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7(全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7(全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7(全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7(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修订栏

主备人:谢双双

单元教材分析:

知识领域:空间与图形

知识结构: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长度单位

认识米、用米量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方法提示: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统一长度单

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从一

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如只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

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但不论哪一种情况,都确

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

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

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学时应

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

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

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

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

的方式。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

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

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

修订栏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单元教学难点: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划分:共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

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

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3.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

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1.测量的方法。

2.使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预习设置:

比一比你的文具盒和橡皮哪个长,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你的文具

盒有几个橡皮的长?

自主探究: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从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

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

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

3.用相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统一认识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

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

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

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

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

修订栏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

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

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

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

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生自由回答)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揭示原因:因为师傅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长度不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量的方法:请一生当模特,老师和学生分别

用自己的一拃测量“模特”的臂长,体会因为量的标准不一样,所以

测量结果不同,同时让学生学会量的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

个接一个摆放。

2、反馈交流预习情况:

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你文具盒有几块橡皮的长度?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追问:为什么你们会出现这样不同的结果呢?

预设1:学生回答因为我们的文具盒和橡皮的长度、大小不一样。

预设2:学生在此环节可能人暴露出测量方法的不正确,后教时

一定要注意,后教后还要让学生再次量,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二、组织活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老师想要知道我们数学书的宽(明确"宽")是多少,你们能帮

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吗?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量的方法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

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

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教师还要做示范。

自主探究1: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

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

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学生可能在回答是,表达的不是太清楚,教师一定要注意

引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修订栏(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

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可以用一个

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2)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

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3)让学生再次

用正确的方法来做预习作业。

3.反馈测量结果(师有选择的进行板书)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

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

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

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

3.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

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

这种情况呢?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教师指着板书)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后教师再做小结。

小结: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很容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长

短。所以,在测量物品的长度时,首先要有相同的标准,也就是必须

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

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

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

单位的必要性。]

活动三:1、你的身高有几本数学书的长度?

学生尝试量后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要用统一的标准来量。

2、估测:你的课桌长大概有几本数学书的长度?

(四)拓展估测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手掌有多宽呢?同学们先估测一

下,然后再认真测量,看看自己的估测对不对?

师:好棒哦!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

三、达标检测:

(一)基础练习: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

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

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修订栏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

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

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

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二)拓展练习:

1、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

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

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

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2.联系实际,活动体验。

师:同学们都做得很棒哦。下面同学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教室里

面,找找自己喜欢的物体,先估测一下它大概多长,多宽或多高,然

后再测量一下,好吗?

师:小组汇报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帮助啊?今天学到的知识,你

觉得它有什么用啊?

总结:这节课,通过测量物品长度的活动,我们认识到统一单位长度

的重要性。同学们积极参与学习、交流活动,把本节课所研究的知识,

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标准不同,测量结果不同

标准相同,测量结果相同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3页例2,例3及练习一第1、2、3、6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形成1

厘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厘米),并用正确的测量

方法,能熟练看出1厘米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易错点:

教学准备:

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三张纸条(分别长3厘米、4厘米、6厘米),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一个,图钉,2分硬币一个,一条细绳,没削过的新铅笔一支,墨水瓶盒。

预习设置:

想一想生活中我们常用什么物体作为统一标准测量长度?了解尺子的有关知识?

自主探究:

1.你会用多种方法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吗?

2.试着量出你文具盒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小木块来量一量学具中最长的那个纸条长度。

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量贴在黑板上的这张纸条,量完后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小木块在黑板上放不住,测量起来很不方便。)

教师说明:在测量纸条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小木块,虽然得出了结果,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工具?

二、反馈预习,探究新知:

1.交流预习情况,认识尺子。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1)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尺子?

(2)你们知道的尺子可真多!那先看看我们自己的尺子吧!举起来互相看一看。修订栏

(3)荷!真漂亮、各式各样。那你们每天都要用到尺子,仔细观察

修订栏过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尺子吗?谁愿意?

(4)注意!他尺子上有的,如果你也有就小声说:“有”!你没有的

就说:“没有”!要求听明白了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就尺子上面有“小竖线”。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这

些“小竖线”叫刻度。

(5)小结: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

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挂图展示刻度线)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同时板书)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指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

米。(图示展示)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指一指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如2—3、

4—5、6—7之间都是1厘米(图示展示: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

标出1厘米的长度)。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a.量图钉的长度:

师:“小朋友们,你们猜一猜图钉大约有多长?”学生猜测一厘米

师:“现在用手中的尺子测量一下看看你的猜测准确吗?”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

对着几。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图钉的长度大约是一厘米。

b.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3)巩固1厘米的表象,你能用手指比划出1厘米到底有多长

吗?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再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2分

硬币的直径、灯开关按钮、桌面上的小钉子等)

(4)认识几厘米。

知道了1厘米,你还想知道什么呀?(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0刻

度到6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

修订栏②出示一把断尺,这把尺子断了,没有0刻度了,还能用吗?从2刻

度到5刻度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③比划:在尺子上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长度。

④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

长?(同桌互评)

3.用厘米量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数学书),找到短边,小组讨论

试着量,再汇报。

谁想到前边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量的?

这样量你们同意吗?量的结果一样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预设:数学书宽的长度可能不是整厘米的,可以让学生估成整厘

米。

小结:看来从刻度几量都可以,只要数清楚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

米就可以了。

哪个组量的不一样呢?(这样对吗?为什么?)

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展示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

法对比,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找一人上台演示,得出经验:量物体时,

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预设:有的学生这能不是从“0”刻度开始量的,让学生体会到

这样量的弊端。

教师后教:示范从“0”刻度开始量,并让学生体会到优势。

(2)自己测量一下你文具盒的长度?

(3)说一说课本例2中纸条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4)还想再量吗?还有好多学具,你愿意量什么就量什么,还

可以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

三、达标检测:

(一)基础练习:

第1题,教材给出了削过的铅笔实物图,并将尺子按正确的测量方法

摆放在铅笔下面,铅笔和尺子都是按实际长度画出的,让学生看铅笔

是几厘米长。设计这种练习形式,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测量实物长度

的方法。练习时,还可以让学生用尺子实际测量削过的铅笔。由于削

过的铅笔尖无法靠近尺子的刻度,可以提醒学生借助三角板来量。

第2题,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等不

同长度,一方面使学生练习量长度的方法,另一方面巩固1厘米的长

度观念。实际测量时,可以让学生把量出的结果作上标记,如量出3

厘米,就在纸条上的这个地方画上竖道,并写上“3厘米”,这样便于

几个同学比较所量结果。

修订栏第3题,是让学生量一些实物的长度。练习时,一要让学生明确所量

的长度指的是实物的什么地方;二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测量方法的指

导。如果墨水瓶盒不好找的话,也可以改量其他实物

第6题是先估测再实际测量的练习,但测量的标准是曲别针。通

过这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长

度观念。练习时,应准备好题中要求的实物和一些曲别针,将曲别针

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曲别针长,再用

曲别针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一下,让学生修

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7、填空:

(1)刻度尺的刻度“0”到“3”是()厘米,从“1”

到“6”是()厘米。

(2)我们一根手指宽大约是()厘米。

(二)提高练习:

1.每人拿出准备好的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同桌

比一比,看你们量的一样吗?

2.刚才我们都是用尺子进行准确测量,那你估计一下老师的手

掌宽(一乍)大约是多少厘米?谁来量一量?

3.同桌说一说你的一乍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再测量验证一下估

计得准不准,谁估计的比较准?

3.我会计算

10厘米+18厘米=

17厘米-5厘米=

53厘米+6厘米=

四、归纳质疑

我们今天学的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如果让你测量我们教室的

长度,你还用厘米做单位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

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cm

修订栏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

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

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4,例5及练习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形成1米

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

长度的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1.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1米的卷尺、直尺,1根团毛线,几根长短不一的纸条。

预习设置:

在家长协助下,剪一根1米长的绳子或做一根1米长的竹竿。

自主探究:

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情况,初步感受1米的长度.

1.拿出你自制的1米绳子或竹竿,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学生

交流: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我的是由10个“10厘米”组成的.教师

要引发学生想: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2.下面拿出你自制的1米工具和你两臂张开的距离比一比,来

1米到底有多长?然后用手势来表示1米的长度。

三、建立1米的表象,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1、游戏: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

修订栏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

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团

毛线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

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毛线,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

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

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

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

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毛线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

么?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

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

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自主究问题:

那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自主探究操作。

学生交流,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量出来的,进一步加深1米等

于100厘米。

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

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毛线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

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毛线。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

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教师演示)

修订栏(2)提问:李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

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

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

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双臂展开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

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三、活动巩固: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

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

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

(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

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

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四、达标检测:

1.巩固练习

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图钉长1()一根筷子长8()

2.提高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按要求排一排

3米4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

3.拓展练习:

下面两个图形都是用一根铁丝围成的,算一算,比一比,哪个图形用的铁丝长些?

五、梳理知识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1米=100厘米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米也用“m”表示。

第四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6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了解线段的特征,知道什么是线段。

2.会用尺子正确地画出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教学准备:

刻度尺,细线、长方形纸等。

预习设置:

比一比:这两条线的不同:修订栏

2厘米4厘米

2厘米

修订栏自主探究:

试着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比一比】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

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交流汇报】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端点端点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

当一根线段单独出现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

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

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你能从这张纸上找到线段吗?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

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

线段?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预设1:桌面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

预设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预设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预设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

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修订栏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

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并交流。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5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教师后教时一定要注意画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

度几,就是几厘米。

练习一第10题: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

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

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

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

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自主探究1:

在练习本上画一个3厘米长的线段,并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学生交流补充:

教师后教:从尺子的“0”刻度画起,画到3厘米地方。

基础测试:画一条自己喜欢的整厘米数的线段,让同桌量出它的

长度。

三、达标检测:

基础练习:

1.第7题,通过曲线、线段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线段“直”的

特点,由此判断哪些是线段。学生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学生说

说是怎样判断的。

2.第8题,要求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

量。这样既加深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又可以巩固用尺量长度的方法,同时通过观察测量结果还可以加深对所学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本题中三角形边的测量比较困难,教师要加以指导,说明量的方法。

3.第9题,是厘米、米的简单加减计算。算式中每个数的后面都有单位名称,这是第一次出现,可以让学生联系具体物体的长度进行思考。如14厘米的纸条去掉8厘米是6厘米,所以括号里就填6。

提高练习:

1.填一填。

线段是()的,有()个端点。

三角形由()条线段组成。

正方形由()条线段组成。

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

2.画一画

(1)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线段有长短吗?()

拓展练习:

1.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 ?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2.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

? ?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四、梳理总结

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端点端点

线段的特点:1.直的 2.两个端点 3.可以量长度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

【教材分析】

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从呈现形式来说,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回顾与反思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学情分析】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虽然旗杆、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

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

【预习设置】

让学生比划出1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

【自主探究】

长颈鹿高5米还是5厘米?

【教学准备】

课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1.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长。

2.播放课件:长颈鹿与小羊比本领的动画片。

师:在长颈鹿和小羊比本领时,为什么长颈鹿赢了?

生:因为长颈鹿长得高。

师: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还是5米?由此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

1.想一想。

课件出示高大的长颈鹿图片。

师: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师: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相比,谁高?

生:长颈鹿比我高。

2.议一议。

提出问题:长颈鹿高5厘米还是5米?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手势比划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长,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向全班汇报作准备。

3.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大拇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5厘米就是5个1厘米,也就是用大拇指的宽量5次的长度,这跟我的中指的长度差不多,长颈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觉得长颈鹿有5米高。

生2:我尺子上从0到5的长度就是5厘米。

这太短了,还没有长颈鹿的耳朵长,所以我觉得长颈鹿不可能是5厘米,只能是5米高。

生3:我伸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还没有长颈鹿的脖子长,我觉得长颈鹿有好几个1米,应该是5米高。

生4:我的身高1米多,还没有长颈鹿的脚高,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而不可能是5厘米高。

生5: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长颈鹿一样高,所以长颈鹿是5米高。

……

【巩固应用】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选择合适的长度,在括号里画“√”。

(1)黑板长:①3厘米()②3米()

(2)橡皮长:①2厘米()②2米()

(3)大树高:①10厘米()

②10米()

修订栏

学生自己辨别以上物体的长度,教师及时反馈。

修订栏【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橡皮长2厘米长颈鹿高5米

大树高10米

课后反思:

修订栏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主备人:靳向丽

单元教材分析:

知识领域:数与代数

知识结构:不进位加

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

不退位减

100以内加减法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

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和加减加减混合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人教版2020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 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周第一节 教学内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

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

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3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 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 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 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 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全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00以内的加减法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销售看图说一说。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老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指名列式。 35+2= 二、探究建模: 35加2等于多少呢? 1、交流口算的方法。 你能口算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的方法。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 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演示。 教师小结: 2用计数器拨一拨,略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是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师电子备课(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一、本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理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理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绘画线段、

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 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 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笔算数学与解决问题数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 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中需要准的教具和学具:

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精编版

2020年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精编 版

小学第一学期备课本 科目数学班级二(1)班任课教师

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数学二(上)教学进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

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在都是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课时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3、让学生观察画面,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新课标第一网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 全册

目录 一、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 (3) 2.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5) 3.认识米用米测量 (7) 4.认识线段 (9)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1.两位数加两位数 (12) 2.两位数减两位数 (18)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5) 整理和复习 (33)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35) 三、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37) 2.直角的初步认识 (39) 四、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42) 2.5的乘法口诀 (47) 3.2、3、4的乘法口诀 (50) 4.乘加乘减 (52) 5.6的乘法口诀 (56) 6.复习与整理 (58) 五、观察物体 1.观察物体 (60) 2.轴对称图形 (62) 3.镜面对称 (64) 六、表内乘法(二) 1.7的乘法口诀 (70) 2.倍的认识 (74) 3.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76) 4.8的乘法口诀 (80) 5.9的乘法口诀 (86) 6.乘法口诀表 (92) 整理和复习 (94) 看一看摆一摆 (95) 七、统计 统计 (99) 八、数学广角 1.排列和组合 (105) 2.简单推理 (107) 九、总复习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111) 2.表内乘法的复习 (113)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115) 4.观察物体的复习 (118) 5.统计的复习 (119)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内容标准】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通过亲自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发展性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1.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3.线段教学时,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注意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教学课时】4课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