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罗德尼级战列舰

罗德尼级战列舰

罗德尼级战列舰
罗德尼级战列舰

罗德尼级战列舰

罗德尼级战列舰即英国皇家海军的纳尔逊级战列舰

条约的产物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日本英国等几个战胜国之间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是,各国的造舰计划,实际上没有一个不超出其国家支付能力的,1920年,持孤立主义观点的美国总统哈汀上台,他与国务卿海斯一同制定了海军裁军的计划,并大力推进召开海军裁军会议的召开。1921年11月,海军裁军会议在华盛顿召开,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确定英美日意法海军主力战舰(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5:5:3:1.75:1.75,各国在10年内不得新造主力战舰。但是在讨论应该废弃那些军舰的问题上,日本代表借口日本小学生为装有410毫米主炮的长门级战列舰陆奥号的建造捐款,一旦废弃无法向国民交代为由,拒绝废弃陆奥号战列舰。最后妥协的结果是,条约战列舰主炮最大口径增加到16英寸,日本可以保留陆奥号战列舰,而美国则完成未完工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中的两艘(共四艘,BB46马里兰号已经在裁军会议前完成,BB47华盛顿号则根据海军条约废弃)英国则能够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建造一级安装16英寸主炮的战列舰,而不受条约中10年内不得建造战列舰的规定的约束。根据这一协议,英国建造的第一级条约型战列舰,一般称为纳尔逊级战列舰。

1922年11月28日,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分别在纽卡斯尔的阿姆斯特朗——怀特沃斯造船厂和伯肯黑德的Cammel-Laird造船厂开工,两舰分别于1925年9月3日(纳尔逊号)和1925年11月7日(罗德尼号)下水,并以18、19世纪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和罗德尼命名;1927年9月10日,纳尔逊号完工,同年11月10日,罗德尼号完工。由于技术的进步和造舰思想的改变,这两艘战列舰展现了与以往战列舰不同的风貌。

战舰概貌

纳尔逊级的主尺度和排水量较以往的英国战列舰有所加大,但是完全遵照条约规定(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设计建造的,舰体全长710英尺(约216.4米),水线长695英尺(约212米),宽106英尺(约32.3米),设计吃水30英尺(约9.1)米,吃水28英尺(约8.5米),满载吃水33英尺(约10米)。标准排水量33,950吨,满载排水量38,000吨。

纳尔逊级战列舰舰型与以往英国战列舰有很大不同,首先,纳尔逊级不再采用以往英国战列舰常用的长艏楼船型,而改用了平甲板船型。同时,舰艏也摒弃了过去战列舰的撞角艏和内倾式艏柱,采用了直线形艏柱的前倾首,这是英国战列舰第一次采用前倾首(英国一战后期的战列巡洋舰艏部也多为前倾,但不同的是采用了艏柱带弧形外飘的飞剪艏),舷弧平直,一般来说,采用倾斜式艏柱有利于减少舰艏上浪,从而提高舰艇的适航性,但是纳尔逊级前倾角较小,加之舷弧平直,艏部干舷高度略嫌不足,对适航性的提高比较有限。

纳尔逊级的上层建筑配置在战列舰中相当少见,三座三联装Mark I型16英寸主炮全部配置在舰桥之前,A,C两炮塔安装在上甲板上,而B炮塔安装在高出上甲板的炮座上,三座炮塔聚集在一起呈金字塔形排列,正常情况下,所有火炮全部指向舰艏方向。为了配平重量,炮塔配置稍靠舯部,而舰桥则位于舯部靠后的位置,舰桥之后则分别是烟囱和后桅,六座双联装6英寸副炮炮塔也呈金字塔形在后桅和烟囱之间的两舷配置。而锅炉舱和轮机舱也集中配置在舰体后部。这种集中配置的方式便于安排各部位的装甲,同时,火炮/弹药库和机舱这需要加强防护的要害部位集中配置,可以有效减小主装甲带最厚的几个部位的长度,这样可以

用较少的重量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但是主炮集中配置也带来了不少问题,首先,沉重的主炮炮塔和弹药库防护装甲的集中配置会带来重量配平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将炮塔尽量后移来解决,其次,主炮的射界会受到影响,舰船后部相当大的一块区域属于射击死角,而C炮塔由于不能超越B炮塔射击,射角只有向两舷各50度,不能向前射击,这样前向火力也不能完全发挥,后来采用这种集中配置炮塔方式的法国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和黎塞留级战列舰则采用了阶梯配置的两座四联装炮塔,解决了向前方发扬火力的问题,但后部的死角依然存在。第三,集中配置的炮塔,很容易因为其中一座炮塔被命中而引发连锁反应,有造成战舰因为一次打击而失去所有主炮火力的危险。类似的集中配置思想,实际上在英国条约前的设计方案中就有所体现,但是这两个方案中,主炮仍然是分散配置在舰桥的前后两侧,仅仅是相对集中。英国在纳尔逊级上使用这种主炮完全“堆”在一起的配置方式,显然是为了在条约规定的35000吨排水量之内,能够尽可能加强防护并安装更沉重的大口径主炮而采取的一种尝试,但是这种尝试显然不够成功,以后的英国战列舰再没有采取过类似的配置方案。

纳尔逊级主炮安装了新研制的Mark I型16英寸(406毫米)45倍径舰炮,采用三联装炮塔,这也是英国战列舰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采用三联装炮塔,这种火炮和炮塔最初是为G3型战列巡洋舰设计和订购的,在G3计划因华盛顿海军条约取消时,这些炮塔的定单已经下达到厂家,为了避免浪费资源,于是英国海军重新修订了对这些炮塔的要求,稍稍缩小了炮塔的尺寸和重量,使之能够安装在新建的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上。

这些火炮显然在服役前没有经过足够的测试便被批准装舰了,以至于在使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当时英国海军认为重量轻、高初速的穿甲弹性能比较高。但是高初速轻弹并不如想象那样提高了火炮性能,实际上,该炮的炮口动能不如美国的同类火炮,而且因为弹丸轻,弹长短,远距离存速能力也相应降低,穿甲威力也有所下降,其威力相比Mark I型15英寸(381毫米)42倍径舰炮提高相当有限。另外在使用中还发现该炮身管寿命最大不超过180发,而且射击精度很低,散布很大,同时膛线磨损严重,无论是身管寿命还是射击精度,它都远远不如Mark I型15英寸炮。作为一种补救手段,英国海军修改了身管和膛线的设计,这就是后来的Mark II身管。相比Mark I身管,Mark II身管的寿命和精度甚至膛压、初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身管寿命提高到200-250发,但是精度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由于库存和生产的问题,直到二战期间,两艘舰的火炮仍然是混装两种身管,甚至同一炮塔内安装的身管型号都有所不同,这一混乱又为观测和校射带来了麻烦——两种身管的膛压和初速各不相同,弹道和射程也有些区别,这些问题让观测和校射人员颇为头痛。20年代末,曾经有过用2,250磅(约1,021公斤)重的“重”穿甲弹代替原有“轻弹”的打算,但是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迫使英国政府放弃了这一计划。1942到1943年间,英国海军在炮弹中加装了染色剂以便于校射,添加了染色剂的穿甲弹重量增加到约934公斤。另外,由于是第一次使用16英寸火炮和三联装炮塔,所以测试中,在闭锁机构和炮塔旋转系统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直到30年代初期,这些问题才大部分得到解决。而这种炮塔和火炮,之后也没有在任何其他战列舰上使用或考虑使用。其后的乔治五世级使用了14英寸(356毫米)Mark VII型主炮,而前卫级又重新使用了库存的老式的15英寸Mk I主炮。

纳尔逊级的六座双联装6英寸Mark XXII副炮,最初也是为G3型战列巡洋舰设计的。这是一种安装在炮塔上的高平两用炮,其仰角达60度,理论射速每分钟6到8发,理论上可以进行防空作战。Mark XXII的转速和射速很快就不能适应对3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型飞机作战的需要了,它的俯仰速度、水平旋转速度比较慢,另外由于采用分装弹药,再装填时必须回到5度的仰角,而不能连续射击,这样一来防空作战的实际射速大大下降。这样的性能,对付一战时期的老式飞机和飞艇还勉强,但是随着飞机速度和机动性的不断提高,Mark XXII已经

不能适应30年代后的防空作战需要了。该舰还装有6座单Mark VIII型120毫米高平两用炮,分别安装在舰桥、烟囱两侧和舰艉,这些火炮仰角达90度,采用整装弹药,射速达每分钟8到12发,这六门大口径高炮实际上担当起是纳尔逊级中远程防空任务。另外舰上还装有8门单管2磅(40毫米)Mark VIII型PomPom炮,作为防空机关炮,由于中近程防空。另外,水线下还安装了两具620毫米鱼雷发射管。

纳尔逊级战列舰在防护设计方面充分吸取了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在日德兰海战中,双方战列舰的最大有效交战距离大大超过了战前预计的7000-10000米,达到了15000-17000米,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个距离上,火炮的弹道变得弯曲,炮弹击中目标时的俯角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水平防护变得和垂直防护一样重要,在日德兰海战后,英国海军着手给现有以及在建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在重要部位增加了一层甲板装甲以提高水平防护,但是这种权宜之计对防护的提高毕竟有限。而纳尔逊级则是从设计开始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其甲板装甲最厚达160毫米,而在此之前的英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水平甲板的防护都不超过100毫米,同样,纳尔逊级重要部位的主装甲带也有所加强,舰艏附近主炮弹药库部位的装甲带厚近360毫米,而舰艉机舱和副炮弹药库主装甲带厚度也有330毫米,隔舱横向壁厚305-203毫米(舰艏)/254-102毫米(舰艉)。而炮座和炮塔也是重点防护,炮座装甲最厚处达380毫米(一说387毫米),最薄的部分也有305毫米,而炮塔正面装甲厚406毫米(一说413毫米),侧面280到228毫米,顶部则有178毫米,可以说防护相当充分。司令塔的装甲厚度稍薄一些,但两侧也达到356毫米,正面则有305毫米;但是副炮防护相对薄弱,炮塔装甲厚度不超过40毫米。

为了安装大口径主炮和更厚重的装甲而又不超出条约规定的排水量,纳尔逊级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动力和机动性,舰上共安装8台带蒸汽过热器的海军部型3鼓水管燃油锅炉,单位压力260磅/平方英寸,这种锅炉比伊丽莎白女王级所用锅炉有所改进,但伊丽莎白女王级共安装了24台锅炉,是纳尔逊级的三倍。纳尔逊级的蒸汽轮机也比以往英国战列舰减少了两台,只安装了两台布朗——寇蒂斯单级齿轮减速蒸汽轮机,总功率45,000轴马力。相应的,原来英国战列舰常用的四轴四桨推进方式也被改为双轴双桨推进,航速比伊丽莎白女王级有所降低,试航航速纳尔逊号23.5节,罗德尼号23.7节。载油量约2800吨,续航力为最大航速(23节)时5,500海里,16节时7,000海里。纳尔逊级的舵型采用半平衡舵,和以前英国战列舰采用的悬挂式平衡舵相比,这种舵型安装更牢固,舵效相对也要高一些,但相应对舵机功率的要求也提高了。

服役情况

纳尔逊级战列舰在服役后经过了多次改装,1932到1933年,两舰对舰桥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为了增强防空火力,在烟囱两侧又各增加了一座8联装PomPom炮,同时拆除了鱼雷测距机,但是鱼雷发射管仍然保留,1937年到1938年,两舰又加强了防护,并在舰桥后方加装了两挺四联装.50英寸(12.7毫米)高射机枪。在二战期间,两艘战列舰进行了不同的改造,纳尔逊号保留了120毫米高平两用炮,但是拆除了所有PomPom炮,代之以更为有效的四座四联装40毫米博福斯高射机关炮——这种高炮的性能在太平洋防空作战中被证实强于英制二磅(40毫米)PomPom炮,并且,为了增强近程防空火力,纳尔逊号加装了5座双联装和55门单管厄利孔20毫米机关炮。而罗德尼号则拆除了所有120毫米高平两用炮,安装了4座双联装4英寸(102毫米)高平两用炮,全部单管PomPom炮均被拆除,而8联装PomPom炮则增加到六座,同时罗德尼号也加装了20毫米厄利孔高炮,但都是单管型,数量达61门。1939 年底还在主炮炮塔上安装过防空火箭,但是不久就拆除了。

1938年到1944年间,纳尔逊级的电子设备也进行了多次改造。先后加装了对空、对海警戒雷达和主、副炮及高炮火控雷达。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均在本土舰队服役,尽管经过了现代化改装,但是这个时候的纳尔逊级已经显得过时了,尤其是航速过低,这使得它们难以与快速的航空母舰和巡洋舰协同行动,同时,火炮精度太差,威力不足的问题又制约着它们参与舰队决战的能力,但是,这两艘战列舰在护航和支援两栖作战对岸轰击中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先后退出现役,罗德尼号在1945年转入预备役,1946年除籍,1948年三月出售解体。纳尔逊号则在1946年被改为训练舰,但是仅仅一年以后,它也被除籍,在1949年后,也被出售解体。

总结

纳尔逊级战列舰体现了英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列舰设计指导思想的变化,从纳尔逊级开始,战列舰在武备设计方面开始强调防空,而副炮以高平两用的炮塔炮代替了仰角很小射界狭窄的炮廓炮,并且加装了相当数量的防空机关炮。而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在纳尔逊的设计中也得到了相当的体现,纳尔逊级一反过去英国战列舰不甚重视防护性能的特点,第一次将防护放在了设计要求的首位,甚至为了防护(火力已经由条约限定)不惜极大地牺牲航速。

战列舰简史

战列舰简史 一.定义 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诉求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 二.名称由来 “战列舰”一词的英文原文为Battleship,直译为“战斗舰”。这个名字起源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MainLineofBattleShips)。战列舰名称是随着1655-1667年英国——荷兰战争中海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现的。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凡是其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此种战斗的舰船均被称作战列舰(Ships of the Line)。 三.特点 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最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具有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航程远等特点。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四.主要战术 T字横切: 全称为抢占T字横头射击阵位,理论上即攻方纵队以约90度航线交角横穿敌纵队前方,这样攻方可以集中全部侧舷火力对敌先导舰进行大广角射击,而对方只能运用部分前主炮进行还击。意味着抢占T字横头阵位的一方可以充分发扬火力,而相反的一方火力受到极大抑制。 “T字横头”最先是出现在风帆舰船时代,以前以桨为动力时,要求军舰以船头对准敌船侧面,靠船头的撞角撞击敌船船身,然后再靠上敌舰,进行肉搏战,这在火炮出现之前是最常规,也是最有效的战法,火炮加上风帆用在军舰上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火炮布置在军舰的两舷,只有侧面对敌时,一侧的火炮才能发挥最大威力,全数开火,而船头对准敌舰时,自己的火炮几乎无法向对方射击,所以,舰队在作战时,要尽量排成一线,争取用自己的侧面对准敌方船头,这样两只相互作战的舰

英国作家戈尔丁简介

英国作家戈尔丁简介 人物概括 威廉·戈尔丁英国小说家。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爱好文学。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两年后转攻文学。1934年发表了处女作——一本包括29首小诗的诗集(麦克米伦当代诗丛之一)。193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此后在一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1940年参加皇家海军,亲身投入了当时的战争。1945年退役,到学校教授英国文学,并坚持业余写作。1954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蝇王》,获得巨大的声誉。戈尔丁是个多产作家,继《蝇王》之后,他发表的长篇小说有《继承者》(1955)、《品契·马丁》(1956)、《自由堕落》(1959)、《塔尖》(1964)、《金字塔》(1967)、《看得见的黑暗》(1979)、《航程祭典》(1980)、《纸人》(1984)、《近方位)(1987)、《巧语》(1995)等。 生平事迹 威廉·戈尔丁1911年9月19日出生于英格兰西南角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7岁开始写作。父亲是当地学校的校长,也是一位学者,痴迷于求知和探索。其父对政治有极大的热情,相信科学。母亲是位主张女性有参政权的妇女。戈尔丁继承了父亲开明、理智的秉性,自小爱好文学。在这个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里,威廉·戈尔丁度过了宁静而孤单的童年。由于外出时永远有父母或保姆相伴,戈尔丁在

上小学前没有结识过家庭成员之外的任何人。他很小就开始读书,却不擅长数学。他熟读所有儿童文学,包括古希腊至现代的一切童话故事。12岁时,戈尔丁开始动手尝试小说创作,计划写一部关于工会运动史的长篇巨著,可惜这部书没有完成。戈尔丁的家庭后来搬到马尔波罗,他就在马尔波罗的语言学校就学。在从父亲任教的马尔波罗中学毕业后,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布拉西诺斯学院学习自然科学,两年之后,戈尔丁终于发现理科不是他所喜爱的专业,转而攻读英国文学——这两方面的影响在他后来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常有反映。他悉心研究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的历史,这段学习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1935年,戈尔丁大学毕业,获得英文学士学位和一份教学许可证。1934年,在毕业的前一年,戈尔丁出版了处女作——一本题为《诗集》的小册子,包括29首小诗的诗集,被收入新星诗人丛书中(麦克米伦当代诗丛之一),其中显示了他的写作才华。毕业后,他做了4年社会工作,从事包括写作、表演,在一家小剧院当过临时演员、导演和编剧等各种工作。1939年,他同安·布鲁克菲尔德结婚,并步父辈的后尘,并在英国南部萨利斯布里的一所教会学校——霍兹霍斯主教中学任英文与哲学讲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戈尔丁的平静生活,1940年戈尔丁以中尉军衔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直接参战。作为战舰的指挥官,他亲身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战斗,他参加了击沉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的战役。随后他又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争结束后,戈尔丁于1945年退役,他重又回到该教会学校执教,教授英国文学,并坚持业余写作。经过战争,他对人类的看法完全改变了。以后他就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舰艇燃料的转换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海军舰艇燃料的转换 赢得优势的冒险决断2014年9月20日21:16 完成采用了石油燃料的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在日德兰海战大展雄风1916年5月31日16点40分左右,英国战列巡洋舰队司令官贝蒂中将在接到其前锋,第二轻巡洋舰分队司令官古迪纳夫准将的发出紧急报告后。从“雄狮”号的舰桥上可以望见天际线上德国公海舰队那密密麻麻的桅杆,整整22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31艘驱逐舰,皇家海军第一次如此完整地得以打量自己的对手。虽说诱出德国公海舰队予以歼灭乃是全体英国海军的将士所梦寐以求以及不分昼夜进行针对性训练的,但是由于当时贝蒂舰队已经受到了相当的损失,即使贝蒂将军具有非常鲜明的见敌必战的斗志,但是身处这般敌众我寡的危局之下,他能够做的也只有命令舰队全速向北退却,以便讲德国舰队引诱到大舰队的伏击圈内。然而,由于通讯上发生了若干问题,刚刚赶到战场的由伊文-托马斯少将指挥第五战列舰分舰队直到八分钟后才掉头,这个分舰队拥有4艘新型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堪称是皇家海军的精华。当他们转舵向北之际,雨点般的炮弹已经落在了这支舰队的四周,事实上,这区区四艘军舰起到了掩护贝蒂的战列巡洋舰撤离的作用,而她们所面对的则是几乎所有的德国舰队。在这样险恶的战况下,这四艘当时

最为先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拥有25节航速,装备着8门15英寸(381毫米)口径的主炮,而且防护精良,她们一方面发挥其强有力的火力从容应对,其卓越的防御能力又承受住了德国舰队的集中火力,而另一方面,又以其特有的高速机动能力,与樯橹如云的德舰周旋了20分钟左右,不但逐渐摆脱了其致命的火网,而且还给予追击而来的德舰沉重的打击。甚至可以说,整个日德兰海战中,这四艘价值超过三百万英镑的高速战列舰,可谓是发挥得最为出色的舰艇。这几艘战列舰,到了30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依然宝刀不老,不论在寒风凛冽的挪威峡湾,还是在烈日当头的地中海域,都披挂上阵,战功卓著,创造了不凡的战绩。提到这级舰,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那便是温斯顿·丘吉尔。他年仅37岁就出任海军大臣之职,当他接管这一重要职务不久,便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措施。其中非常重要的,便是下决心将石油作为未来皇家海军的主要燃料。石油燃料崭露头角自从蒸汽机发明以后,其燃料主要是煤炭。而欧洲各国国内都产有优质的煤炭,尤其是英国的南威尔士所产的加的夫煤,这种煤由于杂质含量极低,具有卓越的燃烧值,特别作为远洋航船的煤炭是享有盛誉的。由于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有比较良好的煤炭供应,因此当时其海军的燃料并不成问题。1859年8月27日,美国人埃德温·德雷克首次采用机械装置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首次成功地进行了

海军装备的战略意义

各国海军主力装备及其战略意义 战列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战列舰一直是各海上强国的舰队主力舰和核心力量,占据着海上霸主的地位。战列舰是一种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能力和较强的突击威力,承担远洋作战任务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若干世纪里,战列舰曾经雄霸海洋世界,是海军舰队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代表战舰:无畏战列舰 1906年下水 标准排水量:18410吨满载排水量 21060吨 航速:21节 巡航距离:6620海里/10节 4910海里/18.4节 主炮:10*305mm (单舷8门火炮) 战列巡洋舰 战列巡洋舰是一种20世纪初兴建的一种大型战舰。是在装甲巡洋舰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一种功能性很强的新型主力舰。设计战列巡洋舰的主导思想其可以轻而易举地猎杀巡洋舰的,因为其主炮使它在进入巡洋舰的射程内之前就已经可以对敌舰发起进攻。而它的高航速使它既可以追杀普通巡洋舰,也可以逃避它的克星战列舰,或在海战中袭击对方已经被损坏的战列舰。 代表战舰:胡德战列巡洋舰 1920年服役 标准排水量:41200吨满载排水量:46880吨 航速:31节 续航距离:5950海里/18节 主炮:8*381mm;双联装炮塔*4 航空母舰 “飞行器搭载舰艇”后经发展称“航空母舰”。广义上的飞行器搭载舰艇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的“气球搭载舰”,最早被列为飞行器搭载舰

艇的是法国海军的“闪电”号。此类舰种在十九世纪末仍不被各国重视,最初的应用仅仅是用于侦察。并且,从舰艇上起飞的飞机仍需飞回陆地着陆。在1921年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各国迫于协约,多将战列舰、战列巡洋舰改装成“航空母舰”。但在此时间点前后出现了许多先进的航母设计,譬如在此列出的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日本凤翔号航空母舰,因此仍需各位代表重视。 代表战舰:竞技神航空母舰(此舰艇在1917年设计,但截至1921年还没完工,这里仅作概念展示) 标准排水量:10,950吨满载排水量:13,200吨 航速:25节 舰载机:20架 潜艇 直到二十世纪初,比较热心于潜艇的唯有法国和意大利,随着开始关心的是俄国,这些国家依然将潜艇看作一种“潜水雷击舰”。在那时潜艇不大受到重视,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方面让德军的潜艇搞得极为头痛。德军受制于英帝国海上压迫,使用潜艇重创了敌方的海上交通线,几乎切断了英国的海上经济命脉。自此以后,以往无法赶超英帝国海面压力的国家便将目光转向了这一种新兴舰艇,成为了各国着重发展的力量之一。 代表舰艇:U-9潜艇 排水量:1000吨以下 航速:水面12节;水下10节以下。 主炮:5具鱼雷发射管,可携带12-14颗鱼雷。 驱逐舰 当自航鱼雷技术成熟以后,炮舰以往在舰队作战的作用被转到了搭载鱼雷的小型舰艇上,当然这样的舰艇的舰种名称,也从炮舰经由鱼雷

罗德尼级战列舰

罗德尼级战列舰 罗德尼级战列舰即英国皇家海军的纳尔逊级战列舰 条约的产物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日本英国等几个战胜国之间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是,各国的造舰计划,实际上没有一个不超出其国家支付能力的,1920年,持孤立主义观点的美国总统哈汀上台,他与国务卿海斯一同制定了海军裁军的计划,并大力推进召开海军裁军会议的召开。1921年11月,海军裁军会议在华盛顿召开,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确定英美日意法海军主力战舰(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5:5:3:1.75:1.75,各国在10年内不得新造主力战舰。但是在讨论应该废弃那些军舰的问题上,日本代表借口日本小学生为装有410毫米主炮的长门级战列舰陆奥号的建造捐款,一旦废弃无法向国民交代为由,拒绝废弃陆奥号战列舰。最后妥协的结果是,条约战列舰主炮最大口径增加到16英寸,日本可以保留陆奥号战列舰,而美国则完成未完工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中的两艘(共四艘,BB46马里兰号已经在裁军会议前完成,BB47华盛顿号则根据海军条约废弃)英国则能够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建造一级安装16英寸主炮的战列舰,而不受条约中10年内不得建造战列舰的规定的约束。根据这一协议,英国建造的第一级条约型战列舰,一般称为纳尔逊级战列舰。 1922年11月28日,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分别在纽卡斯尔的阿姆斯特朗——怀特沃斯造船厂和伯肯黑德的Cammel-Laird造船厂开工,两舰分别于1925年9月3日(纳尔逊号)和1925年11月7日(罗德尼号)下水,并以18、19世纪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和罗德尼命名;1927年9月10日,纳尔逊号完工,同年11月10日,罗德尼号完工。由于技术的进步和造舰思想的改变,这两艘战列舰展现了与以往战列舰不同的风貌。 战舰概貌 纳尔逊级的主尺度和排水量较以往的英国战列舰有所加大,但是完全遵照条约规定(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设计建造的,舰体全长710英尺(约216.4米),水线长695英尺(约212米),宽106英尺(约32.3米),设计吃水30英尺(约9.1)米,吃水28英尺(约8.5米),满载吃水33英尺(约10米)。标准排水量33,950吨,满载排水量38,000吨。 纳尔逊级战列舰舰型与以往英国战列舰有很大不同,首先,纳尔逊级不再采用以往英国战列舰常用的长艏楼船型,而改用了平甲板船型。同时,舰艏也摒弃了过去战列舰的撞角艏和内倾式艏柱,采用了直线形艏柱的前倾首,这是英国战列舰第一次采用前倾首(英国一战后期的战列巡洋舰艏部也多为前倾,但不同的是采用了艏柱带弧形外飘的飞剪艏),舷弧平直,一般来说,采用倾斜式艏柱有利于减少舰艏上浪,从而提高舰艇的适航性,但是纳尔逊级前倾角较小,加之舷弧平直,艏部干舷高度略嫌不足,对适航性的提高比较有限。 纳尔逊级的上层建筑配置在战列舰中相当少见,三座三联装Mark I型16英寸主炮全部配置在舰桥之前,A,C两炮塔安装在上甲板上,而B炮塔安装在高出上甲板的炮座上,三座炮塔聚集在一起呈金字塔形排列,正常情况下,所有火炮全部指向舰艏方向。为了配平重量,炮塔配置稍靠舯部,而舰桥则位于舯部靠后的位置,舰桥之后则分别是烟囱和后桅,六座双联装6英寸副炮炮塔也呈金字塔形在后桅和烟囱之间的两舷配置。而锅炉舱和轮机舱也集中配置在舰体后部。这种集中配置的方式便于安排各部位的装甲,同时,火炮/弹药库和机舱这需要加强防护的要害部位集中配置,可以有效减小主装甲带最厚的几个部位的长度,这样可以

世界海军十大传奇军舰大盘点 世界著名十大战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世界海军十大传奇军舰大盘点世界著名十大战舰 导语:第一名:衣阿华级战列舰(美国) 1943年,"衣阿华"号、"新泽西"号完工,1943年11月"衣阿华"号运载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参加德黑兰会议。1 第一名:衣阿华级战列舰(美国) 1943年,"衣阿华"号、"新泽西"号完工,1943年11月"衣阿华"号运载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参加德黑兰会议。1944年初,"衣阿华"号、"新泽西"号加入太平洋舰队,"新泽西"号相继成为美国第五舰队司令雷蒙德·斯普鲁恩斯和第三舰队司令威廉.海尔赛的旗舰。1944年,"密苏里"号、"威斯康星"号完工正式服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期间,衣阿华级战列舰以其高速性以及强大的高射火力伴随航空母舰特遣舰队和支援两栖登陆作战。相继参加了进攻日本的海上作战,其中包括菲律宾海海战、莱特湾海战,硫磺岛战役、冲绳战役以及炮击日本本土的战斗。1945年9月2日,时为第三舰队旗舰的"密苏里"号因成为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的地点而声名远扬。 1990年11月"威斯康星"号、"密苏里"号开赴波斯湾参加海湾战争,并向伊拉克境内的目标发射了战争中的第一枚"战斧"导弹,随后又用16英寸主炮轰击了在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 第二名: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美国) 尼米兹级是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载机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级航空母舰,是继企业一号核航母之后,美国第三代核动力航空母舰。首制舰"尼米兹号"于1975年服役。该级舰的舰体和甲板采用高强度钢,可抵御半穿甲弹的攻击,弹药库和机舱装有63.5mm厚的"凯夫拉"装甲。舰内设有23道水密横舱隔和10道防火隔壁,消防和抗冲击 生活常识分享

内河炮艇的兴衰

“水上坦克水上坦克””————内河炮艇的兴衰内河炮艇的兴衰 苏联和东欧地区地势平坦苏联和东欧地区地势平坦,,降雨量充沛降雨量充沛,,因此这些地区的河流大多水深流缓,适于船只航行适于船只航行,,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上航线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上航线。。由于历史原因由于历史原因,,东欧国家间的边界往往以河流为界间的边界往往以河流为界,,为守卫水上国境线为守卫水上国境线,,必须装备吃水浅必须装备吃水浅、、转向灵活转向灵活、、具备一定火力的小艇具备一定火力的小艇,,用于日常巡逻和可能的边境战争用于日常巡逻和可能的边境战争。。正因为特殊地形的特殊需求殊需求,,内河炮艇成了苏联和东欧国家海军的内河炮艇成了苏联和东欧国家海军的““传统舰种传统舰种”” ,近百年来一直在持续发展续发展,,并形成了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并形成了其独特的设计风格。。 东欧内河炮艇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沙皇俄国时代世纪后期的沙皇俄国时代。。1890年,俄国在一艘蒸汽驳船的甲在一艘蒸汽驳船的甲板上安装了板上安装了1门6磅后膛速射炮磅后膛速射炮,,用于伏尔加河流域的巡逻。在随后几年内在随后几年内,,俄国建造了大量结构简单的内河炮艇俄国建造了大量结构简单的内河炮艇,,这些炮艇一般在民用内河驳船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用内河驳船的基础上改建而来,,在甲板上铆接固定1或2门陆军野战炮门陆军野战炮。。在19世纪后期世纪后期,,俄国内河炮艇参加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行动俄国内河炮艇参加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行动,,在与满清签订不平等条约条约,,获得在东北地区的特权后获得在东北地区的特权后,,俄国炮艇便在中国黑龙江俄国炮艇便在中国黑龙江、、松花江等水域执行巡逻任务行巡逻任务。。 在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除了安装轻型火炮的内河炮艇除了安装轻型火炮的内河炮艇,,各国还普遍有装备吨位更大各国还普遍有装备吨位更大、、火力更强的浅水重炮舰火力更强的浅水重炮舰。。浅水重炮舰排水量高达数千吨甚至上万吨浅水重炮舰排水量高达数千吨甚至上万吨,,安装的火炮也不是轻型野战炮炮也不是轻型野战炮,,而是各国海军而是各国海军的现役舰炮的现役舰炮的现役舰炮,,英国甚至建造过安装381毫米双联装舰炮(“伊丽莎白女王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主炮)的浅水重炮舰的浅水重炮舰。。这些炮舰尽管设计上尽量采用扁平舰体以减少吃水设计上尽量采用扁平舰体以减少吃水,,但庞大的身躯使得它们只能在沿海和大江河的入海口附近活动江河的入海口附近活动,,而在深入内陆的江河中上游而在深入内陆的江河中上游,,内河炮艇仍旧是唯一可使用的水面作战力量使用的水面作战力量。。 日俄战争后期日俄战争后期,,随着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覆没随着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覆没,,日军开始深入内陆日军开始深入内陆,,与俄国争夺东北控制权国争夺东北控制权。。由于俄国陆军不断溃退由于俄国陆军不断溃退,,在松花江和黑龙江在松花江和黑龙江,,炮艇成为阻止日军攻势的唯一有效力量止日军攻势的唯一有效力量。。俄国的内河炮艇利用其火力和机动性俄国的内河炮艇利用其火力和机动性,,在江面形成一道封锁线成一道封锁线,,阻止日军大规模渡河作战阻止日军大规模渡河作战,,成功地迟滞日军攻势成功地迟滞日军攻势,,使得俄军地面部队残部能够顺利撤回外兴安岭一带面部队残部能够顺利撤回外兴安岭一带。。 日俄战争之后日俄战争之后,,俄国人对内河炮艇有了新的认识俄国人对内河炮艇有了新的认识。。东北地区河流战斗的经验证明验证明::内河炮艇的首要任务是在近距离支援陆军作战内河炮艇的首要任务是在近距离支援陆军作战,,其次才是与敌方的内河炮艇进行河上战斗河炮艇进行河上战斗。。为支援陆军作战为支援陆军作战,,炮艇应装备较多的小口径速射炮和迫击炮击炮,,用于对岸上目标进行轰击用于对岸上目标进行轰击,,同时重机枪也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同时重机枪也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在日俄战争中争中,,俄军炮艇将陆军使用的俄军炮艇将陆军使用的““加特林加特林””机枪安装到了甲板上机枪安装到了甲板上,,在一次战斗中在一次战斗中,,炮艇用这种老式机枪对岸边集结的日军进行扫射炮艇用这种老式机枪对岸边集结的日军进行扫射,,数分钟之内就使约一个大队的日军失去作战能力的日军失去作战能力,,事后的情事后的情报表明报表明报表明,,这个大队当时正准备架设浮桥强渡松花江花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