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巴赫音乐赏析

巴赫音乐赏析

巴赫音乐赏析
巴赫音乐赏析

巴赫音乐作品赏析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08-11-06

《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

(管风琴曲)

首语言华丽,气魄宏伟,充满悲剧性的《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是巴赫世俗性管风琴曲的代表作品之一.如标题所示,它包括托卡他和赋格两个部分.托卡他是一种节奏紧凑,快速触键的富于技巧性的键盘器乐曲,始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A 加布里埃利的托卡他只是和弦与音阶的交错进行,以梅鲁洛为代表的托卡他,则由自由即兴的段落和赋格段互相交替而成.巴赫等人的托卡他继承了梅鲁洛的传统,处理成自由发挥的段落和复调段落相交替的多段结构.此曲一开始就以灵活的键音与厚重的琴管发出一种圣喻般的庄严和悲剧性的吁问,极富戏剧性.由此而展开的悲壮的音流,给人以辽阔空灵的感觉.接着便是三段相对完整的音乐,前两段是主题的自由变奏,第三段是音乐素材的整体综合与发展.这三段音乐情绪一段比一段高涨,到了托卡他的尾声达到最高潮.乐曲的第二大部分一赋格曲是极富特色的,在这里几乎看不到巴赫赋格曲所特有的旋律线严谨,复杂的交织,代之以对主题材料的多样化的自由展开,使赋格曲代有这一形式少有的即兴风格.显然,巴赫这样处理是为了使赋格曲能与托卡他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仔细聆听就会发现,赋格曲的主题也是从前面的托卡他中引伸而来的:

{ewc MVIMAGE,MVIMAGE, !14800310_0071.bmp}在尾声中,托卡他与赋格曲这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并且,使音乐的材料得到进一步的总结和概括.全曲在由辉煌的走句,浑厚的音响所营造的悲壮的气氛中结束.在《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中,巴赫使宗教世界的耶稣受难与现实中人的痛苦得到悲壮地统一,让救赎的牺牲精神与对幸福的孜孜希求水乳交融,在那建筑式的音响群落里,你能感到一种具有历史厚度的悲壮的热情,敏锐的呼吸和圣洁的冥想.

《平均律钢琴曲集》

(古钢琴曲)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古钢琴音乐中的最高杰作,在整个音乐史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音乐上的"旧约全书".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每卷由二十四曲组成,两卷共四十八首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是十二平均律首次被这样完整地运用,预示了键盘乐器的远大前程,在当时古钢琴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奠定了现代钢琴的技术,而且就其音乐本身来说,也有根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仍被视为古典音乐的典范.《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为键盘弦乐器(Clarier)写的,他所说的Clarier常被误解为克拉维科德,实则泛指键盘弦乐器,包括克拉维科德与哈普西科德,第一本巴赫传记作者福克尔认为巴赫喜欢克拉维科德,因而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英国组曲》等都是为克拉维科德写的,但巴赫在遗嘱中提到的家藏乐器中有六架哈普西科德族乐器,却没有一架克拉维科德,可见福克尔的说法是值得推敲的.曲集的第一卷和第二卷都是按同一体系安排的,即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依次类推,按半音的顺序遍及全部大小调.按纯律调音的古钢琴只能弹少数几个调,调性一多,音就不准了,所以超过三,四个调号的调性几乎不用,平均律在巴赫之前就为人所知,但从未付诸实践,巴赫特意要求古钢琴按平均律调音,即将八度分成十二个音程相等的半音,这样就能弹出所有的大小调,并可以自由地转调,而转调又是将主题材料加以戏剧性展开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曲集的每一首都包括一个前奏曲和一个赋格曲,所以,《平均律钢琴曲集》也有叫作《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的.赋格艺术对一般作曲家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在天才的巴赫手中,却可以写成最富于情感最深刻动人的作品.他的赋格主题既有抒情性的,悲剧性的也有风俗性的,英雄性的,它们是当时德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巴赫个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巴赫在赋格的创作中,将这一体裁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充分发挥写作上的自由度,只严格遵循呈示部的原则,而在展开部或插部则灵活地施展他的变化技能,他运用主题的技艺性处理(倒影,逆行,扩大,紧缩)作为贯穿前后的线索,而在富于对比的答题和对题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变化,并加进新的因素,使全曲达到高度的对比统一.巴赫在赋格创作

上又一超越前人的地方,是他的赋格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和均衡的结构感,这是因为在赋格大厦的底部有坚实的和声基础,和声在巴赫乐思的发展上和结构布局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巴赫的赋格至今仍被视为复调与和声相结合的最高典范.从宏观上品味这两卷作品性格上的差异,我们甚至能够感受到巴赫生活上的沧桑与变迁:

第一卷创作于1722年,巴赫37岁,那几年在克滕的宫廷里任职,受命创作了许多非宗教音乐,前此不久的1720年,巴赫的第一个妻子去世,翌年他与小17岁的安娜马格达莲娜结了婚,写第一卷时,巴赫必定还沉溺于新婚的喜悦之中.第一卷里的巴赫很有生活情趣,其音乐使人亲近,容易引起共鸣,每一首都那么鲜明而有特点,听来引人入胜.

第二卷里表现的是另一个样子的巴赫,事隔十六年后,他已经逐渐走向老年,早就离开了克滕,在莱比锡古老而又阴沉的托马斯教堂任职,埋头创作了无数宗教音乐清唱剧,第二卷里的巴赫衰老且略带悲凉.第二卷也不像第一卷那样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地写了约四年之久.仅仅把每一卷第一首中的前奏曲拿出来比较,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种差异.

上卷的第一首是用C大调写成.它的前奏曲,也可以说是整部钢琴曲集的序曲,使用的手法极其简练,分解和弦构成的优美音型贯穿全曲,像流水一般地流淌着.这里展示的是一个清凉,纯美,圣洁的世界.后来,19世纪法国作曲家古诺(1818—1893)以此为基础,给它配上一个庄重而又深邃的旋律,这就是著名的歌曲《圣母颂》,而此《前奏曲》就成为《圣母颂》天衣无缝,相得益彰的伴奏.另外,《圣母颂》也以一首著名的广泛流传的小提琴小品行世.

{ewc MVIMAGE,MVIMAGE, !14800310_0075_1.bmp}

第二卷第一首的前奏曲,也是用C大调写成,情绪上却与上卷的那一首有天壤之别,音乐从持续主音上的连续十六分音符间隔三十二分音符开始,庄重,深沉,具有管风琴的效果,我们可以想见巴赫正在庄严肃穆的托马斯教堂里演奏管风琴.

{ewc MVIMAGE,MVIMAGE, !14800310_0075_2.bmp}其实,在以严谨,理性著称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面前,任何文学性的阐述都是苍白幼稚的,但是透过这两个性格迥异前奏曲,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巴赫情绪上的变化,因为,任何艺术作品必定是烙上时代的印记的.

我们再来看其它两首作品.

上卷的第三首有可能占一个世界之最,它是用#C大调写成的,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用#C大调写成的作品.前面已经述及,在巴赫之前,按纯律调音的古钢琴只能弹少数几个调,调性一多,音就不准了,所以超过三,四个调号的调性几乎不用,何况包括所有升号的#C大调!这个#C大调"黑键"前奏曲,用3/8拍子写成,前半部分只用了两种节奏型:一是连续十六分音符,一是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长短结合,由两只手交替着演奏,在对比的基础上流动不息,充满着灿烂的光辉.而赋格曲则具有加伏特舞曲的风格,活泼且富有青春气息.{ewc MVIMAGE,MVIMAGE, !14800310_0076_1.bmp}

下卷的第四首,用#c小调写成.前奏曲是9/8拍子,这是一首感情至深的三重唱,精致且富有表情的装饰音,巧妙处理的主题,深刻的表现力,使之成为第二卷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三声部的赋格曲类似吉格舞曲的风格,流动,轻快与内省的前奏曲形成对比.从第二十七小节开始,出现半音阶式的对位旋律,表情丰富.

《创意曲》(古钢琴曲)

巴赫的键盘乐器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两卷平均律,如今已经成为钢琴学生的必修课,而他的二部和三部创意曲可以看作是弹奏平均律的准备,是非常好的钢琴教程,事实上巴赫也是把创意曲作为教材和练习曲来看的,创意曲中的一部分原是为他的爱子威尔海姆弗里德曼巴赫作练习而写的.巴赫在前言中写道:

"这一正确的指导将为键盘乐器(Clavires)的爱好者,特别是那些乐意学习的人指明了清楚的方向,不仅可以干净利落地弹奏二声部乐曲,同时可以获得一些很好的创意,并弹得出色,多半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一种如歌的弹奏风格.此外还能获得对乐曲布局的强烈感受."

简单他说,创意(Invention)就是创造乐意,从此曲集的前言中也可以看出,巴赫认为学弹钢琴的目的并不仅

仅是学会弹琴,而且也是一种学习作曲的入门途径.创意曲的创作时代比平均律钢琴曲集要早,与后者不同的是,巴赫在十五首二部创意曲与十五首三部创意曲中没有完全使用二十四个大,小调,省去了#C,#F,bA,B大调和#c,#f,ba,be,bb小调这九个升降记号比较多的调性,这或许是当时键盘乐器调律未能达到完全的平均律,调号的增多会导致音准问题的原因.所有的二部创意曲都不难理解,还非常生动,可能是因为巴赫是为儿子写的,注意到必须浅显一点,比如,F大调第八首,象军号嘹亮,最能引起孩子们注意.

这十五部二部创意曲,大部分是三段式的结构,第一段结束在属调或关系小调上,与第二段有明显的分割,第三段是第一段再现,结束在主调上.在巴赫的这些浅易简练的创意曲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作曲家的组织性与即兴性,思维性与情感性,严密性与自由性之间的高度统一,以及,音乐严谨而不枯涩,抒发而不涣散的品格.比如,用C小调写的第二首二部创意曲.巴赫在C小调上往往显示出超乎寻常的灵感.在巴赫的心中,C小调是庄严与忧郁混合的调性.

C小调二部创意曲是一首卡农(Canon).全曲的结构如下:

{ewc MVIMAGE,MVIMAGE, !14800310_0079_1.bmp}从这个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出它有点像十四行诗品的韵脚或者DNA双螺旋体相互缠绕的形状,在这里,两个声部无所谓谁比谁更重要,而是一个向前行走着的人与他相随的影子:虽然先后有别而实质无异,貌分而实合,是同一个乐思的错位.在乐曲的最后,两个声部终于合为一体,而且颠鸾倒凤般地上下交错了一番,更显示了巴赫不想将两个声部分出主次的本意.此曲以

极为特殊的方式表现出高度的平衡与对称,其复对位技术之高超令人惊叹!至于巴赫能用极小的素材构成宏大的音乐大厦,C大调第一首二部创意曲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例子:

{ewc MVIMAGE,MVIMAGE, !14800310_0079_2.bmp}

这是乐曲一开始的部分,核心材料就是第一小节的两种因素:一是弱起的连续十六分音符(例中标为主题),一是平均的八分音符进行(例中标为对题).此曲就是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上,几乎没再运用其它材料,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巴赫创作手法的简约与精练.相对于简易朴素的二部创意曲来讲,三部创意曲则比较复杂深奥.例如,第二首c小调三部创意曲.虽然c小调三部创意曲与c小调二部创意曲相比,显示出截然不同的性格,但都体现出超人的智慧.这首三部创意曲像是一首伤感的抒情诗.全曲除了一开始的两小节外,每一个细节都是由下面三种材料构成:

a,包括两种因素,一是分解和弦上行与极富特色的八度下行,二是减七度上行与跳进下行的小调音阶.

b,在第五小节高声部出现的顿,连相间的下行跳进动机.

C,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音阶式进行.

与其它一些创意曲不同的是,在此曲中,这三种材料有主次之分:a的第一个因素为主要动机,具备"主旋律"性格,为全曲定下基调;b很有特点,但处于补充地位;c是上述二者的背景以及转折时的连接.因为这三个材料性格迥异,因而在三个声部上构成鲜明的"高架立交桥",音响丰满,变化多端效果极佳.

《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曲》

(吉钢琴曲)

在巴赫时代,使用"幻想曲"一词,是指想象的自由飞翔,在这样的一首作品里,作曲家将幻想曲与赋格曲结合在一起,在最自由的形式和最严格的形式之间,激起戏剧性的对比.最初,幻想曲是和管风琴与羽管键琴这两种在音乐史上起了非常重要作用的即兴演奏艺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巴赫的幻想曲,能使我们获得到一些巴罗克时期有关即兴演奏风格的感受,巴赫在世时,就曾以他所特有的即兴风格使所有的听众感到惊奇,这种风格中含有奇异,突然的情绪变化,意味深长的抒情,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真正已罗克式的创造.巴赫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大师,对探索键盘上的所有技巧很有兴趣.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在运用这些技巧时,仅仅把它们当作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手段.

作于1720年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曲》,是同类体裁中最优秀的一首,它建立在一连串由音阶和小琶音组成的辉煌的,气势宏伟的音流上,音流与庄重缓慢的密集和弦,对位织体交替出现,乐曲所表现的自由即兴性与悲壮的朗诵语调,充分表现了巴赫管风琴音乐对古钢琴音乐的影响.它由情绪迥异的幻想曲和赋格曲两部分组成,但又以同样的调性和半音音阶统一起来.幻想曲属于即兴性质的乐曲,比前奏曲更加自由,在此曲中,其份量超过了第二部分的赋格曲,预示了音乐会演奏用的戏剧性幻想曲这种新的钢琴体裁的出现.在创新精神上和在内容深刻上,他甚至可以与贝多芬的《热情》钢琴奏鸣曲相比.我们知道,在巴罗克时期,无论是

和声中还是旋律中的半音进行,都意味着情感的加强,幻想曲的一开始就以大量的半音进行,形成了充满戏剧性

的气氛:

{ewc MVIMAGE,MVIMAGE, !14800310_0082.bmp}

仅从谱面的外观,我们就可以想见这首幻想曲的即兴风格以及演奏它所需要的精湛技巧:快速的音阶,琶音和颤音奔腾而来,在键盘上自由地左右运动;倾泻而出的三十二分音符,使人产生幻觉,仿佛演奏者是在幻想的驱动下自由地弹奏.接下来,音乐以上例为基础生成出各式各样的变体,高涨的情绪一直保持.幻想曲的第二段落则在内容上和表现手段上与第一段落形成对比,但仍然保持着戏剧性的音调,大胆的转调使音乐回旋周转,在幻想曲的尾声中,音乐流露出无限的悲凉.两个段落对比形象的并置,不仅加强了幻想曲的戏剧性,并且使它的篇幅扩大到巴赫之前所没有的高度.在巴赫时代,像《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曲》这样热情奔放,气宇轩昂,规模宏大,音响丰富,极富戏剧性的音乐是罕见的.当时的音乐审美观念,正如音乐评论家维克曼所主张的"美感应缓慢感知,像曙光预示黎明的到来;情感应像露珠一样掉落,而不能像大海一样倾注.这里不需要天马行空的飞行,而需要智神星的移动."以这样的审美标准,怎么可能理解巴赫的音乐呢而事实上,巴赫音乐中炽热的情感,"受难式"的悲剧性音调,正表达了他对黑暗时代的抗争.与情绪强烈的幻想曲相比,赋格曲部分则严格,简练,克制.但从音高材料来讲,它们仍密切相连,赋格曲悠长,优美如歌的主题的开始乐句,也是几乎以半音进行为基础的.整个赋格部分充满沉思冥想的情绪.

{ewc MVIMAGE,MVIMAGE, !14800310_0084_1.bmp}

巴赫赋格曲的主题往往短小精练,而这个主题是分外的长,它必然导致整体结构的扩大,而结构的庞大也是与长大的幻想曲部分相适应的.赋格结束以后,全曲出现了富于表情的朗诵调乐节,好像是幻想曲的回声,将整个乐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英国组曲》(古钢琴曲)

在分析巴赫的《英国组曲》之前,应该对组曲这一音乐体裁有所了解.组曲是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曲.它从形成,定型到进一步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组曲是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组合.早在14世纪,舞会里即盛行"快-慢-快"的对比性舞曲组合.16世纪初,琉特琴演奏家仿此以一首庄严的二拍子舞曲与一首轻快的三拍子舞曲联合成套.组曲作为音乐体裁的名称,最早见于1557年,但其结构形式长期变化不定,其典型形式是由键盘作曲家J J 弗罗贝尔格定型的.17世纪中叶流行的组曲形式常由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三种舞曲构成,后来加入吉格舞曲,有时置于库朗特前,有时置于库朗特后.

古典组曲(巴赫时代)是按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的次序排列构成的,有时冠有前奏曲和插入其它舞曲.每一乐章都是用相同的调性,都是以二段式写成,每段各自反复演奏一次.这个时候,这些舞曲已经失去了舞曲本来的意味,而是被高度程式化了,它已不能为舞蹈伴奏,而成为一种规范性的乐曲.巴赫去世以后,随着奏鸣曲,交响曲以及协奏曲的兴起,组曲渐趋衰微.19世纪后半叶,组曲再次兴起,称为现代组曲.

巴赫在克滕时期创作了一系列古钢琴组曲,其中著名的有《法国组曲》六首,《英国组曲》六首.这些作品都是世俗性作品.巴赫广泛吸取同时代作曲家的组曲模式,创造性地处理这种体裁,不仅像17世纪中叶以来组曲那样在节奏,节拍,进行上求得对此,而且将不同感情内容的乐曲并置形成内在的对比,形象的对比,将组曲这一体裁提高到当时的一个新的境界.《英国组曲》这个标题并不是巴赫自己命名的,而是在十八世纪末,被他人称为的.事实上,《英国组曲》与"英国"还是有一定的关联的.比如,

巴赫依照英国样式,将前奏曲列于组曲之首.另外,在他儿子的抄本里记载着《英国组曲》是受英国人之托而作的.与《法国组曲》相比,《英国组曲》的规模较大,表情更为丰富.巴赫的《第二英国组曲》华丽并且具有女性般温柔与优美,它包括前奏曲与五个舞曲共六个部分:

前奏曲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非常巧妙地处理两个主题,中间的发展段落使用这两个主题的材料,并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阿勒芒德是起源于德国的一种慢速的二拍子舞曲,到了巴赫时代,实际舞蹈已经不存在,而成为一种程式化的舞曲,中等速度,4/4拍子,具有短小的弱拍.巴赫的这首阿勒芒德轻妙,稳定又不失流动,从弱拍的第四个十六分音符开始,并继以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这些都是阿勒芒德舞曲

的典型特征,只是在此曲中节奏上已经失去了原来舞曲的特性.

库朗特的原意为"流动",这是一种法国舞曲,后来传入意大利,据此而产生的音乐有两种,一为法国式的,一为意大利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单三拍子和复二拍子混合在一起使用,后者使用单三拍子.在这里,巴赫采用的是后者,在保持原舞曲轻快流动的三拍子的基础上,使用丰富的装饰音,将主题以对位的方式推进.萨拉班德舞曲的特征是采用徐缓的三拍子,表情庄重,旋律往往为分节奏,巴赫的这首乐曲包含两个主题几乎完全相同的萨拉班德舞曲,在演奏时经常选用其中一个.

布列舞曲原来是17世纪的法国民间舞曲,一般为快速的2/2或2/4拍子,从小节最后一个四分音符开始.这里也包括两个布列舞曲,布列Ⅰ由两个声部构成,小调,表情哀愁;布列Ⅱ由三个声部构成,具有丰富的和声.此舞曲按布列Ⅰ→布列Ⅱ→布列Ⅰ的顺序演奏.

吉格舞曲原来是16世纪在英国流行的一种舞曲,3/8或6/8,9/8,3/4,6/4,12/8等拍子,有时也有四拍子或八拍子,常用模仿复调手法展开,第二段的主题常为第一段的主题的反行.巴赫的这首吉格就是用这种手法展开的,以A-A-B-B-A-B的顺序演奏.

巴赫二部创意曲的演奏风格探析

艺苑 FORUM OF A RTS 巴赫是德国著名的管风琴家、古钢琴家、作曲家,是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大师和最重要的代表。他创作的复调音乐是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的典范,也是西方音乐史上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的复调音乐代表性作品主要是键盘音乐。当时的键盘主要是羽管键琴和古钢琴,这两种乐器的声音很小但音色很美。巴赫创作的键盘音乐主要涉略了二部创意曲、三部创意曲、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和赋格曲等体裁。巴赫创作的复调音乐充满了哲理性思考,其中,创意曲是作为一种思考,为了教学和那些喜爱键盘音乐的热心演奏者,而不是为了比赛和音乐会而创作的。二部创意曲是学习巴赫复调作品的基础,也是现代琴童学习复调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对巴赫二部创意曲的演奏风格进行研究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培养演奏者的复调思维和复调听觉,清晰地演奏两个声部的旋律;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巴赫其他大型的复调作品;有助于对巴洛克时期复调作品演奏风格的准确把握。 演奏巴赫的二部创意曲之前必须先了解创意曲的主题特点和发展模式。 巴赫二部创意曲的演奏风格探析 一、主题特点 二部创意曲的主题特点之一:强调主题的性格对比。二部创意曲通常由两个声部构成,声部的进行侧重强调两个不同性格主题旋律的对比。这种主题性格对比通常表现为:音的高与低;速度的快与慢即快与慢的段落对比或快慢声部间的对比;力度的强与弱;音色的不同和独奏与合奏等方面。特点之二:强调主题旋律线条与和声结构的配合。巴洛克时期,音乐逐渐由复调音乐走向主调音乐,数字低音逐步转为和声进行,大小调式基本明确,并逐步取代了中世纪教会调式。在巴赫的作品中,这种特征尤其明显。巴赫对和声的运用从自发转为自觉,为和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的二部创意曲中的复调是根据调性的要求来处理的,声部的进行强调横的旋律线条与竖的和声结构的统一,强调横与纵之间的关系的互相呼应,在此基础上建构乐曲的框架,用富有歌唱性风格的音乐创造出哲理性的意境。特点之三:二部创意曲的主题常 有保留音、延留音和休止符。保留音和延留音的运用改变了正常的节拍与节奏的关系,常常造成切分的节奏,使得主题的戏剧性色彩更为浓厚。很多保留音和延留音既有时代特色,又能显示出演奏者的个性。这是因为当时的作曲家也是演奏家,他们常常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演奏这种保留音和延留音,将同样的主题处理成抒情的、优美的或者活泼的等不同的性格。虽然他们各自理解不一,但演奏大体风格不能改变,主题的特点必须明确。巴洛克时期的绘画艺术往往在结构上只突出某一特征予以重点描绘,其余的留给欣赏者去联想。休止符的运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部创意曲往往在开始后继以休止符,使休止符后的音符更为有力、更有紧张度地趋向下一强拍而又不使听者感到音乐的中断。主题旋律中虽然有很多休止符,但休止符前后的乐汇必须连接起来,使旋律成为整体。作品中的保留音、延留音和休止符不同于其他时期,它们有前趋的倾向,向前推进的要求更为强烈。特点之四:各种各样装饰音的运用。巴洛克时期由于资产阶级的兴起,歌剧的诞生以及宫廷和沙龙音乐的盛行,加上建筑 文/ 黄雪生 8

中外音乐名作赏析

浅析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的魅力 从以前开始我就非常喜欢Vitas,喜欢他的唱功,喜欢他的帅气,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海豚音。在这学期的中外音乐名作赏析课上,张老师给我们看了Vitas 的演唱会CD,我终于有机会全面地听了他的歌,我对他更加喜爱,更加崇拜了,后来我查了很多资料,知道了Vitas的歌融合了现代与古典的双重元素,所以就决定以他来写这篇论文。 从艺术史上来看,自“古典”一词出现,迄今已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期间几经起落,内涵也几经变迁,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个人,往往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行文之前,有必要对这个概念做一个小小的定义。 “古典”特指这样一种艺术风格:形成于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在艺术作品中,具有深邃的思想、朴素的形式、理性的内涵等特征,借用德国著名美学家温克尔曼的评价,就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曾有人说,艺术创作中惟有“变化”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回顾Vitas历年的作品,风格多样也是不争的事实,令他在喧嚣的流行音乐界卓尔不群。在此基础上,观察其艺术中的“古典因素”,则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典”风韵越来越明显,然而又并不是一味复古,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个性的发挥。 在某些场合,“古典音乐”概念另有一层含义,可视为“严肃音乐”、“高雅音乐”的代名词,并以此区别于纯粹消闲娱乐的“流行音乐”。 在此意义上,必须承认,Vitas从来就不是纯粹的流行歌手,即使在乍出道时,虽不乏时尚另类的包装、性感妩媚的身段、迷离魅惑的眼神、诡谲奇幻的舞台,然而这一切之外,古典艺术严谨理性的风范依然处处闪现。 同样地,目前,他显而易见地日趋成熟稳重,然而,并没有直接演绎古典歌剧的倾向。 假如以如此眼光审视Vitas的艺术,则可发现,他既具有古典艺术强调的扎实底蕴:声乐功底、舞蹈基础等,又不一味拘泥于程式化的规范。而是将“古典因素”拿来为自己所用,进而扩大与丰富已有的艺术语言,令具有悠久传统的艺术形式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在他作品中的“古典因素”,是几百甚至上千年积淀的艺术形式,在一位现代艺术家那里映射出的“印象”。 以“古典”而论,Vitas的假声技巧,无疑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因素。几年来,代表作品数不胜数:《歌剧2》中的经典华彩、《奉献》中的极限高音、

分析比较巴洛克时期巴赫与亨德尔的音乐风格的区别

二、分析比较巴洛克时期巴赫与亨德尔的音乐风格的区别 宝坻区教研室王连生 亨德尔和巴赫同年出生,他们都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不过亨德尔的生活和他的创作活动与巴赫又全不相同。亨德尔居住英国近五十年之久,他的活动始终同英国民族结合在一起,因此英国人民把他看作本国的作曲家。亨德尔的创作活动历时很长,作品很多,共写出四十多部歌剧、三十部清唱剧、卷帙浩瀚的合唱、田园剧、室内乐和古钢琴、管风琴曲等,但亨德尔创作的最伟大的作品要算是清唱剧。他的清唱剧大都借用圣经的题材,如《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耶弗他》、《扫罗》、《约书亚》、《所罗门》和《以斯帖》等,他的清唱剧以合唱为中心,在宗教的外衣底下描绘出人民的贫困与苦难、他们同奴役者的斗争和从压迫下解放出来的英雄形象;在他的清唱剧中,人民群众是主角,人民的形象充满着史诗的宏伟和戏剧性的力量,反映了他那个时代英国人民的民主愿望、真正利益和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因为这样,他的这些作品才能为他同时代人所接受,也为后来先进的艺术活动家所理解。亨德尔的一些器乐作品也很有特色,他为节日在露天演出的大型乐队而写的组曲《水上音乐》和《焰火音乐》等,都有鲜艳的色彩和乐观的气概,他的一些协奏曲和为不同乐器而写的奏鸣曲,都有较为深刻的内容,反映了他面对生活的基本态度。

而巴赫的创作包罗万象,涉及除歌剧外的一切音乐体裁,其中主要是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马太福音书耶稣受难乐》和《b小调崇高弥撒乐》是其代表作。他把描写耶稣的受难和死而复活的圣经传统题材,用来形象地体现受尽折磨和践踏的德国人民这一主题。因此,在《受难乐》中,他自由地采用了世俗的民歌旋律、舞蹈性曲调、标题音乐的技法、音画式的描绘。以及庞大的表演方式——四个独唱声部、两个合唱队、两架管风琴和两个乐队,着意刻划一个普通人在为争取善良和正义的斗争中所经受的考验。表现了他对那还十分模糊的理想世界的信念,以及对德国凄惨现实的深沉反抗。巴赫的《b小调崇高弥撒乐》也不是那种单纯的教堂祭乐,由于它大量采用民间乐观的音乐素材和充分发挥乐队创造音乐形象的独立作用,因此,整个作品充满着生气和活力,有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表现了贝多芬的“通过黑暗走向光明”这一思想。 在巴赫的作品中虽然声乐占有很大比例,但是巴赫实际上却是一位器乐作曲家,他留传下来的最大的音乐遗产也正是器乐作品。在巴赫的器乐创作中,最得心应手的领域是管风琴,但管风琴却是一种逐渐被淘汰的乐器,因此,他的一些管风琴作品只是经过后人改编为管弦乐队曲后才得到流传。此外,他的钢琴组曲、前奏曲与赋格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和古组曲、大提琴独奏组曲、小提琴协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和乐队组曲,在他的器乐创作中都各有其重要地位。巴赫虽然没有创造新的曲体,但是他把当时还不完备和没有定型的一些曲体,例如托卡塔、赋格曲、圣咏与幻想曲、圣咏与前奏曲等,

浅析巴赫平均律C小调赋格曲

浅析巴赫平均律C小调赋格曲 【摘要】赋格以模仿复调为基础,是16世纪发展起来的音乐体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为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使用了娴熟的复调技巧、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更是将这种体裁的写作技术发挥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巴赫的赋格作品有着严谨的技术规则,本文将从旋律、调式、和声、复调手法与结构等方面分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中c小调赋格曲,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赋格;C小调 巴赫被称为“现代音乐之父”,其音乐作品多为宗教内容。古钢琴作为巴赫重要的创作频域,他的平均律钢琴曲等作品都是为了古钢琴的教学所用。《平均律钢琴曲集》按十二平均律调弦,分别置于各个大调和小调。每一首均由统一调性上的前奏曲与赋格曲的组合。巴赫写作的赋格主题多种多样,复调手法更是娴熟。虽古典时期以后赋格曲在音乐创作中所占的比例大大减少,但仍有不少作曲家写作完整的赋格或在作品中局部运用赋格。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作品847也叫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这首赋格是一首三声部的赋格曲,主题材料集中,共31小节,短小精炼。这首赋格的调式调性主要在主调c小调与属调g小调上呈示,中间部分只有两次转调的展开,再现部回归主调c小调,尾声时两个多小节的主持续音的主调写法更是使调性更稳固。 一、呈示部 赋格的开始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多种组合的两个小节构成了这首赋格曲的主题,也奠定了这首赋格曲较为欢快、有些舞曲风格的基调。主题的动机由弱起的c和声小调主音到导音的下行16分音符的半音级进开始,紧接着8分音符的主音到属音的下行跳进再上行级进到下中音。接下来主题的乐汇延续这种节奏型与主音到导音的下行级进最后经由一个大切分后到c小调的中音结束。整个主题轻快活泼、有些滑稽,级进为主、跳进为辅,弱起的开始使其有些舞曲的风格。 最开始主题先在中声部上进行陈述,第3小节高声部紧接着在属调上的守调答题,中声部开始连续的16分与8分音符的下行级进构成这首赋格的固定对题①。第5、6小节是连接第三次答题的小尾声,高声部由主题(答题)材料构成,中声部由固定对题①的材料倒影得来,通过三次上行大二度的模进将调性引回主调接着从第7小节开始低声部的答题。低声部在主调的答题时高声部也进行固定

电大考试-中外音乐赏析试题(答案)

电大中外音乐赏析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弦乐家族中音最高的乐器是(小提琴)。 2.肖邦的许多作品带有充满(浪漫性)。 3.《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肖邦)青年时期的代表作品。4.肖邦是钢琴诗人(浪漫主义乐派)作曲家。 5.肖邦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人。 6.肖邦是波兰民族乐派的伟大(开拓)者。 7.李斯特一生所创作的13首(标题)交响诗。 8.李斯特的标题交响诗的代表作品(前奏曲)。 9.李斯特的前奏曲采用传统(奏鸣曲式)写成。 10· 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又是一位(钢琴)演奏家。 1.民歌来源于生活是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结晶)。 2.民歌用朴实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3 4.民歌的体裁形式一般以为(山歌和小调)为主。 5.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称(劳动号子)。 6.号子的歌词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即兴编写出来的)。 7.号子歌真实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 8.山歌是人们在(山野、田间)抒发思想感情。 9.《脚夫调》属于山歌类的(“信天游”)。 10.山歌的唱法一般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 1.音乐是一种(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2.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3.对音乐音响的(辨别力)。 4.欣赏音乐通常可分为(三个) 阶段。

5.音乐是一种善于 (激发感情) 的艺术。 6.音乐是(表情)的艺术。 7.音乐的艺术表现主要是通过(旋律)进行。 8.音乐的实践活动是(创作)基本环节。 9.音乐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 10· 音乐实践活动中没有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就不会有(音乐实践活动)。 1.施特劳斯是(世纪末)的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 2.交响诗《唐. 璜》是(施特劳斯)的代表作品。 3.李斯特开创的标题交响诗是(印象乐派)继承和发展。 4.德彪西是(八十年代)音乐的代表者。 5.德沃夏克创作上的高峰时期是在19世纪的(十二部)。 6.德沃夏克有(十一部)歌剧。 7.德沃夏克是(捷克)的作曲家。 8.《水仙女》作品的作者是(德沃夏克)。 9.格里格的全部作品中,(钢琴曲)和(歌曲)有特殊的魅力。 二、单选题 1.格里格从5岁在钢琴上发现( A ) A.九和弦 B.12岁 C.30岁 2.交响曲在创作上越来越( A ) A.自由化 B.表现风格 C.情绪化 3.奥大利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创作多少音乐作品( A ) A.40多部 B.80多部 C.60多部 4.音乐的表现上有浪漫主义乐派音乐形式比较( B ) A.表现 B.自由性 C. D.感觉 5.舒曼在18世纪是30年代音乐创作的( A ) A.30年代 B.50年代 C.60年代

大学音乐鉴赏选修课论文 巴赫

东南大学音乐肩上·论文 西方现带音乐之父巴赫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4014535 耿浩轩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排名第六,次于第五伟大的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 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他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的爱森纳赫。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据说该市古代的城门上竟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并且中世纪的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瓦格纳曾据此写了著名歌剧《唐·豪塞》。而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在此将《圣经》译成德语。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 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巴赫15岁时,终于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圣·米歇尔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像块巨大的海绵,全力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1] 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1] 一、魏玛时代(1708-1717) 巴赫演奏了其清唱剧《上帝是我的国王,BWV71》,同年辞职去接受一个报酬更为丰厚的职位:任魏玛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宫廷管弦乐师;1714年成为乐长。在威玛巴赫创作了大部分管风琴作品,也首次发现了维瓦尔第的音乐,开始了协奏曲的创作。1717年接受柯登的安哈尔特利奥波德亲王的乐正职位;但其辞职被威廉.恩斯特所阻挠,在免除其义务之前甚至还把其关押在狱中。[1] 二、克滕时代(1717-1723)

浅析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摘要 《勃兰登堡协奏曲》,是作曲家巴赫在克藤时代创作的六首不同的协奏曲,这 部作品并非巴赫短期内集中创作,凝聚了作曲家大量的心血,后世给予了相当 高的评价,尊它为那个时代协奏曲的典范。《勃兰登堡协奏曲》之所以拥有这 种超然的地位和作曲家个人的复调创作能力是分不开的。是巴赫将当时的复调 音乐推上了当时的巅峰,《勃兰登堡协奏曲》为当时协奏曲的创作创造了一个 新的局面,让后世引为经典。作品不拘一格,保留了德国本土原的复调创作风格,同时推陈出新,加入了新的元素,借鉴意大利音乐技法,使这两种元素有 机的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了新的特色。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既取其精华保留了意 大利协奏曲灵动、简明的特征,又不忘进行新的发展和尝试,使两者合二为一,这部协奏曲结构简明,结合巴赫高超的复调创作技法,彰显出这部协奏曲独特 的魅力,其旋律优美,节奏紧凑却不紧张,很适合当时宫廷审美需要。 文章以巴赫《勃兰登堡第四协奏曲》为例,对巴赫协奏曲的创作风格进一步剖析,继而加深对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巴赫;协奏曲;创作手法 Abstract The Brandenburg Concerto", the composer Bach in the Kato era of six different concerto, this work is not Bach in the short time concentrated creation, condensed the composer a lot of painstaking effort, later generations gave a fairly high evaluation, respect it for the concerto of the era of the model. The Brandenburg Concerto has this transcendent status and the composer's personal ability of polyphony creation is inseparable. It was Bach who pushed the tune music at the time to the peak, the Brandenburg Concerto created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concerto, which led to a classic. Works eclectic, retains the German native original polyphony creation style, at the same time, added new elements, draw lessons from Italian music techniques, make these two elements organically combine together, show new features. The author has retained the essence of Italian Concerto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Concise characteristics, and do not forget to carry out new development and attempt to combine the two, this concerto structure concise, combined with Bach's superb polyphony creative techniques, highlighting the unique charm of the concerto, its melody, rhythm, compact but not tense, very suitable for the palace aesthetic needs. The article takes Bach's fourth concerto as an example to further analyse the creative style of Bach Concerto, and then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Bach, Brandenburg Concerto.

《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复习提纲

《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复习提纲 一、元杂剧四大代表人物简介及其代表作品 关汉卿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的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马致远 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详。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约略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宠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分析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分析 (2010-04-16 06:51:32) 转载原文 分类:哥德堡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分析作者:音乐之声 本文原著是加拿大钢琴家安吉拉-赫薇特(Angela Hewitt),曾经灌录过这部大作。她的叙述比较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担任莱比锡圣托玛斯教堂乐长的岁月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直在同当局对于音乐的漠视进行斗争。但有时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他也不得不表示出屈服与顺从。莱比锡市政委员会看来并不赞赏巴赫为这个城市的音乐生活所作出的贡献,并且一再拒绝他提出的关于教堂学校的改进以及增加必需设施的合理请求。1730年,这个城市的环境终于让巴赫忍无可忍,他写信给儿时的伙伴乔治-埃德尔曼(Geoge Edrmann,时任俄国皇帝驻Danzig领事),希望能在莱比锡以外另谋工作。他在信里写道: “......我发现自己现在的工作远不像当初描述中那样能带来丰厚的报酬;在岗位以外我也不能再获得其他收入;这里物价很高,我的上级

对音乐简直毫无兴趣;我的生活塞满了烦恼,骚扰与妒忌;希望上帝能帮助我,让我能在莱比锡之外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我们对埃德尔曼的回信内容一无所知,我们只知道巴赫依旧呆在了莱比锡直至逝世(其实际情况是埃德尔曼之后很快出任莱比锡圣托玛斯教堂学校校董,巴赫的处境因而得到极大改善,这是促使他留在莱比锡的根本原因——译者)。1733年他为皇室创作出b小调崇高弥撒,期望以此获得宫廷作曲家的称号。三年后,他正式受封为“萨克森选帝侯及波兰国王御用作曲家”,而这一切都还要大力归功于海曼-卡尔(Hermann Karl)和巴伦-冯-凯瑟林(Baron von Keyserlingk)的帮助。 凯瑟林伯爵是俄国驻德累斯顿的大使,音乐是他最大的爱好。在家乡Neustadt他拥有由当时最好的器乐演奏家们所组成的乐队;哥德堡便是那些数量惊人的羽管键琴家中的一员。约翰-哥德堡(Johann Goldberg)1727年出生于Danzig,少年时在德累斯顿跟随巴赫的长子威尔海姆-弗里德曼学习键盘乐,后来他被凯瑟林伯爵送往莱比锡直接师从巴赫。他卓越的才华令自己声名远播,他有时仿佛能将所见到的一切借助于键盘加以表达,巴赫一定为自己能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高兴。 至于有关于“哥德堡变奏曲”的来历最先是由巴赫的第一位传记作

浅谈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贡献) 答: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伟大的的作曲家,在欧洲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被世人誉为:“音乐之父”。他的音乐代表了巴洛克音乐的最高成就。 巴赫的创作范围非常广泛,作品包罗万象。除歌剧外遍及当时所有的音乐领域。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近800多首音乐作品,尽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其中代表作包括:《马太受难曲》、《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等等。 巴赫的复调作品是音乐史上的一次鼎盛时期,他将复调音乐推上一个空前的高度。巴赫的复调作品在复调音乐史上立下了不朽的丰碑。他在复调音乐发展史上占有了一个极不平凡的历史地位。他的钢琴作品也为复调音乐发展史上烙下了深深的脚印,为复调音乐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键盘曲集》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书” 巴赫在根本上是一个极赋宗教色彩的作曲家。巴赫音乐与宗教紧密结合,这不只在主题和形式上限制了其音乐的个性化,而且也使他在音乐里很少涉及现实的物质世界。而就思想意义而言,这种宗教联系很可能令其他作曲家萎靡不振,才思穷尽,然而它却给予巴赫无限的力量和不断的进步。 巴赫在深切体会到酥所经历的痛苦后,写下了他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受难曲《马太受难曲》。这是一部具有内在性格的音乐,纵然也有热情的场面,但绝不做出表面的夸大。。随着音乐的发展,任何人都会感受到一股沁人肺腑的“慈爱之情”。作品中,妇女们围绕着耶稣遗体旁,哭着说的话,能超越时代,深深地植根于今天人们的心灵深处。妇女们的形象在这首受难曲中有着突出的意义。在作品中男女平等,曾使当时的莱比锡深受感动。因为那时,女人们被禁止在宗教仪式中担任积极角色,连圣咏都由男童代表女声。可在《马太受难曲》中,在基督受苦受难中,表达人类慈爱与温暖之情的,全是妇女们。作品深刻的悲剧性,激发着每个人的灵性体验,震颤着每位听众的心灵。 发现了巴赫的门德尔松终生信奉这样的理念:巴赫是一位完美的作曲家。巴赫的音乐深深地影响整个欧洲乐坛。人们爱把巴赫的精神象徵对上帝的奉献,他的音乐艰深、神圣、严肃,心灵与上帝同在,深深感化着现代社会中的人们。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许多作品早已被列为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必修教材和国际重大音乐比赛的参赛曲目。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被誉为“音乐之父”。 这位迄今最伟大的音乐家,这位乐坛的荷马。他的光芒仍然照耀着今天的我们,他的人道主义更是是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

浅析巴赫《g小调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a543440.html, 浅析巴赫《g小调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 作者:王姝颖 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6期 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他创作了很多著名的作品,更是古往今来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会出现在许多大型演奏比赛和专业院校选拔考试中,而其中巴赫无伴奏小提琴曲的重要地位。今天所介绍的这首《g小调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就是其中的一首非常耳熟能详的作品。我主要从对作者的介绍,他作品的风格,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三方面来展开。 关键词:巴赫;创作背景及风格;演奏技巧 一、作者介绍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也是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并在音乐史上享有“西方音乐之父”的美誉。他的音乐承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优秀音乐技术,还为古典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听他的音乐是可以净化心灵的,仿佛盛开在天山上的雪莲一样纯净,又好像最纯粹的孩子的眼睛,可以东西一切,给人一种很舒服的精神享受。纵观巴赫的音乐生涯,他的生活极其质朴,没有显赫的背景和名望,更没有称霸音乐世界的野心,只是一直在默默地创作,为音乐奉献。所以在朴素中见崇高,平凡中显伟大,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宁静致远的境界吧。 巴赫是一位崇尚理性和科学的作曲家,他的音乐是和演奏者之间的对话,是专门为演奏者而创作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作品的风格是情感细腻而富有哲理。另外,还富有想象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恰到好处。所以说巴赫作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其高超的作曲技巧,而是在于他炙热丰富的内心世界。巴赫创作的弦乐作品,不仅在弦乐艺术历史上有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体弦乐作品的地位。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及风格 巴赫创作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曲包括三首无伴奏奏鸣曲和三首无伴奏组曲,这六首无伴奏小提琴曲中概括了一切小提琴所能演奏的和弦,使用了许多对位技巧,它们是小提琴音乐作品中最著名的部分,被称为“小提琴圣经”。这六首作品包含了巴赫对世界的博爱,对音乐构思的精心设计以及惊人的复调才华;并因其完美的结构,深刻的内容,多变的技巧而成为小提琴音乐的经典。 《g小调无伴奏奏鸣曲》作为巴赫这六首乐曲的第一首,很有研究价值。相较于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所出现的奏鸣曲,这首作品的内容较为严肃,属于教堂奏鸣曲。但是这些多数只是为了迎合贵族而作,生活的也并不愉快,内心更渴望的是为宗教音乐创作,再加上他爱

浅析巴赫平均律BWV861

浅析巴赫平均律BWV861 发表时间:2016-04-29T15:59:03.40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第2期作者:孙铭鸿 [导读] 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人们尊称巴赫为“德国音乐之父”。 孙铭鸿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人们尊称巴赫为“德国音乐之父”。关键词巴赫平均律 BWV861 一、巴赫平均律的组成和思维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共分两卷,是由前奏曲和赋格曲组成。二者 连在一起,既形成对比,又起着补充作用。前奏曲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流动,音乐思维富于幻想;赋格曲的形式则非常严谨,音乐思维是严格集中的。 贝多芬曾这样说过巴赫:“他的名字不应叫小溪(Bach),而应叫大海(Meer)。”是的,正如贝多芬所说的那样,巴赫的音乐就像是气势磅礴的大海,将德国的古典音乐旋律、多声部的和声和节奏汇成了音乐的海洋。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充满了18世纪德国显示生活的气息。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和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作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很好地体现出了严谨的德国式思维。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学期我学习的是平均律第一册BWV861。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不仅使我对这首曲子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使我对巴赫的音乐思维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真正地理解了巴赫作品的音乐内涵。 二、巴赫十二平均律的由来 根据葛尔伯(Ernst Ludwig Gerber,1746-1819)的《音乐家传记辞典》描述,巴赫因为在没有乐器的地方而闲得无聊,因此在短时间内谱成了《平均律》的。可是实际上曲集的完成,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在巴赫于1720年开始谱写的《符里曼小曲集》里已经出现了《平均律》中十一首前奏曲的原形。根据《平均律》手稿上巴赫所附加的修改和订正,两者相比可看出随着岁月的流逝,巴赫的作曲技巧又有了显著的成长。另外,虽无确证,但从风格上看,各赋格之间也可以窥出年代的差距。 标题“平均律”是指把八度音程等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律制。此法在今天已是常识,但在巴赫时代的律制是近乎现代的“纯律”的。当时的律制,除C大调可应用之外,其他带升降记号的各调,在乐器(尤其是键盘乐器)上很难演奏,任意的转调也是困难的。为消除这种缺点而发明的方法即为“平均律”。平均律虽早在十八世纪已被提倡,但从事音乐实践的音乐家们却一直未予重视。首先采用平均律运用于全部二十四个大小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这就是《平均律钢琴曲集》名称的由来。巴赫之前,菲舍尔(Johann Kaspar Fischer,1665-1746)曾作过二十个调的前奏曲与赋格曲集“Ariadne Musica”(1702年)。巴赫受到此曲集的影响是可能的。 巴赫自序里的“全音和半音”是指本位音与变化音,即白键与黑键所表示的调性。 三、巴赫平均律前奏曲和序曲分析 (一)BWV861 前奏曲 这首前奏曲以右手天籁般的颤音开始,弹奏时右手不仅要清晰、均匀,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思想感情在里面。这是一个比较难以掌握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手指上颤音的稳定性终于达到老师的要求,老师又给我讲解了其中更加深刻的感情。在一片广阔的土地上,双手合十,虔诚地对着天空祷告。在音色处理方面也是如此。我们在向上帝祷告时要温柔,就像在祈求一样。因此弹的感情不能太强硬。在本曲结尾处,倒数第二行中有一个导七和弦,要让人感到紧张的情绪在里面。最后这两行象巴赫在诉说着什么一样。他问道,为什么耶酥会被钉在十字架上?因为犹大出卖了他,他回答。而在最后一行中,巴赫肯定地告诉大家:他相信耶酥早晚会复活的。 (二)BWV861 赋格曲 这是一首四声部的赋格。和它的前奏曲遥相呼应。我认为,在这里要把主题分为两部分来看。主题的前半部分要弹的坚定一些,而后半部分则要弹的柔和一些,要有些请求的意思在里面。不停地在重复着的主题就像是巴赫在不断地做祷告一样。但不能为了突出重点就把主题弹的非常生硬。主题虽然要突出,可抒情的感情还是应该要多一些。在开始时我总是把这首赋格的大部分都演奏的很强。渐渐地,随着对曲子理解的深入,我发现了一些平均律中的共通之处。赋格是复调音乐的最高表现形式,既难于理解又难于创作。多个声部的思维,多条旋律的交织,和谐的犹如天界的声音,仿佛是上帝的音乐。聆听赋格,要用头脑和智慧来用心听。赋格主题穿行于各个声部之间,对位的声部会将它们藏匿起来。不论这些主题如何变化,我们都要找到它们,并赋予感情与生命。这便是我认为演奏平均律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巴赫的平均律音乐博大精深,他对整个世界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要想真正弄懂并且深入了解他的作品,必须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时间做训练与研究。我们应当从多个角度学习和演奏巴赫的作品风格,对以后的学琴生涯也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巴赫二部创意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

Yi Shu Ping Jian 巴赫二部创意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 雷超仪美国圣杰纳维夫高中 摘要:巴赫的二部创意曲是一部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古典钢琴教材,是巴赫为其孩子所编写的。这部作品中包括了二声部的前奏曲、三声部的幻想曲等。国内将这些作品分别称为二部创意曲和三部创意曲。本文将对巴赫二部创意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进行有效分析与梳理,试图为巴赫音乐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巴赫二部创意曲创作特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062-03 “二部创意曲”和“三部创意曲”都各有十五首作品,是一套针对十余岁孩子或者钢琴初学学生的练习教材。其中十五首“二部创意曲”较之“三部创意曲”更为基础,以至于成为了近百年来钢琴教学的必修课程,它能够系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十五首练习曲风格和侧重点有所差异,分别针对学生人耳对音乐的听觉感知,大脑对音乐的思维理解,眼睛对乐谱的快速辨识,手指对钢琴琴键触觉的敏锐性、弹性感应度,演奏过程中的节奏性和表现力都有训练。特别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左手在灵活性、协调性和独立性方面弱于右手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专项训练。 一、二部创意曲的多种构成要素分析 弹奏巴赫的二部创意曲这套复调作品前还是应该对这套作品进行分析学习,弄清楚乐曲的曲式结构、织体结构和音乐主题,找到反映音乐家思想的主题所出现的准确位置,找到做为主要乐思所陪衬的旋律,准确把握乐曲中乐句的层次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弹奏中保持每个声部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十五首二部创意曲由C、D、E、E、F、G、A、B八个大调及c、e、f、g、a、b六个小调组成,受篇幅限制,笔者选取其中具有明显特点的曲子进行分析。 (一)《D大调创意曲》 这首大调创意曲具有鲜明的大调风格,整个曲风欢快、明亮,同时兼具舞曲风格,这首曲子的最大特点就是最早勾勒出来近代奏鸣曲的曲式结构,这是一首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第一部分可以看成是奏鸣曲的呈示部,由第一段1-12小节组成,始于D大调终于A 大调;中部由第二段12-42小节组成,其中包括了复对位变形、动机摸进、间插句等内容,在最后摸进到D 大调属音,进而自然的过渡到再现段;第三部分再现段由42-59小节组成,最后终止于D大调。 (二)《E大调创意曲》 62

《揭开巴赫的音乐奥秘》(教案)

《揭开巴赫的音乐奥秘》 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杨丽圆 一、知识目标 通过对身边的巴赫作品(《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G弦上的咏叹调》《歌德堡变奏曲》等等),以及《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等作品的赏析,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巴赫作品的基本特征、高超的复调手法、深刻的宗教内涵和人文精神。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身边的巴赫作品分析,总结出巴赫作品基本特征。 通过对《勃兰登堡协奏曲》(第1号)的作品分析、感受复调魅力,并使学生掌握主、复调音乐的概念及风格差异。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并透过《马太受难曲》等作品,体味音乐所折射出的巴赫的精神世界,深刻了解这首作品之所以成为巴赫音乐从埋葬走向复活的转折点,是因为音乐中无不渗透出生命的真正涵义,即以一种超我的状态坚定自身对理想和信仰不断的追求,永不放弃。 [重点难点] 一、通过多渠道的巴赫音乐作品把握巴赫基本风格特征,进而能辨认巴赫作品。 二、通过《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的赏析,了解他精湛的对位技巧、无限的复调魅力,虔诚的宗教情怀和大胆的人文革新。 [教学策略与手段] 一、现代教学手段——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二、通过对身边各种形式存在的巴赫作品内容的赏析,缩短学生与宗教音乐的距离感,并激发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 三、通过分析、比较、创作等的方式,启发学生并获取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 导入:地铁中奏响的《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并思考两个问题: 1.关于这个作品,你的直觉感受是什么?

2.这是哪位大师的作品吗? 一、揭开巴赫的音乐奥秘 (一)经典巴赫——无处不在经久不衰 通过各种形式呈现的巴赫作品,初步感受巴赫的基本基本特征 1.手机彩铃(《G弦上的咏叹调》) 较缓慢的速度十八世纪(巴洛克时期)属于节奏较缓慢的时代,巴赫的作品同样也是如此。(节拍器) 2.街舞(土耳其:”飞翔的巴赫“时尚牵手古典) 气息悠长的乐句巴洛克时期乐句大多气息悠长,巴赫的作品大多乐句气息悠长。(请同学拿起手中的书本同步旋转) 3.广告(Touch wood 手机美妙新广告) 严谨平稳的节奏巴赫作品以节奏严谨平稳而著称。从开始到结束,一般都处于一个基本节奏之中。没有浪漫派演奏手法常用的自由地、时慢时快的节奏。 4.电影《英国病人》中的《歌德堡变奏曲》 起伏不大的音乐线条总的来说,巴赫的音乐线条起伏不像浪漫主义音乐中的线条起伏那么大。但稳重之余又不失动力。(这个作品原本是为一个失眠的人而创作)5.实践与运用 根据巴赫的音乐特征,判断以下三首乐曲哪首属于巴赫的作品? 师:那么,凭着以上得知的这几点艺术特征,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巴赫的音乐理解为平淡、沉闷、刻板甚至乏味呢?巴赫是个复调大师,他以精湛的复调技巧将原本简朴的音乐发挥到了极致,赋予了音乐无限的魅力! (二)复调巴赫——精湛对位无限魅力 1.初步感受复调特征 通过一首特别的歌曲《See You Again、Sugar、Love Me Like You Do》 初步感受复调音乐特征。 思考:这首歌是怎样把这三首歌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 2.复调音乐定义(略)

浅析巴赫平均律BWV861

浅析巴赫平均律BWV861 摘要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世界古典音 乐树立了丰碑。因此,人们尊称巴赫为“德国音乐之父”。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 BWV861 一、巴赫平均律的组成和思维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共分两卷,是由前奏曲和赋格曲组成。二者 连在一起,既形成对比,又起着补充作用。前奏曲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流动,音 乐思维富于幻想;赋格曲的形式则非常严谨,音乐思维是严格集中的。 贝多芬曾这样说过巴赫:“他的名字不应叫小溪(Bach),而应叫大海(Meer)。”是的,正如贝多芬所说的那样,巴赫的音乐就像是气势磅礴的大海,将德国的古典音乐旋律、多声部的和声和节奏汇成了音乐的海洋。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充满了18世纪德国显示生活的气息。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 充满宗教内容和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作为一部 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很好地体现出了严谨的德国式思维。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学期我学习的 是平均律第一册BWV861。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不仅使我对这首曲子的有了进一 步的认识,更使我对巴赫的音乐思维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真正地理解了巴赫 作品的音乐内涵。 二、巴赫十二平均律的由来 根据葛尔伯(Ernst Ludwig Gerber,1746-1819)的《音乐家传记辞典》描述,巴赫因为在没有乐器的地方而闲得无聊,因此在短时间内谱成了《平均律》的。 可是实际上曲集的完成,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在巴赫于1720年开始谱写的 《符里曼小曲集》里已经出现了《平均律》中十一首前奏曲的原形。根据《平均律》手稿上巴赫所附加的修改和订正,两者相比可看出随着岁月的流逝,巴赫的 作曲技巧又有了显著的成长。另外,虽无确证,但从风格上看,各赋格之间也可 以窥出年代的差距。 标题“平均律”是指把八度音程等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律制。此法在今天已是常识,但在巴赫时代的律制是近乎现代的“纯律”的。当时的律制,除C大调可应用 之外,其他带升降记号的各调,在乐器(尤其是键盘乐器)上很难演奏,任意的 转调也是困难的。为消除这种缺点而发明的方法即为“平均律”。平均律虽早在十 八世纪已被提倡,但从事音乐实践的音乐家们却一直未予重视。首先采用平均律 运用于全部二十四个大小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这就是《平均律钢琴曲集》名 称的由来。巴赫之前,菲舍尔(Johann Kaspar Fischer,1665-1746)曾作过二十个调的前奏曲与赋格曲集“Ariadne Musica”(1702年)。巴赫受到此曲集的影响是 可能的。 巴赫自序里的“全音和半音”是指本位音与变化音,即白键与黑键所表示的调性。 三、巴赫平均律前奏曲和序曲分析 (一)BWV861 前奏曲 这首前奏曲以右手天籁般的颤音开始,弹奏时右手不仅要清晰、均匀,而且 还要有一定的思想感情在里面。这是一个比较难以掌握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的 练习后,手指上颤音的稳定性终于达到老师的要求,老师又给我讲解了其中更加 深刻的感情。在一片广阔的土地上,双手合十,虔诚地对着天空祷告。在音色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