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耿彦波谈人生选择

耿彦波谈人生选择

耿彦波谈人生选择
耿彦波谈人生选择

耿彦波谈人生选择: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原标题:人生的四种选择

编者按:全国人大代表、太原市代市长耿彦波一直是处于新闻焦点中的官员,太原市副市长任上,大同市市长任上,及前不久由大同调往太原市任代市长,任上所做的工作和职务的每回变动,都引起广泛的关注。适逢在北京参加人代会,他为本报作此长文。相对于做官,他更愿意谈谈做人;相对于政绩和工作规划,他更愿谈谈作为一个出仕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世路漫漫,人生苦短。“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在短暂的人生中,选择又是关乎生命价值的重大问题。读什么书,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干什么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人生选择也是经验科学,人生感悟,一孔之见,抛砖引玉,或可丰富人生选择的话题。

读书

首先是读什么书。要成为一个有用之才首先要读书,多读书。诸葛亮《诫子书》中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才须学也,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读书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非学习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华,非宁静不能成就远大的理想。曾国藩说“人之气质本由天生,实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西方哲人培根也讲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吴晗先生说“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读书重要,读什么书更重要。要多读经典,少读流行。现在属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网上有很多流行东西,信息实在太多了。我们面对那么多的诱惑和选择,但那些都是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就和流行服装一样,过去就烟消云散了,浪费时间和精力。南怀谨先生曾经说过现在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小学学的东西到了初中就没什么用了,初中学的东西到了高中就没什么用了。从小打造人生的基本功,从小就开始背《三字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年轻时打下基本功,一生都忘不了。年纪老了,今天的记不住,以前的忘不了,该忘的忘不了,该记的记不住。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多读经典。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圣贤的治学之道,是人类文化智慧的结晶。就是用权威的知识告诉人们文化的根本在哪里,做人的基点在哪里。古人太伟大了,人生的哲学问题从来就没有新问题。伏羲画卦大约是在七千年前,就创造了《易经》这门深奥的学问,这是打开宇宙人生奥秘的钥匙。《易经》所阐述的基本问题,今天仍然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孔夫子说,“假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假如时光倒转,五十岁时读了《易经》,就可以少犯过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有伟大的圣贤。孔夫子在世时没有被重用,甚至被称为“丧家犬”。他呕心沥血、孜孜以求地传播学问、整理文化的精神是可敬的。以前的六经都是刻在竹简上的,散落的,一根竹简也刻不了多少字,将散落的六经修订好就是孔夫子。如果没有他的整理,先古文化可能就失传了,就不会传承到今天。虽然他未被当世所用,但是成了千秋的圣贤。孔夫子“读易老而忘忧,韦编为之三绝”,“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当时的竹简是由牛皮绳编在一起的,“三”代表多,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夫子翻《易经》翻的把牛皮绳断了很多次。老夫子呕心沥血地整理中国的文化,使中国文化始终站立在世界的高峰。所以说中国人都是中国文化人,是吃中国文化长大的。

经典就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进行人格的修炼,如何做到“内圣外王”。“人皆可以为尧舜,非不能也,不为也。”所以要读圣贤之书,少读流行,当然流行的也可以在网上看看,浏览一下天下大事,但是不能整天沉迷在那些东西里。快餐文化有色素还有其他不好的东西,就像现在的小孩子不该胖的胖起来了,就是因为饮食中有激素,这违背人生之道,违背自然之道。要沉下去读些经典,比如《易经》、《论语》、《孟子》等。现在经典很好读,有好多的注解。比如读《论语》可参照读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下功夫读经典,只有读经典才能感受到人类的智慧、思维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能感受到伟大的思想体系和经典的精神力量,才能有文化的底气和文化的根本。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基本功,垫底的就是国学基础。把古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知道做人应该怎么做,人格理想是什么,对社会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这些基本功要炼好。

过去讲儒、道、佛三家,中国可以把所有外来文化都同化为中国文化,包括佛教文化也完全是中国化的佛教文化。作为发源地印度的佛教文化已经衰落了,真正的佛教文化现在中国,是中国化了的,是把儒家文化融合到佛教文化中使它进一步成长。儒道佛三家对人生都是有用的,所以叫“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所谓“以佛修心”是从名利和贪欲中解脱出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快乐。“以道养生”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与四时合其序”,符合自然天道的变化,符合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符合天道、地道、自然之道;“以儒治世”是用儒家经世致用之学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提倡以出世之心对待入世事业,以看淡名利的心情来对待入世的事业。读经典要把经典当作一种终生旅行的方式,人的生命方式。在人生的旅行中有经典的伴随将会是一个快乐的人生。

有人总结读经典有三个过程:首先是忍受,读经典时不可能像读小说那样快乐轻松,半醒半睡都可以读,读经典时要头脑清醒,深刻思考,忍受寂寞和枯燥;第二是接受,由忍受到接受就进入了新的境界;最后是享受。明代王艮说“乐学”,“学是学此乐,乐是乐此学;不学不是乐,不乐不是学”。快乐是因为学习经典,学习是学习经典的快乐;不快乐就不叫学习,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快乐。穿越千年和古人对话是一大快乐。曾国藩讲,“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读经典要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著作,增强理论思维,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原则性和系统性。同时还要读有关业务的书,干一行爱一行,要爱岗敬业。干哪一行要成为那一行的专家,不当知识分子也要当知道分子,不能一问三不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

读书修炼应向古人学习。曾国藩是一座高山,高山仰止。他终生进行自己的人格修炼,在道光二十年,也就是他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了课程表,其中有十二项内容,后来被称为曾国藩的读书“条规”。

第一是“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第二是静坐。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每天察思自己过错。第三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决不沾恋床。第四是读史。曾国藩是个农家子弟,当年他在外读书时借钱买了《史记》。他父亲给他的信中说买《史记》可以,借的钱父亲替他还,但是希望他每天要读,这样就不辜负父亲的一片心。曾国藩立志坚持,“每日圈点十页,如果中断就是不孝”,他把读书和孝联系了起来。第五是写日记。曾国藩一生写日记从不间断,日记是他人生修炼的百科全书。第六是日知其所无。就是要每天知道以前不知道的。第七是月无忘其所能。每月要检点自己学的东西是否有丢掉的,每月要作诗文数首。第八是

谨言。就是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第九是养气。养浩然之气。第十是保身。就是节劳、节欲、节饮食。第十一是作字。每天早饭后写字半小时,一生没有间断。第十二是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曾国藩为镜,可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圣贤之道从修养始。

“走路”

其次是走什么路。天下的路有大道有小道,有人觉得大道太难走、太漫长,总想走小路走捷径,所以人生常常有机巧之心,投机取巧。要真正成就事业要走什么路呢?叫“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天道忌巧”。天道是厌恶投机取巧行为的。“以天下之至拙,应天下之至巧;以天下之至诚,应天下之至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分辛苦一分收获。“天道忌巧”,投机取巧的路是不会长的。鲁迅先生说过“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走了捷径可能有效,但是有限制的,是行而不远的,人生一定要下笨拙的功夫。凡是成就事业都是这样,都是非常辛苦的,都是长期劳心、劳力的结果。天上不会掉馅饼,人间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相信什么策划,有一个主意就能上了天,能一夜暴富,世界上没有那样的捷径可走。人生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什么叫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就叫路,要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路。孟子讲“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泉水滚滚涌出,日夜不停,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最后流入大海。古人讲的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最高的人生哲理,我们要当老实人,一步一步向前走,要下苦功夫、笨功夫,千万不要思巧,巧害人。孔夫子在《论语》中讲“巧言令色,鲜矣仁”,投机取巧、当面阿谀奉承的人很少有“仁”,一般都是小人。曾国藩写过一副对联,“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清明”。“做事要开张,做人要低调”。朱熹说过“圣贤之言千言万语教人从近处做起,古人于小学小事中得大学大事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就是叫人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情中明白大的道理,小中见大。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把两脚踩在大地上,不能踩在云中,那样是会掉下来的,那不是我们踩的地方。“地势坤,厚德载物”,立足大地上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天道忌盈”。月盈则亏,十五月亮最圆,十六就开始亏。“日中则昃”,这是自然的现象,太阳到了中午的时候就要偏移。曾国藩最欣赏的状态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生的好季节,花开了马上就要凋谢。乾卦的上九说“亢龙有悔”,“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太高了就物极必反。《管子》说“斗满人概之,人满天概之”,斗满了人要把它刮平,人满了老天就不高兴。“天道亏盈而益谦”,天的本性是要使盈者亏损而补偿不满者,盈就是满,就像月盈则亏;“地道变盈而流谦”,地之本性是要使盈者溢出而流向低凹的地方;“鬼神害盈而福谦”,鬼神的本性是损害盈满者而福荫谦下者。孔夫子讲“子不语怪力乱神”,“祭神如神在”,“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神是一种宗教情怀,是一种信仰,人生没有宗教信仰是很可怕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累善德的家族,就会有享不尽的福留给后世;如果不积累善德,那么后世必定遭殃。“人道恶盈而好谦”,人的本性是讨厌骄傲自满者而喜好谦虚谨慎者。《易经》里有六十四卦,其中有一个谦卦,谦卦是这样画的,上面是坤,下面是艮,坤为地,艮为山。山都比地高,但是要谦虚到把山放到地的下面,把自己放到最底处,这就是谦卦。在所有的卦像中,乾、坤二卦是《易经》的入门卦,每个卦有六个爻,在六十四个卦象中只有谦卦是六爻皆吉。汉代有人说谦卦

“大可以保一国,小可以保一生”,人们都喜欢谦虚的人,“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天道忌贰”。贰就是有二心,用心不专,不忠诚,无恒心。古人常讲,人无二志,心无二用。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常。学贵有恒,谋事贵专。成就一番事业,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纠缠如毒蛇,执著如怨鬼”。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付出,才能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志向,才能有至死不做“二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人生唯有常为第一美德”。孔夫子提倡“君子不二过”。人生是老实的学问,“忌巧、忌盈、忌贰”,这是人生的正道。

做人

第三是做什么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把人分为三种,德才兼备者为圣人,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荀子把人分为三类,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之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之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之妖也。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用君子和小人两极分化的标准,简单进行人生分类。应该结合社会实践解读人生的选择。

一是要做有所作为的人,还是做碌碌无为的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自传,他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生在世就是要有所作为,为社会和别人留下点什么。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索取。奉献使人充实,充实才有价值。

二是要做勤奋一世的人,还是做懒惰一生的人?曾国藩曾经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平庸的人是怎么炼成的?懒惰一生炼成的。“百种弊端,皆由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趋功不敏,一处驰则百处懈也。”人生很多问题就是懒惰造成的。“骄与惰未有不败者,勤字用来医惰,慎字用来医骄”。沈阳故宫有一副联,“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前永泰和”。世上的事,知易行难,但勤奋就不难。行路难,知难不难。勤奋使人进步,懒惰使人落后。勤奋成就人生。古今中外,凡是成就事业的,无一不是勤奋者。鲁迅先生说,我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要想得到别人不能得到的,必须舍弃别人不能舍弃的。

三是做消费人生的人,还是做创造人生的人?消费人生就是游戏人生、浪费生命,枉来人世走一遭。人生有三个过程,第一个是被人养,生下来都得让父母养;第二个是养别人,就是建功立业,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第三个是被人养,靠子女照顾。就是这么“三段论”,中间有这么一段,是有条件创造人生价值的。“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年幼后除老,中间所剩亦不多,还有一半睡着了”。人类社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每个个体都是人类生物链中的一分子,谁也没有单独消费人生的权利。创造价值,泽被后代,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本质规定。人生在世,就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要创造价值,不能只消费。你消费、他消费,那么谁来创造呢?

四是做一个胸怀远大的人,还是做一个器小易盈的人?人生的胸怀非常重要。有大胸怀

才有大境界,有大境界才有大事业。器小易盈,想的就是鼻尖底下的那些事,成就不了大事业。“大丈夫干事靠的是胸襟”。“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人的胸襟有多大,事业才能做多大。“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眼望星空,脚踏实地,既要有理想,又要脚踏实地。眼望星空不是当空想家,要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从天上落下来。

做事

第四是干什么事。人生有大事、小事,有全局的事,有局部的事,各种事情很多。不管大事、小事,做事都要有个标准,创造一流,还是甘居下流。创造一流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冯仑在《野蛮生长》中写道,怎么能创造一流?就是要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学先进就是找行业里最先进的,跟上人家学;傍大款就是找做得更好的人,跟人家去合作;走正道,不要走歪门邪道。这是个基本经验,通俗易懂,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怎么造就伟大,要跟伟大的人一起干事才能创造伟大。当年跟毛泽东一起上井冈山打天下的人,与伟人一起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首先要坚定志向。梁启超评价曾国藩时说,一个中等之才怎么能创造千古伟业呢?古今之完人,圣贤的高度,又建立这么大的事功。历史上圣贤和事功是分离的。圣贤之道,孔夫子立言、立德,传播思想、文化、道德文章。曾国藩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把事功和立德、立言结合起来,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做到。曾国藩“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有澄清天下之志。一介书生,抱负天下,改名曾涤生,要洗涤人生,重新开始。当时清朝是个什么社会呢?他给皇帝上奏表时讲,说官场有两个问题,京官退缩,一味琐屑;外官敷衍、颟顸,颟顸即糊涂,是那么一种官场风气。所以他立志自拔于流俗,一生就是要超凡脱俗,一生不爱钱,他真正做到这一条了。做了那么大的官,经手了那么多的钱,却不爱钱。人生立志做大事,做大官有大官的事,小官有小官的事。做官有限制,事业无止境。做官职数是有限制的,有大官、有小官,但做事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延伸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宽人生的宽度,同样的岗位可以作出不同规模的事业。大事小事都要有坚定的志向才能完成。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成败安之于数”,这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

第二是修养品格。品格最可贵、最重要的是责任心。责任心就是能力,能力是随时随地、大事小事责任意识的表现。责任心是长期培养出来的,深入灵魂里面的,是性格的组成部分。做一个负责的人,就是要耐冷、耐苦、耐劳、耐闲。耐冷就是受到冷落的时候能经得起,板凳要坐十年冷;耐苦就是吃苦,这是人生成功的一个要素,也是一个人品德组成的重要部分;耐劳要吃苦在前,孔子的学生问孔子,做官之道是什么呢?“先之、劳之,无倦”。身先士卒,辛苦在前,没有倦怠;耐闲就是耐得住寂寞,不要浮躁。

第三是提升能力。能力就是职业主义精神。职业主义的精髓是什么?职业主义就是专业主义,就是干什么事都要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懂一行。干一行就要成为某一行的专家,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用心,做一个有心之人。“学问之道无穷,总以有恒为主”。不间断一点一点地学,“一天进步一点点,十天进步十点点,百天进步百点点,百点点、千点点就离成功不远点。”“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成于毫末”,日积月累,长期坚持,才能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第四是把握机遇。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人生成功要有时有位,时就是时机,位就是地位。有时无位、无时有位都不行。历史上有个范蠡与文种的故事,当越王勾践想复国、打败吴王时,就是有时机,这时勾践需要人才。范蠡与文种是两个重要的谋士,范蠡随勾践出谋划策,文种主内治国,两人有时有位,都干得很好。当勾践打败吴王,这时范蠡看勾践这个人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乐,就赶紧辞职,与西施泛舟江湖做生意,后来做了陶朱公,就是我们现在拜的财神。这是个智者,非常了不起。走的时候跟文种说,咱们走吧,这里不宜久留。但文种还留恋职位,没有走。时间不长,文种感到不对劲,就赶紧辞职,但这时勾践的赐死书也到了,理由是“先生有七计对付吴王,用了三条计就打败了吴王,还剩下四条计,这四条计请你去地下为我的祖先服务去吧”。文种自刎而死,这就是一个悲剧。有时有位,就是人生的好机遇。现在是干事的时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是一个创造业绩、人才辈出的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千百万人的参与,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才的接续。人才兴国,人才当家,这是希望所在。在这样一个时代,一定要把握好机遇,不辜负时代的期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道家修养之最高境界

道家修养之最高境界 人生最咼之境界,在于人之自我创造,创造之目的,在求完成其人生。循一定之规范,求得自我之正确修养,精进不已,自能达到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夫养生之道,儒、释、道三家虽各有其法门,然共同之目的,不外要人真实本分做人”,教人如何完成其完美人生”为要旨。故三家之学,首重人生修养,亦各有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其中尤以道家之于养生更为精辟,期人人皆能由超凡入圣后,再进而能超圣入神,复进而能超神入化,与化为体,与道合一!将人类导入最高境界。惜乎芸芸众生,什九汨没于凡俗境界与功利境界中,不能解脱超越.良可慨也! 功利境界,亦可称之为凡夫境界。凡沉溺于富贵功名.与物质境界中不能超凡脱俗者,皆凡夫也。能用存养省察正心养性及克己归仁功夫,力自修养以向上者,即可由凡夫而为君子为贤人,上而超凡入圣。修养之道,在能去人欲存天理,去凡心存道心,以超脱凡夫境界(帝王卿相英雄豪杰等事功境界中人,亦皆在凡夫与君子贤人境界中)。人类大都为物尘所蔽,为名利所陷,生于斯,死于斯,代代相传,愈陷愈深,灵明尽丧,几难有人迷途知返,能毅然超脱功利境界者,深可叹也! 进而入于道德境界。主在能解脱功利境界、物质境界之束缚,尽心尽性、立德养气以修道,使气质变化,超世独立,动心起念,不堕凡俗观念中,保其本性灵根(即圣人种子),全其天真,即是圣人。

人皆有圣性,返朴还真,以存其本来赤子之心与圣性,扩而充之,上登圣境,即入于圣人境界。圣人境界之极,则天地与我为体,万物与我为一,此亦即天人合一境界(在儒家亦谈天人合一,但无天人合一之修炼法)。至此则可称为天地境界中人。 再进而入于神人境界。此即超道德境界与超圣人境界,丹道派则称之为真人境界。于超凡入圣后,继续自圣人起修,向上迈进一步,而至于超圣入神,以期神化登真。此一段功夫,除变化气质之外,尚须变化心性,其着手处,宜使人心与天心合一,人性与天性同流,全其真我之本心本性之真。在道家不但主张尽人皆可成圣人,且进而力主尽人皆可成神人。盖人人本具神性,存之养之,保之充之,炼之化之,脱其后天,返其先天,人自成神。人与神合,无人无我,无物无相,无念无意,此人神合一境界,亦可称之为超天地境界。在此境界中人。尚须超思想,超知见,超信仰,超是非善恶,超寿夭生死。宗教家之神的境界,如佛陀境界,上帝境界,莫不可归入此一境界中。 最上一乘则为造化境界,亦即超神入化境界。老子所言之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自然境界即指此。道家内观丹派,于超圣入神后,尚有超神入化一步功夫。通过内观丹田由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修至出神境界后.尚须修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功夫,粉碎虚空,与化为徒,亦即上与造物者为徒之谓。至此境界,即能变化形骸, 变化万有,变化天地;无时空,无相对,无绝对,无形相,无分别,

公务员工资职务与职级并行框架方案

公务员工资职务与职级并行框架方案 公务员工资职务与职级并行框架方案(见议供参考采纳)中央深改组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这意味着,基层公务员将“不当官也能享受官员待遇”。这是一次基层公务员工资结构调整的配套改革,为他们拆除了“天化板”,开辟了职级晋升通道,以利于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这项改革确实让基层公务员欢欣鼓舞。如何搞好“顶层设计”,使美好的愿景变成现实?网上熙熙攘攘,众说纷纭。 我国公务员工资上一次调整是2006年,此后7年间,没有再调整。公务员工资改革核心在于公平,要做好调整工资结构,扩展晋升空间,必须要引入比较机制。此次职级并行空间,上限只能晋至正处级。我赞同并从工作年限.资历.能力来界定公务员工资改革职级并行的空间,并从这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工作年限(即工龄)。办事员任期满三年按科员对待;科员满五周年按副科级对待;副科级满八年按正科级对待;正科级十周年按副处级对待;副处级十周年按正处级对待。这样,从参加工作起,办事员8年晋副科;16年晋正科;26年晋副处级;36年晋正处级(指待遇)。一般情况下,以本科毕业25岁参加工作,按现行退休年龄,一个人一生直到退休,才能享受到正处级待遇!这个晋职级空间还可以从资历能力上来平衡。 二,资历。资历主要以任职时间长短来界定。比如:同样任职10年,正科副科就要有区别;同样任正科职时间长短有区别。可在同级别上相应提高档次工资。 三,能力。能力是很难评定的,最会惹事非招争议。可以从发明创造或获奖等硬项来考评。比如:连续几年评上优秀公务员,获县市省国家级先进个人(工作者),视授奖级别次数而增加档次工资。 四,不可忽视的各种补贴。目前各地公务员工资的组成中,职务和级别工资约占30%,各种补贴占70%的大头。由于各种补贴津贴基本按照职务发放,职务对工资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职级的功能被明显弱化。如本县生活费补贴:科员比副科级少170元,副科级比正科级少220元,正科级比副处级少240元,再到正处级?科员工资仅此一项补贴就有近千元的落差。忽视各种补贴,"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就有名无实了。职级与待遇挂钩是实现并行的前提,强化职级对经济待遇的决定功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论文 谈人生价值评价标准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班级:软件102 学号:101012221 姓名:陈宣宣

2011年05月05日 谈人生价值评价标准 摘要: 所谓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任何价值都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人的价值也是如此.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无论在那里工作,我们都要具备以下基本的三点: 1)健康的身体. 2)良好的人际关系. 3)充分的自信。一、"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 关键词: 人际关系、自信、体魄、信念、理想、社会价值、自我价值 价值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念,是人在对人生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其核心是关于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基本观点. 所谓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任何价值都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人的价值也是如此.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一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

慎独--人生的最高境界

慎独是一种情操; 慎独是一种修养; 慎独是一种自律; 慎独是一种坦荡。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慎独在古往今来的名人志士的心目中都占有特别明显地位,而它在当今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人们都喜用慎独作为座右铭,其内涵已广为人知,但其内容却与人们以往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和说明。 慎独其实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在古代的典籍中,人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其实,慎独,关键是一个“独”字。“独”,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郑玄的“闲居”之说;二是朱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之地”;三是《五行》传文“独立性(个性)”,即“舍体”,内心的意志、意念。笔者倾向于第三种。 慎独应该是一种人生境界。慎独是一种修养,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柳下惠坐怀不乱,曾参守节辞,萧何慎独成大事。东汉杨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独拒礼;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主,勿以善小而不为”。范仲淹食粥心安,宋人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李幼廉不为美色金钱所动。元代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叶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所谓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以上种种, - 1 -

美的最高境界-境界美.

美的最高境界-境界美 在古人的眼里,宇宙是生命的宇宙,“道”,既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也是善与美之源。道之尊,德之贵,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美本就在自然的普遍生命之中,与道德紧密相关,人要欣赏美,就要使自己全部身心与天道自然相统1,也就是说要以天人合1的道德观、生命观和世界观去领略美的内涵和意义。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天道永恒不变。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要遵从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阐述了为人处事原则,即人们的行为应该效法天道,才能包容1切,天下就会归从,也才能够长久。表现出人们对天道和永恒的感悟。天地极其广大,覆载万物,人们怀感恩之心,往往把“大”与崇高的境界联系在1起。孔子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赞颂了天地的伟大,也赞颂了尧崇高的人格。这里的人格之美是对自然的1种顺应。周公循天道制作了礼乐,通过礼乐道德教化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义是天地之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音乐是天地之间的美妙声音,礼序乾坤,乐和天地,这是何等宏大的气魄!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当时的人们都非常重视和遵守礼乐制度,使国家得到大治。审美与伦理道德在天地同1节奏的合奏中实现了统1。老子认为,要真正达到“天人合1”,人们就必须要修身养德。思想上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坚守心灵的宁静才能做到静则生慧。待人不骄不躁,诚恳谦虚,包容万物。谦和之美是人生的1种境界,也是做人的美德。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及“克己复礼”等道德原则,强调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容的、安定的、和谐的社会秩序。孔子倡导人们做“君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有5美,“恩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里,孔子将美与德等同起来,认为决定美的实质是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历史上人们敬天、敬德,提出以德配天,把品格德行的修养看的极其重要。道德的审美观使“比德”成为传统文化中的1个重要特点,即将1事物比拟成1种人的美德,如松象征“正直”,竹象征“节”,梅象征“骨”,莲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等,强调事物的内涵,凸显了任何美的艺术也离不开道德和伦理原则。纯洁的道德、高尚的勇气、尊严、端庄伴随着无畏、宁静平和的气质,使人感受到神圣的理性之美。不义、妒忌、恶毒、卑鄙而阴暗的心理、目光短浅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古人说:“自制、仁爱以及各种德性,都是理智和纯净,甚至就是智慧本身。” 孔子论《诗》3百,1言以蔽之,说“思无邪”,他赞赏“诗3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合于善的要求。孔子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行,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强调了善的重要。孟子认为君子要仁民爱物,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偕同别人1道行善,珍爱生命,爱护他人,爱宇宙万物,以达到至善的境界。古人探求真理和天道、追求崇高境界的精神感动着后人。

文学艺术与人生观

文学艺术与我的人生观 进入大学,经常听到大家谈人生观,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我的人生观又是怎样的?选了这门选修课,第一次知道原来人生观的树立与自身的文学修养是有关的。以前喜欢看小说,看名著,却仅仅把他们当作一个故事来读,认为只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够了,然后骄傲满满地说自己读过多少名著,自己知道多少剧情,却从来没想过一部作品的精华重在以小见大,主人公的人生贴近社会背景,从一个人的人生之经历来揭示整个社会。 现在终于懂得如何去读一本书了,首先要了解这本书作者,他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很喜欢听老师用自己的语言向我们表述一部部经典名著。像《呼啸山庄》,自己当时读的时候,一直认为男主人公报复心理太恐怖了,难道一份爱得不到就要毁了他吗?也许在我观念里,有些东西既然有缘无分,既然无法挽回,又何不放过别人,祝福别人,也放过自己呢?听了老师的分析,才明白,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爱的反面就是恨,爱得越深,恨也就越深,一份沉甸甸的爱,一份守护多年的爱,哪有那么容易轻易放下?恨对方太懦弱,败给现实,恨自己没能力守护好这份爱,心中的不舍和濒临崩溃,让他做出一系列疯狂行为,谁能说主人公心中不苦呢?顿时,又有点同情主人公,也许每个人的人生观念不同,在主人公这里,爱情是他的一切,一个失去一切的人怎能期待他的理智。 雨果的《悲惨世界》可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名著了,也许在当时那个社会观念中,主人公冉阿让是个进过监狱的人,坐过牢的人都是

坏人。当时读这本书时,却一直感慨那是个怎样的世道,一个人竟然用一生去赎罪,就只因偷一个面包,拿了小孩子一块钱,不管他为别人做了多少,人们都会在知道他的过去时毫无疑问地嫌弃他,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人生,也许让人唯一欣慰的是他遇到了米里哀主教,让他曾有一丝温暖。清楚地记得,当时在看完这本书,合上书本时,很感动也很难过地对着《悲惨世界》说了句,“冉阿让,你是我见过最善良的人!”当再次回味这本书时,还是会很同情冉阿让,用自己的一生在弥补这个我们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错误,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有爸爸妈妈说过的“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有孔子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朱熹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经意回头间,才发现自己多么幸福,从小到大多少错误都被宽容,都被原谅。 说到我的人生观,其实之前并没意识到他的存在,虽然他一直确确实实存在,并指引我去完成每一件事。从小就很喜欢高尔基的一句话:幸福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为群众去谋幸福。一直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标准,也是这样说得太宽,太广。记得从小学初中写作文谈理想时总喜欢引用这句话,喜欢自信满满地跟好朋友说:我将来一定要当一名医生,帮病人远离病痛。现在在医学院里学习,觉得自己离梦想又进了一步,穿上白大褂瞬间,有一种神圣感,有一丝莫名的感动,好想让家里人都看看。虽然开学来一系列讲座谈论不一定医学生将来就从事医学工作,但心中还是很坚定我就为我的医生梦来的,也许很无知,说得太绝对了,但每次跟家人这么说时是心中却无比骄傲。记

谈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

谈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 发布于2012-10-08 10:17 作者:萧天石 学道首在学为人,学为好人,学为君子贤人。尽人所以为人之道,使不与禽兽同生死,不与草木同朽腐,此即为学道之起步,进而方可学仙学佛学圣人,修仙修佛修圣人。三者其名虽异而其旨则同,其文虽异而其道则同。本天道以立人道,尽人道以合天道,此为三家人生修养之二大纲宗。人牟于人,天人合一,便超凡入圣矣。世未有做人做不好,而能成仙成佛成圣人者,此为道佛门中子弟第一金石药言。儒家谓:「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又谓:「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仙者,山人也,以学究天人,德参造化,而能不用世为务。是即神仙之修养标准,务必有圣而不可知,充周不可穷之学问与品格,再能超世独立、守道藏用、以自隐为务、归真反朴、同乎天地方可。余常谓:学做神仙,须先学做圣人,到了圣贤境地,再修神仙事。否则名神仙亦非神仙矣! 儒家做人重修养,以居敬存诚,履仁蹈义,克己复礼,守中致和为条目;以正心尽性为总纲;以修齐治平,经世济物为大用;而以配天地,赞化育,顺生死,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主在世间中,于事功内,以成就一个我,完成一个人,期能超凡入圣为主旨。 佛家做人重修持。以解脱尘缚,破迷开悟,转识成智,舍执成觉为条目;以明心见性为总纲;以修净修戒,修定修慧,无念无生,无相无法为大用;而以涅槃究竟,顿悟圆通,彻见本来面目,以了生死为最高境界。主出世间,绝尘物,以成就一个我,完成一个人,期能了性成佛为主旨。 道家做人重修炼。以虚无恬澹,守道明德,清静无为,柔弱无争,因应自然为条目;以炼心炼性为总纲;惟揉合阴阳,性命双修,返朴还淳,竊天地机缄,夺阴阳造化为大用;而以出神入化,还虚合道,羽化登真,超生死,超天地而驾神明,块然与宇宙精神独往来为最高境界。主超世间,合太虚一体,以成就一个我,完成一个人;最后并粉碎虚空,虚亦不立,期能了道入真为主旨。 综赅三家旨要,无论其所标举者,为圣人境界,佛陀境界,真人境界(神

职级并行实施细则

职级并行实施细则 公务员职级并行制度是怎样的?关于公务员的话题永远是人们的 焦点,下面跟大家分享xx年公务员职级并行方案解读。 据悉,中共XX**、**、XXxx**、XX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12月2日上午主持召开XX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中共XX __常委、XX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克强、 __、__出席会议。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XX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会议指出,在全国县以下机关实施这项改革,要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坚持好的做法,改进存在的不足,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公务员职级并行方案xx最新消息:

审议通过《最高 __设立巡回法庭试点方案》 XX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最高 __设立巡回法庭试点方案》和《设立跨行政区划 __、人民检察院试点方案》,建议根据会议讨论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按程序报批实施。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三条底线 会议审议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会议指出,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 据了解,我国从 __建立工资制度以来,公务员收入经历过数次上调,以1997年到xx年最为频繁。最近的一次是xx年实行的 __制度改革,明确 __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基本工资包括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公务员。级别分为27级。 xx年12月,时任 __副总理的吴仪曾说:“我现在每年所有收入12万元人民币,这还包括保姆费。” 什么是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

人生最高境界的思维

人生最高境界的思维 在这样一个时代,大多数人所看到的都是外在的虚幻表象,所以总是追求外在的浮华,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 当我们学会把自己的思路转换,探究自己的“心体本源”,才能减轻外在的痛苦与得失,而且自己的内心也会有不一样的丰盈和充实。 在俗世中,许多人提到修行的时候,总是向往诗和远方的脱离红尘,而真正的修行,即便是自己处在苟且的生活中,也有一份心安和坦然。 又如同许多人盲目追求的名利,他们把人生幸福的所有希望,都放在外在物质的满足之上。 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即便是外在物质得到了满足,内心仍然是有一种空虚和匮乏,那是因为外物只是我们丰富人生的一个工具,并不是我们人生的主宰和全部。 像这样一些太过于的依靠外物来给予自身的方式,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多的空虚之中,而转向内在,才是真正的修身智慧。 而在道家思想中,修行“心体本源”的智慧,就有充分的体现和运用。《道德经》中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外在的五色五音五味,就是让我们产生欲望的根源,很多人在欲望琐事之中接触的诱惑多了,内心的妄想也就多了。 当外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产生的必然是痛苦的情绪,而满足了,内心的欲望则会更加膨胀,这只会让自身更加的痛苦。所以《道德经》又说:塞其兑,避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就是说堵塞欲望的孔门,关闭欲望的心门,终身都没有劳烦之事;开启欲望的窍门,就增添了繁琐的事情,终身都不能救治。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所有心思只放在外在的时候,必然是忽略了内心的丰富和修养,还会惹来繁琐之事,给自己徒增烦忧。 有一天,一个小和尚问师傅:“师傅,你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师傅说:“我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饿的时候就吃饭,困的时候就睡觉。”小和尚特别不理解,说:“这是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有什么区别呢?”禅师说:“这当然不一样,有的人吃饭的时候想着别的事情,睡觉的时候也想着别的事情,导致经常做梦。 而我不一样,睡觉的时候不做梦,睡得安稳,吃饭的时候踏踏实实吃饭,这都是与众不同。” 太多的人总是追求表面的繁华,甚至产生千般妄想,让自己的思维只是停留在表面之中,这样的人生并没有真正的丰富。 只有把心融入世界,用平常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有真正的自由,这叫做明心见性,也叫做平常心。 总之,这一切修养的都是“心体本源”,只有端正自己的“心体本源”之后,外在才有一种丰富,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该怎么活着。内心的丰富,能成就人生的厚重感,内心有一种富足,才是人生真正的自由。国学文化《菜根谭》之中说这样一句话: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夸耀自己的功业,炫耀自己所写的文章,这些都是依靠外来事物做人,但是殊不知,只要保持心地的干净洁白,不失自然的本性,即便是没有半点功业,没有片纸的文章,也可以堂堂正正的去做人。 修养自己内心纯正的本性,才是做人最好的一个方式。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笔记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笔记 进入“耳顺”之年,细细拜读了“国学大师”季羡林 先生所著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书,自觉受益匪浅。他用平白朴素的语言, 谈论了人生无法回避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以感悟人生的心态,诠释了人生的 纷纷扰扰,读后让人思想得到洗礼与升华。 季老以“过来人”的经验 娓娓道来,贴近生活,耐人寻味。他的座右铭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无 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现实中人到了一定年纪,心态复杂,嗜好回忆 过去。 比如年轻时, 盼望自己早日“老成”起来, 而真正到了暮年, 却又害怕老; 年轻时,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是金钱,而花甲之后,则认为健康比金钱更重要;年 轻时,不珍惜时光,总觉得“来日方长”,而两鬓染霜,才痛惜时日不多;年轻 时,有个好胃口,但吃不到好东西,而到了唇齿嚅嚅,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有,却 没了胃口;年轻时,总盼着养儿防老,一切寄托在下辈身上,后来儿女成家,劳 燕分飞,顿感空虚和失落,徒留忧伤和遗憾??如是者或众,当明白事理,人生 在世,要学会“看气候”“识时务”,使自己的情绪适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规 律,学会不气馁、不暴躁、不自卑、不退缩、不卖“能”,始终保持宠辱不惊的 心态,达到始终如一的境地。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事实上,从坎坎坷坷走过来的人,在追忆消 逝了的岁月时, 对人生会有着更加深沉的感悟。 季老在 《谈人生》 书中写道: “每 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 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人活世间,世事见长,关键是要调整好自己 的心态,淡泊名利,不为名利所累,抱着“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切从零开始, 尝试培养新的兴趣。 历史上, 皇帝不是也有想当老百姓的先例吗?史载秦二世胡 亥被囚后曾书简请罪,表示不当皇帝了,提出“愿与妻子为黔首”,就是夫妇当 普通的老百姓。皇帝尚能如此,何况凡夫俗子呢!人过了花甲,犹如进入人生中 的晚秋,生活脚步慢了,却可以细细品味人生,欣赏旅途中各种风景,从自己向 社会提供辛勤劳动的成就感中享受无忧无虑的轻松生活, 漫漫于昔日峥嵘的回忆 所带来一番别致感觉中,领略别有滋味的风采。 季老从情、理、法的层面解读出人生的秘籍。《谈人生》讲,人要紧的是做 到“清心寡欲”,“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人,就是 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 格的人。 ”如今社会充满了诱惑, 没有钱的追求金钱, 有钱的寻求刺激。 苛求“无
1/5

“发挥先锋作用,勇于担当作为”专题发言稿:要争做敢于担当的表率-精选模板

“发挥先锋作用,勇于担当作为”专题发言稿:要争做敢于 担当的表率 “发挥先锋作用,勇于担当作为”专题发言稿:要争做敢于担当的表率 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应率先垂范,争做敢于担当的表率。 敢于担当要勇于担责。领导就是责任,责任重在担当。担当精神体现着领导干部的党性和觉悟,体现着领导干部的胸襟和勇气,也决定着领导干部职责的履行、作用的发挥、贡献的大小。“为官避事平生耻”,对领导干部来说,党把我们放在重要的领导岗位上,掌握着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就必须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在其位尽其责,遇到事情就要担责、负责,出了问题还要追责、问责。勇于担责,就是积极主动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不做“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平庸官”,不做“困难绕着走,问题躲着行”的“推诿官”,不做“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太平官”。责任无处不在,担当义不容辞,领导干部要时刻把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自觉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守好职、尽好责。

敢于担当要无私无畏。公者千古,私者一时。秉公道,去私心,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这是领导干部从政为官的必备素质。宋代诗人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情怀而留下千古美名。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担任的是公职、职责是公务、维护的是公利,应该也只能为人民谋利益。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敢担当。一个干部如果心存私心、想徇私情、想谋私利,想问题办事情就一定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只想当官不想做事,只想索取不想付出,这样的领导干部怎么能做到敢于担当?相反,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干部如果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利益观,就会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为,就会充满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的勇气和智慧,这样的干部才能想担当、能担当、敢担当。 敢于担当要清正廉洁。打铁还需自身硬。清正廉洁才能刚正不阿,自己行得正才能敢担当。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自身存在问题,就会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去硬碰硬,不敢去较真,更没有办法去要求别人。破一次规矩就会留下一个污点,搞一次特殊就会丧失一分威信,谋一次私利就会失掉一片民心。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就必须把廉洁从政作为至关重要的生命线,把党纪法规作为带电的高压线,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就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扰,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就必须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廉洁奉公,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也只有这样,才能练就金刚不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摘要】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伦理学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教人要“自知自己无知”要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在物质日益丰富而我们的精神却出现危机的今天重温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 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有成就、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过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有价值的问题追随他的门徒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有柏拉图、色诺芬等当时最著名的奴隶主贵族思想家、政治家。苏格拉底自称是爱智者他一生最关注的是伦理学的问题。他叫人要“认识你自己”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也就是“理智”。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他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语。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就是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他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为恶。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那么为什么往往一个人明知某种事情是不道德的却偏偏会去做呢苏格拉底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决不会去做你之所以去做就完全证明你是无知的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知识。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基点。这种有价值的思想对以后伦理学说的发展影响特别大。既然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那么善这个概念的含义究竟又是什么呢苏格拉底的回答并不很明确。有时他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健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等等此外还有节制、正义、勇敢、敏悟、强记、豪爽等所谓“灵魂的善”。这些行为有时有益有时亦有害究竟有益或有害主要取决于是由智慧的灵魂还是由愚蠢的灵魂来指导它们。所以善可以说系于智慧美德也就是智慧。这样便又回到了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由美德就是知识苏格拉底又推出了一个“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苏格拉底是借一个神话故事来“论证”他的这一学说的。故事说德尔斐的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说苏格拉底是人间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说他感到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就去证实这个“神谕”因为神谕是不能轻视的“我应该首先考虑神的话”。为了证实神谕他就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其中有政治家有诗人有工匠等等。他想看看他们的知识在哪里是否比他更智慧更聪明。结果证明这些人并没有知识因而发现“那个神谕是驳不倒的”。于是他反躬自问他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他觉得自己其实毫无所知因而就推论到“自知自己无知”正是他的聪明 1 所在。苏格拉底以自知自己“无知”而自豪并要人人都“自知自己无知”。苏格拉底把知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概念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他认为知识与工匠的技艺是不同的人们一般所谓的知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们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价值的但他们还自以为有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达到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真正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应停留在个别、具体而应提高到一般。这种看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苏格拉底又过分夸大了一般有很大的片面性。 二、“认识你自己”让我们到底要认识什么1、感悟生命的重要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命题中首先包含着要直面人生、要感悟人之生命的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了生命那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作为人的生命与一般动物的生命有所不同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而动物则没有社会性。但人的生命又具有个体性我们必须重视个体的存在因为社会的整体依靠个体生命的合成无数个体生命凝聚成整体。正是个体的有效聚合才产生巨大的改造世界的能量。既然人是社会的人那么人的生命就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自然生命是人之生命的根本是生命

隔世传音_心灵的救赎-品位儒家思想中积极地人生意义

隔世传音,心灵的救赎 ——品味儒道思想中积极地人生意义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当时的思想构成可谓千姿百态,经过时间与实力的验证,儒、道、墨、法四家逐渐崭露头角。而究其对人生与生命的有效探讨,又以儒道两家最为出彩。 一、孔子的“仁”与“恕” 儒家思想以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为先驱,其后,孔子的孙子——子思,以及孟子(名轲,字子舆,世称‘亚圣’)、荀子也是儒家的杰出代表。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所以说,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 讲儒家学说必然要了解《论语》,古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大智慧呢? 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孔子的学生问他说,老师您能否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受益?你说什么教育什么道理能缩成一个字。孔子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这个字就是“恕”!宽恕的意思。然后孔子又为这个“恕”字加上了八个字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叫忠恕,什么叫宽容,就是你自不想做的事,不要强迫别人做。人一辈子能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就这一个经验够活一辈子。这就是孔子告诉他学生的话。所以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几个字就够一辈子用。因此他的学生曾子也说过孔子这一辈子,真正的道理也就是“忠恕”两个字。但是宽容有时候很不容易,现实生活中,多少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在你的心里却过不去。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困顿,很多都是自我折磨:人们老在那里想,觉得这个事情深深的伤害了自己,然后就不断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总想着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他呢,每天早上醒来想的都是复仇。其实当你一次一次玩味这个痛苦的时候你被折磨得就更深了。

职级晋升测评讲话

在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职级晋升 测评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为贯彻施行国家公务员职级并行制度,根据省厅要求,我局召开此次职级晋升工作方案实施会议,对职级晋升人员进行民主测评。 回顾今年上半年,我局刚开展完成了主任科员及以下职务晋升工作,极大缓解了长期困扰我局发展的干部晋升困难,为很多多年职务晋升停滞的同志解决了问题。随着本次职级并行工作开展,新的职级并行制度将让我局干部晋升空间更为拓宽,年轻干部培养任用渠道更为畅通。这次晋升工作得到了省######领导的亲切关怀,和人事组织部门的认可,体现了##领导对我局工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为做好本次职级并行工作,我在这里提几点要求: (一)要充分理解职级并行制度的意义。职级并行制度是党和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通过将职务和职级并行、职级和待遇挂钩,改变了干部队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态,开辟了公务员晋升的新道路;明确了

晋升级别的综合考量因素,凸显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干事的热情,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我们一定要落实好职级并行工作。 (二)要充分理解晋升工作方案。此次实施方案,经过了局分党组缜密研究,充分征求了意见,严格遵照国家有关法规和省厅干部管理有关要求,晋升工作流程规范明确;充分结合单位实际,综合人员职务职级、工作年限等各种因素进行资格审查,确定符合晋升人员名单。需要强调,职级晋升不是简单按照资历排队,而是根据各方面情况通盘统筹考虑,比如要照顾部分即将退休的老同志,解决部分研究生学历同志职级问题;也不是有空缺就晋升,为我局干部队伍长远考虑需要保留部分位置,鼓励后进;不是有领导职务就不能兼有职级,本次职级并行强调全体干部,不论职务均纳入级别管理,比如有正科职务符合条件同样可以兼有职级。 (三)要充分理解晋升工作有关规定。近年来,在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局####各项事业稳步发展,成绩显著,广大干部都拿出了精神,干出了业绩,但是晋升工作存在一定限制不能面面俱到。首先职级并行制度明

《培根论人生》读书心得

《培根论人生》读书心得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著名学者何新先生翻译的《培根论人生》,读完之后顿觉受益斐浅。《培根论人生》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世界散文和思想史的一块绝世瑰宝,是作者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它不仅文笔优美,论述精辟,用其敏锐的洞察力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人生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而且还写得如此生动有趣,这让我觉得十分值得将其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正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培根论人生》萃取了培根一生著述的精华,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如《论友谊》、《论读书》、《论美》等。在《论友谊》中,培根说:“友谊有奇特的作用: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朋友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培根还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他在《论读书》中说:“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读书使人充实、明智,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因此,如

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识,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人耳目;如果一个人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要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正所谓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搭建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还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 《论猜疑》中,培根说:“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受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猜疑都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在《论嫉妒》中,我领会到,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有少数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有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高升的人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自然的事。 《论美》是一篇关于“美”的论述,语言简洁,内涵独特,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这篇文章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人生观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 9月15日,中保协特聘中国保险文化公益推广大使,中国著名作家、学者、哲学家周国平先生做客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办的第162期中国保险大讲堂,以《哲学与人生——兼谈保险人的修养》为题发表专题演讲。本文根据现场速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什么是哲学?我们对哲学有一个概念,其实在中国,我们提起哲学,比如说会想到具体的儒学、道学、国学,马哲、毛邓论,实践论、辩证法、唯物主义等等,但是我们真正要了解什么是哲学?从源头上,哲学的故乡是古希腊,所以真正要了解哲学应该到源头上去。哲学,翻译的时候我觉得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爱智慧。在希腊人看来,爱智慧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对所有的道理都明白了,这个是人做不到的,神才可能是智慧的,一切道理都明白,人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人可以做到爱智慧,可以去争取掌握越来越多的道理,追求真理,你不可能通晓一切真理,但是你可以追求真理。所以,爱智慧实际上是要想明白人生的道理,在这个过程当中并没有到终点,一切人生道理都通晓了,那就是神,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哲学这个概念没有传达出来。第二点,哲学很容易让人想到是一门学科。在它的源头上哲学不是学科,爱智慧不是学科,爱智慧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哲学家爱智慧者,他也不是一种职业,

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人格。我们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有四位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人类最重要的精神传统是由这四位伟大的精神导师开创的。这四位精神导师实际上都没有创立一门学科。第一位,最早的佛陀、释迦摩尼。这几个人基本上都是公元前六世纪出生的,释迦摩尼没有创立一门学问佛学,佛学是后来的事情,后来研究者、传播者,他们建立了一门学科。第二位,孔子。孔子也没有建立儒学,儒学都是后来的传承者建立起来的。第三位,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也没有创立一门哲学,哲学也是后来才有的。第四位,耶稣。一般我们说公元是从他开始的。实际上他生的年代要比公元稍微早一点,耶稣也没有创立一门学科叫做神学。这四位精神导师共同的特点都是不做文字,没有写东西,他们就是和一些追随者、弟子一起来探讨人生,实践一种人生的态度,不是在研究学问,这几个东西后来变成了学问,有了儒学、哲学、佛学、神学,都是后来的事。我们真正要了解哲学,回到源头去,就是要爱智慧。古希腊怎么会有哲学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哲学开始于惊疑(惊奇、疑惑),哲学是从惊疑开始的。无论是人类的历史上,还是个人的发展来说,哲学都是开始于惊疑,从西方的历史上来看,像古希腊,它原来是用神话解释世界的,不是哲学。当理性开始觉醒的时候,它就不能满足于神话所描述的世界,它要追问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时候

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表现在十个方面即"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忠”:忠诚、忠良、忠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