情感、思想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作品内部所深含的意义。但是语言文字只是负载着意义的符号.人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做到真正地阅读作品.获取作品内部的深层意义。创作也是运用想象进行创造的过程.丰富鲜明的想象在文艺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 1文学创造中的想象 历来的文学家、艺术家、批评家都十分强调想象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说:“在文艺中起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翻高尔基也曾指出:“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翻具体来说,想象就是人脑把客观的形象记忆下来.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 想象是文学写作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心理行为文学写作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虚拟性。它与实用写作不同.不是照搬生活,不是如实传达人们的生活行为.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形象的组合、再现的过程.虽然其具体过程很复杂,还会运用意识等心理手段,往往还要经过反复的修改、更正、改善,但它离不开想象的辅助作用,所以,文学语言是想象的符号文学写作必须通过写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去选择、提炼、加工、重新改造生活,把生活变为自己的心灵产物、情感的产物。也就是说.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情节故事都是作者虚拟的结果。而虚拟,是必须依靠想象的.因此,想象、联想等心理能力就必然要在文学写作过程中发生作用。 对于创作主体来说.一切艺术发现都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当创作者在营构形象的时候.想象就开始发生作用了,跳跃腾挪,轻舞飞扬,陆机的《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咙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醉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从而把创作者的艺术感觉和艺术发现转化为能被读者感知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很多创作者在完成文学作品之前,就已经在大脑中构思了,就是说,创作者借助想象设计未来的作品。在小说的创作上.小说中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中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中由这些形象所构成的形象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著作品的成功.而想象又是创作者创作构思的主要方式.所以想象对整个作品的形象和形象体系的雏形的孕育起着“设计师”的作用。鲁迅先生写作《阿Q正传》的情况就是突出的例子,他说:“阿Q的影象.在我的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了”。 想象可以弥补创作者实际经验的不足。众所周知.文学作品并不一定是创作者的真实写照.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拟的.甚至可以说是虚假的其中很多成分就是经过作者的构思、想象而来的。例如《聊斋志异》中的狐鬼世界,蒲松龄并不是亲眼所见.而是对社会现实有感,在对现实反映的基础上运用想象构建出来的.创作者利用想象之力把读者带到了人不能到达的世界.也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如果没有想象的翅膀.今天的我们是无法见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学的。 阅读文学作品和创作文学作品是不同的.它们的宏观步骤是相逆的创作者如何运用想象来创作文学作品会对读者在阅读时如何展开想象有着非常有力的影响。创作者将思想和情感深藏于语言文字背后.读者就要充分地利用自己的阅读能力、展开想象力.挖掘这些深层的意义:相反.如果创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并不处于文学语言的深层.读者就可以利用想象和其它鉴赏手段较为轻松地领会。诗歌是想象的艺术,它的语言是高度想象性的语言.叙事性的历史史

2021年论艺术思维主要特征

笔者从事多年的戏剧表演教学,通过戏剧艺术教学,笔者深深体会到,对于学生培养较全面的艺术思维至关重要。对于教师而言,为了能够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重新认识和研究艺术思维的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一、形象性 艺术思维不同于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在于,其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形象性是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 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对这个问题有着精确的认识。他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政治经济学家靠着统计数字,诉诸读者和听众的理智,证明社会中某一阶级的状况,因为如此这般的理由,而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了。诗人靠着对现实的活泼而鲜明的描绘,诉诸读者的想象,在真实的图画中显示社会中某阶级的状况,因为如此这般的理由,而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了。一个是证明,一个是显示,但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论证,另一个用图画而已。”① 别林斯基用形象(图画)性思维把艺术思维与社会科学和哲学思维区别开来,充分地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形象性特征。 艺术思维方法就是形象地概括现实的途径,同时追求艺术形象也成为艺术思维主要的创作原则。 关于戏剧的创作,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提出过“模仿”说,即诗人的创作应是“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②来进行创作,这实际上已经肯定了艺术要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艺术观点。 音乐的创作具有形象性。贝多芬创作的《英雄交响曲》受到了巴黎建筑的影响。他曾说过“建筑艺术像我的音乐一样,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就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了。”③ 文学的创作也离不开形象性。老舍成功地创作了剧本《龙须沟》。在谈到这个剧本的创作经验时,老舍也肯定了剧本的长处在于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他说“假若《龙须沟》剧本也有可取之处,那就必是因为它创造了几个人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模样、思想、生活,和他(或她)与龙须沟的关系……没有那几个人就没有那出戏。”④ 俄国斯拉夫学、语文学学者波捷勃尼亚(1835—1891年)曾说“诗歌和散文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定的思维和认识方法’‘没有形象便没有艺术,更没有诗歌’。”⑤ 从以上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创作来看,形象性绝对是艺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但艺术思维为何一定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呢?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7.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8.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9.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朴素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简答题 1.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可想象会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所以也不存在只有形式或只有内容的艺术作品。“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的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另外形式是内容的外观,形式不佳,肯定会影响对内容的鉴赏。所以,在接受活动中,从这一意义上说,艺术形式确是具有先行性的,而且也是有决定性的,另外,从接受角度来看美术,电影,音乐等作品它们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就是说这些作品形式不但体现了作品的内容,同时它们也决定了自身的内容。已完成的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是紧密结合的,成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P -398】 2.简述道德、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艺术与道德:有些艺术作品能体现一定时代的道德准则,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在意蕴等表现出来。艺术家的道德观也会影响他的艺术创作。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网搜】同时,道德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创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既然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当然就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融入艺术家个人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2)宗教对艺术:第一,表现在艺术被宗教用来宣扬和传播自身,同时宗教也为艺术提供了自身的题材与内容。其次,在某些方面宗教对艺术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第三,表现在宗教具有阻碍艺术发展的作用。它把艺术限定于宗教所规定的范围和式样中,以理论的形式影响了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在一定程序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 3.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有哪些?【P448】 艺术展览馆新闻媒介艺术出版社艺术博物馆艺术市场艺术院校 4.辨析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 (一)格调是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属性,它既与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特定的内涵。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参考范文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参考范文 艺术赏析课应充分发挥艺术感性形式的优势,以情切入,以理导引,情理并重,才能引导学生以切实的内心体验参与艺术的感悟,以情感激发理性,促进艺术教育目标的达成。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艺术作品赏析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参考范文篇1 试谈《镀金时代》中黑色幽默语言艺术的应用 《镀金时代》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扭曲的价值观以及人们对于财富的疯狂向往。其中,应用了大量的黑色幽默表达方式,让“镀金时代”这个词语成为美国社会的代名词。本文拟对《镀金时代》中黑色幽默语言的应用进行探析,以深入理解马克?吐温的写作手法。 一、《镀金时代》的创作背景 《镀金时代》是马克?吐温创作生涯中的首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为读者展现是美国经济膨胀时期人们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扭曲。《镀金时代》完成于1873年,当时南北战争结束,为经济的发展扫平障碍,大量移民聚集到美国,希望可以趁机发笔横财,而当时美国西部的矿产资源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者,整个美国经济实力开始膨

胀,一跃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美国南北战争彻底摧毁了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业革命大大提升了当时的工业生产效率,让美国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马克?吐温用诙谐、幽默的表达手法创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镀金时代》。 二、《镀金时代》中蕴含着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语言 《镀金时代》中,作者应用大量蕴含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语言来讽刺与鞭笞当时美国社会的掠夺和投机行为,成功的刻画出西部投机者、政府官吏与东部企业家等人物形象,将当时社会的投机取巧、贫富差别、巧取豪夺刻画的入木三分。书中内容描写的是美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阶段,看起是“黄金时代”,实际上人性异化、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单纯,而演变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每一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着小算盘。 在《镀金时代》中,郝金斯老爹为了给子女带来巨额财富,期望他们“生活得像王子,受到追求和崇拜,名字在大洋与大洋之间传播”,于是乎大肆买地,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中,有钱就拥有了一切。小说的主人翁塞勒斯上校一贫如洗,但是内心深处却有很多的发财计划,其中一个计划就是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销售假的眼药水。一些贪婪的投机者,骗取他人钱财来给自己投资,露丝的父亲正是因为想一夜暴富而屡屡被骗子欺诈。露丝不禁向父亲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什么是美术作品的形式

什么是美术作品的形式? 美术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它包含两种紧密联系的基本因素:一是作品内容诸因素的组织结构,即在一定主题的指导下,把题材形象等各种因素组织起来的内部结构,它是作品的内部形式,称“组织结构”;二是作品形象呈现的外在形态,即美术家用一定的手段和工具材料使艺术内容获得的外部形式,也称为“艺术语言”。 作品的“组织结构”,在美术理论中也称为“构图”、“布局”或“经营位置”。它是作品的整体结构,即是从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这一方面来把握内容的。更具体地说,它关心的是题材、形象及其相关的明暗、光线、色彩、线条等在作品中的位置及其相互联系。因此,它是美术创作的内容向其存在方式推移的第一步。 美术作品的内容向其存在方式推移的第二步,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它使美术作品的内容与组织结构具体化、物态化。美术语言的内在构成可以分为几个相互联系又依次递进的层次:第一层次可以称为“媒材语汇”。不同的美术种类其所使用的创造材料是不同的,这些物质材料特定的物质特性在人们的感受中又是各不相同的,它构成了美术语言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也构成了不同美术种类,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定语言特征的客观基础)。当然,这种媒介特性只有与作品中的其它表现因素相结合时,才具有具体的语言意义。第二层次可称为“手法语汇”。它是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的“抽象”语汇,如色彩的冷暖,明暗的深浅,墨色的浓淡,笔触的厚薄,线条的粗细等等。“手发语汇”中有一些是被程式化、规范化了的,如“人物十八描”、各种皴法等等。在这个层面中的语汇必须与作品中的表现形象相结合,才能获得确定的意义。第三层次可以称为“形象语汇”,如具体的人物、山水、树木、动物形象等,也包括抽象的三角形、矩形、圆形等规则形和各类不规则形。这一层次的美术语言既包容了前面两个层次的语言特征,但又必须和作品组织结构相结合,才具有特定的表现意义。由此可见,从美术作品的整体看,美术语言中不同层次的“语汇”只有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参与到作品的组织结构中,即准确、生动地表现作品的内容时,才能最终获得确定的意义。 也应该看到,美术语言中不同层次的“语汇”自身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美感意味。这就使美术语言在物质材料及其结构方式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和形式规范,即一般的形式美因素。形式美在美术创作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它与美术作品的意义、内部结构和外部形式(即艺术语言)都有关系。一些基本的形式美法则,如对称、平衡、秩序、比例、和谐、变化与统一等,还具有超越具体的形式美形态的普遍性。

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摘要艺术作品的形式,是艺术作品内容外化的结果。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也必须有一个存在的样态,否则,题材和主题没有被合理和有意味的组织起来,艺术作品更无题可言,无体的艺术也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了。因此,我们不难看到,艺术作品的形式,要有内容外化为实际存在就首先需要将题材、主体相关的种种因素按创作意图组织成一种理想可感的结构;接着就要寻求依附于结构上,能充分展示内容的艺术表现语言。有此也可见,所谓艺术作品的形式,总体上是由组织结构和艺术语言结合而成的。或者说,形成艺术形式特点的决定因素是结构和艺术语言的状况。 关键词形式美、体裁、能动性、稳定性 艺术作品的形式显然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总是要求尽有可能的合适和美好的存在样态。这样就不可能不重视对能够强化艺术魅力的形式美的认识和探讨。 简要的来理解“形式美”三个字,它指的是客观事象与艺术作品在形式上的美。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又于客观事物的形式美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了对客观事象形式美的认识和把握,才可能在艺术创作中运用和驾驭形式美的规律。作家、艺术家所接触的对称、对比、比例、主次、虚实、含蓄、呼应、均衡、和谐、多样统一、节奏等等艺术法则,就是对形式美规律的概括和肯定,也是艺术形象的创造的基础手段。在艺术门类中,绘画的线条、色彩,音乐的旋律调式文学的语言、结构,雕塑的体块、材质,等等,它们是不同的艺术门类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创作时的不同依傍。艺术的形式美与内容美相对应,形式美自然应该服从内容美的表现。但形式美又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发展也自成系统。加以认识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通常我们所说的形式美,是针对自然事物的一些属性,如色彩、线条、声音、形态、运动等,在一种符合规律的联系中(如整齐划一、前后呼应、均衡、对称、变化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那些可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审美特性。色彩、形态等这些现实事物的部分属性,总是与具体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紧密相连浑为一体的。但是,人们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后经验的积累、认识力的提高,就能采用多种分析、综合的方式,逐渐把它们与事物的其它属性相对剥离开来并加以把握。恩格斯说过:“几何学的结果不外是各种线、面、体或它们的组合的自然特性,这些组合大部分早在有人类以前就已在自然界中出现了……这些属于自然界事物的某种特性的色彩、形态等,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后而获得了审美的意义和价值,其原因不能单以自然特性的客观显示来解释也不能只看做这是自然物规律性的组合结构与人的感觉等心理结构趋同相谐的结果。诚然,这种合规律性的关系、结

小学美术论文: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摘要】:小学美术课类型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需要学生带着丰富的想象力参与其中。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及运用故事谜语法、自由设想法、随意涂鸦法和音乐情境法等各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想象力生活经验教学环境教学方法 丰子恺先生画过这样的一幅漫画:一双大手把着一个人形木模,将一个学童使劲往模里按压,使之中规中矩,孩子痛苦得直流眼泪。这就是被批判的“千人一面”的传统教学。这种教学,无疑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美术课类型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行,更需要学生带着丰富的想象力参与其中。新课标也要求我们“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去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鼓励、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是自然产生的,它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验的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多看,多听,多经历,多感受,见多了,头脑中的表象也就储备多了。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作品中、书上、电视上、电影上、图片上、电脑上等各种渠道,大量接收和储备图象信息。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内容,经常带孩子走向大自然,因地制宜地开展写生练习,去观察事物,与社会接触,让学生有机会丰富生活经验,为想象的发展打下基础。在美术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学生在写生中要细致观察,并通过体验生活等方式来丰富他们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不断积累有关方面的知识,以增加其想象的储备。 二、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2019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2019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美术的独特性与独立性就在于它的形式,美术的审美特质与价值 就体现在造型结构即形式本身中,美术作品的形式关系有自身的独立 意义。美术形式的生命力十分长久,一件作品,表现的内容也许早就 被人们遗忘了,但其形式却留存下来了。“人类积累和继承下来的美 术珍品,几乎全是那些以形式结构为主要因素的作品。”正是形式构 成了美术的本质,形式是美术作品的最基本的性质。克莱夫·贝尔和 罗杰·弗莱将美术中的形式称之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 是指一种能激发人们审美情感的纯形式关系结构。罗杰·弗莱说: “有意味的形式,是与那些令人愉快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令人 愉快,它就不限于审美,也包含现实生活的诸多情感,只有能激发审 美情感的形式才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当我们对一样美术品 表示赞赏时,其审美判断的意思完全不同于我们对一位美的妇人、对 一次美的日落或一匹美的马所表示的赞扬。因为前者只着重于眼前美 术作品的形式,是纯审美判断,后者则不完全是对形式赞赏,还混杂 了某些生活情感和实用功利等方面的内容。所以,罗杰·弗莱把纯形 式从一切非形式关系中抽离出来,认为只有对纯形式的观照才是审美,因为美术的本质就在于形式,就在于形式审美特质。 形式是美术作品语言的排列样式,或者说美术作品的形式是语言 在作品审美空间的排列,是作品审美形象的存有方式与表达方式,它 包括线条、明暗、颜色、体块符号,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将决定语 言要素在美术作品的审美空间中的位置。罗杰·弗莱主要关心的是:“在美术中,使人们的知觉或经验一方面从美术的题材转向美术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从素朴的美术材料或物质基础转向美术的媒介和形式。”他认为,美术家在使他自己与他的基本的材料语言适合后,这 些语言的物质就成为创作的重要要素,美术家是用这些要素来创作, 而不是对这些要素实行加工,美术家加工的是他们的基本材料。当美 术家创作时,他要考虑美术品创造的形式思维,这包括:媒介要素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