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我国外贸新常态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_谌莹

论我国外贸新常态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_谌莹

论我国外贸新常态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_谌莹
论我国外贸新常态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_谌莹

随着近年来我国外贸行业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不断发生变化,而且世界经济格局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进入漫长调整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步入低增长、创新和品牌驱动以及贸易摩擦频繁的新常态阶段。

一、外贸新常态的特征

1.外贸增长进入中低速轨道

2014年刚刚结束,根据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月度统计报表,2014年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27万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0.3%。从近3年的数据来看,我国的外贸增速也在明显放缓,增速从前些年的两位数骤然下降至近3年的个位数,很多外贸企业订单大幅减少,利润下滑,甚至无法生存。

比较发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和2009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很不理想,都远远低于2008年以前的增长速度。但随后的2010年和2011年,我国的外贸进出口额又强势反弹,先后达到了33.9%和17.2%的增速。但从2012年开始,这种增势没能保持,2012年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增幅骤然下滑至3.3%,远远低于当年年初政府设定的10%的预期目标,2013年的5.7%也低于当年的预期目标8%。尽管政府已经将2014年的预期目标下调至7.5%,但从1月至11月的累计进出口额来看,只完成了3.4%的增幅,全年的增幅也是无法达到目标。

2.创新和品牌将逐渐成为外贸企业获利的主要源泉

从作为外贸发展风向标的广交会的成交数据来看,近3年的成交金额在逐年下滑,这也预示着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会上传统劳动密集型外贸企业获得的订单数量和金额开始下滑,而具有专利技术或者知名品牌的外贸企业倍受青睐。根据《广州日报》的报道,2014年秋交会上品牌展区的贸易成交率很高,具有技术、品牌和质量竞争优势的商家收获了更多的订单。其中,作为我国家电行业一线品牌的海尔、美的、海信、格兰仕四家企业在广交会的成绩尤其突出,仅在开展的前三天这四家企业的成交金额总额就突破了12亿美元。根据《欧洲时报》的报道,2014年出口企业分化十分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企业出口增速可以达到10%,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企业增速均在10%以下。

3.贸易摩擦成为常态

中国连续17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而随着当前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国与其他国家出现贸易摩擦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据中国贸易救济网的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救济调查,总计有92起,比2012年增长了17.9%。2014年上半年中国共遭受18个国家和

论我国外贸新常态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谌莹张捷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外贸易也步入以中低速增长、对创新和品牌的要求变高,以及贸易摩擦持续不断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以及贸易摩擦动力增强,是导致外贸进入新常态的外部原因;国内产能过剩、劳动力优势丧失,以及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则是其内部原因。外贸新常态虽不利于经济增长、以及过剩产能的输出,但可以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外贸结构和外贸企业的转型。面对外贸新常态,我国出口企业可以从调节贸易地理方向、创新机制和加快培育自有品牌等方面进行突破。

关键词:外贸新常态原因影响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82(2015)04-0015-05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推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7133300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DOI:10.13891/https://www.wendangku.net/doc/d6694581.html,ki.mer.2015.04.003

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53起,涉案金额52.9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0.4%和136%。其中,6月份单月案件17起,环比激增128%,创上半年单月案件数量和环比增幅两项新高。与此同时,不仅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进入壁垒,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和墨西哥也对我国的出口产品不断设置各种贸易壁垒。

二、外贸新常态形成的原因

1.外部原因

(1)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速放缓抑制了出口。从贸易组织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主要贸易对象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APEC)、欧盟(EU)和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2014年1月至11月,三者和我国的贸易额分别占到了总贸易额的63%,14%和11%。从国别/地区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国或地区按贸易量大小排序包括:美国、香港、日本、韩国、台湾、德国和澳大利亚。从2014年前11个月的统计数据来看,这7个国家或地区和我国的贸易量几乎占了我国总对外贸易量的一半。从近3年的经济增长情况来看,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平均增速为4.33%,深陷债务危机的欧盟平均增速只有1.9%,而东盟的平均增速相对较高,达到5.27%,三者的增速都较金融危机之前有所下降。再看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排名第一位的美国近3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仅有2.03%,香港地区相对而言是增速最快的,但也只有3.07%,日本、德国近年的经济增长更是表现乏力。经济的放缓也降低了这些国家(地区)的进口意愿和进口能力,显著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2)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降低了进口贸易额。从2009年世界经济复苏以来的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来看,2011年4月大宗商品价格水平升至经济复苏以来的最高位,形成阶段性的价格拐点,从2011年5月起,在石油、有色金属、粮食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下,大宗商品价格整体水平持续震荡走低。2014年的局势进一步恶化,根据国内权威期货信息中心生意社的网站统计数据,本年58中大宗商品价格平均下跌15.45%,全年来看89.66%的大宗商品都在下跌,其中能源板块跌幅最大。另根据瑞银集团的调查,这10多年来持续进行的各种基础设施、房地产建设以及对国内装备制造业的产能扩张和升级,使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大宗商品的最主要买家,对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进口增长了3倍。对于澳大利亚、南非等大宗商品贸易伙伴而言,我国的重要性明显上升,是10年前的4倍以上;对加拿大、智利和巴西而言,重要性是10年前的2倍以上。因此,这几年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对我国进口贸易额的冲击十分显著,这不仅抑制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也使我国这两年的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了。

(3)贸易摩擦动力增强。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出台各种政策促进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同时设置各种贸易壁垒对本国经济进行保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涉及领域由传统产业向金融、高新技术和新能源等延伸。贸易保护措施变得更加复杂且难以量化和监控。另外,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近3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却从10079亿元扩大到16094亿元人民币,这极易引发更激烈的贸易摩擦,给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阻力。

2.内部原因

(1)产能过剩。在长期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下,我国的很多行业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包括高耗能的钢铁制造业、电解铝行业,也包括新兴的风力、光伏太阳能发电行业,造船和高铁制造业中的硅钢生产。产品生产出来却面临着内需外需都严重不足,从而大量积压。产品的积压致使过剩产业的原料需求也逐年下滑。以金融危机之前需求十分旺盛的铁矿石为例,根据世行的数据,由于我国钢铁制造业的严重产能过剩,近年来我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大幅下降,铁矿石的价格在近3年猛跌了46%。

(2)逐渐失去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16到59岁)在2012年达到刘易斯拐点,之后逐年下降,这意味着改革开放30年来一直持续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而且,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未来较长时期年轻劳动年龄人口(15到29岁)的数量还会持续减少。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根据去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的统计数据,从2009年至2012年,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工资从2369元增至3366元,每月增幅达到12%。同一时期,农民工的工资也从1417元涨到了2290元,平均年增幅达到了17.4%,甚至超过了本科毕业生的工资增速。面对连续几年以两位数增长的工资水平,近几年很多外资企业陆续将部分工厂从中国迁移到越南、印度、印尼、菲律宾以及孟加拉国,包括服装制造业的

阿迪达斯、耐克、优衣库、无印良品,家电制造业的三星空调、飞利浦、松下,食品类企业雀巢、达能、百事,互联网企业谷歌、乐酷天等等。一些外资企业的移出降低了我国的出口量,而劳动力价格的攀升推高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成本,不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3)外贸企业大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直以来,作为“世界工厂”纳入全球价值链的很多外贸企业都从事着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加工制造业生产和销售,这些企业主要的盈利来源仅仅是微薄的代工收益,自有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极度匮乏。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消失,代工已无法继续支撑贸易发展速度了,而外贸企业的创新不足开始凸显,成为制约我国在未来较长时期外贸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外贸新常态带来的影响

1.不利影响

(1)拉低了经济增长速度。近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投资和外贸。如果不考虑金融危机的2008和2009年,2011年之前外贸和投资的快速增长也获得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然而,自2011年起,外贸的增速开始大幅下滑,从17.2%一路下降至5.7%,经济的增速也从原先的两位数陡然跌至一位数增长,尽管期间投资的下降幅度远不及外贸。由此可见,外贸进入新常态首先冲击的就是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面,而且在激发其他经济驱动作用力之前,这种冲击不是短期行为。

(2)对部分外贸企业带来较大压力。面对外贸出现的新常态,外贸行业将出现大规模的洗牌和换血。传统劳动密集型代工企业以及缺乏自有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中小进出口企业自身存在的“症结性”问题将凸现出来。在外贸新常态中的结构调整时期,我国部分以来料加工为主业的外贸企业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压力,中间一些规模较小的来料加工外贸企业因订单大幅减少而无力经营,而类似于富士康这种大规模的代工企业也经营越来越困难。由此可见,不同行业的外贸企业在进入外贸新常态阶段之后会面临着分化的加速,部分外贸企业将承受较大压力。据2013年中小企业外贸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微外贸企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珠三角地区1000多家中小微外贸企业中,2013年有20.09%的企业存在订单被取消的现象,2013年以来,企业平均被取消的订单额达到57.8万美元,同年有近80%的外贸企业订单额并未出现增长,其中近3成企业甚至出现了下降。由此可见,外贸企业中的小微企业、尤其是缺乏技术和品牌的企业在贸易新常态下面临的压力最大。

(3)不利于我国过剩产能的输出。在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逐步从钢铁、水泥等重工业蔓延至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近几年的内需不足和外需疲软状态更是增加了产能过剩的压力。如果说2011年之前我们还能依赖高速增长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来实现过剩产能的输出,那么从2011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不仅总贸易额开始大幅下降,巨额的贸易顺差也逐步缩小,随着贸易结构转型,进口的增速将逐渐加快步伐,而出口的增速迅速回落,过剩产能的输出越来越难。

2.有利影响

(1)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根据外贸新常态的第一条特征,外贸的增长速度在未来较长时期都将维持这种中低速增长,如果不找到其他动力引擎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将陷入中低速发展轨道。根据数据,我们发现一直到2010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例都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者之中最高的,自2011年起,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例才首次超过了投资和净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在2008年之前都一度超过了2%,2009年开始下滑至-3.5%,之后一直毫无起色。类似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在2009年的4万亿投放之后达到了峰值8.1%,随后的一年跌至5.5%,之后徘徊在4%左右。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近年来新常态的出现,无论是投资还是净出口都难以像过去一样继续推动经济的增长,拉动内需,让消费推动经济的增长才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从这一点来看,无论是外贸新常态还是经济新常态,消费将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加速转型。

(2)刺激我国外贸结构的转型。在外贸新常态下,我国外贸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进出口将逐步趋于平衡,且以生产型为主要特征的进口结构将逐渐转变为生产型和消费型并重的进口结构。第二,加工贸易的内部结构将发生变化。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3439.5亿美元,增长3%,其中来料加工装配同比增长11.4%,进料加工同比增长85%;2013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36

万亿美元,增长1%,其中来料加工装配同比减少0.9%,进料加工同比增长0.7%;2014年1-10月,加工贸易进出口仅增长0.5%,其中来料加工装配同比增长0.6%,进料加工同比增长2.4%。随着外贸企业生产技术提高和品牌建设的加强,低技术水平无品牌的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占比将逐步下降,对技术水平和品牌具有一定要求的进料加工贸易占比将逐步上升。第三,拥有自有知识产权或者知名品牌的商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比将逐渐提高。

(3)促使外贸企业转型。在外贸新常态中的结构调整时期,我国部分以来料加工为主业的代工企业在压力之下将走上转型升级之路。以代工企业的翘楚富士康为例,近年来苹果尝试摆脱富士康的掣肘,将旗下部分手机、平板电脑的订单交与同为台湾代工企业的和硕联合科技,对于富士康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2012年富士康集团亏损3.1亿美元;2013年虽然扭亏,但收益下降了4.6%;2014年上半年,营业额为22.83亿美元,同比下跌7.8%,这已经是富士康连续4年出现业绩下滑,经营越来越困难。根据媒体报道,其负责人郭台铭表示,富士康将逐渐从目前纯粹的“制造导向”模式,过渡到“技术导向”模式,进而转变为“贸易导向”的运营模式。除了代工企业以外,许多缺乏自有知识产权或知名品牌的中小外贸企业目前也面临着重重困难,这也迫使着这些企业加速转型。

四、新常态下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对策

1.注重创新

面对外贸新常态的出现,出口企业必须解放思想,逐步放弃原有的质次价低的生产和销售模式,转而注重创新的发展模式。这种创新模式的内涵十分丰富,可以是产品功能、外观上的创新,也可以是管理模式的创新、销售模式的创新,甚至是产品理念的创新等等。出口企业的这种创新行为不能只是一种短期行为,而是需要通过完整的研发投入机制、创新团队建设、外部协调机制以及创新激励机制等的配套组合来使之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模式。

根据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对创新的描述,“创新的成功主要不取决于它的新颖程度以及它的科学含量,而是取决于它在市场上的成功。”为了确保出口商的创新行为经得起市场检验,而不仅仅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科技秀,出口企业的创新必须基于对目标市场需求作深入剖析基础上。基于消费者的现实需求,或者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的创新行为,出口商从产品原料选用、功能设计以及外观设计到产品的销售渠道、模式的构建都要牢记“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企业就能源源不断地从经营实践活动中找到创新的角度,通过企业内部一套完整的创新体制来确保创新的实现,并最终将这种创新推向市场。

2.开拓新的市场

在进入外贸新常态的早期,出口企业的创新机制也许难以在短短几年内培育起来,或者说难以在短期看到创新机制带来的成效。出口企业应对外贸新常态困境比较现实可行的策略是调整贸易地理方向,可以将部分外销业务转向内销,或者从过去的以欧美市场为主要销售市场转向东亚、东南亚、非洲和南美市场。

以俄罗斯为例,从中俄外贸数据来看,2013年我国是俄罗斯的首要贸易伙伴,我国对俄罗斯顺差888亿美元,出口的主要商品包括服装、农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基于双方当前较好的政治关系以及高层之间确立的战略合作背景,我国出口商可以更深入地拓展俄罗斯市场。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进,我国和东盟的贸易关系在这几年也发展较快。目前,越来越多国家欢迎中国装备,中国制造的产销量均跃居世界前列。在未来的几年,我国可以与东盟国家开展更多的互补性贸易,如向东盟各国出口在工程机械、机电产品、数控机床、港口设备、船舶制造等诸多行业的产品,同时还要加强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旅游合作。

中国出口非洲畅销的产品非常多,大概有日常生活用品、药品、电子产品、服装、机械、纺织服装、空调、数码产品、汽车等。2013年,中非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到2102亿美元,同比增长5.9%,其中向非洲出口928亿美元,自非洲进口117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8%和3.8%。2014年受埃博拉病毒的影响,我国对非洲的贸易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双方在未来还是有很大的贸易合作空间。未来,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消费能力的增强,我国出口商还可以进一步拓展非洲市场,开展互补性贸易。

3.培育品牌

在贸易新常态到来之前,出口企业还可以凭着廉价的劳动力带来的成本优势比较轻松地获取各国的市场份额,但这种成本优势在贸易新常态之下难以为继。欧美日这些年的经济放缓使之消费能力明显下

降,而亚洲、非洲和拉美的经济增长带来的进口需求的增长并不能完全弥补欧美日需求不足带来的损失。因此,外贸出口企业必须开始注意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知名品牌或者创新。

从这几年的广交会也可以观察到,具有知名品牌的商品更受客户青睐,比如家电行业的海尔、美的、格力、创维等知名品牌,挖掘机行业的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徐工等等。不仅是欧美日发达国家和地区,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也越来越看中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品牌,而不仅仅是价格便宜。

五、结语

我国历经连续多年的经济和外贸的快速发展,迎来了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的新常态时期。外贸新常态的“新”主要表现为增速明显放缓、注重创新和品牌,以及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三个特点,“常”则意味着这种状态将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保持。

外贸新常态时期的来临表面看似乎出人意料,而深究起来,这种新常态的到来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铺垫,存在深刻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包括三点:第一,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包括欧美日等国,近年来经济增速显著放缓。第二,石油、铁矿石、粮食等绝大多数的大宗商品的价格在这几年持续走低,使得进口贸易量虽然增加,但进口贸易金额却在减少。第三,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顺差大国中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内部原因主要是:第一,国内大多数行业都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第二,越过刘易斯拐点之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第三,大多数出口企业镶嵌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利润空间狭窄。

这种外贸新常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深刻影响,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

负面影响主要有:第一,曾经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外贸增长的放缓也拉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率;第二,外贸企业在新常态下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低成本优势的丧失,外部市场的低迷都促使着外贸行业重新洗牌,期间一些转型不够快的外贸企业会被淘汰出局;第三,长期以来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出口增速放缓过程中,前期生产出来的产品会大量积压而无法出口,加剧产能过剩。

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外贸新常态会改变人们的预期从而迫使经济参与方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经济增长方式、外贸结构和外贸企业都被迫加速转型以适应新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我国的出口企业作为身处最前沿的微观参与者,一是可以将贸易地理方向从以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逐渐调向东亚、东南亚、非洲以及拉美地区转变,通过这种调整应对贸易新常态初期的困境;二是应着力以人为本创新行动,不仅要推行产品理念、材质、功能和外观本身的创新,也要在产品销售模式、销售渠道等方面努力创新;三是要构建一套完整稳定的创新机制,以确保创新的思想可以落实到实践之中;最后,出口企业须加快自有品牌的培育,实现贸易比较优势的转型。

——

——

——

——

——

——

——

参考文献:

1.罗清启:《全球最大代工企业深陷战略困境》,《经济参考报》2013年4月9日。

2.社评:《理解世界贸易新常态》,《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11月25日。

3.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上海社科院2015年。

4.耿旭静:《新常态下看创新动力》,《广州日报》2014年12月24日。

5.刘东、王川:《新常态下中国外贸更应发挥市场作用》,《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10月25日。

6.薛力:《“一带一路”折射的中国外交风险》,《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12月30日。

7.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经济科学》2014年第4期。

8.王佳宁:《经济“新常态”前路绵长》,《改革》2014年第8期。

9.杜威剑、李梦洁:《经济新常态下出口增长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企业偏年度效应的分析》,《经济评论》2014年第6期。

10.梁达:《以新常态视角看待经济增速的变化》,《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第12期。

作者简介:谌莹,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博士生、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系讲师(广州510632);张捷,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吴群]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张宇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10 版)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增长速度的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看,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适应这种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使中国经济大船能行稳致远。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仍然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富有前景的增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必须保持6.5%以上,这样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充分条件的。我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条件下,要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经济结构的优化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方面,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9.5%。2011—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城乡结构方面,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4.77%,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近2000万人。区域结构方面,中西部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重庆、贵州经济增速领跑其他省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不断拓展着区域发展新空间。 经济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产能过剩化解,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中国能源_新常态_十三五_及2030年能源经济展望_郝宇

DOI:10. 15918/j. jbitss1009-3370. 2016. 0201 中国能源“新常态”:“十三五”及2030 年能源经济展望 郝宇,张宗勇,廖华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在未来能源消费、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等方面将表现出区别过去30多年的新特征,在此将这些能源方面的新特征称为“能源‘新常态’”。在能源“新常态”的背景下,展望了“十三五”及2030年能源经济发展情况,从节能减排和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角度,利用情景分析法预测2030年前中国能源消费、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在基准情景和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严于预期的低碳发展情景下,碳排放峰值都有望在2030年前出现。 关键词:“十三五”;能源“新常态”;能源消费量;能耗强度;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4;X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70(2016)02-0001-07 一、背景: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①,指出中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是经济新常态九大趋势性变化之一(如表1所示)。所谓经济新常态,是指和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相比,中国经济出现的增速减慢、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动力转化等新特征[1]。在此阶段的中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并且具有迈向中高端经济水平的潜力[2]1-8。 表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侧重方面变化趋势 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 调控方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消费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投资需求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出口和国际收支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中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生产能力和产业 组织方式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 生产要素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资源环境约束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经济风险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资料来源:年月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出现经济新常态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遭遇次贷危机冲击增长乏力,中国人均收入进入世界中等偏上水平国家行列后,面临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②,宏观经济表现出一些失衡的新特点[2]1-8。例如,中国能源资源出现严重短缺,能源需求增长放缓、价格下降,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资源环境约束已不允许再盲目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增长。换言之,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回落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 收稿日期:2016-01-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403015);北京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142142005) 作者简介:郝宇(1983—),男,副教授,德国汉堡大学经济学博士(2012年),E-mail:haoyuk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d6694581.html, ①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②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5万元人民币,按照官方平均汇率折算,中国人均GDP已达到5432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11年收入分类的标准,中国已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只有把握好形,才能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经济发展保持向上向好的态势。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范文篇1 同志强调,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这提示我们,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前提是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那么,如何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呢?科学的路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辩证关系,科学把握新常态的特点、规律和趋势。 在发展方位上既看"时"又看"势" 所谓时,是指时局、时机、时点;所谓势,是指态势、趋势、走势。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时,又要注重看势。 时是新常态静态属性的反映。看时,就是观察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处的时代坐标,全面把握我们面临的时机、背景、条件。应看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此进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同时应深刻认识到,新常态是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

必经阶段,也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艰难复苏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必然反映。 势是新常态动态属性的体现。看势,就是观察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处的历史坐标,准确把握其面临的变革、走向、趋势。应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来势,看到在经过长期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虽然有所回落,但综观全球,它仍是一列快速行进的火车,对世界经济发挥着有力带动作用;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大势,看到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以低端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已难以为继,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已刻不容缓;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走势,看到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的驱动力逐渐增强,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发生,市场在探索产业发展方向中的力量进一步显现。 只有审时度势,把时与势有机结合起来,由表及里、由静而动,才能对新常态的发展方位了然于胸。只有审时度势,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抢抓经济发展先机,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争取经济发展的更大作为。 在发展升级上既看"形"又看"型" 所谓形,是指形状、形态、形式;所谓型,是指类别、结构、性质。不执着于形而在意于型,注重根据形的变化用心塑型,是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成功之道。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形,又要注重看型。 形是新常态的外在表现。看形,应把握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2003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8%,2013年增长7.7%,2014年增长7.4%,今年上半年增长7%。。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即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整体疲弱,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呢?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四个“没有变”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总书记就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作出四个“没有变”的科学归纳。这四个“没有变”是: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那么,四个“没有变”具有怎样的深刻内涵呢? 1、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7%。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8%,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夏粮产量达到2821亿斤,比上年增产89亿斤,增长3.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比经济增速高0.6个百分点。我国经济仍然处在适度较快的发展区间,同时也是根据我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主动调控的结果,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在目前世界上仍属较高增长水平。伴随着7%经济增长率的是物价、就业基本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缓解资源环境和物价上涨压力,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由此显示,中国经济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大格局。 从国内看,7%的增速在改革以来的增长史中不是最低,而属于“中高速”,虽然与前36年年均10%的“高速”相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是比只有“周期性调整”而无“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重叠”的1989、1990年年均不足4%高出了3个百分点。尤其是,在经济规模按不变价格计算今年上半年比15年前同期扩大了60倍左右的基础上,实现一个百分点增速的经济内涵容量要比以往大得多。 从国际看,7%增速虽然略逊于处于规模小、基数低发展阶段的印度经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均为中国的1/5)的增速,但是远超世界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

新常态下持续加强作风建设的必要性

新常态下持续加强作风建设的必要性 一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是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现 实需要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系统上下干部职工思想得到教育,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作风建设长足进步,取得了形象提升税户满意的显著成效。然而,作风建设有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看到反“四风”的思想基础还不牢固,稍有松懈有可能出现反弹回潮;有的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依然不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有的单位整改方案落实还不到位,“行业病、机关病”没有根除;有的干部依然“为官不为”,遇问题不敢担当。这些要求我们绝不能有过了关、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必须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以深入开展“巩固深化拓展”主题活动为契机,持续把作风建设推向深入。 二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是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的必然 举措 在新常态下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对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近一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深切感到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是破除“四风”顽疾的有力途径。焦裕禄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是斩断形式主义的利器;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是医治官僚主义的良药;焦裕禄不畏灾害和贫穷,“就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

能杀出条路来”的奋斗精神是抵制享乐主义的盾牌; 焦裕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是消除奢靡之风的法宝。作风建设与弘扬焦裕禄精神互相促进,一方面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牢牢抓紧焦裕禄精神这一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只要真正从内心到行动传承和弘扬了焦裕禄精神,就能切实推进作风建设持续深入。 三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是适应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推出八项规定到全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拍苍蝇”到“打老虎”,多管齐下,扭转风气,彰显了恒心,凝聚了党心,赢得了民心,形成了作风建设的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时指出,作风建设“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新常态是形势所迫,责任所系、使命所在。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立足于新常态这一出发点,深化教育实践活动中总结的好经验好做法,适应从严治党的新常态,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宏观经济学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系别:数理系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121106105 姓名:陈熠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说到经济新常态就有必要了解一下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定义: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背景:2014年全球经济的弱复苏和大分化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时间,但世界经济依然并不平静,近半年来,困扰全球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事件恐怕要算是国际油价的一路持续下跌,自2014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已跌去约40%。这其中自然受美国页岩气革命、地缘政治、供需结构失衡等多重因素影响,但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一些深层次的变化,世界经济凸显出以下主要特点: 1.世界经济仍难以摆脱深度调整压力。全球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结构调整期。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低于预期,产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全球贸易增长则更为缓慢。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全球贸易增长最新预测,2014年和2015年全球贸易额增长预期分别下调为3.1%和4%,远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10年平均贸易年增长率6.7%的水平。特别是2014年以来,大宗商品和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下行风险,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较为缓慢且脆弱。 2.各国经济复苏格局分化加剧多重风险。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两大板块经济复苏态势不平衡,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美国三季度GDP环比增长 3.9%,10月份失业率回落至5.8%,

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中)

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中) 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中)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14年08月06日01 版)上半年,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也呈现新特征。 告别了高歌猛进,中国经济步入新的运行轨道。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适应新常态,面对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全国人民迎难而上,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稳中有进势头,出现积极变化。——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可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更可喜的是,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就业形势较好,民生继续改善,结构调整有新的进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在速度换挡期,我们既要走出高速纠结,又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让经济运行长期处于合理空间。这样的经济增长,必须是就业和收入增加的增长,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是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增长,是节能环保的增长。——调整虽然艰难,

升级已成大势。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升,单位GDP能耗下降。这些变化延续了近年来结构调整的积极势头,显示经济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进入新常态,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要爬坡过坎,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结构调整的任务更加艰巨。结构调整不会一帆风顺,也会带来阵痛。我们要坚定方向,咬住青山不放松,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协同配套,尽量减少阵痛,争取结构调整效益的最大化。——调控虽然平稳,经济活力增强。上半年,稳增长的任务十分繁重,却没有采取强刺激的调控措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坚持区间调控,突出定向调控,特别注重深化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减税让利,增强企业活力,从而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593.95万户,增长16.7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8.41个百分点。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

智慧树形势与政策答案47555

智慧树形势与政策答案 一单元 1 【多选题】(20分) 下列几项中,属于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的是:( ABC ) A.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B.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C.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D. 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 2 【多选题】(20分) 中国经济新常态中,经济发展的“三期叠加”是指ABC A. 增长速度换档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B. 结构调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 C.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D. 增长依然保持高速期,是由中国经济的良好基础决定的 3 【多选题】(20分) 在经济新常态中,经济发展呈现出的鲜明亮点包括AB A. 由过去靠投资驱动现在转化了消费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 B. 第三产业超过工业成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 C. 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增长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D. 经济增速由高速变为中高速增长 4 【多选题】(20分)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压力是(ABC)。 A. 通缩的压力在增大 B. 工业成本在提高 C. 出口下降的压力 D. 第三产业成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产业 5 【多选题】(20分) 为什么说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ABCD A. 我们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 B. 中国有十三亿多人口,随着收入提升,随着消费的升级换代,需要新产品还会有巨大的发展

C. 中国的人力资本的状况正在改善 D. 高储蓄率,能否形成有效投资 二单元 1 【单选题】(20分) 的起源地——古希腊城邦实行的是什么样的形式?B A. 代议制 B. 直接 C. 选举 D. 精英 2 【单选题】(20分) 第四代理论是(D)。 A. 直接 B. 代议制 C. 精英 D. 协商 3 【多选题】(20分) 制度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制度?ABCD A. 监督 B. 选举 C. 决策 D. 管理 4 【单选题】(20分)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D)。 A. 村民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 【多选题】(20分) 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协商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ABCDE A. 有利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B. 有利于促进科学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 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 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E. 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2019高考政治热点中国经济新常态语文

高考政治热点中国经济新常态 高考政治热点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材料】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三个不同于过去30年的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三个特征是一个具有内在统一逻辑的体系。 高考政治热点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2.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 的内在要求,国家应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适应、引领新常态。 3.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

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为了适应新常态,中央提出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 4.适应新常态,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5.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6.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 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 7.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会议中明确“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按照“严控增量、区别对待、分类施策、逐步化解”的原则,有序加以化解风险。 8.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要坚持正确的社会意识,只有正确认识新常态,才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9.适应新常态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篇一) *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召开的**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会议邀请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为全县领导干部作《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专题讲座,李教授的讲课深入浅出、思想独到,使我对于当下整个中国及地区经济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经济新常态,简单可理解为:这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特点。 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 一是就业将更充分。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制造业,新常态下,服务业占比上升、GDP 总量增加,就业状况也将明显改善。 二是收入将更均衡。就业充分,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新常态下,要扩大消费就应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 三是社保将更完善。新常态下,要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就应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四是增长将更平稳。“旧常态”下,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出口需求受外部环境影响会经常变化,投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周期出现过热过冷的波动。而新常态下,更多依赖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相对稳定,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 五是物价将更稳定。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比如,物价在2012年和2013年仅上涨2.6%,2014年上半年更是仅为2.3%。 六是质量将更提升。新常态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 总体上看,新常态有利于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篇二)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答案整理

2017年邯郸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答案 ? 1.精准扶贫的范围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o B.滇桂黔石漠化区 o C.燕山—太行山区 o D.大兴安岭南麓山区 ? 2.供给侧改革的全称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 o B.经济结构性改革 o C.经济结构性 o D.需求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 ? 3.关于毛泽东时期的经济,下列表述错误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打赢了一场反侵略战争 o B.独立研发出“两弹一星一潜艇” o C.既无内债,又无外债 o D.打破封锁,重返联合国 ? 4.()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党的宗旨 o B.党的最高纲领 o C.党的指导思想

o D.党的性质 ? 5.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单选题3分)得分:0分o A.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 o B.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 o C.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 o D.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 ?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PPP模式适用范围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BT o B.文化 o C.卫生 o D.教育 ?7.精准扶贫的前提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精确帮扶 o B.精确管理 o C.精确布局 o D.精确识别 ?8.()讲“唯诚待人,人自怀服”。(单选题3分)得分:0分 o A.晋商 o B.潮商 o C.温商

“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 新京报讯(首席记者王姝)昨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本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新常态?备受关注。如何理解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昨日,为明年经济发展?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系统阐述和部署。 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臵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大方面,全面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如?消费需求?:过去?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再如?生产要素相对优势?: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现在?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会议提出,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

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经济发展?新常态? 资源配臵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 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消费需求 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投资需求 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出口和国际收支 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 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 生产要素 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改革 课后测试

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改革课后测试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国家在拉动需求的时候,应重点拉动哪个需求()√ A投资需求 B消费需求 C出口需求 D进口需求 正确答案: A 2. 以下关于需求侧管理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注重总量和数量 B强调发挥政府的作用 C解决中长期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D治标 正确答案: C 3. 以优化经济要素和产业布局为主要目标的是()√ A规模调控 B结构调控 C布局调控 D效益调控 正确答案: C 多选题 4.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时期,所谓的“三期”是指()√ A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 B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

C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D经济增长快速上升期 正确答案: A B C 5. 经济新常态,有三个重要的标志,分别是()√ A速度变化 B动力转化 C政策简化 D结构优化 正确答案: A B D 6. 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包括()√ A去产能 B去库存 C去杠杆 D降成本 E补短板 正确答案: A B C D E 7. 全要素生产率,是由“三大发动机”决定的,这里的“三大发动机”指的是()√ A制度变革 B结构优化 C要素升级 D动力转化 正确答案: A B C 8. 我们在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时候,要做好三个平衡()√ A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B速度和质量的平衡

C资产和负债的平衡 D去产能和新产业的平衡 正确答案: A C D 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控体系的主要原则包括()√ A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原则 B稳中求进的原则 C结构性调控为主的原则 D注重政策效益和调控质量的原则 正确答案: A B C D 判断题 10.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完成新常态的转换。√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姓名:毛江冰 学号:119 班级:光信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3、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5、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6、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9、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厦门经济发展新常态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厦门率先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经济新常态特征来看,自2008 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厦门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率先进入了新常态。首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厦门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厦门经济发展造成了冲击;与此同时,随着生产成本上升和劳动力短缺,一些制造企业开始陆续从厦门迁出,这对厦门传统的工业经济增长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厦门经济增速从危机发生前的年均17% 以上降到目前的10%左右。其次,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明显加快,使经济发展获得新动力。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厦门经济特区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使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成为拉动厦门经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一、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 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2014上半年是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由高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并且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工资成本上升,储蓄率、投资率下降,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从历史上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当前,世界经济长期结构性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融合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如果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甚至不惜用政策“推高”,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造成经济的进一步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二、新常态经济下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 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2、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4年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4、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由于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60%以上。 三.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当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对做好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从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

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性变化和新常态特征(形势与政策)

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性变化和新常态特征 一、2014年我国经济取得成绩 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的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增速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就业稳,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上年。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进”的总体特征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经济结构有新的优化,粮食产量达到1.21万亿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 个百分点,达到5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发展质量有新的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超过2%,能耗强度下降4.8%,是近年来最大降幅。 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6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出境旅游超过1亿人次。 二、正确认识我国经济新常态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随后,习近平7月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再次提出“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在习近平看来,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增长进入换挡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2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提新常态。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公报中,有三处提到新常态:“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经济新常态九个特征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详细阐释了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共包含9个要点,涉及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的趋势性变化。其中,会议对“三驾马车”的新常态也有细化说法。 1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所谓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就是指在消费产品和内容上,落后地区模仿发达地区并引发集中购买的现象。消费没有创新,热点比较集中,一段时间内有一种消费为主导。电视为例,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经历了黑白到彩色,屏幕从小到大再到液晶,都是跟随着发达国家时兴起来的,发达国家淘汰的商品在我国延续了生命周期,这是典型的模仿型消费。家电下乡等都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涵 1. 概念的提出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诞生于2014 年,由中国国家主席提出。2014 年 5 月,在视察经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采用新词“新常态”来表述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个讲话被概括为“新常态”,9 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26 届部长级会议中,又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解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概念;12 月,中央政治局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并在会议公报中进行了更多的补充和说明,自此,中国经济新常态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开始引领和指导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2.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涵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顺应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的。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涵包括中国经济的速度、结构、动力三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由高速变为中速,结构更加优化、创新代替要素、投资变成新的驱动力。经过30 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10% 左右的高速度逐渐降下来,在总体上更趋向于稳定持续的前进,结构上的调配更加的合理,发展更加的平衡与和谐,粗放经营的经营模式也正逐步的发生转变,社会总体上和谐发展。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1. 消费方式的转变 从之前明显的模仿型消费、排浪式消费转变为更加多元、更加注重个性的消费。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了。

2. 投资、融资方向转变 改革开饭以来,我国的传统行业经历了规模大、资金足、投资覆盖面广的高强度投资、开发、建设,投资融资市场已经基本上接近饱和状态,但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和许多新兴的产品、技术、行业、商业模式给投资和融资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方向。也对投资者的综合能力与战略眼光、布局提出了新要求。 3. 出口与国际收支发生变化 我国的低成本出口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低成本出口的竞争力正在下降,相反的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的引进正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份额。 4. 产业组织呈现新特征 供不应求长期困扰着我国市场,近年来传统行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企业的兼并、重组大量发生,服务业、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力显现出来,产业组织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生产成为新的产业特征。 5. 创新和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 传统的经济发展只要依靠劳动力,而且成本很低,但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带来的不良后果日益凸显,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降低,经济增长通过要素投入和拉动的状况改变,经济增长必须靠人力资本和创新与技术的进步。 6. 市场竞争方式转变 传统的市场竞争主要是数量扩和打价格战,但随着市场的完善和消费者消费的多元、个性,竞争方式正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新型方式转变。 7. 更加重视环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