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史上的一般规律

中国古代史上的一般规律

中国古代史上的一般规律
中国古代史上的一般规律

中国古代史上的一般规律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历史的基本规律。这些“一般规律”不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更是历史学习的金钥匙。掌握了这些金钥匙,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就能强化比较,归纳和概括的意识与能力,就能提高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就中国古代史上的一般规律进行归纳与总结,希望能对高三历史学习及教学有所裨益。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统一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统一的一般原因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我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四次大统一的局面,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及一些局部地区的统一,其出现的原因有其规律可循:

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

2.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加强是基本原因。

3.长期的分裂割据混战,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人民渴望统一是重要原因。

4.分裂时期局部统一的实现,为大统一提供了条件。

5.前代政权进行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6.统一王朝的建立者个人的雄才大略也起了重要作用。

以上一般原因前四点可看作是统一的客观因素,后两点可看作是统一的主观因素。同时以上一般原因也可看作是分裂时期孕育着统一的一般因素。

(二)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统一的一般影响

1.保持了社会的安定。

2.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3.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促进了对外交往的发展,对抵御外来侵略,提升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5.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统一能成为主流并维持的一般原因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

2.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3.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一批杰出帝王的努力与奋斗

(四)对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认识

1.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4.中国古代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

二.中国古代封建国家分裂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国家分裂的一般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即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其出现的一般原因在于:

1.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是分裂出现的根本原因。

2.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膨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是重要原因。

3.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

4.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矛盾尖锐并激化。

5.民族融合不稳定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

(二).中国古代封建分裂割据给社会造成的一般影响。

1.影响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社会生活。

3.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各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5.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扩展。

6.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对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而应作具体的分析,既要分析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也要看到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的客观发展。

三.中国古代封建治世局面出现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封建治世局面出现的一般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过许多盛世局面,教材中提到的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及康乾盛世等,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一般原因在于:

1.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2.新王朝的建立者体验了农民战争的威力,吸取前朝覆亡之教训,注重调整生产关系和统治政策。

3.统治者初履皇位和个人特有的经历,致使其有较好的个人政治品质。

4.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外交流加强的作用。

6.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7.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生产活动。

(二)对中国古代封建治世局面的一般认识

1.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它时期而言,生活状况的确有些改善,剥削也有所减轻。

2.在封建治世之下,仍存在严重的封建剥削和压迫,并在特定地区和时期存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

3.治世实质是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的结果,并不能消除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四.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一般原因

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每一封建王朝,无时不处于治乱兴衰交替的周期中,这是任何封建统治阶级都逃不脱的。中国封建王朝衰亡的一般原因在于:

1.是封建统治阶级腐败的必然结果。如皇帝腐朽.重用奸佞.宦官.外戚专权。

2.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割据性。

3.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削弱其统治。

4.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不能解决的锢疾。

5.自然灾害往往加剧衰亡。

6.农民起义往往直接导致王朝的瓦解或灭亡。

(二).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一般影响

1.频繁的王朝更替使社会发展的进程一次次被打断,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某些新建立的朝代,由于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五.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般含义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

2.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而言,其特点是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出现和发展的一般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上的,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

1.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以保障封建经济的发展。

2.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护统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分散的个体小农,也需要仰仗政治上强大的力量,以稳定社会.抵御外敌和抗击大的灾害。

(三)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般核心

皇权至高无上和地方服从中央

(四)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一般矛盾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五)中国古代解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矛盾的措施的一般特点

1.不断完善制度来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

2.通过分散或废除相权来加强皇权。

3.通过削弱或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

4.通过集中军权来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

(六)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演变的一般特点

1.国家政权机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君主的权力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愈益强化。

3.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断趋向解决。

(七)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般评价

1.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其一般表现为:(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4)有利于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作用,其一般表现为:(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为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六.中国古代改革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改革的一般类型

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

(二).中国古代改革的一般原因。

1.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

2.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

3.缓解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

4.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

(三).中国古代改革的一般内容。

1.政治上:着重建立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①调整土地所有制关系。如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②调整产品的分配,如赋税制度。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

3.文化上:加强思想控制,从而巩固政治统治。

4.军事上:改革军事,增强战斗力,集中军权。

(四).中国古代改革的一般实质

确立或调整生产关系。

(五).决定改革成败的一般原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2.改革派和反对派力量对比的大小

3.是否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技巧,

4.是否注意用人。

5.改革措施是否切实可行。

(六)从中国古代改革中得出的一般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3.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4.改革总会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因而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5.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用人要得当。

6.中国古代勇于改革的政治家.改革家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学习。

七.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发生的一般原因。

1.人祸:统治者的腐朽,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天灾:自然灾害往往成为诱因。

(二)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一般结局。

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者,不可能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其最终结局是失败,一般结局在于:

1.被封建政权镇压,如黄巾起义。

2.被封建地主阶级利用,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如隋末农民战争。

3.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封建统治阶级,如秦末农民战争中的刘邦和元末农民战争中的朱元璋。

(三)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一般影响

1.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打击封建统治阶级,推翻或改造了相对腐朽的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封建生产力的发展。

2.农民起义和战争大大震撼了封建统治阶级,迫使其作出让步,对统治政策作某些调整。

3.农民起义对生产也有一定破坏作用,频繁的农民起义也打断了封建化的正常进程,使已正常发展的封建进程又重新回到了原先的起点,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社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有:

1.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是前提条件。

2.统治者吸取前代覆亡教训和巩固统治的需要,调整统治政策,重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新的社会制度或经济制度的确立与推行。

4.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各地区长期友好的经济交往,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5.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6.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提高。

7.前代的基础。

8.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9.中国古代一些杰出政治家.改革家的努力。

上述因素中,对某一朝代而言,可能有两种或多种因素起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纵观中国古代史六个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其结构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4.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般原因。

(1)中国历代封建政府采取最基本的经济政策都是重农抑商,历代中央政府出台了许多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2)统治者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使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劳动时间及在一定程度减轻剥削,如对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调整。

(3)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提高。

(4)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5)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

(6)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性著作的指导。

(7)天文历法的发展,有利于农时的安排。

(8)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统治者重视农业的一般原因。

(1)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3.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培植.推广和引进

(2)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

(3)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产量的增多。

(4)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

(5)土地的进一步开发。

(6)人口数量的增加。

(7)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

4.农业发展的一般影响

(1)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无农不稳”。

(3)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4)农业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5)农业的发达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1.手工业发展的一般原因

(1)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2)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发明。

(3)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与提高。

(4)统治者对手工业品的需求。

(5)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如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6)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也有助于手工业的发展,如丝绸.纸张.瓷器的大量出口。

2.手工业发展的一般表现。

(1)纺织业(2)陶瓷业(3)冶铸业

(4)造船业(5)造纸业(6)制漆业

3.对手工业发展的一般认识

(1)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的制约。

(2)官营手工业.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三者相结合,但官营手工业处于支配地位。

(3)唐宋至明清时期,城市手工业有较大发展,规模扩大,技术更先进,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4)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手工业的发展具有落后性。

(5)手工业商品化趋势增强,明中后期在以生产商

品的目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五.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1.商业发展的一般原因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2)水陆交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3)各民族各地区经济交往有助于国内商业的发展。

(4)统治者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的加强,有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一般表现

(1)水陆交通的发展

(2)市场的扩大

(3)货币的统一和使用量的增大。

(4)商人的增多

(5)城市商业的发展及商贸城市的出现

(6)商品经济不断向农村延伸,如隋唐的草市和明清江渐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的蓬勃兴起。

3.商业的一般影响

(1)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从而促进了封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3)有助于加强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对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5)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封建自然经济

(6)促进了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市俗文学不断发展

4.阻碍商业发展的一般原因

(1)统治者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制约。

(2)农业.手工业发展程度的制约

(3)战乱频繁,政权分立,社会动荡

(4)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对城市商业发展的一般认识

(1)商业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密切联系

(2)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减少,日益突出生产性和商业性。

(3)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改善。

(4)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根本改变。

(5)尽管商品经济的活力逐渐增强,但在封建社会中,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六.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影响

1.从政治上看有助于巩固统一和统治者的统治,有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

2.从民族关系上看,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3.从对外关系上看,有助于对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4.从文化上看,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七.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中得出的一般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2.正确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3.先进科技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5.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八.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的一般规律

1.造成古代环境问题的一般原因

(1)封建社会以农立国,农业只能扩大耕地面积,从而导致过度开垦。

(2)土地集中,土地兼并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地关系紧张,只有通过开荒这一形式才能予以解决。

(3)大多数统治者漠视环境,不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2.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给我们的一般启示。

(1)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2)要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搞多种经营。

(3)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做到经济.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

(4)要培养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要依法治理环境。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史上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般政策

1.战争2.和亲3.册封4.管辖5.会盟(和约)

二.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般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但和平形态是主要形式。

1.战争形态:

(1).民族掠夺战争;

(2).民族征服战争;

(3).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

(4).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2.和平形态:(1).和亲(2).边境贸易(3).会盟三.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般规律

1.民族融合的一般含义:

(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讲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2).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讲是游牧向农耕文明的转化。

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般途径

(1).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

(2).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

(3).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

(4).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

(5).长期的物质.文化交流

(6).民族间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融合

3.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般特点

(1).团结友好是主流

(2).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经济上的农耕化。

(3).民族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4).各民族的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4.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般意义

(1).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

(2).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3).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4).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对中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一般认识。

(1)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始于南北朝时期,以后在封建社会各阶段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突出。

(2)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都是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3)少数民族建立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首先自身封建化是前提条件。

(4)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的客观作用是加快了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进程,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般认识

1.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但有正义和非正义.进步性和反动性之分。

3.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了我国民族史上的主要内容。

4.少数民族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对祖国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5.凡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关系史的范围,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政治史的内容。

五.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一般原因

1.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国力强盛,是对外关系发展的根本原因。

2.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是必要条件。

3.对外交通畅道。

4.交通工具不断改进,航海技术的提高。

六.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一般目的

1.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封建统治。

2.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

3.发展贸易,丰富经济生活,互通有无。

4.学习外国文化,丰富中国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七.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一般途径

1.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2.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3.文化交流,尤其是宗教传播。4.战争。

八.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一般特点

1.总体上统治开明,积极开放,明清时期逐渐走向闭关自守。

2.水陆交通便利,范围广泛。

3.内容逐渐丰富,全面双向。

4.兼收并蓄,有来有往。

5.有战有和,和是主流。

6.相互促进,影响深远。

九.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一般影响

1.有利于中国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外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有利于吸取国外先进的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增进中外双方的联系和友谊。

4.有利于周边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5.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十.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般特点。

1.对华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2.先陆路贸易为主,后海路贸易为主。

3.官方贸易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4.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5.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一般启示

1.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落后。

2.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与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者存,逆者亡。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十二.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一般类型

1.少数民族内迁2.北方人民南迁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 4.华人外流5.外族内流(二)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般原因

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方人民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5.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开垦,生态破坏严重,诸多北方人民南迁至长江流域。

(三)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一般意义

1.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2.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有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4.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状况,人口分布趋于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5.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6.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中国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般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

2.统治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3.经济发展或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4.各民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

5.对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成就。

6.继承了前代文化的成就。

7.古代学者的艰辛努力。

二.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般表现

1.科学技术

2.哲学与宗教

3.文学

4.艺术

三.中国古代科技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一般原因

1.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2.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3.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4.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的正常交流与发展。

5.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6.前代科技文化成就的基础。

7.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

(二)明清时期中西方科技的一般差别

1.内容上,中国在科学上的主要成就属于应用科学,西方科学家研究的重点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探索。

2.研究方法上:中国主要采取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西方科学家则注重实验方法。

(三)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落后的一般原因

1.腐朽的封建制度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2.封建闭关政策既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3.明清教育的落后

4.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与清代的“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失去了政策支持。

(四)西方科技在近代领先的原因

1.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

2.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3.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文化,并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4.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五)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与局限给我们的一般启示。

1.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2.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3.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鼓励知识创新。

4.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四.中国古代宗教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宗教得以产生.传播的一般原因

1.社会动荡不安,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宗教的流行提供了土壤。

2.宗教教义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

3.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统治者提倡。

(二)中国古代宗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一般影响

1.政治上:被封建统治者用来麻痹人民维护封建统治。

2.经济上:佛教盛行曾使农村劳动力大减,同时僧民众多,使国家税收减少,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3.民族关系上:佛教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思想上:宋代以后,宗教思想渗入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深远。

5.对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年表(上)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17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中国历史记忆口诀中国古代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中国历史记忆口诀中国古代历史知识记忆方法中国古代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众所周知只记忆历史知识是不行的,但不记历史知识又是绝对不行的,尤其是中国古代历史,一是:距今时间比较长,二是:时间跨度大,三是: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掌握一定的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一、记忆时间的妙法──谐音记忆法 1、记忆战国七雄: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被称为“战国七雄”,可用谐音记忆为“七叔含烟找围巾”。 2、教学商鞅变法时,可以诙谐地告诉学生:商鞅变法失败后,他哭诉“我宁愿涮我肉,却不愿车裂我身”。用谐音来记住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56年。 3、讲授李渊建唐时间时,可记作“李渊见糖(建唐)搂一把(618),并可以描摹一下,当时作为太原留守的李渊见机建立了唐朝。 4、讲授清军入关时间时,可以用“一溜死尸”来谐音记忆“1644年”,并描述当时清军入关尸横遍野。

二、记忆史地结合知识的妙法──史地归纳法 1、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唐朝的瓷窑:北方邢州的白瓷,南方越州的青瓷,可以浓缩为“邢越(北)白青瓷”。 三、抽出核心字──字头法 1、清朝的十二个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努皇安(用治安的?安?代指顺治)、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或记为“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三(宣统在位三年)”; 2、字头浓缩法在识忆中形成知识结构的整体缩影,特别在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记忆丝绸之路中几个地名,可将长安、河西走廊、、安息、西亚、大秦等提取浓缩为:“长河新,安西大”。 四、历史课堂的强档“味精”──意义联想法

中国古代史上最有韵味的十个名字

中国古代史上最有韵味的十个名字 1、刘过,字改之。 《左传》宣公二年有之:“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刘过以此为名,遂字改之。过素善陆游、辛弃疾、陈亮,有《龙洲集》、《龙洲词》,乃南宋一大豪放词人,又善饮酒,佳话存焉。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以过为名,可谓能谦冲自守矣;改之为字,可谓能磨砺日新矣。金庸取其意旨,作一杨过,亦字改之,得以流布天下;其名主人反寂寂无闻于当世,颇可叹也。 2、杜如晦,字克明 《诗》风雨篇有之:“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所谓望眼欲穿,感极而悲者也;末了则云:“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云开雾散、柳暗花明之意在矣。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尚书》尧典篇云:“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克明者,犹能明、自明,言人能使大德明于外也。如晦在克明之先,必待俊德而始明,足以为圣贤良相之名。 杜如晦为贞观名臣,惜其天年不永,四载而卒,空留“房谋杜断”之名,岂不惜哉!助文皇成盛世大业,亦成其“克明”之字矣。 3、纳兰成德,字容若 纳兰词名满天下,不知其名字从何典故?君子有成人之美,亦有成己之愿,“成德”盖成己成人之德矣。容者,盛大之状;若者,香草之名。则容若乃“香草盛集”之谓也。《楚辞》多以香草美人暗喻君子,君子必成己成人之德,此纳兰名字之解乎? 成德本姓叶赫那拉,译为“纳兰”,遂使唇齿生香。纳兰容若,亦可解为纳幽兰而容香草,君子有慕兰之德、好洁之癖,此解无不可。然则成德为避康熙朝太子之讳,改名性德,虽文辞可观,失其本意也。今人多不知若为香草之名,以若为若许、若此之谓,虽仍可通,失其美人香草之本意矣。 4、申时行,字汝默 时行有二义,其一为时兴、风行之谓,其二为伤寒之谓,大抵患伤寒者多在春秋换季之时,病状无少长皆相似,且往往流行,故谓之时行。 汝默者,清静默然之谓也。清人张廷玉有云:“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此亦申氏所以教时行也。 时行者必风行天下,而汝当默然自守,无与时俱进,无随时而行;此名此字,意味深长。又时行为病,瘟疫行天下,书生唯一默而已。晚明风气,大抵如此,若不入于朋党,则归守一默。岂不痛哉! 5、萧望之,字长倩 太傅萧望之,汉之老臣也。以“之”为名,盛于魏晋南朝,望之及廷尉张释之可谓滥觞者。望之者,可谓人皆望之,亦可谓己望之。按“望”为仄声,则以“之”协调之,则字平气顺矣。 倩有二义,其一男子之美名,尤东方朔之“曼倩”;其二为笑语盈盈之貌,《诗》有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后又以倩为请求之意,当不及于西汉。若以为男子美名,则身长高大、玉树临风之君子,谁人不愿望之;若以为笑语之貌,则美人顾盼,我亦望之,一段风流在其中矣。两解皆可通,令人不得不心驰神往。 6、傅以渐,字于磐

“5分钟背完”中国古代史!超级记忆口诀让历史成绩飞速提升!

“5分钟背完”中国古代史!超 级记忆口诀让历史成绩飞速提升!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暴收。 汉末三分归入晋,朝称南北阻江流。 隋开天下遭唐灭,五代十国战乱稠。 宋统中州元虏代,明清过后帝王休。 三皇五帝 伏羲渔畜八卦传,燧人取火去腥膻。 神农辨药播五谷,黄帝分州制井田。 颛顼平定九黎乱,帝喾仁威天下安。 尧置鼓木喜闻过,舜称至孝复称贤。 夏朝 大禹水平九鼎成,万民归启赖贤明。 太康承父家天下,寒浞行奸覆夏庭。 颠沛少康兴祖祚,昏庸孔甲匿龙精。 桀从妹喜荒淫事,四百四十殿宇倾。 商朝 汤除桀暴定八方,亳邑为都始立商。 太甲去昏赖伊尹,盘庚改殷效成汤。 武丁梦说得良弼,帝纣伐苏为女郎。 暴虐奢糜纵妲己,亲离众叛自燔亡。 西周 姬发灭纣都镐京,封赐诸侯四海平。 刑废成康周公力,穆王八骏天下行。 厉防民口终奔彘,真惠共和周复兴。 褒姒幽王烽火戏,犬戎马踏骊山倾。 春秋战国 平王迁洛启东周,王命不行霸主遒, 齐桓晋文兼秦穆,宋襄楚庄演春秋 燕韩赵魏秦齐楚,赫赫七强战不休。 秦本附庸渐强大,灭周并六统金瓯。 秦朝 六国皆灭统华疆,嬴政自骄号始皇。 独揽大权分郡守,统一文字兼度量。 筑城凿墓劳民力,焚书坑儒断史纲。 陈胜揭竿初举义,汉刘楚项破咸阳。 汉朝 除秦灭楚汉刘邦,帝后无由戮楚梁。 吕雉临朝累诸吕,文景治世灭七王。 武皇拓土民遭敛,王莽更新命被戕。 光武中兴迁洛邑,传及献帝东汉亡。三国两晋 东吴西蜀属孙刘,北魏曹丕把汉谋。 司马迁曹成一统,八王乱政五胡蹂。 两都率陷建康继,江左偏安丧北州。 淝水破秦得暂保,宋刘逼禅东晋休。 南北朝、隋朝 朝分南北划长江,宋齐梁陈据建康。 北魏东西分两魏,北齐废主东魏亡。 周承西魏收齐土,隋篡北周并陈疆。 筑苑凿河天下乱,三十九载覆朝堂。 唐朝 高祖昏庸屡信谗,变生玄武手足残。 太宗纳谏贞观治,武后改周李氏残。 神勇玄宗清女祸,繁荣盛世号开元。 乱由安史都迭陷,惧祸昭宣让逆藩。 五代十国 五代梁唐晋汉周,北方更替五十秋。 十国割据南天下,南唐篡吴闽楚收。 前蜀早亡接后蜀,依辽北汉晋阳愁。 南平南汉兼吴越,后蜀南唐作宋囚。 宋朝 陈桥兵变代柴周,偃武修文是弱由。 辽夏与金邻作寇,靖康之变帝成囚。 康王即位开南宋,秦桧杀飞令铁羞。 联蒙灭金实谬策,四十五载丧残瓯。 元朝 蒙古称皇铁木真,成吉思汗震西垠。 太宗纵马驰欧地,世祖更元掳宋君。 僧比王侯乱刑政,儒同娼丐辱斯文。 烽烟四起群雄反,大漠难藏顺帝身。 明朝 太祖金陵创大明,功臣屠戮少余丁。 燕王靖难夺侄位,睿帝巡边陷虏营。 严魏蠹国戚灭寇,崇祯悬树李侵京。 吴贼卖祖山河变,江北江南属大清。 清朝 太祖兴清顺入关,扬州嘉定骨成山。 康乾盛世雍承启,嘉道弱朝咸续延。 鸦战外加权丧尽,天国内耗力消残。 垂帘慈禧维旧政,炮震武昌宣统迁。 合卷清书不忍翻,每提旧事意难安。 双眸浸泪犹喷火,只手拍栏复握拳。 数亿人民遭劫难,几只禽兽舞疯癫。 巨龙何事慵疲甚,一觉长眠又百年。

中国古代史上册

中国古代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 1、元谋人 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生活在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县。会使用天然火,属于(长江流域)。 2、北京人 北京人是化石残骸最多的原始人类,生活在大约70-2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附近的龙骨山洞穴里,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能够保存火种,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群居生活,属于(黄河流域)。 第2课原始农耕(定居)文化 1 2、南北方粮食、住房的差异的根本原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不同。 3、后世楼房的先祖是干栏式建筑。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 1、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 2、典型事件:涿鹿之战:黄帝和炎帝战败蚩尤,统一黄河流域。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1、禅让制:尧舜禹时期,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方,称为“禅让制”。 2、重要事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3、王位世袭制:从中国第一个朝代夏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直至辛亥革命,世袭制废除。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者启。

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1、夏商周三代被称为“上古三代”(青铜时代)(奴隶制王朝) 2、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建立者:启都城:阳城 3、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46年) 建立:公元前16世纪建立者:汤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第一个有文字出土证实的朝代是商,文字是甲骨文,迁都事件是盘庚迁殷 4、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世纪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今陕西西安)通过(牧野之战)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 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建立起许多诸 侯国。 西欧在8世纪初实行的是采邑改革与之相似。 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1、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两 个时期。春秋是(奴隶制)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制)形成时期。从社会意识形态看春秋战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进入封建社会(476)早950年。 2、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 典故:“退避三舍”(晋楚争霸) 3、战国七雄:齐、秦、楚、燕、赵、魏、韩,三家分晋:赵、魏、韩(图) 4、战国变法中收效最好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国君:秦孝公 主持者:商鞅 内容:①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②奖励打仗有功的人。 ③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我国县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秦朝,延用至今) ④编定户口。 意义:①秦的国力增强②军队战斗力加强③为秦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5、都江堰:(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战国时,四川成都平原秦国郡守(李冰)修筑,它具有防洪、蓄水灌溉的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中国古代史大一上复习

一、名词解释(4*5) 1、隋唐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隋朝灭亡后,唐朝承袭并完善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武则天时期又特开武举,充实了科举内容。科举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2、五常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仁,即仁人。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信,乃人言,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3、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区分亲疏,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这种制度是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它的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兄权,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按宗法制原则,区别大宗和小宗,确定大宗才有继承权和主祭权,以辨别后世子孙的亲疏尊卑。宗法制导致中国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和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 4、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6、安史之乱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影响:导致了社会混乱、藩镇割据、剥削加重、边疆不稳、北方人口锐减、经济中心南移、西域独立等。 7、均田制 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计口授田”是指政府根据所掌握的土地数量,授予每口人几十亩桑田和露田。桑田可继承,露田在年老或死亡后要收回。北魏太和九年颁布施行均田制,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取消了受倍田的规定,另外还规定了赋税。隋文帝规定,官人永业田与其品级相适应。隋炀帝免除妇人和奴婢、部曲的租调,也取消了他们的授田。故隋之均田己略为变质。唐明确规定明确规定,妇女一般情况下不授田,奴婢及丁牛不再受田。唐中叶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瓦解。 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

中国历史记忆口诀

中国历史记忆口诀方法 归纳法记忆法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可归纳为“五四三二一”来记忆。即:” 五次重大战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四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二十一条》;” 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 命;” 两个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一次失败的变 法——戊戌变法。 谐音记忆法谐音记忆,是通过读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记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记忆。例如:用谐音法记忆历史年代(1)李渊618年建立唐朝,可记 作:“李渊见糖(建唐)搂一把(618)”。(2)清军入关是1644年,可记 作:“一溜死尸”。因为清军入关尸横遍野。” (3)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 年,可用谐音记作:“一拔就死” .联想法记忆法例如:魏、蜀、吴三国建国年代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定都于洛阳,需记的内容有:“220”、“曹丕”、“建魏”、“洛阳”等项,可用联想加串联法 记作:“曹丕喂(魏)洛羊(阳),一天二两(22)饼(0)”。同理可记:“刘 备守(蜀)成都,一天二两(22)药(1)”;“孙权建吴业(建业),养了 三只鸭(222)”。因为刘备建蜀时已风烛残年,故一天二两药;而孙权 的吴国在长江边上,故与养鸭联系。 串联记忆法例如:“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即:“近闻(晋文)齐桓采 松香(宋襄),锯断秦木(秦穆)留楚桩(楚庄)”。 例如:“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 上称为“战国七雄”,可用串联加谐音法记作:“七叔含烟找围巾” 口诀记忆法口诀记忆,是把记忆的内容编成口诀、顺口溜等来记忆。例如:中国历史朝代盘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蜀 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注: 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歌诀记忆法如“商鞅变法”,可这样编:“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有力。承认私人有土地,奖励耕战免徭役,废除贵族的权力,建立县制搞治理。经济得到 大发展,军队有了战斗力,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 简化记忆法《马关条约》的内容,可将其简化为“割三岛、赔两亿、开四口、设工厂” 记忆历史年代的几种方法: 一、抓住年代本身的特征记忆。 例如: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937年7月7日,三个七连在一起,便很容易记住;如蒙古灭金,1234年;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束的时间,1939年9 月1日和1945年9月2日,9月1日通常是新学期学生开学的第一天,9月2日是开学的第二天。 二、按重大历史事件的间隔记忆。如中国近代史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

中国古代史上所有治世一览,远比你想象的多!

中国古代史上所有治世一览,远比你想象的多! 治世、中兴、盛世中国古代值多少?有多少你没听过的?要求,必须正史原文记载“某某之治”,而不是后人肆意拼凑。夏禹启之治:前2070-前2015年,姒文命、姒启少康中兴:前1905-前1884年,姒少康杼槐之治:前1884-前1841年,姒杼、姒槐帝芒之治:前1841-前1823年,姒芒不降中兴:前1807-前1748年,姒不降商成汤之治:前1600-前1588年,子履太甲之治:前1582-前1570年,子至太戊中兴:前1486-前1421年,子密祖乙中兴:前1376-前1357年,子滕盘庚中兴:前1314-前1286年,子旬武丁中兴(武丁盛世):前1250-前1192年,子昭祖甲之治:前1186-前1153年,子载西周成康之治:前1043-前996年,姬诵、姬钊穆王之治:前976-前922年,姬满孝王中兴:前892-前886年,姬辟方宣王中兴:前827-前781年,姬静以上合称传说中的顶级盛世——三代之治西汉文景之治:前180-前141年,刘恒、刘启汉武盛世:前141-前87年,刘彻昭宣中兴:前87-前48年,刘弗陵、刘询东汉光武中兴:25-57年,刘秀明章之治:57-88年,刘庄、刘炟永元之隆(汉和盛世):88-105年,刘肇曹魏明帝之治:226-239年,曹叡西晋太康之治(太康盛世):281-289年,司马炎东晋太宁之治:322-325年,司马绍太元之治:376-396年,司马曜南朝元嘉之治:424-453

年,刘义隆永明之治:482-493年,萧赜天监之治:502-520年,萧衍(仅限此年号,在位后期下坡)北朝太平真君之治:440-451年,拓跋焘孝文中兴:471-499年,元宏建德之治:572-578年,宇文邕(仅限此年号,在位前期无实权)隋开皇之治:581-600年,杨坚唐贞观之治:627-649年,李世民永徽之治:649-683年,李治(不只是永徽年号,指代在位完整时期)武周之治:690-705年,武曌(与永徽之治合称贞观遗风)开元盛世:713-741年,李隆基(仅限此年号,在位后期下坡)元和中兴:806-820年,李纯会昌中兴:841-846年,李炎大中之治:847-860年,李忱后唐长兴之治:926-933年,李嗣源(不只是长兴年号,指代在位完整时期)南唐升元之治:937-943年,李昪后周显德之治:954-959年,柴荣北宋建隆之治:960-976年,赵匡胤(不只是建隆年号,指代在位完整时期)咸平之治:997-1022年,赵恒(不只是咸平年号,指代在位完整时期)庆历嘉祐之治(仁宗盛世):1022-1063年,赵祯元祐之治:1086-1094年,赵煦南宋乾淳之治:1162-1189年,赵昚辽景圣中兴:969-1031年,耶律贤、耶律隆绪西夏乾顺盛世:1086-1139年,李乾顺仁孝盛世:1139-1193年,李仁孝(与乾顺盛世合称崇仁之治)金大定之治:1161-1189年,完颜雍明昌之治:1190-1196年,完颜璟(仅限此年号,在位后期下坡)元至元之治:1264-1294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大德之治:1297-1307年,孛儿只斤·铁

中国历史上的40个名人常识,考了200多次了!

中国历史上的40个名人常识,考了100多次了! 1.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 2. 曹操: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短歌行》、《观沧海》、《龟 虽寿》。 3. 诸葛亮:政治家、军事家,《出师表》为其代表作。 4. 曹植:字子建,诗人,曹操的第三子,代表作为《洛神赋》、《白马篇》。 5. 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 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留下大量文情并茂的文章。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6. 陶渊明:东晋诗人,存留120多首诗,其中20多首田园诗,开辟五言诗的新境界。《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都是其代表作。 7.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与王维并称“王孟”。代 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 8.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歌咏边塞的诗歌最著名。代表作有《凉 州词》、《登鹳鹊楼》。 9.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代表作有《山居秋暝》、《送别》、《使至塞上》。 10.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 11.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主要写边塞诗和宫怨诗。 12.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 言瑰丽活泼,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为千古绝唱。 13.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 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14.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江南春绝句》、《阿房宫赋》等为其代表作。 15.干宝:东晋史学家、文学家,著有笔记体志怪小说《搜神记》。 16.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 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代表作有《小石潭记》、《江雪》、《捕蛇者说》。

复习中国古代史(上)

夏王朝的建立 过程:夏王朝自禹至桀,共为17君,历时471年。“启代益作后”,战于甘,平息有扈氏的叛乱,禅让制被破坏,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原因:由于私有制的发展,掠夺战争的日益频繁,氏族制失去了作用,军事首长转化为最早的专制君主。 国家制度建设:设官分职,并作赎刑(反应夏代已形成国家,并制定出最早的刑罚);五十而贡(贡赋的产生,是出现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 商的兴起商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汤灭夏和商王朝的建立:夏代末年,夏朝无道而失去民心。商汤乘机扩大力量,剪灭属国,任用伊尹为佐,举兵灭夏桀。 盘庚迁殷:汤之盘庚,迁都五次,最后盘庚迁至北蒙,号之曰殷。(迁都前 9世19王 281年,后8世12王 273年)原因:缓和贫富矛盾;与地力耗尽有关武丁时期的商王朝:统治的五十年间,是商朝的最强盛时期。任用傅说为辅,兴修德政,关心民间疾苦。同时不断对外用兵,不断胜利,疆域日益扩大。 西周的经济结构 土地所有制: 1、周天子位于封建的最顶端,名义上是全国土地和人民最高所有者。 2、周天子把王畿之内的土地,作为自己直接管理的领地,王畿之外的土地则分封诸侯。 3、周天子有时不以“邑”的名义而以田若干赐给大臣。 4、诸侯和卿大夫都有权把自己的一部分土地在分赐给自己的臣属。 5、天子和诸侯都有权把封赐出去的土地收回。 井田制和地租 西周实行井田制,“公事毕,然后敢治私田”,公田的收入归公室或用于公共支出,私田的收入才归农民自己。所谓井田制,实质上就是劳役地租制。 农人把最好的粮食和麻全部献给贵族,还有其他各种贡献。除此之外,还要担负徭役等。 西周的政治制度 官制:西周由于土地层层分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土地所有的等级结构,就使得这个政权具有地方分散性又有等级从属关系。 1、周王是最高首领,是诸侯的共主,称天子。实质上对他所封建的侯国有一 定程度的控制权,直接统治则在王畿以内的地区。 2、最主要的官职是卿士,天子的辅佐。还有太师尹氏。“三事”指司徒、司 马、司空。还有司寇等。 特点:(1)王室的官职都是由大小贵族担任,他们世代占有土地,垄断官职。(2)分封的诸侯绝大多数是姬姓贵族。天子与诸侯除了君臣关系外,还有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关系。宗法关系对于维护西周贵族的统治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3)诸侯需要纳贡,朝见述职,带兵从征。天子有权干涉诸侯内政,有些诸侯国的官吏要由天子任命。

一问一答(中国古代史部分)

原始社会 答: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地点:北京周口店山洞 半坡人、河姆渡人:磨制石器、耒耜耕地 春秋战国 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答:天然火 答:功绩:造出宫室、发明舟车制、作衣裳、教人挖井。 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答:长江流域 水稻 干栏式 通风防潮 答:黄河流域 粟 半地穴式 周朝考点: — 答:分封制 答:西周:分封制 商鞅:县制 秦:郡县制

答:①大动荡②大变革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答: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答: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答:奖励耕战 答: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答:孔子 政治思想——“仁”“爱人”,“为政以德”。(统治者爱护百姓,反对苛政) 答: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答:孟子,董仲舒 答:道家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答:庄子 答:墨子

答:韩非子 答:孙子 秦朝: 中考考点:①中央集权制度 ②巩固统一的措施 答:封建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答:统一文字 答:黄帝让仓颉发明文字;先小篆后隶书;王羲之 《兰亭序》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 正统思想;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明清:八股取士,束缚读书人的思想 清朝大兴文字狱

答:修长城 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答: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 汉: 中考考点:①汉武帝、②丝綢之路 答:大一统 答:汉武帝和唐玄宗 答:张骞 答: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是我国南北方交流的桥梁 答:长安(今西安);大秦(欧洲或古罗马) 长安(今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 主观原因:宋朝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 客观原因: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港口:广州、泉州 清朝 三国 中考考点:三国鼎立 答:官渡之战 答:赤壁之战; 曹操VS孙刘联军

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一、秦朝 1、政治制度 (1)主要内容 秦朝一方面创设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掌管国家政务,监察和军事),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等等。随着进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实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独裁国家形成。另一方面,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无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罚,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特别是到秦二世当政时期,其统治更加黑暗。于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将秦朝推向灭亡之路。 (2)影响 秦朝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以高压政治和残酷的刑法为主实行集权制度,从此将中华民族带入了两千多年血与泪的黑暗中。 2、焚书坑儒 (1)主要内容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一些方士儒生对秦始皇发表了不满的言论,始皇得知大怒,下令追查捕捉方士和儒生并全部坑杀于咸阳,此即为“坑儒”。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 (2)影响 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统一思想的措施,但同时,这种焚书坑儒的手段也是愚蠢和残暴的,并且毁坏了很多文献典籍,造成了文化上的重大损失。 3、军功爵制 秦朝一种以军功论赏的制度 4、秦末农民起义 (1)背景 一般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山东六国故地施行苛刻统治,又征发民众到边疆地区和首都咸阳进行各种大型基建工作,并以死刑惩罚误期者。民众遂产生不满情绪。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和赵高诛杀多位朝中大臣,亦引起朝中官员的恐慌。民众的不满和恐惧使变乱迅速爆发,最终倾覆了秦帝国。 (2)主要过程 A.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900余人被征发去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东南)遇大雨误期,根据秦朝法律,戍卒误期到达目的地的一律处死。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发动反秦起义,史称“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推举陈胜为王,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常用的记忆口诀

中国历史常用的记忆口诀 中国历史常用的记忆口诀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 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3、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 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 4、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 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5、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 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 草寇。 6、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 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8、地域环境左右命运: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 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 9、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朱温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10、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湮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惟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今已不再矣。 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方法 1.掌握一条朝代更替主线

试述我国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以及对我国社会的影响1

试述我国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以及对我 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中国封建传统法律思想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社会稳定的上层建筑,而且对东方世界的文明作出重要的贡献。我国传统法律思想主要是沿着理智与法治的道路前行的,特别是礼治对于人民思想上的禁锢为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打造了牢固的基础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种思想都不能始终占据牢靠的社会统治地位,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对我国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社会基础斗争思想社会影响 正文: 先秦时期的礼法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经济上土地制度由分封制到私有制转变,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并逐渐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政治上,礼乐征伐由自天子出转变为由诸侯出,士大夫阶层得到广泛发展,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逐渐摆脱周天子的束缚,实行其兼并政策。其他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也不断涌现,并逐渐成为那个名存实亡的周朝难以调和的矛盾。面对这种情况各个阶级阶层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批判其他学派的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周初,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方针。这一治国思想带来了西周前期奴隶制的繁荣,从而使人对这一思想奉之如圭臬。但是它并没有象周公所希望的那样使周王室永享天命,至厉王、幽王时遭到了致命的打击。虽然仍遵循这一方针,但还是不能挽救周王室衰落的命运。先是周郑交恶,桓王被射中肩;接着五霸争盟,天子反被诸侯所召;再后七国称雄,天子完全被冷落。这一系列事实,不能不引起思想家们的反思。社会的变革引起了礼法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在意识形态上实是由“礼治”到“法治”慢慢转变的历史。春秋前期和中期,礼治思潮还占主导地位。春秋后期,也即子产和孔子生活的时代,“法治”思想开始出现,并且两者发生了第一次论争。 春秋社会末年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面对这一社会现实,主张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大思想家孔子开始了他艰难的维道路程。首先孔子认为社会出现诸侯兼

快速记忆中国历史朝代的口诀

快速记忆中国历史朝代的“口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补充五胡十六国口诀: 前后南三燕,西秦南凉鲜卑建; 前西二凉和北燕,政权仍为汉族建; 前赵北凉夏匈奴;前秦后凉汉(成汉)氐建; 羯后赵,羌后秦,十六小国长混战。 ▲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 盘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 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注: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用口诀法记忆“五代十国”名称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可记作: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又称南平)、前蜀、后蜀、北汉,可记作: 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割据混战中原乱。 ▲用口诀法记忆南北朝国名 南朝:宋齐梁陈相交替。 北朝:北魏分东西(东魏、西魏),北周灭北齐。 ▲用口诀法记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孔孟儒,行“仁政”; 道“无为”,老庄兴; 子墨子,讲“非攻”; 韩非子,“法治”行。 ▲用口诀法记忆安史之乱起止年代 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公元763年被唐军打败,历时8年。叛乱的起止年

代可用口诀来记: 安禄山,史思明, 骑胡虎(755),溜山(763)城。 ▲用口诀法记忆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内容 1857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统一思想;1853年3月,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这些内容可用口诀记作: 洪秀全,拜上帝, 太平天国大起义; 秀全要把古扇扇(1853年3月) 南京定都换了天。 ▲地球的形状口诀 赤道鼓,两极扁; 北极长,南极短。 ▲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记)口诀 辽吉黑,云贵川, 陕西青藏(陕西、广西、青海、西藏)浙福甘, 二江二湖二河山, 安宁古广(安徽、宁夏、内蒙古、广东)新海湾。 ▲与中国接壤的15个国家名称口诀 月娥姑娘(越南、俄罗斯)很腼腆(缅甸), 蒙着布单披仨毯(蒙古,不丹,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斯坦), 度过稀泥(印度、老挝、锡金、尼泊尔)去朝鲜, 吧叽吧叽一身汗(巴基斯坦、阿富汗)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社会大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社会大转型 崔振椿 一 今天的中国正发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大变革,中国大变革需要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大学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社会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个历史性的变化需要从历史的高度加以考察才能够正确地体认,因为今天的中国是昨天的中国的历史地发展。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帝国专制社会,只是在近代以来,在世界大潮的影响之下才开启了现代化的变革,早在清朝晚期,中国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李鸿章面对当时急速发展变化的中国社会,曾发出了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感叹。以今日观之,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继续,这个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指向是什么?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人一百五十多年来的梦,也是世界文明交流激荡的影象。 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之点,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不能以自己为参照,而应以全球人类的文明程度为参照,因而任何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必须具有开放性的胸怀和世界性的眼光。世界性,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不能不面对的一个重大的时代挑战,因为在近代以前中国发生的战争大都是中华民族境内的战争,而在近代以后中国发生的战争却具有世界性的特点。在世界性产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的文明比较中,中国无法自闭于世界,中国必须了解世界。近代以来中国一方面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侵略,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了解世界的文明和进步,这就是中国现代化的发端。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主题,也是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指向,而中国的现代化只有在开放的世界范围内才能找到自己的文明定位。但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阶级斗争的深刻影响之下,在巨大的文化惯性之下,中国却走向了另一种自我封闭的道路,虽然极想实现现代化,却离现代化的目标越来越远。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世界,离不开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激荡。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从历史的比较中,在世界开放的范围内,来实现自己的现代化。近代以来虽然中国的历史发展,波诡云谲,曲曲折折,但现代化的方向是不断地前进的。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两次真正关系中国出路的大学习。一次是在中国范围内的,

2016尔雅中国古代史课后作业答案

1 历朝历代延续的重本抑末,“末”是指()。 A、农业 B、牧业 C、工商业 D、官宦仕途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语出()。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 战国时期的变法加强了所有贵族们的权力。()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战国时期最早进行的制度变法,最著名的是李悝在燕国实施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战国时代的西部地区主要是()。 A、羌系民族 B、胡系民族 C、蜀人 D、越人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2 下列关于荀子思想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要行善 B、性善论 C、重视人自身的能力 D、主张法制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在春秋战国时代,各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非常清晰的划分。()我的答案:√得分:0.0分 4 《尽地力之教》是变法家商鞅的作品。()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下列不属于秦朝统治思想的是()。 A、主张专制 B、中央垂直领导 C、刚柔并济 D、受法家思想影响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指()。 A、丞相、太尉、奉常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丞相、卫尉、奉常 D、太仆、太尉、奉常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依赖于法家思想的“法术势”,秦始皇用军事战争建立国家,但力图通过实施仁政来建设国家。()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游牧民族由于人们骁勇善战,所以其国家基础比农耕国家更为实在和牢固。() 我的答案:√得分:0.0分 1 秦朝对思想文化自由发展的禁锢的典型事件是()。 A、焚书坑儒 B、独尊儒术 C、广泛纳谏 D、收缴兵器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2 下列不属于秦朝统治内容的是()。 A、书同文 B、车同轨 C、统一货币 D、设置三省六部制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 秦始皇时期将全国文字统一为()。 A、楷书 B、隶书 C、大篆 D、小篆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4 秦朝实施的刚性统治的积极性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