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现代化历程

世界现代化历程

世界现代化历程
世界现代化历程

世界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历程

一、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过程

1、17——19世纪:

亚非拉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奴役,只有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种模式。但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先发内生型,如英法美;后发外生型,如德意日俄)本时期,

政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翻了封建制度,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如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拿坡仑法典、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等)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经济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实现了工业化;

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准则,理性取代了愚昧和迷信。

2、20世纪上半期:现代化模式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一模式,发展为多种现代化道路

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产生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以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为代表,产生了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模式。

3、二战后:现代化模式更加丰富多彩

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产生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民族独立国家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多种现代化道路,如韩国与新加坡利用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吸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长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西亚国家形成了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工业结构

二、政治民主化----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阶段概况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扩张: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

(1)、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

②法国民主共和政体:1791年确立君主立宪政体;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又重行君主专制;民主与法制交替,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③美国共和政体: 《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及总统制;南北战争后,废除黑人奴隶制,共和政体相对完善.

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其中,英国以自由主

义改革著称;法国以共和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为突出表现;美国则典型地体现了两党政治的制衡作用。

(2)以俄、日、德为代表的专制主义道路

封建专制色彩比较浓厚的德、俄、日等国,这些国家没有经历过比较彻底的革命,在政治上较多地保留了旧的封建残余,统治方式未发生根本变化,旧传统根深蒂固。其中,德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对内专制主义和对外扩张主义;日本呈现出垄断、专制、侵略三位一体的特点。

4、一战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危机与调整

(1)、美国罗斯福新政与民主制度的巩固: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美国的政治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制度巩固(2)、德国、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

1、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进行了“光荣革命”,1689年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用一系列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这一制度一直为英国沿用,并不断得到完善。英国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效仿。

2、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

3、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经过反复斗争,到1870年才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一直实行共和制。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4、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沙皇专制君主政体,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才建立起苏维埃人民政权。

5、意大利: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6、日本: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

7、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8、德国、日本、意大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三)、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1、17世纪初,荷兰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俄等国仍然是封建国家。

2、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大陆以封建制度为主体。这一阶段世界政治重心在欧洲。

3、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美日虽然势力大增,但欧洲政治重心地位不动。

4、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政治制度日趋完善,美日日渐强大,向欧洲政治重心地位提出挑战。

5、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法西斯和反法西斯集团,最终反法西斯联盟战胜法西斯集团。

6、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大改组,欧洲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

7、20世纪90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

三、经济工业化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年~1945年)

(1)、战后初期(1918年~1923年),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20年代(1923年~1929年),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3)、30年代(1929年~1939年),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4)、二战时期(1939年~1945年),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年~至今)

(1)、945年~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1950年~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倔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为美日欧三足鼎立。

(3)、1973年~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

(4)、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

(5)、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二)、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主要经济思想

1、重商主义(略)

2、自由主义:19世纪以后在欧洲的主要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核心内容: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实践措施: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消除关税堡垒,各地正常贸易。

3、凯恩斯主义:当代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凯恩斯1936年提出。核心内容: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和投资。实践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17世纪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的统治。b、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殖民地。c、18世纪60年代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1840年前后完成工业革命。

②丧失原因:a、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设备陈旧,资本家把大量资本投往国外,不愿用于更新设备和采用新技术。b、英国广阔市场,对采用新设备和新技术缺乏应有的积极性,造成生产率低下。c、美德工业迅猛发迅速赶上和超过英国,使英国逐渐失去“世界工场”地位。

2、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20世纪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经济危机、侵越泥潭)。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原因: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四、思想的多元化----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

1、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2、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3、自由主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引发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4、社会主义----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

5、民族主义----在欧洲表现为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相结合的民族统一和民族独立运动;在亚非表现为反殖反封的民族独立运动.

6、凯恩思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为核心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感想

读《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有感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董正华编著的,这本书的内容重点分析了先后卷入世界现代化浪潮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也注意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争鸣,科学技术进步,世俗化与宗教复兴,农业、农民与乡村社会的转型以及全球化的由来与新趋势等比较专门的问题。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这本书是非常值得去读的,它有许多优点。首先,这本书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而且还体现了作者的治学风格。本书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而且这本书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而且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的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这本书的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所以这本书的作者是那种真正有学术建树,有良好的教学经验,又能将学问深入浅出的传达出来的重量级学者。 并且这本书的出版目标也非常明确,那就是: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国各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此书的编写、出版和推广,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通识课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中,使这一类课程的学科搭配结构更合理,更正规,更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从而也更方便全国各大学设计和安排这一类课程。 当然,这本书也有它自身的缺点和局限性。因为它迄今完全没有涉及非洲和大洋洲国家。那里的发展变化,无论对当地民众还是对现代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南亚次大陆各国丰富多彩的现代变革,此书也基本没有述评。这些都是明显的缺憾。往大处说,对于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迄今仍然是未竟的事业。全世界几百个国家、几十亿人口一起涌上越来越拥挤不堪的现代化快车道,结局究竟如何,仍然难以预料。这势必影响到对既有世界现代化进程各个方面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学习处在不同发展层次的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战略和经验得失,对中国的现代化战略也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以下则是我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认识。 人类在进行现代化演进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1840年的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大门,让我们认识到需要学习西方的这些技术,于是开始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技术、经济层面的改革。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人们产生了更多的反省。反观日本的明治维新,花了30年时间解决了日本的基本崛起,当然崛起的核心是由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而发了大财,日本才彻底崛起。日本崛起用了很短时间,明治维新是在学习西方。中日甲午战争后,以清朝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为标志,最终洋务运动失败了,其失败使得中国的仁人志士认识到,中国的问题还是要解决制度的问题。就其失败的原因,落后的封建体制不能容忍现代化因素的产生。 在接下来的戊戌变法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想派,走君主立宪的道路,还是保持传统,但这样的斗争根本没有推翻满清的体制。戊戌变法失败后,又爆发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就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从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军事层面,什么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其实根本要在思想制度层面解决。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意义是我党在革命后的一种总结,五四运动的本质就是“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追寻了170年历史中的最具分水岭意义的一个事件。它彻底地否定传统,全盘西化,开启了又一个现代的中国。今天中国的逻辑就是从“五四运动”演绎而来的。 1949年后,我们基本上是全盘的苏联模式。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150多个项目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另一个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大国,研制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在文革中期还有一个三线工厂,就是我们把苏联援助的这些项目消化吸收后,进行再复制。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曲折中进行的原因探索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曲折中进行的原因探索 观看我中华历史,发现我们的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在曲折中进行的,经过查看历史名家的论作,查看相关的资料,究其原因,感觉主要的也就下面几点。 中国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几乎没有和世界进行技术、文化、贸易的沟通,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政府签订了卖权辱国的条约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此时的封建统治者者还没有认识的改革和近代化已经势在必行了,依然以天朝帝国自居,没有清政府的最高层支持的变革是不会成功的,当时的封建势力很顽固,只是取得了一点点的成就,甲午战争把这一切都毁灭了,留的只是后人的反思,和很多的爱国志士的苦思,没有很好的办法,后来又经历很多战争签订了很多的条约,直到《辛丑条约》之后才想着改革,此时已经晚了,1840年到1900年的这段时间里面,清政府外忧内患,耗尽了帝国的元气,此时的所谓的改革只是帝国灭亡之前的垂死挣扎,虽然有很多的改革是好的也引进来了很多的先进技术,但是此时的清政府手中也没有多少的权利了,主要的大权在地方的“省长”手里。中央政府已经奄奄一息了。 辛亥革命算是压死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吧。而从此以后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开始袁世凯活着的时间,地方的大员还听从他的调遣安排吧,此时外国的势力在中国很强大而袁世凯也没有能力驱除外国势力,但是袁世凯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不能的埋没的时间,可是后来由于孙中山领导的起义也好叛乱也好,使袁世凯的政治地位的受到了威胁,所以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被迫减缓,袁世凯死了,而孙中山没有实力统治中国所以袁世凯死了,后来一直都是袁世凯的收下大将在统治中国,不是他们腐败不改革,只是没有改革的政治条件,他们整天都是在争权夺势勾心斗角,一不小心就会被弄死,还哪有心情改革,有的贵居总统但是没有军权,说话也没有分量,所以说改革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也是白搭的。后来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国民党和黄埔军校,他没有统一中国,蒋介石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也只是形式上的,因地方势力还依然厉害,给袁世凯的时间差不多,后来抗战和内战,蒋介石更没有时间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后来毛泽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开始的几年忙于清理国民党的残余部队统一中国,还在朝鲜和美国干了一仗,这些弄的都是正事,没有推进近代化的发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的事情有点不堪入目了,以前封建帝国建立之后都要杀很多的功臣,人民国也不例外,国家主席被活活的饿死,知识分子被带上反革命的帽子,老师成了臭老九,近代化进程往后倒退了很多,这是很多人不得不承认的,后来的改革开放久了。中国也大大的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如果改革开放发生在1840年左右的时间,不是1978年,我只能说中国现在绝对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主要的是中国政府过于软弱照成的,1840年时间的清政府是有能力的进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的,但是他没,以后的政府都是力不从心。共和国虽有能力,但是的确改革开放晚了 还有的方面比较重要的是文化方面。文化我了解的不多,我看书上有说儒家文化一直认为发明

(完整版)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历史是历史,不会改变。改变的是写历史的人的心态和看历史的人的心境。拂去尘埃,看到的也许是不一样的历史。 对于殖民地,国人的观点总认为是资本主义强盗,帝国主义者压迫,奴役第三世界国家的铁证,我们的历史中写满的都是西方国家在我们的第三世界兄弟国家里面为非作歹,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我们的历史书上面写到的是黑奴贸易的血腥,写到的是亚洲革命风暴的残酷镇压,而作为中国人,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很多的鸦片情节,圆明园情节,毕竟对于每个珍视祖国荣誉的中国人而言,那都是这个民族永恒的伤痛。我也相信在众多的曾经在外族践踏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心中也有这一段不堪历史的伤痕。殖民的进程确实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历史就是历史,不会因为我们的教材,我们的意识形态怎么样去解读而发生丝毫的改变,沉淀在历史长河里面的是岁月的精髓,历久弥新,恒久不变。马克思在其经典哲学里面提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这是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一项重要手段。不同的角度解读的历史也许会有天差地别的。我不否认我们的教科书对我们的历史作出了合乎逻辑的解读,但从史学的观点来看,从解读历史的真实面目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的历史不应该是书上的泛泛,我们要做的是透过铅字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解读历史,解构历史。 对于殖民地问题,我们眼界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国或者是一域,这样的话我们就容易范形而上学的错误,所以评价殖民地及其由此发展而来的殖民化,应该是站在整个世界的角度,站在整个人类历史前进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站在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我们认为,殖民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推动了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这一问题。 第一,对于西方而言,殖民运动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对此做出解释。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通过对农民土地的掠夺(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掠夺殖民地、贩卖奴隶、发行国家公债等方式实现。这样使大量生产资料和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里,转化为资本,又造成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西方对殖民地国家

世界现代化进程课件总结

世界现代化进程 (专题选讲) 第一讲现代化引论 一“现代化”是什么? “现代”(MODERN)通常指“现在的”,是相对于“过去”而言。单从时间上讲,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现代”所指内容不同,所以具有相对性。 把某个时代称为MODERN ,据认为最早产生于欧洲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称当时为“MODERN”以区别于以前的“中世纪”(MEDIEVAL,MIDDLE AGES)。 “传统”与“现代” “现代”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它被赋予了表述事物的属性或特性的含义。人们用“现代的”和“传统的”来表述事物的不同特性,它们相对而存在。两种特性的区别是动态的。一种属性今天是“现代”的,可能到明天就变成了“传统” 的。仅仅从时间上看不能确定什么是“现代”的。“现在存在的”东西不一定是“现代的”,而可能是“传统的”。 “现代”与“传统”不是绝对割裂或截然对立的,它们是历史进程中前后相继的环节。现代是从传统中发展演进而来的。 何谓“现代化”——它的内涵 科学研究要进行概念或范畴的界定。我们要对“现代”和“现代化” (modernization)作必要的界定。它们是什么内涵呢? 欧洲中世纪以后人们用“现代”一词来指称他们那个时代。但在现代化研究中所讲的“现代”,却有所不同,它主要指的是西方进入工业化以来的时期。而“现代化”则意味着一个变化的过程,即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什么具体内容,现在人们有不同理解。 人们容易认为它就是所谓“四个现代化”,或是认为它就是近代以来落后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赶超先进国家的进程,或者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是非 1页

工业化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 “现代化”是一个人类社会整体变化的进程 对“现代化”的内容的恰当理解是: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整体性变化,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所有方面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但只是说明从“传统”到“现代”还是不能明确地说明“现代化”的内涵。因为“传统”和“现代”在不同时空环境下含义不同。 现在通常所说的“现代化”,有其特定的内涵,指近代以来以来世界历史上发生的一种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迁,即工业文明兴起并逐步取代农业文明而成为主导性的文明形态的进程,它由欧洲开始而波及世界范围,是人类社会自十八世纪发生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变革。 在这种语境下,工业社会前的事物或属性就是“传统的”,而随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而形成的事物或属性就是“现代的”。 现代化不仅仅是工业化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物质基础。但现代化包含着社会诸方面的整体变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旧有的一切(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都将决定其去留,不能适应者将被淘汰,或经过改造而融入现代,实现向现代的转变。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 一个社会实现了“现代化”,就成为“现代社会”。 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其经济基础是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再生性生物能源,经济增长缓慢,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化程度较低,社会流动性较小,社会生活较为封闭保守,社会发展变化相对缓慢等。 现代社会是工业社会:其特点是以工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专业化程度高,广泛利用非生物性能源,经济快速增长,行政管理科层制度化,劳动分工细、专门化程度高,社会流动性大,生活都市化,社会发展变化加速等。 2页

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钱乘旦 现代化的缘起现代化在欧美的发展现代化在全球的推进现代主流意识形态结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之所以做如此断言,是因为自近代以来,历史的主要内容 就是现代化。 现代化的缘起 在近代世界到来之前,文明的基调是农业(牧业包括在内),文明的指向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社会。然而在中世纪晚期,西欧出现了种种趋向,最终使农业文明走向解体。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 代化的准备阶段。 在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商业游离于社会主体结构之外,有它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价值体系,这是当时的西欧和其他文明地区完全不同之处。在其他文明结构中,城市和商业也是有的,有的甚至比西欧更发达,但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商业都被包在社会主体结构之内,压在一个无所不包的国家大屋顶下,无法形成它自己的制度和思想,也就不可能独立发展,形成不了对主体农业文明的挑战。西欧的情况却导致在城市和商业中出现一种异质文明,这种文明逐步发育,最终对农业文明造成冲击。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一种新的精神发展起来,这种精神赞扬财富,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去发财,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取得了许多自由:人身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自由、经济活动的自由,以及由此而必然出现的财产自由等等。所有这些都为一种新的文明创造了前提,社会变动的时机已 经来临了。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具有巨大意义。在中世纪欧洲(尤其西欧),国家的概念是很模糊的,社会的基本单元是领地。在领地上,民族的属性没有意义,一国的贵族可以在另一国领有土地,领主不讲究国籍。欧洲大地因此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基督教是把西欧连接起来的唯一力量。在这个基督教的大世界里,“国家”并没有实质性意义,它更多地只是一种地理概念,而很少表现为政治实体。 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民族国家出现后,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民族国家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由此产生两个结果:第一,发展的不平衡迫使各地区都要形成民

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Word文档

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英国通过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首先崛起,开辟了世界近代化进程的先河。法国、美国继起成为世界强国。德、俄、日在19世纪中后期也相继跻身于世界近代化国家的行列。通过本主题的学习,知道主要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理解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和平发展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 (一)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主题? 现代化意味着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是文明结构多侧面、全方位的重塑,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等内涵。现代化肇始于西欧。16—18世纪,西欧科学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接踵而至,首先在英、法等国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原型。18世纪60年代后,工业革命释放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工业文明由西欧向全球扩展,作为工业文明载体的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在19世纪后期形成,由此迈入现代化的全球性发展阶段。 从世界历史的演进看,现代化进程在不同国家起步有早有晚,现代化动因或产生于内部或来自外力,形成了“早发内生”,和“晚发外生”两种现代化类型。主要发达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则有三种途径:革命、改革、王朝战争,可谓殊途同归。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各国受到本国国情的影响,选择了不同发展模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大势,对本国及其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正身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学生,本主题将有助于他们通过审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加深对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认识。 (二)如何理解这一主题及其学习要求 1. 英国 英国革命之所以被称为“清教革命”,从现象上看,是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以宗教派别之争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且贯穿始终。从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对革命进程的影响而至“光荣革命”,都离不开宗教因素。引导学生分析英国革命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17世纪的英国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尚未展开,意识形态仍受宗教影响,披着宗教外衣的反映社会各阶段的思想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英国革命历时50年,其间政体四变,最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分析英国政治民主的特点:通过立法提高议会的权威来制约王权,在议会内部则实施分权制衡,并以两院制和两党制防止议会专权,搭起了现代民主政治的框架;但英国革命忽视平等,保障的仅是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利益,人民大众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

世界现代化的开端

第一节:世界现代化的开端 一.现代化的起始时间 现代化最初是从西欧开始的,这早已成为共识。但现代化的起始时间却存在分歧,有如下三种观点:①视1500年前后为现代化的起点;②视文艺复兴为现代化的起点;③视工业革命为现代化的起点。 下面先分析第一种观点即视1500年前后为现代化的起点 依据之一:支持此观点的学者对比了1500年之前与之后的西欧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和外部关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与差异。 1500年之前―― 政治领域,仍处于诸侯交战的分裂状态,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经济领域,仍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不活跃; 意识形态领域,宗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不但禁锢思想,而且束缚所有社会生活领域,导致社会缺乏活力; 对外关系领域,总体上仍较封闭,仅存在与亚洲的少量奢侈品贸易 1500年之后――

政治领域,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兴起,王权专制强化; 经济领域,工商业逐渐兴起,为全新的经济形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意识形态领域,封建宗教神学不断受到强力挑战,新的文明意识正在显现; 对外关系领域,殖民者的海外探险与扩张不断满足着西欧对财富的渴求,也获得了关于外部世界的大量新信息,改变了西欧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依据之二: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1500前后的两三百年间继发生,对现代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1500年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就开始了海外探险; 1487年,迪亚士;1.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抵达非洲东岸; 此前,但丁的<神曲>问世――这标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始。不少巨星活跃在这一时期,如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 1519年~1522年,麦哲伦利用帆船,完成人类第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

从大国崛起看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从《大国崛起》看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并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使得世界贸易中心逐渐从太平洋沿岸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葡萄牙、英国逐渐兴起。价格革命为西方资产阶级积累了物质基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这也成为后来大国崛起的前提。中国的闭关锁国使得我们错失了这样一个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机会,也是的英美等国从起点就将我们远远甩在了后面。 从《大国崛起》这一记录片中所展示的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或工业化,而相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我们的“现代化”则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西方化”。尽管这样似乎代表着主体性的丧失,但我们的发展轨迹事实上就是西方化的过程。 纵观大国的崛起,他们大致有以下共同的要素: 他们提供给买卖双方一个可以自由交换的市场,,及自由市场的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私有产权制度的确立,政府干预的减少,实行进一步市场化,这样才会形成一个有效运作的市场,并可以将财富投入生产。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我国以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相结合的方式来配置资源。 都以立法的方式对私营主的财产私有权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体系,以法治国。中国从封建王权社会以来到毛泽东统治时期,都是以人治为主,君王掌握臣民的生死大权,君主意志决定整个国家的命运。我国把依法治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项基本国策也是崛起的土壤。 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开放环境为繁荣科学和文化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建立在新的生产技术和手段的产生,知识应用于创新,转化为新的生产力,进而转化为资本。 民主的政治。五四运动之前,我们国家的人民根植与思想深处的是为君主而活,为道义而活,为父母而活,五四运动之后,人们才明白了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要求权利,要求民主。 中国崛起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环境决定我们无法通过殖民掠夺和海外扩张的方式来扩大海外市场和发展经济,但我们是必要把市场推向海外。我们拥有13亿人口,这既是机遇又是诅咒,充足的人口一方面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我们生产的商品成本低但却导致我们不觉陷入生产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中去。 正如《大国崛起》的最后一段话一样:“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风险。走过六十年,回收五百年,一路巡看交相兴替的大国演变,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一件事——让历史亮起来”。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要求: 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 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 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 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一)前五四文学时期 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 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 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 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 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

和文学革命的统一。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 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3、文学革命的实质 (1)文学语言的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文学观念的革命P4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doc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古时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随着祖国不断地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也越来越自信,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道路上,有些人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极其落后的,我们应该继续向西方看齐;有些人则披着复兴传统文化的外衣,过度夸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把许多糟粕的文化传统思想也保留了下来并继续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中有许多内容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而且我们还要分清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指导这些传统文化的思想。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糟粕文化遗留下来的其中的一种思想。读书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手段,现在各行各业都能依靠书籍来传播技术经验,所以我们要认清行业之间绝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在这种封建思想的荼毒之下,人们为了所谓的“体面的工作”,却忘了自我要不断“修身”;人们依然粉饰着“面子

工程”,却忘了古人提倡的要“务实”。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些糟粕的思想,早就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或剔除。然而我们有很多人却依然拿着这一部分糟粕的古语来教导后人,造成封建顽疾无法根除。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个人认为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并没有发展出能够让整个中华民族接受的新型的中华现代文化思想。我们的现代文化思想依然依托于西方,造成了现在我们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思想上的混乱。在思想混乱之中,传统如何服务于现代成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当然,这也是文化复兴之路上必然会出现的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古时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医学、文学、音乐、书法、绘画、戏曲、服饰等等领域中,中国本身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实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那些根植其中的传统文化思想才有对错之别。不过现在对中医的质疑声非常多,这里我想说,大多数中医是通过实践检验出来的,这本身是符合西方所谓的科学的。即使是现在,西医也是在不断地试错之中,每过一段时间西医都会有很多旧理论被推翻。 上文提到了传统文化思想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两种概念。因为只有分清这一点,才能知道哪些是需要我们去讨论去留问题的,哪些是不用纠结这一问题的。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研究国情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改造中国社会,必须首先进行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起民族独立的国家。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着,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使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为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从此,中国共产党就承担起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限于经济方面,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但对于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走过来的新中国来说,对于一个现代工业仅占10%的落后农业国来说,要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将是一个漫长的征程,它已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20世纪50年代,“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早在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国家的富强。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等文中明确提出,革命胜利以后,必须把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1953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政协扩大会议上详尽阐述了发展工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并强调“重工业是国家工业化

的基础”(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109页、132页、439页。)。中国共产党在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即把“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其总任务之一。因此,当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从1953年起,中国便进入了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基本任务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五年中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588余亿元。“一五”期间,中国的工业化获得高速度发展,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提高到57%。这一阶段,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向四个现代化进军”。 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中国共产党就开始认识到,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唯一的建设目标是不够的。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便提出过:“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109页、132页、439页。)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版,第404页。)首次将科学文化纳入国家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向全国完整地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

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现代化(历史轨迹)

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现代化(历史轨迹) 把握概念沿革、理论演变、现实状况 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现代化(历史轨迹) 何传启 《人民日报》( 2019年01月17日 05 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把实现国家现代化作为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研究、 探索现代化建设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现象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体现为各国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发展前沿水平的行为与过程。它像一场国家发展的马拉松比赛,跑在前面的成为发达国家,其后的属于发展中国家,最后的则成为最不发达国家。当然,发达国家可能掉下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赶上去,其 位置转换具有一定规律性。 16世纪,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欧洲人相信一个新时代已来临,那就是“现代”。18世纪中叶,欧洲人发明了一个新词“现代化”。现代化用作动词,指实现现代化的行为和过程,就是成为现代的和满足现代需要的行为和过程,如工业现代化等。现代化用作名词,指实现现代化之后的状态,就是具有现代特点、满足现代需要的状态,通常指世界先 进水平,如国家的现代化等。现代化用作形容词,指具有现代特点和满足现代需要的。从 这个意义上说,最新、最好和最先进的就是现代化的。 现代化的主要理论形态 多年来,国内外一批学者不断深化对现代化的研究,形成了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 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重要成果。 经典现代化理论。这是20世纪50—60年代形成的现代化理论。它不是单一理论,而 是关于现代化现象的理论集合。不同领域学者的研究方法各有特色,对现代化的理论阐释 也有所差别。美国社会学家本迪克斯等认为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迁,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 社会的转变。我国历史学家罗荣渠强调,从广义上讲,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 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从狭义而言,现代化是落后国家迅速 赶上先进工业国家的过程。欧美学者指出,现代性是现代化结果的抽象表述,包括政治民 主化、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文化理性化等。 后现代化理论。该理论在20世纪70—80年代登上学术舞台。后现代化理论不是完整 的理论体系,而是关于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化研究的思想集合。美国学者贝

论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

论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 【摘要】:。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曙光。洋务派的基本指导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它是贯穿于洋务运动始终的一个指导思想,是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启动。这里的“中学”是指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孔孟之道和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体”,是不能改变的;“西学”是指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工艺技术和坚船利炮,这是“用”,是可以学习、效法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现代化尝试的失败,最终并未把中国引向现代化之路。 【关键词】:现代化;洋务运动;影响 现代化是时下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这与经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有关。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可见,现代化就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19世界下半叶,工业化和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步向周围地区扩散,并越出欧洲向异质文化地区传播。在这一时期,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曙光。它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和工业化、教育科技、军事国防、外交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许多显著的进步,使中国从不同领域都开始朝现代化的方向迈进。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以下的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现代化尝试的失败,最终并未把中国引向现代化之路。 (1)国内环境方面:农民起义的冲击,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允许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于是洋务运动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但是,洋务运动需要的是和平环境和统治集团的一致努力,而国际资本的不断侵略,又使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们将精力和财力集中于军事,无力兴办更多的其他事业,从而限制了它的发展,使中国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就国内环境来讲,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人民版九年级思品《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第三课第一框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第三课《中国的道路》经济全球化,需要中国融入地球村中去。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学生需要认识到地球村的成员应该是色彩斑斓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方面我们要加快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凸现中国的特色。 本课与学生一同感知我们的全面开放政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在开放的过程中如何显现中国的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本部分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了解党在现阶段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路线制定的正确性,树立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二、教案 目标 学习当代中国的历史坐标,理解现阶段我国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过程与方法:

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 感受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多媒体辅助、读书指导、提问、合作式讨论探究。 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用书》中答案提示、教学资源部分 同学们:我们 儿女都感觉无比自豪。多媒体展示新史的变迁,

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开篇》。 新课 呢? 多媒体展示“图画史册”。责任意识。

同学们: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华民族受侵略、受欺凌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向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航船。我们中学生要肩负起“开创未 一、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P33“阅 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 ,得出中国不发达 设问:60年来,中国获得了长足

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结论。 然后强调指出:中国处于并将长 资料卡:中国科协有关“中国达

世界现代化历程

世界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历程 一、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过程 1、17——19世纪: 亚非拉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奴役,只有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种模式。但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先发内生型,如英法美;后发外生型,如德意日俄)本时期, 政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翻了封建制度,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如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拿坡仑法典、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等)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经济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实现了工业化; 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准则,理性取代了愚昧和迷信。 2、20世纪上半期:现代化模式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一模式,发展为多种现代化道路 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产生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以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为代表,产生了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模式。 3、二战后:现代化模式更加丰富多彩 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产生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民族独立国家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多种现代化道路,如韩国与新加坡利用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吸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长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西亚国家形成了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工业结构 二、政治民主化----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阶段概况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扩张: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 (1)、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 ②法国民主共和政体:1791年确立君主立宪政体;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又重行君主专制;民主与法制交替,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③美国共和政体: 《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及总统制;南北战争后,废除黑人奴隶制,共和政体相对完善. 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其中,英国以自由主

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必知热点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回顾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我们任重而道远。 必背知识 一个概念:近代化(现代化) 两大任务: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三个层次: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层次,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四个阶段:起步阶段、整体发展阶段、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新中国的现代化阶段。 五条基本线索:经济近代化(现代化)进程;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思想文化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实现近代化的前提与基础是民族独立。 一、关于“近(现)代化”概念 近代化即现代化,指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为推动,实现封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近(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的系统工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而非自发地开始的。表现为政治上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思想上争取自由、民主、科学;经济上向西方学习现代军事技术、努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二、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繁荣富强、持续发展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一)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