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东专插本政治新大纲增加的几个考点

广东专插本政治新大纲增加的几个考点

广东专插本政治新大纲增加的几个考点(四)

第一章

1.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段话为我们认识问题指明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全面从严治党、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的集中反映,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章

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

现在有一种观点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当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对立起来,质疑“当初”是否应当对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今日”是否应当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1)不论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70年代末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摸索,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的探索。(2)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方向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它继承了过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基本成果,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以及其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进行了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3)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不能用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来否定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同样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2.对历史变革的评价。

对历史变革的评价,必须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虽然在是想知道、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的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既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革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也不能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改革。

第四章

1.怎样认识和评价改革开发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正确认识这个问题需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如果我们党当初没有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遇到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严重危机。同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主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难于顺利推进。二是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是想知道、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得到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三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直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一、“四个全面”

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的发展实际,顺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从破解我们面临的出矛盾和问题出发,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提出的依据。

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

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

最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2.四个全面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第三,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五,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3.四个全面的意义。

第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

第二,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第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目标更加清晰,既有量的也有质的指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所走路径,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方向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要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包括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等等。这里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

1.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3.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五、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30多年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国内发展如何推进,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对外开放中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战略。

1.什么事互利共赢战略?

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主要是在通过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综合考虑维护中国发展利益和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要求,完善有关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使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全球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福利,与国际社会实现共同发展。

2.为什么提出互利共赢战略?

(1)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符合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同舟共济、同担责任、共享权利,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命运共同体”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因为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

(2)互利共赢倡导各国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

3.如何建立互利共赢战略?

第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第二,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是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与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建设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沿线各国的共同利益,是对国际合作以及球发展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第三,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

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

六、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程度继续加大。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

必须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1.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推动贸易平衡发展;3.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高国际投资合作水平;4.深化投资、贸易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为各国在华企业创造公平经营的法治环境;5.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第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机遇,以开放促发展。

第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第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七、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我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1.为什么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于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3.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经济新常态下,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新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4.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第一,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第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第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第四,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八、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

第二,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1999年3 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于重大问题的决定》,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征程。

3.全面依法治国与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必须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第一,重大改革需要于法有据,全面依法治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规则。第二,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基本保障。第三,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全社会都能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大棋局,法治才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强保障。

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

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5.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第三,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第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6.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革命。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第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第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第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第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首先,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内在一致性;其次还要认识到两者各有侧重,特别是要看到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它强调的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第二,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第三,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第四,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五,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下的具体措施有调整

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第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五,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十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1.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2.顺应自然,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3.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休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就是生产力”。“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阐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

(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要求,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第一,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第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第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

第一,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第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十二、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2015年5月,习近平深刻总结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五点重要主张,回答了新形势下两岸关系未来之路应该怎么走的重大问题,也回应了当前两岸民众关心的一些切身利益问题。

第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我们始终把坚持“九二共识”作为同台湾当局和各政党开展交往的基础。

第二,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

第三,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

第四,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

第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

十三、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新型

新型国家关系,“新”在合作共赢。强调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合作共赢是双方或多方在合作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从而实现各方的共同受益。中国倡导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核心是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任,开展对话和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和共赢,而不是单赢。

第一,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第三,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合作共赢是有底线的,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第四,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十四、全面从严治党

1.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必要性: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科学内涵: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全面”就是治党要覆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等党的建设各国领域。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

2.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显著特点和特有优势:

①思想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是制度建党的基础。②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之道,是思想建党的有力保障,思想建党的成果不断凝结和形成制度,思想建党的不断深化和持续进行也需要靠制度来保障和维护。③思想建党打造的是从严治党的思想防线,制度治党打造的是从严治党的制度防线。④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不可偏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3.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

第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首先落实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

第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要靠严明纪律。

第三,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至关重要。作风问题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先,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其次,严格党内生活,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再次,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第四,建立抓作风的长效机制。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第一,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第二,坚持惩治不放松。第三,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第四,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