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教师应该从百家讲坛上学什么

语文教师应该从百家讲坛上学什么

语文教师应该从百家讲坛上学什么

作者:高志刚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03期

“百家讲坛”的专家们在讲坛上风趣幽默、妙语连珠,把难度系数极大、枯燥指数极高的古代文化、经典文学变为通俗易懂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这些专家中,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等人都是中学教师出身,于丹、纪连海甚至现在仍在一线教学。因此,作为既是《百家讲坛》的忠实观众也是另一块讲坛上表演者的语文教师,需要从自己的同行或曾经的同行身上借鉴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刘心武的母语情结与语文教师的崇高使命

作家刘心武十多年来致力于对红楼梦人物原型的研究。他的诸多立论虽存在质疑,但毕竟又一次掀起了红学研究热潮,为民间红学拱开了一道藩篱。刘心武作为一个作家,为何涉足红学研究?他在做客人民网时提及这一点:“从小我就读《红楼梦》,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感受到曹雪芹不愧是一代大家,他完美的构思,精巧的文笔以及绝代的才华使人叹为观止。汉文字之美,奇异瑰丽,光芒四射,由《红楼梦》又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我们荣幸地由它来作为我们的母语。在当下,尊重我们的母语,尊重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尊重非急功近利的铸造民族魂魄的细致工程,尊重渐进式的社会改良,都可以从阅读、分析《红楼梦》入手,来加以推进。”

我们没想到研究母语、铸造民族魂魄和社会改良竟是刘心武先生研究红学的动因之一。这自然让我们想到语文教师的任务。我们都明白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其本质也就是培养学生对母语的兴趣和使用母语的能力。我们的母语源远流长,滔滔不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长河的主流;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她忠心耿耿,从呱呱坠地,到奄奄一息,伴随我们一生。然而,纵观今天的语文教学,我们是不是走进了功利倾向严重的“死胡同”,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沦落为考试的奴隶成了学生的“睡觉课”,我们的母语资源是不是已逐渐被外来语和网络语所替代或窜改,我们的汉语言魅力是不是已逐渐缺失以致被人们所淡化。一个民族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母语基础之上的,母语的地位和价值,直接关系该民族意识形态的社会走向。

所以,由刘心武的母语情结,语文教师需“听”到先生作为一名学者身上具有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感,感受到他浓浓的民族情感和卓识的远见,再次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师的任务与使命,从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

二、纪连海的喜怒形色与语文教师的职业态度

纪连海老师在讲坛上五官是最生动的。他说:“在历史面前,我是一个喜怒太形于色的人,什么都摆在脸上。”我把这种“喜怒形于色”理解为敬业之上的乐业。他尊重历史,才决定

要给大家展现一个多面和珅,还和珅一个历史本来面目;他尊重讲坛,在讲述“江阴八十一日”的时候,才会激情满怀,双眼含泪;他尊重观众,才会有“这个时候您若是多尔衮,您会怎么想?那多尔衮在想:唉呦!这李自成太厉害了!我跟他联手吧”这样的妙语连珠。纪连海说:“我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文化普及者,我除了对历史负责,还要对观众负责。”于是他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去解读历史,把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精华拉出“象牙塔”,带进寻常百姓家。因此我们才会说“百家讲坛”哪里像听枯燥无味的讲座?简直就是听一段精彩的评书相声吧!

“历史是我的事业,不是职业!”一位历史教师的话能让语文教师想到什么呢?

语文是情感的产物,每一篇文章无不因“情”而生。如果把语文课还是上成了充满理性的思想说教课,把饶有趣味的文本硬硬的分割成考试的知识要点,把情感洋溢的优美文章生生的拆成字、词、句、段。我们是在尊重作者与作品吗?我们是在尊重语文教学吗?教学是充满情感的过程,每一位学生无不会因“情”而学。可是我们是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在每一节课中吗?我们是满足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是神圣的感情传递呢?我们能做到像纪连海那样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吗?当我们还在一本书讲三年的时候,当我们不能既备课又备人的时候,当我们不能给学生情真意切的人文关怀的时候,我们还能说无愧于三尺讲台,无愧于学生吗?

新一轮课改正积极地推进,无论是新理念还是新方法,最终还是聚焦于一线语文教师。教师的乐业与否决定了课改的成败。让语文课多些语文味,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多些“情”。而这个“情”就是对作者与作品的尊重,就是对讲台和学生的热爱,有了“情”的投入,丰厚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就会源源而来,精美的语言和燃烧的激情就能不期而至。“听”纪连海说《清史》,语文教师应该想到这个道理。

三、于丹的个性解读与语文教师的学术创新

于丹用故事“稀释”了《论语》的复杂浓度,但是听众的感觉却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清香四溢,回味无穷。这关键在于于丹不是讲经典,而是在用经典讲。她灵活的融进许多“时尚”的元素,在阐释经典的基础上,适时总结出许多感悟独到的于丹心语。例如,关于勇敢,于丹归纳成几句富有理性的警句,在突破传统意义上有所创新,并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化解那些遗憾”、“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最大的灾害”、“勇敢有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仔细研究于丹的解读技巧,我们能发现她讲《论语》的方式,与新课程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是一致的;那些彰显个性的于丹心语,也暗合了新课程提倡的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的理念。于丹的个性《论语》能让我们反思什么?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积累,更需要主讲者保持自己的学术青春,让课程常讲常新,而不是备一次课可以混半辈子。我们常说“教学相长”,教师的职业特点就决定了教师当与时俱进,永葆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的先进与丰实。这归根结底又涉及到读书问题,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一些中小学教师阅读处于干涸状态,这些老师备课只对照相关的教学参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