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整合九江旅游优势 构建江西生态旅游大格局

整合九江旅游优势 构建江西生态旅游大格局

整合九江旅游优势  构建江西生态旅游大格局
整合九江旅游优势  构建江西生态旅游大格局

整合九江旅游优势构建江西生态旅游大格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江西旅游业逐步由粗放开发期走向发展期,由事业接待型走向经济产业型,以建立重点旅游区线,行?游?食?住?购?娱六大要素系统配套的综合产业体系为目标的各项建设全面推进,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展,旅游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旅游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产出水平连续登上新的台阶,“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品牌已成为江西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近年来,江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同较好的省份比,发展速度仍然较慢,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江西省的旅游业与周围各兄弟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江西旅游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纵向比较形势喜人,但是跟周边省市和中部地区其他省份比,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渐次提升和旅游需求的多元化、深度化发展,生态旅游正成为旅游产业体系的热点,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着力推进生态旅游开发,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的高度统一,有利于保护鄱阳湖流域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有利于实现生态建设与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的良性互动。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省政府顺应国家战略制定了《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纲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规划》、《环鄱阳湖五彩精华旅游线路建设详规》等多个规划,确立了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发展战略。加大生态旅游开发力度,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九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点规划区域之一,也是我省旅游大市,整合九江旅游优势,大力发展九江旅游业,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江西生态旅游大格局的重要步骤。为响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构建江西生态旅游大格局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发挥九江市的潜在旅游优势,挖掘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发挥景点联动优势,整体推进九江文化旅游的发展。结合九江旅游产业的实际,就整体推进九江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主要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与研究。

一、九江区域旅游业优势分析

九江集名江、名山、名湖、名城于一体,是众水汇聚之地、来商纳贾之地、名人访胜之地、兵家必争之地。九江发展旅游业不但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优势,更有极为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1503.99万人次,增长16.1%;国内旅游收入110.52亿元人民币,增长20.7%。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7700万美元,增长25.0%。旅游总收入115.91亿元人民币,增长20.1%;旅游业发展五项主要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

1、地理和交通优势

九江北临长江,南接庐山,东滨鄱阳湖,曾是中国“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九江不但是周边省市的交通中心,实际上通过京九线也成为整个中东部的交通中心枢纽。地理位置的先发优势必将带动九江旅游业的兴旺发展。

2、自然景观优势

九江旅游景区分为六大区、二个点、一条线,共计三百多处,其中庐山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1996年,庐山顺利通过联合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遣产专家的实地考察,12月6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0届会议,一致通过并批准中国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遣产名录》。庐山是一座地

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山峰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庐山一直作为江西省品位最高、市场影响最大的旅游区,是江西省着力推出旅游品牌龙头。九江森林面积86万公顷。“国家级”森林公园三个、“省级”四个,森林覆盖率达76.6%。“依山傍水、森林怀抱”,如此奇丽的景致,也成为动植物的首选之地,九江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庐山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九江城郊方圆数百公理的范围内有400多处景观、景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处、“省级”风景名胜八处。众水汇集的地方,一江一湖一山,赋予其其他城市无法企及的灵秀。

3、人文资源优势

九江经历了中国千年的历史熏陶,拥有着浓厚的文化背景和大量的古城建筑。古城中烟水亭、浔阳楼、琵琶亭、浪井、能仁寺等建筑和遗迹现今仍有保存。庐山更是中国历代鸿儒云集、群贤毕至的文化圣山和中国南北文化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心。各类文化、各种思想,在这里各抱庐山地势、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先后使庐山成为古代中国山水诗田园诗的策源地、诞生地。

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

庐山上的牯岭镇上建造了大量欧式风格别墅近千栋,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虽历尽风云变幻,现仍存有十六个国家的各式别墅共636幢。山上有城,成为庐山一绝,其他名山名胜很难像庐山这样把自然和人文风景如此和谐地统一起来。

二、九江区域旅游业当前所存在的不足

整合九江旅游优势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整合各景点的旅游资源,发挥旅游资源的最大利用价值、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空间。当前,九江旅游资源整合、景点联动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旅游资源统筹配置,整合度不高

九江旅游业,据统计有大大小小500多个旅游公司团体参与竟争,由于政府引导不够,各景区的管辖部门单打独斗,互不衔接,未从根本上形成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市各地的旅游资源分属文物、园林、宗教、林业等部门,在发掘、整理、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统一部署,再加上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缺位,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导致出现行业内滥价竞争,各自为战,没有发挥整体统一的资源优势,景点相互隔离、缺乏旅游精品等现象,严重破坏了九江旅游形象。同时,还存在简单地认为旅游仅仅是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事情,商贸、餐饮、住宿、娱乐、交通等旅游周边行业没有与旅游业发展形成联动机制,大旅游环境尚未形成。

2、旅游产品优势发挥不够

九江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未进行系统包装,现有的文化类旅游景点大都属于观光型,仅靠景区、景点的门票收入盈利。旅游服务项目、服务内

容、服务活动不完善,服务设施还不配套、开发深度还不够,直接造成游客的逗留时间短和消费指数低,就如陶渊明墓、白鹿洞书院、观音桥、白居易草堂这类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宝贵文化遗产,也一直无法成为知名度高、美誉度好、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九江文化旅游亮点和热点。

3、旅游发展眼界不宽,品位不高

九江旅游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仍没形成有足够规模的旅游品牌公司,相当部分景点还是粗放式开发、原始性展示,仍处在“就旅游抓旅游”思想圈内,没有形成吸引游客“眼球”的亮点,没有得到高品位的开发利用,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存在进一步完善、丰富和提升的空间。相比上海北京街头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摩肩插踵的景象,九江国际旅游市场至今未能成功开发;相对于九江景点巨大的文化底蕴,却缺少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表演艺术,对九江文化旅游缺乏生动形象的宣传;接待软硬件水平的不足,导致全国性的大型组团活动很难展开,这都对九江生态旅游发展造成了影响。

4、对九江区域景点的保护还存在不足

九江区域的景点数量众多是九江旅游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政府资金困难等原因,对这些景点的保护和管理上存在一些不足。一些具有九江特色的物产风情文化资源逐渐衰退和消亡。许多著名的老字号名店难觅踪影,长江水戏、都昌傩舞、能仁寺佛教音乐等一批曾经享有盛誉的物产、风味和艺术逐渐濒临绝境。部分景点保护区基础设施落后,景区遗址遗迹存在损毁现象,对文物的数量、存在地、文物的保护与开发现状缺乏足够的梳理和清点。

三、九江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如何实现景点联动、整体推进,有效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实现由旅游景点的建设向旅游城市的发展跳跃,为构建江西生态旅游大格局带好头,是我们需要全面规划和思考的一篇大文章。通过调查研究,九江如何在现有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相关景点的联动和互动,整体推进九江文化旅游的发展战略工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开展:

1、科学规划,统筹规划

做好旅游规划,是发展九江区域生态旅游的首要环节。只有在科学的规划指导下,才能有序展开,顺利达标。要尽快制定总体规划和文化、旅游、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各类单项发展规划,用规划去指导各项建设。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从区位选择入手,结合鄱阳湖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寻找生态旅游景观、设施与服务在空间和资源上的最优配置。要注重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开放性和权威性。要注意县区之间、乡镇之间规划的整体性、互补性与协调性;要坚持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面、经济功能与社会生态功能、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国外经验与民族传统、现有水平与发展潜能的有机结合。总而言之,要充分体现历史、传统、文化、特色、生态和环保。特别是就九江而言,山水彰显特色,要切实做好山水规划的这一特色。通过构建九江区域生态旅游产品大格局,整合革命红色生态旅游、森林绿色生态旅游、湖泊蓝色生态旅游和文化古色生态旅游,全面提升我省旅游产品的档次,带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全面发展。

2、大力推出具有轰动效应的精品项目

精品项目是高质产品体系的核心,项目精品化是旅游区示范性的重要支撑。九江旅游产品开发要体现特色,强化精品意识,就必须实施名牌战略----庐山是

九江品位最高、市场影响最大的旅游区,对本地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品牌导向和辐射带动作用,要着力推出庐山精品,打造环庐山旅游休闲文化景观带,需要山下、山上互动,加强沟通、协调与配合,充分发挥“庐山”品牌效应,有效整合宣传、营销、人才、投入等各类资源,形成以精品为龙头,以名牌为重点,互相促进,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格局。旅游部门要积极举办并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种旅游博览会、交易会促销有会,与国内外旅游界建立起广泛稳固的合作关系。要切实改进宣传手段和途径。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公共媒体来加强宣传促销,体现精品意识,整体意识。

3、强化市场意识,创造市场开发拓展

旅游产业是“点子”产业、“注意力”经济;项目策划好、创意高,就能激发游客的兴奋点,就会有卖点。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各县区旅游特色,注重旅游客源市场需求,以长远眼光高起点、高标准打造软硬环境,强化创造旅游市场的意识,积极向外寻找旅游空间,加强沿海发达省份旅游市场开发,并积极开拓国际旅游;激活旅游产品的市场潜力,充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策略,对产品进行包装,让产品散发出市场魅力,激活市场。通过国内国际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国内重点开拓京、沪、惠、宁杭汉和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国际大力拓展港澳台、东南亚和日本等传统市场,积极开发欧美等新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格局。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统一,促进九江旅游业的发展和江西生态旅游大格局的建立。

4、新老齐动,整合九江旅游优势

九江旅游给要从新景点上找到突破,开辟新的景点,为此带动景点的“升级换代”和“更新改造”,并带动一些相关文化休闲,特色景点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同时又在其他产业的快速提升中赢得生态旅游产业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探索出一条“一业带多业、多业促一业”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最终形成一业为主、各业共赢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由于九江历史文化和宗教的源远流长,加上山水特色的衬托,必然会打造出旅游特色景点的新生资源,比如东林大佛景区的建设等,可以通过创新宣传,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为九江地区新景点的建设铺开道路,这样就能进一步促进九江旅游协调有序地向前发展。真正做到了老景点发挥优势,新景点增添特色和魅力。

5、切实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和执行力

各级各部门要有“一盘棋”的思想,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要实现县区之间联动、市有关部门和县区之间联动,实行资源共享,客源互通。宣传、旅游、财政、工商、税务、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发展。同时不断凝聚社会各界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推动九江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性历史机遇,宣告了鄱阳湖时代的即将到来。“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九江区域生态旅游应以人与自然和谐、生态资源保护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绮丽的山川风光、多彩的自然景观、优质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和高雅的娱乐设施为依托,来打造鄱阳湖流域生态旅游的精品,不断完善旅游业现存不足之处,强化当

地旅游优势,努力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旅游区,逐步形成江西生态旅游大格局,为江西经济发展谱写新华章。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进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爱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不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治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爱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进展的绿色产业。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阻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

常规旅游的一种专门形式,游客在观赏和巡游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情愿到大自然中巡游而不是去现代的都市和海滨度假,强调进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爱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爱护,是可持续进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同时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制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同时,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爱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专门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

九江市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

九江市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优势:(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为庐山旅游圈的进一步深化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条件,共同构造了九江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九江市地处长江水道与京九铁路构成的“黄金十字架”的中心,九江毗邻省会南昌,(三)九江是两条国家重点旅游线路的交汇点,庐山、石钟山是“南昌---九江----景德镇”、“三峡----黄山”这两条国家重,九江与周边,这使九江旅游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SWOT分析: 优势:(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开发潜力大。其中,尤以庐山为最优。庐山周边如秀峰、三叠泉、石门涧等景点开发潜力大,为庐山旅游圈的进一步深化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条件。而市内其他的景点,包括石钟山、星子、浔阳古城、庐山西海等,共同构造了九江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二)优越的区位条件。从大方向来看,九江市地处长江水道与京九铁路构成的“黄金十字架”的中心,居于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四大城市经济圈的交会点,为长江黄金水道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也是江西省唯一的沿江对外开放和外贸港口城市,具有经济交流中转城市的战略地位。从省内来看,九江毗邻省会南昌,已开通了城际铁路,可以充分利用南昌的交通与经济优势。 (三)九江是两条国家重点旅游线路的交汇点。庐山、石钟山是“南昌---九江----景德镇”、“三峡----黄山”这两条国家重点旅游线路的景点。九江与周边,例如黄山、景德镇、井冈山等景点景区相互联合,既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又各有特色,这使九江旅游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宽广的发展前景。 (四)九江各级政府和人民对于发展旅游业的重视和支持,以及九江学院的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劣势: (一)九江经济欠发达,无法为旅游业提供过多支持(如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而且影响九江的招商引资。 (二)九江境内景点数量多,但是主要知名景点分布较分散。例如庐山与庐山西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班级: 学号:20 姓名:黄松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摘要: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自然区域和一些特定的文化地域为旅游对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景观和了解生态现象的同时受到环境教育,以保护自然和人文旅游环境为宗旨,并能使当地居民受益的一种可持续的旅游。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到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以下针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进行前景分析。 内容: 一、风景名胜观光旅游 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富集着以独特自然景物和悠久历史文物古迹取胜,以景物环境为载体,人类实践创造的,有普遍社会价值的优秀财富。我国山河壮丽,景观奇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 依托丰富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以下几种主要模式适合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开发:(1)科学考察为主导的风景名胜旅游。可以开展此类旅游的有黄龙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等。(2)历史古迹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古长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等。(3)文化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的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属古石窟艺术文化的,如我国的麦积山、龙门、云冈、敦煌等风景名胜区。(4)自然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桂林漓江山水、庐山、秦皇岛北戴河、承德避暑山庄、海南三亚等。(5)民族风情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内蒙古草原风光、海南黎族村寨等。(6)现代工程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长江三峡大坝、南京长江大桥等。 二、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从地域范围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线,但以长征沿线为重点,这就形成了井冈山、瑞金、韶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一条“红色”主线。国家大力培育的重点红色旅游区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等。围绕着“红色旅游”线路开发与挖掘沿线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上下一线的旅游链条,形成当地旅游资源的整体联动,进而促进本地旅游经济上档次、上水平,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民俗旅游 民族旅游以观赏、理解以及参与地域性风土人情为目的,特别适合于较短时段、较短路途的乡村旅游。它主要是将旅游区纳入文化之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及支系,都有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各地区、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宗教、节庆、婚丧、礼仪、集市等都具有特色,并富有极为强烈的可视性和独有的观光魅力。 根据资源的特点,民俗旅游开发方式应该采取多种模式:(1)集锦荟萃式,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北京的中华民族园等;(2)复古再现式,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均属于此类;(3)原地浓缩式,如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集中呈现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风情园均属此类;(4)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典型、交通也

北海发展海滨生态旅游的优劣势分析

北海发展海滨生态旅游的优劣势分析 [摘要]海滨生态旅游是实施海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因而得到了旅游界及有关部门的普遍重视。文章以北海为例,对其发展海滨生态旅游的条件和现状进行分析,对北海海滨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进行探索,提出发展海滨生态旅游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北海;海滨生态旅游;优劣势 北海在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进程中正以崭新的面貌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景点。北海旅游资源丰富,海滩、海岛、海珍、海底珊瑚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发展海滨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前景。一、优势 (一)自然环境优势 1. 区位优势 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沿海地区、北部湾东北岸,市区三面环海,辖区内有涠洲、斜阳两岛。北海市作为大西南的唯一出海通道,在中国西南和环北部湾经济带区域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中国大陆距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乃至欧洲最近的海港之一,经过近年来的开发建设,北海已成为镶嵌在北部湾畔的一颗明珠。 2. 气候优势 北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气候宜人,花木繁盛,

温暖如春,温、光、雨源充沛,年平均气温22.6℃,年均无霜期约350多天。北海市负氧离子含量高,空气清新。一年四季风光绮丽,是度假、疗养、避寒、观光旅游的理想胜地。 3. 得天独厚的地质地貌条件 经过地质时期多次的地壳运动、火山活动、海水进退,构造了北海市地质地貌分布大势:北部为丘陵台地区,南部为冲积平原、滨海平原区。涠洲岛、斜阳岛则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喷出岩堆积而成,海岛火山系列景观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海滩、海底珊瑚尤为珍贵。 4.生态环境基础 北海市地处南亚热带与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未曾受到冰川直接破坏,生态环境非常有利于古老树种的保存和现代植被的生长。近几十年种植的台湾相思树、桉树、木麻黄、马尾松、湿地松等树种已成片、成林,形成诸多具有旅游价值的森林公园,如冠头岭森林已开辟为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北海市重要的风景区。斜阳岛台湾相思林更是绿树成荫,整个岛屿森林覆盖率达92%,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良好的滩涂条件为红树林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使得北海成为中国红树林重要产地之一。特别是北海市东部沙田半岛所处港湾拥有保存完整的天然红树林分布区,在广西乃至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199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

0223.docx乡村旅游发展四大创新路径

乡村旅游发展四大创新路径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顶层设计中,乡村旅游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助力脱贫攻坚、城乡统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与“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全域旅游”的建设东风下,如何有效推动我国乡村旅游从“点式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如何让乡村旅游得到长远稳定的发展?如何让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效应最大化?绿维文旅认为:要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产品模式、投融资模式、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化,系统性创新,探索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方能绘制出新时期,乡村旅游美好蓝图。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观光到乡村休闲到乡村度假的迭代优化 经过数年的乡村旅游发展,我国乡村旅游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呈现出从乡村观光到乡村休闲,到乡村度假的迭代优化过程,功能上,逐步从单一功能向综合性服务功能转变。 伴随消费升级带动,乡村旅游类型从最初的农家乐、乡村田园观光,不断丰富,由传统的“农家乐型、依托景区发展型、旅游城镇建设型、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民族风情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现代农村展示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生态环境示范型、红色旅游结合型”等,逐步呈现出一些新业态,如“国家农业公园、休闲农场/休闲牧场、乡村营地/运动公园/乡村公园、乡村庄园/酒店/会所、乡村博物馆/艺术村、市民农园、高科技农园/教育农园、乡村民宿、洋家乐、文化创意农园。”基本形成了乡村观光、休闲、度假的复合性功能结构。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庐山旅游业现状调研

庐山旅游业现状调研 alicia wen 一、庐山的概况 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滨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自古以来,庐山以其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雅士前来一睹其迤逦的风光,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庐山,她是风景名山,“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襟江带湖,刚柔并济,岚影波茫,苍润高逸。庐山,她是文化名山,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教育文化垂范千古,宗教文化空灵玄异,建筑文化中西合璧。庐山,她是政治名山,既曾作为国民政府的“夏都”,也是共产党三次重要会议的召开地。庐山的历史遗迹,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处处闪烁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光华,充分展示了庐山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美学价值。 二、庐山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天时地利,因而旅游业也便成为庐山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近代时庐山旅游业的繁荣 近代江西旅游业开发从庐山开始,庐山是江西近代旅游业的发源地,而避暑地的开辟则是其发展的起点。九江开埠,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以九江为突破口,势力渗透到庐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客观上刺激了庐山近代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庐山近代旅游业兴起、发展,并一度繁荣,为庐山现代旅游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后庐山旅游业的低迷 然而在改革开放前,庐山还只是一座以会议、避暑而闻名于世的政治文化名山,旅游业一直以接待任务为主,并不存在旅游产业。旅游业的兴起,来源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经济条件的好转。居民陈先生回忆说:“七八十年代时,生活并不如现在这般富足,大家能保证温饱就不错了,更别提什么去旅游之类的了!” (三)改革开放后庐山旅游业的腾飞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九江市政府加强了对旅游业的经营管理,特别是1980年电影《庐山恋》的推出,使庐山在海内外一炮走红,实现了由“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跨越。1984年,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切实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1991年12月,海会镇借鉴沿海城市发展旅游的经验,开发了三叠泉风景区并开始收取门票,成为了历史上庐山区旅游业赚得的第一桶金。上世纪90年代末,庐山区委、区政府提出“旅游兴区”和“打好庐山牌”的旅游业发展战略思路,大力鼓励发展旅游业,拉开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大幕。1996年,庐山区旅游局正式挂牌成立,这为全区旅游市场规范运行、科学运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旅游观光的带动下,全区旅游配套设施也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吃、住、行、娱”一体的旅游服务网络。 (四)如今的庐山旅游业 如今的庐山已获得了一系列殊荣: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风景名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未来的思考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中国前景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全世界广泛的重视。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生态旅游概念顺势而生。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迟,但基础雄厚,发展快,我们应加大投入和策划,让生态旅游在我国普及起来。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二中国旅游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业化却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面临下降的威胁。虽然这些年旅游业价格一再下跌,广大百姓也可以享受的起旅游花费,但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现在人旅游的目的更多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所以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然而同时,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过度的人工开发,过度的谋取暴利,环境已经不堪重负,旅游业的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了问号。所以只有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让旅游和保护均有收益时,旅游业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生态旅游现状 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中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

立足生态优势 发展特色旅游业

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 内容摘要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县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后劲之所在。本文分析了我县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六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县生态旅游的主要策略:加强领导,形成发展合力;统一规划有序开发,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开展多种生态旅游形式,丰富生态旅游活动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生态旅游热点;加大保护和执法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接待条件和服务水平;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生态旅游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优势特色旅游 目录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4 二、阳山县生态旅游业的现状——————————————————4 (一)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发展生态旅游条件良好———————4 (二)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发展生态旅游初见成效————————4 三、阳山县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5 四、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展———————5 (一)加强领导,形成发展合力—————————————————5 (二)统一规化有序开发,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5 (三)开展多种生态旅游形式,丰富生态旅游活动内容———————6 (四)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生态旅游热点—————————————6 (五)加大保护和执法力度,保护生态环境————————————6

(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接待条件和服务水平——7 (七)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生态旅游持续发展———————————7 参考文献——————————————————————————8 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 生态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的新时尚,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必然的选择。近年来,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迅速发展,成为旅游发展的主方向。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出现于八十年代后期,最先明确使用这一名词的是塞勃罗斯·斯柯里(Ceballos-Lacurain)。他把生态旅游定义为“为了考察、观赏、欣赏风景、野生动植物以及能在此地发现的所有现存的文化现象的特点的目的,到较为偏僻或未被

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80年代中期,河南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开发并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乡村旅游区,但是,与国内其他大城市郊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相似,河南的乡村旅游也呈现明显的初级化特征。笔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解剖河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策略的管窥之见,以期为提升我国乡村旅游档次提供借鉴。 一、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分析 1、农业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三大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农业文化不仅地域特色明显,风格各异,而且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习俗,对城市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乡村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据从1994年开始的国内旅游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城镇居民一日游和2-3日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2004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生产总值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07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 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在城市。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个,200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2809万人,占总人口的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4.2元。 [2]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河南现有飞行航线46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

九江市旅游需求的预测预报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我们参赛的题目是:九江市旅游需求的预测预报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周理园 2. 桂雄飞 3. 敖磊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周明法 日期:2009 年6月9 日

九江市旅游需求的预测预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一项蓬勃发展的产业,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需求的正确预测预报对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相关行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九江市旅游方面历史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九江市的旅游资源、环境、交通等因素旅游需求的影响,建立关于旅游需求的多元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多元回归模型可以反映出各种因素对旅游需求的影响权重,同时预测的误差较小,更好地反映了实际。同时,给出为了能够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旅游需求进行预测所要做的工作。最后,向有关旅游部门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需求预测预报多元回归政策建议

一、问题提出 我国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一个国际旅游大国。合理规划、正确地预测预报旅游需求对促进我们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京九铁路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会点,号称“新时代的九省通衢”,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是京九、长江两条旅游经济带的著名旅游城市。九江境内,庐山、长江、鄱阳湖以及浔阳古城共同架构成“一山独耸,二水合流”的大尺度旅游空间和“山在城边、城在水边、水在城中”的独特城市风貌,蕴藏着数量丰富、品位高雅、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为九江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2005年,九江旅游业既享受了我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获取“中国魅力城市”殊荣和庐山荣晋“世界地质公园”行列的喜悦,又承受了“非典”疫情的沉重打击,总体呈现稳健、持续的发展态势。资料显示,从2001到2005年,九江市旅游业发展指数(接待入境人数、旅游外汇收入、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分别以年平均24.23%、38.27%、14.35%、15.18%、15.53%的速度快速递增。因此,准确预测旅游人数对于相关旅游部门作好旅游方面的各项工作具有很大的意义。目前,尚无文献报道关于九江市旅游需求的预测预报模型。综合各方面因素,建立恰当准确的数学模型对九江市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二、问题分析 当今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产业,作为现代文明社会标志之一的旅游,也已成为现代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何发展好旅游,成为人们面临的问题。本文是一个对旅游需求的预测预报问题,《中国旅游地理》中将旅游需求定义为:“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的人们按照一定价格购买旅游商品的数量。”查阅相关资料知,衡量旅游需求的指标通常有研究地区的年旅游人数和年旅游总收入,在我们的模型中仅考虑年旅游人数作为旅游需求的指标,对于年旅游总收入的预测预报,其研究方法同旅游人数类似。本文针对九江市“十五”期间(2001-2005年)相关旅游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九江市的旅游资源、环境、交通等因素对旅游需求的影响,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由此,向有关旅游部门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生态园的优缺点

在“绿色”与“生态”概念日渐普及、农业与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得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得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得一种自然选择。观光农业就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得产物,就是具有休闲、娱乐与求知功能得生态、文化旅游[1]。进入21世纪,观光农业将就是重要得娱乐产业,农业观光园作为观光农业得主体必将得到更进一步得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就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得布局与生产,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统一[2]。但就是在一些地区特别就是经济发达地区,许多项目由于盲目开发或规划不当而惨淡经营。本文就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得观光农业生态园进行规划与设计方面得探讨,以期对观光农业生态园得设计与建设提供方法上得参考。 1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及发展存在问题 1、1 缺乏科学得规划设计与经营管理 观光农业生态园建园主要目标就是进行生态示范,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得功能。但一些生态园得设计并没有结合其建园主要目标进行科学得规划设计,充分发掘现代生态园丰富得资源内涵,因而造成园内功能分区不明确、旅游路线设计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资源。另外,以旅游度假为主题得观光农业生态园受本身规划设计影响,客源渠道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到较远城市得外地游客。再者,园区提倡采用自然生态平衡得管理模式,但园内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生态知识贫乏,致使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比较混乱。 1、2 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不强 生态园开发既以观光农业为核心,就需要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需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得投资力度,使农业与旅游开发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现在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只就是凭籍温暖得气候及特色风情,大建别墅与娱乐场所,开发大规模度假村而偏离生态农业旅游主题。如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农业生产与布局单一,没有突出兼具多种功能得“生态农业旅游”特色与“绿色产业”优势,导致观光性不强;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只盲目追求“大而全”,没有“培植精品”得观念,缺乏拳头产品与特色产品。所以整个生态园形象不明显,品牌不突出,没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最终导致旅游项目单调,缺乏吸引力,难以深度开发。因此,在制定规划与投入资金时应突出主题、把握方向,避免偏离“农业旅游”得主题,失去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得特色与优势。 1、3 生态示范作用不强 观光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园内农业得布局与生产,以生态农业作为农业观光得基础,体现“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则与“生态文化”内涵。有些生态园开发只以观光农业为幌子,单纯追求营利,没有采用生态农业得模式来设计与生产,生产得无公害产品也就是以高投入换来高产出,没有完全遵循有机农业得生产模式。这种缺乏文化内涵得生态园经济,其投资价值与发展潜力将大大降低。所以,也就很难起到相应得生态农业示范作用,同时也不具备通过有机农业来进行绿色食品生产得能力,很难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三者得统一。 1、4 科普教育与农业科技示范性不强 生态旅游,不仅仅就是一种自然观光旅游,它更就是一种注重保护自然得高层次旅游活动与教育活动。观光农业作为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得产物,其实质就是具有休闲、娱乐与求知功能得生态、文化科普旅游[3]。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普存在很大得市场空白,这一空白与我们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观光农业形成了完美得互补,旅游科普就理所当然成了观光农业与农业科普发展得新方向。大多数生态园都没有设立专门得科普教育中心与环保教育宣传基地,无法为当地大中专院校提供课外实习基地与小学环保教育基地。再加上导游素质较低,所以生态园很难发挥相应得教育功能,对周边地区推广与示范现代农业技术得效用性不强,无法为我国农业与科普事业得发展营造良好得环境。 2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原则与总体思路 2、1 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 2、1、1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生态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得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与度假村得进一步建设等[4]。另外,生态园规划必须结合生态园所处地区得文化与人文景观,开发出具有

江西旅游市场分析(20200708184655)

江西旅游业分析报告 ——江西华信旅游社 市场环境分析 第一小组

江西旅游业分析报告 (1) 一、江西旅游市场分析 (3) (一)人次与收入 (3) (二)人均消费额 (3) (三)客源稳定增长 (4) (四)旅游高峰期 (6) (五)旅游核心力 (7) (六)营销关注度:热点事件牵动 (7) (七)景区新气象:呈现多源迸发 (8) (八)旅游信息化:现有水平较低 (9) (九)优惠政策不断推出 (9) (十)出游转方式:散升团降明显 (10) (十一)城市满意度稳中有增,但整体低于全国均值 (10) (十二)景区满意集中于资源,门票价格贵质疑最多 (11) (十三)团队旅游投诉比例大 (12) (十四)江西旅游区未完全开发 (13) 二、竞争者分析 (13) (一)途牛旅游网 (13) (二)江西康辉国际旅行社 (15) 三、消费者分析 (16) (一)儿童群体 (17) (二)少年群体 (17) (三)青年群体 (17) (四)中年群体 (17) (五)老年群体 (17) 四、swot分析 (18) (一)市场机会 (18) (二)市场威胁 (18) (三)自身优势 (18) (四)自身不足 (19)

一、江西旅游市场分析 (一)人次与收入 2014年1~6月,江西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 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为112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1%和36.12%,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入境旅游人数92.80万人次,同比增长 3.27%,入境旅游外汇收入 2.95亿美元,同比增长 5.55%;相对于全国入境旅游整体下行的大背景,江西逆势而上。 预计今年即将迈入旅游经济“二千亿元俱乐部”。 (二)人均消费额 从人均消费上看, 2013年上半年全省 游客人均消费为 683.40元,下半年为 833.39元,全年为 758.40元,实现了 10.86%的高增长,详 见图1。2014年1~6 月,江西旅游游客人均消费749.64元,同比增长10.35%。预计2014年会延续2013年的高增长趋势,全年游 客人均 消费水 平将达 850元 左右,比 上年净 增100 元。从 消费结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调研报告 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县切实抢抓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大好机遇,突出重点打造凤凰谷、菌子山精品旅游景区,整合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一、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 发展优势 **位于滇桂两省结合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全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4镇4乡,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东与罗平县接壌,南与文山州的丘北县毗邻,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林县一水相依,西南和红河州的泸西县连接,北倚陆良县。在云南六大旅游片区中,**处于滇中与滇东南两大旅游片区的结合部,是滇东南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连接环。 1、交通区位优势。**不仅区位优越,而且交通便捷,距省城昆明174公里,距曲靖120公里,国道324线穿越**境内,省道以马线连通文山、凤凰谷、菌子山两大景区和五龙旅游集镇,师弥公路贯通红河州周边县市,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旅游交通网络,而四通八达连接全县4镇4乡的乡村公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交通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境内群峰叠翠,溪流纵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

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类别组合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鲜明特征。菌子山景区享有“天然奇石园、天然大花园、天然野果园、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园、天然菌子园”等美誉;凤凰谷景区是“是世界第一高洞,形象逼真的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磐的地方,中国唯一生命文化主题公园”。随着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宣传营销力度的加大,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客源保障。 **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历史文化积淀较深,民族文化浓郁。“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的美誉、“十里不同族,五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的概括和总结以及保留完整的壮、彝、苗、瑶、回等少数民族的民居、服饰、语言、歌舞、礼仪习俗、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生产、生活场景使**乡村旅游发展底蕴不断增强。 发展前景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关心扶持下,**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依托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新兴后续产业加以培育。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投入资金亿元,高起点、大手笔打造旅游产业,品牌效益初步显现,XX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亿元。XX年7月,刘平副省长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调研时强调指出:虽是初步开发,但搞得很好,很有气魄,很有水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第二章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内容提要 生态旅游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一直受到旅游学界的关注。随着生态旅游开发实践的展开,近年来我国的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生态旅游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间在全球迅速发展,离不开各种理论的支撑和指导。在众多指导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的理论中,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美学等至关重要。了解各种理论对生态旅游发展所做出的影响,我们才能将其到指导生态旅游的实践中,并且为生态旅游有关理论的补充提供新鲜的血液。 第一节生态文化 一生态文化概述 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别。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观,或者说是一种生态文明观,它反映了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这种定义下的生态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和制度(政治)层次。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式。 生态文化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化中,在适应、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生态观念、生态知识、生态经验。最初这些生态性内容仅以“单体”形式出现,没有上升到系统的文化层面,随后这些知识经验在漫长的历史演替中日积月累逐渐融入人们的思想精神并形成生态观念,它又进入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并积累成制度、措施、经验,它又外在地表现于人们的实践、服务于人民的生存并物化为各种成果、风俗习惯等,由此集结并以“生态文化”统一的概念出现,生态文化由此成为一种关注人与自然的文化,它以“文化”、“智慧”的形式聚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反过来又成为人类可以利用的武器改造自然;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生态的许多理念依然显示出合理性并为人所用,生态文化又成为解决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问题的一把钥匙。 二生态文化对生态旅游的价值 生态文化渗透在生态旅游之中,生态旅游是对生态文化的阐释。当人类意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近年来在国际生态环境领域中,生态环境健康研究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健康”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状态能保持相对稳定,并且系统能够可持续发展或不断完善。健康的完整的生态环境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良好的环境自我恢复和维持发展能力,不存在环境失调的症状,不会危害邻近的其它环境生态系统,并且能够促进推动人类身体的健康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不断破坏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目前已被公认为各国指导其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方针。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的开发在人口、环境所承受的范围内,并不影响下一代对资源的需求,让下一代同样享受祖先所遗留各种资源财富。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未来长期的发展需求,以粗放经营,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产出,造成许多的资源浪费,生态环境遭到大量的破坏,早期工业革命的时期,资本主义在全球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可持续发展包括一下几个因素的发展: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形态等等,矿产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和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矿产资源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 三、目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地方政府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容易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将生活服务环节引入了环境敏感区,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对保证和维持生态生态与环境的和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发,势必要重新规划格局,这样一来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就将被拆除,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遗产的问题是难点。另一方面,外来游客的到来,使得村民能以此获得不菲的利润,同时拜金的思想也会在村民中传播,部分人可能会为了多挣钱而不惜让自己的孩子退学回家帮忙,这也是受目前就业难的状况影响。 四、开发生态旅游应坚持的原则 开发生态旅游是以不破坏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首要条件,同时还要对当地的生态具有保护作用。成功的生态旅游开发要保护好三个主要对象,一是资源环境的保护,二是社会文化的保护,三是经济利益的保护,这三个内容对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生态游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承载力控制原则 在对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遵守生态规律,遵循生态容量的基本规律,精心测算最佳游人数量,线路和关口的游客容量。 2、自然环保原则 生态旅游主要是以回归自然为主题,贵在自然,贵在原始,应尽可能减少人为景观,避免开发造成的环境损坏,规划设计要简朴、实用、方便,外观要与自然环境容为一体。 3、社区参与原则 开发旅游,环境效益是根本,社会效益是最终目标,经济效益是直接动力,只有社区的地方经济发展了,社区的居民才会自觉主动地保护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让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去,这样即可以增强地方特有的文化气氛,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又可以让当地居民从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受益,改善当地据民的生活,直接缓解他们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压力。 4、环保教育原则 生态旅游与传统的大众旅游不同,除了享受丰富的山水资源,它的另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环保教育的功能,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时,必须认真考虑在旅游区中设计一些启示游

2020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九江市2019年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海底浊流广泛发生于海底峡谷,是陆源物质大规模向深海输送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可直达深海盆地。对其系统研究,可以为海洋地质灾害防御提供科学支撑。读“海底地形图”. 完成下面小题。 1. 海底浊流搬运沉积物会形成海底沉积扇,推测图1中最可能形成该种地貌的地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下列关于海底浊流的影响,可能性最小的是 A. 导致海底地震频发 B. 威胁海底生物生存 C. 破坏海底通信电缆 D. 威胁海上油气开采 【答案】1. D 2. A 【解析】 本题考查海底地貌的相关知识,体现的核心素养是利用材料解答问题的地理实践力。 【1题详解】 由材料“海底浊流广泛发生于海底峡谷”,海底蚀流发生在海底峡谷,①、②错误,故A、B错误;材料说明“可直达深海盆地”,③位于大陆坡刚入峡谷处,故C错误;④位置为峡谷向海盆过度,故D正确。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海底浊流是陆源物质大规模向深海输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搬运的物质搬运过程中,陆源物质的多少影响海底生物环境和海洋设施,故B、C错误;材料“海洋地质灾害防御提供科学支撑”说明海底浊流影响海底地质作用,可能影响海上输油平台的安全性,故D不符合题意;但海底浊流主要是外力

作用,不会引发地震,故A符合题意。 人体的舒适程度受到气温影响,人体感知温度在9℃-26℃之间为“舒适”区间。读我国夏季人体感知温度空间分布图(图1)和我国冬季人体感知温度空间分布图(图2)。 完成下面小题。 3. 据图分析,我国四季皆宜的居住区域主要位于 A. 西北内陆 B. 西南高原 C. 东南沿海 D. 东北平原 4. 近年来,我国宜居黄金地带的康养旅游业正悄然兴起,其主要消费人群为 A. 低收入中老年群体 B. 中高收入老年群体 C. 中等收入青年群体 D. 中高收入中年群体 【答案】3. B 4. B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的分析和图幅的识读。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人体感知温度在9℃-26℃之间为“舒适”区间,西北内陆夏季温度为32℃左右,冬季温度低于-13℃,故A不符合题意;东南地区夏季的温度高于32℃,故C不符合题意;东北地区冬季温度低于-13℃,故D不符合题意;西南高原,冬季温度高于9℃,夏季气温低于26摄氏度,故B符合题意。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宜居黄金地带的康养旅游业,不是短时间旅游,所以主要消费人群为收入较高的人群;故A错误;宜居人群主要目的是健康养生,,所以主要人群为老年人,故B正确,A、C、D错误。 2018年12月22日晚,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的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在毫无预警状况下,爪哇岛西部和苏门答腊岛南部沿海地区受灾严重。下图为爪哇岛附近简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