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程倡导自主

新课程倡导自主

新课程倡导自主
新课程倡导自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建议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对数学的情感,理解数学的本质,学习数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数学探究的能力。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要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数学探究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探究学习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更是将数学探究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开明宗义明确提出:"数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建议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对数学的情感,理解数学的本质,学习数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数学探究的能力。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要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被

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这意味课堂教学形态需要数学而有力的调整,这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

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自我评价

1、主要成果:

研究中,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研究原则,边工作、边探索、边思考、边总结。回顾我们数学课题组走过的研究历程,我们为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深感的欣慰。

近两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圆满的完成了既定的各项研究内容,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认识了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意义;

在整个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动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行探究、相互研究,提出见解,。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强化和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对小学学生实习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可靠性有了正确、科学的认识;

人们对教育的观念已经转变,这预示我们要培养稿素质的人才,就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心课程改革打破传统的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遵循许多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只有充分发挥

自主探究的能动性,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那时,实践就会告诉每一个教育改革者,没有那一种教学改革比探究更适合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新课标要求我们通过启发式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研究的课题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可行的。(三)、构建了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数学模式;

其基本结构如下:"三线五环节"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三线"是指"教线"、"学线"和"问题线"。其中"学线"是主线,"问题线"是核心,而"教线"是通过"问题线"作用于学生的"学线",为:"学线"服务的,"五环节"是指每条线都有五个环节,其基本结构如下:教线:

创设问题情境-指导探索研究-组织交流讨论-提供变式应用-参与总结提练

(给材料给方向)(给方法给时间)(给任务给机会)(给原则给途径)(给策略给措施)|| |||

问题线:

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反思问题

(激发动机)(观察分析)(归纳提练)(正反探究)(回顾总结)

学线:

进入问题情境—自主探究研究—提练交流发表—变式应用巩固—反思总结提高

(激起探究动机)(猜测验证证明)(归纳总结提练)(发散收敛活用)(监测回顾引伸)

(四)行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实现小学学生探究式学习基本策略和学科具体策略。基本策略:

(1)营造适于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的数学氛围,这种氛围应该是民主、安全、和谐、轻松、愉快的。

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中,他的思维才能活跃,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身心才能健康的发展。教师在思想上必须牢固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恰当的体态语言和生动的口头语言。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就是为学生创设思维的场景,激发其学习兴趣。一个好问题情境,往往能够促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利用引发学生对所发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情感,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研究习惯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情境的创设可分动画故事情境、生活事例情境、实验操作情境、故置悬念式情境、室外活动式情境等。

(3)保证自主探究时间;

(4)探究优化学生参与机制;

主体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使他们的智慧的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a、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b、让学生参与课堂讲解。

c、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

(五)建立了探究式学习课堂数学评价体系,和学生探究式学习生成性评价体系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考察体现素质教育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征的基本要素。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可以大胆怀疑,提出问题;大胆猜测,进行假设;大胆尝试,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案。学生可以超越课本,超越教材,超越老师,超越自我,在自由的空间中大胆创新。

(2)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基本形式,学生是在不断地探索发现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接受学习只能培养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探究学习是培养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学生运用多种感官,通过主体活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学为一体,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融,理论与实践统一。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学活

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 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

(六)学生探究习惯基本形成,自主探究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①实验班与控制班相比,学习实现了根本的转变;态度由不愿学,到愿意学;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习方式由被动地听讲,到主动写、算、悟、思。学习的过程由教师引导理解到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合作发现、主动构建的过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越来越被教育者所重视。为了适应教育发展趋势,教育部于2001年7月正式出版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几乎所有学科都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校数学教育说到底是以育人为目的,如果只关注传递数学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实际上是在"育"以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等被动思维方式的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常常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因此,我们需要以"培养主动发展的人"为核心理念,对内涵于教科书知识之中的丰富的育人资源加以挖掘和开发,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和学习数学知识中所凝聚的前人的智慧。那么,学校数学何以才能"育"主动发展的人?学生何以才能学习前人的智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不失为良策之一,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教师在课堂的突出地位取代了学生的主体角色,学生在"言听计从"中被动学习,因而,学生的思维长期停留于模仿和机械记忆,其发展空间也随之受到约束。可见,要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教师首先要"让位",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究得出的决不取而代之;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急于求成。给学生一个发展的平台,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给学生多一点自主探究的喜悦。

我们现在所讲的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是很有帮助的。教师作为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性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研究性课堂。

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型、自主性、实践性和过程性等特点。

开放性。开放性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标准上。

(a)探究性学习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因此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它的学习内容即可以是数学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既可侧重于社会实践,也可以侧重于某些公式、法则等研究,即使是在确立同一学习主题后,研究视角的定位、研究目标的确定、切入口的选择、资料的搜集、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应用以及结果的表达,都有较大的灵活性,留有展示学生和老师个性特点和发挥才能的足够空间,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

(b)在探究性学习中,既有老师的指导,又有学生的参与,既有个体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有小组相互探讨,既有文字表述,椰油口头交流,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

(c)数学探究性学习,所注重的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产生的体验忽然个性创造,由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所产生的体验、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评价标准也应具有开放性。

自主性。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从课题的选择、确定,资料的收集、分析,报告的撰写、答辩,成果的整理、展示等,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去操作,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应该说,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

实践性。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要求学生关注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过程性。学生通过确定课题,进行探究,表达交流,总结提高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具体的探究过程,获得体验和感悟,获得知识与能力。

二、为什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

有人戏称,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遵守着"四部曲":首先是""赶鸭子",把学生都赶到教室里去;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填完以后,到期终就是"考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以追求知识结果为唯一的目标;教学方法上机械呆板,即使知识的传授,学生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些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相当普遍的。为此,我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把学生这一主体充分激活,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723375.html, 原文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723375.html,/thread-23529-1-1.html)探索者、研究者。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可能是因为: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联系紧密的知识结构、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诸多数学家的发明和创造,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它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首先,数学可以使学生有依据地猜想和发现。凭借着数学结构链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类比的猜想;凭借着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经验的猜想;凭借着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学生可以进行直觉的猜想。有了这样的猜想,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前提条件。其次,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成为学生探索可能结论的过程。从问题的发现到有依据的猜想,从验证猜想到归纳概括获得结论,数学可以提供学生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能够给学生以智慧和力量,有了这样的方法和策略、智慧和力量,学生就有可能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因此,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学生真实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保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

首先,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或者通过一个偶然的问题,或者通过类比的联想,可以经历发现规律的瞬间。学生经历这一发现过程的价值在于,不仅可以使学生了

解知识创生、发现的过程,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如何从偶然的现象中去发现必然的规律。学生一旦掌握了发现的一般方法,也就有了不断发现乃至创新的需要与可能。

其次,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或者通过归纳推理,或者通过演绎推理,可以经历验证猜想并获得结论的过程。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研究的态度,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索的艰辛和发现的欢乐,感受前人的智慧和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

因此,借助于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在这样的过程中,数学教学对于学生主动发展的价值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和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教学过程怎么操作。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可分为五步进行。

(一)、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愤悱状态下探究。

1、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围绕"图形的特征是什么?"、"它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周长如何计算?"等。让问题统领全课,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特点,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旧知识及已有的经验方法基础上的,为此,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极为重要。

例:《圆的周长》一课。圆是小学阶段最后学习的图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知识及图形转化方法,为此教师做了如下设计:先复习旧知:长、正方形有什么特征?长、正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它们的周长与谁有关系?这几个设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找到结合点,即周长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吗?再引导设问: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是否也与谁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呢?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则沿着一定的思维方向探索圆的周长的知识。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在探索过程中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探索式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例:一年级《图形的认识》一课。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摆图形,动手折一折等活动,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的特征已经有了认识,能用语言准确表述。但这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加深了对正方形特征的认识。教师说:"同学们,老师也有4根小棒(长短不一的小棒)请你摆出正方形。"同学们一边摆,一边摇头:"长短不一的小棒怎能摆成正方形呢?"学生在经历失败后,提出了利用正方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把四个小棒截齐,以最短的小棒为准,剪去其它小棒多余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同样长,就可以摆一个正方形。学生不唯师,善思考,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还能解决问题。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获取

知识,体会所学知识的数学价值。

二)、自主探究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教学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看、听、读、写、做结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1、猜测-验证

数学猜测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数学发现都是经过合理的猜想这一手段得到的。牛顿曾说:"没有大脑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课标中指出:通过操作猜测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揭示课题时进行猜想,《时分的认识》一课,学生对时和分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问:"你们猜一猜时和分有什么关系?"当学生猜出1时等于60分后,教师出示课件,进入下一个环节"验证"。是不是1时等于60分?接着学生进入探索验证的活动之中。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充分验证了猜测结论的正确性。

2、尝试-明理

尝试即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例: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教学。"有一载重汽车自身的重量是2吨,最多能装8吨货物,现已装5吨,还能装几吨?"题目一出示,教师先是让学生自己试做,出现了如下4种解答方法:①:8-5-2=1(吨),②:2×8-5=11(吨),③:8-5=3(吨),④:2+8-5=5(吨)。4种方法哪一个答案对?学生在经过讨论、整理后,绝大多数学生都理解了答案③的正确,只有极少数学生还不理解,这时教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你的体重(自重)82斤,最多可以提起50斤的东西,现在右手已经提起了30斤的东西,你最多还能提多少斤的东西?"使极少数者恍然大悟,明白了"多余条件"在应用题中的负面影响。

尝试过程展示了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暴露出他们认知上的弱点,这样的例子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确实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3、操作-表达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儿童的动作思维在学习中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谈出感受、谈出方法、谈出数学思想,进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对新鲜事物很敏感,容易产生好奇心等特点。课前谈话创设问题情景,用激励性的语言把学生引进"小小商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小小商店"中自由自在地买东西、卖东西。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老师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人民币,认识人民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有利于概念的形成、算理的理解、图形的转化、知识的深化,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猜测-验证、尝试-明理、操作-表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观察、尝试、猜测、操作、验证、推理中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探索、发现、创造中增强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愉悦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

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交往的能力。

(四)、实践运用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例如:在教的"立体图形"复习课上,让学生设计包装箱,其中一个组设计的内容是:"把24个露露罐装在长方体纸箱内。"学生的设计过程如下:

1、测量数据得到露露罐的底面直径是5厘米,高是15厘米。

2、根据摆放方法,找到包装箱的长、宽、高。

3、根据长、宽、高计算包装箱的表面积。

4、通过比较表面积大小,得出最佳设计方案,即6×4×1的摆放方法。

(五)、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悦时,感觉观察都较敏锐,记忆效果也好,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对学生多采用鼓励、商量、赞扬的办法,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反馈信息及时、客观、公正,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体验成功,找到不足,用微笑面对学生,用幽默启发学生,用乐观的态度感染学生,使师生情感相通,心灵相碰撞。教学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数学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

在新课程中,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简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教室里实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都由教师所预设,学生的思维常常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智慧的火花;“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从本质上看,它和研究性学习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在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种特殊形态的课程来进行的,而探究式学习则是贯穿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的。

二、改变学习方式的突破口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科学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无论是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国家间日益激烈的国力竞争,还是学校教育的现状,都促使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中小学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的加强和改进。通过优质的基础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就成了当今世界上一个国家谋求发展的战略。我国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在各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作为核心,是科教兴国战略在理科课程改革中的具体体现。此外,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实现这样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好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能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说、做出解释等建构知识的活动,通过交流、辩论,使学生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通过“做”科学,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来自人们对学生如何学习科学的认识。对于不少科学知识内容,亲历探究是真正体验科学之魅力的最好途径。数学

课程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

三、选择核心内容让学生探究

在义务教育理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作为科学学习内容,又作为科学学习方法出现,目的在于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时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探究学习的确需要更多的时间。然而,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普遍存在误区,那就是我们往往是静态地、孤立地计算探究性学习所花费的时间,而没有考虑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为日后的学习所省下的麻烦。事实上,从学生真正理解的角度来计算,那种“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办法反而是效率更低的。

谈到时间的问题,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探究性学习的选题。学科教学中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自然要依据课程标准,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在这样的知识的学习上,多花一点时间是没有多大争议的。

如果认为课堂的一切都要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教师失去对课堂的控制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这就涉及到观念转变的问题了。既然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就应该是这种过程的促进

者和引导者。因此,探究性科学教学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如果我们承认学生是有思想、有头脑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由教师操纵的机器,那在课堂上要刻意谋求的就不是控制课堂,而是如何引领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是向导而不是看守。

解决了观念的问题,技术的问题同样棘手。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课,教师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先后组织了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跨小组的讨论。学生真可谓“动”起来了。可是,学生是怎么“动”的?又“动”了些什么呢?我们看到的是小组讨论时,每个人都在高声地说,谁也听不清谁。而刚刚讨论不到5分钟,学生又要进行跨小组的讨论。这样,大量时间都花在了体现“小组之间也有交流”的形式上了。其实,科学探究真正要强调的是“动脑”,学生肢体上的“动”、嘴巴上的“动”,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更积极地投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行动不如心动”。谈到这里,我特别要指出的是,尽管科学探究性教学中,不能老是牵着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行进,但探究性教学决不等于课堂上的杂乱无章,而应该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个针对性强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提出后,课堂上可能很寂静,但此时学生的头脑也许“动”得是最激烈的。

四、探究性教学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被“精心设计”之后,怎么能保证“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呢?这似乎有矛盾。但实际上,不管是问题的“开放”、学生的“自主”,还是

课堂上教与学的“生成”都不是目的,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应该是教室里实实在在所发生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我们最终所追求的也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因此,我们不仅要关心课堂“开放得如何”与“生成得如何”、学生“自主得如何”,还要计较课堂是“如何开放”与“如何生成”的,学生又是“如何自主”的,更不能不管课堂“开放了什么”与“生成了什么”、学生“自主学习了什么”。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性学习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正是这样的任务决定了“探究性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人类与生俱来具有探究的本能,探究的过程是由一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或要理解观察到的内容、解决一个问题的热情所驱动的。不应该神话科学探究,我们没有必要纠缠一堂课是否完整地经历了探究的几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学生是否达到了自主探究的程度;也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学生在程序上、形式上是否重复科学家发现的过程,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学生的“学”。如果探究的环节都有了,探究的程序也都走过了,科学家的样子也做得像模像样了,学生的学习却仍然是机械的而不是有意义的,那样的探究又有什么真正的价值?

另外,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的想法即使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也应得到理解和尊重。没有一个有利于教学创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环境,在那种刻板僵化、追求形式、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压力下,很难想象一个教师在课堂上

会真正聚焦于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教室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质与量。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习了例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第一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它们都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第三它们的比值一定。”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教育目的带有方向的含义,表现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价值。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段具体应该达到的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殊要求,是总的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它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确定课程方案,才能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新课程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法 一、自主学习:学习者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应用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并能做出相应的调适。 自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

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其核心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自学学习策略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始终以激发学生内部动机,“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为主线,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在设计、引导学生自学学习。 二、合作学习:学习者通过小组里的互助性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既需要承担个人责任,还需要进行互动活动进行促进性的学习。 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激励、互相帮助的积极依赖,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是一种既适合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又适合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教学策略,是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对问题的深化理解、知识的掌握运用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有: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 三、探究学习:学习者通过确定探究主题,在创设的探究情境中,开展有组织的探究活动,展示探究成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探索精神和发展创新能力。 探究学习策略:探究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学习。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程随堂测试题目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程’随堂测试题目 第一章 外语学习理论基础 1判断题 (1) 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与需要,强调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 (T ) (2) 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没有老师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学习者自行进行的学习活动。 (F ) (3) 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可归结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T ) (4) 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其学习风格类型有着密切的联系。 (F ) (5) 任何一种学习风格都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兼容和转换的。 (T ) (6) 学习策略的使用是学习者有意识的行为,它不但包括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认识,也包 括完成学习活动的具体做法或技巧。 (T ) (7 )元认知与认知活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活动内容和作用方式方面。 (T ) (8)语言评价的总体目标是改善语言教学和强化语言学习,包括信息、解释和决策三个基 本要素 (T ) (9 )高端思维能力的发展以低端思维能力为基础,是个体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进行的批判 性的、反思性的、元认知和创造性思维。 (T ) (10)外向型学习者比内向型学习者更容易学好一门外语。 (F ) 2 ?选择题 (1 )下面哪个 不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表现方面: ( )C A. 确立学习目标 B.选择方法和技巧; C.按时完成作业 D.评估学习结果。 (2)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强烈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另一个是 ( )。A A. 改变自身生存环境的强烈要求 C.学习目标 (3) 为了获得四、六级证书而学习英语属于( A. 融入型动机 B.工具 型动机 (4) 喜欢通过实践和直接经验来学习的人属于( A. 动觉型 B.冲动型 (5) 场独立型学习者( )。A A. 能够容易地把重要细节从复杂的背景中区分出来 B. 容易看到整体而不是细节 C. 更依赖于背景 (6 )下面哪个策略属于认知策略? ( )B A.自我监控 B.推断 C.提问或澄清 (7) 人类的左脑擅长( )。B A.分析视觉信息 B.逻辑分析 C. 分析听觉信息 (8) 依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形成性评价可分为( )。A A.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和教师评价 B. 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B.学习环境 D.满足父母、老师等的期望的要 求 )动机。B C.内部动机 )学习者。A C.外向型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新)

教学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汇编)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40分,每空2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小语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汉字()个,其中()个要求会写;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左右,其中()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个左右,其中 ( )个左右会写。 4、一至二年级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的话,写()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和()。 5、 3至4年级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和(),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二.选择(20分,每小题2分) 1、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3.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4、()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5、创新型课堂教学应是()。 A、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B、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 C、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6、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7、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评与他评 9、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 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开展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 (7)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发燕尾服的主要有四个,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是人的身心 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为个 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 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 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 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 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包括题目、引言、正方、结论以及参考资料和附录。题目是指报告的标题或者课题 名称;引言往往简明扼要地说明目的、背景、价值和意 义;正言文是报告的主体部分,一般要求客观真实地对 研究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就是对问题给出答案; 参考资料和附录是对报告中所引用的资料注明出处来 源。 5、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 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6.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6、简述培养良好班集体的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4)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 (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7、简述激发学习动机的措施与方法(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性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和基本结构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基本结 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 标的阶段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 容要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 价建议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10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11.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记忆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识记者的态度 12.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思想道德的内容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14简述教师发展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1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关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第一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动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目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就是要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自己要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自主学习又是具有内在规定性的,它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三)教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时候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有创建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于个性的独到见解,教师应积极赞赏。 二、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多边”的合作,其中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它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实际上,合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会合作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模式与基本要素 目前世界上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包括:学生团队学习模式、共同学习模式、团体探究模式、结构方法模式、复杂指导模式、合作方法模式。在我国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也创造了许多合作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如分层

(完整版)学习自主课堂心得

学习自主课堂心得 在学习《自主课堂》的过程中,我对现代教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学习自主课堂心得。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良己解决问题。因此,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的特殊认识活动过程,是教与学辨证统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互为主客体的,二者所处的地位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实施”责任与自主”课堂教学,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教师由“主角”变为“导演”、由幕前走向幕后,学生则由旁观变为参与,逐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从而培养其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即自主意识和自强意识,让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即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即独立人格,就是要承认自我,相信自我,尊重自我独立存在的主体身份和主体资格.这实际上,也就是要确立现代教学主体意识,其核心是树立一种现代科学的“学生观”,树立一种新型的以建构学生主体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综合体,自主学习的心理素质---包括自主学习的态度和动机。这是启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前提。自主学习的基础能力-----符合自主学习要求的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储备。这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的智力品质----观察力、思考力、联想、记忆力等。这既是自主学习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发展的潜在要素。自主学习的方法技巧——掌握学科学习的特点与规律,独立地选择学习的步骤与方式,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策略性地学习,这是自主学习的技能要素。自主学习的思维观念——形成和逐步独立自主地发展评论历史、发现历史问题的价值体系,掌握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上五个要素构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五维结构。课堂教学应确立“以学习方法为中心”的学习观。在传输却识的过程中,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它的实质在于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从人一生不断学习的角度去审视教学,确实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应包括做人、健体、生活、劳动和审美的方法。其中,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方法,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因此“责任与自主”课堂教学应关注“教学学法化”问题,即如何获少地传递和存储知识,而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元素质”上。 传统教学模式是灌输式,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改输灌式为讨论武、问题式或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疑、探索。使学生的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真正做到“回归主体,发展主体”。教学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组织和学生的自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通过学习《自主课堂》,我深深体会到:

新课程下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作为教师,我们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何谓学生观?人们通常把它定义为:对今天学生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认识,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等在对待学生问题上的集中反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任何教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教育实践的基础,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出发点的确立,教育观念的形成,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育目标的确定,并且最终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以及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所培养的人才能否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应。因此,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很必要的。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人,需要平等与尊重 从社会学上看,学生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学习首先是学生个人的行为,无论他的品行、为人怎样,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每一位学生无论他成绩好坏、家庭条件优劣,在教师面前都应是平等的。基于这一点,教师应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不以个人的好恶区别对待学生。(二)不以师长的尊严凌驾于学生之上。(三)不以学生的过失伤害学生的人格。(四)不以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 教书也好,育人也罢,都是师与生的双向交流。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应该得到教育者的尊重。缺乏尊重的教育,是强加的、被动的教育。尊重学生是师生人格平等原则的内在要求,缺乏尊重的严格要求与人格平等的原则是不相容的。这样的教育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容易产生逆反、抗拒的心理,造成师生之间的所谓“猫鼠关系”。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教师,应该从那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俯下身来。和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你、爱你;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独立人格、有健康心理、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二、学生是孩子,需要理解与宽容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在挫折中成熟起来的。孩提时的磕磕碰碰,青春期的莽撞冲动,成年后的自以为是……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必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因为他们还是孩子,思想还不够成熟,知识还不完善,阅历还不丰富……对于学生的错误,一些教师一是怒之,小错小怒,怒其不争;二是罚之,小错轻罚,大错重罚;三是告之,先告家长说:孺子不可教也,后告领导说:朽木不可雕也。 宽容是一种教育技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宽容地给予一个暗示的眼神远胜于大声呵斥,它可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台阶、一个机会,促其自我反省。同时,宽容能营造和谐的群体,形成民主的氛围,可以赢得学生,“宽以得众”就是这个道理。宽容意味着理解、信任。对犯错误的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与信任,给予充分的反思时间和悔过自新的机会,它可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学生是学生,需要严格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带着家长的殷切希望到学校就是来求真知、学做人的。“教不严,师之惰。”我们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学生或随意指责学生,也不是无规律、随心所欲的严,而应该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教师敬而爱之。谈到“严”,为师者首先心中要有一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尺子,先严以律己,起表率作用,为人师表。作业批改、辅导答疑,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进而才能“严”中有道。对学生如何“严”?这就得从点滴小事

新课改倡导的新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新要求

论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课改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的原因在于学生观的变化;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新学习工具的产生和发展。对相关教育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新课改倡导的新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新要求:学会组织;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引导。 【关键词】新课改;学习方式;教师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由此可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新学习方式,是为了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中对接受学习过分强调的极端倾向,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接受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科学的学习方式应是多种学习方式的合理组合。为了改变教师多年形成的行为习惯,在目前要特别倡导新学习方式。 一、倡导新学习方式的原因 1.学生观的变化 ①学生是具有生命的独立意义的人,有与生俱来的探究愿望,对外部世界的作用会做出能动反应,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可能由教师任意捏塑。②学生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发展中的人,不

是生活在真空中,有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生活经验,不是一张白纸,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生活经验的存在。③学生是完整独特的人,他们既有丰富完整的内心世界(教育者不能人为割裂只强调某一方面),又有差异(不能用同一方式看待他们,多元智力理论深刻地阐述了这一点)。 2.学习理论的新发展 近几十年来,学习理论的研究有了巨大发展,继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成为人们解释学习过程的主流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有如下基本观点: ①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认识主体对外部信息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所选择,并以自己的方式赋予特定意义。②课本知识不是绝对真理,只是一种较为可靠的假设,学生通过学习对此做出检验和调整(即学习是改变观念、检验和调整已有假设的过程)。 ③学习中知识的建构不是随心所欲的,需要通过交流进行调整、修正,以接受实践和他人的检验(即合作交流是一种必要的学习方式)。④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个人情感、经验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 3.新学习工具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宽广、快捷,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性、主动性、选择性。对传统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必然产生巨大挑战。 二、相关教育现象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 韦承均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像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转变学习方式究竞意味着什么?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

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

开学测试自主学习光荣榜

初二16班延期开学自主学习光荣榜 各位家长好!这周对学生9月1日至12日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检测,卷子已经发给孩子了,请您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下面是各科优秀的同学以及进步的同学名单,请您及时表扬和鼓励孩子,这次考试成绩比9月3日的测试所有同学都有进步,特别感谢您为孩子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这学期咱班的任课老师没有变化,老师们都特别负责任,在此特别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如果孩子遇到问题,希望您及时与老师沟通,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石榴班”的石榴树上硕果累累!语文优胜奖(90分以上同学) 张枫晚、花啟钧、江文彬、梁孚一、石烁琪、未爱霖、李丹迪、刘汉元、艾馨然、李雨蒙、孙田玮、李瑞晨、王浩一、陈子杰、钱思雨、许泽炜 语文勇者无敌进步大奖: 梁孚一、刘汉元、李雨蒙、孙田玮、陈子杰、许泽炜、高菁璐、魏晴雪、花啟钧、钱思雨 数学优胜奖(实数测验90分以上同学) 李瑞晨、未爱霖、刘楠、王嵩阳、江文彬、李双昕、花啟钧、孙田玮、王浩一、王经宇、吴昊、吴泽平、郭艾琛、张枫晚、艾馨然、钱思雨、李雨蒙、刘汉元、麻恩浩刘湙煊、石烁琪 数学勇者无敌进步大奖: 许泽炜、孙田玮、刘湙煊、孟之怡琳、张菲凡、薛连睿

英语优胜奖(60分满分,42分以上的同学) 李雨蒙、郭艾琛、花啟钧、艾馨然、王浩一、彭笛凇、江文彬、未爱霖、李瑞晨、张枫晚、刘汉元、麻恩浩、李丹迪、王嵩阳、梁孚一、钱斓心、周子蘅、彭崇峻 英语勇者无敌进步大奖 郭艾琛、李雨蒙、王浩一、江文彬、李瑞晨、麻恩浩、王嵩阳、彭崇峻、陈子杰、孙田玮、徐治平、张菲凡 物理优胜奖(100分满分,75分以上同学) 许泽炜、刘楠、钱思雨、未爱霖、王嵩阳、周子蘅、江文彬、花啟钧、李瑞晨、艾馨然、张枫晚、李双昕、彭崇峻、金子莹、李雨蒙、李丹迪、王浩一、钱斓心、陈子杰、邓紫谦、王经宇 总分优胜奖(360分满分,279分以上同学) 未爱霖、花啟钧、江文彬、李瑞晨、张枫晚、王嵩阳、艾馨然、刘楠、李雨蒙、王浩一、郭艾琛、李丹迪、刘汉元、钱思雨、许泽炜、彭崇峻、陈子杰、钱斓心、金子莹、彭笛凇 总分勇者无敌进步大奖 江文彬、陈子杰、彭崇峻、未爱霖、钱思雨、钱斓心、王嵩阳、刘楠、刘湙煊、花啟钧、吴昊、许泽炜、李丹迪、孟之怡琳、邓紫谦、何宇翾、张菲凡、李雨蒙、周子蘅、孙田玮、高菁璐、薛连睿

新课程倡导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观

新课程倡导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新课程倡导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二、教学原则包括哪些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评好一堂课 评教学目标、评教材处理、评教学过程、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教师教学基本功、评学法指导、评能力培养、评师生关系、评教学效果 四、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关注每一个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六、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努力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 2、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完整

的入来对待,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与空间。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育教学要适应他们的自身情况,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七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2、指导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情感性原则。 。八、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九、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 2、调控。新的学习方式与掌握基础知识之间要兼顾,适当地加以调控。主要是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 3、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4、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其它教师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 十、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十一、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挖掘课本中的问题? (1)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2)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融会贯通。(3)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举 一反三”,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

学生观 1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由试点实验阶段走向全面推广阶段。新课程,向我们学生、也向我们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学生? 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老师需要主动地、自觉地抛弃传统的师生观,而建立一种积极地、有效地新型师生关系,具体说来,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学生当做学生。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对于学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但从来不考虑学生的要求,是将学生看作机器,而不是看作为一个人。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首先要将学生看作学生,看作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 二、把学生当作朋友。 教师要敢于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不再强调“学生必须服从教师”,而要坚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朋友,意味着要和学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观、世界观,要对学生平等和信任。 三、把学生当做老师。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更新已经是日新月异。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现在的学生,也不再是“期望的知识接受器”,其中有些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现代科技等方面)已超过了部分教师,由于目前获取知识的渠道之多,即使在教师所执教的本学科上,也有不少信息——学生已经掌握了,而教师却还毫不知晓。 四、把学生当做同学。 新课程、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生固然需要教师的教学与引导,但教师也同样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培训与指导。 第五,把学生当作儿童。 作为儿童的学生应该有自 己的童心,有作为儿童的特有 的性格和爱好。作为教师就应 该将学生看作儿童,对于儿童 的要求应该符合儿童的身心特 点。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 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 应该不断更新观念,用正确的 态度对待学生,从而和学生在 新课程下一起成长和进步。 2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角色观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 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 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学生是 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 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 者”。然而多年以来,受旧的教 学模式的桎梏,学生的角色并 没有明显得到改变,结合新课 标的理念,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由回答者到质疑者的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学像是一个小型 的舞台,教师是演员,学生则 是观众,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 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会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现在的学生再也不会容忍在课 堂中担任这样的角色,因为他 们有思想,有个人的主见,也 更乐意向别人表达个人的见 解,如果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 来压制学生,得出的结论显而 易见。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的放矢的把学习的权力交给 学生。如教学《能被2、5整除 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当新课 结束后,余下时间我把本班学 生分成八个组,每两个组为一 小组,两组学生围绕新授内容 展开讨论,一组为正方,一组 为反方,这时的教师不再以权 威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指导 者的身份加入到大讨论中去, 把学生真正推到讨论的最前 沿,只有当学生遇到确实难以 解决的问题时,才予以指导。 这时候只见两方队员都在忙碌 着,一方成员在积极准备问题, 另一方则忙着应“战”,学生甲: “你们知道能被2整除的最大 数吗?”学生乙:“因为自然数 是无限多,所以能被2整除的 数是不可能找到的”。教室中不 时传来同学们的争论声,课堂 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课堂检测 来看,学生们都较好地掌握了 知识。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争辩, 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在交流中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 发展的过程,经过独立思考, 相互讨论,艰辛探索,去体验 成功的愉悦,同时,能够提出 问题本身就是进步。因为发现 问题比解决问题往往要重要, 当然,要想解决问题单靠一个 人的力量是很做到的,只有依 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所以, 采用这样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 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也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充 满了生机。 二、从听课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学生的生活经验固然的限,但 并不防碍他们的独特的情感体 验和内心追求。因而,教师在 授课时,应考虑学生独特的心 理特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 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 展,要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 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 的活动”。以往的课堂教学设 计,是教师凭个人对教学内容 的理解设计出来的,而忽略了 学生这个群体,使得学生对上 课根本不感兴趣。为了改变这 一状况,在教学《百分数的意 义》一课时,我从班级中随机 抽了几名学生,让他们参与到 教学设计中,以便了解学生们 对本节课的看法。不试不知道, 学生们提出的见解让我大吃一 惊,学生甲:“老师,我们早就 认识百分数了,所以我认为在 开始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 取一些例子,这样同学们学习 就有兴趣了”,学生乙:“老师, 我们可以把本节课的知识分成 若干个小问题,这样大家就可 以讨论了,我们喜欢讨论这种 形式”,学生丙:“老师,我们 可以把知识融入到游戏、故事 中”……综合以上意见,我对 本节课的教案进行了设计,结 果那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样 做,不仅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 学之中,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全 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 基础,从而设计出符合儿童心 理特点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会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 趣,因为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 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我 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可见,在学习活动中 把学生从听课者的角色转变为 参与者这个角色是显得多么重 要。 三、由解题者到出题者的转变 考试是一促评估手段。有时, 为了达到我们自认为“理想” 的评估效果,便会绞尽脑汁, 不遗余力地设计出一些超出学 生认知结构和知识特点的各类 高难偏的题型。从而导致学生 对考试却有一种畏惧的心理, 我想这种考试所产生的负面作 用有以下几点: 1、学生担心考的不好,会被父 母、老师批评。 2、学生对考试不感兴趣,因为 内容呈现的形式总是老一套。 那么能不能减轻一下学生的心 理压力,降低对考试的畏惧感 呢?我认为让学生参与到编题 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在 学习完《圆柱圆锥球》这一单 元后,我在班级宣布:本单元 考试将进行改革,考试题目由 大家提供;老师从中选出比较 好的题目编成考卷,同时对那 些入选的题目的作者给予奖 励。自从通告之后,我发现同 学们都在认真准备,以便自己 出的题目能被老师选中,事实 上,学生们在准备题目的时候, 不仅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还要 复习本单元的知识,学习的性 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被动 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例如: 学生甲:“王爷爷买来一些沙 子,把它堆放在一个墙角,已 知这堆沙子的底面半径是5 米,高8米,求这堆沙的体 积?”,学生乙:“唐老鸭对米 老鼠说‘如果把一根长4米的 圆柱体锯成两段后,表面积增 加12平方米,那么这根木原来 体积是()立方米,请同学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