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摩西形象

论摩西形象

论摩西形象
论摩西形象

悲剧精神的消解

——从“摩西”到“埃及王子”

本文论及的是《圣经旧约》的上帝代言人摩西和美国梦工厂动画电影《埃及王子》中的摩西,从情节和形象的差异进行比较,看美国精神下《圣经》英雄——摩西的悲剧精神的消解。这种消解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也是全球化社会下,悲剧精神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两个形象有可比性吗

圣经和埃及王子的不同显而易见:一个是史诗一个是动画电影;一个是犹太人写的,一个是美国人改写;一个大约叙写于公元前1400年,一个是21世纪。概而言之,艺术类型不同,生成的时空也是不同的。

但是,《埃及王子》是对圣经故事的改写,里面的人物基本不变,两个形象是可比的。梦工厂把它作为商业电影对其进行改变与包装,是为了得到最大的市场,所以其所塑造的形象符合大众的审美,从他得到的票房收入来看,具有大多数人的审美支持,所以能够得到比较准确的认识。

二、情节差异和悲剧精神

出埃及记的摩西(以下简称摩西)从小到大就是由自己的生身母亲喂养大,知道自己的身份,而埃及王子(以下简称王子)是在感应下恍悟到自己的身世;在知道自己身世逃到西甸,接受上帝神谕时,摩西很不愿意做了很多的推辞,王子只推辞了一次,而且是因为认为自己能力达不到;摩西要求埃及法老放了以色列人民时,借口是以色列人民要拜祭他们的神,需要全部离开一段时间;王子在电影里面是正义昂然的要求法老给他的人民以自由;圣经里面对于上帝的十次降灾描写十分的详细和严重,动画里面是带有象征意味的一些画面。

首先在身世问题上,摩西是具有重大痛苦的。在成长过程中一直看到以色列人民在埃及人的压迫下劳动,作为埃及王室成员他肯定是会参与压迫的,而这其中的痛苦是只有自己知道的。他具有的双重身份就是一个悲剧因素。根据欧洲传统观念,我们把悲剧分为命运悲剧(希腊悲剧),性格悲剧(莎士比亚悲剧)和社会悲剧(易卜生悲剧)。摩西的悲剧就是一个命运悲剧,自己的命运是被上帝掌控的,是一个代言人而已,从出生被公主捡到就开始了。而在电影里面,改编者把和他对立的埃及新法老变成了和他从小长大的哥哥。里面不管外在困难多大,这个哥哥总是和蔼可

亲地帮着他,多了很多温情,却也少了对他悲剧身份的描述,减少了带领大家出埃及的困难。

其次,对于成为英雄,或许没有人有美国人那么有自信。当上帝要把重任交给摩西时,摩西说了很多借口“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笨嘴笨舌”“您爱找谁就找谁”。上帝实在没有耐心了,终于发怒了。如果没看过原著,只看电影,就会觉得上帝的发怒是很突然的,认为上帝喜怒无常。电影里的王子,满怀对自己人民的关爱,表现得像以色列王子。事实上,我们可以想象,真正的摩西得知自己不是埃及人时,他只会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贱民,会重新定位,找自己的归属,不会有强烈的领导者的倾向。

美国人喜爱英雄。以色列人的逃跑具有欺骗性,他们欺骗埃及法老,所以电影版本改变了这个情节,因为它不符合我们的审美要求——一个英雄,就是真善美的化身,他不能用欺骗的手法达到目的。我们的英雄是都是像超人,蜘蛛侠,钢铁侠这样的,大声呼吁,有着自己的口号和特别的造型。他们宣传“我们美国人是特殊的、上帝的选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以色列人”(赫尔曼.梅尔维尔)。所以这个摩西是美国的摩西,而不是以色列人的。

三、摩西形象和悲剧精神

摩西在出埃及记里面是个八十三岁的中老年人,他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当时他的哥哥亚伦八十三岁,已经和上帝有了接触。他们是共同去完成上帝给予的任务;王子则不同,他是埃及的宠儿,离开埃及是自愿的,而不是被通缉。他刚刚成年,有着执着的信仰。

摩西是一个原型英雄,是典型的河海——漂流型弃儿。他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历经四十年,身份具有双重悖论性。第一阶段是摩西在埃及王宫度过的四十年。他出生于奴隶之家,却在埃及王宫长大,既是王子又是奴隶;第二阶段是摩西在米甸度过的四十年,他作为逃亡者流亡到米甸,以放羊为生,而牧羊人的形象则预示性地表明摩西将成为以色列民族的领袖;第三阶段是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走埃及,在旷野漂流的四十年,在处理民族事务,人民纠纷时,摩西既是审判官,有专制独裁的一面,同时他又制定了一套法律,希望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

摩西性格具有两重性。在他身上,傲慢与谦和、正直与残暴、勇敢与懦弱等一些特质完美结合,人物性格表现出悖谬的色彩,行为特征经常处于种不合情理、自相矛盾的状态。摩西被称为“神人”,是人与上帝沟通的唯一中介,一方面,他有着作为个体的人的所展现的懦弱自私、残暴傲慢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他又是高高在上的,在精神层面远远高于以色列普通人民。

摩西命运悲喜剧性,摩西的一生,命运坎坷,四处漂流。他的命运带有悲喜剧色彩,呈现出悲喜交加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作为个体命运的悲喜剧性。从摩西个人而言,他虽然是以色列民族的伟大领袖,但他生前却无法看到自己人生理想的实现。仅有一步之隔,只能遥遥相望迦南美地,被后人称为“约旦河西的摩西”。二、作为先知命运的悲喜剧性。摩西与上帝的关系充满了悖论性,他与上帝的相交是一个不断分离—结合—重新分离的循环过程。三、作为英雄命运的悲喜剧性。摩西与以色列人民的关系时好时坏,既融洽亲密又冲突悖逆。所以摩西在《出埃及记》里面是丰满的。电影里面只是一个王子,坚定但是简单。

四、悲剧消解的原因探究

首先,美国人重实用主义,不注重悲剧精神。格莱巴涅在1979年新版的《戏剧创作》中,曾就美国社会思潮进行分析,他说“近几年以来,大部分由于通俗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干扰,悲剧创作越来越被轻视。”

克拉普在《悲剧和民国民意》中应用过亚丹斯的话:“美国人很轻视悲剧,……他们无暇顾及悲剧”。他还说,“美国大多数人想到悲剧那是非常偶然的事,你可以连续看电影和电视一个月,而不看一部悲剧”。克拉普认为美国人有“胆量,乐观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不具有悲剧精神的人民”。所以一方面,美国好莱坞电影悲剧色彩和悲剧心理刻画是不是很到位的。

另一方面,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生产最终是由艺术消费决定,而通俗艺术的生产在最大程度上由艺术消费决定。通俗艺术再其生产和消费过程最不容易从市场之外的渠道获得财政支持,因而也更需要听从市场指令。故事性通俗艺术作品的受众主要时社会中下层人群,他们更具有缺失性心理需要,更渴望从艺术中得到补偿。从此形成循环:为了市场,去悲剧性;市场又培养喜剧圆满大结局的审美,悲剧难以接受。

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电影产业为了大的收视票房,不得不主动消弱悲剧的色彩,毕竟大家看电影是为了得到放松,减轻压力,得到感官享受,而不是成为思想家。

上海戏剧学院王云论及了这个问题。他把好莱坞电影和中国戏曲进行了对比。把它们分为了三类幸运结局,善福恶殃,有情人终成眷属,事业成功,其中有着三类幸运结局的中国古代戏曲大约占50%,好莱坞电影相关概论不会低于50%。说明了好莱坞圆满大结局的情况相当普遍,就如印度宝莱坞的电影产业一样。

第三点,在本文所论及的《圣经》和摩西形象上,美国人对《圣经》原著的精神是不同的。

虽然美国家里圣经阅读居于欧美国家之最,达到93%。《圣经》常被早期的美国移民当成实际生活的公平的原则,他们在阅读中更加注重的是法律条文一面,而不是爱与仁慈的一面。大卫.赖尔.杰弗里在《圣经与美国神话》里认为“表面上遵循圣经的宗教,是美国《圣经》主义从根本上将上帝和财神混为一谈”。美国人的圣经与原始圣经精神相去甚远。

五、总结

亚瑟.密勒说“悲剧作家在悲剧中蕴藏了比喜剧更丰富的乐观主义,而悲剧的最后效果应该是加强观众对于人类的最光明美好的信念”。

悲剧在痛苦与抗争中给我们熏陶,正是这种抗争与超越使主体自身的精神面貌提升到崭新高度,展示出人生的价值,转化成一种崇高。我们的民族需要悲剧。悲剧是一个民族面对苦难的态度,让我们反思。

我们应当时时反思当前的社会和思想变化,对于电影引进不应只把票房当做最重要的指标,毕竟我们有着自己的文明与文化,需要传承和进步。

参考文献

;

《创业史》人物形象分析

论《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 [内容摘要] 作家笔下的人物很多,几乎包括了农村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典型。这些众多人物把社会生活面铺展得很广。同时,作家又特别注意揭示各种人物的独特性格、独特命运形成的深远的社会历史根源,使每个人都有一部生活史。通过对人物的这种有深度的描写,读者就能理解他们在现实斗争中何以如此表现,并且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创立家业人物形象 “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事物,它的出生,是要经过同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社会上一部分人,在一个时期内,是那样顽固地要走他们的老路。在另一个时期内,这些同样的人又可以改变态度表示赞成新事物。”①《创业史》正是通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陕西渭原县黄堡区下堡乡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我国土地改革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村各阶层众多普通劳动者的人物形象。 一、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类 1、小说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类的主要代表人物——梁生宝。 他有过逃荒讨饭的童年;熬长工在财东家马房睡觉的少年;躲抓壮丁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的青年时代,饱尝了与继父创家立业的艰辛。这个庄稼人在共产党思想的沐浴下,他认识到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下定决心学习前代共产党人榜样,把他的一切热情、聪明、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党号召的事业中去。“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情‘受苦’就是享乐。”② 梁生宝是个朴实的庄稼人,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为了理想,他忘记吃饭,忘记了瞌睡,对女性的温存淡漠,失掉吃苦的感觉,和家人闹翻,甚至生命也不值吝惜了。坚决走一条与继父完全相反的创立家业的道路。例如,在“买稻种”的途中,梁生宝为了节省互助组乡亲们的钱买多些好稻种,他不住宿、不下馆子,实实在在为大家办事,心中只装着互助组的事。看似大老粗的小伙子也有心细的一面,注意到渭河上游的地理环境与汤河不同,联想到相同的稻种是否能在不同地方茁壮成长。当工

完整word版,《红星照耀中国》人物篇

《红星照耀中国》领袖人物毛泽东 56-60页 肖像 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出身 出身农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父亲管教严格,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可怜穷人。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革命家。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孩子气地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天真质朴同锐利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 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 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 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 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生活节俭,平易近人 使人感动他有一种在必要时当机立断的魄力。 他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 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 童年经历 他反抗心理非常强,自尊心也极强。他自己讲的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他几乎从来不服父亲的管教,甚至敢于当着众人的面与父亲顶撞。有一次父亲气得要打他,他也气鼓鼓地跑到门外的池塘边,威胁父亲敢打他,他就敢跳塘。父亲怕他真的跳下去,自然也就不敢打他了。 参加革命的起因 在县城里读书的比毛泽东大9岁的表哥文运昌,借给了他一本郑观应1894年创作的《盛世危言》。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的现代工业技术、政治军事先进。毛泽东一口气通读了十几遍,他才意识自己国家正处在民族危难之中,需要新的人才,

决心为国奋起。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922年任湖南省委书记领导工人学生罢工 中共“三大”后,毛泽东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开始参与筹备国共合作事宜,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926年毛泽东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在发言中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1934年10月中旬开始长征 1935年选举为政治局常委,与周恩来、王稼祥负责指挥全军的行动 《红星照耀中国》领袖人物朱德 289页 外貌与言谈举止 在长征的红军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年已五旬、面容坚毅而又慈祥的指挥员,在队伍中激励广大指战员。这就是红军总司令朱德。由于他年纪已大,衣着与战士一样破旧,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伙夫头”,而他本人也以这个绰号为荣,因为这体现了人民军队官兵一致的精神。——摘自《红星照耀中国》 出身与家庭 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父亲彭民言,早年身体健壮,靠贩茶为生,后来因劳累得了哮喘病,不能下地耕种了,只能以给人家装殓死人挣口饭吃。 受教育的情况 朱德从小在私塾念书,还上了小学、中学,后来考入了成都的高等师范 学校体育科。他逐渐接受了革命反帝的思想,思考怎样救国救民,一直 没有明确的答案。从成都高师体育科毕业后,他回到仪陇担任了高小 体育教师。 参加革命的起因 朱德在蔡锷将军的影响下,虽然有了军事救国的思想,而且转战南北,功名赫赫,

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历来是评价文学创作特别是叙事性作品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一部小说来说,其作品成功与否,文学价值如何,衡量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能否塑造一些栩栩如生的形象以反映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能否挖掘与展现特定的人物精神内含与社会风貌。《金瓶梅》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取材于现实,以极其高超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西门庆这个人物形象,同时也标志着明代小说创作的一种新的视角与活力,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金瓶梅》代表了明代小说创造的最高成就。 我们可以把《金瓶梅》放在明代小说创作的这一平面上来试作比较。 《三国志演义》是一部依据历史和传说的材料编写出来的长篇小说,其典型人物形象是在夸张和对比中表现出来的。《水浒传》是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为史实创作的,人物形象鲜明,但未免脸谱化。《西游记》则取材于取经故事,人物形象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教的神秘色彩。而《金瓶梅》却不同,它完全取材于市井生活,真实地再现了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现实。全书以西门庆这个土豪恶霸发迹暴亡为中心,描绘了上至封建最高统治机构,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间的地痞流氓、帮闲无赖所构成的鬼蜮世界。作品刻划了西门庆这个集官僚、恶霸、富商于一身的独特形象,并以其家庭为中心,通过他的种种活动包括官场、商场乃至污秽的床第生活,暴露了明代中叶以来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揭露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统治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在宦官专权下,给社会及下层民众所造成的深重的灾难。鲁迅先生对该书曾给以极高的评价:“作者之于世情,盖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见,同时说部,无以上之。”(《中国小说史略》)。 下面我们就西门庆这—人物形象作一全面分析. 西门庆是小说《金瓶梅》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形象。小说的基本故事就是围绕他与“金”(指潘金莲)“瓶”(指李瓶儿)“梅”(指春梅)及其家庭展开的。这一形象虽取材于《水浒传》,但作为文学形象塑造的水准来说,却不可同日而语。在《水浒传》中,他只不这是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陪衬而已,他的全部活动只零星出现在三个章回之中。而在《金瓶梅》中却成了—个作者著力塑造的中心人物。 一、心狠手辣不择手段 他本是清河县一破落户财主,在县门前开着个生药铺,从小是个浮浪子弟,使得些好拳棒,又会赌博,双陆下棋,摸牌道字,无不通晓。后来发迹有钱,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把揽说事过钱,交通官吏,因此满县的人部怕他。在他的身上,充分表现了一个浮浪“破落户”的特征——自私,残忍,心狠手辣,不择手段。西门庆先是与潘金莲勾搭成奸,为长期占有,于是伙同王婆、潘金莲毒死武大郎。后来为了霸占李瓶儿,又把李瓶儿的丈夫、他的结拜义弟花子虚活活气死。为了报复趁机占有了李瓶儿的贾竹山,他指使手下人将贾竹山打得鼻青脸肿,在公堂上又唆使与他串通一气的贪官夏提刑将其打得两腚稀烂、血流淋漓。最后李瓶儿及其全部财产全归西门庆占有。来旺儿本是西门庆的“心腹”奴才,但西门庆不顾主仆之情,不但奸污了他的媳妇宋惠莲,而且设置圈套,栽赃诬陷来旺儿谋财害主,最后将其发配徐州,以达到长期占有惠莲的目的。而在惠莲面前却一再哄骗,装作一付同情和吝惜的样子。惠莲在明白真相后,一针见血地痛斥道:“你瞒着我干的好勾当,……你原来就是个弄人的刽子手,把人活埋惯了。害死人还看出殡的!……你也合凭个天理,你就信着人干这等绝户计!”患莲这满腔悲愤的血泪控坼,把西门庆的本质揭露的淋漓尽致!在惠莲被逼死后,其父宋仁拦尸鸣冤,而西门庆写个条子给李知县,结果“一条索子把宋仁拿到县里,反问他个打网诈财,倚尸图赖,当厅一夹二十板,打得顺腿淋漓鲜血”,连气带病,未几便含冤而死(见第26、27回)。 “害死人还看出殡的”,这是作者借小说人物的语言对西门庆最好的概括。小说前面描

《创业史》人物形象分析

论《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 作者:陈淑璟工作单位:东方市八所镇皇宁小学 [内容摘要] 作家笔下的人物很多,几乎包括了农村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典型。这些众多人物把社会生活面铺展得很广。同时,作家又特别注意揭示各种人物的独特性格、独特命运形成的深远的社会历史根源,使每个人都有一部生活史。通过对人物的这种有深度的描写,读者就能理解他们在现实斗争中何以如此表现,并且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创立家业人物形象 ?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事物,它的出生,是要经过同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社会上一部分人,在一个时期内,是那样顽固地要走他们的老路。在另一个时期内,这些同样的人又可以改变态度表示赞成新事物。?①《创业史》正是通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陕西渭原县黄堡区下堡乡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我国土地改革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村各阶层众多普通劳动者的人物形象。 一、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类 1、小说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类的主要代表人物——梁生宝。 他有过逃荒讨饭的童年;熬长工在财东家马房睡觉的少年;躲抓壮丁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的青年时代,饱尝了与继父创家立业的艰辛。这个庄稼人在共产党思想的沐浴下,他认识到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下定决心学习前代共产党人榜样,把他的一切热情、聪明、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党号召的事业中去。?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情‘受苦’就是享乐。?② 梁生宝是个朴实的庄稼人,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为了理想,他忘记吃饭,忘记了瞌睡,对女性的温存淡漠,失掉吃苦的感觉,和家人闹翻,甚至生命也不值吝惜了。坚决走一条与继父完全相反的创立家业的道路。例如,在?买稻种?的途中,梁生宝为了节省互助组乡亲们的钱买多些好稻种,他不住宿、不下馆子,实实在在为大家办事,心

领导人物分析

传奇人物——乔布斯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前行政总裁,正由于乔布斯的领导,使得目前苹果公司成为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通过特质理论、行为方式理论和权变理论等三种领导理论对乔布斯的领导风格进行了分析,找出其利弊之处,并就乔布斯先生离职后的苹果公司现状,阐述自身领导风格。 一、乔布斯的领导风格分析 主要从两个阶段分析乔布斯在苹果公司的领导风格:第一阶段即从乔布斯创立苹果公司至被抛弃的时期(1976~1985);第二阶段即从乔布斯临危受命直至其病危辞职的时期(1996~2011)。就领导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特质理论,行为方式理论,权变理论这三种理论的出现都是对前一种理论借鉴吸收,批判继承的结果;都是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有效领导的内涵深入认识的结果。因此领导理论本身是一种融合统一的理论,是一种螺旋上升式的理论。所以本文分析乔布斯的领导风格时,并没有采取各自独立的分析方式分别对其分析,而是采取与其特例相适应的理论综合分析。 第一阶段。正如许多创业家一样,在创立苹果公司初期,乔布斯有着许多领导者应有的特质,他坚持不懈,即使是在缺乏资金,缺乏人脉的初期,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进取心;他自信得过分,甚至不屑于当时的电脑界巨头IBM;同时他有着过人的智慧,对电子产品独到的理解以及专业的知识水平,也让人难以望其项背;并且年轻气盛的他对成功渴望至极,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怀有极大的热情,也因此工作时便有了不竭的源动力。在苹果公司的危难时期,乔布斯甚至连续四个月拜访斯卡利(百事可乐公司的总经理),几乎是跪求斯卡利“空降”苹果,斯卡利终于被乔布斯的精诚所感动。乔布斯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同时也是个偏执狂,自大者,因此从行为方式理论来看,按照道格拉斯理论,很明显乔布斯采取的是X理论来领导公司,他是一位独裁者,他对员工要求苛刻,强迫员工完成他认为所能完成的工作。从权变理论角度来看,他并没有根据环境的变化制定相应的领导方式,而是处处插手员工的工作,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在决策方面,他也没有根据当前市场的要求变化产品路线,而是自大地采取“丽莎计划”,走高价格的精品路线,使得公司产品不适应当时的时代要求,导致公司业绩下滑,一蹶不振。最终他的独裁式的领导方式以及错误的决策使得他众叛亲离,被公司人员排挤出领导高层,也因此他被迫离开自己创立的公司。 第二阶段。在被公司抛弃后,有人甚至认为乔布斯会自杀,但是他表现出了惊人的很快从失败中恢复过来的能力,不久便创办了NeXT公司,尽管最终失败,但是这一领导特质使得它能够在今后的失业中不断前进。1996年,乔布斯重返苹果,担任CEO,摆在他面前的是块烫手山芋,12年的磨砺使得他不再是以前的那个狭隘、狂妄、目光短浅的小人。他保留了之前所拥有的领导者特有的优秀品质,依旧自信,依旧坚持不懈废寝忘食,依旧精力旺盛热情不减,依旧追求细节追求完美。同时他也始终保持着一贯的专制作风。他能够根据当前公司的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应的领导措施,对公司的领导核心,产品以及营销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他重组了公司的领导核心。在他的劝说下,原公司董事会成员大部分离职,新董事会由六人组成,这些人都是资讯科技界的权贵,对于挽救这两家公司起了极关键的作用。这个董事会形成了乔布斯坚强的后盾,乔布斯再次确立了他的权威。然后,乔布斯又重组了原来多达22个部门的营销部,建立了全公司统一的市场部、销售部、生产部和财务部,并收回Mac兼容机的生产和销售权。打印机和Newton机是苹果公司的滞留产品,乔布斯毅然决定停止生产,而将公司重新定位在四大产品的分类上,也就是着重生产台式和手提式电脑、专业型以及普及型电脑,改变了产品过于分散状况。这些措施使得苹果公司很快走出低迷状态,步入另一个辉煌。至此,苹果公司便已深深地打上了乔布斯的烙印。

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

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对路遥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探讨各人物特点,剖析人物命运,解析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阶层,并对作者的人物创作手法进行评析。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人物分析路遥孙少平孙少安 一、绪论 (一)路遥的生平与创作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当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文坛“陕军”的领袖人物,1949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7岁时父亲将其过继给家境稍好的大伯。路遥勤奋好学,小学毕业后考入当地最好的延川中学,但因伯父已无力供养而险些辍学。后来他硬是凭着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同学接济完成学业。文革时,他曾以群众代表身份进入延川县革命委员会任副主任,并开始文学创作,初期主要是诗歌。文革后期他退出革委会,种过地,当过民办教师。由于其作品不断发表,引起当地文坛名宿的注意,并被推荐至延安大学文学系深造,由此,他逐渐舍弃诗歌,开始写小说。1980年,路遥发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全国中篇小说奖,标志着路遥在中国文坛有了一席之地。1982年《人生》的发表,更是将其推向事业的顶峰。1988年,路遥沥血之作《平凡的世界》问世,在全社会激起强烈的反响,该小说荣获茅盾文学奖,也是路遥所获的最重的文学奖项。 之所以要简要地介绍路遥的生平与创作历程,是因为像路遥这样的本色作家,其作品几乎从未脱离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他几十年生存的土地——陕北,尤其是他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脱胎于他本身的经历。因此,只有了解路遥本身,才能对他小说中的人物作出客观深刻的剖析。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路遥是一个有着深切的人文情怀和深厚文字功底的作家,他以前所未有的悲壮情怀和献身精神创作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在全国引起强烈、持久影响的作品。他的作品以深邃的目光解析着我们所处的时代,剖析人物命运,作品中的人物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在他的作品中,以普通农民、工人、知识青年、基层干部为主角,他以现实主义作家特有的历史使命感和对普通人物身份的认同感,将他们塑造成了英雄,使他的作品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他的作品曾两获全国中篇小说奖(《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一获茅盾文学奖(《平凡的世界》),其作品水平已然获得文坛的肯定。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路遥的作品却很少得到评论界的关注。究起原因,主要是在80年代中期起(恰好是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之初),一个所谓“文学精英集团”崛起并统治评论界,这个集团的基本核心是“语言学”转型之后的西方理论为主要资源的批评家和研究者,他们提倡“回归文学”本身,宣称只遵守文学自身原则(所谓“自身原则”实际是西方文学为参照物)。而近乎以“白描”的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出来的路遥作品其自然不入他们的法眼。 而路遥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道:“按当时的文学形式,这部书的发表和出版是很成问题的。首先当然是因为这部书基本用所谓‘传统’的手法表现,和当时大的文学潮流背逆……”于是他坚定地“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 基于对路遥小说的喜爱以及对他本人的尊重,我决定以他的作品为素材撰写毕业论文。在路遥的作品中,最大的特点是塑造了具有鲜明性格特征和丰富的人生内涵的人物形象。这是他的作品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因此,我拟以《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为对象,对路遥的作品作初步分析研究。 二、《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黄土地上的“乡里伟人”? (一)孙少平——平凡世界的精神斗士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人物形象分析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人物形象分析 《创业史》(第一部)是柳青先生在一九五三着手创作;《创业史》对农民的描写及其体现出来的知识分子趣味;《创业史》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今天要介绍下柳青励志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 历史上的每个新事物的出现以及成长都是经历了与旧事物的激烈斗争。在这个时期中,有些人仍然沿袭着自己走过的老路,但是有些人却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这一现状就是柳青笔下的陕西省渭原县中名为“蛤蟆滩”这样一个小村落上演的农业变革,作者选取广阔的农村视角,真实地描述了建国后开展农村合作社时的各种矛盾冲突,并且还重点描述了生产资料在向公有制转变时所引发的不同农民的思想变化,以此为基点深入挖掘,塑造出了许多生动鲜活的农民形象。 (一)小说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类的主要代表人物;;梁生宝 梁生宝童年时逃荒讨饭过活,少年时在东家家里做长工,并且整个少年时期晚上都睡在马棚里,青年时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抓壮丁而逃到秦岭深处浑噩度日,他整个早期的成长历程都饱受了苦难,他并不知道造成他苦难的源头,当接触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后,他便知道他和继父一次次创业的失败根源便是万恶的私有制,因而他下定了决心将自己的时间、精力、聪明以及热情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党所倡导的事业中,并且他认为在党的指引下为群众办事虽苦犹甜。在大家心目

中他是一个勤劳实在的农民,是一个公道、聪明、能干的领袖人物,积极地担当起了蛤蟆滩走向合作互助的重担。他在工作中从不摆领导者的做派,也不夸夸其谈、指手划脚,甚至在人们看来他是一个面嫩口拙的人,尽管如此,他仍然深深地爱着党倡导的社会主义,并且愿意为此付出一切,这些都是他宝贵的精神品质,在创建合作组时,他会忘了瞌睡,忘了吃饭,甚至淡漠女人对他的关怀,他不惜和家里人闹翻,哪怕将自己的生命献出都毫不吝惜,只为了要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一条和梁三老汉不一样的创业之路。比如,他进城“买稻种”的时候,为了帮互助组里的乡亲多买些种子,他不下馆子,不住宿,一心一意为大家办实事,在他的心里互助组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他虽然是个粗人,但也有心思缜密的一面,当他注意到渭河和汤河在地理环境上有所不同时,他便想到这会不会对稻子的生长产生影响。他遇到工作上的难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党的指示和党的政策,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党的精华所在,能够让痴迷的人觉悟,,比如“组员退组”,“吸收痞子白占魁入组”以及“进山割竹”都充满了思想斗争,最终还是依据党的指示说服乡亲让白占魁能够参与到互助合作组中。党的路线在蛤蟆滩胜利的体现,正是 因为梁生宝遵循党的指示,以及教育、依靠蛤蟆滩的农民群众,使得他创建的互助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新式秧田”工作的开展,使农民获得丰收,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梁生宝创建的合作社成为全区第一个合作社。 梁生宝虽然在事业上勇于进取,但是对待自己的爱情却束手无

《红星照耀中国》领袖人物介绍

《红星照耀中国》领袖人物介绍 《红星照耀中国》领袖人物毛泽东 56-60页 肖像 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出身 出身农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父亲 管教严格,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 别人,可怜穷人。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革命家。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 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孩子气地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天真质朴 同锐利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 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 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

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生活节俭,平易近人 使人感动他有一种在必要时当机立断的魄力。 他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 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 童年经历 他反抗心理非常强,自尊心也极强。他自己讲的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他几乎从来不服父亲的管教,甚至敢于当着众人的面与父亲顶撞。有 一次父亲气得要打他,他也气鼓鼓地跑到门外的池塘边,威胁父亲敢 打他,他就敢跳塘。父亲怕他真的跳下去,自然也就不敢打他了。 参加革命的起因 在县城里读书的比毛泽东大9岁的表哥文运昌,借给了他一本郑观应1894年创作的《盛世危言》。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的现代工业技术、 政治军事先进。毛泽东一口气通读了十几遍,他才意识自己国家正处 在民族危难之中,需要新的人才,决心为国奋起。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领袖性格

领袖性格余世雄 ●人往往不是失败在自己的能力上,而事失败在自己的根性。 领袖根性归纳为七种:沉稳细心胆识积极大度诚信担当。 ●沉稳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类渴望仁者,向往沉稳。人的外在表现是与内心息息相关的,内在有什么样的素质,外在就有什么样的表现。一根内心如果非常沉稳,给人的感觉是十分镇定、冷静而且坦然。 1.沉稳的人,遇到公司危机不会惊慌失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 有经历一些风浪。遇到危机,是镇静应对,反败为胜,还是惊慌失措、怨天尤人,取决于是否拥有沉稳的心态) 2.沉稳的人,面临有人“叛变”不会一筹莫展。(企业里的任何人都可能离 开,重要的是,你不能一筹莫展,你要说:I don’care.我不在乎。) 3.沉稳的人,碰到市场逆转不会无计可施。(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4.沉稳的人,面对重要的投资决策不会草率从事。(沉稳的人不会看到机会 就兴奋异常,也不会在发展过程中急躁冒进。) ●沉稳如何磨练 1.不要随意显露你的情绪。(一个人要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做到凡是处 之泰然。) 2.不要逢人就诉说你的困难与遭遇。(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其实,他们却 不明白,逢人就诉苦的人,到哪里都是不能用的,因为人家不敢用。) 3.征询他人意见前先思考,但不要先讲。(和你的竞争对手或客户谈判,把 话留到后面讲。第一,让别人先讲话,对他是一种尊敬;第二,先讲话

的人,一定会有破绽和漏洞;第三,别人讲话的时候,你可以准备你的 答案。) 4.不要一有机会就唠叨你的不满。(因为喜欢唠叨的人,很容易被人认为是 做事不太牢靠的人。而且,你诉说了自己的不幸,你前脚走,后脚就可 能变成人家讥笑的对象。) 5.重要的决定尽量与人磋商,至少隔夜再发布。(记住,重大决定至少要隔 夜发布,很可能一夜醒来,你的想法就完全不同了。) 6.走路与说话不要慌乱。(利用一些活动和娱乐项目来培养自己的沉稳。) 细心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心的人,外在的表现就是谨慎、慎密、专业和完美。中国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愿把小事做完美的人太少。 一个做事不追求完美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而要想做事完美,就必须注重细节。 1.细心的人,不会空喊目标和口号。(细心的人不会只有目标而没有方法。 再精彩的思想,如果没有方法也是做不出来的。) 2.细心的人,产品与服务不会专业,不内行。(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作对, 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3.细心的人,在竞争中不会总是后人一步,低人一档。(如果想成为领袖,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 4.细心的人,在执行过程中不会看不出破绽与漏洞。(常常说执行不到位, 并不表示开始的时候就有问题,而是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有漏 洞,其实,任何事情都是一边做一遍修正,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我们要 随是注意,随时调整,随时补救。)

领袖性格——如何塑造管理者的性格魅力

中文名: 领袖性格——如何塑造管理者的性格魅力 资源格式: RMVB 版本: 更新完毕(余世维2008最新课程) 发行时间: 2008年 地区: 大陆 对白语言: 普通话 文字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作者简介 余世维博士,当今中国广受欢迎的实战型管理培训大师,美国诺瓦大学公共决策博士,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国际经济学博士后。 现任名仕领袖学院院长、名仕硕学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国际领导力研究所所长,曾任日本航空公司台湾地区副总经理、美爽爽·雅诗兰黛化妆品公司驻美副总经理、美国富顿集团中国总经理等职。 他的管理课程“寓观念于谈笑间,蕴哲理于诙谐中”,不仅案例丰富,而且能实实在在地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2005年度他再次荣获“中国企业十大最具魅力培训师”、“中国企业十大最具魅力咨询师”称号,并被授予“2005年度杰出贡献奖”,2007年度荣获“2007商战名家排行榜中国十大领导力专家”荣誉称号。

服务客户:统一、3M、飞利浦、柯达、朗讯、西门子、波司登、贝尔、华瑞制药、三得利、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摩托罗拉、蒙牛乳业、联合利华、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著名企业、机构和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 经典课程与著作:《管理者情商》、《领导商数》、《赢在执行》、《职业经理人常犯的11种错误》等。 目录 第一章根性与能力:塑造领袖人物的两把宝剑 领袖性格与操控能力 性格决定命运 能力决定成败 第二章领袖根性之_:沉稳 今古论证:康熙与崇祯 “沉稳树”根性分析 1.沉稳的人,遇到公司危机不会惊慌失措 2.沉稳的人,面临有人“叛变”不会一筹莫展 3.沉稳的人,碰到市场逆转不会无计可施 4.沉稳的人,面对重要的投资决策不会草率从事 沉稳如何磨砺 1.不要随便显露你的情绪 2.不要逢人就诉说你的困难与遭遇 3.征询他人意见前先思考,但不要先讲 4.不要一有机会就唠叨你的不满 5.重要决定尽量与人磋商,至少隔夜再发布 6.走路与说话不要慌乱 第三章领袖根性之二:细心 今古论证:女皇武则天

名著阅读_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主要人物形象YSC

《红星照耀中国》主要人物形象 01毛泽东 肖像 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出身 出身农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父亲管教严格,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可怜穷人。人物特点 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革命家,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天真质朴同锐利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 他博览群书,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 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生活节俭,平易近人。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有着南方人爱吃辣的癖好。 02周恩来 肖像 1 名著阅读_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主要人物形象

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出身 大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 人物特点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 03朱德 肖像 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他同现在这们夫人康克清结婚后就不再记年龄了。) 出身 出生于1886年四川仪陇县马鞍场村子里,是穷苦的佃农。 人物特点 他的部下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之中,经受整整一个严冬的艰难,而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 他的生活和穿着都和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 名著阅读_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主要人物形象2

领导者个人形象的塑造及其对组织形象

领导者个人形象的塑造及其对组织形象 的影响分析 形象,从广义上说,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通常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从哲学意义上说,是事物自身内在素质的表现,是人们对其总体的印象和评价。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形象是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综合反映,是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给人们形成的整体印象。个人形象有种种类型。 领导者个人形象,即领导者对自身形象的定位、确立、维护和改善的认识,包括处于形象结构表层的外在形象和形象结构深层的内在形象。领导者个体形象最直接的表现即领导者的外在形象的仪表和言谈举止。领导者个体的内在形象主要指领导者的素质。所谓组织形象,就是社会公众对组织综合评价后所形成的总体印象。组织形象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组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经营作风、管理水平、人才实力、经济效益、福利待遇等,组织形象是这些要素的综合反映。 领导者作为组织的代表其个体形象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他本人形象的体现,另一方面又是他所领导的那个组织形象的体现。领导者个体形象不同,他所领导的组织的形象给公众留下的自然也相异。一旦领导者个体形象受到伤害,由于连带作用,他所领导的组织的形象同样也会受到伤害。并且组织形象的伤害往往甚于领导者本人形象的伤害。因此领导者对个体形象保护也即对组织形象的保护。 一、领导者个人形象塑造的价值——对组织形象影响分析 1.领导者个人形象对外的影响 首先,良好的领导者个体形象可以提升组织形象。 领导者个体形象具有二重性。领导者个人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往往就代表着整个组织的形象,公众对领导者个体形象一旦认可,也就意味着对组织形象的认可。人人都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公众喜欢领导者个体形象,自然而然也就喜欢该领导者所领导的组织。因此,领导者的个体形象与组织形象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领导者的个体形象有助于提升组织形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领导者个体形象是以整个组织形象为土壤的,离开了组织形象的领导者个体形象,就好比离了枝叶的花,纵有夺目的绚烂,也是转瞬即逝,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其次,良好的领导者个体形象将提升组织的产品形象 领导者个体形象是组织形象“人化”的代表,而组织形象的“物化”代表就是组织的产品或服务。领导者个体形象与组织产品形象有密切联系。公众都有一种投射心理。即如果公众认同、喜欢领导者个体形象,从而也对组织产品或服务产生认同感,提高公众对组织产品的消费信心。 最后,良好的领导者个体形象有利于保持与外部公众健康、协调的关系。

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

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 尼克松美国 在伟大领袖人物的脚步声中,我们听到历史隆隆的惊雷。几个世纪以来,从古希腊人,经过莎士比亚,直到今天,难得有几个主题能像伟大领袖人物的性格那样持续不断地、强烈地吸引着剧作家和历史学肖。并不只是这些领袖们的戏剧性事件,而是他们的重要性—他们的影响才引起人们对这些领袖们的作用有那么大的兴趣。当戏剧的最后一幕结束时,观众从剧院鱼贯而出,回到家中又开始他们的正常生活。 然而,当一位领袖人物的政治生涯的帷幕下落时,观众的这种正常生活就发生了变化,历史的进程也许就有了深刻的变更。 要把一位领袖列入伟人行列的可靠的公式,包括三个要素:一个大人物、一个大国和一个重大事件。一次,邱吉尔在评论英国十九世纪首相罗斯伯里勋爵时说,很不幸,他生活在一个“有大人物而无重大事件的时期。”通常,我们对战时领袖的评价高于和平时期的领袖,部分原因是由于战争必然带来戏剧性的事件,部分原因是由于各国历史详细论述战争,还有一个原因是,当一位领袖遇到了需要他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去应付挑战时,我们方能全面地衡量这位领袖有多么伟大。当授予荣誉勋章时,我常常思考着有多少获得勋章的人在他们以最大的勇猛精神迎接挑战前一定像极其普通的人一样。没有挑战,他们就不能显示出英雄本色。战时的挑战使领导人所显示出来的品格易于衡量。和平时期的挑战可能也是巨大的,但领袖战胜这些挑战构不成戏剧性事件,也引不起人们的注目。 很清楚,领导一个大国的小人物在一场重大危机中无法证明他是否伟大。反之,领导小国的大人物,尽管他具有伟人的所有品格,也决不能得到承认,还有一些领袖人物,虽然他们是大国的大人物,但他们身处巨人之下,周恩来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小心翼翼地让聚光灯集中在毛泽东的身上。

领袖形象的深度描写

领袖形象的深度描写 自五四时期胡适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传记文学以来,中国的传记文学便开始在文学与史学的边缘地带获得生存。在传记文学中,政治人物传记因为更倾向于人物的政治化色彩,从而成为传记文学中的一大难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人物传记书写,则可以称之为难中之难。 无需远看,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来看,便有萧三的《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陈昌奉的《跟随毛主席长征》等传记 文学作品面世。新时期以来,随着“文革”的结束,各类政治人物传记也开始以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文革”中那种种公式化、概念化的人物形象,开始在传记文学中褪去,融入了真实的生活气息的政治人物传记,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叶永烈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权延赤的《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王朝柱的《开国领袖毛泽东》等。在作为伟人故里的湘潭文坛,赵志超以写毛泽东的相关传记文学作品而闻名,出版有一系列毛泽东传记作品。 《走出丰泽园——毛泽东南巡纪实》一书共9个章节,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先后12次南巡的具体情境。从 艺术层面上来看,《走出丰泽园》有着迥异于其他政治人物 传记的艺术特色。

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政治领袖毛泽东,不只是写政治斗争,而是从人物心理活动、生活细节、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等角度来展开,从而极力避免了人物形象单调、平板、概念化的弊端,这样就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如第一章描写毛主席攀登岳麓、畅游长江、再度登临橘子洲头的情景,第二章写毛主席观看木偶戏《追鱼记》、火宫殿品尝臭豆腐,第三章写毛主席回韶山故里,低调宴请父老乡亲等,这就使一代伟人毛泽东以平民化、真实化、本色化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克服了政治人物传记中常有的拔高人物,乃至神化人物的弊端。 作者具有传记文学写作的精品意识。从政治人物传记的写作实况来看,由于受限于传记这一体裁的纪实性要求,传记文学作品很容易陷入事实的罗列和叙事,往往疏于艺术表达和行文构思的个性化追求,而《走出丰泽园》却兼顾了这几个方面,在作品内容的挖掘和文字表达上同时下狠功夫,使得毛泽东本人所具有的史诗般的气魄和人生豪情,连同他的生命激情和思辨精神都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显现。 该书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人物个性的深度勘探和立 体展示。该书不仅通过对毛主席的直接描述,而且还借助身边人的眼光,将毛主席放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描绘。以毛主席在1959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回到家乡韶山巡访为例,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毛主席盛情邀请父老乡亲聚餐的

《士兵突击》中的领导者形象共6页

《士兵突击》中的领导者形象 电视剧《士兵突击》在平凡的故事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生动独特的人物形象。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钢七连连长高诚和特种部队中队长袁朗是深受观众喜爱的两个人物。他们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性格魅力?下面就二人的形象塑造进行简要的分析。 剧中,高诚与袁朗都是作为军队的领导者形象出现,他们不仅具备了领导者应该具备的敏锐洞察力,而且都有着军人的正气与坚韧,都给予主人公许三多以巨大的帮助与成长,但在具体的性格特征上,二人又有着鲜明的差异性。 首先,通过环境来塑造人物性格的差异性。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孕育、成长起来的,离开了环境,人物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连长高诚出生于高干家庭,属于将门虎子,自己又是军校毕业的高才生。这样的成长环境无形中会使他具有一种优越感和自信力。他之所以会如此的骄傲,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是钢七连的连长。他为他自己身在一个有着辉煌革命传统的钢七连而骄傲,他为带出钢七连的精神和钢七连的优秀而骄傲。事实上,钢七连这个环境的存在,已经不仅仅作为人物生存、活动的背景和空间而存在。它与人物建立起内在联系,形成一种和谐的力量。因此,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钢七连已深深地活在高城心中,他为了延续钢七连的优秀传统,他要求他的士兵争强好斗,从睁开眼睛跳下床铺,就把自己投进战场,就和自己的武器、战车、装备结成一体。这就是环境对于高城的影响。

袁郎身上,更多体现了具体职业环境――特种部队“老A”对他的影响。特种部队是一支不同于普通部队的军队,他们从事着特殊甚至是秘密的作战任务和行动。剧中,袁朗对刚选拔进来的新兵解释“老A”的含义:“A”是藏着掖着,最后用来出奇制胜的那张牌;“老A”也是迷惑对方,欺骗对方,讲究对敌人用兵的“兵者诡道”。所以,特种部队的任务主要是在对方无法预料的时间和地点,通过出奇不意的袭击来摧毁对手。它需要训练有素、心理素质过硬的军人。袁朗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如同他所执行的任务一样,形成了冷静、理性、更沉得住气;狡黠甚至有些神秘莫测的性格特征。袁朗的出场,就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背景身份特征。在和钢七连的对抗演习中,袁朗作为一名狙击手,穿着专用伪装服、带着战术手套、脸上涂着伪装油彩,以及不断变化的狙击位置,一枪就击中成才,这些表明了他作为特种部队的一员,有着过硬的军事技能。因为环境的不同,从而造就了人物性格的不同。钢七连带给高诚更多的是激情与血性,而老A带给袁朗的则是沉稳与理性。 其次,通过行动来展现人物性格。人物的确立是动作与行为展现于故事情境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物必须在他的行为过程中得以确立。而人物的性格是通过人物具体的行动得以体现。 高诚与袁朗,他们身上都体现了现代军人的真挚情感。他们都热爱自己的军队和士兵。但在具体的行为方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高城作为传统的领导者,他的情感方式是激烈的显现在外部。他既可以天真率性的偷偷泼向水房里玩闹的士兵们一盆水,再若无其事地出现,结果被浇个透心凉;也可以为了捍卫自己连队的荣誉,带着全连,抗着大旗去团部打架;

历史文学的人物形象论述

历史文学的人物形象论述 历史人物和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部分是历史真实,其区别是艺术真实。历史真实部分传达的并不是历史人物的全部,而是其社会活动的精华部分。艺术真实则是经过作家对历史进行认识、审视、取舍、复位,创造出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因而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已是不同领域、不同范畴中的不同事物。我们既不能按图索骥,从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中去寻找历史人物,也不能互相取代,用历史人物替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是客观的,而文学家笔下的人物形象是主观的;历史人物是历史的载体,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美学载体。 如今大陆图书市场上的历史小说,尤其是关于清朝宫廷题材的小说可以说是琳琅满目,而影视屏幕上关于清朝宫廷题材的影视剧,可以说是泛滥成灾,随手拈来便是一大串。如《努尔哈赤》、《末代皇帝》、《末代皇后》、《火烧圆明园》、《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戏说乾隆》、《乾隆下江南》、《还珠格格》、《日落紫金城》等。上述清朝宫廷题材的电视剧,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历史为依据,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情况下进行艺术加工和塑造,如《末代皇帝》、《火烧圆明园》、《努尔哈赤》等。这一类作品的创作态度是比较严肃的,是同类题材作品中的上乘。第二种大体上接近历史事实,但比较多地融入了作者的想象和虚构,如《宰相刘罗锅》、《日落紫金城》等。这一类作品的创作态度也是比较严肃的。其人物形象活泼丰满,机智有趣,是应当受到尊重和欢迎的。第三种即戏说,比

如《戏说乾隆》、《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等。这一类作品,一是“玄”,二是“花”,三是“乱”,四是“假”。“玄”,作品中的许多东西,不但没有历史依据,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可信的。“花”,哗众取宠,缺乏生活实感。“乱”,胡乱疯闹,弄得人鬼不宁,鸡飞狗跳。“假”,即违背了历史真实,也违背了艺术真实。有的作品把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写成了深入群众的典范,劫富济贫的侠客,反腐倡廉的英雄。他们为了老百姓,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闯龙潭,入虎穴,坐牢,挨打,受辱,当乞丐。在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到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凶恶、残暴、贪婪无耻的一面,让人看了以后仿佛感到他们比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还要廉洁奉公,还要爱民如子,还要体察民情。这样一些既违背了历史真实、也违背了艺术真实的作品不仅大大降低了电视剧的质量,而且极易给广大观众和读者造成历史误导,甚至会造成信仰上的混乱。这样的作品,严格地说不能称为历史小说和历史剧,如果作者真有创作冲动和创作勇气,完全可以不假古人之名,把它们写成现实题材的作品,使它们汇入时代的主旋律之中,其社会效益和艺术效果可能更好。文学作品以古讽今,或作某些象征和暗示,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们的前辈中就有不少人做得很好。像郭沫若的《屈原》、鲁迅的《铸剑》、田汉的《岳飞》等作品,既表现了特定历史环境中古人的爱国正义精神,又与当时中国反对异族入侵的事实吻合。他们并没有把屈原、岳飞写成左权、赵一曼。 历史文学作品只有选取那些历史螺旋式上升中看似历史重复、实际是历史前进的似曾相识的事件和人物,表现出其共同的精神和愿望,才能引起古今共鸣,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而不是随意编造。历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