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温病条辨心得体会

温病条辨心得体会

温病条辨心得体会
温病条辨心得体会

《温病条辨》心得体会

从吴又可著《瘟疫论》,王子接著《降雪园古方选注》到叶天士著《温热论》和薛雪著《湿热条辩》,再到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温病学已基本形成系统。《温病条辨》集前论之所长,更具创新,尤其是大量的经典组方对后世影响巨大。当然,从这部著作里我也学到了许多。

一,学习方法上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吴鞠通早年和其他大部分医家一样,都曾精研儒学经典,这对文学功底的积累是必须的,尤其是吴鞠通有幸整理《四库全书》,这极大的提高了他的文学水平以及思想深度。他对中医典籍更是阅览广博而又字斟句酌。江苏是个文学和医学都十分发达的地方,对一个求知若渴的人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大量的资源俯拾即是,这也使大多数医学工作者对之熟视无睹,或好读书不求甚解或干脆将经典束之高阁。在中医院的工作经历使我加深了对我国传统医学的热爱,捧起这部著作有时会读到爱不释手,不过我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而这些就要靠我勤求古训,多读读文学方面的书和其它古代医集著作了。

二,对“医不传量也”的重新认识。好多同事认为,中医的发展至今天之所以感觉不如从前是因为好多经验失传,是因为组方中的重要部分:药量的多少没有传下来。而本书从凡例中即指出:“方中所定分量,宜多宜少,不过大

概而已,尚须临证者自行斟酌。盖药必中病而后可,病重药轻,见病不愈,反生疑惑。若病轻药重,伤及无辜,又系医者之大戒。夫古人治病,胸有定见,目无全牛,故于攻伐之剂,每用多备少服法。于调补之剂,病轻者日再服,重者日三服,甚则日三夜一服。后人治病,多系捉风补影,往往病东药西,败事甚多。”这段文字明白的告诉当今医者,勿拘泥于方书中所标药量,更不要被各种规范束缚思维。这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相同的,当然,也要借鉴现代医学对药量的研究,了解中药的极量,保证在安全用药下使用合适剂量。

三,对温病病因学的认识。大凡医家多以一言定论,此风气延于金元时期,如河间的火热伦,子和的攻下论,李杲的脾胃论,多将病因源于一说,后世张景岳尤其注重补阳,可见其认为人阳常不足已是根深蒂固。温病病因更是不一而足:如伏气致病,外感致病,运气变化致病,戾气致病等。吴鞠通能从各种病因入手,不执其一端,对现代温病病因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桂枝汤应用的新认识。桂枝汤是方书之祖《伤寒论》的第一个方子,可见此方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之高,无独有偶,《温病条辨》亦将桂枝汤列为首方,伤寒与温病南辕北辙,而此方却能兼用,这深刻体现的了“和法”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地位。致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医是建立在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医学,中国的医学和

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应该是中医疗法的核心。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此八法虽然并列,但外邪入侵之时,和是首先考虑的。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是邪在太阳经,气分,上焦的首选。风为百病之长,寒邪,温邪多杂合风邪侵入肌表。风之所起,不平也,和之风自去。即使是稍偏辛凉的银翘散,亦称之为“平剂”。

五,留得一分津液,便得一分生机。在温病的治疗中,顾护津液是贯穿始终的。首先,邪在上焦,虽可汗法,但切不可发汗太过,过则伤心液。正如上焦篇第16条:“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其次邪在中焦,慎用淡渗法利小便。如中焦篇第30条:“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另外,从复脉汤系列方意在复其津液,承气汤的应用意在急下存阴。“阳明温病,下后脉静----断不可再与承气也。”此意在防止过下伤津。养阴生津药如竹叶,芦根,麦冬,生地,玄参,阿胶等的应用更是体现津液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六.凉开三宝的应用。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师,深知意识对于病情预后的重要性,后世医家对此三宝的功效诸多应用,如乙脑,鼠疫,中风,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等等邪陷心包之证均有较好效果。现代开窍药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效果也是有目共睹。并且在多家医院已开展了中医急救,此

三宝的功效屡见报道。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三方古已有之,至吴氏却三方均有改动,这或许是方书传写之误,也可能是吴氏临证化裁,尚有待将来临床体会。不过芳香之旨未变,此或为开窍醒神之要招。

七,芳香类中药的应用。酸苦甘辛咸,是为中药五味以配五行,入五脏。然天地间不仅此五味,尚有香,辣,涩,鲜,秽等等味道。中医五味理论后世认为是根据其药味,功用而定。芳香做为药品中独特的气味而有其独特的功用。1,芳香可驱浊逐秽。银翘散中荆芥穗,豆豉,薄荷,银花,连翘均有芳香之气,用于秽浊之邪初犯上焦,立足未稳,此期可毫不留情的将其驱逐。2,芳香可化湿健脾。邪犯中焦,脾阳受困,运化失职,湿邪留滞,此期之证如吴鞠通所说:“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可芳香之剂化湿,理气,健脾,方如三仁汤。3,芳香可开窍醒神,此论已在上文中提及,此不赘述。

八,活血化瘀法在温病中的应用。淤血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理产物,也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活血化瘀作为治病大法已在当今医疗中广为应用,吴氏在温病中关于活血化瘀的认识对我们在临床治疗中是大有裨益的。吴氏的活血化瘀应用于温病的三焦个个阶段。1,上焦篇第11条:“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和银翘散主之。”牡丹皮凉血活血,用于温病血瘀实为恰当。2,中焦篇第22条:阳明温病,下

后疹续出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元参丹皮汤主之。3,下焦篇“第二十,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二十一、少腹坚满,小便自利,

甚则抵当汤。三十、热病经水适至,十余日不解,舌萎饮冷,

入里破血妄行,遂发斑疹,故但见血症则活血化淤可也,不必拘于三焦,这是三焦辨证的局限性,具体在下文论述。

九,谈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辩证。吴鞠通自创三焦辨证作为卫气营血的补充。并自认为从上焦,中焦到下焦是疾病有浅入深的传变,然又自论五不治之症见于上中下三焦,真是自相矛盾。三焦,我认为是中医的解剖定位概念,决不可用于辩证,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割裂三焦而谈是不符合辩证要求的,相比之下,卫气营血辩证,由浅入深,且完全符合整体观,应该是温病辩证之宗旨,吴鞠通过于求创新却误入歧途,可惜。

以上是本人对《温病条辨》的一点肤浅认识,由于本人中医理论根基尚浅,还无法登堂入室,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将在未来的临床生涯中慢慢体会。

方剂学方解(图表)

绪言 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治法来源于方剂; (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 (1)汗法——解表剂 (2)和法——和解剂 (3)下法——泻下剂 (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 (5)吐法——涌吐剂 (6)清法——清热剂 (7)温法——温里剂 (8)补法——补益剂 三、方剂的组成 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的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 各论 1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 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桂相伍,(君)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有峻汗之功。(臣) 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佐)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开表发汗之峻剂,非表实无汗者禁用。 桂枝汤[方解]桂枝——解肌散寒。散中寓收(君)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温病学》学习体会 1、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2、要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 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3、明确温病学的任务以及意义: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研讨防治方法。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二、学习温病学的几点疑惑 1、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角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 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

中医内科方剂口诀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寒温有奇功。加入荆防免生姜,温毒发斑肿痛松,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银翘散主上焦疾,竹叶薄荷荆牛豉,甘桔芦根凉解法,温病初起此方医。葱豉桔梗汤连翘,竹叶栀子薄荷草,疏风解表清肺热,咽痛咳嗽服之效。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香薷扁豆姜制朴,祛暑解表化湿浊。新加香薷增银翘,兼清湿热功效足。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甘葛木香桔梗茯,内伤外感此方推。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枣草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最相宜。 二、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三拗只用麻甘杏,泻肺平喘痰立通。 止嗽散用蒸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紫菀百部蒸为君,感冒久咳此方先。 咽痒蒡蜕痛蓝射,苓半桑白治痰粘,表证重者苏防姜,蒌贝知母咳无痰。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甚阳明入母膏。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桑杏汤用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翘荷甘桔焦栀豆,清宣凉润燥能医。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理气与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素实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用芩栀,桑皮二母麦冬施,蒌桔陈苓甘草入,肺热痰稠可服之。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喘嗽此方医。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甘草玉粉合成方,秋燥耗精伤肺胃,苔光干咳最堪尝。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疾,竹叶薄荷荆牛豉,甘桔芦根凉解法,温病初起此方医。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仁冬瓜仁,肺痈痰热兼瘀血,化浊排脓病自宁。千金苇茎生薏仁,瓜瓣桃仁四味邻,吐咳肺痈痰秽浊,凉营清气自生津。如金解毒芩柏连,再以山栀制火炎,桔梗甘草除痰浊,热毒内盛肺痈痊。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加味桔梗草白及,贝橘银花苡葶苈,肺痈溃脓吐痰浊,解毒腓脓此方宜。4,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桔梗杏仁煎百合,银翘夏枯贝枳壳,阿胶麦冬红藤草,养阴清肺疗效卓。沙参清肺芨沙参,瓜仁苡仁甘桔梗,合欢生芪太子参、肺痈恢复效良验。 四、哮证: 1,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紫菀冬花味枣姜,辛夏平逆喘证贵。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汤加半夏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同甘草,外寒痰热哮喘尝。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热此为良。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整理.doc

1.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外感风寒发汗解表,宣恶寒发热,无汗而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麻黄杏甘桂。甘麻桂杏?《伤寒论》表实证肺平喘喘,脉浮紧麻黄心肝贵。干妈贵姓? 桂枝汤★外感风寒解肌发表,调发热,恶风,汗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桂枝汤,三勺。 《伤寒论》表虚证和营卫脉浮缓枣桂枝汤,三芍。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发汗祛湿,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防芷芩芎草地苍, 《此事难知》湿邪,兼有清里热肢体酸楚疼痛口苦白芷、生地、黄芩、甘草细飲九味羌活汤。 里热证微渴防止秦琼草地藏, 细飲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外感风寒,疏散风寒,理恶寒发热,头重无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太平惠民和剂气郁不舒气和中汗,胸闷,苔白腻, 局方》证脉浮 小青龙汤★风寒客表,解表散寒,温恶寒发热,无汗,喘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小青龙麻辛甘味子,干姜芍《伤寒论》水饮内停肺化饮咳,痰多而稀,舌苔炙甘草、半夏、五味子桂夏 ( 求饶 ) 证薄白,脉浮小青龙骂心肝味子,干姜嫂 跪下 ( 求饶 ) 。 止嗽散★风邪犯肺宣肺利气,疏咳嗽咽痒,微有恶风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陈梗芥前百菀 ( 买) 止嗽草。《医学心语》证风止咳发热,舌苔薄白甘草、陈皮( 百草苑陈桔芥前 ) 陈更借钱百万 ( 买 ) 止嗽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初起辛凉透表,清发热,微恶风寒,咽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温病条辨》热解毒痛,口渴,脉浮数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根。 牛蒡子 桑菊饮★风温初起疏风清热,宣咳嗽,发热不甚,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 都《温病条辨》肺止咳渴,脉浮数桔梗、甘草、苇根除掉 ) 。 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 都 除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外感风邪,辛凉宣泻,清发热,喘急,苔薄黄,麻黄、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膏汤邪热壅肺肺平喘脉数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伤寒论》证 柴葛解肌汤★感冒风寒 , 解肌清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柴葛、石芩三桔芍羌芷。《伤寒六书》郁而化热者,头痛无汗,目疼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柴哥、石琴三姐烧枪支。 证鼻干,心烦不眠,嗌注: 三指生姜、大枣、甘草。 干耳聋,眼眶痛,舌 苔薄黄,脉微洪 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解肌透疹麻疹不出,发而不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根草药汤。 《闫氏小儿方论》透,身热恶风,头痛升麻葛根草药汤。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 《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这书问世迄今已经200多年,因为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被广大医家所称誉、效法,至今被看作是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的重要参考文献。吴鞠通之所以能著成《温病条辨》这部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除了他本人的勤奋努力之外,与他所生活的时代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社会环境来看,吴氏生活在清代中期的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出于清朝的鼎盛时期,即所谓“康乾盛世”。这个时期,清帝国的政权相对稳定,比较重视发展文化,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安定,这就为文人、学者读书学习,致力于研究工作和著书立说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卷帙浩繁的丛书相继问世。吴鞠通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机会“来邀京师,检校《四库全书》",能够从中看到历代医家的著述。从学术氛围来看,在中医学的学术上,自金、元、明代直至清初,经过刘完素、王履、吴又可、叶天士等医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倡导,温病学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经逐步脱离《伤寒论》,的束缚而自成体系的趋势。特别是叶天士的《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的问世,对《温病条辨》的成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温病条辨》一书的主要内容在三焦篇。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各种温病按病变性质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别,分别论述它们的辨证论治。 1、XX温热病纵观三焦篇有关温热病的全部内容虽然上、中、下三焦的证候类型繁多,治疗方药有异,但自始至终以温热邪气损伤阴津为主要特点。因此,治疗上始终以泄热存阴为目的。《温病条辨》三焦篇中所讲述的温热病,沿上、中、下三焦传变,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由浅入深发展,在传变发展过程中,始终体现着温热伤阴这一特点。在治疗上,上焦用清法,清热以保津;中焦无形热盛仍然用清法,有型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以滋阴法为主。三焦温热病的治疗,都以泄热存阴为原则。可以说,温热伤阴与泄热存阴,是吴鞠通对温热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核心。 2、湿热病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暑温、伏暑中属于暑湿病 的证候与湿温病一同归入湿热病范畴。因为其病因是湿热邪气,湿热熏蒸,弥漫表里,初起卫分与气分的界限并不明显,在湿热未化燥的阶段,一般又不入营分、血分,往往始终留连气分,所以用卫气营血辨证很难标示湿热病的传变发展规律。而湿是重浊之邪,有自上流下的特性,三焦辨证恰恰能清楚的标明湿热邪气由上至下的传变途径,所以书中论述湿热病很少用卫气营血辨证,而是以三焦辨证为纲领。综观三焦篇中湿热的内容,始终突

中医内科方剂歌诀 2复习进程

中医内科方剂歌诀2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荆防达表汤 荆防败毒散 就是人参败毒散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荆防败毒羌独柴,枳桔前苓芎草协,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散湿邪。 荆防达表汤 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加连翘,竹叶山栀薄荷草,疏风解表清肺热,咽痛咳嗽服之效。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表里双解汤 新加香薷饮(辛温辛凉并用) 香薷饮用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表里双解汤 大黄黄芩用酒炒,薄桑银荆加石膏,赤芍再请牡丹皮,表里双解功劳高。 4.气虚感冒证——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感寒最相宜。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白薇、薄荷、大枣、甘草、豆豉、葱白)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谓。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杏苏散 桑杏汤(温燥) 桑杏杀身,智斗贝利(桑杏沙参,栀子、豆豉、浙贝母、梨皮)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杏苏散(凉燥) 杏苏二陈三,更值钱(二陈:二陈汤;三:姜、草、枣;桔梗、枳实、前胡)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二)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证——二陈汤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二陈平胃散=二陈+平胃散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平胃散

医古文心得体会

扁鹊传 常谨遇之:接待间与语曰:私下不出三日必间:病愈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甚,很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假使高明的人能预先知道隐微的病症,能让高明的医生及早治疗,那么疾病可以痊愈,身体可以存活了。人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疾病多;而医生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 华佗传 太尉黄琬辟:征召当引某许:处所,此指部位 病亦应除:立即所患寻瘥:随即 人命所悬,宣含宥之:宽恕何患无疾去药,以待不祥:藏 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华佗告诉吴普说:“人体要得到运用,只是不应当让身体疲惫。运动那么食物能够消化,血脉能够流通,疾病不能产生,譬如门轴(门的枢纽)不腐烂就是这个道理。” 丹溪翁传 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少;能遂辐凑于道:聚集若将浼焉:玷污 又当消息而用之:斟酌 翁教之亹亹(伟伟)志疲:勤奋不倦貌其利溥哉:广大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汉兴,改秦之败:弊病今删其要:选取 朕甚闵焉:忧虑 今其技术晻昧:湮没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 经方这类书,依据药物的寒温特性,估计疾病的轻重,凭借药物的作用,依据四气感应的适宜情况,分辨五脏六腑所适用各种性味的药物,得到各种特性的方剂,用它们疏通闭病解除结症,恢复到正常状态。 《伤寒论》序 崇饰其末,忽弃其本:此指名利荣势;身体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出众企踵权豪:踮起脚跟,形容急切仰望赍(肌)百年之寿命:持志躯徇物:追求身外之物危若冰谷:(履)薄冰,(临)深谷,比喻险境以演其所知:推衍,扩大,扩充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验之事不忒:差误 冰弱龄慕道: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幸遇真经,式为龟镜:用;借鉴岁月既淹:久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嘱):德音,美音;连续承接。属,接续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解除疾病的缠绕,拜托疾病的痛苦,保全真元通导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长寿,救助体弱多病的人使他们获得安康的,不是三圣的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了。 《本草纲目》原序 亦仅仅晨星耳:比喻稀少,此指人才稀少解其装,无长物:多余的东西兹岂仅以医书觏(够)哉:看见,此谓看待 盍锲之:何不

温病学讲稿-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条辨》

05《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吴鞠通和《温病条辨》 上节课咱们讲了叶天士和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温病学派可以说,自从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问世以后,就正式的形成了。他形成之后又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鞠通的著作《温热条辩》作者叫吴瑭,字配珩,号鞠通,他生于1758年到1836年,江苏淮阴人,他的著作比较多,除了《温病条辨》之外,还有《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这些书今年都有再版,都可以看得到,本来吴鞠通,他不是学医的,他是读孔孟之书,考科举的是一个儒者,他为什么学医?他在《温病条辨》自序里面说“瑭19岁时父病年余”,他父亲病了一年多,“至于不起”,最后病故了,“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而不止医,尚复何言立于天地间”,遂“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从此就不考科举了,开始学医,所以说吴鞠通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也是个大家,“又越四载”他叫“犹子”,“犹子”就是侄子,“犹子巧官病温。开始喉痹,外科就给他吹冰硼散,吹完以后呢?喉遂闭,就完全闭住了,然后又遍延诸时医治疗,请了很多医生治疗,一般用药都是双解散,人参败毒散这一类的,最后发黄而死,没治好,所以吴鞠通当时也认为这个方法不好,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治?因为当时对温病的治法大家都不熟悉,也都不了解。所以更激励他发奋读书。过了

三年,他来到北京,参加了检校四库全书,看到了明末吴又可的温疫论,中医学,温病学这个领域里边,进入四库全书的只有一本温疫论,因为什么呢?在温疫论之前,没有温病的专著,所以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只有温疫论收进去去了,其他温病学著作都没有收进去,所以他就在书海里面博览群书,这个过程,他自己也有说法,我给大家念一下,他在问心堂温病条辨里面说,“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还是讲这个《卒病论》在伤寒论里面已经丢失了。“后世学者,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就是说写的都很好,但是真正实用的没有。“其何以传信于来兹!”怎么能传给后人,“瑭”指他自己,“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所得,”读了十年书,有了心得,“因有志采辑历代明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为《温病条辨》,这本书是这么写的,搜集了历代关于温病的论述,加上了他的心得体会,再加上他自己的临床实践,写了这本书,关于这个学术的渊源,他的继承性,他在《凡例》里边说“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功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证,诸贤悉未透过此关”就是关于温病历代的人都没有看透。“多所弥缝补就,皆未得其本真,

中医内科方剂

内科方剂整理 方歌:荆防达表苏芷苓,葱姜橘红神曲杏,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荆防达表汤1 1. 方解:辛温解表剂,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轻证。:辛,温。入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止血。荆芥:辛、温。入肺、脾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紫苏:辛,温。入肺、胃经。祛风解表,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白芷宣通肺气橘红:辛、苦,温。归脾、肺经。行气除胀满,燥湿化痰,健脾和中。方歌: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上方去人参加荆防荆防败毒散1 2.方解: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消疮止痛。疮疡初起有表证者,或外感风寒,身痛、咳嗽等症。用于治疗皮肤病,流感,发热,咳嗽,破伤风。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辛、苦,温。入膀胱、肾经。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以风湿痹痛在身半以上者为宜羌活防风:辛、甘,微温。入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苦,微寒。归脾、胃、大肠经。行气除胀满,化痰开痹,消积导滞。枳实力强枳壳力缓。破气除痞,枳壳消积导滞多用枳实;理气宽中消胀除满多用枳壳。银翘散(3)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3.方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表证热毒重者。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薄荷:辛,凉。入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葱豉桔梗汤1方歌: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4.方解:清宣解表,适用于风热袭表,肺气不宣者。风温初期。证见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咽干,心烦口渴,舌尖红赤,苔薄白,脉浮数的患者。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见上述症状者。栀子:苦,寒。入心、肝、肺、胃经。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泄热利湿。葱白:辛,温。入肺、胃经。发汗解表,通阳。 1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署煎。5.新加香薷饮方解:清暑化湿,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扁豆:甘,微温。入脾、胃经。健脾化湿。扁豆花:解暑化湿,适用于感受暑湿、发热、泄泻等症。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行气,降逆平喘。为消胀除满之要药香薷:辛,微温。入肺、胃经。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 1 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6.参苏饮方解:扶正解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短,脉弱等症。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行气除胀满,燥湿化痰,健脾和中。甘、辛,平。入脾,胃经。解表,透疹,生津,止泻。葛根: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行气止痛。行气宜生用,炒用有实大肠之效用,常用于泻痢木香:腹痛之症。桔梗:苦、辛,平。入肺经。宣肺袪痰,排脓。 7.加减葳蕤汤1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方解:滋阴解表。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葳蕤(玉竹):甘,平。入肺、胃经。滋阴润肺,养胃生津。 白薇:苦、咸,寒。入肝、胃经。清热凉血。 8.三拗汤1方歌: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方解:宣肺散寒为主,止咳化痰,用于风寒闭肺。 9.止嗽散1方歌:止嗽散用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 方解:疏风润肺为主,用于咳嗽迁延不愈或愈而复发(治新久咳嗽)。 白前:辛、甘,微温。入肺经。袪痰,降气。袪痰作用颇强,功专辛散下气,不宜应用于肺虚干咳者。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m2 L1 |4 G$ C! C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4 b2 N/ e! E' J) m# p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K& l4 C- G: b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k5 K& _& p7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 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 病 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 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 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实质上是重在“调理”而非“治病”,是把“养生”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理顺了,养好了,百病自然不生。 三、中医力求和谐之美,中医成就生活方式—B 中医是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悬乎,但事实的确如此。 《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说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只有适应

中医内科方剂复习之特征记忆法技巧

中医内科方剂复习之特征记忆法技巧 一、感冒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三、哮证发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君)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 缓解期 1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屏) 2睥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六君) 3肾虚: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匮) 四、喘证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肺+屏) 2肾虚:补肾纳气 (1)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参蛤) (2)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七+脉) 五、肺痈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六、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志)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归脾)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桂龙) 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苓)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天王)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桃煎+桂龙)七、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府)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疏肝)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白半+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白桂+逆)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脉+荣)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天王+炙)

中医综合方剂学分类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医古文心得体会

医古文心得体会 篇一:医古文总结 扁鹊传 常谨遇之:接待间与语曰:私下不出三日必间:病愈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甚,很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假使高明的人能预先知道隐微的病症,能让高明的医生及早治疗,那么疾病可以痊愈,身体可以存活了。人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疾病多;而医生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 华佗传 太尉黄琬辟:征召当引某许:处所,此指部位 病亦应除:立即所患寻瘥:随即 人命所悬,宣含宥之:宽恕何患无疾去药,以待不祥:藏 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华佗告诉吴普说:“人体要得到运用,只是不应当让身体疲惫。运动那么食物能够消化,血脉能够流通,疾病不能产生,譬如门轴(门的枢纽)不腐烂就是这个道理。” 丹溪翁传

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少;能遂辐凑于道:聚集若将浼焉:玷污 又当消息而用之:斟酌 翁教之亹亹(伟伟)志疲:勤奋不倦貌其利溥哉:广大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汉兴,改秦之败:弊病今删其要:选取 朕甚闵焉:忧虑 今其技术晻昧:湮没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 经方这类书,依据药物的寒温特性,估计疾病的轻重,凭借药物的作用,依据四气感应的适宜情况,分辨五脏六腑所适用各种性味的药物,得到各种特性的方剂,用它们疏通闭病解除结症,恢复到正常状态。《伤寒论》序 崇饰其末,忽弃其本:此指名利荣势;身体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出众企踵权豪:踮起脚跟,形容急切仰望赍(肌)百年之寿命:持志躯徇物:追求身外之物危若冰谷:(履)薄冰,(临)深谷,比喻险境以演其所知:推衍,扩大,扩充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验之事不忒:差误 冰弱龄慕道: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幸遇真经,式为龟镜:用;借鉴岁月既淹:久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嘱):德音,美音;连续承接。属,接续

《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的归纳

龙胆泻肝汤:(共7处) 1.十、自汗、盗汗―⑷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2.十一、血证(1)鼻衄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十一、血证⑷吐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十四、不寐⑴实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5.十八、痫证⑵痰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6.二十九、胁痛⑶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7.四十五、耳鸣、耳聋-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共2处)1.十四、不寐⑴实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2..四十五、耳鸣、耳聋⑵痰火郁结:化痰清火,和胃降浊——温胆汤 柴胡疏肝散(共5处) 1.十六、郁证⑴实证①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2.十九、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3.二十六、腹痛⑸气滞血瘀:以气滞为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4.二十九、胁痛⑴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5.三十二、鼓胀⑴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 归脾汤(共9处)1.十一:血证⑴鼻衄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十一:血证⑷吐血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3.十一:血证⑹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十一:血证⑺紫斑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5.十二、心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6.十四、不寐⑵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7.十六、郁证⑵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8.三十一、眩晕⑵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9.四十八、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金匮肾气丸(共4处)1.五、哮证⑵缓解期③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六、喘证⑵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九、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4.四十三、消渴⑶下消②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共3处) 1.三十二、鼓胀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2.三十九、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衰微: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四十一、癃闭⑹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失笑散(共2处)1.十九、胃痛⑸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三十一、积聚⑵积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藿香正气散(共3处)1.二十一、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①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3.二十五、霍乱⑴寒霍乱①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葛根芩连汤(共1处)1.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②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四圣心源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四圣心源读书心得 篇一:读书心得 大家印象中的经典似乎都是指内难伤寒这一类,我就说说我比较有体会的关于温病的一些东西吧。《温热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前半段大家都很熟悉了,这半段讲明了卫气营血辨证的大纲,但是真正有体会的是后半段,“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这就话的潜台词是“在卫分的时候需要用使出汗的方法祛除表邪,不可一味清里,尤其是到气才可清气,这个才可十分耐人寻味,提示人们注意清法应用的界限,温病不许凉!否则会凉遏、冰伏,这也是温病误治常见的一个误区,并非只有温病误用温热伤阴才叫误治!值得好好琢磨!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意思其实是讲透热转气可以贯穿温病的治疗的全过程,温病除了顾护气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调,所以才有?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销上下之势??温病救阴尤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

汗?。我的体会是如果能理解这段话,功用不亚于读完整本温病条辨” 单单看《黄帝内经》里面这句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在遇到数例因感冒经静脉输液病情加重后,发热,头痛,畏寒明显,脉沉。结合上二条,思为因输液致“直入少阴”,开上方2剂即缓解。个人体会,脉沉及病人呈无欲状态为重要提示。 “湿胜则阳微”----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 真是至理名言!现在社会,饮食不节,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肥胖多脂者众,湿邪为患,几乎涉及每位患者。经常有患者来说,最近老感觉疲劳,吃饭没胃口,懒洋洋的,一看舌苔,白腻滑或白厚腻,或兼齿痕,必是湿邪为患,有简单的只几管子藿香正气水即可解决问题。不明白的医家或患者有自服补气药的,有补阳药的,莫不是出现牙痛,溃疡诸症,这才真真是“虚不受补”呢! 无论寒湿还是湿热皆伤人体正气,尤其是阳气,用清化、温化、芳化、渗利之法祛湿之后,正气也是虚弱的,需要告知患者注意养护脾胃阳气,待其自身慢慢修复,要不就给予

中医内科学方剂及剂量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 风寒证: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荆芥穗防风羌活独活柴胡茯苓甘草枳壳桔梗川芎党参薄荷风热证:辛凉解表 银翘散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葱豉桔梗汤:葱白(连须)五根淡豆豉桔梗薄荷连翘淡竹叶焦山栀生甘草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扁豆厚朴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参苏饮: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陈皮炙甘草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生葳蕤生葱白桔梗东白薇淡豆豉苏薄荷炙甘草红枣枚 二咳嗽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咳散:麻黄杏仁甘草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 桑杏汤:桑叶杏仁象贝沙参栀皮香豉梨皮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 清金化痰汤:黄芩山栀桔梗甘草贝母知母麦冬桑白皮瓜蒌仁橘红茯苓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泻白散合黛蛤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一撮青黛海蛤散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桑叶天花粉生扁豆 三肺痈 初期:清肺解表 银翘散: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 千金苇茎汤:芦根冬瓜仁桃仁生苡仁 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解毒排脓 加味桔梗汤:桔梗甘草贝母桔红银花薏仁葶苈子白芨 恢复期:养阴补肺 沙参清肺汤:北沙参白芨生黄芪太子参桔梗甘草苡仁冬瓜子合欢皮 桔梗杏仁煎:百合麦冬阿胶桔梗甘草杏仁贝母枳壳金银花红藤连翘夏枯草四哮证 发作期 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麻黄射干细辛紫菀款冬花生姜半夏五味子大枣枚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白果麻黄款冬花半夏桑白皮苏子杏仁黄芩甘草 缓解期 肺虚证:补肺固卫 玉屏风散:蜜炙黄芪白术防风

读中医经典心得体会

读中医经典心得体会 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其科学性则是体现在了“中医四大经典”之中,即指导中医理论的《黄帝内经》;最早的中医临床医学经典著作,开创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的《伤寒论杂病论》;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专论温热病的《温病条辨》。这些是前人宝贵的诊疗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新世纪中医的发展需要创新,而创新则离不开继承,继承是基础,而继承的第一步便是熟读中医古籍经典。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篇。阐释了阴阳五行学说、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整体观、脏腑理论、经络系统、病因病机、疾病治法等。强调了“阴平阳秘”的人体平衡协调状态,简单来说就是阴阳平衡,比如在内的脏腑柔和通利,在外的肌肤致密坚韧,如此方可抵御邪气的侵害。 关于诊法,《内经》有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此为诊法之总纲。凡诊病,收集病情资料的过程中,得有的大方向来指导病情资料的收集,阴阳就是两个大方向,这个方向的辨别不是辨一次就完事了,其贯穿整个诊疗过程,因为临床病证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变化的,在变化之中把控好疾病的方向,才是真正的“善诊者”。 治法方面,《内经》以“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为治疗大法,来指导中医临床治疗。“谨察阴阳”是治疗的前提,察明疾病的阴阳变化,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以达到阴阳的平衡,如此方可病愈。 对于疾病的防治,《内经》中邪正盛衰理论对中医防治疾病、判断病症的虚实及预测疾病的转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可见提高人体的“正气”是防治疾病的关键。而提高“正气”方法书中亦有提到,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中的“恬淡虚无”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这三句话更是对我们健康生活的概括。这些简短的文字,蕴含了无上养生哲学,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境界。 《内经》中也提到了错误的生活状态,即“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适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这些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也是常见的,可见经典医籍中对世人生活告诫不无道理,值得深思。 天人相应论也是《内经》的重要内容,四时与五脏有对应关系,书中指出春应肝,夏应心,秋应肺,冬应肾,长夏应脾。把人放在时间中来认识,认识了四时养生的哲理——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长夏养脾。养生养在五味上,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四时调之以甘。这是时间病理论的最早创立。 《神农本草经》自古都是中医师和药师学习的教科书,书中对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都十分精确,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配伍理论,至今仍被 汉代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内经》、《难经》的精华,创立六经辨证法,将理法方药相结合,提出了很多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其灵巧的辩证思维方法和用方思路,对我们的临床实践诊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清代《温病条辨》,也是承古籍医典,创立三焦辨证,仿《伤寒论》体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