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平面镜成像》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编排的,它是对光的反射知识的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成像原理.课本主要安排学生科学探究,自己总结出规律.

二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突出学生参与理念,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通过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平板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说明

本课主要围绕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

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四教案内容:

课题: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型:科学探究,新授课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以及对虚像概念的理解。教学仪器: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小蜡烛

和大蜡烛各一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游戏吗?现在老师有两个跟今天这节课学习有关的谜语请大家猜一猜。(课件显示谜语)

学生猜出谜底:镜子。我们每天都会照镜子,它的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在自然界中也有平面镜(课件显示倒影),同学们平时观察过这些美景吗?现在让我们面对手中的平面镜,我们能够看到什么?生答:自己的像。

二、进行新课

1、进行猜想:

同学们,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学生讨论、归纳:

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非常好!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的大小、形状、及位置与物体的大小、形状及位置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所成像能否呈现在光屏上?

2、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体是否大小相等呢?学生自由回答。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像比较。(替代物)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2人为一小组,用桌子上的平面镜和其它器材做实验试试看,行不行。(玻璃板暂不取出)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我们只能在平面镜的前面看见物体的像,在背面看不见像了,没办法把"替代物"放到平面镜背面的像的位置上。老师引导:大家在后面放一张白纸(作光屏),屏上会出现物体的像吗?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镜子后面的漆挡住了光线,无法透过。(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显示)师问: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代物"?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寻找像的位置?用什么办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解决办法)

学生纷纷换用平板玻璃继续完成实验。教师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并采集实验数据,完成探究报告单。4、分析和论证:

学生分析有关数据,讨论观察的实验现象,归纳结论。(课件显示)师小结:可认为像与物体是关于镜面对称。

上课时,我们看了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产生的美景,现在能不能用我们刚才探究的规律解释一下,水中的美景为什么看上去是倒立的呢?(课件显示)选取自然界和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让学生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并讨论、分析形成的原因。要点主要是:水面相当一平面镜;物体在水中的每一个像点都与物点"等距";从水面上看是倒的了。引导学生分析所成的像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是虚像。

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物理学把这种像叫虚像,而把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课件显示: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就是虚像。)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生:虚像。

(课件显示)通过作图来认识平面镜成虚像的含意,知道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巩固光的反射规律知识。

5、评估与交流:

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有哪些猜想?课后同学们自己探究一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是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课件显示)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等距、垂直;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观。

四、反馈练习(课件显示)

五、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2、课后作业:自我评价。

六、课外实践

调查一下平面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平面镜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没有不利的方面呢?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科学之旅有趣有用的物理 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了解有哪些不同形式的能量。 ● 2.过程与方法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器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二、新课开始

【教学后记】 --科学之旅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 391 更新时间:2009-6-10 19:36:12 课题:引言 科学之旅—《探索物理》 课时:1课时 目的:(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 性;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 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4)用STS 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 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 法。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 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 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具: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 三棱镜一付,小石子一枚,开水和带盖的空矿泉水瓶。 教程: 一、导入语:(衔接式、启发式) 1、上节我们对大家学习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说物理是非常有用的, 非常有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2、不过大家可要大胆回答问题,踊跃做实验哟!咱们看谁做得最好了! 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 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声、光、热、电、力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 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 (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doc

教科版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平面镜成像》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编排的,它是对光的反射知识的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成像原理.课本主要安排学生科学探究,自己总结出规律. 二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突出学生参与理念,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通过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平板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说明 本课主要围绕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 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四教案内容:

课题: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型:科学探究,新授课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以及对虚像概念的理解。教学仪器: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小蜡烛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一、电压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第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 值。 ●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 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 2.过程与方法 ●在在初步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认识电压表和正确使用电压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难点:能正确使用电压表测出各电路两端的电压。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讨论法 【教学器材】 电池、开关、小灯泡、导线若干、演示电压表、学生电压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把一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放在示教板上,请一位同学按所 画电路图,用导线将电路连接起来(连接电路之前,开关应当是断开的)。 (2)提问:什么叫电路,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演示]闭合示教板上电路中的开关,灯泡亮了,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提问: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取下电路中的干电池,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 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电路中不能形成电流,电源的作用 是什么? 二、新课开始 水流形成的原因: 为了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电流,我们先用水流作比喻,看看水流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将装有水的U形管连通器的底部用止水钳夹住,两管内水面相平。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 演示:向U形管左管内加水,使左管水面高出右管水面(图1)。(提问: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如果发生流动,水怎 样流动?)打开止水钳,水从左管向右管流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连通器里的水面相平时,水不发生流动,而 在左管水面高时,水从左管流向它的右管?U形管中的水能不能持续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数学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性质,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并能寻找到生活中的运用。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交流、发现等活动,发展平面几何观念; 2、通过实践去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 2、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二、教学重点: 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实验、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发现。 四、教法: 新的课堂教学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践和猜测的发现过程。 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发现新知识。 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及时点拨,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使学生思维逐步扩展。 确定本课主要的教法为: 1、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模型教学; 2、实践式、讨论式教学; 3、评议结合教学。 五、学法: 从实践中探索―――在讨论中发现―――到生活中对比。 六、教学设计 准备问题: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课件演示:如果我们要从A地到B地,你会选择哪种走法呢?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回顾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现过程中。) 进行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明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欢的篮球明星,根据篮球明星明的有关资料,你能算出明的步幅有多大?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课件演示: (说明:设置悬念,从情境中营造可探索的环境,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用同学们感兴趣的事,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快乐的讨论与探索中尽可能地展示学生丰富的资源、儿童的信息,使课堂教学活动更精彩,更充满生机与活力。) 2、自己实践,发现新知: ①动手做一做: 用长度分别为7cm、2cm、5cm、4cm的四根小棒,同学们发挥想像,任意取其中的三根,首尾连接,搭成三角形。并思考以下问题: (说明:学生有了好奇心,同时将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一步是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自己发挥创造力、发现各种可能的结果。学生进行分组实践,遇到困难可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这时引导学生实践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等实践到一定时机时,转入下一步。) ②交流反馈 ③形成性质 (说明:通过“做一做”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和直观的推理,获得新知,并学会初步说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根据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点评,并用课件总结各种可能。) ④作图验证 ⑤再试一试 (说明:既使得学生会用圆规和直尺画三角形,又让学生在作图中更加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也为下面三角形稳定性的学习埋下伏笔。) 3、继续实践,继续发现: ①再动一动手 (说明:通过“再动一动手”这一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初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②得出性质 通过展示教具三角形与四边形。加深学生对这一性质的感性认识。课件演示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节 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人: 提问:同学们都学过那些力?追问力的方向又如何? 尝试(一)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请画出他的受力示意图。 2、、用力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前进,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做出了贡献?由此,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受力分析贴身体会什么情况下力做功,为引出功的定义做铺垫 板书: 15.1、功 二、讲授新课 1、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Work)。 尝试(二)下面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力对物体做功,为什么?什 么力对物体没有做功,为什么? (1)叉车举高货物过程中,叉车对货物是否做功? (2)马拉车运动过程中,马对车是否做功? 通过上述实例的分析,由学生通过作图的方法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板书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设计说明:帮助同学们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方向,直观的判断。 紧接着让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人背着背包沿水平路行走过程中,人对背包是否做功? (4)当抱着一摞书静止不动时,人对书是否做功? (5)踢出去的足球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是否做功? 通过同学们的谈论,老师总结出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设计说明:让学生更加明白力对物体做功中力与物体移动的方向必须一致。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跟踪练习: 尝试(三)1、女孩把一箱报纸抱起来过程中,女孩对报纸做功了吗? 2、虽然用好大的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人对汽车做功了吗 3、冰壶在平滑的冰面上滑行。人对冰壶做功了吗 4、举起杠铃过程;举着不动。人对杠铃做功了吗? 设计说明: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过渡:力有大小,功是否也有大小?它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此问题可通过让学生上台演示三种情况(1)一位同学把物体从地上举到腰部; (2)第二位同学把物体从地上举到头顶; (3)第三位同学把两个同样物体从地上举到头顶。 同学们通过谈论得出功的大小可能与距离和力的大小有关。在此基础上老师给出力的大小的定义。板书:二、功的计算 1.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即 功=力×距离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l 焦耳=l 牛顿·米1J=1N·m 〔例题l〕1、将一个质量为50g 的鸡蛋匀速举高2m 的过程中,人做鸡蛋做了多少功? 设计说明:(1)让学生明白1J 的大小到底有多大; (2)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解题骤 a.同体性:力和物体移动的距离必须对应同一物体

(完整)41个初中物理优质课的创新实验

41个初中物理优质课的创新实验 原文作者:高山 初中物理优质课创新实验汇总(共41个) 一、瓶内吹气球 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 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 操作: 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 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 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 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 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 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 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

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二、能抓住气球的杯子 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 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 流程: 1、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 2、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 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 4、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 5 、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 说明: 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延伸:

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三、会吸水的杯子 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 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 操作: 1. 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 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 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4. 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 讲解: 1. 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 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创造: 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

PEP小学英语毕业班复习整合课教案

PEP小学英语毕业班复习整合课教案 人教版PEP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兼顾语言结构,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目的的语言任务,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师生对教材中相关的话题都已熟知并能灵活运用。毕业班总复习用话题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实践基础。本节课整合复习的话题是家务劳动。本人把教案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介绍自己会做哪些家务劳动,如:I can clean the bedroom. I can cook the meals. 2、能够询问别人会做什么家务劳动,如:What can you do? I can…Can you set the table? Yes, I can. / No, I can’t. 3、掌握有关家务劳动的短语: sweep the floor, cook the meals, clean the room, water the flowers, empty the trash, wash the clothes, set the table, make the bed, do the dishes, put away the clothes. 4、掌握情态动词can的用法。 5、养成讲究卫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培养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句型What can you do? I can… Can you…? Yes, I can. / No, I can’t. (2)有关家务劳动的短语: sweep the floor, cook the meals, clean the room, water the flowers, empty the trash, wash the clothes, set the table, make the bed, do the dishes, put away the clothes. 2、教学难点: (1)在实际情景中运用以上句型。 (2)情态动词can的用法。 三、课前准备: 1、课件 2、单词图片 3、练习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 Preview 1、Free talk T: How are you, boys and girls? S: I’m fine. Thank you. T: Can you sing a song? S: Yes, I can. T: Let’s sing a song,.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篇一: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新授课)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定律能反过来说吗?即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 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吗?(学生交流讨论、并作出回答) 环节二:明确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去处理问题 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环节三:感知解惑(1) 一、阅读课本第20、21页内容,完成下填空 1、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或物体处于状态,即运动状态。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它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 3、为什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还可以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呢?平衡是 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4、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5、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填“改变”或“不变”) 6、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各处于怎样的状态 ? 教师归纳总结: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叫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最简单的 平衡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环节三:感知解惑(2)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图所示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在实验进行时,观察塑料板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并完成表格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1)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2)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4)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实验验证: 实验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二力平衡 实验一: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塑料板。 实验三,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稍向下移动,使两个拉力的方向成一定角度,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实验四,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塑料板的细绳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填写下表 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填写下表 结合以上四个实验填写下表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分组组装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通过实验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从“大小、方向和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三个方面,让学生填写三个实验表格,并概括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重点放在“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为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点。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表格内所填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大胆猜想、积极设计、主动探究,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从而形成能力。师生互动:分析学生站立时和其中两个学生分别沿水平方向,向相反方向拉另一个同学的两只胳膊的情况,得出平衡力的合力为零,非平衡力的合力不为零。只讲同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为以后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打下基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二力平衡

最新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功》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功》教学设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公开课资料《功》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中学关雅君 一、课前准备 1.师生共用讲学稿(见附件)课前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2.实验器材准备:带刻度的杠杆、铁架台、滑轮组、斜面、长方体木块、细线、弹簧测力计(学生按4人一组分组,按组数平分成3份,各自完成一个实验探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和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级财务会计.第二章:货币资金 1货币资金: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停留在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是可以立即投入流通,用以购买商品或劳务,或用以偿还债务的交换媒介物。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一类(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2现金的管理与核算 现金的定义:是指存于企业用于日常零星开支的现钞。广义的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活期

存款、银行本票、银行汇票、信用证存款、信用卡存款等内容;狭义的现金即库存现金。现金的使用范围:企业可以使用现金的范围主要包括: (1)职工工资、津贴;(2)个人劳动报酬; (3)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 (4)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等; (5)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6)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7)结算起点(现行规定为1 0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8)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库存现金限额P54 (1)企业的库存现金限额由其开户银行根据实际需要核定,一般为三至五天的零星开支需要量。 (2)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的企业,库存现金限额可以多于五天,但不能超过十五天的日常零星开支量。 (3)企业必须严格按规定的限额控制现金结余量,超过限额的部分,必须及时送存银行,库存现金低于限额时,可以签发现金支票从银行提取现金,以补足限额。 现金日常收支管理P54 (1)现金收入应于当日送存银行,如当日送存银行确有困难,由银行确定送存时间;(余款当日送存) (2)企业可以在现金使用范围内支付现金或从银行提取现金,但不得从本单位的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坐支),因特殊情况需要坐支现金的,应当事先报经开户银行审查批准,由开户银行核定坐支范围和限额。企业应定期向开户银行报送坐支金额和使用情况;(不许坐支)(3)企业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应当在取款凭证上写明具体用途,并由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后,交开户银行审核后方可支取;(支票填写规范) (4)贯彻“九不准”的规定 3银行存款开户管理与核算 银行存款开户管理 (1)基本存款户:是企业办理日常结算及现金支取的账户,按照规定,企业发放工资、奖金等需要支取的现金,只能通过基本存款账户办理。 (2)一般存款户:是企业为了业务方便在银行或金融机构开立的基本存款户以外的账户,该类账户主要用于银行借款的转存以及与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企业不在同一地点的附属非独立核算的单位开立的账户,按规定,企业可以通过一般存款户办理转账结算和现金缴存,但不得支取现金。 (3)临时存款户:是因企业的临时业务活动需要而开立的暂时性账户,企业可以通过此类账户办理转账结算以及按照现金管理的规定办理现金收付。 (4)专用存款户:是企业因特定用途需要开立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账户 银行存款结算管理 P61 四票(支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和银行本票)、一卡(信用卡)、三方式(托收承付、委托收款和汇兑)、一证(信用证)、一款(存出投资款) 支票:含义——是出票人(银行的存款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特点——①现金支票(只能从银行提现)、转账支票(只能从银行转账)、普通支票②有效期:不超过10天③应用范围:全国通用,但异地使用时:银行代码、金额不超过50万元④不能签发空头支票,或与银行预留印签不符⑤一律记名,可以背书转让 种类——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和普通支票。

学科整合教案

心理健康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案三年级一班 赵秀芹 2014年11月

29、掌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 1、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课件出示: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学生再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①屏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屏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④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 三、指导认字和写字 ①屏显本课的生字。 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③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姿、势、吞、烈、普”这5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④学生练习写13个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四、精读课文,自己释疑 ①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带着以上的问题自读自悟。 要求学生在文中勾勾画画,可以适当地写一点读书感受。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讨论的要求: 人工明确:组长负责,确定代表小组发言的人。 人人参与:要求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发言。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发言的要领主要是认识掌声对英子的帮助,谈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①屏显英子信的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a.学生齐读这段话。 b.联系全文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趁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

初中物理《_质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质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2)了解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3)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天平,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使用天平,学会测量固体的质量.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难点 1.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认识. 2.质量的单位换算、科学计数法的应 用.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 识.比较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的 概念.实验法: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 力. 四、教学资源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平、砝码、橡皮泥 课时安排:1 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此我们知道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二、自主学习,认识质量的单位

请学生自学书本有关质量单位的内容. 思考:质量有哪些单位呢?符号各是什么?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关系? 师生互动,交流反馈,总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三、合作探究,质量的测量 1.介绍测量质量的工具 2.了解托盘天平的构造,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3.如何用天平正确地测出物体的质量? 4.引导学生总结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和分度值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实验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衡量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 四、知识拓展,理解质量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科学之旅 有趣有用的物理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科学之旅有趣有用的物理 怎样学习物理 本文初中初二物理教案-物理教案-科学之旅,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物理教案-科学之旅 课题:引言科学之旅—《探索物理》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4)用STS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法。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具: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三棱镜一付,小石子一枚,开水和带盖的空矿泉水瓶。 教程: 一、导入语:(衔接式、启发式) 1、上节我们对大家学习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说物理是非 常有用的,非常有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2、不过大家可要大胆回答问题,踊跃做实验哟!咱们看谁做得最好 了! 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 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声、光、热、电、力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 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 (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2)“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实验; 我们将在三年级的力现象中学到。 4、物理是有用的: (1)、电是怎么产生的?如何保存? (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3)、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月亮、星星和人造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 (牛顿的猜想性实验—三个宇宙速度) 三、怎样学习物理: 既然物理这么有趣,又这么有用。那么我们如何学好物理呢?

初中物理《力(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常见的力现象的分析,能说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用这一规律来解释相 关的现象。 (3)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学会用科学归纳法简单描述出所观察的力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得出力的初步 概念。 (2)通过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 见力的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喜爱物理、乐于实验、勇于探索身边物理 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会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分析简单的力现象。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体验中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会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分析相关问题。【教学过程】 壱、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活中力的现象、生活感悟导入新课 二、明确教学目标: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阅读,明确学习任务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生自学101 页---103 页,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小组合作与展示 1. 利用手中的器材展示一个物体受力的情况 2. 在日常生活中实例, 小组做实验,学生小组内交流,展示。学生捏气球、压气球。 小结: 归纳实验分析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力的定义 (设计意图:由生活实例,归纳力的定义,训练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学生展示

讲解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通过学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一个受力现象中,学生能找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析课本中的例子) 活动二:用手拍桌子,谈感受 用手拍手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实验,感受到手的疼。探讨为什么痛,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教师分析手与桌子的关系 学生归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回扣课本的准确描述科学的严谨性 投放问题,学生列举生活实例,物理回归社会 活动三:利用手中器材当力中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会发生那些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通过物体的变化,明确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学生展示 教师引导总结 活动四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梳理本节所学知识,创建知识思维导图) 学生展示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五、当堂达标学生认真完成 六、主题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完成情况 七、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题目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点 六、主题升华: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5)》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3.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新课教学 一、力学中的功 1. 做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 (1)挖掘机挖土;(2)推婴儿 车;(3)拉滑板车。 学生思考并回答。 运用事例对比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活动存在哪些共同的特点? 引导完成物体的受力分析,明确是 哪个力对货物的移动做出了贡献, 从而初步得出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 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进行思考, 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并回答。(1)人通过多媒体课 (1)人把物体提到楼上;( 2)把物体提到楼上时,人施件展示出具体 工人推着车向前运动;(3)小孩 了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实例, 激发 子用力推车,车未动;(4)吊车通过一段距离,人做了功学生积极思考 吊着重物静止在空中。 问题, 使抽象 )工人推着车向前运动 让学生标出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和物时,工人施了力,物体在的知识具体化 体移动的方向,再说出几个事例中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有利于学生的 哪些是做功的?哪些是不做功的?工人做了功;(3)小孩子理解与认 识, 做功的事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 用力推车时,小孩施了力 也提高了学生 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但车没有移动,小孩没做的分析概括能 必 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功;(4)吊车吊着重物静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止在空中时,吊车施了力 距离。 但重物没有移动,吊车没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 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出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 对于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特别是力的方 (2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 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 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 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做出图像,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学生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出示例题)两名学生板演。 (三)、重力的方向。 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想想议议”。 (四)、重心。 出示课件,学生阅读思考并进行操作。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其中的道理。

初中物理《惯性》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惯性》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材选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 节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运用创新实验,合作探究以及多媒体手段,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深层次的学习潜能,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教材特点】 ?在课程标准上,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教材第一部分牛顿第一定律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为惯性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本节内容的难度中等,适合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并掌握了有关力和机械运动的基本知识,这为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认知难点:学生对惯性和“力”与“运动”的关系只有模糊的认知,很多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误认为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兴趣特点: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贴近生活和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兴趣。 ?应对策略:本堂教学中利用了大量小实验,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再结合理论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应用惯性,并能用其解释相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和提高实验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量互动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喜悦感,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和理解惯性的含义。 ?教学难点: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精修订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教科版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平面镜成像》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编排的,它是对光的反射知识的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成像原理.课本主要安排学生科学探究,自己总结出规律. 二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突出学生参与理念,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通过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平板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说明 本课主要围绕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 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四教案内容:

课题: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型:科学探究,新授课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以及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