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杜牧咏史诗中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

论杜牧咏史诗中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

2002年10月成都行政学院学报0ctober.2002篁!查篁!塑些:竺!篁!!!!!塑!!里型竺兰皇!!堡垒!兰:堡竺!竺:::兰坚坠型!二!=论杜牧咏史诗中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

吕玲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关键词:咏史诗;杜牧;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砼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947(2002)05—0099—02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提出咏史诗两条标准,一是思想内容要“出己意”,一是艺术表现要“用意隐然”,我们把二者称为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本文拟对杜牧咏史诗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进行初浅探讨。

一、“诗心”

“诗晶即人品”。《毛诗序》:“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虞书》云:“诗言志,歌咏言”。可见,最好的、最能感动人的诗篇是诗人从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自身的体验中所写出来的。

杜牧生于晚唐多事之秋,主张削平藩镇,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巩固边防,使人们安居乐业,“生人但眠食,寿或富农桑。”。他以济世自负,“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但是,他在仕途上不甚得意。他经历了宪宗至宣宗六朝。当时,正处于牛李党争激烈的时期,牛李两派都赏识他的才能,只因他“刚直有奇节”,不愿趋炎附势,因此两派都不重用,一生郁郁不得志,未能施展抱负。诗人自幼研读史书,研究财赋兵甲之事,以济天下苍生为己任。科举之前,就写了探讨秦亡的《阿房宫赋》;做官后又忧国忧民,多次上书当权者;就是做地方官,也不忘国事,写了许多咏史诗,表现其政治抱负和激情。这些思想即“诗心”都在他的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如《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夜泊秦淮,听到对岸传来歌女所唱后庭花的歌声,不禁忧心忡忡,写下了这酋脍炙人口的名篇。三、四句借商女来谴责那些醉生梦死的享乐者,暗示他们正沿着陈后主的道路在走向死亡,蕴含着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之情。陆游的《追感往事》:“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以及南宋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即是继承了杜牧的忧国忧民的“人文”精神。

杜牧既抒情写景,又生发议论,情韵幽邈,含蓄蕴籍。《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借描绘江南春景,寄寓历史感慨。诗的头两句从总体上展现了江南春景,说明了江南不仅秀美富庶,而且人烟稠密。后两句专写蒙蒙烟雨中尚存的南朝佛寺另有一层深意:当初众多佛寺,留存至今的尚有多少?大多数已经在岁月迁徙中荒芜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大兴寺庙的结果如何?只能是政权更迭,兴亡相接,东晋、宋、齐、梁、陈匆匆而过。显然,这是诗人针对晚唐皇帝一味信佛、大造庙宇而发的疑问。透过江南三月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春雨霏霏的景象,以及由此而生发的无穷的联想和想象,比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意象还要丰富多彩,具有了很高的意境,这一疑问形象地向人们暗示应该汲取历史的教训,信佛决不会带来长治久安!人事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这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19世纪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说过:“感情是诗人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卷十一)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把诗歌审美的本质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也提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这些都强调了感情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杜牧在诗中充分流露出了赤诚炽热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之情。如《泊秦淮》,诗人在诗中流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世的感情都是真诚的。“商女不

[收稿日期]2002—02—20

[作者简介]吕玲,女,四川西昌人,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垦查堑些堂堕兰垫!塑!兰箜!塑一

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短短14个字,正是诗人这种感情的真实写照。

孙联奎说:“惟有真性,故有真情;有真情,故有真诗”。杜牧的咏史诗写得那样感人,也在于忧国忧民。他在《过勤政楼》中写到:“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过长安勤政楼看到一片荒凉景象所引起的今昔盛衰的感叹。全诗写悲却不着一个“悲”字。前两句写的是今日之衰,实际上让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今日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受到“勤下楼“今日之衰。“偏称意”暗示唐玄宗的“不称意”。写得含蓄,耐人寻味。

杜牧关心时政,为了解救唐王朝的危机,他探究过古今治乱得失,探索过对历史经验的借鉴问题,所以他的怀古咏史,实是一一腔热血,一颗滚烫炽热的心。古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鉴”等,西方有“读史的人明智”,如何做人,如何治国,一切以“人”为中心,这充分体现了杜牧的人文主义精神。

三、诗眼

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过:“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人需要一对有穿透力的眼睛,准确地掌握事物的一切特征和细节,还要有所选择创新,凡是与他主观感觉有共鸣点,能被他的情感融铸成意象的,才被诗人摄人诗的视野之内。

粱代的钟蝾在《诗品序》中,曾提到一些专门适合作诗歌题材的例子:“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骨横朔野,魂逐飞蓬?…??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杜牧在这方面也是很有成绩的。杨贵妃喜食荔枝这一史事,前人写诗多采用之,但唯有杜牧写得最好,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达了玄宗与杨贵妃骄淫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以小见大的效果。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诉讼者为最上”。此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全诗不用难字,朴素自然,含蓄精深,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杜牧的咏史诗既要抒发议论,又要叙事说理,进行褒贬,还要有“玄外之音,象外之旨”,这就需要一种“妙用”。如《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堕楼

100人”。据《左传》记载,楚王听说息国君主的夫人很美,遂发兵灭息,把夫人抢了回来,息夫人忍辱屈从楚王。生了两个儿子,但一直不说话。楚王问她,她说“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在这首诗中,杜牧先用形象的语言概括息夫人的故事,然后第三句突然转折,由脉脉含情的描述转为冷冷一问:“至竟息亡缘底事?”息亡不正为夫人的颜色吗?她的忍辱苟活,纵然无言,又岂能无咎无愧?“可怜金谷堕楼人!”这里既无对绿珠的一字赞语,也无对息夫人的一字贬词,然而褒贬俱在其中,令人觉得语意深远。难怪前人将其评为咏史绝句的典范。

杜牧诗歌的诗眼还体现在诗人高超的练字功夫。《过华清官绝句其二》“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不着一字议论,便将玄宗的耽于安乐、执迷不悟刻画得淋漓尽致。“千峰上”同“始下来”所构成的鲜明对照,“始“字的妙用.无不显示诗人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深厚功力。《赤壁》是杜牧咏史诗中最脍炙人口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之战的古迹,引出了多少诗人的佳旬,有的想象当年的烈火朝天的剧战局面,有的追慕古代风流人物,更多的是借凭吊历史陈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此诗却另立新意,体现了作者想象力和创造力。历史上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孙全胜利,曹操大败,可是诗人却偏要来一个相反的设想:如果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也就是说如果周瑜打了败仗,那么,东吴的二乔就被曹操所夺,这一页历史又当是另一番情景了。这样就把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局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曲折地反映了出来。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说:“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可论眼直逐也。牧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杜牧诗中不直说孙氏灭亡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借用具体情事与形象的达意,所谓“弦之音”“象外之旨”。司空图论诗,有韵味一说,认为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要在诗的表尘“形象之处”有一种或多种韵味,构成一个意蕴丰富而耐人寻味的复合意象,这样的诗才能引起人们审美愉悦的好感。透过“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表象领悟到的意象以及由此而发生的无穷的联想与想象,比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意象还要丰富多变,具有很高的意境。

比之于擅长写“诗史”的杜甫,杜牧的咏史诗独树一帜,有所创新,因而被誉为“二十八字史论”。全祖望在《杜牧之论》中称“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耶!读其诗古文词,感其愤世,殆与长沙太傅相上下。”这是深得杜牧咏史诗人文精神真谛之见懈。

责任编校何周富

论杜牧咏史诗中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

作者:吕玲

作者单位: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刊名: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年,卷(期):2002,8(5)

引用次数:1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吴亦繁刘禹锡和杜牧咏史诗的比较-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刘禹锡和杜牧都是唐代写作咏史诗的高手,但是两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刘禹锡的咏史诗重在表现主观情感,杜牧的咏史诗不重言情而皆在资政;刘禹锡写作咏史诗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杜牧写作咏史诗则很少用典,即使用也都是熟典;刘禹锡的咏史诗常含有朴素唯物主义哲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杜牧的咏史诗则常带有兴衰不是人力可以抗拒的哲理意味;刘禹锡写咏史诗兼用古体、绝句和律诗,杜牧写咏史诗则大量采用七律和七绝的形式.

2.期刊论文许陆生略论杜牧咏史诗的创作-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6)

咏史诗古已有之,至唐代杜牧遂成蔚然大观.杜牧的咏史诗,将精辟的史论融入到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善于采用翻案的手段,标新立异,放言高论,提出与传统观点相对立的新颖独到的见解.不但脍炙人口,而且对史论式七绝咏史诗体的确立和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3.期刊论文段双喜.陈良中杜牧咏史诗中的女性观照浅议-兰州学刊2005(4)

杜牧的<赤壁>等咏史诗的翻案语往往以女性为议论的出发点,他咏史诗很多都与女子有关.这是由于杜牧个人生活放荡不羁,大量创作与女性有关的诗,形成了思维定势,给他的咏史诗提供了女性观照视角.文人有以女性为衬托增加诗歌情趣之传统,这也影响了杜牧的咏史诗.

4.期刊论文吴波.光峰.WU Bo.GUANG Feng论杜牧几首咏史诗的创作主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3)

杜牧是晚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诗、文、赋方面的创作成就堪称大家,其中以诗歌成就更为突出.咏史诗更是引起了后世人的推崇,但关于其诗歌主旨的理解,可谓聚讼纷纭.本文力图以全新的角度,对其咏史诗再做探讨,本文认为杜牧咏史诗的主旨,要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来分析,与杜牧的理想和心境密不可分.

5.学位论文邱文瑛临江吟逝水 幽梦付古今——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创作研究2004

杜牧、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耀眼的双子星座,他们的咏史诗创作在这一诗歌题材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文将从历史观及儒学的角度来分析两人诗歌所具有的时代共性,以及个人因素导致的差异性;并结合时代特征总结两人咏史诗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和理性精神,考察这一特征与诗歌本身、传统美学的矛盾,探索李杜是如何将诗与史的矛盾协调于艺术整体之中,以及他们的咏史诗创作对唐末及宋诗议论化的影响.

6.期刊论文赵银芳.ZHAO Yin-fang谈杜牧咏史诗的艺术风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 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杜牧咏史诗在晚唐独树一帜、新人耳目.文章通过解读杜牧咏史诗,分析杜牧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7.期刊论文晏天丽.YAN Tian-li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比较-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咏史诗人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均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其表现手法有同有异,对咏史诗的贡献在不同方面各有所得.杜牧和李商隐以自觉的创作意识与多方面的艺术探索,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及表现手法,成为晚唐咏史诗的集大成者.他们的创作承前启后,在咏史诗的发展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8.学位论文孙枫杜牧诗歌的史学意蕴2007

本文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杜牧的诗歌创作,并从中挖掘其丰富的学术内涵,为杜牧诗歌研究开辟一个合理的新领域。

笔者试图进一步深入到一个微观具体的层面,从史学的角度去剖析杜牧诗歌的创作思路,解读其作品的内在特质。

首先,探讨了杜牧的诗歌中所承继的史家思想,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史鉴思想、史家劝善惩恶的直录精神以及唐初“八史”中的史家总结。其次

,由杜牧从事谏官一职谈到他对士人谏诤传统的认同,在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他对同僚好友以谏尽忠精神的歌颂以及对唐初谏诤活跃的开明之世的追慕。此外,由于受到前人史谏结合意识的影响,他将谏诤方法融入到咏史诗的创作中,笔者透过这一点来解读杜牧的作品,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追求“帝王之道备”“兴衰之由显”的史谏境界。二、生动再现历史场景以增强史谏效果。三、巧妙构思盛衰突变进行讽谏。最后,杜牧在诗歌创作中展现了他独特的史学见识。他不仅能不为前人观点所囿,独立地发表自己的史学见解,并且在中晚唐史学经世致用的导向下,将自己所学务实地运用于现时政治。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所体现。正是他以发展的目光和理性独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他的诗歌带着一种历史哲学的思辨色彩。在含思悲凄、流情感慨之中,能独具豪迈从容;在纵笔挥洒之中,能尽显其学识和才情。

9.期刊论文任延东立论新颖,表达俊快——浅谈杜牧的咏史诗-经济研究导刊2008(12)

杜牧咏史诗最突出的特色是立论新颖,表达俊快,发前人所未发,表现了独到的胆识.他以深刻的情感内蕴、博大的情感气度、清旷的情感格调以及高卓的情感智慧,选择最典型的重大事件,褒贬俱在其中,寓意深远,意境雄浑.诵读杜牧的咏史诗,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从历史的回顾中审视晚唐现实的那种深沉的感慨.这是他对唐代咏怀诗的重要发展,于晚唐独树一帜.

10.学位论文彭笑远唐宋诗学转型视野下的杜牧诗歌研究2006

杜牧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以往对其诗歌研究,在题材类型上多集中于咏史诗,在诗歌体式上多为七绝,而对杜牧的其他诗歌体式及题材类型研究较少,从中国诗歌流变史的角度来考察其诗歌创作的更少。我的研究主要是把杜牧放置在中国诗歌史,特别是唐宋诗歌转型过程中来给他定位,具体考察他的诗歌创作有哪些继承与新变,以及他对宋型诗形成的贡献。

因此本论文认为,杜牧在唐宋诗歌转型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杜甫、韩愈所开创的新诗风,并加以自己的改造与创新,在诗歌创作的构思、表达和诗歌体式等方面均开“宋调”,形成了自己重意尚理的诗歌创作观,这些都对宋型诗的形成有着直接的作用。

引证文献(1条)

1.孙大军论杜牧的咏史诗及其怀旧伤时心态[期刊论文]-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d9276766.html,/Periodical_cdxzxyxb200205045.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